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

合集下载

射线检测培训

射线检测培训

二、射线检测设备和器材
18
4、X射线管的焦点:(P34) a、实际焦点—阳极靶上受电子轰击的部分。 b、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垂直于管轴线方向上的投影。 c、焦点大,利于散热,管电流可以较大;焦点小,散热 条件差,管电流不能太大。 d、焦点形状和尺寸取决于灯丝形状和尺寸,圆形和正方 形焦点尺寸为 a(a为直径或边长);长方形和椭圆形焦点 尺寸为( a和b为边长或轴长)。
状谱,由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波长组成。 c、连续X射线的能量(波长)取决于管电压;标识X射线的能
量(波长)取决于靶材,与管电压无关。
一、射线检测物理基础
6、连续X射线的最短波长:
minV1(K2.4V)
0
(A)
4
7、X射线的产生效率:(P6) 0ZV
式中:η0≈1.1~1.4×10-6,
V—管电压(KV)
5
8、X射线和γ射线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习题P20—371)
a、相同之处:X射线和γ射线都是电磁波,它们具有相同 的性质,如不可见、依直线传播、不带电、能穿透物质、 能使物质电离、使胶片感光、能发生生物效应等。
b、不同之处:
⑴、产生机理不同,X射线是高速电子与物质碰撞产生的; 而γ射线是放射性物质原子核衰变时放射出来的。
二、射线检测设备和器材
20
9、X射线机管电压和管电流:(P43—44)
①、管电压调节是通过调节高压变压器初级线圈并联的自耦
变压器的电压来实现的。
管电压越高,电子运动速度越快,产生的X射线能量越高,穿透力越大。
②、管电流是通过调节灯丝变压器电压从而调节灯丝加热电
流来实现的。
管电流越大,产生的X射线强度就越大。
解:设增厚前胶片接受
增厚之后胶片接受的照

II级培训射线检测物理基础

II级培训射线检测物理基础
发生跃迁后,原子处于不稳定的激发态。电子将再回到较低能级,并 释放出光子,光子的能量正好是两个能级的能级差。
3 原子核结构 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原子核体积为原子半径的
万分之一,而质量且占原子质量的99%以上。所以原子是一个极其空旷的结构, 在射线与物质发生作用时给部分射线穿过物质而不与射线发生作用造成了可 能。
与原子核库仑场相互作用发生骤然减速时,由此伴随产生的辐射。 (3)X射线的波谱特点:由连续谱和标识谱两部分组成 连续谱:即波长连续变化,它的最短波长只与外加电压有关;
为什么会连续呢? 标识谱:也叫特征谱,只与靶材料有关。
(4)连续谱最短波长的计算: 电子的动能E=eV 全部转化为电磁辐射的能量E=hν,则该辐射的波长λmin为: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各种原子互为同位素。 • 核素可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两类,不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它能自发
地放出某些射线——α、β或γ射线,而变成另一种元素。 • 放射性核素可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制造的两类。当前射线检测所用的γ射线源
均为人工放射性核素。
2 核外电子运动规律 原子理论的发展: A 道尔顿原子理论: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元,不可分割的。 B 汤姆逊原子理论:正电荷平均分布在整个原子中,而电子则平均分布在这些正
不同点: (1)产生方式不同,
X射线是高速电子轰击阳极靶产生的; γ射线是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的。 (2)能量不同 X射线能量可调,取决于管电压; γ射线能量不可调,取决于源种类。 (3)强度不同, X射线强度决于管电压和管电流; γ射线强度随时间的推移按指数规律减弱。 (4)波谱不同 X射线波谱是连续谱; γ射线波谱是线状谱。
1.2 射线的种类和性质 1 X射线和γ射线的性质 相同点: (1)都是电磁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2)本身不带电,不受电场和磁场的影响; (3)在媒质界面上只能发生漫反射; (4)可以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5)不可见,能够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质; (6)在物质作用过程中,会与物质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 (7)具有辐射效应,能够杀伤生物细胞,破坏生物组织。

RT2级大纲

RT2级大纲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Ⅱ级人员考核大纲(射线检测部分)第一章通用知识中的专业基础知识1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1.1原子与原子结构1.1.1元素与原子(A)1.1.2核外电子运动规律(A)1.1.3原子核结构(A)1.2射线的种类和性质1.2.1 χ射线和γ射线的性质(B)1.2.2 χ射线产生及其特点(1)连续谱的产生和特点(B)(2)标识谱的产生和特点(A)1.2.3 γ射线的产生及其特点(B)1.2.4 射线的种类(A)1.3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3.1光电效应(B)1.3.2康普顿效应(B)1.3.3电子对效应(A)1.3.4瑞利散射(A)1.3.5各种相互作用发生的相对概率(A)1.3.6窄束、单色射线的强度衰减规律(B)1.3.7宽束、多色射线的强度衰减规律(A)1.4射线照相法的原理与特点1.4.1射线照相法的原理(C)1.4.2射线照相法的特点(C)2 射线检测设备及器材2.1 χ射线机2.1.1 χ射线机的种类和特点(1)χ射线机的分类(B)(2)携带式χ射线机的技术进展(A)2.1.2 χ射线管(1)结构和种类:普通χ射线管、金属陶瓷管(B)特殊用途管(A)(2)技术性能①阴极特性和阳极特性(B)②管电压(B)③焦点(B)④辐射场的分布(B)⑤真空度(A)⑥寿命(C)2.1.3高压发生电路(1)半波整流电路(B)(2)全波整流电路(A)(3)倍压整流电路(A)(4)全波倍压恒直流电路(A)2.1.4 χ射线机的基本结构(B)2.1.5 χ射线机的主要技术条件(A)2.1.6 χ射线机的使用、维护和修理(1)χ射线机操作程序(C)(2)χ射线机的使用注意事项(C)(3)χ射线机的维护和保养(C)(4)χ射线机的常见故障(A)2.2 γ射线机2.2.1 γ射线源的主要特性参数(A)2.2.2 γ射线探伤设备的特点(B)2.2.3 γ射线探伤设备的分类与结构(A)2.2.4 γ射线探伤机的操作(B)2.2.5 γ射线探伤设备的维护和故障排除(B)2.3射线照相胶片2.3.1射线照相胶片的构造与特点(B)2.3.2感光原理及潜影的形成(A)2.3.3底片黑度(C)2.3.4射线胶片的特性(1)特性曲线(C)(2)特性参数(B)2.3.5卤化银粒度对胶片性能的影响(A)2.3.6胶片的光谱感光度(A)2.3.7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分类(B)2.3.8胶片的使用与保管(C)2.4射线照相辅助设备器材2.4.1黑度计(光密度计)(B)2.4.2增感屏(C)2.4.3像质计(C)2.4.4其他照相辅助设备器材(C)3 射线照相灵敏度的影响因素3.1射线照相灵敏度的影响因素3.1.1 概述(A)3.1.2射线照相对比度(1)对比度公式的推导(A)(2)对比度的影响因素①影响主因对比度的因素(B)②影响胶片对比度的因素(A)3.1.3射线照相清晰度(1)几何不清晰度Ug(C)(2)固有不清晰度Ui(B)3.1.4射线照相颗粒度(B)3.2 灵敏度和缺陷检出的有关研究(1)最小可见对比度△Dmi n(A)(2)射线底片黑度与灵敏度(A)(3)几何因素对小缺陷对比度的影响(A)4 射线透照工艺4.1透照工艺条件的选择4.1.1射线源和能量的选择(1)射线源的选择(A)(2)χ射线能量的选择(B)4.1.2焦距的选择(1)焦距与射线照相灵敏度的关系(C);(2)焦距与被检工件的几何形状及透照方式的关系(B)(3)焦距与总不清晰度的关系(A)4.1.3曝光量的选择和修正(1)曝光量的推荐值(C)(2)互易律、平方反比定律和曝光因子(C)(3)曝光量的修正计算①利用曝光因子的曝光量修正计算(C)②利用胶片特性曲线的曝光量修正计算(A)4.2透照方式的选择和一次透照长度的计算4.2.1透照方式的选择(C)4.2.2一次透照长度的计算(1)透照厚度比K值与一次透照长度的关系(C)(2)直缝透照一次长度的计算(C)(3)环缝单壁外透法一次长度的计算(C)(此要求宜针对图表法而非公式法)(4)环缝单壁内透法一次长度的计算(C)(此要求宜针对图表法而非公式法)(5)环缝双壁单影法一次长度的计算(C)(此要求宜针对图表法而非公式法)4.3曝光曲线的制作及应用4.3.1曝光曲线的构成和使用条件(C)4.3.2曝光曲线的制作(C)4.3.3曝光曲线的使用(C)4.4散射线的控制4.4.1散射线的来源和分类(B)4.4.2散射比的影响因素(A)4.4.3散射线的控制措施(1)选择合适的射线能量(B)(2)使用铅箔增感屏(B)(3)散射线的专门控制措施:背防护铅板、铅罩和光阑、厚度补偿物、滤板、修磨试件(B)4.5焊缝透照常规工艺4.5.1透照工艺的分类和内容(B)4.5.2焊缝透照专用工艺卡示例(B)4.5.3焊缝透照的基本操作(C)4.6射线透照技术和工艺研究4.6.1大厚度比试件的透照技术(B)4.6.2安放式接管管座焊缝的射线照相技术要点(B)4.6.3管子—管板角焊缝的射线照相技术要点(B)4.6.4小径薄壁管透照技术与工艺(1)透照布置(B)(2)厚度变化分析(A)(3)透照次数计算(B)(4)像质要求(B)4.6.4球罐γ射线全景曝光工艺(设备和器材选择、工艺程序、曝光时间的计算、及措施布置、注意事项、安全管理)(B)5.暗室处理技术5.1暗室基本知识5.1.1暗室布置及对工作质量的影响(B)5.1.2暗室设备器材使用知识(B)5.1.3配液注意事项(B)5.1.4胶片处理程序和操作要点(B)5.1.5胶片处理的药液配方(A)5.1.6控制使用单位的胶片处理条件的方法(B)5.2暗室处理技术5.2.1显影(1)显影液的组成及作用(B)(2)影响显影的因素(B)(3)显影的基本原理(A)5.2.2停显(1)组成及作用(B)(2)基本原理(A)5.2.3定影(1)定影液的组成及作用(B)(2)影响定影的因素(B);(3)定影的化学知识(A)5.2.4水洗和干燥(B)5.3 自动洗片机(A)6 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6.1评片工作的基本要求6.1.1底片的质量要求(C)6.1.2环境、设备条件要求(C)6.1.3人员条件要求(C)6.1.4与评片基本要求相关的知识(A)6.2评片基本知识6.2.1管片的基本操作(B)6.2.2投影的基本概念(B)6.2.3焊接的基本知识(A)6.2.4焊接缺陷的危害性及分类(A)6.3底片影像分析6.3.1焊接缺陷影像(B)6.3.2常见伪缺陷影像及识别方法(B)6.3.3表面几何影像的识别(B)6.3.4底片影像分析要点(B)6.4焊接接头的质量等级评定6.4.1焊接接头质量分级规定评说(B)6.4.2射线照相检验的记录与报告(B)。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

射线检测基础
1.2 射线的种类和性质 1.2.1 x 射线和γ射线的性质 与电波,红外线,光波,紫外线一样都是电磁波。区别只是波长不 同和产生方法不同。 (图1-2) λ = c ν 性质:a.在真空中以光速直线传播。 b.本身不带电,不受电场和磁场的影响。 c.在媒质界面上只能发生漫反射,而不能像可见光那样产生镜 面反射。折射系数接近1。 d.可以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e.不可见光能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质。 f.和物质作用时,会与物质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 g.具有辐射生物效应,能杀伤生物细胞,破坏生物组织。
λ IM = 1.5λmin
管电流增加撞击电子数增加,管电压增加每个电子能量增大。转换 过程增加Z越高核库仑场越强,韧致辐射作用越强。 x 射线转换效率
η = I T Vi = K i iZV 2 Vi = Kiev
射线检测基础
标识谱的产生及特点 x 射线官的管电压超过某个临界值(激发电压Vk)阴极放射的电 子可以获得足够能量。它与阳极靶相撞时,可以将靶原子的内层 电子逐出壳层之外,使该原子处于激发态,此时外层电子将向内 层跃迁,同时放出1个光子,其能量等于发生跃迁的两能级之差。 例如:Kα标识射线是L层电子跃迁至K层放出的,Kβ标识射线是N 层电子跃迁至K层放出的。 标识x射线强度只占x射线总强度的极少部分,能量也低,所以在 工业射线探伤中不起什么作用。 标识谱的波长只依赖于阳极靶面的材料,与管电压,管电流无关, 不同的靶材激发电压也不同。
射线检测基础
1
散射线和散射比 对射线照相产生影响的散射线来自康普顿效应,在 较低能量范围则来自相干散射(瑞利散射) 应用宽束射线时,一次透射射线Ip 和散射射线Is同 时到达探测器,其射线总强度为I则:
I = I p + I s = I p (1 + I s I p ) = I p (1 + n )

RT2理论知识 第1章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

RT2理论知识 第1章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
(电子束形成管电流); 电子高速撞击阳极的金属靶,失去所有动能; 动能大部分转换为热量,极少一部分转换为X
射线向四周辐射。
1.2.2 X射线的产生及其特点
1.2.2 X射线的产生及其特点
1.2.2 X射线的产生及其特点
1.2.2 X射线的产生及其特点
1.2.2 X射线的产生及其特点
1.2.2 X射线的产生及其特点
1. <10KeV
光电效应为主
2. 2. 10~100KeV KeV↑,光电↓
3. >100KeV
康普顿为主
4. 1Mev
康普顿几率最大
5. >1Mev
KeV↑,康普顿↓,电子对↑
6. 10Mev
康普顿几率与电子对几率相同
7. >10Mev
以电子对为主
1.3.5 各种相互作用发生的相互概率
各种不同效应对射线照相量的影响
1.2.3 γ射线的产生及其特点
1.2.3 γ射线的产生及其特点
1.3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吸收与散射; 2.射线与物质的作用形式; 3.强度衰减规律
1.3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3.1 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的发生概率随光子能量增大而减小,随原子序数Z增大而增大。
1.3.2 康普顿效应
1.3.5 各种相互作用发生的相互概率
三种效应的发生概率与入射光子的能量和原子序数有关:
1.对于低能量射线、高原子序数物质,光电效应占优势; 2.对于中等能量射线、低原子序数物质,康普顿效应占优势; 3.对于高能量射线、高原子序数物质,电子对效应占优势;
1.3.5 各种相互作用发生的相互概率
射线在钢中各种效应的发生几率
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核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

射线检测1级题库4栏

射线检测1级题库4栏

第一章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1.( ○ )X射线和γ射线都是高能光子流,不带电荷,不受电场和磁场的影响。

2.( ○ ) X、γ射线是电磁辐射;中子射线是粒子辐射。

3.( ○ )X射线和γ射线的主要区别是:X射线是韧致辐射的产物,而γ射线是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核衰变的产物;X射线是连续谱,γ射线是线状谱。

4.( ³ )α射线和β射线一般不用于工业无损检测,主要是因为这两种射线对人体的辐射伤害太大。

5.( ○ )γ射线能量用“平均能量”来度量; X射线能量用“管电压峰值”来度量。

6.( ○ )连续X射线的能量与管电压有关,与管电流无关。

7.( ³ )连续X射线的强度与管电流有关,与管电压无关。

8.( ³ )在X射线检测中,标识谱起主要作用。

9.( ○ )X射线的强度可通过改变管电流、管电压来调节。

10.( ³ )X射线管的转换效率与管电压、管电流和靶的原子序数成正比。

11.( ○ )由于X射线管的转换效率很低,输入的能量绝大部分转换成了热能,因此X射线管必须有良好的冷却装置。

12.( ○ )最主要的放射性衰变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13.( ○ )放射性同位素的强度衰减至其原值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当γ射线经过3个半衰期后,其强度仅剩下初始值的1/8 。

14.( ○ )工业检测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的是在核反应堆中通过中子照射激活的,也有的是核裂变的产物。

目前射线检测所用的同位素均为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5.( ○ )射线的线质越硬,其光子能量越大,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

16.( ³ )射线的线质越软,其光子能量越小,波长越长,衰减系数越大,半价层越大。

17.( ○ )射线通过物质时,会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而强度减弱,导致强度减弱的原因可分为吸收与散射两类。

18.( ○ )射线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会发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和瑞利散射。

19.( ○ )一定能量的连续X射线穿透物质时,随穿透厚度的增加,射线总强度减小,平均波长变短,但最短波长不变。

第一章-X射线物理学基础

第一章-X射线物理学基础

第一章 X 射线的物理学基础1、X 射线有什么性质,本质是什么?波长为多少?与可见光的区别?X 射线性质:(1)X 射线穿透物质时可被吸收;(2)原子量及密度不同的物质,对X 射线的吸收不同;(3)轻原子物质对X 射线来说几乎是透明的,而重元素物质对X 射线的吸收非常显著;(4)可穿透不透明的物质。

本质:属于电磁波。

X 射线的波长:大约在0.01~100 Å之间。

X 射线和可见光本质上同属于电磁波,只不过彼此占据不同的波长范围而已;X 射线虽然和可见光一样(没有静止质量,但有能量),与光传播有关的一些现象(如反射、折射、散射、干涉、以及偏振)都会发生,但由于相对可见光而言,X 射线的波长要短得多(光量子的能量相应要高得多),上述物理现象在表现方式上与可见光存在很大的差异。

不能象可见光一样使X 射线会聚、发散、和变向,使得X 射线无法制成显微镜!2、什么是X 射线管的管电压、管电流?它们通常采用什么单位?数值通常是什么?X 射线的管电压:加载到阴极和阳极侧之间的电压。

(KV ),50KVX 射线的管电流:在阴阳两极电场作用下,向阳极运动,形成的电流。

(mA )50mA3、X 射线的焦点与表观焦点的区别与联系?焦点:阳极靶表面被电子束轰击的地方,正是这个区域发射X 射线。

对于长方形焦点的X 射线管,引出窗口很重要。

对着焦点长边开设的窗口发射出X 射线的表观焦点为线状(称为线焦斑),其强度较弱,但其水平发散度小,分辨率较高,线性较好,粉末衍射仪多采用线焦斑;对焦点短边开设的窗口发射出的X 射线的表观焦点则为正方形(称为点焦斑),强度较高,可使衍射线明锐,适合于织构测定及德拜、劳埃照相场合。

4、X 射线有几种?产生不同X 射线的条件是什么?产生的机理是怎样的?晶体的X 射线衍射分析中采用的是哪种X 射线?硬X 射线:波长较短的硬X 射线能量较高,穿透性较强,适用于金属部件的无损探伤及金属物相分析。

射线检测PPT课件

射线检测PPT课件
在工业探伤中所获得的X射线谱中既有连续谱,也有标识谱,标识射 线与连续射线能量相比要小得多,所以起主要作用的是连续谱。
第第二章6章射常线检用测无损检测方法
(二)
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可以从天然放射性原子核中产生,也
可以从人工放射性原子核中产生。它是由放射性同位素的核反应、
核衰变或裂变放射出的。射线探伤中使用的 射线源是由核反应
制成的人工放射线源。应用较广的有钴-60。射线与X射线的一 个重要不同点是, 射线源无论使用与否,其能量都在自然
地逐渐减弱,可由半衰期来反映:
(三)中子射线的产生
1/ 2
0.693
中子是通过原子核反应产生的。对原子施加强大作用, 当给与原子核的能量大于中子的结合能时,中子就释放出来。
第第二章6章射常线检用测无损检测方法
面、电子加速装置——高压发生器。
灯丝
阴极罩
电子流
阳极靶 玻壳管
~u
X射线
- 15~500kv + 高压电源
高压电缆
第6章 常用无损检测方法
图为在35 kV的电压下操作时, 钨靶与钼靶产生的典型的X 射线谱。钨靶发射的是连续 光谱,而钼靶除发射连续光 谱之外还叠加了两条特征光 谱,称为标识X射线,即Kα 线和Kβ线。若要得到钨的 Kα线和Kβ线,则电压必须 加到70 kV以上。
4、能使某些物质起光化学作用; 5、能使气体电离和杀死有生命的细胞。
第第二章6章射常线检用测无损检测方法
四、射线通过物质的衰减
射线穿过物质时,与物质中的原子发生撞击、产生能量转换, 引发能量的衰减和以下种种物理效应。
(一) X射线、 射线通过物质时的衰减 1、X射线、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过程: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 子对的产生。 这三种过程的共同点是都产生电子, 然后电离或激发物质 中的其他原子;此外,还有少量的汤姆逊效应。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随 射线能量的增加而减少,电子对的产生则随射线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四种 效应的共同结果是使射线在透过物质时能量产生衰减。

射线检测计算题解

射线检测计算题解
第一章 射线检测物理基础
1.1、C060的衰变常数为0.131年,求它的半衰期。
T1 /
2
=
0.693 λ
解:
T1 /
2
=
0.693 λ
=
0.693 0.131
=
5.3(年)
1
1.3 CS137(已知半衰期为33年)γ射线源用了 16年后,放射性强度还剩原来的百分之几?
N
=
N0 2n

N
=
N 0e -λt
射线强度为200mR/h,如再加10 mm的铝板则透射线
强度为多少?
I
=
I0 2n
9
1.14 在离X射线源2m处,测出透过衰减系数为
1.2cm-1的钢板后的窄束X射线照射率为1.2R/h。为使
离焦点4m处的照射率变为50mR/h,问在此钢板上还
应附加多厚的钢板?又钢板对此X射线的半价层为
多少?
Th

I
=
I 0e-μT
7
1.10 单色平行宽束入射线的照射率为30R/min, 贯穿30mm工件后的照射率为16R/min。已知工件材 料的吸收系数为0.693cm-1,求散射比n和散乱射线照 射率各为多少?
I I 0(1 n )e -T
8
1.11 透过铝板后的平行窄束X射线强度为
400mR/h,在此铝板上再加上20mm厚的铝板,则透
K
d T
100%
K1 K2
d1 d2
d2
d
1
K K
2 1
0.63
1.5 2
0.47(mm )
应看到10号丝,丝径0.40mm.
25
2.13 透照板厚40mm 的双面焊对接焊缝, 底片上可看到0.63mm直径的钢丝,求照相灵敏度。

射线检测计算题解

射线检测计算题解
1+3
18
第二章 射线检测设备器材 计算题解
2.1 已知X射线管中钨靶与垂直管轴线平面 的夹角为200,靶被电子轰击范围为8×3mm。求 该X射线管的有效焦点尺寸。
L L0 sin
解:沿轴线有效焦点尺寸为: L=L0sin200=2.74mm 有效焦点尺寸为2.74×3mm。
19
2.2 X射线机所形成的X射线以400的圆锥角 向外辐射,而射线强度变化不超过20%的均匀辐 照场其锥顶角为300.如果胶片长为360mm,为保证 胶片在均匀辐射场内,试计算焦距至少为多少?
- -n =
T Th
I 1 =( F2 )2
I2
F1
13
解1:I2 I1
=(
F1 F2
)2
I2 =I1(
F1 F2
)2
I3
=
I2 2n
2n
I2
I1( =
F1 F2
)2
=(
F1
)2 =(
200
)2 =10.85
I3
I1
F2
192
n=
lg 10.85 lg 2
0.118
T1/2 =
T
n
14 0.118

I
=
I 0e-μT
8
1.10 单色平行宽束入射线的照射率为30R/min, 贯穿30mm工件后的照射率为16R/min。已知工件材 料的吸收系数为0.693cm-1,求散射比n和散乱射线照 射率各为多少?
I I 0(1 n )e -T
9
1.11 透过铝板后的平行窄束X射线强度为
400mR/h,在此铝板上再加上20mm厚的铝板,则透
直贯穿铝板,要使贯穿后的射线强度为入射线强度

无损探伤2-射线

无损探伤2-射线
• γ射线是由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衰变过程伴随 产生的。 • 常用于射线探伤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 钴60、铱192、铯137/134等。 • γ射线的特点: ①强度高于X射线,穿透力强,适合厚板透视; ②强度无法直接调节,射线长期存在,防护更要 注意! ③可实现周向辐射,透视效率高。
γ射线的半衰期
1.3 射线的产生
射线的性质,有利、有弊,应该科学地加以 利用和防范!射线学就是研究如何利用与防范射 线的科学。下面介绍产生x射线的主要设备: (1)x光管基本组成: • 阴极部件:灯丝(钨丝)——发射电子; 阴极罩——聚焦电子。 • 阳极部件:阳极靶——接收电子; 冷却介质——散热作用。 • 真空管——玻璃或金属陶瓷制作的真空外罩。
2、电离检测法
当射线通过气体时与气体分子撞击,有的气体分子 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有的气体分子得到电子成为负离子, 此即气体的电离效应。电离效应将会产生电离电流,电离 电流的大小与射线的强度有关。如果将透过试件的X射线 通过电离室测量射线强度,就可以根据电离室内电离电流 的大小来判断试件的完整性。 这种方法对缺陷性质的判别较困难,只适用于形状 简单、表面工整的工件,应用较少。
2.2 射线检测的基本原理
射线检测主要是利用它的指向性、穿透性、衰 减性等几个基本性质。具体分析(参考下图):
δ=A+X+B
X — 缺陷厚度; A — 缺陷上部厚度; B —缺陷下部厚度;
Iδ μ
μx
I0
A
X
δ
B
Ix
(1)无缺陷区的射线透射强度: Iδ=I0·-μδ e 衰减定律
(2)有缺陷区的射线透射强度: Ix = I0·-μA · -μˊX ·e-μB e e = I0·-μA·-μB ·- μX · μX ·- μˊX e e e e e = I0·-μδ ·- (μˊ-μ)X e e = Iδ · - (μˊ-μ)X e (3-2)

射线检测三级培训教材 第1章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01(03~22)P20 T

射线检测三级培训教材 第1章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01(03~22)P20   T

第1章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1.1 原子结构1.1.1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

原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物质粒子,直径大约是10-10m 。

直到19世纪末,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它是不能再分割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许多新发现,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分割的,并且,原子具有自己的结构。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是一种物质微粒,其质量为1.6726×10-27kg ,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电量为1.6021892×10-19C (这个电量常简记为e )。

中子也是一种物质微粒,其质量为1.6748×10-27kg ,不带电荷。

电子是一种更小的物质微粒,其质量为9.1095×10-31kg ,仅为质子质量的1/1836,其带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关于原子结构,曾提出过多种不同的模型。

20世纪初物理学家汤姆孙提出了一种“葡萄干面包”球体模型。

这种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均匀的阳电球体,电子均匀地嵌在球体中,按一定频率围绕各自的平衡位置振动。

由于与实验结果不符合,很快被抛弃。

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他设想,原子中的带正电部分集中在很小的中心体内,即原子核,并占有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原子核外边散布着带负电的电子。

这个模型很快被广泛接受。

但是,核外电子的分布情况并不清楚。

1913年,物理学家玻尔在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后人称为卢瑟福-玻尔原子模型的原子结构模型,即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荷Z e 的原子核和Z 个核外电子组成,Z 为原子序数。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但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不是任意的,也不能连续变化。

电子只能沿一些分立的满足一定条件的轨道运动,这些轨道称为量子轨道。

关于原子结构玻尔提出了两条假设:一是原子只能存在于一些具有一定分立能量E 1、E 2、E 3、…的稳定状态上。

第一章 射线检测物理基础

第一章 射线检测物理基础

10-8/10-13 = 100000 倍
(3)电荷: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为中性。 (4)构成:原子核(质子 + 中子)+电子 数量关系:原子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A = Z + N 例:钴60 60 = 27 + 33 质子数Z=核的正电荷数=电子数=原子序数 (5)核素 :凡是具有一定质子数、中子数并处于特 定能量状态的原子或原子核称为核素。 (6)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即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可以不同(中子不带电)。
• • • 力的作用。 核力是短程力,只在相邻原子核之间发生作用 核力比库仑力约大100 倍,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 核力能促成粒子的成对结合和对对结合

核的稳定性取决于质子与中子数量的组合 对于小质量数的核,N/Z=1 对于大质量数的核,N/Z=1.6 不稳定核素 放射性衰变
4 α衰变 * 放射性原子核释放出α粒子的过程称为α衰变。 * α衰变后,原子核内核子数的变化: α粒子是氦的原子核(He) 核内:2个质子,2个中子 一次α衰变:质子数减少二个,中子数减少二个,原子 量减少4。 * α粒子所形成的α射线是一种电离辐射。
2、 连续X射线谱及最短波长:
1.管电流变;2.管电压变;3.滤波的影响; 4.Z的影响 影响强度的因素 U、Z、i
3 、连续X射线的效率(转换效率): 连续X射线强度 KZiU2 * 计算公式 η=-------------------- =KUZ * 电功率 iU * K值:K= 1.1~1.4×10-9 /v; K= 1.1--1.4×10-6 /Kv * 影响转换效率的因素 K、 U、 Z * 例:Z=74;U=200;求η η=1.4×10-6 ×74×200=2%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射线检测是一种利用射线在物质中传播的特性进行物质组成分析和缺陷检测的方法。

射线检测常用的射线包括X射线和γ射线。

这两种射线都是电磁波,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和能量,因此可以用于穿透物质并获取内部信息。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主要包括射线的产生、传播以及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下面将对这些基础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射线的产生射线检测中常用的X射线是通过X射线管产生的。

X射线管由阴极和阳极组成,当阴极上加上一定电压时,会产生一束高速电子,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并与阳极碰撞。

在碰撞过程中,电子会失去一部分能量,产生X射线。

这些X射线具有较高的能量,可以穿透物质并与物质相互作用。

γ射线则是由放射性核素产生的。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不稳定,会发生衰变,释放出γ射线。

γ射线具有较高的能量和穿透能力,可以用于射线检测。

二、射线的传播射线在物质中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

射线传播的速度取决于射线的能量和介质的密度。

在同一介质中,射线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

而在不同介质中,射线的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射线折射现象。

三、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射线检测中最重要的过程。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散射、吸收和衰减三个主要过程。

散射是指射线与物质中的原子或分子碰撞后改变方向的过程。

散射分为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

弹性散射是指射线与原子或分子碰撞后只改变方向而不改变能量的过程,非弹性散射则是指射线与原子或分子碰撞后既改变方向又改变能量的过程。

散射的发生会改变射线的传播方向,从而影响射线检测的结果。

吸收是指射线在物质中传播过程中被物质吸收的过程。

物质对射线的吸收能力取决于射线的能量和物质的性质。

不同物质对射线的吸收能力有所差异,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射线的吸收量来判断物质的组成。

衰减是指射线在物质中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小的过程。

射线的衰减程度取决于射线的能量和物质的厚度。

较厚的物质会对射线的衰减产生更显著的影响。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1.1 射线的产生及性质1.1.1 射线的分类射线是宏观上直线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流。

物理学上的射线又称辐射。

射线种类很多,其性质、产生机理、与物质作用时的行为也各不相同,有人为产生的射线,也有客观存在的射线。

按射线粒子是否带有电荷可做如下分类:1、带有电荷的射线带有电荷的射线种类很多。

根据所带电荷性质不同又可把它们分为带正电荷的射线和带负电荷的射线。

前者如:α射线、质子射线等;后者如β射线(电子束)等。

2、不带电荷的射线这类射线如x射线、γ射线、中子射线等。

这些微观粒子本身都不带电荷,其中中子射线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物质粒子,有质量、大小;而x、γ射线是没有静止质量、几何尺寸,但有一定能量的光量子。

实质上,x、γ射线的本质都是电磁波的一部分。

如图1-1所示:辐射波长单位:埃(Å)106 105 104 103 102 10 1 10-1 10-2 10-3 10-4 10-5Å(105) (104) (103) (102) (10) (1) (10-1) (10-2) (10-3) (10-4)(10-5)(10-6) nm图1-1 电磁波谱因为x、γ射线不带电荷,没有质量,所以它们不受电磁场的影响,在与物质作用时有较强的穿透力,一般射线探伤用的都是x、γ射线,而中子射线和高能射线探伤只在很小范围内使用,所以这里只对x、γ射线进行讨论。

1.1.2 射线的产生1、X射线(亦称“伦琴射线”)的产生根据经典的电磁理论,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受阻会产生电磁辐射,亦称韧致辐射。

在射线管两极高电压的作用下,从阴极发出的电子会得到加速,高速运动的电子在受到阳极靶的阻遏时将产生韧致辐射,使一部分能量转变成x射线,而绝大部分则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

产生x 射线的基本条件:(1)要有一定数量的电子(2)电子向一定方向高速运动(3)在电子前进的路径上,有阻止电子运动的障碍物。

2、γ射线的产生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称为同位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1.1 原子与原子结构1.1.1 元素与原子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构成的,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100多种,其中天然存在的有94种,人工制造的有十几种。

为便于表达和书写,每种元素都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称作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采用该元素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的大写,或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

例如,碳的元素符号是C,钴的元素符号是Co,铁的元素符号是Fe,等等。

原子是元素的具体存在,是体现元素性质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性质不会发生变化。

原子质量极其微小,例如氢原子质量为1.673×10-24克,以常用质量单位表示很不方便,因此物理学中采用“原子质量单位”,用符号“u”表示,即规定碳同位素的质量的1/12为1u,而原子量就是某元素的原子的平均质量相对于原子质量1/12的比值。

照此规定,氢元素的原子量为1,氧元素的原子量为16。

原子由一个原子核和若干个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带负电,在原子核周围高速运动。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相同,所以,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电子的质量极轻,为9.109×10-28克,等于氢原子质量的1/1837。

电子带有1个单位负电荷(1.602×10-19库仑)。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所以核外电子数就等于核电荷数。

不同元素的核电荷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次序就是按核电荷数排列的,因此,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z等于核电荷数。

原子核仍然可以再分,试验证明,原子核是由两种更小的粒子即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中子不带电,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中有几个质子,就有几个核电荷,因此得到以下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子的质量为1.6726×10-24克,中子的质量为1.6749×10-24克,两者质量几乎相等。

用原子质量单位度量,质子的质量为1.007u,中子的质量为1.009u,都接近于1,而电子太轻,计算原子量时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得以下关系: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中子数=原子量-质子数=原子量-原子序数Z通常将原子量标于元素符号的左上角,核电荷数标于左下角,例如,即表示钴元素中原子量为60的钴原子,其核电荷数为27,核内有27个质子,而中子数为60-27=33。

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相同,但核内的中子数却可以不同。

例如氢元素有三种原子:(氢);(氘);(氚),它们均含有1个电子,1个质子,但中子数分别为0、1、2,原子量分别为1、2、3,这些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或叙述为核电荷数相同而原子量不同)的几种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可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两类,不稳定的同位素又叫作放射性同位素,它能自发地放出某些射线——α、β或γ射线,而变为另一种元素。

放射性同位素又可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制造的两类,前者为自然界存在的矿物,一般Z≥83的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具有放射性。

获得后者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高能粒子轰击稳定同位素的核,使其变成放射性同位素。

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稀少,又不易提炼,价格昂贵,所以当前射线检测所用的均为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1.2 核外电子运动规律十九世纪初,美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他的原子理论,认为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是不可分割的。

1898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从而否定了原子不可分割的说法。

1903年汤姆逊提出一种原子模型,认为正电荷平均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形体积中,而电子则平均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

然而,这种原子模型被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试验否定了。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有核模型,认为原子象一个缩小的太阳系,中心有一个几乎占有全部质量的,带正电的原子核,核外有若干个带负电的电子绕核运转,如同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

这种原子模型得到了人们的公认,但它与古典电磁理论有矛盾,对原子的线状光谱也无法解释,因而存在着很多缺陷。

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运用量子论思想对原子有核模型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原子轨道和能级的概念,并对原子发光机理作出了解释。

玻尔的原子理论假设可概括叙述如下:原子中的电子绕核沿着园形轨道运行,各条轨道有不同的能量状态,叫作能级,各能级的能值都是确定的。

正常情况下电子总是在能级最低的轨道上运行,这时的原子状态称作基态。

当原子从外界吸收一定能量时,电子就由最低能级跳到较高能级上去,这一过程称作跃迁,这时原子的状态称作激发态。

激发态是一种不稳定状态,所以电子将再次跃迁回到较低能级,这样,先后两个能级的能值差就会以光能的形式发射出来,即:hν=E″-E′ (1.1)式中:hν——光量子能量;E″——较高能级的能值;E′——较低能级的能值。

以氢原子为例:氢原子的能级图见图1.1,图中各定态轨道的量子化的能量状态,(即能级),用主量子数n表示。

能量单位用电子伏特(符号eV,1电子伏特相当于一个电子通过电势差为1伏特的电场时所获得或减少的能量)。

图中最下一条横线是n=1,是离核最近,能量最低的第一个能级,表示氢原子处于基态。

如果由外界获得10.2eV(E2-E1)的能量,原子的内能增大,原子中的一个电子就跳到n=2的第二个能级,再获得1.89eV(E3—E2)的能量,电子就跳到n=3的第三个能级,在后两种情况下,氢原子都处于激发态。

基态的氢原子获得13.6eV 的能量,电子就能完全完全脱离核的引力,成为自由电子(E=0)。

受激的电子是不稳定的,它不能在高能级停留太久,接着就跳回较低能级。

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内能降低,放出一个光子,如果电子是从第三能级跳到第一能级,则放出的光子应具有12.09eV(即E3-E1)的能量。

现代科学用量子力学研究微观粒子。

从量子力学的观点看,玻尔原子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实际上,核外电子并不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所谓原子轨道只是在三维空间中找到该运动电子的某个区域。

由于核外电子任一时刻的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测出,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只能采用统计的方法,把电子在空间出现的几率密度分布用图象表示出来,称作电子云。

描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参数共有3个:即主量子数n,用于确定原子的电子层和轨道能级(各电子层分别用K、L、M、N…表示);角量子数1,用于确定每个电子层所包含的分层,同时还代表了电子的角动量和原子轨道形状(各分层分别用s,P,d,f…表示);磁量子数m,用于确定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再加上自旋量子数m s,用于确定电子的自旋方向。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结构,对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影响。

根据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顺序把元素排列起来,并使具有相同电子层的元素排在同一横行,化学性质相似的各元素处在同一纵行里,就构成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反映了元素间性质相互联系及其对原子结构的依赖关系。

1.1.3 原子核结构原子核的半径为10-13~10-12厘米,约为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

如果把原子设想为一个直径10米的球体,那么原子核也只有针头大,所以说原子内部的绝大部分是空的。

原子核虽小,却占有原子的99%以上的质量,通过散射试验可以测定核的近似半径。

试验表明核的半径γ与原子序数A的分之一次方成正比。

这说明无论哪一种元素,其核的密度是相同的。

正如原子中的电子处于运动中一样,核中的粒子,质子和中子,也处于运动中,因而核具有角动量和磁矩。

光谱分析表明,核的角动量和磁矩也是量子化的。

原子核的总质量总是小于它的组成部分的质量和,这是由于其中有把原子核结合在一起的吸引力有关的负电位能的质量当量。

例如氢同位素氘的核质量m d=2.013552u,而组成它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分别为m p=1.007276u,m n=1.008665u,质量差为0.00239u,由质能公式可求得相应的能量为2.25MeV,这部分能量称为结合能。

在原子核内,带正电的质子间存在着库仑斥力,但质子和中子仍能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说明核内存在着一个非常强大的力,即核力。

核力具有以下性质:第一,核力与电荷无关,无论中子还是质子都受到核力的作用。

第二,核力是短程力,只有在相邻核子之间发生作用,因此一个核子所能相互作用的其他核子数目是有限的,这称为核力的饱和性。

第三,核力约比库仑力大100倍,是一种强相互作用。

第四,核力能促成粒子的成对结合(例如两个自旋相反的质子或中子)以及对对结合(即总自旋为零的一对质子和一对中子的结合)。

根据核力的性质以及核力与库仑力之间的竞争,可以定性了解核的稳定性,由于核力促成核子成对结合和对对结合,如果不考虑库仑力,最稳定的应是中子数和质子数相等的那些核,考虑库仑斥力后,则应是包含更多中子的核更稳定。

但中子数过多的核又是不稳定的,因此没有足够的质子来与中子配对;质子过多的核也是不稳定的,因为库仑斥力将随之增大。

核稳定性与中子、质子数的关系为:对小质量数的核,N/Z=1附近较稳定,这个比值随核质量数的增大而增加,对大质量数的核N/Z=1.6附近较稳定。

采用人为的方法,以中子、质子或其他基本粒子作为炮弹轰击原子核,从而改变核内质子或中子的数目,便可以制造出新的同位素,也可以使稳定的同位素变为不稳定的同位素。

现已发现的约二千种核素中,天然存在的有三百多种,其中有三十多种是不稳定的;人工制造的有一千六百多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稳定的。

不稳定的核素会自发蜕变,变成另一种核素,同时放出各种射线,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衰变有多种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有:α衰变:放出带两个正电荷的氦核,衰变后形成的子核,核电荷数较母核减2,即在周期表上前移两位,而质量数较母核减少4。

β-衰变:放出电子。

衰变后子核的质量数不变,而核电荷数增加1,即在周期表上后移一位。

γ衰变:放出波长很短的电磁幅射。

衰变前后核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均不发生改变。

γ衰变总是伴随着α衰变或β衰变而发生,母核经α或β衰变到子核的激发态,这种激发态的核是不稳定的,它要通过γ衰变过渡到正常态。

所以γ射线是原子核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而产生的。

1.2 射线的种类和性质1.2.1 χ射线和γ射线的性质χ射线和γ射线与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属于同一范畴,都是电磁波,其区别只是在于波长不同,以及产生方法不同,因此χ射线和γ射线具有电磁波的共性,同时也具有不同于可见光和无线电波等其他电磁辐射的特性。

从图1.2的电磁波谱中可以看到各种电磁辐射所占据的波长范围。

电磁波的波长λ和频率ν以及波速(光速)C的关系式为λ=C/ν(1.2)χ射线和γ射线具有以下性质:1、在真空中以光速直线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