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对现代心理战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对现代心理战的启示
摘要:《孙子兵法》作为“兵学圣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的今天,心理战日益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战争形态,研究和分析《孙子兵法》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从而为我军的心理战研究开辟新的局面。

关键词:《孙子兵法》;心理战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的经典,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外军事理论家所推崇。

它作为一本军事哲学,为人们揭示了战争的规律,对人类的战争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心理战”日益成为现在战争重要作战样式的现代战争条件下,重新研究《孙子兵法》,使我们惊喜地发现,《孙子兵法》对现代心理战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明确心理战的重要
《孙子兵法》的《始计篇》中写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孙武认为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场战争的胜败可能就会导致国破家亡。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孙武创造性地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先进的战争理念。

在《谋攻篇》中讲到:“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是怎样的一种战争理念呢?历史表明,要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必须以谋略、武力威慑与政策攻心相结合。

如大军压境,示敌以威,使之望而生畏,不战自屈;采用政策攻心,瓦解敌军,使敌人军心混乱,不战自崩;充分利用和扩大敌人的内部矛盾,使之相互倾轧,分崩离析,不战自溃。

从这些手段中,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具体的哪种手段,都是以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畏惧和震撼而实现最终目的的,可以说《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念是现代“心理战”的雏形。

随着武器的智能化和指挥系统的自动化发展,信息化战争中人的智力和心理素质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以控制、打击对方心理,摧毁对方意志,同时防护己方心理优势来夺取胜利的现代心理战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最近的几次局部战争,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中,这种新的作战样式的作用体现的越发明显,也体现出各国军队对心理战的重视程度。

美英联军专门成立了“心理战中心”,由专业的心理战专家组成,负责对伊拉克军队和民众实施心理战;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散发的心理战传单上亲自签名,这一做法是史无前例的,虽说只有一个签名,但也充分反映了对心理战的重视和参与。

二、“人情之理,不可不察”——把握心理战的规律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这里的“人情”是指人的心理,“理”就是指规律,“人情之理”就是人的心理规律。

孙子在《九地篇》中突出强调了人的心理活动在军事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战争的主体是人,而人的心理将对人作用的发挥起到重要的作用。

《孙子兵法》“人情之理,不可不察”的思想,对于我们把握心理战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必须把握心理战的普遍规律。

在这个问题上,孙武主要是从地理和时间的角度来分析的。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九地篇》)指出士卒的心理随着地形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当人处在不同环境中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孙武还从时间的角度分析指出。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军争篇》)意思是初战时气锐,继战时气衰,战至后期,士气就消亡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孙子已经发现,人的心理活动还受到时间的影响。

今天,在我们实施心理战的过程中,也必须有效地掌握心理战的普遍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必须掌握心理战的特殊规律。

由于心理战的对象不同,任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背景不同,方法不同,所产生的效果都是不同的,在这里就是心理战的特殊规律在发挥作用。

在未来战争中,我们实施心理战,不但要掌握心理战的普遍规律,更重要的是掌握特殊规律。

针对特殊的对象,特殊的任务,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背景,寻找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心理战的有效性。

再次,要寻找心理战的突破口。

《九变篇》中写到“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孙武把“五危”作为导致“覆军杀将”的罪魁祸首。

孙武的这意思,使我们认识到任何人都是有心理弱点的,所以我们在实施心理战时,只要这些弱点着手,就一定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加强心理战的谋划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中著名的军事格言。

孙武在《谋攻篇》中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知道敌人的情况,又知道自己的情况,就能百战百胜;不知道敌人的情况,而仅仅知道自己的情况,胜负的概率就各占一半;如果既不知道敌人的情况又不知道自己的情况那就是每战必败。

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指出必须加强谋划,“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心理战的谋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心理战中必须“知彼”。

孙武把“知彼”放在首位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充分体现了他对掌握敌情的重视。

在未来的心理战战场,如何更准确、更有效、更快速地掌握敌人心理战的企图、方式、重点,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我们正确地开展“心理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要做到“知己”。

我们要对我方人员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情况做到了如指掌,一方面可以主动地对敌人实施心理进攻,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进行心理防御。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指出:“无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与它以外事情的关联,
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充分地说明了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性。

第三,在做到“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必须加强谋划。

《始计篇》中写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在实施心理战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有效的谋划是十分重要的。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心理战中心在战前对心理战的目的、阶段划分、指挥方式、力量使用、方式方法、保障力量、技术支持进行了科学而详细的谋划。

正是由于在战前有如此的谋划,才使美英联军的心理战取得了如此大的效果。

我军在未来战场实施心理战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我军“善谋”的特点,做到重谋、多谋、善断。

四、“智者之虑,杂于利害”——全面的心理战攻防
《孙子兵法》之所以与《战争论》称之为“东西方兵学双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孙子兵法》并不是简单地就现象而研究军事,而是从哲学理论的角度来审视战争。

可以说,《孙子兵法》是一部完整的军事哲学,而在这当中最光彩夺目的是他的军事辩证法。

孙武在《九变篇》中写到:“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双方的辨证统一,只有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认识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孙武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全面地进行心理战的攻防的启示是很大的。

首先,要重视心理战的防御。

之所以这样认识是由以下两点原因决定的。

孙武在《行篇》中讲:“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他认为在战争中必须首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首先做到这点才能谈得上战胜敌人。

孙武的这一思想对于今天的心理战来说依然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另一方面,从未来军事斗争的实际来看,加强心理战的防御将成为我军心理战的重点。

未来战争中,我军的主要对手是西方的军事强国,从刚刚结束不久的几次局部战争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在心理战上都形成了先进的心理战理论,运用了先进的心理战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这些现实上的差距都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弥补的。

这就在现实上决定了,我军在心理战上,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心理防御上。

其次,注重心理战的进攻。

我们强调心理战的防御,并不是忽视进攻。

在心理战日益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作战样式,我们必须在理论上积极地探索心理战的进攻理论研究,形成具有我军特点,适合我军情况的心理战进攻理论;在手段上,积极研究心理战进攻的新方法、新手段;在指挥体制上,要实现联合、高效、机动、小型;在器材上,要不断研制和开发新型的心理战装备;在时机上,准确把握敌人的弱点,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战果。

五、“奇正相生,至于无穷”——灵活的心理战手段
《势篇》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绝如江河。

”意思是大凡作战,一般是以正兵挡敌,以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战法层出不穷,像天地一样无边无际,像江河一样奔流不息。

奇正是我国古代一对十分重要的军事矛盾范畴,孙武首论奇正,从本质上揭示了这对矛盾的基本规律。

孙武的“奇正”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丰富和发展心理战的手段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是要“奇正结合”。

孙子强调,善用者既要精通常法,又要精通变法,把常法和变法即一般方法和特殊的方法结合起来。

奇正相生,二者不可偏废,不能因强调奇就忽视用“正”,也不能因强调用正而忽视“奇”,二者要有机的结合,把握得恰倒好处,这就是孙子所说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二是“奇正相生”。

就是在奇正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奇正的进一步转化,即奇可以转化为正,正可以转化为正。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卷中》说:“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

“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

”这种对奇正相生的深刻理解道出了孙子奇正相生的本意。

三是“出奇制胜”。

孙子在奇正结合,奇正相生的基础上最终强调要出奇制胜。

他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这听起来讲的是“奇正结合,奇正并用。

”而核心是要出奇制胜。

孙武在《形篇》中指出:“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

闻雷霆不为聪耳。

”通常说来,运用常规的心理战手段,敌人都有所准备,所以我们要运用出其不意的手段和方法,实现最后的战争目的。

从整体上来讲,“奇正结合,奇正相生,出奇制胜”都是争取战争胜利的手段和战法。

就“出奇制胜”而言,“奇”是手段,“胜”是目的。

即在战争中要以出奇、超常的手段来达到作战取胜的目的,奇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出奇的妙用之处在于战法变化多端,常变常新,敌人难以把握规律,处处处于被动,我则可以牢牢地把握作战的主动权,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一举获胜。

六、“知兵之将,安危之主”——明确的心理战重点
孙武在《谋攻篇》中写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认为将领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佐不周密,国家就会衰弱。

在《作战篇》中更是直接地阐明“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在对以往历史进行研究之后,孙武得出这样的结论:“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在孙武看来,将的作用是很大的。

孙子的这一思想对我们明确心理战的重点,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现代战争中,将帅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而我们在实施心理战的过程中,就要牢牢地抓住这个重点。

首先,要以高级军官为重点对象。

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之所以如此容易就完成了陆上进攻,让众多军事评论家大跌眼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战前运用心理战,收买了相当一部分高级伊拉克军官,而使这些军队未进行一次战斗就举手投降了。

一个高级军官的倒戈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军队的战斗力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我们在实施心理战的过程中,要将作战对象放在对方的高级军官上,这样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加强对高级军官心理战的强度。

在具体实施心理战的实践中,必须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放在对高级军官实施心理战上。

高级军官由于其地位的特殊,往往要取得预想的效果难度大,但是一旦成功,所取得的战果是巨大的。

这就需要集中力量,也超强度的心理战对其实施进攻。

最后,要积极地寻找高级军官的“心理弱点”。

在《孙子兵法》中提到了“将之五危”,把“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看作是“将之过也,用兵之灾”。

同样,敌军的高级军官也有自己的心
理弱点和心理缺陷。

我们在实施心理战时,就要积极、主动地寻找这些弱点,从弱处开刀,以实现最终目的。

作者简介:
李磊(男,1981.06)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政治理论教研室助教最后学历(本科)
王亚(男,1986.08)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政治理论教研室助教最后学历(本科)
熊燕(女,1980.10)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政治理论教研室助教最后学历(本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