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白族文化
白族文化介绍
白族,主要居住于云南西北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属典型的农耕民族。
公元937年,白族首领段思平在洱海地区建立了"大理国"政权。
自那时以来,白族便形成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较接近、居住地较固定的民族。
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基调。
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及黑领褂。
女子多穿白色上衣,外套丝绒领褂,以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
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白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数量繁多、形式独特的民俗活动和乡土节曰,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曰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三月街"--白族的集市:三月街是白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在大理古城举行,会期5-10天。
三月衔原是佛教的讲经庙会、后来,由于大理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逐渐演变而成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贸易集市和节日盛会。
据地方志记载,早在明代中叶,每年三月十五日,就在"苍山下贸易各省货"。
1636年徐霞客在游记中记有:"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
……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
……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
"真实地记录了三四百年前三月街"诸商云集,环货山积"的盛况。
清代白族音乐家李燮羲也有一首《竹枝词》,描写了三月街的盛况"昔时繁盛几春秋,百万全钱似水流。
川广苏杭精巧货,买卖商场冠亚洲。
"三月街以骡马、木材、药材、毛皮等土特产品贸易为大宗,附近农民在三月街购买耕畜、农具,以备春耕。
而今,三月街成为滇西各族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联欢大会。
白族历史变迁与独特习俗
白族历史变迁与独特习俗【白族历史变迁与独特习俗】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白族的历史变迁与其独特的习俗息息相关,本文将从历史变迁和习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现白族民族的独特魅力。
一、白族的历史变迁白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经过漫长的发展,白族在云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战争和政治变迁中,白族也屡受波及。
1. 古代战争对白族的影响在古代中国的战乱时期,白族作为边疆民族,饱受侵略和战争的困扰。
特别是在南诏国的建立和灭亡的过程中,白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南诏国是白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其成立于公元738年,占据了云南和贵州的大片土地。
然而,不久后,南诏国就被唐朝征服,白族也逐渐融入大唐文化中。
2. 边疆地区的辗转移民因为云南地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白族也受到了来自其他民族的影响。
在历史上,有许多其他民族选择迁徙到云南地区,其中就包括白族。
这些移民对于白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导致了白族历史上的一些变化。
二、白族的独特习俗除了丰富多样的历史背景,白族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这些习俗体现了他们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
1. 萨娜舞萨娜舞是白族传统舞蹈的代表,被誉为“舞蹈中的白族”。
萨娜舞融合了白族的民族舞蹈和歌唱艺术,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表达白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每年的白族三月三的节日,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萨娜舞表演,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白族文化的魅力。
2. 泼水节白族的泼水节是中国最具盛名的民族节日之一。
每年四月中旬,白族人民会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泼水活动,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手持盛水的容器,相互泼水,并进行各种游戏和表演,以祈愿幸福和吉祥。
3. 糍粑糍粑是白族传统的食物之一,也是白族宴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糍粑由糯米制成,外形呈圆锥状,口感软糯甜美。
少数民族文化--白族
⽩族,有⼈⼝1594827⼈。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的⼤理⽩族⾃治州。
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
驰名中外的⽩族聚居区⼤理,苍⼭终年⽩雪皑皑,洱海碧波荡⾈,素有“东⽅端⼠”、“鱼⽶之乡”的美誉。
⽩族地区经济繁荣,⽂化发达,⾃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族群体。
汉、晋时期,⽩族先民被称为“昆明”。
唐代称为“河蛮”、“松外蛮”、“⽩蛮”。
元、朝时期称为“(上棘下⼈)⼈”。
由于⽩族风俗尚⽩,历曾有“⽩⼈”、“⽩王”、“⽩史”之称。
新中国成⽴后,根据⽩族⼈民的⾃愿,正式定名为⽩族。
⽩族有⾃⼰的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
⼤多数⽩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具。
⽩族是个古⽼的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科学⽂化。
在天⽂、历法、⽓象、医学、⽂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
⼤理崇圣寺三塔,剑川⽯宝⼭⽯窟造像,《南诏中兴国史画卷》、《⼤理画卷》等都显⽰了⽩族⼈民悠久的历史和在建筑、雕刻、绘画等⽅⾯的卓越才能。
⽩族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
他们聚居的区域已成为我国西南边陲的主要产粮区之⼀。
⼤理三塔 ⼤理历史悠久,素有“⽂献之邦”之称。
早在西汉武帝时,这⾥就设置了叶榆县。
唐代的南诏国、宋代的⼤理国,都在这⾥设都,⼀度曾是云南政治、经济、⽂化的中⼼。
在众多的⽂献古迹中,⼤理古塔星罗棋布,遍及⼭乡城野。
崇圣寺三塔、弘圣寺塔、阳和⽩塔、佛国寺塔、北川塔、⽕焰⼭塔、温⽔塔、灵宝塔、母猪塔、⽂笔塔等等古⾊古⾹,把这座历史⽂化名城点缀得分外迷⼈。
⼤理三塔与崇圣寺毗邻,所以⼜称“圣崇三塔”。
位于⼤理城北约1 公⾥的点苍⼭应乐峰下,巍峨挺拔、雄浑秀丽,成为⼤理众塔之⾸和⼤理古城的重要标志。
⼤理三塔是⼀组唐宋的群塔,⼤塔居中,⼆⼩塔稍后,成⿍⾜之势,布局统⼀,造型和谐,相互辉映。
三塔的主塔,⼜名千寻塔,⾼6 9 . 1 3 ⽶,为1 6 级密檐式⽅形砖塔。
每级四⾯有龛,相对两龛内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
介绍一下白族民居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介绍一下白族民居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白族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历史背景和影响深远。
白族民居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诏国时期,当时南诏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白族民居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并影响了周围的民族和地区。
白族民居的建筑特色和风格深受中原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历史上,白族地区是中原王朝的边疆地带,也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域之一。
因此,白族民居在建筑布局、材料、结构和装饰等方面都受到了中原和藏传佛教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白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在历史上也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在南诏国时期之后,大理国时期是白族民居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白族民居在建筑技术和艺术上更加成熟和丰富,同时也有更多的创新和变化。
现代的白族民居虽然仍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但在建筑材料、结构和装饰等方面也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
白族民居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白族地区,也影响了周边的民族和地区。
例如,在丽江、怒江、迪庆等地区的传统民居中,也可以看到与白族民居相似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此外,白族民居的建筑特色和风格也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白族民居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深远,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大理白族文化
(四)、扎染艺术
扎染为白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 用蜡刀将蜡涂于土布之上,旋即用棉布在 土布的不同部分捆扎,随后入染料浸染。 晾干之后,去掉捆扎的棉布,土布之上就 会留有图案各异的扎痕。由于棉布捆扎部 位不同会造成不同的图案,因此扎染手法 多样,变幻无穷。由扎染土布制作的产品 非常丰富,如:桌巾、门帘、服装、民族 包、帽子等等
(五)、茶味人生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是白家招待贵 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 回味”的茶道,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 。第一道茶叫 “苦茶”,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第二 道茶叫“甜茶”,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 甘境。第三道茶叫“回味茶” ,代表的是人生的淡 境。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
相传隋末唐初,恶魔罗刹 占居大理,鱼肉百姓,民 众苦不堪言。唐贞观年间, 观音由西天至大理向罗刹 借地,罗刹不肯,终被观 音降服。百姓感激涕零, 于是年年三月十五日集会 于中和峰下,祭祀观音, 渐渐地就形成了如今的三 月街盛会。三月街是白族 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既是 物资交流的盛会,又是赛 马、滇戏、花灯等各种文 艺体育表演的中心,热闹 非凡,盛况空前。
(三)、民族服饰
白族姑娘头上带的头饰上也 有着“风花雪月”。因为在 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 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 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 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 洱海月。 “苍山绿,洱海青, 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 枝,白雪映霞红”,正是对 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
风下 关
月洱 海
上 关 花 雪苍 山
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继承了南诏的 疆界,统治云南达三百多年。 1253年,蒙古忽必烈率 军攻占大理,大理国亡。
(一)、本主文化
白族简介资料
05
白族的传统艺术与手工艺
白族绘画与雕塑的艺术特点
白族绘画的特点
• 白族绘画以宗教、神话、民间故事为主题,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 • 白族绘画注重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白族雕塑的特点
• 白族雕塑以宗教、神话、民间故事为主题,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 • 白族雕塑注重形象的表现和材料的运用,具有较强的立 体感
白08族发展的现状
• 白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 • 白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 白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待 提高 • 白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
白族在现代社会变迁中的适应与调整
•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 建立健全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 加强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提高保护水平 • 加强对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推动传承工作
•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 • 通过教育、培训、传承基地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网络传播等,拓宽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 • 加强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白族的历史发展
• 唐朝时期,白族建立了南诏国,统一了云南地区 • 宋朝时期,大理国取代了南诏国,白族文化进一步发展 • 元朝时期,白族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白族文化开始与中原文化 融合
白族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白族文化的特点
• 白族文化融合了汉族、藏族、彝族等多种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 白族文化注重家庭、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 白族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走近大理白族“本主王国”文化
走近大理白族“本主王国”文化凡是到过大理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一个十分奇特而又有趣的白族文化现象,这就是当地白族人崇拜的本主教。
而据白族人之言,“本主”就是村社的保护神,意为“我们的主人”,系“本地福主”或“本境土主”的缩称。
据历史记载,白族的本主崇拜文化始于南诏(唐代)时期,不仅源远流长,而只要是白族聚居的地方就有本主。
所以,大理州亦有“本主王国”之称的美誉。
大理的白族人信神,这是我到大理这个美丽的地方感受很深的一件事。
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本主教、佛教、多神崇拜等几种。
在19世纪以后,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白族地区,也有极少数人信仰。
但是,本主教是白族所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通常称为本主崇拜。
本主又叫本主神,白语称为“武增”,又多称“老谷”(男性始祖)、“老太(女性始祖)”,各地还有“武增尼“、“增尼”、“东波”等称呼。
本主有“景帝”、“皇帝、灵帝、圣母”等多种封号。
从白族人意识中所认定的本主的社会功能来看,本主就是村社保护神,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居民生死祸福之神。
白族人认为本主能护国佑民,保佑人们平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在白族地区、每个大一点的村子几乎都建有本主庙。
庙堂甚多供奉繁杂常是一庙多主,这其中有洋有土,有神有人,有将有相,还有打猎的勇夫。
其还有数之是猪狗马牛等动物,乃至人与神类结合的本主。
本主崇拜是全世界上千个民族中,白族所特有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
而在众多的本主中,却有一位人物列为中央本主,处于整个本主之上。
这位本主名叫段宗膀,在本主王国里,他享有“中央本主”、“建国皇帝”及“五百神王”等众多贵称。
段宗膀为南诏王晟丰佑的一名大臣,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缅甸国因受到周边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侵略,国之将亡,屡向南诏求救,晟丰佑派段宗膀率兵南下援缅作战,最终把狮子国军赶出了缅甸。
缅甸国王为感谢南诏王的救助,在段宗膀班师回国之时,特把自己的一件国宝(金铸龛佛)交段宗膀转呈南诏王。
再说,其时南诏国由王嵯巅摄政,自从王嵯巅弑劝龙晟后,虽立晟丰佑为王,朝中大权却由王嵯巅独揽。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文化认同教育的特征探析
文化认 同的实质在于反省 自我 ,在接受他者 的 同时需要 保 持 自我 文化 的个性 ,这样 才 能更 好 地促进 民族文化的发展 。南诏大理 国时期随着 白 族文化与汉文化交往范围和深度的不断扩大 , 白
族逐 渐 形 成开 放性 与 民族性 辩 证统 一 的文化认 同
路径 ,其中教育是 白族文化认同发展的一个重要 动因, 正如 白族学者赵寅松所言 : “ 开放带来发展 , 重视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 ” [ 1 ] 8 0 那么 ,
总之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鼎盛寺庙成了学僧侣掌握知识他们既念佛经也读孔孟之书释儒相互融合?瑜伽邹鲁成为一体?18大理地区的白族先民在这种?释儒?交融的佛寺教育影响下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教义的双重熏陶这无疑有利于大理白族文化认同?复合基因?的生长发育能使其出于生存的需要而积极寻求发展之路接受发达于己的他文化来改造自我同时又能在吸收的过程中对他者或他文化进行审视反思与本民族文化加以综合从而创造性提升本民族文化发展水平
田 夏 彪
( 大理 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大理 6 7 1 0 0 文化认同呈现出开放性与 民族性 的辩证统一 , 形成这一文化认同个性 的 白族教育具有 以
下特征 : “ 开放、 包容” 的教育人文环境 ; “ 儒、 释、 道、 ‘ 土” ’ 兼具的多元教育 内容 ; “ 释儒 ” 结合 的交融教育形式 ; 制度 教育 与习
俗 教育并存 的教 育形态 。
关键词 : 南诏大理 国; 白族 ; 文认 同; 教育特征
中图分类号 : K 2 8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8 6 6 6 ( 2 0 1 4 ) 0 1 — 0 0 8 1 — 0 5
An An a l y s i s o f Ed u c a t i o n a l Fe a t u r e s o f Da l i Ba i Cu l t u r e
大理古城有哪些白族特色文化可以体验
大理古城有哪些白族特色文化可以体验?
大理古城是白族地区的代表,游客在这里可以深入体验白族的文化和传统。
以下是一些可以体验的白族特色文化:
1.白族扎染:白族扎染是白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游客可以在当地的工艺店购买到各
种扎染制品,如扎染布、扎染服饰等。
此外,还可以参观扎染制作过程,了解其独特的手工艺技术。
2.白族民居:大理古城内的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的代表,游客可以参观这些民居,了
解白族人民的居住文化和建筑风格。
3.白族三道茶:白族三道茶是白族的一种传统茶艺表演,游客可以在当地的茶馆欣赏
到这种独特的表演。
在品尝三道茶的同时,还可以了解白族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4.白族歌舞:白族歌舞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可以在大理古城内的表演场
所欣赏到白族歌舞表演,感受白族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5.白族节庆:大理古城内有许多白族的节庆活动,如火把节、三月街等。
在这些节庆
活动中,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到白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总之,大理古城内的白族特色文化非常丰富,游客可以在这里深入了解和体验白族的文化和传统,留下难忘的回忆。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大理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他们传承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其中包括了许多独特而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民间仪式。
这些仪式承载着族群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情感,是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包括其特点、意义、流程和相关传承情况。
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主要包括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祭祀活动等多个方面。
这些仪式在白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承载着族群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认同,而且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仪式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白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浓厚情感,也能够领略到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二、大理白族婚丧嫁娶仪式在大理白族的传统文化中,婚丧嫁娶仪式是最为重要和常见的民间仪式之一。
婚礼是两个家庭共同参与、亲朋好友热烈祝贺的盛大仪式。
在白族婚礼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仪式,如全家出动抬娘家亲戚到新郎家送亲等环节。
新娘穿着华丽的白族传统服饰,以展示其婚礼的庄严和美丽。
而丧葬则包括忌日、葬礼、安葬等环节,家属和亲友需依照传统仪式进行,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三、大理白族的节日庆典大理白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三月三、火把节、五月会等,每逢节庆之时,都会举办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庆典活动。
在这些节日庆典上,人们穿着传统服饰,跳起白族舞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还有丰富的传统表演、手工艺品展示和美食飨宴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与。
四、大理白族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在大理白族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代表了人们对祖先和自然的崇敬和仰慕。
白族民间仪式中的祭祀活动包括对祖先、山神、水神、土地神等各种神灵的敬拜和祈祷。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献上供品,点燃香火,唱起赞歌,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和敬畏。
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对传统信仰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祈愿和祝福。
五、传承和发展当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白族的禁忌习俗
汇 报 人 :
XXX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壹
贰
叁
肆
伍
白族起源于古代羌族,后来与南诏、大理国等地方政权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的民族。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怒江州等地,是云南省内人口较多的民族 之一。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时也有自己的文字,文字多用于书写 历史、文学和宗教经典。
添加标题
白族的节庆活动:白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是白族人团聚 和娱乐的时刻,也是传承白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添加标题
白族的饮食文化:白族人的饮食文化非常独特,他们喜欢吃酸、辣、甜的食物,如酸菜鱼、辣椒炒肉、 糖醋排骨等。这些食物不仅是白族人的美味佳肴,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强民族认同感:白族禁忌习俗作为白族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当地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遵守。这些 习俗不仅让人们感受到白族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还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促进旅游发展:白族禁忌习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这些习俗不仅 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还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支持。
不要随意进入白族的私人空间,尊重他们的隐私。 在交流中,避免涉及敏感话题,如政治、宗教等。 不要随意评论白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在交往中,要尊重白族的风俗习惯,避免做出不礼貌的行为。
不要随意进入白族人的生活空间,尊重他们的隐私。 不要随意触碰白族人的物品,尤其是祭祀用品。 在白族人的聚居地,不要大声喧哗,影响当地人的生活。 在与白族人交往时,不要使用不敬的语言,尊重当地人的信仰和习俗。
种类:白族的禁忌习俗种类繁多,包括语言、行为、饮食等方面的禁忌,这些禁忌在白族社会 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南诏大理国时期滇西北白族政治文化的特征
江河 分流 、 山林 密布 、 山间 盆地 零 散分 割 是 云南
的地理 特征 , 体 的地 形 地 貌 导 致 云南 各 民族 表 现 立
出不 同的文化类 型和 特点 。滇 西北 白族 能 够 对外 来
政 治文化兼 收并 蓄是 与其特 殊 的地 理环 境 密切 相关
个 由多 民族 和多 部 族 构 成 的地 方 民族 政权 , 管 尽
白族 文化居 主 流 地 位 , 这 并 没有 妨 碍 其 他 民族 及 但
其 文化得 到独 立 发 展 。千 百 年 来 , 同文 明 在 这 里 不
的 。从 文化生 态 环 境 的视 角 分 析 , 南 处 于 东 南 沿 云 海 温湿地 区和西 北 内陆青藏 干 旱地 区之 间 的过 渡 地 带, 而地理 上 的过 渡 区域 往 往也 是文 化 上 的 过 渡地 带 。云南处 在汉 文化 、 印度 文化 、 藏文 化 和海 洋 文 青
作者简介: 雷信来( 96一) 男, 17 , 安徽霍邱人 , 士, 博 大理学院政 治学院讲 师。研 究方向 : 中西传统政治思想和政 治文化 。
赵 金 元 ( 93一) 男 , 南鹤 庆 人 , 16 , 云 大理 学 院政 法 学 院教 授 。研 究 方 向 :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和 中国 文化 现 代 化 。 马
化 的 四面包 围 中。优越 的气候 、 环境 及人 文 条 件 , 不 仅形 成 了大 理 地 区的生 物 多样 性 , 且 也 为 当地 居 而
交汇 、 碰撞 、 融合 , 造就 了滇西 北 白族 海 纳 百川 , 我 为 所用 的开 阔胸 襟 和 兼 容 并包 的 民族 政 治 文 化 品格 。
南诏大 理 国吸纳 域 外 文 化 是 以 “ 诏 大理 国文 南 化 系统 本身及 民众 的需要 ”2为原 则 的 , 利 主义价 _ 功
大理洱源白族服饰文化传承原因论文
大理洱源白族服饰的文化传承及原因摘要大理白族服饰是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大理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宗教观念等文化心态,寄予着大理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本论文从大理洱源白族服饰的类型和发展历史来叙述大理洱源白族服饰的文化传承,向更多的人展示大理白族服饰的文化信仰。
关键词大理洱源白族服饰文化传承发展大理洱源位于大理市北,洱海之源,是大理洱海的发源地,位于大理苍山脚下,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历代朝代的更替也为它遗留下了很多遗迹。
洱源各族人民勤劳智慧,能歌善舞,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一、大理洱源白族服饰的传承古时候的白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较少,因此文献记载也较少。
直到唐朝时期,双方的联系才来往密切,文献记载也越来越多。
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唐朝时期——南诏、大理国时期在唐初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中,关于白族服饰的记载较为详细。
文中可看出在唐朝初年,洱河地区的白族男女都披毡,女性则穿用粗缎子做成的裙子和衣服。
唐宋时期,南诏国的纺织技术逐渐发达,刺绣技术也十分出色。
在《新唐书·南诏传》中记载:“尚绛紫,有功加锦”,“金波罗,虎皮也”,就从中可推断出:南诏贵族的服饰以红色、紫色为主,并以此为贵。
质地为锦缎,外面套有虎皮,色泽鲜艳。
在唐朝樊绰的《蛮书》中,有关白族服饰的记载为:“其蛮,丈夫一切披毡,其余衣服略与汉同,唯头囊特异耳。
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
其制度:取一幅物,近边撮缝为角,刻木如樗蒲头,实角中,总发于脑后为一髻,即取头囊都包裹头髻上结之,羽仪以下诸动有一切房甄别者,然后得头囊。
若子弟及回军罗茴以下,则当额络为鬃,不得戴囊角,当顶撮髽髻,并披毡皮。
俗皆跣足,虽清平官、大将军亦不以为耻。
曹上以下得系金佉苴,或有等弟占功褒奖得系者,不限常例”。
这些资料显示出了南诏宫廷的服饰。
又有记载:“妇人不施粉黛,贵者以绫锦为裙襦,其上仍披锦方为饰。
白族历史概述
白族文学概述摘要: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灿烂悠久的文化。
白族文学渊源悠久,分为南诏以前白族文学、南诏大理国时代的白族文学、元明清时代的白族文学、国民党统治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族文学以及解放后的白族文学。
其在形式上,分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其中靠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具有很高的造诣。
白族文学顺历史潮流,受到了汉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影响,不过仍然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
关键词:白族文学;白族文学的分期;白族文学的特点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使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绝大部分使用汉语。
白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其在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上独树一帜、名扬中外。
白族人民所创造的文学,是我国多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白族文学的社会背景及发展状况距今三千多年前,洱海地区的古老民族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时代。
公元前十二世纪左右,剑川海门口的铜石并用文化是洱海地区石器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这些历史遗迹足以表明白族人民历史的悠久长远。
秦汉时期已经产生了不同的部落和公社。
正是在形成这些部落或氏族公社形成之时,出现了白族的打歌①《创世纪》等传说。
汉、晋王朝在大理设置郡县,汉王朝的统治及汉民、士兵的驻居不仅促进了白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是一次本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流。
当时便出现了反映社会变迁的传说,如“白子国”、“六诏”等。
及至蒙社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起了南诏政权。
在南诏奴隶政权的统治下,云南各族人民曾被迫来往迁徙,这段时期不仅带来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白族与中原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
同时洱海地区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洱海地区的人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共合体。
南诏文化相当繁荣,就文人文学,出现了杨奇鲲、段义宗等有名诗人,也出现了大量民间口头创作,如《望夫云》、《辘角庄》等。
白族讲解词
白族讲解词摘要:一、白族简介二、白族文化特点三、白族传统节日四、白族风俗习惯五、白族美食六、如何融入白族文化七、总结正文:【一、白族简介】白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白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根据历史记载,白族先民在公元8世纪至10世纪建立了大理国,成为当时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
【二、白族文化特点】白族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崇尚白色。
白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高贵,因此在服饰、建筑等方面都喜好使用白色。
此外,白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大理石雕、剪纸、刺绣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白族传统节日】白族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月街。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民间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举行,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家。
此外,还有火把节、龙舟赛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四、白族风俗习惯】白族风俗习惯丰富多样。
比如,白族家庭重视长幼尊卑,年轻人要尊敬长辈,长辈也要关心爱护年轻人。
此外,白族人民热情好客,客人到访时会以茶待客,并有“三道茶”的习俗。
【五、白族美食】白族美食丰富多样,口味独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鸡豆腐、甜水面、松茸炖鸡等。
这些美食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富有营养价值,让人流连忘返。
【六、如何融入白族文化】要融入白族文化,首先要了解白族的风俗习惯。
例如,在白族地区游玩时,要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遵循礼仪规范。
此外,可以尝试学习白族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刺绣等,体验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七、总结】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民族。
其独特的文化特点、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美食吸引了无数游客。
演变与传承:白族服饰文化解析
演变与传承:白族服饰文化解析一、白族服饰的历史演变纵观白族服饰的演变历程,我们能够发现白族服饰与白族文化发展历程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正是因为白族特殊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以及风俗习惯,才使得白族服饰呈现出现在的特征。
远古时,白族的先民以群居为生活模式,以渔猎为生业.其服饰无从谈起,只能以简陋的树叶、兽皮为衣。
据考古材料可以证明,白族先民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能。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就以“头饰羽翎”著称,这与滇池所独有的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讲.白族先人的着装服饰颇具特色。
南诏统治期间,大理地区的纺织业已初具规模。
1974年在大理洱源县出土的纺织品中,经考古研究,发现是大理国时期的工艺品。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服式已基本定型。
并出现了刺绣的服饰,绢类面料虽不华贵,但仍颇具美感。
纵观中国近代史,我们能够看出白族服饰也顺应时代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从白族服饰现阶段呈现出的特征中,我们能够发现白族服饰沿袭至今,其核心圈文化始终饱含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大理一带的白族男性,通常上身装束为黑色或白色对襟衣,下身以蓝色或白色长裤为主,此外,腰间还会系着精心制作的锈花包,头上缠绕着白色或者蓝色包头。
碧江四区一带的白族(勒墨人)男性,项问佩挂数串彩色珠子,上身除了套着的白色对襟衣之外,还会加上麻布坎肩,肩上会佩戴护身长刀和花布袋。
大理海东地区的白族男性,头戴瓜皮帽,上身的短襟衣上套着麂皮领褂,再在领褂上加几件布质或绸质领褂腰间缠着绿丝裤带.挂着绣花肚兜,脚上穿的是“云头”红鞋或者白布鞋。
大理一带白族妇女服饰与其他地区有着较大的区别:通常情况下,上身为白色长衣,外面套着黑色或蓝色的领褂,下身装束多为蓝色宽裤,脚上穿的是绣花“百节鞋”;相比之下.该地区未婚女性则是将发辫盘头,外面用彩色毛巾或者绣花布包头。
白族姑娘从五岁开始就系围,主要是为了保持身形的窈窕,用硬板带制成的腰带缠着腰。
白族史学文化简介 白族的史学文化有啥发展
[键入文字]白族史学文化简介白族的史学文化有啥发展蒙、段时期,在白族人聚居的大理这个边远地区,不仅文学方面有和中原一样的灿烂成就,在史学方面也有其光辉的一贞。
最早可考的是唐代的《南诏图志》和宋代的《大理图志》。
史载:“唐制,令诸州作图。
三年一造,送职方司以备稽考……故州郡作图经,定为功令……贞元时,异牟寻已与叶蕃决裂,诚心归唐,遣其弟入朝,愿为唐职方,故献地图,为唐版域之一部分。
且所献者当非一时仓促献制,而是先已编成之图志藏于府库者”。
《元史·信苴日传》说:“乙卯(宪宗五年,1255 年),段兴智(大理段氏末主)与其季父信苴福入觐,诏赐金符,使归国,丙辰(六年)献地图。
按所献者当是《大理图志》,为段氏得势时之书”。
南诏地图早佚,……“樊绰《云南志》卷五《六赕》,卷六《云南城镇》,即记载南诏政区。
此项资料,原是南诏已编成之地志,为袁滋主阳苴咩册授异牟寻时所得,而录于所撰《云南记》;樊绰《云南记》,转录于《云南志》为两卷。
其余记载南诏山川、路程、物产、风俗、教条、族类、历史及邻国,即《南诏图志》之书”。
据《云南灾科目录概况》载。
由此可见《南诏图志》一书,为后来写南诏史者所本,其重要可知。
到了元代和明初,滇中流传的地方史书中,有关大理地区较著名的有下列几种:《张氏国史》:此书久佚,用白文写成,仅从《南诏中兴二年画卷》题字中得其名。
据方国瑜考证,此书可能在元初以前已有译成汉文流传,元明以来,地方史事之书,多采录之,而各有增损。
《白古通》,又名《白古记》或《白史》,是用棘(白)文写的一本南诏史书。
内容记载历代统治者家族史事及一些神怪传说。
没有作者姓名,也不知成书于何时。
后来的《玄峰年运志》(亦作《绎年运志》)以及明代杨慎的《滇载记》等书,均源出于此。
其重要价值在于元明两代写有关南诏之历史及神话传说等的来源。
1。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白族文化
公元937年大理国政权诞生, 这时期是白族文化发展的时期, 在政治上与宋朝臣属相处,密 切往来,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公元1253年,蒙古贵族进兵云 南,消灭了大理政权建立了云 南省。明清时期“改土归流”, 通过科举,出现了一批白族进 士、举人,许多人参加了中央 和地方的政治机构。
内地城镇白族手工业是脱离 农业的经济部门,这已有较 长的历史,并且形成地区性 的专业作坊,并有各自生产 传统的名牌产品。如大理的 土织布、扎染,苍山的石用 具,鹤庆的纸、瓷器。剑川 的木雕、漆器等,都远近闻 名。
明清时期改土归流通过科举出现了一批白族进士举人许多人参加了中央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云南民族艺术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白 族文化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 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 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使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绝大部 分使用汉语。白族历史悠久,文化 丰富多彩,其在建筑、雕刻、、染 织、绘画艺术上独树一帜、名扬中 外。白族人民所创造的文学,是我 国多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七世纪末至八世纪初蒙社诏皮罗 格建立起了南诏政权。在南诏奴 隶政权的统治下,云南各族人民 曾被迫来往迁徙,这段时期不仅 带来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白族与中原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 繁。同时洱海地区成为云南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洱海地区的人 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 共合体。这就是今天白族的先民。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 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 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 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 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 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或细腻、变幻 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 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 雅致。 大理白族扎染以纯绵布、丝绵绸、麻纱、金丝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民俗的德育价值_张萍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民俗的德育价值张萍(云南民族博物馆)摘要: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民俗的研究,是当前白族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德育理论与白族民俗理论联系起来,从这一全新角度对本专题作系统探究:一方面,分析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内,白族民俗系统对民族德育内容和手段的反馈与落实;另一方面,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民俗反映出的德育传统,并以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切入点,探析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民俗对德育发展的当代启示。
关键词:南诏大理国;白族民俗;德育价值白族民俗的研究可以说由来已久。
建立在民俗学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白族民俗研究,随着白族的最终识别和逐渐开放,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在白族文化研究的范畴内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又不失创新点的白族民俗理论研究体系。
这一体系的丰富性和“活泼性”为开拓更为新颖的研究领域提供了可能。
然而,南诏大理国时期,属于德育范畴的思想政治教化有广泛的形式和内容,而基本形成的白族共同体的民俗文化,却在民族文化范畴内体现为另一种广泛的存在,再加之德育价值的时代性特征,这种研究领域的横向交织和纵向探究错综复杂,必须有效整合二者的内在联系,否则会造成逻辑上的混乱。
因此,首先,应该理清民俗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其次,依据二者联系的内在逻辑,去探究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民俗的历史性德育因素和德育功能;最后,按德育的时代性特征,去分析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民俗的当代价值。
一、民俗的德育价值阶级社会中,德育依附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定阶级的主流政治思想,并通过这些思想政治环境,与特定时代的民俗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一定阶级思想政治环境下,民俗对德育内容要求的体现。
一定阶级或集团的统治阶层,总是运用自身的政治优势,把有利于政治统治的政治观念、思想道德规范和法纪制度等意识形态施加于被统治阶层。
当这些阶级或集团的统治超出了民族的范围,其德育在具体民族中的落实,则表现为一种由外而内、涉及广泛的文化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白 族文化
?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 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 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使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绝大部
分使用汉语。白族历史悠久,文化 丰富多彩,其在建筑、雕刻、、染 织、绘画艺术上独树一帜、名扬中 外。白族人民所创造的文学,是我 国多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 白花品咱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 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 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Hale Waihona Puke ? 七世纪末至八世纪初蒙社诏皮罗 格建立起了南诏政权。在南诏奴 隶政权的统治下,云南各族人民 曾被迫来往迁徙,这段时期不仅 带来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白族与中原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 繁。同时洱海地区成为云南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洱海地区的人 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 共合体。这就是今天白族的先民。
?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 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 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 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 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 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或细腻、变幻
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 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 雅致。 大理白族扎染以纯绵布、丝绵绸、麻纱、金丝
? 公元937年大理国政权诞生, 这时期是白族文化发展的时期, 在政治上与宋朝臣属相处,密 切往来,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公元1253年,蒙古贵族进兵云
南,消灭了大理政权建立了云 南省。明清时期“改土归流”, 通过科举,出现了一批白族进 士、举人,许多人参加了中央 和地方的政治机构。
? 内地城镇白族手工业是脱离 农业的经济部门,这已有较 长的历史,并且形成地区性 的专业作坊,并有各自生产 传统的名牌产品。如大理的 土织布、扎染,苍山的石用 具,鹤庆的纸、瓷器。剑川 的木雕、漆器等,都远近闻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