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起源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的概述1.现实主义2.浪漫主义3.现代主义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五、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六、总结正文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新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种理论阐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可以概括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大流派。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19 世纪初的欧洲,后传入中国。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
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社会现实。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茅盾、巴金等为代表,他们通过创作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许多作家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社会主义建设,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源于 18 世纪末的欧洲,主张抒发个人情感,追求自由、理想和美好。
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抒发个人情感,反对封建礼教。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表现自由、理想和美好。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浪漫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一些作品中仍有所体现,如《草原》等。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欧洲,主张突破传统,追求创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形式新颖、内容复杂、意义多元。
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现代主义文学重新崛起,如《黄金时代》等作品。
文学的起源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亚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 2
心灵表现说
❖ 文学起源于人类表现、 传达和交流内心情感的 要求,例如雪莱、托尔 斯泰等,中国古代关于 文学为心灵表现都有丰 富的论述,如言志说、 缘情说,言为心声说。
托尔斯泰(1828-1910), 俄国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
第一节 关于文学起源的几种重要观点
❖ 模仿说 ❖ 心灵表现说 ❖ 游戏说 ❖ 巫术说(宗教魔法说) ❖ 劳动说
1
模仿说
❖ 产生于公元前5—4世纪的古希腊,提出者有德谟克利 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对现 实世界的模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排除了人的社 会性和主体性,则是其的弱项。在西方有巨大影响。 应该注意分辨两种不同的模仿说,一是倾向于唯物的 模仿说,一是倾向于唯心的模仿说。
10
3
游戏说
❖ 游戏说最早提出者是康德,后为席勒和斯宾塞所发 展,因此,又被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里 的“游戏”并非指玩耍,而是指一种自由自觉、无 功利的活动。游戏说的具体内涵颇不一致,应该注 意康德、席勒、斯宾塞、谷鲁司等人对游戏说的具 体解说。
康德(kant, Immanual 1724-1804)
8
文学发展的动因
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文学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发展; 文学的自身矛盾运动要求文学不断发展。
9
文学的继承和革新
文学传统的形成及其 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作 用;
各民族文学的交流和 文学的发展(歌德提 出“世界文学”);
批判继承文学遗产。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
❖ 维柯的《新科学》、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等 著作都详尽论述了原始思维的特性以及原始思维的 一些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原始思维对早期文学的 推进作用。原始思维向神话思维的转变以及从神话 走向文学等。
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的重要方式。
它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逐步揭示文学的演变和变革。
一、古代文学的起源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文字出现之时。
在人类尚未发展出文字之前,口头传承是人们交流和记录经验的主要方式。
古代文学的雏形可以在口头传统中找到,比如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口头诗歌等。
这些口头传统不仅记录了古代人们的历史和神话,也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随着文字的出现,人类开始将故事和经验记录下来,这标志着古代文学的正式诞生。
最早的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象形文字文献,比如《吉尔伽美什史诗》和《埃及书院故事》等。
这些作品描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信仰,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文学的发展古代文学在不同的文明中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在中国,古代文学以诗歌为主要形式,如《诗经》和《楚辞》等。
这些作品表达了古代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
诗歌被视为崇高的艺术形式,被广泛传颂和传承。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古代文学以史诗和戏剧为主要形式。
《荷马史诗》和《古罗马喜剧》等作品成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代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作品描绘了古代英雄的壮丽事迹和人性的喜剧悲剧,展示了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的智慧和情感。
古代文学还在其他文明中有着独特的发展。
在印度,古代文学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史诗为主,描绘了古代印度人的信仰和价值观。
在阿拉伯,古代文学以《一千零一夜》和《古兰经》等作品为代表,展示了阿拉伯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三、现代文学的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文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现代文学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形式和主题,而是呈现出多样化和包容性。
小说、散文、剧本和诗歌等形式并存,内容涵盖了社会、历史、人性和科技等各个领域。
现代文学的变革还体现在风格和主题上。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名词解释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名词解释中国新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涌现的、具有新意识、新精神和新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
它是一种与传统文学相对应的文学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源流名词一:新文学新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此前,中国文学受到古典文学的严格限制,以传统文体为主流。
新文学的诞生打破了旧有的文学观念和形式,追求思想解放和艺术创新。
它突破了传统文体之外,引入了西方文学思潮,开启了中国文学的新篇章。
源流名词二: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是新文学的核心特征之一。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思想被束缚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意识形态之中。
新文学倡导个人自由、思想独立和精神解放,开拓了思想的边界,让作者能够表达个人的真实感受、情感和思考,呈现多元的社会形态和思想观点。
源流名词三:艺术创新艺术创新是新文学的重要追求。
传统文学以既定的文体为主,而新文学突破了这一限制,引入了多种文体和写作风格。
一些新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相继出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新文学还注重感受生活的真实、反映社会问题,以及以文学的形式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源流名词四:时代特征新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在书写上紧密联系现实社会,关注并反映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变革等。
新文学作品的主题涉及到当代人的生活困境、价值观冲突、心理状态等,展现出鲜活的现实感,与时代脉搏共振。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名词解释就是对中国新文学的起源、核心特征、艺术追求和时代表现进行的解释。
它代表了中国文学在20世纪以来的新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浅析《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浅析《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中国新文学是从20世纪20年代起正式出现的新兴文学流派,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新纪元,它所表现出的时代特点是独具一格、跨越历史的伟大创作。
那么,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究竟是什么?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可以从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三个阶段来概括。
第一个阶段是以清代文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发展史,文学主要是服从官体文学的古典文学,如诗词、曲赋、文论、小说。
从口语诗开始,到“四君子”和“七品官”以及婉约、说唱、对偶、赋、章句、古文观止、文论等,所有的文学活动都是围绕古典文学展开的,重视文韵虚饰,强调审美价值,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审美特征。
第二个阶段是以民国为主的近代文学发展史,文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典文学有所调整,以追求新意和新表达为主,出现了“文学革命”以及有关当代新文学的试探性表现,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浪漫主义等,经过一步步的实践的探索,中国新文学的发展逐渐形成。
第三个阶段是以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现代文学发展史,从思想上也是一种转变,把人的自由、民主和进步的理念融入到创作中,追求自由的文学表达,文学审美也因此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和调整,放弃了官体文学强调的文韵虚饰,强调实践性,从而形成了中国新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独立性和文学审美观念。
中国新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西方文学的影响,当时的西方文学的表现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对欧洲思想的影响也很大,结合中国文化的特色,全面接受了多种表现方式,从而形成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总之,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来自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三个阶段,以及西方文学的影响,它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特征,表现出独特的时代特点,中国新文学正是这样诞生出来的。
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文学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方式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文学的起源开始,探讨其发展演变的历程。
一、文学的起源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代。
那时候,人们还没有文字,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记录和传播故事、传说、神话等。
这些口头传统的文学作品,以口头表述为主,具有浓厚的音乐和舞蹈元素。
随着文字的出现,文学开始以书写的形式呈现。
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中国等地。
这些文字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记录和传播文学作品,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二、文学的发展演变1.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形成于古代社会,以史诗、神话、传说等为主要代表。
古代文学以讲述英雄事迹、描写神话传说为主题,通过文字和口头的方式传播。
著名的古代文学作品有《荷马史诗》、《封神演义》等。
2. 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文学是指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期间的文学作品。
在这一时期,宗教成为主导力量,许多文学作品以表达宗教信仰为主题。
例如,欧洲的骑士传说、信仰文学等都是中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文艺复兴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人们追求个性与自由,文学创作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
诗歌、戏剧和小说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相继出现,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和达芬奇的艺术作品等。
4.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文学创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推动,现代文学表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风格各异,如法国的象征主义文学、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等。
同时,现代文学也承担起社会评论与批判的角色。
三、文学的影响与意义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社会和个体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文学可以承载和传达人类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知作者的情感体验,从中汲取启示和共鸣。
其次,文学具有审美的功用。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人的情感和品位。
此外,文学也是传承和保存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自20世纪初以来在中国文坛上出现并对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系列文学思潮。
通常被归纳为“新文化运动”、“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它们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大重要思潮。
1.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是一场对传统文化体制和封建思想进行彻底改革的激进运动。
它提倡科学、民主和个人自由,主张用现代化的思想和方式来改造中国社会与文化。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颠覆和挑战,推动了白话文的兴起,提倡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
代表作家有鲁迅、胡适等。
2. 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中国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思潮,被称为“现代主义文学”。
这一思潮主张突破传统文学形式和语言,探索个人内心、意识流和非线性叙事等新的艺术手法。
它对真实性问题提出了质疑,并倾向于表现痛苦、迷茫和异化的现代人。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徐志摩等。
3. 现代派文学:现代派文学发展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对前两者进行反思和超越的文学思潮。
现代派文学强调个体和内心体验的独特性,注重语言和形式的实验,并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
它既追求现实表达,又注重文学的内在美和独立价值。
代表作家有余华、莫言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分类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和研究,并不能完全涵盖多元的中国现代文学。
此外,每个思潮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和个别作家的个性化表达。
因此,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认知还可以从更深入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讨论。
除了上面提到的新文化运动、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还涌现出其他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潮。
以下是其中几个值得一提的新论:1. 抗战文学:抗战文学是指中国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1937年-1945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表达了抗战的英雄主义精神,揭示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抵抗。
代表作家有巴金、老舍等。
2. 格局派文学:格局派文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间涌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
古代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情感的表达。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而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的起源、古代文学的发展以及古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语言的产生。
人类通过语言的交流,开始记录和传承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最早的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
这些文字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等。
古埃及的《亡灵之书》和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等作品,展现了古代文学的初步形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学逐渐脱离了宗教和政治的束缚,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古希腊的史诗《荷马史诗》被认为是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以英雄事迹为主题,展现了古希腊人的勇气和智慧。
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戏剧形式,表达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和社会现象。
古代中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它记录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以民歌的形式出现,歌颂了自然、家庭和友谊等主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学逐渐发展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如散文、戏曲和小说等。
古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文学往往与宗教、政治和道德伦理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宗教文学通过神话和宗教仪式,向人们传递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
政治文学则以政治家和统治者的事迹为主题,强调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团结。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还起到了社会教化的作用。
古代文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艺术领域,还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素材。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人物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古代文学也对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中国文学的起源
中国⽂学的起源(⼀)劳动创造了诗歌在中国⽂学起源的推测上,学界有两种不同观点。
⼀种认为远古⽆⽂字记载,凡所流传之诗歌,皆出⾃后⼈伪作,不可代表中国⽂学的创始。
另⼀种意见则认为诗歌的发⽣先于⽂字的发明。
远古⽂学起源于未有⽂字之前,诗歌是最早的⽂学形式。
西⽅学者麦更西在其《诗的起源》⼀书中指出诗歌的发⽣要早于清晰的语⾔,⽽⽂字的创⽴则远在语⾔形成之后。
应该说远古诗歌⼤部分在⽂字产⽣之前即已存在,只是在⽂字产⽣之后被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可惜由于年代久远,⼤部分作品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遗失了。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原始诗歌⼤都是⽆名⽒的作品。
"歌咏所兴,宜⾃⽣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如果从那些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哼唷"呼声算起,可以说,从⼈类为了⽣存⽽开始从事繁重的劳动那⼀天起,就诞⽣了⽂学。
在这个意义上说,⽂学与⼈类同样古⽼。
远在⽂字产⽣以前,⼈类就有语⾔,有了语⾔就有⽂学,⽂学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普通的⼀种艺术。
在原始民族中,⼈们喜欢歌唱,喜欢说故事,喜欢戏拟⼈物的动作和姿态,这便是诗歌、⼩说和戏剧的起源。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最远古的歌谣、神话乃⾄《诗经》,最早都是⼝头传诵。
⽂学⼤半是民众的集体创作,⼀⾸歌或是⼀篇故事先由⼀部分⼈唱始,⼀部分⼈随和,后来⼀传⼗,⼗传百,辗转相传,传播的⼈⼜发挥⾃⼰的才能把原⽂加以润⾊或增强,因此最早的⽂学作品是流动的,⽣⽣不息的,它的传播期就是它的⽣长和发展期,它的欣赏者也是它的创作者。
这种⽂学作品最能表现⼀个社会的⼈⽣观感,因此,原始社会的⽂学就⼏乎等于它的⽂化,当时的历史、原始宗教等,都反映在它的诗歌、神话和传说⾥⾯。
原始的诗歌与⼈类的劳动⽣活紧密相连。
对此,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曾作过如下的论述:"在原始部落那⾥,每种劳动有⾃⼰的歌,歌的拍⼦总是⼗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产动作的节奏在所有这些场合下,歌的节奏总是严格地由⽣产过程的节奏决定的。
文学起源新论
追 究或 回答 的是 因何 因才 使文 学得 以产生 和发 展 的问 题 , 但 类 生 活 的 第 一 个 基 本 条 件 ” ? 革 命 导 师 科 学 地 回 答 :一 切 呢 “ 对这 一重 要 问题 , 国 当代众 多文 学史 专 家 和文学 理 论 家 基 人类 生 存 的第 一 个前 提也就 是 一切历 史 的第 一 个前 提 , 个 我 这 本 都 持 同 一 观 点 , 就 是 文 学 艺 术 起 源 于 生 产 劳 动 。 例 如 , 前 提就 是 : 这 人们 为了 能 够 ‘ 造 历 史 ’ 必 须 能 够 生 活 。但 是 创 , 由游 国恩 等 主 编 的较 早 的 《 国文 学 史 》 中 中就 明 确 提 出 : 文 为 了 生 活 , 先 就 需 要 衣 、 、 以 及 其 它 东 西 。 因 此 第 一 个 “ 首 食 住 学 艺术 起 源 于 生 产 劳 动 。 由 于非 主 编 的 < 国古 代 文 学 》 历史 活动就 是 生产 满 足这些 需要 的资 料 , ” 中 即生 产物 质 生 活本 ”) 4 人类 由 于衣 、 、 、 等 的需 要 , 食 住 行 也认 为 “ 国文 学 的 源 头 是 原 始 诗 歌 ” 并 且 , 同 原 始 的音 身 。 (这 段论 述意 在 阐 明 : 中 , “ 换 就是 生存 需 要 引起 劳 动 , 动满 足 劳 乐、 画、 绘 舞蹈 等 艺 术 形 式 一 样 , 始 诗 歌 也 起 源 于 生 产 劳 才有 了生产 劳 动 ; 言之 , 原 动” 0。近 年来 出版 的一 些古 代文 学 史 著 作 也 都 沿 承这 一 观 生存 需要 。历史 唯物 主义 正是 从 人 的 需 要 出发 来 考 察 人 类
依据 的 , 者 更 直接 地说 是 从 “ 动创 造 了人本 身” 一 光辉 特 的精 神劳 动 之一 或 劳 这
关于文学起源的几种假说,谈谈你的理解
关于文学起源的几种假说,谈谈你的理解文学的起源是一个广受争议的话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假说来解释它的起源。
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假说:
1. 神话起源假说
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神话和古印度神话中的故事。
这些神话中描述了人类、动物和神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这些故事被广泛地传颂,成为了文学的起源。
例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就是根据这些神话创作的。
2. 经验起源假说
经验起源假说认为,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经验积累。
这些经验包括社会、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形成了人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独特看法,成为了文学的起源。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论美丑》和《修辞学》就是基于他的经验积累而创作的。
3. 语言起源假说
语言起源假说认为,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语言的形成。
人类早期的语言是简单而单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不断发展,形成了复杂的语言系统,这些复杂的语言系统也成为了文学的起源。
例如,古希腊语和古印度语的复杂语法和词汇,成为了现代文学作品的基础。
4. 象征起源假说
象征起源假说认为,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对于象征的理解和运用。
象征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可以用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象征被广泛地运用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了文学的起源。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象征
手法,就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文学起源假说,它们各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争议。
文学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话题,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研究和理解,才能更好地认识它。
文学的起源的六种说法
文学的起源的六种说法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中国自夏代以来,文学艺术就有了一个悠久而富有活力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有许多说法。
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学起源于太古神话。
中国人从远古时期就开始记述神话传说,这也成为后来文学创作和发展的基础。
《尚书》中的“太古”是指仰赖神话描绘的形象,被认为是从黎民开始的最早一代的历史记载。
《太古文献》写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其中的诗歌和说明一样被认为是文学艺术的初衷。
另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文学起源于古代舞台上的文学理论。
舞台表演曾是古代的民间艺术和文学的发源地,它催生了戏剧、歌舞、音乐、武术等综合形式的演绎文学。
文学理论方面,古代诸子曾提出“言致礼妫书”理论。
它更像是文人们使用文字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意志,这也就构成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基础。
第三种说法,中国文学起源于六艺,是古代游戏教育和文学艺术形式,它包括诗、词、曲、书法、绘画和棋。
诗歌是古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形式,它是文学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壁画中的诗歌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第四种说法,中国文学起源于文言文。
古代诗歌文字里面有不少文言文,它是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比白话文更有讲究,把古人的思想表达得更为精炼、简洁,让古典文学有了更多的深度与内涵。
第五种说法,中国文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史实文献。
战国时期有诸子诸异,产生了大量的文学形式,它们描述当时的社会生活,记载了当时的史实文献,是古代文学的起源之一。
最后,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文学起源于儒家文化。
儒家是中国文化形态的重要支柱,它指导着中国文学精神的发展方向。
儒家学说也孕育了中国文学文化千百年来发展的种种文学形式,使其从单纯的幻想发展到知识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有许多说法,以上就是其中的六种说法,它们都揭示了中国文学发展史的。
文学起源的几种学说
文学起源的几种学说文学是人类语言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然而,文学的起源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历史上,有多种学说试图解释文学的起源,其中一些学说至今仍有影响力。
一、神话学说神话学说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
神话是人类早期的信仰和宗教的表达,是人类对自然界和宇宙的解释。
神话的故事和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它们被传颂并演化成为文学作品。
例如,希腊神话中的《奥德赛》和《伊利亚特》等史诗就是古希腊文学的代表作品。
神话学说认为,文学是从神话中发展而来的,文学的起源是宗教性的。
二、模仿学说模仿学说认为文学起源于模仿。
模仿是人类学习和创造的基础,文学也不例外。
文学作品最初是人们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和动作,例如鸟鸣、虫鸣、风声、雨声等,后来又模仿人类的语言和行为。
模仿学说认为,文学是从模仿中发展而来的,文学的起源是仿效性的。
三、语言学说语言学说认为文学起源于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变化性。
文学作品是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的产物。
语言学说认为,文学是从语言中发展而来的,文学的起源是语言性的。
四、社会学说社会学说认为文学起源于社会。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反映了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文学作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艺术形式。
社会学说认为,文学是从社会中发展而来的,文学的起源是社会性的。
五、心理学说心理学说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心理需求。
文学作品是人们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是人们情感和思维的表达。
心理学说认为,文学是从人类的心理需求中发展而来的,文学的起源是心理性的。
六、进化学说进化学说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进化过程。
文学作品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积累。
进化学说认为,文学是从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而来的,文学的起源是进化性的。
以上几种学说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试图解释文学的起源。
实际上,文学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文学的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断地受到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影响和推动。
“文学”溯源
“文学”溯源“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据宋邢禺《论语疏》的解释,这里的“文学”是“文章博学”的意思,即泛指一般的文化学术。
具体地说,先秦时代的所谓“文学”,包括文、史、哲、经、教等各个方面的著作,其中只有少数是文学作品。
当时已有“诗”的概念,但这个“诗”是专有名词,专指“诗三百”(后来汉儒奉为经典,称《诗经》)。
《论语》中还出现了“文”、“文章”的概念,含义与“文学”相类。
到了两汉,由于散文和辞赋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文学和学术分离的趋势,学术著作被称为“学”或“文学”,词章之作被称为“文”或“文章”,贾谊、司马迁、司马相如等散文家和辞赋家都被列为“文章家”。
到了建安,文学受到高度重视,曹丕将“文章”抬到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崇高地位,并提出了“诗赋欲丽”的看法,文学的特质开始受到作家自觉的重视,并用来规范自己的创作,因此建安时代被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从此文学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此后,文学创作日渐繁荣,探讨文学问题的论文及专著日渐增多,文学观念越来越明晰,文学成为个独立部门的时机也就越来越成熟。
到南朝宋文帝时,开始立文学馆,与儒、玄、史三馆并列。
宋明帝时,将儒、道、文、史、阴阳五科分设。
到齐梁时,文学作品在书目中开始同别的书籍分开,成为专门的一类;经过争论,“文”(诗赋)、“笔”(应用文及学术著作)也在这时有了明确的区别。
总的来看,到这时“文学”一名的含义已与现代人所理解的基本一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但近世所使用的“文学”一词,鲁迅认为是从日本输入的。
他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说:“用那么艰难的文字写出来的古语摘要,我们先前也叫‘文’,现在新派一点的叫‘文学’,这不是从‘文学子游子夏’上割下来的,是从日本输入。
”查“文学”一词,在日本最早见于明治初年育英舍(私塾)的讲义《百学连环》,开始译成中文为“文章学”,以后简化为“文学”。
简述中国文学的起源
简述中国文学的起源中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成熟的文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行诗歌、章回体小说、戏曲、儿童文学等各种文学形式。
这一时期,一些杰出的作家和诗人吸引了大量群众,并启发了后世文学发展的创作精神。
其中,诗歌文学最为重要,此时已有众多诗人编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诗的故事,屈原的《离骚》是公元前6世纪最重要的诗作之一。
另外,诗体如《九歌》《酬乐》等也出现了。
春秋时期,《春秋》《诗经》《孝经》等古籍出现,这些古籍一方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纪录,另一方面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灵感。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文学有了更大的发展,古代诗人项羽、李斯、桓赤等人的作品,由此产生了新的文学流派,开拓了诗歌发展的新领域。
春秋战国时期,翻译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非汉语书籍甚至是汉语书籍均未被翻译,而其中的一些著作,如《李斯宪典》《管子》等,都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文学有了更大的发展,有许多著名的作家出现,诸如刘向、韩愈、柳宗元等。
汉代诗歌发展至高峰,涌现出《七步诗》、《唐诗》等不同类型的诗歌,它们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的文学流派开始出现,如金瓶梅、西游记等。
随后,还出现了宋代文学,其中有许多精彩的文学作品,如苏东坡的词、范仲淹的小说,都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此之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学也不断发展壮大。
有新的文学流派出现,有更多的文学作品被写出,有更多的故事被记录下来,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学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文学已成为世界上最受尊重的文学之一,古作者写出的精彩作品更加完美,这些作品几千年来指引着中国的文化发展,使其受到国人的尊重和推崇。
论述文学的起源
论述文学的起源文学,一词源自古腾格尔语“wé-dào”,意思是“问道”,又称为“文化”、“文艺”、“书面文字”,它是人类把个人体验、想象力和思维形象表达于文字形式上的艺术。
文学起源的历史渊源悠久,诞生于早期人类的文明文化中,而史前诗歌则是早期文学的最初形式,蕴涵着简单的故事情节和精巧的语言表达。
早期文学的起源,主要是将口头文字记录了下来形成的,在古代,这些口头文字之中,包括史前诗歌、神话故事、迷信传记、民间故事等等,他们构建了古老的文学框架,有着神秘而又神圣的意义。
而在此之前,人类创作的文学作品,大都是用符号来记录的,如采用贴石头或涂抹灰尘等方式,这也是文学的起源之一。
随着文明的发展,文学有了巨大的变化,而古典文学,则是最重要的一个分支。
古典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其包括各种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其中以诗歌形式最为流行,有《离骚》、《楚辞》等传世名作;而小说则是最经典的文学形式,有《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它们都是至今仍然流传不衰的文学经典。
到了近代,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管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都有了极大的改变,而流行文学也开始兴起,而在20世纪,文学的多样性和深度又被进一步提升,各种文体的种类也不断增多,比如根据时代背景和抒发的内容不同的现代文学、改革文学、新文学等等,以及根据文学表现形式不同的多种形式,比如话剧、剧本、短篇小说、诗、诗歌、散文等等。
总而言之,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不仅是人类记录历史,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最重要方式,而且文学作品也在某种程度上构建了人类世界的精神。
文学不仅仅是言语,更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历史的继承者,更是当代精神文明的延续者。
文学的起源,是人类之间最深的共情,文学之语,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文学概论,讲义,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
第九章文学的源流第一节文学的发生一、关于文艺起源的几种观点评述在文艺的起源问题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其中自成体系、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和劳动说。
主张者从各自的哲学观和方法论出发,力图对文艺发生的动机和来源做出一元论的解释。
(一)模仿说模仿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
模仿说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善于模仿,艺术即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艺术是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对此都有论述,但较为系统地阐述这一理论的是亚里士多德。
模仿说不仅主张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而且也强调艺术是对社会人生包括人的真实情感的模仿。
模仿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二)巫术说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由于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
巫术说是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理论,提倡者有英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
泰勒和弗雷泽的关于原始思维特征的观点成为巫术说有力的理论支柱。
巫术说的提倡者是英国人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
(三)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的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
游戏说最早可追溯到康德。
但明确提出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的是席勒和斯宾塞,因此,游戏说又被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四)劳动说劳动说即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的有力提倡者是普列汉诺夫。
我国古代就认为艺术的起源与劳动有密切关系。
如“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这段话出自《淮南子》。
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
生产劳动是原始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原始人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要科学地阐明艺术的起源问题就无法回避原始人类的劳动实践。
【标题】:《文学的起源》
【标题】:《文学的起源》【作者】:老舍【主题】:文学【内容】:第六讲文学的起源有三种人喜欢讨论文学的起源:(一)研究院的学者,(二)历史家,(三)艺术论的作者。
(一)研究院的学者对于研究文学的起源及衍变,是比要明白或欣赏文艺更关切的。
解剖与分析是他们的手段,统计与报告是他们的成绩;艺术之神当然是不住在研究院里的。
(二)历史家的态度是拿一切当作史料看的,正好象昆虫学家拿一切昆虫,无论多么美或多么丑,都看成一些拉丁学名。
历史家一听到“文学”一词,便立刻去读文学史,然后一直的上溯文字的起源,以便给文学找出个严整固定的系统。
(三)作艺术论的人必须找出历史上的根据为自家理论作证。
文学是干什么的?是他所要回答的。
为回答这个,他便要从原始的艺术中找出艺术的作用,从历史上找出艺术革命的因果;他必须是科学的,不然他自己的脚步便立不稳。
这三种人的态度是一样的,虽然他们所讨论的范围是不同样的大。
他们都想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文学,这是他们的好处。
可是他们也想把研究的结果作得象统计表一样的固定,这是他们的错误。
文学根本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是随时生长的。
用科学方法研究它正是要合理的证明出它怎么生长,而不是要在这样证明了以后便不许它再继续生长。
把文学看成科学便是不科学的,因为文学不是个一成不变的死物;况且就是科学也是时时在那里生长改进。
只捉住一些由科学方法所得来的文学起源的事实而去说文学,往往发生许多的错误。
柏拉图的艺术理论是不对的,自然这可以归罪于他的方法,因为他的理论是基于玄学的而不是科学的。
我们也可以同样的原谅或处罚托尔斯泰。
但是,近代的以科学方法制造的艺术论,又是否足以为艺术解决一切呢?需要是艺术的要素,这足以证实艺术的普遍性。
是的,我们承认这比柏拉图、托尔斯泰都更切实得多了。
为什么需要是艺术的要素呢?因为原始的艺术都是有实用的。
这在近代的人学民俗学中可以得到多少多少证据。
野蛮人的跳舞是打猎的练习,歌唱是为媚神,短诗是为死者祈祷,雕刻刀柄木棍是为慑服敌人,彩画门外的标杆是为恐吓禽兽,……都很有理。
第三讲 刘勰的文学起源论_原道征圣宗经
第一部分:文之枢纽五篇(1-5):《原道》《征圣》 《宗经》《正纬》《辨骚》
第二部分:文体论二十篇(6-25):论文十篇《明诗》 -《谐隐》。叙笔十篇《史传》-《书记》。
第三部分:创作论二十篇(26-44,46):《神思》《总术》,+《物色》第四十六。
第四部分:批评、鉴赏四篇,序志一篇(45,4750):《时序》《才略》《知音》《程器》 《序志》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三才:天、地、人 参:1、“参”同“三”。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
“参:三,人配天地为三。”王更生《文心雕龙 读本》:“参,有三的意思。惟人参之,就是说, 人以第三者的身份参与天地之间。”
2、参,模拟、效法,体现了古人的一种思维观 念和价值关系。罗宗强《释“惟人参之”》 (《国学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人仿效天地。参,参拟、模拟、效 法。”夏静《关于〈文心雕龙〉的“惟人参 之”》,2009年3期《文学评论》。
道→文:德。具体表现:
1、日月山川、动植物之形色花纹,这种“文” 与天地并生,乃自然之文——形文。
2、林籁泉石、竽瑟有心之器”,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人文。
这三种“文”,都是自然之道,但“并 生”并不是没有主次,形文、声文皆为“无 识之物”,而人乃“有心之器”,刘勰的重 点和归结点在于“人文”。
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道 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
道←→圣←→文 《原道》《征圣》《宗经》
思考:何谓“道心”?“心”在刘勰的文学 起源理论中具有什么作用?
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
思考:因何要征圣、宗经?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盖《征圣》 之作,以明道之人为证也,重在心。《宗 经》之篇,以载道之文为主也,重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起源新论○ 解光穆(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甘肃 兰州 730070)〔内容提要〕 对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的传统观点需重新认识。
本文认为劳动与文学都源于人类生存发展之需要,二者虽有先后关系却无从属关系。
与文学密切相关的语言源于交际需要,文学则是在此需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级的交际工具;做为文学最早形式的诗歌,其“摹声又拟形”、反复嗟咏之特征,也与人类生存需要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 文学起源;人类生存发展之需要〔中图分类号〕I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2)04-0042-03 文学艺术起源的问题是一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
它要追究或回答的是因何因才使文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但对这一重要问题,我国当代众多文学史专家和文学理论家基本都持同一观点,这就是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例如,由游国恩等主编的较早的《中国文学史》中就明确提出:“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①由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也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原始诗歌”,并且,“同原始的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一样,原始诗歌也起源于生产劳动”②。
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古代文学史著作也都沿承这一观点。
由此可见,在文学史的研究中,文学起源问题似乎已不再是问题,已无再研究、探讨乃至争论的需要了。
但真理是一过程,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的观点同其它文学观点及其它科学领域中的许多问题一样都是这一过程链条上的一环,理应且也必然会得到发展。
有感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文学起源问题做一重新探讨,并以之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文学与劳动起源于人类生存之需要,二者有先后关系,但无从属关系持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观的论者基本都是以革命导师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两篇经典文献中的有关劳动的论述为立论依据的,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光辉著名命题为前提进行推理得出这一结论的。
这一推论是否科学、合理呢?要回答它,我们仍应在革命导师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中寻求正确答案。
在分析之前,我们可先提这样一问题:劳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仔细研读恩格斯有关劳动的论述,我们就可看出,恩格斯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来探求人类起源问题的。
他科学地指出了劳动在人类进化及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③。
劳动为何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呢?革命导师科学地回答:“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④这段论述意在阐明:人类由于衣、食、住、行等的需要,才有了生产劳动;换言之,就是生存需要引起劳动,劳动满足生存需要。
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来考察人类社会产生、发展和人类个体行为的最终原因的。
正是从这一科学认识出发,恩格斯才指出“我们在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何谓“某种意义上”呢?依笔者浅见应是:人类由于生存需要而产生生产劳动这一活动,而生产劳动这一满足生存需要的活动又促使人类不断进化而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正是在这一辩证认识基础上,恩格斯才极其准确地讲是“在某种意义上”而非纯粹意义上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从以上简要引述和分析中,我们可看出人类生存需要是考察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起点,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从这一起点中寻求出或直接或间接的缘由。
这样看来,我们应从人类生存需要来探求劳动起源的缘由;同样,对人类独特的精神劳动之一———文学活动产生的终极原因也应以需要并联系与这一需要相关的其他活动为起点来探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它们从不同侧面体现人的本性,构成人的本质。
从大的方面讲,人的需要可分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它们分别体现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并且,这些需要形成真正的社会关系,而这些社会关系便体现为人的本质。
正如革命导师所言:“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的直接产物。
”⑤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体的需要就是社会的需要,“一个人的需要可以用另一个人的产品来满足”⑥。
正是为了“实现其存在的价值”和“用另一个人的产品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类社会在有了剩余产品的基础上才出现了必然的社会分工,使部分人专事物质生产劳动,也使部分人专门进行精神生产劳动。
文学正是在这一人类社会“需要”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发展并繁荣起来的。
这就是说,文学与劳动一样都产生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自然,我们在探求文学产生的原因时,不应忽略劳动在文学发生、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因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乃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⑦。
这里,我们虽承认劳动对文学活动有重大的影响,但我们也不应该把文学产生的原因归结到劳动本身;因为文学这一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一样都是因人类需要所引发的,二者虽有先后关系,但无因果关系。
通过如上分析,我们应得出这样一基本结论: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产生的终极原因,文学做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也不例外。
同时,物质生产劳动与精神生产劳动(文学)也存在先后关系。
二、文学是语言发展的高级形态,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需要更好地表情达意文学不是一孤立的社会现象,它与其它社会现象密切关联;文学起源问题也不是一孤立的问题,它既与前文我们已论述的劳动起源这一问题密切相关,也与语言这一人类社会特有之交际工具的产生密切相关。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交流工具,这一结论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那么,语言又是怎样产生的或曰因何因而出现呢?人类进化历史告诉我们,在人类幼年时,为了抵御飞禽猛兽的袭击和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人类需要结伴成群,共同劳作;这种群居生活和共同劳作,又需要彼此交际,语言这一交际工具便由这一客观“需要”而产生。
对此,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机会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
一句话,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
”因此,他结论性地指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释,拿动物来比较,就可以证明。
”⑧显然,恩格斯在这里指出了人类生存需要(获取生活资料、沟通交际等)是劳动和语言产生的本质原因。
如果说劳动产生于生存需要,那么语言则产生于更高层次的生存需要。
也正是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恩格斯才准确地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
这一辩证关系也如同前面我们论述劳动和文学的关系时所指出的那样:劳动和语言虽有先后关系,但无从属关系。
语言既然是从人类生存需要中所产生,那么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产生自然也应以此为源头。
许多文学史著作都常引用鲁迅在《门外文谈》中的一段话为论据来论证文学起源于劳动这一观点的。
我们也不妨在此再引用出来,并进行分析论证。
鲁迅先生讲:“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
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⑨这里,鲁迅先生的确指出了文学最初是与劳动密不可分的,但这并非就认定文学起源于劳动。
因为鲁迅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人类“为了共同劳作”这一需要,才产生了语言;那么,人类及人类社会也为实现更好劳作这一较高层次的需要,才唱出了“杭育杭育”的号子(吆喝)。
与鲁迅先生的这一观点相似,高尔基也曾指出,文学艺术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类渴望用最容易记牢的词形,即用二行诗、`谚语'、`俗话'和古代的劳动号子等等的形式来组织劳动经验”。
并且,“人们生活不能没有欢乐,他们善于发笑,会编快乐的歌曲,爱舞蹈。
”⑩人类“组织劳动经验”是一种客观需要,这种需要又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能更好实现这一目的的文学艺术便自然而然地产生并发展起来。
同样,“人们生活不能没有欢乐”也是一种客观需要,而文学艺术能使人更好地实现这一需要,文学艺术也理所当然地产生并发展起来。
对于后者,我国古代文论家钟嵘也曾指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1这就是说,人们出于抒发情感、展现性情的需要,自然会使用文学艺术这一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形式。
先秦思想家荀子曾讲“人不能无群”,结“群”生存这一需要及特征促使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文学也正是从语言中并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出来。
语言、文学与劳动一样,都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只不过前者是较高层次的需要而后者是较低层次的需要。
三、诗歌是文学的最早品种,其主要起源于经验传递、情感宣泄的需要诗歌是产生年代最为久远的文学品种,是其它文学样式的源头。
同对文学产生根源的认识相一致,传统的观点也认为原始诗歌起源于劳动,并以此为据来证明文学产生于劳动的总观点。
这一观点同样存在着明显缺陷,这可从下面两方面分析中求得证实。
一方面,原始诗歌是一种“摹声又拟形”的原始语言。
原始语言的产生当与人类文化同步,这一语言的最早形态已不可考察。
但有些语言学家从一些被恩格斯称为“活化石”的原始部落中仍推测出原始语言的基本模式或曰特征。
19世纪末,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就曾对原始语言模式做过描述,指出这一语言“永远是精确地按照事物和行动呈现在视觉和听觉里的那种形式来表现关于它们的观念”的,是“发声喊叫”与“手势动作”的结合体12。
与这一语言特征相对应,原始诗歌也具有“摹声又拟形”之特征,正如黑格尔所讲:原始的“诗是原始的对真实事物的观念,是一种还没有把一般和体现一般的个别具体事物割裂开来的认识,它并不是把规律和现象、目的和手段都互相对立起来,然后又通过理智把它联系起来,而是就在另一方面(现象)之中并且通过另一方面来掌握这一方面(规律)”13。
原始诗歌这种“摹声又拟形”的特征已被众多民族的早期诗歌所证实,同时这一特征也说明:原始诗歌在内容上虽与原始生产劳动有密切联系,但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生产劳动,而在于“实践”与“情景”的需要。
例如,《吴越春秋》所载《弹歌》,固然反应的是狩猎这一生产劳动,与人类实践活动密切联系,但其“创作”缘由无疑是以“摹声又拟形”的原始诗歌来记载、保存、传递狩猎的一般经验的,或者说是原始人出于传递劳动经验这一需要而“创作”了这首“原始诗歌”。
因此,我们说“摹声又拟形”的原始诗歌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劳动经验传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