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精讲第一章
法学概论1

第二 讲 我国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 的政策 1、区别 (1)制定 (2)实施 (3)表现形式 (4)内容
2、相同点 (1)经济基础 (2)反映意志 (3)指导思想
3、二者的关系
(1)党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法制定和 实施的基本依据 (2)社会主义法是推行党的政策的 有力工具 既不能等同起来,也不能把 二者对立起来。
法学概论
第一章 法的一般原理
法学基础理论部分
第一讲 法的产生、本质和特 征
一、法的产生 1、原始社会的行为规则—习惯 法和国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 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 象。 原始社会没有剩余,没有私有制、阶级,也就 没有国家和法。虽然原始社会没有国家和法,但 并不是没有组织和秩序,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 应,它有自己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
(3)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范主 体的权利与义务或权力与责任。 (4)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保持法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及时 立、改、废相结合。
3、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体系
(1) 法的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所有的法 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组成的有机统 一整体。 (2)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调整对象 和调整方法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部门:宪法、 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 诉讼法、军事法、环保法。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决定社会主 义法制的性质。 第三、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程度制约着社会
主义法制的发展程度。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 的体现和保障
第一、社会主义法制确认了人民的民主 地位。 第二、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民主的范围。 第三、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行使民主权 利的形式、程序和方法。 第四、社会主义法制对侵犯民主权利的 行为实施制裁。
第三讲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法与经济基础 1、经济基础决定法 (1)性质 (2)发展变化 2、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1)反作用不一定是积极的 (2)是否积极取决于所维护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法学概论(第一章 法的一般理论)

第三节 法的实施
• 三、法律解释
▫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 (二)法定解释体制
1.立法解释
2.司法解释
3.行政解释
▫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
第三节 法的实施
• 四、法律关系
▫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其特征在于:
第一,法律关系是依法形成的社会关系。 第二,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 成的社会关系。 第三,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 系。
1.宪法 2.行政法
3.刑法
4.民商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经济法
6.自然资源法和环境法
7.诉讼法
第三节 法的实施
• 一、法的实施
▫ (一)法的实施的概念
▫ (二)法的适用
▫ (三)法的遵守
▫ (四)法的实施的保证
第三节 法的实施
• 二、法的效力
▫ (一)法的对象效力
▫ (二)法的空间效力
法学概论(第二版)
第一章 法的一般理论
目 录
• 第一节 法的概述
• 第二节 法的制定
• 第三节 法的实施
• 第四节 法律监督
第一节 法的概述
• 一、法的本质和特征
▫ (一)法的本质
▫ (二)法的特征
第一,法是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第二,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第三,法是规定人们权利义务的行为规范。 第四,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 三、法的制定的程序
▫ (一)法律议案的提出
▫ (二)法律草案的讨论
▫ (三)法律的通过
▫ (四)法律的公布
法学概论一

重 点 内 容
三、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 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法律关系的主体
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及国家 自然人、法人、
法律关系的客体
物、精神财富、行为 精神财富、
法律关系的内容
权利、 权利、义务
法律关系的产生、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法学概论
主讲教师 李芹叶
公 共 邮 箱
dufefxgl2008@1 fxgl2008
第 一 章 法 的 一 般 理 论
学习重点
法的本质、法的特征、 法的本质、法的特征、法的渊源 和法律关系的构成 法的部门、法的效力、法律责 法的部门、法的效力、 任的基本分类 法的作用、法的解释、 法的作用、法的解释、我国 社会主义法的制定程序和法 律监督体系
掌 握 内 容
法律责任是指有关法律主体违反 法律上的义务而应当承担的法律 后果。依据责任的法律性质, 后果。依据责任的法律性质,法 律责任可分为刑事责任、 律责任可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 任和行政责任三种。 任和行政责任三种。
法的作用
了 解 内 容
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是指法在社会系统中 所承担和履行的功能。 所承担和履行的功能。从不同的 角度, 角度,可以对法的作用进行不同 的分类, 的分类,最基本的分类是将法的 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两 个方面。 个方面。法的规范作用是就法作 用的形式方面而言, 用的形式方面而言,法的社会作 用则是就法的作用的实质内容和 目的而言。 目的而言。
法律事实
法的部门
掌 握 内 容
法律部门是按照法律规范调整的 社会关系的性质来划分的, 社会关系的性质来划分的,通常 把调整同一类性质的社会关系的 法律规范归并为一个部门。 法律规范归并为一个部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由宪 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经 行政法、刑法、民商法、 济法、自然资源法和环境法、 济法、自然资源法和环境法、诉 讼法等法律部门构成。 讼法等法律部门构成。
《法学概论》教案 讲义 讲稿 第一章

第一章宪法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我国的行政区划;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尤其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的各项人身自由。
掌握:宪法的概念及分类;国体和政体的概念以及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国家结构形式类型及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
了解:宪法的形式特征和实质特征和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教学重点
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的国家机构。
教学难点
宪法的形式特征和实质特征。
课时安排
本章安排2课时。
教学大纲
一、宪法概述
1.宪法的概念
2.宪法的特征
3.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二、我国的基本制度
1.人民民主专制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国家结构形式
4.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2.公民的基本权利
3.公民的基本义务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1.国家机构概述
2.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
第一章 法学概论

五、法学与其它科学的关系 (一) 法学与哲学 (二) 法学与政治学 (三) 法学与经济学 (四) 法学与社会学 (五) 法学与历史学 结论:法学不是一个独立自足的科学,更 不是封闭的科学,而是开放性的科学,它 必须依存于其它科学,实现创新和突破。
第二节 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法学的发展
二、法学的概念和特点
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或法律学,是研究法律、法 律现象、法律问题的学问或理论知识体系,是一 门关于社会共同生活的规范科学、社会科学。 第一,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第二,法学是研究法及法律现象的 特殊社会科学 第三,法学研究最核心的目的是探索在社会中法 治为什么是最重要的治国方式。
我国先秦时期称为“刑名法术之学”或“刑名之 学”,汉代始有“律学”。我国古代“法学”一 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南齐书》孔稚: “寻古之名流,多有法学”。唐代白居易也曾向 皇帝建议“悬法学为上科” 。 西方:“法学” 拉丁文JURISPRUDENTIA,罗 马的五大法学家之一乌尔比安(公元 160――228年)说:“法学是神事和人事的知 识,正与不正的学问。”
三、法学学科的特点
第一,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法律现象 第二,法学的研究内容涉及法律现象的方方面面
第三,法学实践性非常强 第四,法学是人类经验与理性的统一 第五,法学具有专门性、职业性特点。 第六,法学具有价值性
四、法学体系 法学体系,又称法学学科体系,是由法学 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法学的科学化 (二)法学的分支学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以19世纪中叶为标志和分水岭2西方法学的基本格局是自然法学分析法学社会学法学三足鼎立3西方法学中心随历史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变迁在古代主要是地中海地区在近代是西欧地区在现代是北美西欧4西方法学教育的职业化程度较高5西方法律文化比较昌盛二中国法学的发展特点
法学概论第一章法的一般理论

法的特征
法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权利义务 性、程序会、政治、经济等因素 的制约和影响。
法的要素
80%
法律规则
法律规则是法律中最具有硬度的 部分,是构成法律的基本单位。
100%
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 是法律的灵魂。
80%
法律概念
法律概念是对法律事实和法律关 系的描述和界定。
定义
法律程序是指按照法定要求和法定形式,为产生法律结果而进行 的一系列行为。
特点
法律程序具有法定性、规范性、顺序性和逻辑性。它要求行为主 体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步骤和顺序进行行为,以确保行为 结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法律程序的种类
立法程序
指制定和修改法律的程 序,包括提案、审议、
表决和公布等步骤。
损害结果
损害结果是指违法行为所造成的客观 上的不良影响和损失,是确定法律责 任的重要依据。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 间存在的客观联系,即违法行为是导 致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
主观过错
主观过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 时所持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 过失两种形态。
05
法律程序
法律程序的定义与特点
01
02
03
主体要素
主体要素包括自然人和法 人等具有法律人格的实体。
内容要素
内容要素包括权利和义务 两个方面,是法律关系的 核心要素。
客体要素
客体要素是指权利和义务 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 行为、精神产品等。
04
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定义与特点
法律责任的定义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律义务、契 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而 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
法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章 法学导论
第一节 法学与法理学概述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及法学体系的划分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 中国:刑——法——律——法律 法学是社会科学的一种,是以法律现 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 成果的总称。
Hale Waihona Puke (二)法学体系的划分 按法律部门分: 宪法(母法)学、行政法学、刑法(犯 罪和刑罚)学、民法(平等 财产 人身 ) 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等 从认识论角度,将法学划分为理论法学 和应用法学。
二、法理学的基本含义及体系 (一)法理学的基本含义 属于理论法学 法理学是关于法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论 的科学。 (二)法理学体系 本体论;渊源论;运行论;关联论等
第二节 法学的历史
一、西方法学的历史 (一)古希腊 西方法学起源于古希腊 ,代表人物 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发达的哲学激发了知识分子认识和评 价社会现象的能力,在古希腊的政治学、 伦理学、文学、美学作品中,涉及到了 一系列的法理学问题。
历史法学派 以德国的胡果、萨维尼 为代表,他们反对古典自然法学派,强 调法律的民族精神、历史传统。 3、19世纪中期以后 分析法学派 以英国的边沁和奥斯 汀为主要代表, 将眼光转向现实的法律 现象,以功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 实证研究为基本研究方法 ,该学派的出 现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法学确立起来。
4、20世纪后 社会法学派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狄骥 和美国的庞德,强调研究法的社会作用和 法律实效,其基本价值观是社会本位论。 二、中国法学的历史 (一)秦以前的法学思想 以天命和宗法制度为核心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法墨道四 家对法律都有一些思考
法学概论——(第一章——法理学)

法律部门是法律体系的基本单位,是调整同一 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法律体系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1、宪法
6、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2、行政法
7、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3、民商法
8、诉讼法
在法理学的意义上,自由是指主体的行为与法律的既有规定相一致或相统 一。
4、经济法
5、刑法
第三节 法的演进与法系
法的价值——法与秩序
一、秩序的概念 二、法的秩序价值
(二)法律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
(三)法律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 • 第一,维护阶级统治秩序。 • 第二,维护权力运行秩序。 • 第三,维护经济秩序。 • 第四,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法的价值——法与自由
一、自由的概念
• 在法理学的意义上,自由是指主体的行为与法律的既有规定相一致或相统一。 二、法的自由价值
一、公平正义的概念
• 第一,公平正义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 第二,公平正义既具有超时代性又具有时代性。 • 第三,公平正义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
在法理学的意义上,自由是指主体的行为与法律的既有规定相一致或相统 一。
法的价值——法与公平正义
二、法的公平正义价值
(一)公平正义作为法的价值的意义 在法理学的意(义二上),公自平由是正指义主体对的法行律为与的法作律用的既有规定相一致或相统 一。
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法律规则
法律规则的分类
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 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准用性规则 在法理学的意强义上行,自性由是规指主则体—的行—为与任法律意的性既有规规定则相一致或相统 一。
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概念
可以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者本源的综合性的、 指导性的原理和准则。通常反映出立法者以法的形式 在法理学的意义所上选,自择由是确指主定体的的行基为与本法律价的既值有,规定体相一现致或了相统法一的。主旨和精神
法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1章

(三)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
法学概论(第二版)
1法的一般原理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六、法的运行
(一)法的创制
1.法的创制的概念
法的创制即立法,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或者认可法律 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立法泛指一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 制定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狭义的立法专指享有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 2.立法权
法律规则,也称为法律规范,是指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应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法律规则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它由三部分组成,即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依照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将法律规则进行不同的分类: 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权义复合性规则
法律规则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法学概论(第二版)1法的一般原理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四、法的效力
广义的法的效力,泛指法的约束力和 强制力,既包括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 力,也包括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狭义的法的效力,是从法的普遍约束 力的角度而言的,是指法的生效范围 或适用范围,即法对什么人、什么事、 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生效。它可 以分为法的空间效力、法的时间效 力、法对人的效力和法对事的效力。
(一)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人们关于思想和行为的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光荣与耻辱等 观念的感觉、观点、原则、规则和标准的总和。它以人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以及社会评价 的方式为特点来调整人们的内心意愿和行为。
(二)法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自学考试专题:法学概论精讲1

第一章法理学法的起源、本质与基本特征法的价值和功能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法律产生第一节法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的出现而渐进产生的一、法的起源 选择☆第一节一、法的起源 选择 ☆法同早期氏族习惯的根本区别1.两者反应的利益和意志不同2.两者产生的方式不同3.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同1.原始社会的规范主要是( )A.道德B.宗教C.习惯D.法律1.原始社会的规范主要是( )A.道德B.宗教C.习惯D.法律2.法同早期氏族习惯的根本区别不包括( )A.两者反映的利益不同B.两者产生的方式不同C.两者反映的意志不同D.两者的实践结果不同2.法同早期氏族习惯的根本区别不包括( )A.两者反映的利益不同B.两者产生的方式不同C.两者反映的意志不同D.两者的实践结果不同二、法的发展 选择 ☆(一)法发展的一般规律1.从法的形式上看,法的发展体现为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过程2.从法的内容上看,法的发展经历了从法与宗教、道德等社会规范的浑然一体到逐渐分离和相对独立的过程【了解】英国法学家梅因将法的发展总结为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德国思想家韦伯认为法的发展是从不合理走向合理、从实质合理性走向形式合理性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发展是从一个历史类型向另一个历史类型依次更替的过程二、法的发展 选择 ☆(二)人类历史上的法可以划分为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1.前三种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属于剥削阶级类型2.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反映并维护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最高历史类型的法1.从法的( )上看,法的发展经历了从法与宗教、道德等社会规范的浑然一体到逐渐分离和相对独立的过程A.形式B.本质C.内容D.属性1.从法的( )上看,法的发展经历了从法与宗教、道德等社会规范的浑然一体到逐渐分离和相对独立的过程A.形式B.本质C.内容D.属性三、法的本质及其特征 选择/简答 ☆☆(一)自然法学派:是否符合自然法,是实在法好坏优劣的鉴别标准(二)分析法学派:法是主权者意志的体现(三)马克思主义法学三、法的本质及其特征 选择/简答 ☆☆(一)自然法学派:是否符合自然法,是实在法好坏优劣的鉴别标准三、法的本质及其特征 选择/简答 ☆☆(二)分析法学派:法是主权者意志的体现三、法的本质及其特征 选择/简答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1.马克思主义从区分法的现象与本质入手,揭示了法的本质(1)首先,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其次,法是被提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3)最后,法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三、法的本质及其特征 简答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2.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基本特征:(1)法是能够为主体提供行为标准的社会规范(2)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3)法是带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社会规范(4)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5)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6)法是司法机关办案的主要依据1.是否符合( ),是实在法好坏优劣的鉴别标准A.自然法B.制定法C.成文法D.习惯法1.是否符合( ),是实在法好坏优劣的鉴别标准A.自然法B.制定法C.成文法D.习惯法2.提出“法是主权者命令”观点的是( )A.自然法学派B.分析法学派C.历史法学派D.社会法学派2.提出“法是主权者命令”观点的是( )A.自然法学派B.分析法学派C.历史法学派D.社会法学派3.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 )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系A.公民自觉遵守B.国家威信C.国家强制力D.人民认可3.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 )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系A.公民自觉遵守B.国家威信C.国家强制力D.人民认可4.法在特定效力范围内只要尚未失效便能反复适用,这体现了法的( )A.强制性B.明确性C.普遍性D.肯定性4.法在特定效力范围内只要尚未失效便能反复适用,这体现了法的( )A.强制性B.明确性C.普遍性D.肯定性第一章法理学法的起源、本质与基本特征法的价值和功能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一、法的价值 选择 ☆(一)法的价值:简单说来就是法的这种规范体系有哪些为人所重视、珍视的性状、属性和作用。
法学概论1

(三)一些习惯被强制遵守,习惯变为 习惯法的过程。 部落联盟中的首长们在取得了大量的 私有财产以后,他们心中的自我意识比 任何人都强烈,当他们看到能给他们带 来巨大利益的东西正是自己手中是日趋 衰弱的权威时,便去寻求能帮助他们重 树权威并能不断强化其权威的途径。
他们深知,以前部落联盟首领们的权威是在 群众威望的基础上建立的,不是靠强制建立起 来的,而群众的威望又是由一些传统习惯形成 的,因为在这些习惯中对神灵和祖先的敬奉渗 透着对首长无条件的尊敬和服从,于是他们在 神化自己地位的同时用手中掌握的军队,即最 初的阶级政权来强迫人们遵守这些习惯,从而 使这些被强制遵守的习惯变为习惯法,习惯法 的产生是法产生的标志。法是统治阶级统治被 统治阶级的工具。
社会成员中不同阶层的出现标志着人 类社会的主导思想由群体意识变为自我 意识的过程已经完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也由原始公有制变成了私有制。联盟首 领们这种只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行为动摇 了原始习惯的产生基础,使社会各阶层 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激烈,原始习惯的 调整功能日趋弱化,已经到了非用强制 手段维护不可的程度。
(二)人类的主导思想由群体意识转变为自 我意识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出现了金属工具,劳 动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 开始有私有财产,这就动摇了原始社会和氏族 习惯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原始公有制‛。 私有财产的出现,既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产 生,同时标志着人类的群体意识走到了开始衰 落的边缘,此时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 生存问题了,人们看到自己不但能生存的好好 的,而且还有了只属于自己的财产。自我意识 占主导地位的开始是人类进入文明的开始。
有助于我们抛弃用阶级性论证科学性的 主观随意性,使法的阶级性服从于法的 科学性,受制于客观规律性,丰富、补 充和完善我们的思想认识。有助于我们 更新观念,完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的 本质论,使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当代 形势下得到发展。
法学概论第一章 刑法

(4)主观条件:排斥防卫挑拨、相互斗殴、偶然防卫的正当性。
(5)限度条件
2、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罪过形式:过失、间接故意(通说)。
注意“防卫过当”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明确如何对“正当防卫”进行定性与处罚,定性上应跟据行为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时的主观罪过与客观后果、援引相应的刑法分则条文,如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等,处罚原则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生效的法院裁判的义务,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如值班医生、执勤消防队员等,③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如合同行为,④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即先行行为导致刑法保护的社会
关系处于危险状态,行为人负有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险或防止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
(2)有能力履行该特定义务,
(3)没有履行该义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结果;
只能跟据行为之时的有效法律预见其行为后果,对行为之后才实施的法律原则上不能对该行为有效,但如果法律发生变更时,又考虑到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故产生刑法时间效力的“从旧兼从轻”规则:
1、要考虑的是适用旧法即行为当时的法律规定;
2、当新旧法规定不同时,适用新法的??本条件是其处刑较轻或不认为是犯罪,即轻
法可以溯及既往。处刑轻重的比较应当以法定刑轻重为依据;(264条,274条)
1、对国内犯的适用原则
★属地管辖原则(第6条)
第一,“领域”的含义,既包括领土、也包括领水与领空,关键的是还包括我国领土的自然延伸——即不论何地只要悬挂我国国旗的航空器与舶舶,就属于我国领吐内;
第二、属地原则之“地”既包括行为地也包括结果地,而且二者只要具备其一即可(遍
在说)。
第三、属地原则之运用有一个具有实质性的例外,即第11条的规定(对有外交特权或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人在我国领??内犯罪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而不适用我国刑法);
00040-1法学概论第一章

法学概论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1 、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 :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两个决定性因(1 )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2 )奴隶制的出现。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1 )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2 )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 )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 )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 )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3、法律历史类型:凡是经济基础及体现的阶级意志相同的法律,就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
4、奴隶制法律:经济基础:是奴隶主阶级对于生产资料和奴隶人身的完全占有。
特点: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
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
4、保留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5封建制法律:经济基础:是封建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
特点:1 )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2 )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
3 )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
6资产阶级法律: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无产阶级被剥夺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利润和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
特点: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 )确认契约自由。
3 )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确认法制原则。
7.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范 1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3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 )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5 )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8法律规范的结构。
答:任何一个法律规范都由“适用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构成。
适用条件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的那一部分。
行为准则是指法律规范中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的那一部分。
法学概论PPT

行为:与当事人意志有 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 系的律依据 2.权利主体:是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的主体条件 3.法律事实:是所规定的法律规范的能够引起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和 现象
(二)法律事实的种类
事件 行为
事件:法律规范规定的,不易当事人 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的法律关系的产 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实。时间又 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两种
二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
自然人 法人 国家
(二)法律关系的内容
权利 义务
(三)法律关系的客体
是指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人身,行为, 智力成果。
三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一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 1.法律规范:即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
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两大法 系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区别和联系
➢在英国法系中,除制定法外还有判例 法
➢大陆法系多采用法典形式 ➢ 法律部分划分不同 ➢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法律 ➢详见书p33
第二节 法律关系
一 法律关系的概述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 的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 义务关系。
四 法的发展
• (一)法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不是从来
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法是阶 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 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法的发展经历了有习惯到习惯法再 到成文法的过程
法产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
经济根源:适应调整经济关系的需要 阶级根源:适应调整阶级关系的需要 社会根源:适应调整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需要
二 法的作用和价值
(一)法的作用 1.概念
法学概论第一章 民法概述

二、 合伙人的出资
合伙人可以用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 知识产权、其他财产权利出资。
三、合伙财产
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的出资和所有 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均为合伙企业财 产。
四、合伙债务的承担
合伙人对内承担按份责任,对外承担无限 连带责任。
五、退伙和入伙
退伙是指合伙人脱离合伙关系,丧失合伙 人的资格。
此外,《民法通则》还规定,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 宣告死亡期间所实施的民事行为仍然有效。这一规定,目的 在于维护被宣告人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四)监护
监护是指为了保护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 身和财产方面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和权益 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监护人的职责: 1、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益; 2、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3、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 4、对被监护人给他人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 (五)、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户、个人合伙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能以自己 的行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民法通则》将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完全 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三 种。
二、公民(自然人)
(一)公民的概念 (二)宣告失踪
宣告失踪,是指通过一定的法律要件和程序,人民 法院对公民失踪的事实加以确认和宣告的制度。
个体工商户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 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家庭或个人。个体工商户可以起字号。
农村承包经营户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法律 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的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家庭或 个人。他们的债务,在个人经营的情况下,以个人财产承担; 在家庭经营的情况下,以家庭财产承担,并且是无限责任。
法学概论 第一章PPT讲义

经济根源:适应调整经济关系的需要
法产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
阶级根源: 适应调整阶级关系的需要
法产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
社会根源: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需要
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 宪法性文件 ——共 同纲领
十月革命胜利,制定 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第一节:法律的起源
• 法律历史类型的更替同社会形态及相应的国家类 型的演变一样,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因 而具有客观规律性! • 此规律为何?
法律的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律
奴 隶 制 法
神明裁判的一种 古罗马执政官 的一份判决原件
封 建 制 法
唐律残片 钦定大清律 封建制法是指封建制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并以国 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封建制法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重要工具,是封建 地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表现,其内容由封建地主阶级 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第一节:法律的起源 • 一、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 • 原始社会有法律么?原始 社会的社会秩序靠什么调 整? • 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 阶段,伴随着生产资料私 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而产生的。——马克思观 点
第一节:法律的起源
• (一)上帝的意志、神的启示 • 正义女神:狄克
•司法女神:朱 2009年5月7日晚八时许,杭州青年 男子胡驾驶浙A.608Z0号三菱牌EVO 跑车,在文二西路由东向西行驶至 南都德迦西区门口时,撞飞横过马 路的男青年谭卓,致谭当场死亡。 • 请问,胡斌该判何罪?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
•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 车从西安长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 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 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 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 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 当场死亡。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 郭杜十字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 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 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 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 药该判何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题量
单选题30题*1分=30分
多选题 5 题*2分=10分
名词解释 5 题*3分=15分
简答题 3 题*5分=15分
论述题 1 题*14分=14分 【 1-4 章 】案例分析题 2 题*8分=16分 【6和9章】
目 录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第四章 宪 法第五章 行政法第六章 民 法
第七章 商 法第八章 经济法第九章 刑 法
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第十一章民事诉讼法第十二章行政诉讼法
第十三章 国际法第十四 章国际私法
【红色考频较高】
请思考:
什么是法律
不是自人类产生就有的
本节课学习重点
1、什么是法律;
2、法律产生的时期及决定性因素;
3、法律的特征是什么;
4、法律的分类;
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第五节、法律的要素渊源和分类第一节、法律的起源第六节、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第四节、法律的价值
第三节、法律的本质、特征和定义第二节、法律的历史类型
第一节法律的起源源
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一、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
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一般调整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
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
法律产生的决定性
因素
一、原始社会二、奴隶社会三、封建社会
五、社会主义社会
四、资本主义社会五、共产主义社会
法律产生自奴隶社会
法律产生自奴隶社会
第一节
原始社会
最典型、重要的社会组织是氏族。
氏族社会的规范主要是习惯
氏族—规范—习惯
【选择题】
第一节
【选择题】
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
法律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奴隶制的出现
需要法律
【简答】
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宗教、道德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地位。
产生——完善第一节 法律的起源
第二节 法律的历史类型
一、法律历史类型的概念五、社会主义法律
四、资产阶级法律二、奴隶制法律
三、封建制法律
一、法律历史类型的概念
纵向的历史发展上对法律进行的最基本的本质性的分类。
依次分为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
二、奴隶制法(已发现的成文法)
巴比伦王国《汉穆拉比法典》;罗马的《十二表法》;
印度的《摩奴法典》(宗教法)
【选择题】三、封建制法:《法经》李悝(kuī)(我国最早一部成文法)、《秦律》
至《大清律》
四、资产阶级法特点:
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确认契约自由;
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确认法制原则。
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 A:《唐律》B:《法经》C:《刑典》D:《秦简》
真题演练
B
五、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最高历史类型的法律,也是最后一个历史类型的法律。
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人们的觉悟极大提高,以及阶级和国家的消亡,它最终也将趋于消亡。
第一节
【多选题】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包括 A.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保留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C.确认契约自由
D.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E.确认法制原则
真题演练
ACDE
第三节 法律的本质,
特征和定义
3、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一、法律的本质
4、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3、法律的本质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法律的社会性
1、法律的阶级性
二、法律的特征
1、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由国家
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5、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三、法律的定义
【选择题】第三节 法律的本质、特征和定义
一、法律的本质
1、法律的阶级性——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性。
2、法律的社会性——维护全体居民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功能和特性。
3、法律的本质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二、法律的特征
(1)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
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整 制 保 权 力
【选择/简答】
三、法律的定义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法律区别于其它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是:法律主要出自( )A、国家B、政党C、社会D、法官
真题演练
A
第四节
法律的价值
1、法律与正义
一、法律价值的概念及其特点
4、法律与秩序
3、法律与效益
2、法律与自由
三、法律与其价值之间最基本的对应范畴
二、法律价值的基本
分类
第四节 法律的价值
1、法律的价值
2、法律价值的基本分类
工具价值:利用法律的功能和作用来实现一定目的。
目的价值:把法律当工具实现一定法律现象作为目的的价值。
3、法律与其价值之间最基本的对应范畴
a、法律与正义
b、法律与自由
c、法律与效益
d、法律与秩序【名词解释】
指法律的属性和功能,经过实践,和人的法律需求的合适或一致。
第五节
法律的要素、渊源和分类
一、法律的要素(规范、原则、法律概念)
2、法律渊源的种类
1、渊源概念
二、法律的渊源和分类
3、法律的分类
法律的要素
【选择题】法律规范
法律原则
法律概念
适用条件
行为准则
法律后果
在什么时间、地点、对什么人适用
对人们对行为提出具体要求。
(核心部分)
人们的行为符合或者违反法律造成的后果 对法律规范具有指导意义,且比较稳定的法律原理和准则。
指对与法律相关的各种事实加以概括,所形成的具有
权威性的法律用语。
(如:原告、被告)
一、法律的要素
第一节
【单选题】
我国婚姻法第24条规定:“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该规定属于 A.禁止性规范B.命令性规范C.义务性规范D.授权性规范
真题演练
D
第一节真题演练
规定人们必须做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是( )A:禁止性规范B:授权性规范C:
任意性规范D:义务性规范
D
【选择题】二、法律的渊源和分类
(一)法律渊源的定义
是指用以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二)法律渊源的种类
①制定法;②判例法;③习惯法; ④引证法;
⑤宗教法(摩奴法典);
⑥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第一节
【多选题】综观古今中外,法律的渊源包括 A. 制定法 B. 判例法 C. 习惯法 D. 引证法
E.宗教法
真题演练
ABCDE
法律渊源——用来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三、法律的分类
根据法律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据法的内容进行分类
根据法律运用的目的划分根据法律的特点和历史传统分
一般法和特别法国内法和国际法公法和私法
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据法律的空间、时间、效力分根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
【选择题】
法律的分类
【选择题】法系——按照法律的特点和历史传统对各国法律分类
大陆法系:(源于罗马法):德法两国
还有奥地利、比利时、荷兰、意大利、瑞士、西班牙、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以及亚、非、拉部分法语国家或地区的法律。
(旧中国)
英美法系:英、美
还有曾经沦为英国殖民地的一些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马来西
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分类标准
根据法律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根据法的内容进行分类根据法律的空间、时间效力分根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根据法律运用的目的划分根据法律的特点和历史传统分
三、法律的分类
【选择题】
具体类型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根本法和普通法实体法和程序法一般法和特别法国内法和国际法公法和私法
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选择题】真题演练
根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的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 )A:成文法与不成文法B:一般法与特别法C:根本法与普通法D:实体法与程序法
B
第一节
【单选题】下列属于英美法系的国家是 A .法国B .德国 C .日本D .英国
真题演练
D
经济基础决定法律
1、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
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法律和道德
2、法律和政治
第六节
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第六节 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1、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法律
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法律和政治
3、法律和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