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15篇
《有多重》教学设计15篇《有多重》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
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
先让学生拿出一支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后记:进行两袋食盐重量的测量,1千克与1000克相等,从而推出1千克=1000克,2千克=克,练习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有多重》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猜一猜。
小学生如何理解“有多重”教案
小学生如何理解“有多重”教案教案随着数学教学的不断深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计算,也开始注重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中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就是“多重”,在小学阶段,孩子们需要学会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
本文将着重探讨小学生如何理解“有多重”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多重”这一概念的含义和应用场景2、能够通过绘画、拼图等方式理解“多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多重”这一概念二、教学准备1、白板和黑板2、彩色画笔和白色粉笔3、各种图形拼图和积木等教具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用图形或实物举例说明“多重”的含义,如一双袜子、一个长方形桌子、一个杯子和三个苹果等等。
可以问孩子们:“你们看上述物品有什么共同点?”等等,引导学生理解“多重”的意义,并结合具体实物来让孩子们感受“多重”的概念。
2、探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形或实物让学生自己探究,“多重”的含义。
比如,教师可以往黑上画两个小圆圈,然后问学生:“两个圆圈一共有多重?请你们想一想然后做出表述。
”让他们先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如果学生之间的表述有些不同,也要耐心听取并进行修正。
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解通过前面的引导和探究,让学生对“多重”的含义和应用有了一个初步理解。
接下来,教师可以讲解“多重”的计算方法,即“加法”和“乘法”。
对于加法,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人有两个苹果,另一个人有一个苹果,那么这两个人一共有几个苹果?”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加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对于乘法,可以这样说:“如果我想买一百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2元,那么我需要付出多少钱?”这样,学生也能够理解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并掌握如何进行乘法计算。
4、练习在掌握了“多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之后,接下来就是实际的练习环节。
教师可以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演练。
例如:“小明有两张红色卡片和三张蓝色卡片,那么小明一共有几张卡片?”“小刚想买一箱果汁,每箱有8瓶,小刚需要购买几箱果汁?”等等。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4.1《有多重》(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4.1《有多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的课程内容,全章共分为六节。
这一章的中心话题是“第二十以内的数”。
本节课的主题是“有多重”,是在巩固和拓展“组成数”的基础上,教学重点是分析有关“有重”的数的特点及组成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有多重”的概念。
•掌握“有多重”的数的组成方法。
•能正确分解出“有多重”的数字。
•能通过贴积木的方式进行实物操作。
2.能力目标•能正确表达“有多重”的概念和组成方法。
•能够解决分解数字的问题,培养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孩子们的数学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有多重”的概念和组成方法。
•能正确分解出“有多重”的数字。
2.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通过粘贴符号将数字分解成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形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理解概念•通过图片和数字的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有多重”的概念。
比如:6=3+3;7=4+3。
3.掌握方法•在实物教学中,将积木等拼装积木的材料要素组合起来,然后不断地增减数量。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的组成方法。
4.巩固练习•让学生结合实物操作,自己举出一些带有“有多重”性质的数字,进行分解和组合的练习。
然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并互相评估。
5.家庭作业•布置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笔记,并且练习巩固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自评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发言表达本次学习到的内容和收获。
2.教师评价•展示学生们的实物积木组合作品,评价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再次强调掌握知识点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的方法学习知识,成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称体重,作记录,进行分类整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前面学过的知识。
2、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物体的轻与重,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3、渗透数据整理和分类统计的思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二、教学重点、难点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较为具体、形象的感受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问题,引导参于1、哪一位同学能告诉大家,我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2、口答(1) 1千克=()克 4000克=()千克5千克=()克 9000克=()千克3、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西瓜重4()梨重200()1袋面粉重15() 1个鸡蛋重50()1袋砂糖重500() 1个同学重25()称比较轻的物品用什么作单位?(克)称比较轻重的物品用什么作单位?(千克)互动解疑1、教师出示体重计,并告诉学生,这架体重计是以“千克”为单位,当体重计上指针指着“0”时,表示一点重量也没有;当指针指着“1”时,就表示“1千克”;当指针指着“2”时,就表示“2千克”;当指针指着“10”时,就表示“10千克”。
2、教师让每一位学生站在体重计上,称出每一位学生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一位同学的体重。
学生去称体重启思导疑1、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个?统计时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
如:可用“正”来表示。
2、让每一位学生背一背,抱一抱不同重量的同学,感受一下24千克、25千克分别有多重。
讨论3、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情况,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四、实践运用作业设计【基础练习】口算:23+25 54+98 97-51【提高练习】1.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23=67 74-()=28 57-()=18 ()-46=382. 被减数是64,减数是47,差是多少?3. 一个数加上13等于98,这个数是多少?4. 一个数减去36等于34,这个数是多少?练习册及新课程新练习实践运用掂物体的重量1、教师出示两本厚薄相差较大的书,不用称,谁能判断出那本书重?并说出你为什么这样想。
有多重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案例《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自从2007年实施以来,我作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市数学学科名优教师研修团队的一员,首先投入了课题的研究,在总课题的指导下通过严格的论证,积极地申报了子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验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与提高学生能力两大方面。
追求通过教师优秀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促进师生积极主动、协同有效发展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
《有多重》一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重点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重点要探讨学生学的方式,体现出研究教学手段的目的,为学生的学服务。
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节课于2007年7月荣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第九届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有多重》一课我前后设计了很多次,从开始的传统式教学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开始的被动学习到后来的主动求知,每一个进步的历程都是艰辛的,但又是可贵的,因为这节课中不仅包含着我反复实践与反思的结果,也更加渗透着我的同行们的许多汗水,这节课才会在全国大赛的领奖台上得以展示。
所以我认为值得把这个案例表达出来。
表达如下:一、创设情境为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她们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创设情境引出课题部分,我先是这样设计的,组织学生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猴子和一只小象在压跷跷板,结果,小猴这边总是被压得翘起来,由此引出物体有轻有重这个概念,然后我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包小朋友爱吃的玉米花和一包工人叔叔常用的铁钉,让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掂一掂看看这两个物体谁重谁轻?亲自感受一下,接着我又问“它们到底有多重呢?”从而引出课题“有多重”,这样的设计虽然引出了课题,但我发现一部分孩子还沉浸在刚才观看的动画片中,而我马上又拿出两包东西,并且看上去体积的大小没什么差异,根本吸引不了他们注意力,何况我只让一个孩子到前面来感受这两包东西的轻重,其他同学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是很难判断出谁轻谁重的,所以也就很难融入这个情景中来。
有多重教学设计与反思
有多重
千克“kg”克“g”
1千克=1000克
九.教学反思
《有多重》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认识和了解克与千克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本节课内容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缺乏具体认识,因此,初步建立质量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我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比较成功,具体表现: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
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关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从学生兴趣出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师自制的两个相同的小盒子让学生猜轻重等。另外,情境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每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教师自制两个相同的盒子,其中一个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满砝码,将每个盒子系上细绳。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将绳子向上拉,装砝码的绳子被拉断。
)师:同样的盒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猜到一轻一重,之后让学生掂一掂这两个盒子,感受它们的轻重。
)(给孩子创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在判断中树立自信心。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我们做“背一背”的游戏好吗?(教师选择三名学生,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并说一说背的感受。
)(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
)(一)导入新课前几天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些物品的重量,现在咱们交流一下好吗?(学生回答)在他们汇报的过程中,你们发现重量的单位有哪些了吗?生答:有克、公斤、千克、吨、斤、两等。
师: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重量单位。
我们这节课着重来认识“千克和克”。
(同时板书:千克和克的认识)。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1.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生1:用手去掂一掂。
生2:用秤去称一称。
师:谁能介绍一下你都见过哪些秤?(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图片展示给大家。
教师也准备一些图片,如:玻璃体重计、婴儿秤等。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师:今天我们要用台秤和天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你们认识台秤吗?(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向大家进行简单介绍,教师补充。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教学目标:1.了解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
2.了解不同物品的重量体积计量方法,并能进行比较分析。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算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1.认识千克、克两种重量单位,学生易混淆。
2.培养学生对不同物品的重量进行感性认识,准确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教学准备:1.课件、教案、PPT等教学工具。
2.多种器具,比如秤和不同重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Step1. 导入学习教师用引人入胜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提问,让学生获得主题,如:“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重量的知识。
你们知道怎样去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吗?我们来看看……”Step2. 引入学习材料教师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品,比如:书包、饼干、苹果等等,并了解其重量体积信息。
Step3. 认识重量计量单位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和计算。
Step4. 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教师将不同物品放在秤上,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学生可以尝试将不同的物品两两进行比较,理解其重量大小。
Step5. 讨论总结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包括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以及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体积方法。
Step6. 课外作业将课内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不同物品,了解其重量体积信息,并进行比较分析。
同时,可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书包里的物品并标注它们的重量信息。
教学反思: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这个教学活动,学生对相对大小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
此外,通过秤等量具辅助,理论学习和实际体验相结合,真实的物品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那么达到教学目标的效果就会更加显著。
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二年级下册P104-105活动课《有多重》活动目标: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并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和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形式: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6人。
活动准备:每组1个磅秤,1个台秤,一张测量统计表,哑铃,苹果,两本字典,每个同学的书包。
教具准备:课件、测量统计表、正常儿童体重表。
活动设想:《有多重》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课本104-105页的内容,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体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千克和克是重量单位,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对这个单位接触不多,仅仅停留在表象上。
为了让学生对千克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选取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富有情趣的几项活动,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活动过程:一、激趣导行,以动促思(教师课件出示图片并配乐:今天是星期天,阳光明媚,小明早早地起了床,来到饭桌旁,端起了300千克的碗,拿起250千克的勺子,盛了200千克的米饭吃了下去。
然后,拿了一个重200克的苹果边吃边走,不一会儿,他来到了学校操场,拿来了一个重6克的哑铃练起了臂力,忽然,他看见地上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跑过去一看是一个5角钱,他捡起这个重5千克的硬币,把它装进口袋,准备星期一交给老师。
)师:我看到同学们刚才一直在笑,你们有什么话要说?生:自由发言(略)师:不错,你们能够对常见的物品进行估计,这种习惯很好,那它们实际有多重呢?生:老师,我们秤一秤就知道了。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观察能力、估计能力、推理能力,初步发展空间想像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环节1谁更重?猜——猜一猜:一卷棉花和一块铁块谁更重。
掂——掂一掂:用手掂一掂,比一比,感觉一下棉花和铁块谁更重。
称——称一称:用盘秤称一称,棉花和铁块一样重,均为“1千克”。
思考:学生经历先猜、再掂、再复称,比较棉花和铁块谁更重。
学生在猜想中唤醒原始生活经验,建立生活与知识的链接,激发知识获取的热情。
二、环节21千克有多重?称——用盘秤称出苹果、鸡蛋、食盐各“1千克”。
数——分别数出1千克物品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里。
拎——把称好的物品装入塑料袋中,用手拎一拎,感受轻重。
思考:学生通过称、数、拎多维度的活动,逐步感受1千克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表象。
将盘秤上的1千克逐步内化成学生脑中的1千克,发展学生的质量量感。
三、环节31克有多重?称——称一称:一枚2角的硬币质量为“1克”。
掂——1.用手掂一掂硬币,感受1克有多重。
2.用身体做称,掂一掂,估一估铅笔、尺子、橡皮的质量。
称——用盘秤分别复称铅笔、尺子、橡皮的质量,看谁掂的更准确。
思考:学生先掂1克硬币的重量,感知1克有多重。
再掂生活中的物品,感知克的重量。
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对1克有了真实的体验,质量量感逐步建立,建立1克的表象,发展量感。
学生通过称、数、拎、掂等操作活动,积累对“1千克”的量感体验,加深对“1千克”的量化印象。
通过多维度活动,丰富量感体验,发展学生的量感。
四、思考感悟量感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日常经验的参照。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设置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多维活动中真切的去感受、去理解,获得自己的活动经验,强化体验,发展量感。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 三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多少组”与“多少次”的区别;2.培养学生分类思维的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多少组”与“多少次”的概念;2.帮助学生学会分类思维;3.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分类思维;2.让学生能够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提问,加深对“有多重”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学习任务 11.引入:数学课已经学了很多,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有多重。
2.问题呈现:“小明有许多苹果,请问这些苹果有多重?”3.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要立即解答。
学习任务 2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2.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他们。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多重”问题,需要从“多少组”与“多少次”的角度来解决。
学习任务 31.向学生介绍分类思维,便于学生理解问题;2.呈现“有一千个水杯,请分类并估算重量”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分类思维为其解决;3.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分类,再估算。
学习任务 41.回到“小明有许多苹果,请问这些苹果有多重?”这个问题,以“有多重”为中心,带学生进行思考。
2.引导学生将苹果分成每个苹果的重量相同的一堆,这时,苹果的数量(“多少组”)和苹果的重量(“每个苹果的重量”)就清晰可观。
3.让学生计算每组苹果的重量,然后相加得到总重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提问,并及时反馈。
学习任务 51.进行同桌分享,让学生口头表达和展示出自己的思路;2.引导学生对他人的思路进行评价和分享;3.总结这次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得到巩固和提高。
总结与反思1.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对“有多重”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懂得了利用分类思维来解决科学问题;2.通过小组讨论和同桌分享,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3.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时 有多重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也感知了1千克和1克分别有多重,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现在让我们运用学到的这些学问解决问题吧!
1、课本46页练一练1题,填一填。
师:按下暂停键,独立完成。
生汇报:观察秤上的指针和单位,我发觉:这个鸡蛋重(100)克。
这个西瓜重(5)千克。
笑笑体重是(25)千克。
2、课本46页练一练2题,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生: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对比考虑一个苹果不可能是260千克,那么一个苹果260(克)。
同理,一袋洗衣粉400(克)。
一只狗10(千克)。
一棵白菜2(千克)。
3、填一填。
3千克=()克 4000克=()千克 8000克=()千克
生:因为1千克=1000克,所以3千克=3000克,4000克=4千克,8000克=8千克。
4、称一称,填一填。
师:按下暂停键,用预备好的秤来称一称吧。
生汇报。
5、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课本46页5题)生:一样重。
因为它们的重量都是1千克。
6、看一看,猜一猜。
(课本46页6题)
师:按下暂停键,想一想,天平右边有几个橘子?
生:1个梨=3个橘子,1个苹果=2个橘子。
所以1个梨+1个苹果=5个橘子。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 46 页第 1 题。 让学生说一说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2.教材第 46 页第 2 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3.教材第 46 页第 5 题。 1 千克的棉花和 1 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把一抱和掂一掂就可以大致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 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生活中有关质量的经验。 生 1: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生 2: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 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 5 件自己喜欢吃的 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生汇报:1 包火腿肠有 500 克,一根火腿肠有 45 克、60 克……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 1000 多克甚至 2000 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 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千克。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字 母“kg”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千克一 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 500 克,两袋就是 1 千克。一袋牛奶是 250 克,4 袋牛奶也是 1 千克。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使用“千克” 的必要性。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 4 袋牛奶,感受一下 1 千克有多重。 设计意图:通过“掂”,让学生直观感受 1 千克的质量概念。 (3)找一找。 师:1 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1 公斤,也就是 2 斤。那么在你周 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 1 千克呢? 生:两包挂面。 生:六个苹果。 (4)拎一拎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 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5.1 千克=1000 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 少克才是 1 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生:刚才老师说 4 袋牛奶是 1 千克,每袋 250 克,250×41000,所以 1 千克=1000 克。 生:桌上有一袋 1000 克的大米,和两袋盐一样重,所以 1 千克等于 1000 克。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 自己想办法解决验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 维。
小学语文《有多重》修改过程版.教案
祁万红
课题名称
有多重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三年级
课时
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仅靠观察是不够的,因此,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践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尤其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联系实际,是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仔细观察秤盘上,指针指在什么位置上?不是1000克吗?指针怎么指着1啊?
生:因为台秤上的质量单位是千克,指针指着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刚才我们知道这一大袋糖的质量是1000克,而用台秤称的结果是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板书“=”。用英文表示就是:1 kg =1000 g。
猜一猜,称一称。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币有多重
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比一比。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盐
比起来,感觉怎样?
七、教学评价
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小组内进行评价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比较成功,具体表现: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有多重》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实物学具准备:实物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课件)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
g是表示克的符号!(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
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
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3、估一估。
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找出一千克重大约有多少个物体?4、猜一猜。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
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样?6、说一说。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2、称一称。
称出5个2分的硬币。
从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1克。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5、比一比。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一、课程名称《有多重》(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二、教学指导思想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其抽象能力较弱,尽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观察得到。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从教科书里跳出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将数学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三、内容分析《有多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千克、克、吨》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一节量的教学课。
学生此前已学习过人民币、长度、时间等计量单位,且已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有关物体的轻重,但没有形成系统的质量概念。
因此,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为认识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四、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虽然经常能见到“千克”、“克”,但质量量感的建立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感看不见,摸不着,是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此外,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三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为欠缺,对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差异。
大部分学生能直观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且知道用秤称量物体的质量,但大部分学生并不一定会读秤,且在判断物体轻重时会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数量等因素的影响,对于1千克和1克的概念也是模糊的。
因此,对于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具体认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学生的真实起点和困难之处。
五、教学目标基于对2022版新课标的研读和目标定位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性,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中,感受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培养抽象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4.1《有多重》 北师大版(2014秋)
《有多重》教学设计西电实验小学—任亚平【教材依据】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章《千克、克、吨》的第一节《有多重》,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为下一课认识一吨大约有多重奠定基础。
一、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教材中主要是提供了体重秤、盘秤、天平这几种秤要求学生通过称量与掂量鸡蛋、苹果、1千克食用油、2分硬币、曲别针认识感受1克与1千克大约有多重。
虽然已结合生活实际,也确实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千克与克,但时代变化较快,有些已不符实际。
尤其是鸡蛋易碎、1千克实用油日常几乎见不到、2分硬币已经很少见。
我将教材做了这样的处理,主要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瓶装水、数学书、作业本、西红柿、苹果、课堂常规奖励的表扬信、常见的黄豆等物品)认识千克与克是描述轻重的质量单位;通过盘秤、微型电子秤的称量,学生掂量,交流掂量感受以及掂量验证;再次感知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实践体验反复强化,逐步深入认识1千克与1克大约多重。
最终达到能凭感觉掂量出大约1千克与1克的物品这一教学目的,并能不断校正,提升对物体质量的感知能力。
最终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时三年级学生,普遍年龄小又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乐于发言,尤其喜欢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美。
从学习上看,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重量的轻重概念,也能描述物品轻重,但是由于受到生活经验限制,他们对1千克与1克到底大约有多重是没有明确认识的。
(三)教法分析:机械化的记忆、说教通常小学生难以具体理解应用,因此我把学生推在主动者的位置上,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反复感知、校正,交流探究最终形成对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的认识,积累生活经验。
因此我才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打豆浆”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有多重》教案及感悟(8篇)
《有多重》教案及感悟(8篇)《有多重》教案及感悟 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理解“1千克=1000克”,学会简单的换算。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简单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操作过程,养成热情参与、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用具:各种秤、多媒体课件、1千克的盐等多种物品。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数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游戏中,处处都有数学。
下面让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看这个游戏中有什么数学知识?1、游戏导入:找三名同学玩背一背的游戏,感受体重有轻有重。
2、实践体验:掂一掂身边的物体,感觉物体的轻重。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的知识《有多重》。
(板书)3、交流汇报:课前,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质量信息,说说你的调查信息。
(教师解释:购物的时候,商品的好坏叫做质量;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也叫做质量。
板书:质量)4、揭题:刚才同学们汇报的时候有的用千克,有的'用克,还有用公斤、斤作为单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两个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二、探索新知:(一)认识秤:1、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如台秤(盘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
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
2、拿出一枚硬币和两袋盐:你会怎么选择这两种秤?(二)建立1千克的概念1、认识盘秤,讲解用法。
观察秤面,引出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秤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实物
学具准备: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课件)
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
g是表示克的符号!
(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
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
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3、估一估。
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找出一千克重大约有多少个物体?
4、猜一猜。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
(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
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样?
6、说一说。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2、称一称。
称出5个2分的硬币。
从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
1克。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5、比一比。
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米比起来,感觉怎样?
(五)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
1、掂一掂。
掂抽屉里一袋100克的糖物品。
说说比1克怎样,比1千克怎样?
2、称一称。
把学生的糖跟老师的糖合在一起,进行累加计算一下一共有几克?再拿到台秤上去称称看。
仔细观察秤盘上,指针指在什么位置上?不是1000克吗?指针怎么指着1啊?
生:因为台秤上的质量单位是千克,指针指着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刚才我们知道这一大袋糖的质量是1000克,而用台秤称的结果是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板书“=”。
用英文表示就是: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给商品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重150()一条鱼重2()一颗糖10()
一个西瓜重4()一头猪重150()
2、单位换算。
4千克=()克2千克=()克()kg=3000g6000克=()千克
3、把标签贴到合适的物体上。
笑笑的体重一只公鸡一个梨一个一元硬币一辆卡车
7克160克30千克2千克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质量工具(台称、弹簧称等),并给学生带来了米、硬币、橘子、苹果、石头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体验→明晰”三个阶段。
为了使之落到了实处,课前,我以学生最喜欢的动物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掂、估、猜、称,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kg)和克(g)这样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小组合作)。
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得当,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
任务;全课我感觉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学”得到位。
值得改进的是:弹簧秤的使用上,说明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如果课前我能拿出一些时间进行专门、细致的说明、操作,我想活动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些。
用字母表示1kg=1000g忘了告诉学生。
【课例点评】
对“克”与“千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的具体概念,教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1、引发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
教师学生创设了动物比赛的场景,并提出帮助小花猫在比赛中获胜的问题,引出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引发“估”物品的愿望,感受“1千克”
教师通过准确估计4本新华字典约重1千克,让学生兴奋不已,在“哇!好准哦”声中产生“估”物品的愿望,寻找出身边的物体感受1千克。
3、引发更换工具的愿望,体会“克”
教师将这5个硬币往台秤托盘上一放,学生发现指针“没动静”,从而唤起学生更换工具的愿望,探讨得出1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4、引发找的愿望,发现“进率”
在学习小组寻找到100克的物品后,教师把10个小组的物品放在台秤的托盘上一称,使学生在“哇!”声中自然的得出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拓宽学生体验空间
1、创设情景,感知轻重
一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动物驮物品比赛情境,为小花猫选一袋物品并说明理由。
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常见物品的质量,让学生根据这些物品标注的质量,谈自己的发现,感知千克与克的区别。
2、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为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需要的基本物品作为教学资源,如:台秤、天平、弹簧秤等测量工具;米、石头;钮扣、螺丝钉等实物,引导学生通过猜、称、掂、拎、找、估、算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和1克的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实践活动,感受数学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为使学生明白物品的轻重不能从它体积的大小、多少来判断的道理,教师极其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实际质量相同的物品,把不能只靠观察得到的物品轻重的数学问题转变为学生可体验的数学事实,使学生在猜、称、想的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数学。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