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吸收(环境工程原理中北)

合集下载

吸收的工作原理

吸收的工作原理

吸收的工作原理
吸收的工作原理是指物质通过接触表面并进入内部,从而被另一种物质所吸附、吸收或吸收的过程。

这种过程可以发生在各种不同的物质之间,如气体吸附到固体表面、液体被固体吸收等。

吸收的工作原理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影响。

首先是表面积。

吸收过程发生在接触面上,因此增大表面积可以提高吸收速度和效率。

例如,多孔材料由于其较大的内表面积可以更好地吸收气体或液体。

其次是吸附剂的性质。

吸附剂通常具有高的表面活性,可以与待吸收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吸附剂的化学性质可以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的方式吸附物质。

物理吸附是通过分子间的范德华力或静电作用吸附物质,而化学吸附是通过化学键或其他化学反应吸附物质。

此外,温度和压力也会对吸收过程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速率会增加,而随着压力的增加,物质吸附的量也会增加。

吸收过程有许多实际应用。

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吸收可以用于去除废气中的有毒气体,通过选择性吸附材料来吸附特定的物质。

在化学工程中,吸收可以用于分离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如通过吸附柱实现液体色谱分离等。

总之,吸收的工作原理涉及物质通过表面吸附或吸附剂吸附的
过程,受到表面积、吸附剂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理解吸收的工作原理,可以更好地应用吸收技术解决实际的问题。

吸收化工原理

吸收化工原理

A 2
p p z
A1
A2
20 p ' 0.305 A 2
20 6.67 0.61
p ' 13.3kPa A2

气液界面
3.单向扩散
JA
(1)总体流动
N cA
C
N--总体流动的通量(A+B)
N cB
总体流动中A的通量
NyA
N
cA C
NA
C
JB
NA
总体流动中B的通量
1.判断传质方向及推动力:
已知体系的 x1、y1
若 y1 y1 mx1 ——吸收, y1 y1

y1
y1
——平衡, 0

y1
y1
——解吸,
y1 y1

x1
x1
y1 m
——吸收,
x1 x1

x1
x1
——平衡,
0

x1
x1
——解吸,
x1 x1
38
第39页/共132页
P ‫٭‬漂流因数 pBm —— 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
‫٭‬漂流因数 1;
‫ ٭‬cA
P 不大时, pBm
1

39
第40页/共132页
例:一氨水贮槽直径为2m,槽内装有农业氨水,
浓度为10%(质量浓度),敞口,氨以分子扩散
方式挥发而损失。假定扩散时是通过一层厚度
为5mm的静止空气层,平均温度为20℃。在
29
第30页/共132页
∵无气体的宏观运动
NA JA
D d cA D d pA const d z RT d z

最新环境工程原理学习课件教学课件PPt吸附

最新环境工程原理学习课件教学课件PPt吸附

第二节 吸附剂
活性炭的优点:是吸附容量大,抗酸耐碱、化学稳定
性好,解吸容易,在高温下进行解吸再生时其晶体结构不 发生变化,热稳定性高,经多次吸附和解吸操作,仍能保 持原有的吸附性能。 活性炭常用于溶剂回收,溶液脱色、除臭、净制等过
程。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吸附剂。
第二节 吸附剂
(二)活性炭纤维
活性炭纤维吸附能力比一般活性炭要高1~10倍。
活性炭纤维分为两种:
(1)将超细活性炭微粒加入增稠剂后与纤维混纺制成单丝,
或用热熔法将活性炭粘附于有机纤维或玻璃纤维上,也可
以与纸浆混粘制成活性炭纸。 (2)以人造丝或合成纤维为原料,与制备活性炭一样经过炭 化和活化两个阶段,加工成具有一定比表面积和一定孔分 布结构的活性炭纤维。
第二节 吸附剂
(三)硅胶
吸附速度
吸附剂吸附能力用吸附量q表示。
第三节 吸附平衡
第二节 吸附剂
比表面积越大,吸附量越大:但应注意对一些大分子,微孔 所提供的比表面积基本上不起作用。 活性炭细孔分布情况:
• 微孔:<2 nm,占总比表面95%:主要支配吸附量
• 过渡孔:2-100nm,<5%:起通道和吸附作用
• 大孔:100-10000 nm,不足1%:主要起通道作用,影
响吸附速度。
面,从而实现特定组分分离的操作过程。
• 被吸附到固体表面的组分——称为吸附质 • 吸附吸附质的多孔固体——称为吸附剂 • 吸附质附着到吸附剂表面的过程——称为吸附 • 吸附质从吸附剂表面逃逸到另一相的过程——称为解吸
• 吸附过程发生在——“气-固”或“液-固”非均相界面
第一节 吸附分离操作的基本概念
是一种坚硬无定形链状或网状结构的硅酸聚合物颗粒

大学化学《化工原理-吸收》课件

大学化学《化工原理-吸收》课件

18
y
* 2
mx 2
0.027
y-y*>0 ∴气相转移至液相

x3
0.003 1 103
5.4 105
18
y
* 3
mx 3
0.081
y-y*<0 ∴液相转移至气相
§9.2 气液相平衡
28
例3.某气、液逆流的吸收塔,以清水吸收空气~硫 化氢混合气中的硫化氢。总压为1大气压。已知 塔H温2底 度S 的气 为浓5相℃度中时为含的1H.吸82S×收11.过05-%5程((推摩摩动尔尔力分分。率率))。,试水求中塔含底
代入: yA mx A
得:
YA*
1
mX A (1 m) X
A
对于稀溶液,有: YA mX A
§9.2 气液相平衡
19
Henry’s Law (亨利定律)
• pA*=ExA • pA*=cA/H • yA*=mxA 问题及思考
E: 亨利系数 H: 溶解度系数 m : 相平衡常数
– 亨利定律的前提: 稀溶液(难溶气体), 一定T范围, 总压不大
2.从气体中回收有用的组分 例如,用硫酸从煤气中回收氨生成硫胺; 用洗油从煤气中回收粗苯等。
3.除去有害组分以净化气体 主要包括原料气净化和尾气、废气的净化以保护环境。 例如用水或碱液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 燃煤锅炉烟气、冶炼废气等脱SO2等。
§ 9.1 概述
3
三、吸收分类
物 理 吸 收 化 学 吸 收 等 温 吸 收 非 等 温 吸 收 单 组 分 吸 收 多 组 分 吸 收
cO2 < cCO2 < cSO2 < cNH3
O2、CO2等为难溶气体,NH3为易溶气体 SO2等为溶解度适中的气体

化工原理吸收

化工原理吸收

稳定性好:即 吸收剂在储存 和使用过程中 稳定性较好, 不易分解或变 质
吸收剂的选择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吸收剂包 括水、醇、酮、醚等有机溶剂以
及酸、碱等无机溶液
选择哪种吸收剂需要根据具体的 分离要求和条件来确定
PART 4
吸收设备
吸收设备
1 吸收设备是实现吸收过程的重要工具 2 常见的吸收设备有填料塔、板式塔和喷淋塔等 3 这些设备的主要区别在于塔内气液接触的方式和流动状态 4 填料塔内装有固体填料,液体从填料表面流下时形成薄膜,气体通过时与薄膜相接触而发生吸收 5 板式塔内装有多层塔板或筛板,气体通过塔板时形成鼓泡层,与液体充分接触 6 喷淋塔内液体从顶部喷淋而下,气体自下而上流动,气液在塔内逆流接触 7 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和物料特性,可以选择适合的吸收设备
选择合适的吸收 剂是实现高效吸 收的关键。吸收 剂应具备以下特

吸收剂的选择
溶解度大:即 能够大量吸附 待分离的气体 组分
选择性好:即 对所需分离的 气体组分具有 较高的吸附能 力,而对其他 组分的吸附能 力较低
挥发性低:即 吸收剂不易挥 发,以减少损 失
无毒、无腐蚀 性:即不会对 设备造成腐蚀 或污染环境
与吸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气体分子
被吸收剂分子吸附而溶解在吸收剂中
05
吸 收 剂 可 以a选a择a 性 地 吸 附 某 种 气 体 或 多
种气体,从而实现气体的分离和净化
03
溶 解 后 的 气a体a分a 子 在 吸 收 剂 中 扩 散 , 最
终达到气液平衡状态
PART 3
吸收剂的选择
吸收剂的选择
20XX
化工原理吸收
-
1 吸收的定义 3 吸收剂的选择 5 吸收的应用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化工原理实验—吸收引言:在化工工业中,吸收是常用的一种气体分离和净化方法。

它通过液态吸收剂将气体中的有害物质转移到液相中,从而达到净化目的。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吸收过程中吸收剂的选择和操作对气体净化的影响,并掌握吸收塔的组装和操作。

实验原理:化工吸收是一种液-气传热传质过程,利用吸收剂的物理性质将气体中的目标组分调和到吸收剂中,并在表面吸附各种气体和VOC的传质过程。

实验步骤:1、实验装置的搭建搭建一台小型吸收装置,包含吸收塔和气体供给系统两个部分。

吸收塔由玻璃管和塔盘组成,每个塔盘之间的松动配合应注意。

在玻璃瓶中注满约200mL的吸收剂。

本实验中使用对氨基苯磺酸为吸收剂来吸收二氧化硫。

吸收剂加载后将塔盘组装在塔体内,通过塞子将塔道的上部密封。

“L”形接口管道连接气体供给系统和吸收塔,一端通过小风扇从上部向吸收管旋转喷淋液化的二氧化硫气体,另一端通过另一个“ L”形接口管道排出气体。

2、实验操作(1)当装置组装好,吸收剂进入足够饱和后,关一下风扇,打开二氧化硫气供应。

当装置稳定后,可开始收集实验数据。

(2)研究吸收剂的不同浓度对吸收的影响,测定并计算实际吸收量。

(3)通过专业仪器测定吸收塔内的温度和压力,确保实验的稳定性。

3、实验参数分析浓度的改变对吸收量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改变了吸收剂的质量和浓度,下图为二氧化硫的吸收量与吸收剂浓度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吸收剂浓度的增加,吸收量也有所增加。

当吸收剂浓度为1.5mol/L左右,吸收量达到最大值,进一步增加吸收剂浓度,吸收量反而减少。

温度的改变对吸收量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改变了吸收剂的温度,下图b显示了温度变化对吸收量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吸收量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高温下,吸收达到最大,进一步增加温度吸收量却有所下降。

压力的改变对吸收量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吸收塔的压力和温度也被记录并分析。

下图c反映了压力变化对吸收量的影响。

《化工原理吸收》课件

《化工原理吸收》课件
化工原理吸收
本课件将全面介绍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吸收器的类型和吸收的应用,以及 如何进行建模和计算。
吸收的定义和目的
1 定义
2 目的
吸收是一种分离技术,通过将一种气体或 蒸汽置于另一种稀释剂或溶液中,从而将 其中溶解的组分分离出来。
吸收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气体和蒸汽中的污 染物质和有害化学物质,以及对溶液中有 用组分进行富集。
展望
未来的吸收技术仍将面临许多新挑战,如高质 量、低能耗、低成本、多功能、可重复利用、 小型化、智能化等方面的需求。
吸收过程的应用
烟气处理
吸收技术可应用于较小的氮氧 化物、二氧化硫和氯化氢排放 源的处理。
成分分离
可用于将有机物和无机物中有 用成分进行分离,一些医药工 业中可用于制备纯药物。
能源行业
使用吸收技术深度处理二氧化 碳,达到减排工作的目标。
吸收的基本原理
气液平衡
根据热力学原理,气体向易溶于液体的物质分子扩散,溶质向气态分子扩散。
吸收建模和计算
塔设计参数
如污染物浓度、填料形状、液气流速、进出口口径等参数,关键点是设计吸收塔的高度和塔 板数目。
质量传递系数的估算
可采用拟合法、直接平衡法、平衡理论法等方法进行计算。
吸收过程的模拟和优化
涉及塔内相和质量传递过程的动态及静态模拟、计算等方面。
吸收的应用和工程实例
吸收应用 烟气处理
质量传递
气体成分从气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液相传递的速率与气液相的传质速率有关。
相互作用
液相吸收剂对气相中各组分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作用。
吸收器的类型
1
塔式吸收器
顶部进料,下部排出产物的装置,连续自动运行。

环境工程原理 吸收实验

环境工程原理  吸收实验

9.431
14.928
10.197 16.128
10.93
17.061
40℃ 4.399 7.971 11.063 18.862 16.528 18.794 20.926 22.793 24.525 26.258
50℃ 7.704 12.129 16.528 20.66 24.525 27.724 30.923 33.722 36.255 38.654
入塔气 体浓度
y1
MPa
L/h L/h
mol/L
出塔气 体浓度
y2 mol/L
A1(进 A2(出 口) 口)
色谱仪 系数 (mol/
单位)
1 0.02 14.6 400 2 2 0.02 14.6 400 6 3 0.02 14.5 600 6 4 0.02 14.4 400 6
15.5 13.9 0.05138 0.02211 4342 1879 5.00E-12 14.9 14 0.05087 0.00954 4308 810 5.00E-12 14.4 13.8 0.05135 0.01003 4356 853 5.00E-12 18.3 23.6 0.04154 0.01046 3477 860 5.00E-12
m=0.99 在较低吸收浓度下有 y1*=mx1=0.99x1。 6、如何正确使用转子流量计? 答:使流量计保持垂直,等到转子稳定时再读数,测定实际流体时要校正
读数。 7、若没有达到稳定状态就测数据,对结果有何影响? 答:若没有达到稳定状态,则丙酮的气相和液相没有达到平衡,导致吸收
量偏小,y2 偏大,Na 偏小,x1 偏小,Kya 可能偏大可能偏小。 8、读数是否同时进行? 答:不同时进行;先取出气口气体,后取入气口气体。

吸收的工作原理

吸收的工作原理

吸收的工作原理
吸收是一种过程,通过该过程物质可以吸引并保留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物质。

吸收通常发生在吸收剂和吸附剂之间的界面上,其中吸附剂是一种具有高度的吸附能力的材料。

吸收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进行描述,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吸收机制:
1. 质量传递:在吸收过程中,吸附剂会与被吸收物质发生质量传递。

这种传递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实现。

例如,气体吸收到液体中时,气体分子会与液体分子发生碰撞,并通过弥散、对流、扩散等过程传递到液体相。

2. 表面作用:吸附剂通常具有大量的表面积,这意味着它们与周围环境的接触面积很大。

这使得吸附剂能够通过表面作用力将周围物质吸附或吸引到其表面上。

例如,活性炭是一种常用的吸附剂,具有大量微孔和大孔,可以通过物理吸附将气体或液体中的有机物质吸附到其表面上。

3. 化学反应:吸附剂可以与被吸收物质进行化学反应,形成一种新的化合物。

这种化学反应可能会改变吸附剂的物化性质以及被吸收物质的性质。

例如,催化剂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吸附和转化气态反应物,从而增加反应速率。

4. 离子交换:某些吸附剂可以通过离子交换作用从溶液中吸附或释放特定离子。

这种离子交换通过吸附剂表面的功能官能团实现,可以用于水处理和离子选择性吸附。

总的来说,吸收的工作原理可以归结为吸附剂与被吸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质量传递、表面作用、化学反应和离子交换等机制。

这些机制的选择取决于吸附剂和被吸收物质的性质以及目标应用。

环境工程原理课件

环境工程原理课件
第2页/共48页
一、解吸方法
(2)减压解吸 (3)加热解吸 (4)加热-减压解吸
第3页/共48页
二、气提解吸的计算
V Y1
L X1
推动力=Y*-Y=X-X*
全塔物料衡算:
解吸塔
VB(Y1-Y2)=Ls(X1-X2) 操作线方程:
Y
Ls VB
X
Y1
Ls VB
X1
V Y2 L X2
第4页/共48页
第36页/共48页
2.板式塔应具备的功能
① 在每块塔板上气液两相必须保持密切而充分 的接触,为传质过程提供足够大而且不断更新的 相际接触表面,减小传质阻力;
② 在塔内应尽量使气液两相呈逆流流动,以提供 最大的传质推动力。
第37页/共48页
3.筛板塔的结构
气相通道 溢流堰 降液管
第38页/共48页
第19页/共48页
(2)填料类型
常用的填料可分为两大类:散装填料和规整填料。 散装填料由实心的固体块、中空的环形填料、表面开口 的鞍形填料等,其常用的构造材料包括陶瓷、金属、塑 料(聚丙烯、聚氯乙烯等)、玻璃、石墨。陶瓷填料耐 腐蚀,但易碎,空隙率小;金属填料比表面积及空隙率 大,通量大,效率高,但不锈钢价贵,普通钢易腐蚀; 塑料填料比表面积大,空隙率较高,但不耐高温。
第43页/共48页
第七节 吸收气态污染物的工艺装置
(1)富液的处理 (2)除尘 (3)烟气的预冷却 (4)结垢与堵塞 (5)除污雾 (6)气体的再加热
第44页/共48页
锅炉
AH
EPS
脱硫风机
引风机
吸收塔
烟囱
除雾器 氧化风机
石灰石
球磨机
石灰石磨
粉系统

化工原理吸收课程设计书

化工原理吸收课程设计书

化工原理吸收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中吸收的基本概念、吸收过程的机理和计算方法,以及吸收设备的设计和操作。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理解吸收的定义和作用;2.掌握吸收过程的机理,包括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3.学会计算吸收塔的塔径、液气比等参数;4.了解吸收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吸收理论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使用化工模拟软件进行吸收过程的模拟;3.能够进行吸收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增强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兴趣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吸收的基本概念、吸收过程的机理和计算方法,以及吸收设备的设计和操作。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吸收的定义和作用;2.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机理;3.吸收塔的塔径计算公式及液气比的选择;4.吸收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通过讲解吸收的基本概念、吸收过程的机理和计算方法,以及吸收设备的设计和操作,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吸收过程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吸收知识;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吸收设备的操作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化工原理》;2.参考书:《化工设备设计手册》;3.多媒体资料:吸收过程的动画演示、实际操作视频等;4.实验设备:吸收塔、流量计、压力计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使用,我们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工原理中的吸收知识。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环境工程学原理吸附共121页

环境工程学原理吸附共121页
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环境工程学原理吸附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第13章吸收(环境工程原理中北)

第13章吸收(环境工程原理中北)

M m A 1 * pA b H H K B
可知[A]低于液相中溶质A的总浓度。
1 a
(8.3.3)
* pA 低于仅有物理吸收时溶质在气相中的 H一定时, 平衡分压。
因此溶剂的吸收率是大于物理吸收的。
第三节 化学吸收
1.溶质与吸收剂反应: 如用水吸收氨。
第二节 物理吸收
尾气 y2 吸收剂 x2
混合气 y1
吸收液 x1
但是出塔气体的最低浓度(y2)只能达到与入塔吸收剂 浓度(x2)相平衡的浓度:
y2 y mx2
* 2
(8.2.12)
第二节 物理吸收
本节思考题
(1)亨利定律有哪些表达形式,意义如何,常数之
间的关系如何? (2)如何通过相平衡曲线判断传质方向,其物理意 义何在? (3)举例说明如何改变平衡条件来实现传质极限的 改变。 (4)吸收过程有哪几个基本步骤?
第二节 物理吸收
2.亨利(Henry)定律 在稀溶液条件下,温度一定,总压不大时, 气体溶质的平衡分压和溶解度成正比:
p*A —— 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Pa; ExA (8.2.1)xA —— 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 E —— 亨利系数,Pa。 • 亨利系数取决于物系的特性和体系的温度。
p
* A
• 亨利系数越大,说明气体越难以溶解于溶剂。
• 气体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是降低的,因此, 亨利系数是增大的。
• 气体在各种条件下的亨利系数通常可以在手册中查到。
第二节 物理吸收
典型气体在水中的亨利系数 25℃时 E (kPa) CO 5.88 106
CO2
H2S
1.66 105
实际液相组成<平衡组成,溶质从气相液相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清水吸收二氧化硫过程填料吸收塔设计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清水吸收二氧化硫过程填料吸收塔设计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清水吸收SO2过程填料吸收塔设计学生学院:土建与环境学院专业班级:14资环1班学生学号:1410400230学生姓名:蔡雨菲目录一、前言 (1)二、设计任务 (1)1、设计题目:清水吸收SO2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1)2、设计条件 (1)3、设计内容 (1)三、设计方案 (2)1、吸收剂的选择 (2)2、流程图及流程说明 (2)3、塔填料选择 (2)四、基本参数 (3)1、液相物性数据 (3)2、气相物性数据 (3)3、气相平衡数据 (3)4、填料的主要参数 (4)五、工艺计算 (4)1、物料衡算 (4)2、塔径计算 (6)3、填料层高度计算 (9)4、填料层压降计算 (12)六、塔内件 (12)1、液体分布装置 (12)2、液体再分布器----------升气管式液体再分布器 (14)3、填料限定装置 (14)4、气体和液体的进出口装置 (15)5、液体再分布装置 (17)6、填料支撑装置 (17)七、设计结果表 (17)八、对设计成果的评价及讨论 (19)九、参考文献 (19)一、前言填料塔是化工、石油化工和炼油等生产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

它可以使气液两相之间进行紧密接触,达到气液传质的目的。

填料塔不但结构简单。

且流体通过填料层的压降较小,易于用耐腐蚀的材料制造,所以它特别适用于处理量小,有腐蚀性的物料及要求压降小的场合。

液体自塔顶经液体分布器喷洒于填料顶部,并在填料的表面呈膜状流下,气体从塔底的气体口送入,流过填料的空隙,在填料层中与液体逆流接触进行传质。

因气液两相组成沿塔高连续变化,所以填料塔属连续接触式的气液传质设备。

二、设计任务1、设计题目:清水吸收SO2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试设计一座填料吸收塔,用于脱除焙烧炉送出的混合气体(先冷却)中的SO2,其余为惰性组分,采用清水进行吸收。

2、设计条件(1)气体混合物成分:空气和SO2;(2)SO2的含量:10%(体积分数);(3)混合气体流量:1230m3/h;(4)操作温度:20℃(293K);(5)混合气体压力:常压(101.3KPa);(6)回收率:≥97%;(7)吸收剂的用量与最小用量之比:1.5(根据处理量来定吸收剂用量)。

填料塔吸收实验(环境工程原理)

填料塔吸收实验(环境工程原理)

实验九 填料塔吸收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装置的设备结构及操作。

2.测定填料吸收塔的流体力学特性。

3.测定填料吸收塔的体积吸收总系数K Y α。

4.了解气体空塔流速与压力降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吸收塔中填料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气液两相的接触面积,而气体在通过填料层时,由于有局部阻力和摩擦阻力而产生压强降。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吸收设备的重要参数,它包括压强降和液泛规律。

测定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为了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和确定填料塔的适宜操作范围,选择适宜的气液负荷,因此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确定最适宜操作气速的依据。

气体通过干填料(L=0)时,其压强降与空塔气速之间的函数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上为一直线,如左图中AB 线,其斜率为1.8~2。

当有液体喷淋时,在低气速时,压强降和气速间的关联线与气体通过干填料时压强降和气速间的关联线AB 线几乎平行,但压降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如图中CD 段。

随气速的进一步增加出现载点(图中D 点),填料层持液量开始增大,压强降与空塔气速的关联线向上弯曲,斜率变大,如图中DE 段。

当气速增大到E 点,填料层持液量越积越多,气体的压强几乎是垂直上升,气体以泡状通过液体,出现液泛现象,此点E 称为泛点。

2.传质实验填料塔与板式塔内气液两相的接触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板式塔中,两相接触在各块塔板上进行,因此接触是不连续的。

但在填料塔中,两相接触是连续地在填料表面上进行,需计算的是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的高度。

填料层高度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元法以及等板高度法等。

气相体积吸收总系数K Y α是单位填料体积、单位时间吸收的溶质量,它是反映填料吸收塔性能的主要参数,是设计填料高度的重要数据。

本实验是用水吸收空气-氨混合气体中的氨。

混合气体中氨的浓度很低。

吸收所得的溶液浓度也不高。

气液两相的平衡关系可以认为服从亨利定律(即平衡线在x-y 坐标系为直线)。

中北大学水吸收二氧化碳填料塔设计

中北大学水吸收二氧化碳填料塔设计

1、设计方案简介1.1设计题目试设计一座填料吸收塔,采用清水吸收混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混合气体的处理量为____3000____m3/h,其中含二氧化碳为___1.5%_____(体积分数)。

要求:二氧化碳的回收率达到___90%_____。

1.2 设计方案的确定填料塔不但结构简单,且流体通过填料层的压降较小,易于用耐腐蚀材料制造,所以它特别适用于处理量小,有腐蚀性的物料及要求压降小的场合。

液体自塔顶经液体分布器喷洒于填料顶部,并在填料的表面呈膜状流下,气体从塔底的气体口送入,流过填料的空隙,在填料层中与液体逆流接触进行传质。

因气液两相组成沿塔高连续变化,所以填料塔属连续接触式的气液传质设备。

1.3 填料的选择1.3.1 吸收剂的选择吸收剂必须具备的条件:(1)对被吸收的气体溶质的溶解度要大,选择性要好;(2)蒸气压必须小,粘度低,不宜发泡;(3)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不易燃,不易爆,安全可靠(4)对设备的腐蚀性小,尽可能无毒无污染(5)廉价易得故综合考虑选用水作吸收剂,同时CO2不作为产品,故采用纯溶剂。

1.3.2 装置流程的确定水吸收二氧化碳属于低浓度气体的吸收,因为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较大,并且用水吸收二氧化碳属于物理吸收过程,所以在常温常压下操作即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为了确定二氧化碳的回收率,本次操作采用逆流操作:气相自塔底进入由塔顶排除,液相自塔顶进入由塔底排除,即逆流操作。

逆流操作的特点是:传质平均推动力大,传质速率快,分离效率高,吸收剂利用率高。

工业生产中多采用逆流操作。

其工艺流程为:混合气在常温常压下进入吸收塔底后,经过气体分布装置,与塔顶下来的由泵提升的吸收剂逆流接触,将二氧化硫吸收。

1.3.3 填料的类型与选择工业塔常用的散装填料主要有Dn16\Dn25\Dn38\Dn50\Dn76等几种规格。

同类填料,尺寸越小,分离效果越高,但阻力增加,通量减小,填料费用也增加很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水、碱液吸收净化含氟废气(磷酸生产中)
第三节 化学吸收
一、化学吸收的特点 溶质A被吸收剂吸收后,继续与吸收剂或者其中的活 性组分B发生化学反应。 气液相际传质和液相内的化学反应同时进行。
第三节 化学吸收
相界面
溶质A
pA 气相主体 溶质从气相主体 相界面的过程与物 理吸收完全相同
pAi
cAi
实际液相组成<平衡组成,溶质从气相液相
用气、液两相平衡图来判断更加直观。 根据初始状态点在平衡图中 所处的位置来判断。
吸 收
解吸
yA
xA
第二节 物理吸收
2.计算传质的推动力 实际组成与平衡组成之间的差距——推动力 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y yA y
* (8.2.10)p A
pA p
cA HpA 1.56 102 5.05 0.0788 kmol/m3
2
第三节 化学吸收
由吸收液中 SO2 的浓度,根据解离平衡,求得 HSO3-浓度
H + HSO3- K1 SO2
HSO3- K1 SO2 1.7 102 0.0788 0.0366 kmol/m3
M D A


(8.3.8)
则相应的解离反应平衡关系为:
D A K1 M
(8.3.9)
第三节 化学吸收
则溶质A在液相中的总浓度为 cA A M A 而 A D
cA A M K1 M (8.3.10)
(8.3.13)
此时,pA*与cA不再是亨利定律的正比关系。
第三节 化学吸收
2.溶质与溶剂中的活性组分B反应:
AB M
B代表溶剂中与溶质反应的活性组分。
0 设活性组分B的初始浓度为 cB ,反应平衡时的转化率为R
B c
0 B
(1 R)
0 M cB R
化学平衡关系可写为:
0 M cB R R K 0 AB A cB (1 R) A (1 R)
第一节 吸收的基本概念 提 问
• 大气污染物: SO2,H2S, HF和NOx • 什么污染物可以直接用水吸收?
• 什么污染物需要用酸或碱液吸收?
• 为什么?
第一节 吸收的基本概念
二、吸收的类型
(1)按溶质和吸收剂之间发生的反应:
物理吸收:水净化含SO2锅炉尾气 化学吸收:碱液净化含SO2锅炉尾气
p
* A
A
H
cA 1 H 1 K B
(8.3.7)
在稀溶液条件下: 溶剂量大,[B]=常数;反应条件一定时,K=常数 上述气液相平衡在形式上仍然符合亨利定律。 溶解度系数增加了(1+K[B])倍。
第三节 化学吸收
如果吸收过程还涉及其他反应,那么整个吸收过程的溶质 平衡关系就会更为复杂。 比如,反应产物发生解离反应:
再根据化学反应平衡关系
M K A B
第三节 化学吸收
可解得:
A
(2cA K a ) K a (4cA K a ) 2(1 K B)
Ka
1 K B
K1 K B
相平衡关系式:
p
* A
A
H
1 (2cA K a ) K a (4cA K a ) H 2(1 K B)
所以溶液中溶解的 SO2 总的浓度为
SO2 + HSO3- 0.0788 0.0366 0.1154 kmol/m3=7.4kg/m3
M m A 1 * pA b H H K B
可知[A]低于液相中溶质A的总浓度。
1 a
(8.3.3)
* pA 低于仅有物理吸收时溶质在气相中的 H一定时, 平衡分压。
因此溶剂的吸收率是大于物理吸收的。Fra bibliotek 第三节 化学吸收
1.溶质与吸收剂反应: 如用水吸收氨。
0.552 105
SO2
0.413 104
上述气态物质被水溶解的难易程度?
第二节 物理吸收
如果溶质在气液两相中的组成均以摩尔分数表示:
y mxA
* A
m —— 相平衡常数 注意:亨利定律的不同表示方式和系数的单位、换算 方法。
第二节 物理吸收
(二)相平衡关系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相平衡是气液两相接触传质的极限状态。 1.判断传质的方向 根据相平衡,计算平衡时溶质在气相或液相中的组成。 与实际的组成比较,可以判断传质方向。
* KHpA cB0 * 1 KHpA
cA, RcB0
表示了溶剂 的吸收能力
(8.3.17)
最大趋近活性组分的起始浓度
第三节 化学吸收
化学吸收过程特点
溶质 气液相平衡
溶液中未反应 的溶质浓度
化学反应平衡
第三节 化学吸收
【例题 8.3.1】在 20℃下,用水吸收空气中的 SO2,达到吸收 平衡时,SO2 的平衡分压为 5.05kPa,如果只考虑 SO2 在水中 的一级解离,求此时水中 SO2 的溶解度。已知该条件下 SO2 溶解度系数为 H 1.56 10 kmol/(kPa·m3) ,一级解离常 数为 K1 1.7 102 kmol/m3。 解:考虑解离情况下 SO2 的吸收情况可以表示为以下两个过 程: 扩散传质过程 SO2 g SO2 l 解离过程 SO2 +H2O H+ +HSO3由传质平衡可以求得吸收液中 SO2 的浓度
M K a b A B
m
[A]——液相中未反应的,以物理溶解态存在的溶质浓度 ——与气相中溶质分压相对应的溶质浓度 此浓度可表示为:
M m A b K B
1 a
(8.3.2)
第三节 化学吸收
再根据亨利定律,就可以得到化学吸收溶质气液两相的 平衡关系:
反应区位置 影响因素: 反应速率 扩散速率
活性组分B 产物M
液相主体
A+BM
第三节 化学吸收
• 如果反应速率很快,活性组分B的扩散速率也比较快:
溶质A达到相界面后,立即被反应消耗,相界面上液相中
的溶质A的浓度就很低。
• 如果反应速率比较慢,或者活性组分B的扩散速率慢:
溶质A可能扩散到液相主体之后仍有大部分未能反应。
本节思考题
(1)简述吸收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吸收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3)环境工程领域有哪些吸收过程? (4)利用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的特点有哪些?
第二节 物理吸收
物理吸收的热力学基础
热力学讨论的是:
过程发生的方向、所能达到的极限及推动力。物理吸 收仅仅涉及某一组分的简单传质过程。溶质在气液两相间 的平衡关系是研究吸收热力学的基础。
* (8.2.12) 气相 A
(摩尔分数)
(气体分压、物质的浓度)
*
x x xA
* A
(8.2.11) c cA
cA(8.2.13) 液相
第二节 物理吸收
3.确定传质过程的极限
• 溶质在气液两相间的传质过程不是无限制地进行,
传质过程的极限状态就是平衡状态。 • 在治理气态污染物时,希望通过吸收操作使出塔 气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尽可能地低。 • 可以通过增加塔高,减少处理气体的量,增加吸 收剂的量来实现。
二、化学吸收的平衡关系
化学吸收涉及的过程:
•溶质在气液两相之间的相平衡 •溶质在液相中的化学反应平衡
稀溶液下
亨利定律
液相中物理溶解 态的溶质浓度
溶质气相分压
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
第三节 化学吸收
假设溶质A仅与一种活性组分反应(单一组分), 反应关系式为:
a A b B mM
(8.3.1)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
第三节 化学吸收
溶质A的化学吸收速率的影响因素:
• 溶质的扩散速率 • 活性组分的扩散速率、化学反应速率 • 反应产物扩散速率 化学吸收过程可以加快溶质的传质速率,增加吸收剂 的吸收容量。 已经反应的溶质不再影响气液平衡关系。 溶质在液相扩散中途即发生反应而消耗,增加了传质 推动力。
第三节 化学吸收
(2)按混合气体中被吸收组分数目:
单组分吸收:如用水吸收HCl气体制取盐酸 多组分吸收:碱液吸收烟气(含SO2, NOx, CO2, CO等)
(3)按体系温度是否变化:
如果液相温度明显升高——非等温吸收 如果液相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等温吸收 单组分等温物理吸收是最简单和最基础的。
第一节 吸收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物理吸收
2.亨利(Henry)定律 在稀溶液条件下,温度一定,总压不大时, 气体溶质的平衡分压和溶解度成正比:
p*A —— 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Pa; ExA (8.2.1)xA —— 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 E —— 亨利系数,Pa。 • 亨利系数取决于物系的特性和体系的温度。
p
(8.3.14)
第三节 化学吸收
R A K (1 R) (8.3.15) 由亨利定律,可以得到溶质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溶剂中未反应溶质A的浓度为
p
由上式可以求得:
* A
A
H
R HK (1 R) (8.3.16)
* A
所以参加反应的溶质浓度为:
KHp R * 1 KHpA
假设溶质在溶剂中的总浓度为cA, cA A M 化学反应平衡关系可表示为:
A B M (8.3.4)
M cA A K A B A B
进而可得
(8.3.5)
cA A 1 K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