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最新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教案
最新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教案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1课时:感受我们的呼吸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认识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了解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呼吸体验活动,感受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
2.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科学态度目标: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在体验活动中,保证研究的真实性。
2.在体验活动与模拟实验中,乐于参与集体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氧气和二氧化碳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呼吸过程及呼吸器官。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呼吸系统结构图、呼吸过程模拟装置、班级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出示课本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问题:你能说说这个同学调去学生的原因吗?你觉得他在做什么吗?有什么认知情况吗?学生回答:自己憋一会儿气就抬头露出水面呼吸。
不然会溺水,所以不能长时间憋气。
学生回答:长时间不呼吸会死亡,因为我们需要呼吸维持生命。
通过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为后续研究铺垫。
学生回答:我们用嘴巴和鼻子在呼吸、呼吸有时快有时慢、吸进来的是氧气,呼出去的是二氧化碳。
学生回答:鼻子、嘴、肺等等参与了呼吸。
活动一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模拟吸气。
将手放在肋骨上感受胸的变化。
倾听教师介绍,与吸气时通过学生观察自己的感受进行对比。
活动二学生利用实验装置进行模拟实验,观察肺和腹部的变化。
交流问题:你能说一说你在水里游泳时憋气的感受吗?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能再说一说你对呼吸的了解吗?关于呼吸你还知道什么?你知道人体有哪些器官参与呼吸吗。
教学反思】本课时通过图片和实验装置的呈现,让学生感受到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同时,通过问题的引导和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性,并激发了他们对自身身体的探究兴趣。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6篇)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6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则应该如何写教案呢?下列是我收拾的《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1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异的声音王国》单元中的第二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下、产生的缘由等根底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索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识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究,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属重点内容,为今后的探索、学习奠定感性根底。
学情分析1. 学生对声音有了初步的了解,示例,声音的高下。
2. 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空气能够传播声音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的,加以稳固即可。
而固体和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因而我设计了试验,通过试验让生了解本课内容。
3. 了解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学目标1、过程与办法:能够对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作出预报,并设计试验,找到问题的答案;会按步骤实施试验打算,认真观看,养成记录的好习惯养成准时记录的好习惯。
2、科学学问:通过试验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而且传播效果不相同;真空不能传声。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学会安宁地做声学试验;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能力及小组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设计试验证实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1、过程与办法●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若,并设计相应的试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会按步骤实施试验打算,认真观看,仔细比拟。
2、科学学问●通过试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安排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安排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自然科学基础1. 第1课:科学探究方法内容: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2. 第2课:科学思维与科学态度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
教学重点:科学思维与科学态度的培养。
第二单元:身边的科学1. 第3课: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内容:分析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物体的浮沉等。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发现与分析。
2. 第4课:生活中的科学实验内容:进行简单的家庭实验,如制作指南针、观察植物生长等。
教学重点:家庭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1. 第5课:人类与自然环境内容: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第6课:保护自然环境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环保意识的培养与实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运用实验、观察、调查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报告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五、教学时间安排1. 第一单元:2周2. 第二单元:2周3. 第三单元:2周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2.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实验仪器等。
3.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一天的食物》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一天的食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一天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天内所摄入的食物及其所提供的营养素,并理解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知道合理膳食的概念,并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食物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中的营养物质和合理膳食的知识了解不多。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的摄入主要是依赖家长,因此,他们对食物的选择和搭配缺乏科学的认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对食物的认识,培养科学的饮食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知道它们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合理膳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对合理膳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食物模型:准备各种食物模型,用于展示和讲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如显微镜、载玻片等。
3.PPT:制作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食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各种食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介绍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合理膳食的认识,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集体备课教案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掌握牙齿、舌头和唾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食物的消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感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食物的消化过程认识不够清晰,对口腔内的结构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2.难点:牙齿、舌头和唾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和表达。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的图片和实物。
2.准备实验材料:面包、水、牙刷、放大镜等。
3.制作课件,展示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牙齿、舌头和唾液的作用。
2.呈现(5分钟)展示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牙齿、舌头和唾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面包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实验步骤如下:a.学生每人一块面包,用牙刷轻轻刷碎面包。
b.将刷碎的面包放入口中,用舌头搅拌,观察面包的消化过程。
c.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现象,讨论牙齿、舌头和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以及牙齿、舌头和唾液的作用。
部编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习作指导方案教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指导方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来源,能正确区分光源和非光源。
2. 能够描述太阳、电灯、蓝天、树木等光源和非光源的特点。
3. 学会利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分析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太阳是地球的能源来源。
2. 区分光源和非光源。
3. 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三、教学重点1. 太阳是地球的能源来源。
2. 区分光源和非光源。
四、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的作用和光的特点。
2. 研究和巩固(1) 学生自学教材中有关太阳和光源的内容,并完成相关练。
(2) 老师讲解太阳和光源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 实验与观察(1) 老师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总结。
4. 练与巩固(1)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练册上的相关练。
(2) 老师进行相关的讲解和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5. 总结与评价(1) 学生通过口头答题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2) 老师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六、教学资源1. 《部编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和练册。
2. 实验工具和材料:太阳模型、电灯、放大镜等。
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练册完成情况、实验结果记录和口头回答的方式进行评价。
八、教学延伸鼓励学生自主拓展学习,如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源了解更多关于太阳和光源的知识。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呼吸与健康生活》集体备课教案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呼吸与健康生活》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呼吸与健康生活》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明白呼吸与健康生活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知道呼吸系统的组成,理解呼吸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持呼吸系统的健康。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健康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呼吸与健康生活的关系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使学生明白呼吸与健康生活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呼吸与健康生活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一些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实验材料。
3.准备课件和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运动时的呼吸,引出呼吸系统的话题。
让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呼吸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它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呈现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讲解呼吸系统的各个部分,如鼻腔、喉咙、气管、肺等,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一些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实验,如观察呼吸过程中的胸部和腹部的变化,感受呼吸的深浅等。
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呼吸的过程。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呼吸系统的理解程度。
如:呼吸系统的作用是什么?呼吸与健康生活有什么关系?5.拓展(10分钟)讲解一些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方法,如保持空气清新、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呼吸系统的健康。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为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后续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教材由两个部分构成:一、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二、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在这一课中,学生们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教科书上又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针对我校四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我对学情做如下分析:1、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
2、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本课,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并期望通过过滤发展对溶解和不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溶解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呼吸作用,二是消化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呼吸与消化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呼吸和消化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他们对呼吸与消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理解其内在的联系和机制。
此外,学生的科学素养参差不齐,对科学实验的操作和观察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呼吸与消化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意义,学会观察和描述呼吸和消化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呼吸与消化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意义。
2.难点:呼吸与消化的内在联系和机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生动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呼吸与消化的重要性。
2.实验教学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呼吸与消化的过程。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呼吸与消化相关的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2.实验器材:准备呼吸与消化实验所需的器材,如显微镜、载玻片、切片等。
3.教学资源:收集关于呼吸与消化的生活实例和故事,以便进行情境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与呼吸和消化相关的现象,如人在运动时的呼吸、食物的消化过程等,引导学生关注呼吸与消化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介绍呼吸与消化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意义,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对呼吸与消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描述呼吸和消化的现象。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量肺活量》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量肺活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知识。
本节课《测量肺活量》通过让学生亲自测量自己的肺活量,使他们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功能,培养学生对人体生理的探究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人体生理现象充满好奇。
但在测量肺活量的实验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如何正确测量肺活量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肺活量的概念,知道测量肺活量的重要性。
2.学会正确测量肺活量的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人体生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
2.理解肺活量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肺活量测量仪器(如秒表、记录表格等)。
2.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资料。
3.安排实验室或活动场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体呼吸系统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肺活量吗?为什么要测量肺活量呢?”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肺活量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说明测量肺活量的重要性。
同时,展示正确的测量方法,让学生明确测量肺活量的步骤。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肺活量测量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要求学生记录测量结果,以便后续分析。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肺活量的注意事项。
同时,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肺活量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肺活量?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锻炼方法,讨论如何保持身体健康。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测量肺活量的重要性。
同时,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单元整理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单元整理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呼吸和消化》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呼吸和消化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呼吸和消化的定义、过程、重要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理机制。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呼吸和消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入了解呼吸和消化的具体过程和机制方面,还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呼吸和消化的定义、过程、重要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理机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呼吸和消化的具体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增强健康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呼吸和消化的具体过程及其生理机制。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呼吸和消化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2.实验法: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3.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呼吸和消化的相关知识。
2.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如显微镜、实验动物等。
3.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于课后复习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呼吸和消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呼吸?什么是消化?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讲解呼吸和消化的定义、过程、重要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理机制。
引导学生关注呼吸和消化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呼吸过程中的胸廓变化、消化过程中的食物变化等。
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呼吸和消化,还有哪些生理过程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如血液循环、排泄等。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案
1.冷热和温度【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2.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3.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愿意并懂得和同学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建立温度的概念1.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2.两位学生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
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杯水有两种不同的感觉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3.讲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
(冷热与温度)二、实验探究(一)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1.学生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同时思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交流: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1)液泡浸在水中,不碰杯壁;(浸)(2)液注变化稳定后观察温度;(等)(3)观察温度要水平观察;(平)(4)学习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读)3.谁根据老师板书上的四个字说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动手测量温度(二)预测水的温度变化1.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2.学生的猜想可能有:第一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是有规律的。
(1)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2)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3)温度均匀下降。
第二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三)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1.讨论: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2.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需要哪些材料:(温度计、铁架台、杯子、热水、记录纸、计时器)(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录?(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拿温度计、读数、计时(教师统一计时)、记录各有分工,每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角色)(5)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常用学习方法,每个组员都要承担各自的角色,小组中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体作用。
2020年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2020年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2020年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人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和消化,呼吸和消化对于我们生命的重要性。
2.感受呼吸的过程,了解呼吸的相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3.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初步了解我们人体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了解呼吸的相关知识,感受呼吸的过程,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呼吸的相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呼吸器官图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身体如何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今天开始,我们研究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2.呼吸和消化对于我们的生命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先来感受我们的呼吸。
3.板书课题:感受我们的呼吸。
二、研究新课活动一:认识呼吸器官1.教师出示呼吸器官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呼吸器官的组成,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活动二:感受呼吸的过程1.什么是呼吸?一次呼吸包括一次呼和一次吸。
2.吸气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深深吸一口气,感受胸腔和腹部的变化,并说明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进入肺。
出示资料: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3.呼气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深深呼一口气,感受胸腔和腹部的变化,并说明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
出示资料: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活动三:了解氧气的作用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氧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2020年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和消化,呼吸和消化对于我们生命的重要性。
2.感受呼吸的过程,了解呼吸的相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3.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初步了解我们人体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了解呼吸的相关知识,感受呼吸的过程,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最新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肺部与消化教案
最新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肺部与消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掌握肺部的基本知识,包括组成部分、呼吸过程等;3. 了解消化系统的基本知识,包括消化器官、消化过程等;4.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和解释肺部与消化系统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内容1. 肺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呼吸的过程与原理;3.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4. 消化的过程与原理。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通过观察图片和简单的提问,唤起学生对肺部与消化系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步骤二:讲解肺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讲解肺部的组成部分和功能,并通过示意图进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肺部的工作原理。
步骤三:讲解呼吸的过程与原理通过示意图和生动的例子,讲解呼吸的过程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在人体中是如何发生的。
步骤四: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功能,帮助学生了解人体消化食物的过程和不同器官的作用。
步骤五:讲解消化的过程与原理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实例,讲解消化的过程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是如何被分解和吸收的。
步骤六:梳理知识点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加深对肺部与消化系统的理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简单明了的讲解和示意图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肺部与消化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度较高。
但在教学计划的定制上,可以更加细化教学内容和活动,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单元整理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单元整理优秀教案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系统的协同工作,以及人体与外界物质的紧密联系。
教学策略】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呼吸和消化过程,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2.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图表、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人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态度。
4.引导学生关注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
教学过程】一、复预(5分钟)1.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研究的内容。
2.提问:“你们知道人体的哪些器官与呼吸和消化有关?”3.让学生预本节课的内容,思考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通过PPT展示人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解释各个器官的作用。
2.讲解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的重要意义,以及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
3.讲解消化器官将食物转变为人体可以吸收的养料与能量的过程。
4.强调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机器,多个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分组进行呼吸实验,观察呼吸对身体的影响。
2.分组进行消化实验,观察食物在消化器官中的变化。
3.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进行集体讨论和总结。
四、巩固练(15分钟)1.让学生回答与本单元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等。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人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让学生思考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如何保护环境和维护健康。
2.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体系统和健康生活方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呼吸和消化的过程,并加深对人体系统的理解。
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人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在巩固练环节,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方式,让学生巩固和复本单元的知识点。
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
2020上学期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1.感受我们的呼吸【教材简析】《感受我们的呼吸》是《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一课,为后续《呼吸与健康生活》和《测量肺活量》两课的学习打基础。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感受呼吸的过程及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呼吸,认识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板块通过一张儿童在水底下憋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呼吸的思考及探究兴趣:无论白天晚上,我们时刻都在呼吸,不间断地呼吸是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
这是为什么呢?并呈现了一幅人体呼吸器官示意图,帮助学生思考与表达,同时为后续探索与研讨环节做辅助。
探索板块分两个活动层次,第一次层次引导学生用感官体验呼吸过程,理解呼吸包括“一呼一吸”,同时通过用手摸的方法发现呼吸过程中胸腔与腹部的变化。
第二层次活动用人体呼吸模拟器模拟人体的呼吸,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激发探究呼吸奥秘的兴趣。
通过研讨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知道参与呼吸的器官及其作用,并期望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呼吸产生进一步的研究兴趣。
【学情分析】在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中,学生从身体结构入手,逐步发展到对感觉器官的认识,并能用看、摸、听等方法,探知自己身体内部的情况。
此外,学生对于呼吸有许多经验性的感性认识,他们能感受到鼻子、咽、喉在参与呼吸,知道呼吸需要空气,甚至有部分学生知道呼吸是为了得到氧气。
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呼吸”、“呼吸时人体外部和内部是怎样变化的”、“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是模糊的、不完善的。
在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要经历自身体验观察与模拟实验的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描述、交流活动发展对呼吸系统的新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自主感受,知道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
2.学生通过观察呼吸模拟器和人体呼吸器官图,能说出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3.学生通过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和小组讨论,了解呼吸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你凭什么断定你品尝的是桔子水。
生:因为我以前喝过桔子水,就是这个味。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到底什么味?
生:有一点桔子的味道,很酸。
生:我品尝的也有一点桔子味,但是我觉得只有一点点酸,还带点甜味。
生:我喝的是碳酸饮料,气儿特别多,喝完后总会打嗝。
师:品尝完饮料,你都有什么想法?
(学生重复教师的建议,教师要抓住认真听讲的典型,用奖励画标志的策略进行评价和引导,提醒学生注意倾听)
师:下面就按照我们刚才提到的方法做一做,看哪一个小组发现得最多,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取材料。
(组长取实验物品--学生制作溶液--展示)
师:制作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交流:盐(糖)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水变咸了(甜了),长时间放置无沉淀等等。)
生:糖块还没开始溶解呢!
师:我想快点喝到糖水,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板书课题)
生:用筷子使劲地搅拌。
生:用热水。
生:先把糖块剁碎了,再放进水里。
师:你们说的这些方法真的能加快糖块的溶解吗?
生(齐):能!
(二)实验探究
师:老师有点不大相信,你们想怎样证明给老师看?
生:实验!
师:实验要怎样做呢?
生:拿筷子使劲搅一搅你刚才放了糖块的水,肯定它溶解得就快。
(学生交流)
师:现在我们开始汇报,进行汇报的同学要清楚地阐明小组的验证结果,其他同学要求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在别人发言结束后补充、质疑。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你们的实验成果?
(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看黑板,先看一下有争议的这几种物质(面粉、粉笔末、黄土等),它们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
(学生交流)[如仍有异议,可启发学生放到课后研究,如面粉、奶粉等]
师:三种方法全用上了。看来,方法越多,溶解的速度就越快。
(三)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都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儿了?
生:我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粉后,总是用手搅一搅。
师:搅拌可以加快溶解。要想使洗衣粉更快地溶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加热水。
生:有的洗衣粉都结块了,在倒进热水里之前,最好把它弄碎了。
探
究
过
程
探究内容
师生互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究
师:这是一杯很干净的、可以喝的水,谁来尝尝水的味道?
生(喝):就是一般的纯净水的味道。
师:我想让它变成有甜味的水,大家说怎么办?
生:加糖!
师:好,老师现在加两块方糖进去(加糖),谁再来尝尝水的味道?
(生尝)
师:真的变甜了吗?
生:一点也不甜。
师:加了两块糖,为什么水还是不甜呢?
师:你的汇报很有科学家的味道。比如,实验中你们注重了时间,还亲自把糖块拿出来进行对比。说得很完整。看来,搅拌、用热水、研碎的确能够加快糖块的溶解。现在我们来比比赛,看看哪个小组的糖块溶解得最快。
(师统一口令)
(学生实验)
师:看来各小组不分上下,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把糖块先研碎了,放入烧杯中,再倒入热水,马上用筷子搅拌。
师:刚才同学们说:"化了""溶化了""不见了",我们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溶解"(板书)。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制作过程讨论一下什么是溶解?并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这张表格,也可以在这张纸的背面用你喜欢的其他方式写出你们对溶解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发放表格,大屏幕展示)
我们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盐(糖)在水中的变化颗粒变小,最后看不见了颗粒变小了,还能看见没有变化
科目:科学,第2单元,第1课,课时:1黄岛区理务关小学
课题
4、水变咸了
教学
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二)配制溶液,认识溶解。
师:你想不想也做一杯盐水和糖水?(想)怎么做?说说你的方法,并说一说你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器材?实验桌上有盐和白糖、红糖,老师这里还准备了筷子、塑料勺和清水,看你能不能用到。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
师:谁来提点建议或提醒同学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提建议)
师:老师也有三个建议:1、制作时一杯水中只能放一种物质;2、往水中放盐或糖时要适量,一般1-2小勺即可,可以先放一小勺,观察现象,然后再放一小勺,再观察;3、认真观察盐和糖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谁来重复一下老师的建议。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交流)
师:你想给同学或老师提点什么意见和建议。
(学生交流)
师:布置两个作业。
1.了解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2.用量筒分别取200ml水倒入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里,然后分别加盐和糖,直到饱和,看能溶解多少盐和糖?比一比谁溶解的量大?
板书设计
4、水变咸了
溶解
盐、糖、高锰酸钾、面粉
对于大家肯定的这几种物质有没有异义?
(学生交流--教师完善板书)
师:对照刚才的猜想和实验结果,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要敢于大胆猜想;科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猜想上,要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猜想等)
(四)深入探究,拓展认识。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如果继续往盛盐水的烧杯里加盐,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猜想:盐水更咸了;加到一定程度盐就不溶解了;一直溶解下去等)
生:我喝过橙汁、椰汁还有香蕉汁。
师: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甜甜的,爽爽的,还很解渴。
师: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很多饮料,想不想尝尝?
生:想!
师:选择你们小组中的一种饮料,拿出品酒师的架式和方法来细细地品尝!
(生品尝)
师:谁来说说你品尝了饮料之后有什么感觉?
生:我品尝的饮料带点苹果味。
师:那我们试试吧!
(学生实验)
师:说说看到的现象。
(学生汇报)
师:当我们继续向盐水中加盐,加到一定程度,盐就不再溶解了,这种现象我们叫做"饱和",这样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像白糖、咖啡等这些溶于水的物质都会出现饱和现象。
(五)课堂反思,课后拓展。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不错,请大家评报告
教学反思
科目:科学,第2单元,第2课,课时:1黄岛区理务关小学
课题
5、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师:实验过程中,你们用没用搅拌的方法?
生:没有用。
师:为什么不用?
生:为的是让两个杯子的条件相同。
生:如果搅拌了,研碎的方糖溶解得更快了,就不知道到底是搅拌还是研碎使它溶解得更快了。
生:我觉得要么都搅拌,要么都不搅拌,只要搅拌的速度相同,同样可以证明。
师:说得很对。还有做别的实验的吗?
生:我们的实验证明的是热水可以加快溶解。在水的多少相同的情况下,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放入的方糖都不研碎,也都不搅拌,五分钟后把两块方糖拿出来比较,冷水里的方糖剩的比热水里的方糖要大。这个实验就证明了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溶解
不溶解
有异议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师: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要让大家认可应该怎么办?
生:具体做一做,验证一下。
师:好,这么多的物质实验起来容易混乱,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学生提建议:彩笔编号、贴标签、对应、分类验证等。)
师:老师这里还有清水,你们打算要几杯?(组长回答)好,你们觉得多长时间能验证完。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
教学
方法
小组讨论、探究法
教学
手段
多媒体课件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
师:真是学以致用啊。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加快溶解的方法?
生:冲咖啡的时候要用很热的水冲,一边冲还要一边搅拌。
生:做菜的时候,往菜里放盐或精的时候,都要用铲子使劲搅拌,这样盐或味精才能溶解得快。
……
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啊,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
(四)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并想出防治措施。
师:还要注意什么?
生:水的温度也是一样的。
生:方糖的大小一样,还要同时放进水里,不能一个早放,一个晚放。
师:这么多条件都一样,有没有不一样的条件?
生: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
师:只有这一个条件不一样吗?
生:是的。
师:我们解决了搅拌的问题,那怎样证明热水、研碎也能加快溶解呢?小组一起讨论,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同学们所猜测的这三种方法到底能不能加快溶解!
生:3分钟。
生:5分钟。
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都带着表吗?自己看时间,5分钟一到,全都停下来。看哪个小组能够完成任务?现在请组长将塑料盘中的物质取出来一一放到桌子上,然后拿空盘上来取水。
师:下面就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并做好实验记录(大屏幕展示)。
(学生实验--填写表格,对照猜想)
师:为什么有的小组已经完成任务,有的小组没有完成呢?
生:我真想把我刚才品尝的饮料都喝了。
水的变化底下变咸(甜)了上面变咸(甜)了全变咸(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