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的教育思想
东汉思想家王充
• 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后今文经学 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 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同时,古文经 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 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
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 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
• 至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 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 太炎等所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 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 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灰土,何用为鬼?”(《论死》)
哲学思想
• 二、认识论 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形神问题
“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然之火,世 间安得有无体度知之精?” (《论死》)
认为人要获得认识首先由人的感觉器官与外 界事物接触。
“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如无闻见,则无所状。” (《实知》)
哲学思想
• 二、认识论 仅凭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
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 (《程材》)
哲学思想
• 三、历史观 提出历史进步的发展观,认为“今胜于古”,
反对儒家“是古非今” 力图从历史的发展中寻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力量
“昌必有衰,兴必有废。兴昌,非德所能成,然则衰 废非德所能败也。昌衰兴废皆天时也。” 《治期》
认为历史治乱与人民经济生活有关联
哲学思想
四、人性说 人性分三等:善、无善无恶/善恶混杂、恶 承认后天学习、环境对人性的作用 “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 恶而为恶也。”《本性》
哲学思想
• 五、命定论 王充虽然反对神学目的论,但他不了解
造成吉凶祸福和贫富贵贱的社会原因,因 而主张命定论。
强调“命”的绝对权威,而“命”又是由天 和各种星象“施气”形成的
王充、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的幼儿教育思想
2013级学前教育2班第二组组员:王梅134140202011余永丽134140202012蔺丽媛134140202013陈雪134140202014邹超群134140202015金佳佳134140202016龚云凤134140202017周小敏134140202018何小红134140202019陈天敏134140202020组长:陈天敏分工:王梅、余永丽王守仁word陈雪、何小红朱熹word金佳佳、周小敏颜之推word龚云凤、陈天敏王充world邹超群王守仁、朱熹ppt蔺丽媛颜之推、王充ppt王充的幼儿教育思想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他出身“细族孤门”,先人以农桑、贾贩为业。
早年至京师,入太学,师事班彪。
好博览,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即能记诵,博通诸子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隐居教授。
曾任州郡吏数年,以谏争不和,罢规从事著述。
王充对幼儿教育问题没有专门的系统论述,他的幼儿教育观点和思想只是散见于他的哲学和其他著作中。
他曾写过《政务》《讥俗》《论衡》《养性》等书,现流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八十四篇。
王充在《论衡》的《齐世》《气寿》《命义》《率性》《本性》《别通》《说日》《识知》《超奇》等各篇中,都有关于幼儿教育得论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是我国古代幼儿教育史上的优秀成果。
王充的哲学思想(一)自然观1、天道自然王充认为,无论是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能用自己的意志来支配人,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2、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在宇宙万物如何产生及构成上,王充提出了元气自然宇宙生成论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是有物质的元气构成的.3、人死神灭人员有灵性,但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的,提出了“精神依倚形体”。
认为精神必须依赖形体切能发生作,这就肯定了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王充教育思想之培养目标
王充教育思想之培养目标10081530201 2008级理工学院物理系石翠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章太炎曾经评论他“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
至于今,亦鲜有能逮之者也。
”可见他是中国一名伟大的思想家,让胡适都称他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还有人说光用伟大来形容他是不够的,他的伟大还有特别之处,在古代历史上,他有自己独特的学风,前无古人,鲜有后人!王充至今都是在国际上有大影响的伟大人物,我想他的伟大除了思想上的,还有很大一方面来自于他在中国传统教育上占有一席之地,教育的对象就是人,而教育最终追求的就是培养人才,培养出怎样的人是人上人,什么样的是山外山?王充有自己独立的一套界定标准:在王充看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分为四个档次,最成功的一等人是“鸿儒”,鸿儒就是渊博的学者,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能著书立说;二等人才是“文人”,他们的独立的思想能力可能相对鸿儒的较弱,但是在文才方面是不落人后的,奏章公文这些的根本不在话下;再往下的三等就是“通人”,这些人就不怎么会写东西了,该知道的都得知道,但该看的书都得看过,写不出东西可是绝对要保证脑袋里有货!最最差的四等便是“儒生”了,他们基本该知道的都不怎么知道,只精通于自己的专业,可以把这个专业的东西传授给大家而已,就王充的观点,儒生大概也就比没文化的文盲强点。
综上所述,王充划分等级还是有他自己的根据的。
王充把创新和研究放在第一位,学了东西你得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才能成为人上人,只会死读书的人是永远难以达到最高峰的,对于这一点我表示十二分的赞同,东西不管你学了多少说实话它还是别人的,是图书馆的,是百度的,说之前要加上某某子曾经曰过,但只有你懂得运用它,能把它深入到还没有人深入的地方,或者是没有人涉及的领域,这样知识才有属于你自己的园地,你才看以在这个园子里插上一个你的名字,当然你有了自己的园地可能还是不够的,倘若你自己的学说能成一家之言就更完美了,正如王充的学风,他饱读诗书,有我最最羡慕的过目不忘技能,但他的成功之处绝对是因为对于思想和教育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名人故事】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
【名人故事】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名人故事】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战斗的无神论者。
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
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
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
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
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
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
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着作。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天自然无为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
他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生物间的相胜是因为各种生物筋力的强弱、气势的优劣和动作的巧便不同,并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么有意志能祸福的人格神。
2.天不能故生人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
他发扬了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说: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
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3.神灭无鬼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
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出身“细族孤门”,6岁开始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
18岁“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肯严守师法家法。
因家贫无钱购书,他常到洛阳书肆里读书,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
离开太学后,曾两次出任过小官,皆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学问,从事著述。
60岁时曾被杨州刺史董勤辟为从事,后转沿中,63岁即辞官归里,著书、教授终生。
他的一生,都不与时苟合,对当时流行的充满谶纬迷信的神学化儒学持批判态度,也反对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学风。
他著述甚丰,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一)论人性和教育作用王充认为,人性具有差异性和可变性。
他说:“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人性的差异并非天意,而是自然因素影响而成的。
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
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又说:“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
”也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育的人。
王充认为,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具有隐效性,礼义教化似乎不能为国家增添财富和实力,教育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往往被一些缺乏远见的人所忽视。
王充指出,从社会、国家的角度说,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纲纪伦常,激民向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
教育对社会作用在于经过“圣教”渐化熏陶而使受教育者“文才雕琢,知能十倍”,可以为国家“任卿相之用”,也可以以借“仁义之力”来改造社会。
(二)论理想的培养目标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归纳为儒生与文吏两大类,儒生是指有一定经学造诣的学者,文吏则是指虽无经学造诣、但有丰富官场经验的官吏。
谁知道著名教育家有哪些
谁知道著名教育家有哪些?6、王充(公元27-约97)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
他还以竹木经过雕琢刻削可以成为器用,低下的土地可由人的"埤增"而成为高地作比喻,说明教育的可能性和人的可塑性;以"孔门弟子七十二徒,皆任卿相之用"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在王充看来,天下没有不可改变之性,没有不可教育之人。
只要"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就是象尧的不肖之子丹朱那样的人,也是可以勉于为善的。
7、郑玄(129-200)是汉末有名望的经学家,也是当时杰出的教育家。
他把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从学术宗派成见中解放了出来。
他要求学生的言行,必须符合礼。
他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可见,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博文的同时,还要约之以礼。
在治学和教学方法上,他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是在校注经学中,他严持客观态度,对后世两千年的学风影响很大。
二是郑玄是一个很讲究"积学"的人,他怕"积学"经验,就是要在"博稽"、"粗览"、"时睹"上下功夫。
所谓"博稽"就是要在教科书上下功夫,知识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
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这方面;"粗览"就是要多读参考书,普遍浏览,以扩大知识面,便不要占时间太多;"时睹"是要选择一些精确可靠的资料,作为旁征博引之用,其参考价值较小,花时间也较少。
浅析王充的教育思想-精选文档
浅析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衡》一书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他的很多教育思想,比如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唯书、不唯上,以培养鸿儒为教育目标的思想,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性,甚至在当代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王充的“中人”思想(一)世人大多为“中人” 王充在《本性篇》中分析了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论”及杨雄的“人性善恶兼有论”,认为以上思想家关于人性观的结论有其正确合理的一面,也有夸大的一面或中庸的一面。
他根据孔子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思想,以人智力高低为划分标准指出:孟子的“性善论” 的对象指的是中等及以上智力的人;荀子“性恶论”的对象指的是有中等及其以下智力的人;告子和杨雄的观点指的是普通智力的人。
王充进一步指出,天生极恶极善的人是很少的,世间大多数人都是智力普通的中等人,是中性人。
人的人性是受自然、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后天的环境、教育对一个人人性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由此王充认为教育对完善一个人的人性是有极大作用的。
王充的人性论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首要依据,这也是他如此重视教育的原因。
二)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作用王充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能完善人。
“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
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
” [1]68 人出生有善有恶,通过教育可也让性善的人保持性善,性恶的人改变恶的本性。
王充认为“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材成德也。
” [1]546 学习就是为了改变学生的性情,使其成才。
“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蓝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
” [1]70 孩子十五岁时教育好了,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教育不好就会染上恶习。
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知识,提高人的智慧。
“雕琢刻削,乃成为器用。
况人含天地之性,最为贵者乎!” [1]511 石头和竹子这样的东西为了好用都会经过打磨,更何况是“人”,人是有学习能力的,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良好的教育,人就会成材成器。
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
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中国文化的经典,有儒家的孔孟之道、老庄思想,也有墨子的兼爱非攻;既然如此多样,那就必定存在着这两者之间截然不同的观点。
而其实早在先秦之前,儒墨两家便已展开过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至今依旧未分胜负。
《论衡》虽出自汉朝,但它却和王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共同推动着教育事业发展与进步。
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东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因为农民起义的爆发使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最终导致黄巾军的失败。
于是各地诸侯纷纷拥兵割据,争夺天下。
可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没有给予人才成长的机遇,所谓“学而优则仕”,很少有人愿意去从政,即使做官也只能担任低微的职位。
因此,科举制度应运而生,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被确立下来。
通过对比古今,现代高等院校招收新生都要求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尤其注重创造力和独特性。
相反,古代的读书人更看重品德修养,甚至将忠君报国作为首要目标。
由此可见,二者的差距还真不小呢!正因如此,《论衡》里面记载了许多关于教育问题的言论,主张根据每个孩童的禀赋秉性施行教育,培养良好习惯,让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论衡》虽出自汉朝,但它却和王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共同推动着教育事业发展与进步。
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字仲任,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曾拜班彪为师,潜心研究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后又游学四海,遍访贤士,广泛涉猎百家学说,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他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悌,移风易俗莫善于礼乐。
”基于此种理念,他撰写了《论衡》一书,该书集结了王充毕生精华,堪称一本奇书。
除此之外,王充还提倡教育改革,建议废止肉刑,恢复死刑,禁绝迷信鬼神。
总之,王充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无愧于“儒宗”之美誉。
王充的教育学思想
王充的教育学思想
分析及其现实意义
一、王充的教育学思想分析
王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及儒家传统思想家。
他倡导了“以教旨为先”的教育思想,深刻地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了师生之间正确的
关系,同时也发表了有关读书的著作,如《慎夜偶书》、《书断》等。
王充的教育学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乃是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实际教
育结合起来的新产物。
他把“儒家”改造成适合当下实际教育的体系,
把重点放在“有知识而无法行之”这一点上。
他强调以学德为先,故强
调“尽仁”和“尽义”等,而且他反对“以求利令人杀节”之类的行为,并提
出清朗与慈悲属于教育。
二、王充教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1、王充教育学思想的“以教旨为先”,非常重要,它提请要将教旨作为
最重要的出发点,解决问题时也要遵循教旨的原则,使教育走上正确
的轨道,达到最佳效果。
2、王充教育学思想中,“学德为先”的理念,更加重要,它主张要引导
学生去学习道德精神、道德方面的知识,努力使学生培养完善的品格。
3、王充教育学思想中还强调清朗与慈悲,要求教师应该有一种清晰的思路与宽容的态度,这一点今天同样适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充的教育学思想,除了上述几点,还主张必须利用读书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慧,以及将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文化修养。
由此可见,王充的教育学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今天都是保持不变。
简述王充论教学过程
简述王充论教学过程
摘要:
1.王充的教育思想背景
2.王充论教学过程的核心观念
3.王充的教学方法及其实践
4.王充论教学过程的意义与启示
正文: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简述王充论教学过程的相关内容。
首先,王充的教育思想背景值得关注。
他主张实事求是,强调实际应用,注重启发式教学。
这些教育观念在他的著作《论衡》中有充分的体现。
其次,王充论教学过程的核心观念主要有两点。
一是“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进行教学;二是“教学相长”,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在教学方法方面,王充主张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实践教学法。
通过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王充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他的学生在他的教导下,多有所成。
这充分证明了王充论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总之,王充论教学过程强调了教育要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
力,提倡教学相长。
简述王充论教学过程
王充论教学过程王充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王充认为,学习应该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并且要认真思考,明确分辨真假是非,然后坚定地付诸实践。
2. 以事为证,以学为道,以文为辞,以辩为术。
王充主张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以学习为途径获得智慧和道德,以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辩论来探讨问题。
3. 必由虚至实,由简至繁,由浅至深,由粗至精。
王充认为,学习必须从虚心开始,逐步过渡到扎实掌握知识;从简单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从表面开始,逐步过渡到深入;从粗略开始,逐步过渡到精细。
4. 教有所长,学有所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王充认为,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引导和教育。
5.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王充主张学习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进行,从基础开始,逐步深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逐步扩展到更远的地方。
6. 启发诱导,精讲多练,举一反三。
王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启发和诱导学生思考,精讲重点和难点,多进行练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王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明确自己的认知和能力范围,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不盲目追求虚荣和表面的知识。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王充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思考和理解。
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如果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处。
9.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王充认为,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人才可以胜任教师的职务。
论王充教育思想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论王充教育思想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摘要:王充是东汉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倡“知识就是力量”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个重要的唯物主义命题。
在王充的《论衡》里有许多教育思想,不仅指导过当时的语文教育,而且对后世的语文教育也产生了良好而深刻的影响,值得当今语文教学借鉴。
关键词:《论衡》教育思想启示一、论教育作用首先,王充在《论衡》前几章中肯定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其次,他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增长人的才能;最后,他肯定了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影响。
王充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考虑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在我们当今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更应该对学生渗透价值观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
二、论教育目的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把人才分为四个层次,其中他更重视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想法的“鸿儒”,而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的“儒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思辨性表达与交流”,教师应注意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论教育内容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提出了建构“博览古今,众流百家之言”的教育内容思想,他认为只有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处理实际问题时才更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如今的教育提倡五育并举,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更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夯实自己的基础知识。
四、论学习态度与方法1.学知与闻见: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提出了“知为力”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知识就是力量”成为许多人勉励自己的格言。
王充所倡导“知为力”的求实精神放到整个封建社会来看,是具有很大进步意义的。
此外,王充在《论衡·案书篇》中写道,“远不如近,闻不如见”,告诉我们人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要想了解事实真相就必须与之接触;要想得到第一手的材料,必须深入实践进行研究,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只以书本知识为主,更重要的是亲身体验后从中收获的知识。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之宇文皓月创作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王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批评地吸收了先秦诸子的学说,自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把春秋战国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向前推进了一步,其思想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强烈的批评性。
西汉末东汉初,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谶纬神学盛行。
谶纬神学是由董仲舒所创立的儒家神学发展而成的一种迷信学说,它妖化了孔孟,腐蚀了学校,僵化了学术思想,王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①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
这对于打破盲目崇拜孔孟的迷信思想、揭露当时儒家神学的虚妄有重大作用,也是对师生关系、古今关系的一种有益探索。
②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贯通”。
王充批评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学用相违,所培养的人只知“记诵章句”,实际运用、动手能力极差。
他认为接受教育要能“贯通”,能通览古今,学用结合,有独立见解,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他的这种主张在教育史上也是由积极意义的。
在《论衡》中,王充提出了与董仲舒所创立的儒家神学明显对立的论点:①“天道自然”。
无论是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
人不克不及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克不及支配人,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②万物自生,万物一元。
天没有创造万物,天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是由“元气”构成的。
“元气”不生不灭,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础。
人也是由“元气”构成的,皇帝和老苍生都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③人死魂灭。
王充认为,所谓灵魂就是人的精神。
精神依赖人的形体而存在。
人死了,形体失去了活力,人的精神也就消散了。
2、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①论教育与人性改良王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比较正确地论述了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关系,充分肯定了教育和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巨大作用。
王充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正性、随性、遭性。
“正者,禀五常之性也。
”王充把禀有“五常之性”作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标记。
“随者,随父母之性也。
”五常之气,人人皆有,但是每个人体现出分歧的特征,这与各人禀受五常之气中各种分歧类型的气的比例和多少有关,是受父母影响的结果。
王充的幼儿教育思想
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他出身“细族孤门”,先人以农桑、贾贩为业。
早年至京师,入太学,师事班彪。
好博览,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即能记诵,博通诸子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隐居教授。
曾任州郡吏数年,以谏争不和,罢规从事著述。
王充对幼儿教育问题没有专门的系统论述,他的幼儿教育观点和思想只是散见于他的哲学和其他著作中。
他曾写过《政务》《讥俗》《论衡》《养性》等书,现流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八十四篇。
王充在《论衡》的《齐世》《气寿》《命义》《率性》《本性》《别通》《说日》《识知》《超奇》等各篇中,都有关于幼儿教育得论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是我国古代幼儿教育史上的优秀成果。
王充的哲学思想(一)自然观1、天道自然王充认为,无论是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能用自己的意志来支配人,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2、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在宇宙万物如何产生及构成上,王充提出了元气自然宇宙生成论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是有物质的元气构成的.3、人死神灭人员有灵性,但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的,提出了“精神依倚形体”。
认为精神必须依赖形体切能发生作,这就肯定了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二)认识论认识论思想主要集中在“实知”与“知实”“实知”涉及认识的来源于途径问题,王充强调认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必须要与客观事实,“知实”涉及认识对象问题,王充主张以实际存在的实物为认识对象,认识对象应该是“天下之事,世间万物”。
王充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3个方面:正性,随性,遭性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也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王充的幼儿教育思想一、论身心统一身心关系是幼儿心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研究幼儿教育的出发点。
王充根据他万物皆生于气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和万物都有物质性的元气构成。
王充教育实践
摘要:王充,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王充的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现代教育提供借鉴。
一、王充的教育思想1. 教育的重要性王充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
他在《论衡》中指出:“教者,所以治民也;学者,所以求道也。
”强调了教育对于国家治理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2. 教育对象王充主张教育面向全体民众,不分贵贱、贫富。
他认为,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石。
在《论衡》中,他明确提出:“教民以孝悌,教民以礼义,教民以信,教民以忠。
”强调教育要关注民众的道德素质。
3. 教育内容王充主张教育内容应包括道德、文化、技艺等方面。
他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
在《论衡》中,他提出:“学者,所以求道也;道者,所以正心也。
”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4. 教育方法王充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
他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论衡》中,他提到:“教者,所以导之也;学者,所以进之也。
”强调教育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王充的教育实践1. 建立私塾,培养人才王充在家乡设立私塾,招收贫寒子弟入学。
他亲自授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
在他的私塾中,学生不分贵贱,共同学习。
这一教育实践体现了王充“教育面向全体民众”的思想。
2. 重视实践,培养实用人才王充主张教育要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提倡学生参与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等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教育实践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有用之才。
3. 鼓励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王充认为,创新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他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在他的私塾中,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辩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种教育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王充注重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字仲任,他出身于农人兼小商贩家庭,在6岁的时候开始识字,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开始进入太学学习,王充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在太学学习期间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这也是王充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王充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和写作中度过的,他的著作有《政务》、《养性》、《论衡》等,其中《论衡》被后世广为流传,书中的有很多思想对后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天道自然”、“人死神灭”、“万物自生、万物一元”等。
王充根据当时社会的情况把知识分子分为了五类分别是文吏、儒生、通人、文人和鸿儒,这也是他培养人才的教育目的。
文吏在王充的五类培养目标中是最低的,这类人之接受过一些简单的识字教育,但是成人以后一般并不是依靠自己的本领而是靠自己的门第家里的势力、攀权富贵最终走到仕途的这条路上;二是儒生:这类人对儒学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比较窄,不能博古通今很多时候并不能令人满意;第三类是通人,这类人知识量比较丰富,博古通今,但是不能够很好的把自己所教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第四类是文人:这类知识分子在知识量丰富的同时还能够更好的和实践相结合,并且对当时的实际政治发表自己的评论和看法;第五类是鸿儒:这类知识分子是王充培养目标中的最高层次,这类人有着非常丰富的知识,博古通今,除此之外他们有着非常好的创新能力,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会受前人的影响会摆脱前人的束缚充分根据当前的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充的一生过的非常的清贫,不愿意趋炎附势63岁辞官回家,教授终生。
试题回顾:王充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培养( )A.雅儒B.文吏C.大儒D.鸿儒【答案】D。
解析:王充认为教育目的主要培养五类人分别是文吏、儒生、通人、文人和鸿儒。
其中最高的目标是鸿儒。
【知识点】教育学——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汉代的教育家的思想【难度等级】★★。
教育学人物之王充
教育学人物之王充----9de7136f-6eb3-11ec-a8c0-7cb59b590d7d王充(27~约97),中国汉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生于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出身于“细族孤门”。
自幼好学,青年时到京师太学读书,受业于著名的儒学大师班彪。
王充曾任郡功曹、治中等官,由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久弃官回乡,居家教授,致力著述。
晚年生活十分困苦,据《后汉书》载,永元中(约公元97)病死,终年70岁左右。
,他一生的思想归纳为一下几点:王充目击当时在方士仙术,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灾异迷信思想影响下,书传记载夸张失实,经典注疏杂入谶纬;伪书充斥,学术驳杂,使儒学神化,以致是非不清,黑白颠倒,他奋起冲破旧传统,对世人所共同奉守不渝的五经进行一番虚实是非之辨。
于是作《论衡》,对虚妄不实之言加以评论。
王充以博通古今,广采众家的治学精神,撰写了很多著作,但保留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现存30卷84篇(原85篇,缺《招致》篇)。
《论衡》继承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主义传统,吸收了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思想和自然科学成果,是一部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论述新颖的哲学政论名著。
在王充的教育思想中,他从人性可以改变的角度出发,认为普通人“不在性,而在教学,不在性”。
他以染色丝绸为例,说明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下,人的善恶品质是可以改变的。
他说,婴儿“没有竞争的欲望”,但长大后,在“欲望”观念的影响下,他们逐渐有了“竞争的欲望”;同样,婴儿也没有“让路的心”。
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培养出一颗“让路的心”。
在他的“坦率”中,他提出了“教训的力量”和“渐进的力量”。
他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素质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变化的。
王充否认“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观点,强调学以求知。
他说:“不学会自知之明,不问自知,古今中外的行动。
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部事物。
古代经典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案例
古代经典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案例一、客观题(单选、填空)1、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①儿童教育要注重身心两个方面,不可偏废。
②小儿生而有善恶之分,但却不认为这种先天的善恶是一成不变的。
儿童之禀性是可变的。
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对儿童有影响。
③王充提出的少生则子身体坚强、多生则子软弱的观点。
④主张的“人有知学则有力”“用耳目以定情实”“教化成性”的观点。
2、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①颜之推主张对幼儿的教育越早越好,最好能从胎儿开始。
②颜之推认为教育孩子是重要而又严肃的问题,主张“父母威严而有慈”,反对“无教而有爱”。
主张对子女要一视同仁,反对偏爱。
③颜之推认为,绝大多数人的品性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多方习染而成的,所以他特别重视周围环境对子女的影响作用,要求父母要特别留意孩子所接触的人和事。
“与善人居”“慎交游”是颜之推的重要教育原则。
3、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①教育的任务要教儿童懂得人伦之学,儿童也是完全可以掌握人伦之学的。
“人伦”,就是传统的儒家道德伦理。
②对儿童教育必须循序渐进。
教育不但要适应儿童的发育水平,而且也要适应儿童的认识水平,教育儿童要从儿童当前的认识水平出发,逐渐加以深化、扩充。
③王守仁十分注重启发儿童的兴趣,他提倡教育儿童一定要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
④要使其明人伦,必须通过“习礼”“读书”“歌诗”等学习活动来进行陶冶。
⑤“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4、“习礼”要求:“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通过习礼内容的学习,使儿童仪节庄而不忽惰,大方而不拘谨,动作从容而不迂缓,态度修谨不拘局。
二、主观题(名词、简答、论述)1、王充“教化成性”:在小儿秉性问题上,王充是有善有恶论者,他虽然认为小儿生而有善恶之分,但却不认为这种先天的善恶是一成不变的。
王充注意到儿童的先天素质,但把重点放在“教化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出身“细族孤门”,6岁开始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
18岁“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肯严守师法家法。
因家贫无钱购书,他常到洛阳书肆里读书,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
离开太学后,曾两次出任过小官,皆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学问,从事著述。
60岁时曾被杨州刺史董勤辟为从事,后转沿中,63岁即辞官归里,著书、教授终生。
他的一生,都不与时苟合,对当时流行的充满谶纬迷信的神学化儒学持批判态度,也反对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学风。
他著述甚丰,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一)论人性和教育作用王充认为,人性具有差异性和可变性。
他说:“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人性的差异并非天意,而是自然因素影响而成的。
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
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又说:“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
”也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育的人。
王充认为,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具有隐效性,礼义教化似乎不能为国家增添财富和实力,教育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往往被一些缺乏远见的人所忽视。
王充指出,从社会、国家的角度说,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纲纪伦常,激民向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
教育对社会作用在于经过“圣教”渐化熏陶而使受教育者“文才雕琢,知能十倍”,可以为国家“任卿相之用”,也可以以借“仁义之力”来改造社会。
(二)论理想的培养目标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归纳为儒生与文吏两大类,儒生是指有一定经学造诣的学者,文吏则是指虽无经学造诣、但有丰富官场经验的官吏。
他认为文吏与儒生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
”但从总体而言,儒生优于文吏。
因为儒生自幼“被服圣教”,受纲常伦理的熏陶,并有治国之道的研究,而文吏“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
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已,勉赴权利。
”他批评当时重文吏、轻儒生的社会风气,认为这是社会政治腐败的一个根源。
对于儒生,王充也把他们分为四个层次。
他说:“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
”他的培养目标,第一是“鸿儒”,因为鸿儒能精思著文,具有独创精神;第二是“文人”,既掌握古今知识,又能从事政治工作,敢于向皇帝上书言事;第三是“通人”,能博通古今,虽缺乏实际从政的经验与能力,“而以教授为人师者”;第四是“儒生”,只能说一经,犹如鹦鹉学舌背诵经书的章句之生,这种人只比俗人强一点,对社会没有多大的用处。
(三)论教学1.关于教学过程王充以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首先,他强调人的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他指出,“闻见”是圣人积累知识经验的基本手段。
闻见有两层含义:一是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生活经验;二是广闻博览,通过书本或其他间接途径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思想,接受间接知识。
王充认为,教学中首先要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为,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这是认识的最根本的条件。
其次,王充指出,教学不能停留在“见闻为”的感性认识的阶段,这必须把感性认识加以深化提高,上升到理性阶段。
他说:“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
所谓“开心意”,就是要求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
这样才能“知一通二,达左见右”,也才能分清是非,判定真假,“订其真伪,辩真虚实”"。
2.关于教学内容王充作为古文经学的思想代表,仍把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他强调“文人宜遵五经六艺为文”。
但他反对墨守儒经章句,主张遍览群书,涉猎百家之言。
因为百家中有“圣人之言,贤者之语,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
它不仅能“使人通明博见”,而且可以改良当时的政治。
3.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1)“诠订于内”王充指出:“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所以他强调认识事物既要“信闻见于外”,又要“诠订于内”。
诠订有各种途径,而最重要的是实践。
他说:“事有证验,以效实然”,这就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
这是王充的基本的教学方法论。
(2)学用一致王充主张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
他说:“凡遗通者,贵其能用也。
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
”他强调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融合贯通,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
(3)“距师”与“问难”汉代儒生治学,好“褒古毁今”、“信师是古”,造成教育空气沉寂,学术枯萎。
尤其是在教育管理上,恪守师法家法,造成学者知识面狭窄,思想僵化,“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结果是以讹传讹,谬种遗传。
因此王充有针对性地提出“距师”。
他说:“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他主张破除对教师、对古人的迷信,敢于问难求解。
即使对孔子、孟子之言也不可盲从。
王充指出:“苟有不晓解之问,迢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划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这种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的教育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思想解放的作用。
这是王充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王充的教育思想生平和学术思想王充(公元27- ?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浙江上虞),原魏郡元城人(今河北大名)。
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卒年不详,据史料分析,他的卒年应在公元97- 105年之间。
王充生活于东汉前期,经历了光武、明、章、和帝四朝,正是赤眉起义失败,农民运动处于低潮,东汉政权相对稳定的时期。
在学术思想领域,这个时期正是俗儒守文失真,方士仙士惑众,阴阳五行灾异谶纬之说猖獗的时代。
王充目睹紫朱杂厕,瓦玉集糅,论说纷云,莫之所宗,听者以为真然,说者不舍,览者以为实事,传者不绝,甚至南面称师,也诵读宣扬奸伪邪说的状况,他企图使人们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
于是以心愤涌,笔手扰的心情作《论衡》,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论衡?对作》),批驳虚妄伪说。
范晔称他的著作能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后汉书?王充传》)。
纪晓岚称王充的思想殊有裨于风教(《四库提要》卷一二○,子部杂家四),近人钱穆说他是开魏晋新思想之先河。
①王充祖上曾因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但时间不久。
后来他的先世以农桑为业,他的祖父王汎,父亲王涌以贾贩为事,因与豪家丁伯结怨迁居上虞,所以,他自称出身于细族孤门,接近一般人民群众生活,属于下层社会,被人讥讽为宗祖无淑懿之基,文墨无篇籍之遗(《论衡?自纪》)。
他一生仕路隔绝,志穷无如,晚年发白齿落,日月逾迈,寿伦弥索,鲜所恃赖,贫无供养,志不娱快,处境相当困难。
他罢官归家以后,一面招收生徒教学授业,一面研究学问专心著述。
王充自述他对仕宦淡漠,说:不贪富贵,不慕高官,贬黜抑屈,不恚下位。
他抱着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的心情看待世俗人情,立定以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耻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的高尚情操立身处世,宁可过处卑、位贱的生活,也不趋炎附势(《论衡?自纪》),所以,晚年不仅物质生活极端贫困,而且精神也受到极大压抑。
从王充的《自纪篇》来看,他罢官归乡以后,以对世书俗说、考论虚实的精神著书立说,希望将自己的思想留给后人,以垂教后世。
他说:充仕数不耦,而徒著书自纪,又说:既晚无还,垂书示后(《论衡?自纪》)。
所以他的著作都是针对当时社会上和思想界的现实问题而写的,贯穿着新鲜明朗的批判精神。
王充讥恶那种升擢在位之时,众人蚁附,废退穷居,故旧叛去的庸俗世风人情,撰《讥俗》一书;他忧患人君治民之道,不得其宜,为郡国守相县邑令长陈通政事,作《政务》一书;痛感俗书伪文多不诚实,于是作《论衡》一书。
晚年由于生活贫困,精神孤寂,年老体弱,作《养性》书十六篇,在著述中结束了一生。
王充的著作虽多,但现存仅《论衡》一书。
王充写作《论衡》的目的是针对当时俗书伪文和俗儒守文而发的。
他以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求真理,正是非。
他以科学为依据,以证验为尺度,对一切虚妄谬论给予无情的批判。
在谶纬迷信充斥于世的条件下,他敢于公开抨击天人感应,神灵怪异,一扫汉代二百多年阴阳谶纬之风,为东汉学术另辟途径,在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
《论衡》是中国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用道家的自然主义攻击儒家的天人感应说,使中国哲学史上掀起了一大波澜。
据《后汉书》记载,《论衡》共八十五篇,内《招致》一篇有录无文,实际上只有八十四篇,是他用了30年心血写成的一部哲学政论巨著。
由于《论衡》直指官方神学化的儒学,因此被列为禁书,不得流传,东汉政权瓦解后,才重见天日,但这已是王充死后百年的事了。
在《论衡》这部著作中,也谈到教育问题。
如环境与教育在人的培养中的作用;反对生而知之,主张学而后知的学习论;反对呆读死记,重视实际锻炼的学习方法;反对复古,重视现实的教育内容;反对信师是古,提倡问难探索的学风等等,这些对以后唯物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王充依据自然科学理论,吸收道家无为自化和荀况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思想,建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哲学体系。
王充在哲学的根本问题上继承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他认为,天地是物质性的,宇宙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生成是自然现象。
他曾说:夫天者,体也,与地同(《论衡?祀义》)。
又说: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
很清楚,王充把天当作自然物,不是人格化的,有意志的,有无上权力的神。
所以他说:春观万物之生,秋观其成,天地为之乎?物自然也。
如谓天地为之,为之宜用手,天地安得万万千千手,并为万万千千物乎?(《论衡?自然》)他以造物须用手,天没有手不可能创造各物为理由,通俗地证明天是自然物而不是神。
他以日月行有常度,即天体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种自然过程,否定天是有目的,有意志,可以降福佑善,下祸惩恶,谴告人事等天人感应的谬论。
他又以鱼生水中,兽在山林来证明物各有其自然本性,所以得出结论:夫天地不能为,亦不能知也。
(《论衡?自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灾变呢?他说,这乃是运行规律的失调,而非意识性的感应,就好像人生病一样,血脉不调,人生疾病,风气不和,岁生灾异(《论衡?谴告》)。
他针对人死变鬼,可以祸害生人的谬论,指出,人之生是由于夫妇合气,是自然现象。
同样,人死气灭,也是自然现象,怎能变鬼?他解释说:鬼者,归也,神者,荒忽无形者也(《论衡?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