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人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6
人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6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主要介绍了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实验技能,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空气成分、氧气性质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氧气的性质,认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组成2.氧气的性质3.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氧气的性质。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授法:教师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蜡烛、火柴、澄清石灰水等。
2.教学课件:空气成分示意图、氧气性质动画等。
3.教学素材:相关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成分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空气。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空气的组成,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如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和氧气性质的理解。
空气质量与健康——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空气质量与健康——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质量影响人类健康的原因和危害。
2.掌握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基本知识。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4.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知识点:空气质量、健康、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保意识三、教学过程:1.导入向学生展示某个城市的照片:“这是某座城市的照片,它看起来很美丽。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周围的空气有没有让你觉得不舒服?”2.学习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1)让学生发言,谈一谈空气质量会对人类健康带来哪些影响。
(2)让学生表现几个空气污染指数如PM2.5、PM10、SO2、NO2等。
(3)让学生了解各种污染物的来源和带来的危害。
(4)让学生知道怎样保持空气清新与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3.了解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基本知识(1)通过图书和网络等途径了解污染物源和排放途径,了解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基本知识。
(2)通过实验模拟,让学生感受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1)通过展示活动、视频和案例等形式来展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并积极响应环保行动。
(2)让学生自主或集体参与环保工作,为保护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3)通过立法、法律指导和执法等环保行动来加强环境保护,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着重从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环保意识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认识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了解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科普、活动和实验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进而行动起来,推进众人参与的环保行动。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特点、组成和重要性;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探究空气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空气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实验室用玻璃器皿、酒精灯、烧杯等;2. 实验材料:水、盐、气球、蜡烛等;3. 多媒体教具:空气的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展示一张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周围有哪些东西?能看到的和看不到的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对空气的思考和认识。
2. 探究空气(20分钟):a. 实验一:水的蒸发。
- 准备一个烧杯,将其中的水加热到沸腾。
- 学生观察烧杯内是否有水蒸气,说明水能够变成气体。
b. 实验二:盐的溶解。
- 准备一杯水,往其中加入少量的盐,搅拌均匀。
- 学生观察盐是否完全溶解,解释溶液中盐的分子已经与水分子混合。
c. 实验三:燃烧和熄灭蜡烛。
- 学生点燃蜡烛后迅速用一个空气袋将火焰盖住。
- 学生观察蜡烛熄灭的原因,并解释是因为空气被用尽了。
3. 知识讲解(15分钟):a. 教师给学生讲解空气的组成:- 空气是由氧气、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混合而成的。
b. 教师说明空气的重要性:- 空气对人类的生活十分重要,我们需要呼吸空气来供给身体细胞所需的氧气。
4. 拓展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索,观察空气对物体的压力和浮力的作用,如:a. 用气球充满空气后放到水中,观察气球浮在水面上的现象。
b. 将装满水的杯子倒扣到烧杯中,学生观察杯子中的水能恰好填满烧杯的现象。
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总结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5. 归纳总结(10分钟):学生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有关空气的特点和组成。
6. 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空气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教学过程: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2P2O5(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篇一」一、课程标准: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能通过栽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科学知识: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学习成果评价(一)概念发展:1.不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2.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探究能力:1.能够描述职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3.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五、教学材料:图片、自制“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图”、布置学生收集、阅读植物方面的资料和图片六、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师生互动的目的教学反馈集中话题1.前面我们观察了解了土壤。
和土壤的联系最密切的要数――?(各种各样的植物)。
2.这个单元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各样的植物。
3.板书课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植物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1.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说一说,感受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教师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说过的植物并小结:植物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植物为人们提供营养,那么你们知道各种植物的哪部分能供我们吃吗?教师及时点拨学生认识植物的各个部分名称。
同学们对植物的各个部分的认识都很准确,如果请你画一株完整的植物,会画吗?评价时,引导学生从植物的六个器官方面进行评价。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2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空气的成分、比例以及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此外,学生还能了解到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以及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组成,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认识不足,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认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比例和性质;学会用实验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空气质量对健康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组成及其比例2.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3.实验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数据分析法进行教学。
2.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水、集气瓶、澄清石灰水、硫、铁丝等。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组成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哪些组成?它们有什么性质和作用?”呈现(10分钟)1.教师展示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多媒体呈现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让学生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操练(1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巩固(10分钟)1.教师提问:“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是多少?它们有什么性质和作用?”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密度、可压缩性等。
3. 空气的重要性:生物呼吸、燃烧、气候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我们周围的空气》。
2. 实验器材:气球、水槽、玻璃管、蜡烛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3. 实验演示:进行空气成分的实验,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鉴别。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5. 总结提升: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呼吁学生保护空气质量。
6. 课后作业:布置观察空气中污染物分布的实践作业。
7. 课堂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观察空气中污染物分布的实践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学家或环境科学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空气和气候关系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局或气体工厂,实地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防治措施。
3. 开展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让学生参与实地采样和数据分析,提高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带来的严重危害。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氮气性质的得出。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同事要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过程:1)回顾已知: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那么谁能按体积来描述一下空气的成分呢?2)引入新课:空气中含这么多种成分,他们有什么用途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本节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保护空气。
3)学习目标展示: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及主要性质;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教师多媒体出示阅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氧气有哪些用途?其中哪些体现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的性质?哪些体现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2、氮气有什么用途?为什么氮气可以做保护气?3、稀有气体有什么性质?有哪些用途呢?合作交流: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解决以上问题,并进行展示。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P29页的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讨论情况,要求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并进行评价。
引入:播放视频:雾霾三、保护空气学生通过讨论和已有经验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空气污染的来源是什么?2、污染空气的物质有哪些?3、如何防治空气污染?教师要求一名学生进行总结。
课堂练习:1、下列污染空气的因素主要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A、节日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烟尘B、建筑施工导致尘土飞扬C、生活垃圾的焚烧产生有害气体D、生物的腐烂放出一氧化碳2、“蓝天行动”是重庆直辖市十大环保事件的候选事件,下列措施不利于“蓝天行动”实施的是()A、退耕还林,增大森林覆盖面积B、密闭运输沙土,减少扬尘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D、用天然气代替汽油做汽车燃料3、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A、二氧化碳B、液态氧C、洁净新鲜的空气D、汽水4、根据课本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将燃烧匙内足量的______点燃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了解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空气作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组成和性质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掌握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基本性质2.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作用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状等。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如用不同的试剂与空气反应,观察反应现象。
3.讨论法:分组讨论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提问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试剂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性质、组成及其成分作用的图片和视频。
3.分组讨论材料:各组准备空气组成及其成分作用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什么样的吗?空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教学课件呈现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状等。
让学生观察空气的这些性质,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空气。
3.操练(10分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组成。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和用具。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的存在)》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的存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幼儿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通过简单实验和生活实例,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科学现象的探究能力。
在探索空气存在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切实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
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式证明空气的存在。
2.教学难点用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幼儿解释空气无色、无味、透明的特点,使幼儿能够理解这些抽象概念。
三、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空气实验,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观察教学法: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加深对空气存在的理解。
讨论教学法:组织幼儿讨论空气的特性和自己的发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寻找一种神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却离不开它,它就在我们的周围哦,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好奇心。
(二)感受空气的存在(10分钟)实验一:吹气球教师拿出一个未充气的气球,问幼儿:“小朋友们,这个气球现在是瘪瘪的,我们怎么能让它变大呢?”然后教师对着气球吹气,气球逐渐膨胀起来。
教师问:“是什么让气球变大了呢?是空气,我们把空气吹进了气球里,这就说明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让幼儿感受自己吹出的空气使气球发生了变化。
实验二:塑料袋抓空气教师给每个幼儿一个塑料袋,指导幼儿:“小朋友们,我们用塑料袋在空中挥一挥,然后迅速把袋口抓住,看看会发生什么。
”幼儿操作后会发现塑料袋鼓起来了。
教师引导幼儿:“塑料袋里装了什么呢?对啦,是空气,这也证明我们周围有空气。
”(三)认识空气的特性(10分钟)空气是无色的教师准备几个透明的杯子,将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装满空气。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这一常见的物质,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能支持燃烧,能被压缩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物质的认识,也已经从固体、液体扩展到了气体。
但是,对于空气这一无色无味的气体,学生可能还是第一次接触,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对空气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如能支持燃烧,能被压缩等。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的基本性质。
2.实验操作的技能。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片、火柴、蜡烛等。
2.教学多媒体:空气实验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是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空气”,教师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空气实验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空气的存在和一些基本性质。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时,烧杯内是否有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烧杯内有水雾产生,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4.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空气还包含哪些物质?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空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作用。
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它包含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空气对我们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
空气的天然资源利用——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空气的天然资源利用——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一、对于空气资源的认识空气是我们呼吸的气体,也是许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分。
空气在能量和水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被用于许多方面的生产和生活。
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和少量其他气体,发挥了不同的功能。
二、空气的利用1.空气净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空气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我们可以利用空气资源净化空气,从而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利用空气净化器将空气中的污染物精细过滤,保证空气清新。
2.空气能空气还可以用作能源,因为空气中含有巨大的能量。
通过空气热泵或风能发电,可以将空气转变为可再生能源,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环保。
3.医疗用途空气还可以用于医疗目的,例如,鼻腔喷雾剂就是利用空气将药物喷入人体。
此外,空气还被用于手术吸氧以及支持著生命的呼吸机。
4.化学实验许多化学实验需要使用氧气或空气,例如,燃烧实验。
化学实验室中的TNF气体便是空气中含量相对较高的有害气体之一。
5.建筑工程建筑工程中也需要利用空气资源。
例如,在建筑中,空气运至室内,为人类提供宜人环境,同时也为建筑物提供必要的通风等需求。
三、对空气资源的注意事项1.空气不是无限的虽然空气资源看起来非常丰富,但实际上它是有限的。
不要假定我们可以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随便利用空气。
2.空气污染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空气污染现象也愈加严重。
我们不应该忽略空气污染带来的影响,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取而代之的是环保的做法。
3.以科学方式利用空气资源尽管空气提供了许多能用的资源,但我们仍必须以科学的方式去使用空气,避免过度利用,从而保证其维持稳定且适度使用状态。
结论:通过对空气资源的介绍及利用方法,希望能唤起人们对空气资源的关注与重视。
在适当的方式下,加以利用空气资源可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我们也必须谨慎来正确地利用空气资源的同时维护周围的环境及我们自身的健康。
空气中的微生物——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空气中的微生物——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到:1.空气中存在着众多的微生物,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2.掌握一些预防空气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保护身体健康。
3.培养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来考虑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空气中的微生物概述空气是我们每天都需要呼吸的气体,但我们很少关注空气中存在的微生物。
事实上,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这些微生物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和生活。
空气中的微生物通常通过空气传播,例如当我们呼吸、咳嗽、打喷嚏时,就会将感染源扩散到周围空气中,从而感染他人。
2.空气微生物的危害空气中的微生物会对我们的生活、健康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它们可能会引起人类的疾病,例如肺炎、鼻窦炎等。
它们会导致食品变质、烂果蔬等,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同时,它们还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对土壤造成污染等。
3.如何预防空气微生物感染预防空气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清洁卫生。
经常清洁室内环境,保持室内空气通畅,可以有效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
(2)覆盖口鼻。
在流感等季节或在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接触时,要注意遮盖口鼻,减少感染的风险。
(3)加强身体锻炼。
充分锻炼自己的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可以减少空气微生物感染的机会。
(4)保持室内湿度适当。
过度干燥或过度潮湿的室内环境都会导致微生物滋生。
4.空气微生物的应用空气中的微生物虽然会带来一些危害,但它们也有其应用价值。
一些微生物可以用于制药、医疗等领域,例如制作抗生素等。
一些微生物可以用作食品发酵、酿造等领域,例如酸奶、啤酒等。
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1.教师讲解: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空气中的微生物的概况、危害、预防和应用。
2.示范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模拟操作等,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方式。
3.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场景设计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和解决与空气微生物感染相关的问题。
空气压力影响因素——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空气压力影响因素——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一、自然因素1.海拔高度海拔高度是影响气压的重要因素。
由于大气压强度随高度而逐渐降低,海拔越高,大气压力就越小。
一般来说,从海平面到1000米海拔高度,大气压降低1kPa;从1000米海拔高度到2000米海拔高度,大气压又会降低1kPa。
因此,高海拔地区的大气压力通常比低海拔地区低。
2.季节变化季节变化也是影响大气压力的因素之一。
在地球上,太阳光线照射到不同的区域,地球球体的不同部分会因此受到不同的热量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温度。
夏季由于阳光垂直角度大,接收到的热量大,地面温度升高,大气体积膨胀,空气压力减小;而冬季阳光接收角度小,地面温度低,大气体积收缩,空气压力增加。
3.经度和纬度地球的经度和纬度也是影响大气压力的因素之一。
纬度对大气压力影响比较明显,地球上赤道附近大气压较低,而两极附近大气压较高;而经度对大气压力影响较小,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地球上的高压带和低压带,本质上就是经度的影响。
二、人为因素1.气象条件气象条件对大气压力也有重要影响。
天气情况的变化会引起气压的变化。
例如,当一场暴风雨袭来时,气压会急剧下降,而当高气压区域移动到某地时,气压会突然上升。
2.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可能对大气压力产生影响。
例如,在一个地区建造大量的建筑物、高架桥、堤坝等建筑工程,会使得该地区的气压发生变化。
此外,当人口密度过大、机动车辆过多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的质量也会有所变化,造成大气一定程度的压力变化。
以上就是影响大气压力的主要因素。
我们应该了解这些因素,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环保维护提供参考。
在正常情况下,大气压力的变化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但在高海拔地区,与大气压力关联的低氧缺氧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要注意适应性调整。
此外,气压的变化也可能影响站立姿势、食欲等生理机能。
因此,在高空、大气压差较大时,要注意对身体的保护。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了解空气的重要性;3.掌握测量空气压力的方法;4.掌握空气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1.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2.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形、可压缩、可扩散。
2. 空气的重要性1.生命必需氧气:呼吸、燃烧等;2.维持生态平衡:植物光合作用、大气循环等;3.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能源来源。
3. 测量空气压力的方法1.水银柱压力计:利用水银柱受大气压力的作用而上升的原理;2.空气压力计:利用空气压力对弹簧的挤压程度来测量空气压力的原理。
4. 空气的运动规律1.空气的流动:高压气体向低压气体流动的原理;2.空气的旋转:空气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形成旋转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1.引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讲解:讲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
2. 空气的重要性1.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空气的重要性;2.讲解:讲解空气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价值。
3. 测量空气压力的方法1.引入:通过实验,展示测量空气压力的方法;2.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测量空气压力的方法。
4. 空气的运动规律1.引入:通过实验,展示空气的流动和旋转现象;2.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空气的流动和旋转现象。
四、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空气的重要性、测量空气压力的方法、空气的运动规律等方面的掌握情况;2.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总结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空气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教学评价要更加全面,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我们周围空气的教案
我们周围空气的教案教案标题:我们周围空气的教案课时数: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和组成成分。
2. 掌握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和影响。
3. 培养学生承担保护环境责任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特性和组成成分。
2. 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工具。
2. 实验材料(氧气瓶、燃烧试验装置等)。
3. 图表或图片展示空气组成成分。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个关于空气重要性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步骤二:学习空气的基本特性和组成成分(15分钟)1. 使用教学素材(图表、图片等)展示空气的组成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2. 解释空气的基本特性,如透明无色、可压缩、可扩散等。
3. 与学生讨论空气对于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和影响,例如作为人类呼吸的必需气体,支持燃烧过程,维持气候平衡等。
步骤三:进行实验(15分钟)1. 使用实验材料进行简单的燃烧试验。
例如,点燃一支蜡烛,然后将一个小玻璃瓶倒扣在蜡烛上,观察瓶内燃烧的蜡烛最终熄灭,解释燃烧需要氧气的原因。
2. 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引导他们理解空气中氧气的重要性。
步骤四:总结和讨论(10分钟)1. 小组或全班讨论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总结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和影响。
3. 与学生分享关于保护空气质量的实际案例和方法,并强调每个人的责任。
步骤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项作业,要求学生调查并记录家庭或学校中有哪些活动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延伸:1. 邀请环保专家或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做客讲座,进一步扩展学生对空气污染问题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环保示范点,鼓励他们亲身感受和观察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空气状况。
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情况。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水、彩笔、胶带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基本成分:讲解空气的基本成分,如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并介绍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 观察空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周围的空气,如闻气味、观察颜色等,并交流分享观察结果。
4. 实验:分组进行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如用气球、塑料袋等工具收集空气,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用彩笔在塑料袋上描绘空气中的稀有气体等。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确认空气的基本成分和体积分数。
6. 保护空气: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从自己做起,如节约用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7. 作业:布置关于空气成分的观察和实践作业,如观察家中空气的变化,尝试用植物净化空气等。
8. 板书设计: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六、教学延伸1.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工作者如何监测空气质量。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安全和准确性,确保实验成功。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八、评价建议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学生能积极参与实验,正确操作实验工具。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南湖第一中学邵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混合物的概念,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混合物,并且能够识别常见的混合物。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用途,并会运用生活中或化学学习中的实例验证空气中各成分的存在。
3.知道能够造成空气污染的几种污染物及其来源,并知道它们对空气造成的影响。
4.知道温室效应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并知道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几种气体。
5.会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6.掌握简单的物质分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收集信息,并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前后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各种实验装置优缺点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3.学习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知道混合物的概念,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混合物,并且能够识别常见的混合物。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及方法。
【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认识和识别混合物。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方法和误差分析。
3.学习从定性到定量的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问题引入: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分析,空气属于哪一类?生:混合物回忆混合物的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说出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其他气体和杂质。
2.常见的混合物还有哪些呢?学生列举常见的混合物展示常见混合物的图片:海水、自来水、煤、石油、液化石油气、沼气、乙醇汽油、合金、矿石、溶液、化肥、营养强化食品反馈练习1: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哪些?第1组:人体呼出的气体洁净的空气液氧天然气臭氧空气中0.94%的稀有气体第2组:过氧化氢汽水食盐水矿泉水稀盐酸浓硫酸澄清石灰水第3组:铁丝生铁氧化铁赤铁矿铁锈黄铜金刚石木炭第4组:食盐烧碱高锰酸钾熟石灰石灰石水泥砂浆第5组: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后剩余的固体粗盐经溶解、过滤、蒸发后得到的精盐反馈练习2: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总结:从微观角度看,混合物中含有不同的分子。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学内容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大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空气的用途、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了解常见的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交流讨论,列举各种污染物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提出防治空气污染的各种措施,学会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方法。
【情态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意义,树立保护空气清新的环保观念。
教学重难点空气的用途、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空气的主要成分。
2、物质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讲解】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列举事例。
【出示图片】对具体用途产生直观印象。
2、氮气的性质和用途【讲解】对氮气的性质和用途进行简单描述。
【出示图片】对氮气3个方面的主要用途产生直观印象。
【概括】对氮气3个方面的主要用途加深了解。
3、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欣赏】图文并茂,对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产生直观印象。
【概括】对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加深了解。
三、保护大气【欣赏】播放一段简短音乐,引起共鸣。
1、空气主要污染物2、空气污染源【出示图片】对人为来源产生直观印象。
3、三大环境问题:(1)酸雨(2)温室效应(3)臭氧空洞【出示图片】对三大环境问题产生直观印象。
4、保护大气(1)使用清洁能源。
(2)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讲解】简单介绍空气污染的治理措施。
巩固练习展示练习。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及化学报相关练习。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记住空气的组成
2、能说出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注意事项、结论;如果没有达到实验预期目的,
应该能分析原因。
3、能正确描述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会写文字表达式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空气的组成【阅读】课本P26-27,填空:
1、空气主要由和组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
大约占空气的。
位于第二位的是,大约占空气的
还含有%的稀有气体、0.03%的气体、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知识点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右图)
【思考与交流】
2、实验现象:(注意对红磷在燃烧前、中、后的现象进行仔细观
察和描述)
①燃烧前,;
②燃烧时,;
③熄灭后,冷却打开弹簧夹。
3、集气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4、实验结果小于1/5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写三条即可)
①②③
5、该实验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6、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瓶中剩余气体溶于水(填“易”或“不”下同),与红磷反应。
7、在实验前要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水,你认为加入水的作用是
三、达标检测
1、空气中体积含量为第二位,且能供给生物呼吸的是()
A、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有关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后产生白色气体
B.燃烧冷却后集气瓶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
C.进入水的体积约占瓶的1/5
D.约4/5体积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3、下列对空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
B按质量分数计算,空气中含氧气21%,含氮气78%.
C.空气成分中以氧气和氮气为主
D.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及杂质组成的混合物
4、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直接固定空气中的某气体成为农作物养料,这种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5、下列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主要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A节日燃放烟花B建筑施工导致尘土飞扬
C生活垃圾的焚烧产生有害气体D生物的腐烂放出一氧化碳
6、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占,氧气占,稀有气体占,二氧化碳占,其它气体和杂质占。
7、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放出,产生大量的。
其文字表
达式为;符号表达式为:。
8、右图是空气成分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仔细观察右图,写出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
①;②。
9、有关空气成分的填空:
(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
说明空气含有;
(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浑浊现象,说明空气中含有;(3)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
五、课堂小结和反思本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困惑?
课题1 空气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能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能说出空气中各成分的主要用途,并且知道是什么性质决定了它们的用途;
3能说出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空气中常见污染物的种类,知道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自主探究:【阅读】课本P27-31,完成以下问题:
知识点三:混合物和纯净物
1 、混合物是由物质组成。
例如
纯净物是由物质组成。
例如
2、下列物质①海水②矿泉水③洁净的空气④五氧化二磷⑤啤酒⑥牛奶
⑦冰水混合物⑧红磷⑨蒸馏水⑩液态氧,
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属于混合物的是:。
知识点四:氧气的用途
3、氧气可以:例,氧气可以供给:例如
4、氧气也有对人不利的一面,如
知识点五:氮气的性质及用途:
5、氮气物理性质:氮气是一种色味于水的气体,密度略空气。
化学性质:不能支持燃烧,。
6、氮气用途:①氮气是制和的重要原料;②氮气可做保护气(列举三个具体方面)、、,这些用途是利用了氮气的性质,因此通常物质的用途是由决定的。
7、膨化食品袋里充入的气体必需满足哪些条件?
知识点六:稀有气体的性质及用途:
8、稀有气体包括。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的最大特点是。
9、稀有气体的用途:①可做保护气②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
多种用途的;③还可用作低温环境。
知识点七、保护空气:
10、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和两大类,其
中气体污染物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全球气候变暖、、等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达标检测
1、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包装,下列气体最不适宜充入的是()
A、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各组物质,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A、净化后的自来水加碘盐
B、氮气煤
C、冰水混合物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液氧
3、.为了使灯泡经久耐用,常向灯泡里充入的气体是()
A.二氧化碳
B.氧气
C.空气
D.氮气和稀有气体
4、电工师傅使用的“验电笔”中常充一种气体,此气体通电时会发光,它是()
A氧气B氮气C空气D氖气
5、下列变化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的燃烧 B .用硫燃烧生产硫酸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 .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6、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和两大类。
其中主要的有害气体是、、等,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易形成。
保护大气的主要措施有:加强、改善、使用、积极等。
7、以下物质:①氧气;②人体呼出的气体;③液氮;④空气中0.03%的稀有气体;⑤二氧化碳;⑥新鲜的空气。
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属于混合物的是、请选出一混合物并分析其中的成分;请再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混合物、。
8、请你将物质与相关的用途用线连接起来
氧气 a 作保护气
氮气 b 支持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c 动植物的呼吸、燃烧
稀有气体d作冷却剂、制造霓虹灯
9、某同学要对化学实验室里的空气质量进行检测,需要对室内气体取样。
他取样时
可能用到的仪器:有;操作方法是
10、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近年来一些地区的空气污染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请举出你所知道的空气污染的两种危害:
保护空气人人有责,你能参与提高空气质量的行动是。
小结和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困惑?
中考链接
(09)1.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
空气成分按体积计,氧气约占()
A. 78% B. 21% C.50% D. 1%(09)2、.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河水B.蒸馏水 C.硬水 D.自来水(12)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盐酸B.蒸馏水C.铝合金D.石灰石
(13)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石油B.波尔多液C.啤酒D.冰水混合物
熟记的知识要点:
一、空气的成分
空气中主要有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第二位是氧气;二氧化碳点0。
03%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有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食盐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有专门的化学符号,如二氧化碳(CO2)、冰水混合物(H2O)氧气(O2)等。
三、空气资源的保护
1、空气污染的种类:粉尘污染和气体污染。
气体污染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三种有毒气体
2、空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酸雨、温室效应、损害人体健康。
3、保护空气的措施: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二氧化碳不包括监测范围)
四、熟记下列物质的符号
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氧气:O2氮气:N2磷:P
水:H2O 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2
NO2CO 五氧化二磷:P2O5
五、熟记的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点燃
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点燃
符号表达式:P+ O2——P2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