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科技创新能⼒评价2019-10-24⼀、区域科技创新能⼒实证分析1、抽取公因⼦按照表1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并选取⼤于1的特征根值,得出四个因⼦:12.568、3.584、1.835和1.391。
这四个因⼦解释了总⽅差84.252%,因此可认为这四个公因⼦可以解释⾜够的信息量,来解释实际问题。
2、因⼦命名旋转后的因⼦荷载表中各因⼦在指标上的载荷系数如表4所⽰。
从表4可知,第⼀个因⼦在x3、x4、x5、x12、x14、x17、x19有较⾼的载荷,结合因⼦的具体含义可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因⼦。
第⼆个因⼦在x7、x10、x11有较⾼的载荷可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的投⼊因⼦。
第三个因⼦在x1、x6、x18有较⾼的载荷可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的产出因⼦。
第四个因⼦在x23上有较⾼载荷可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的贡献因⼦。
3、计算因⼦得分根据旋转后的因⼦得分系数矩阵(略),可以将公共因⼦表⽰为各个变量的线性组合,计算江苏省13个区域科技创新在4个主因⼦上的单项因⼦得分(F1、F2、F3、F4)。
[2]通过计算得到:F=0.6486*F1+0.1849*F2+0.0947*F3+0.0718*F4把原始数据代⼊表达式,得到江苏省各地市的单项因⼦得分和综合得分并进⾏排名,如表5所⽰[3]为使评价结果更加直观、清晰,我们对单项因⼦得分再进⾏聚类,以辅助分析。
运⽤SPSS19.0软件中WARD法聚类分析,结果如下图1所⽰。
根据聚类图我们可以将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平分为四类。
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能⼒与经济实⼒上所划分的苏南、苏中、苏北的城市基本上⼀致。
从科技创新的基础因⼦可知苏州、⽆锡、南通和常州有较⾼的得分,相反宿迁、连云港和淮安得分较低,它们的科技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与苏州、⽆锡、常州和南通所拥有的科技技术设施建设的数量相差较远。
科技技术设施是科研的物质条件,必须有健全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保证区域科技创新良好发展。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江苏省地方高校创新力评价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地方经济 、社会 发展的重要 支撑力量 。 对地方高校创新力进行评 价 ,不 仅有 助于地方 政府更准确 地
把握地方高校 的创新实力 和 发展潜力 ,为其更 合理 的分 配稀
教育发展水平 与世界 发达 国家 之间仍 然存在 很大差距 ,这使 适应世界一 流大学创新力 的评价指标如 教师 中获诺 贝奖人数 、 N tr +Si c a e c ne论文数等在我国大学 中很难找 到合适 的定位 。 u e 这要求我们 必须 要针对 我国高等教 育发展的背景和现实状 况 , 结合不 同层 次 、不同级别大 学创新 的定位 与特征 的不 同,立 足现实 ,面向未来 ,积极 探讨适 合于我 国大学 尤其是一 般地
价 ,发现地方 高校创新 力培 养 中的一些共性 、根本性 的问题 ,提 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方 高校 ;创新 力 ;主成分分析 法 中 图分 类 号 :F 2 24 在创新成为 国家发展 核心 动力 的时代 ,提 高大学创新 力 无疑是时代赋予大学 的重 要使命 。地方 高校作 为高等教育 体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江苏省地方高校创新力评价
李永宁 ,赵炳起
( 阴师范学院 ,江 苏 淮安 2 3 0 ) 淮 2 3 0
摘要 :参照国 内外一流 大学创新 力的评价 理论 ,结合不 同层 次、不 同级男 大学创新的定位与特征的不 同,从地 l 】 方高校的知识与技术创新 力、学科创新 力、人 才创新力和科技转化力 四个方面 ,构建一般地方 高校创新力 的评 价指标体 系。选取 江苏省 l 3个市的地方高校 为样 本 ,采 用主成分分析 法对 校创 新力 内涵及 评价 指标体 系构建
地方高校创新力 ,一般界定为地方高校综合能力的体现 , 是地方高校在探索未知领 域的过程 中 ,有效 利用和 优化配置 各种创新资源 ,通过知识 创新 、技术 创新 、学科 创新 和科技 成果转化创新等各种创新活动 ,产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 、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 才 、形 成具 有竞争 优势 的学 科 、科研 创新领域 的综合能力 。从 地方高 校集人 才培养 、科 学研究和 社会服务的三大基本 职能可 以看 出,知识 与技术创 新 、人才 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应是 形成 地方高校创 新力 的最基本 组成部分 ,而作为创新最基 本单元 的学科 创新 ,则是构 筑地 方高校品牌特色和竞争优势 ,形成地方 高校 其他创新 的前提 和基础 。由此可见 ,作 为 区别 于 国内外一流大 学 的地方 高校 创新力主要表现为知识 与技术 创新 、学科 创新 、人 才创 新和 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四个方 面。其 中知 识与技术 创新 是地方高
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29 4 0年第 期 0
■ 理与创 新
… …中国经济 与管理 科 学 ……
江苏省 自主 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文/ 雯 赵
中共 江 苏 省 委 党 校 工 商 管 理教 研 部 南 京 200 104
摘 要 : 先 , 文在 参 考相 关理论 、 首 本 综合 有 关 专 家 意见 的 基 础 上 , 于 层 次 分 析 法 , 基 解构 江 苏省 自主 创 新 能 力的 影 响 因素 ,
a tce i hea o e a p a s lf u a in,h e tonw hih e s e o t eJa g u ide e e tino to blt r m o in p oc s ril n t b v p r ia o nd to t equ si c xitd t h in s n p nd n n vai n a iiy p o to r e s
t ea ay i h e a c y p o e s s t tv r n e t eJa g u P o i c n e e d n n v t n a i t h n l e c a t r f r d o e h n l t ir r h r c s ,e sa a i c h in s r vn e id p n e ti o a i b l y t e ifu n e fc o ,o me n c a n o i t p r iet eJa g uPr vn e id p n e t n o a in a it h e v l f a g ts s e ; x , t h i f h o r lt n d — o a p as h in s o i c n e e d n n v t b l yt r el e r e y tm Ne t wi t ead o ec rea i a i o i e o t h t o t u e h s tr e y tm o c r y o h u n i tv s e s n in s r vn eSi d p n e ti n v t n a it F n l ,h s a, s d t i a g ts se t a r n t e q a t a iea s s me tt Ja g u P o ic ’ n e e d n o a i b l y; ial t i t o n o i y
江苏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江苏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如今,全球正在努力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重要的趋势。
为了对城市发展进行更好的评价和规划,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研究已经成为一项热点的课题,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以便于评估中国江苏省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果,为将来的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扩大江苏省的城市建设评价范围,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创新能力:评估城市中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以及城市中创新和创业的活动。
2.社会创新能力:评估城市的文化和教育资源,以及城市居民的社会参与和忠诚度。
3.环境创新能力:评估城市的环境质量、交通状况、住房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以及城市居民的健康情况和居住环境。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本研究将开发一个适用于江苏省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被部分结构化,以便于可能的未来扩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其中,一项核心方法是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将针对江苏省的城市居民和企业,调查他们对城市发展的看法和评估。
另外,本研究还将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方法,以探索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的相关经验和最佳实践。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江苏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将涵盖三个方面,并为未来可能的扩展提供部分结构性。
2.江苏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价报告。
根据研究所得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将编写一份详尽的江苏省城市发展的评价报告,该报告将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和未来的规划方向。
3.科研和实践经验总结。
本次研究将提供其它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研究的未来方向概述,并总结科研和实践的经验,以便于在将来更好的开展城市发展的评价。
开放条件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测度研究
本文将在总结 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 给 出区域 自主创新能力 的理论模型 ,然后 以江苏省 为例对区域 自主创新能 力进行 实 证研究 ,得 出研 究结论。
环境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
X
5
势理论 都 包 含 了公
共 政 策对 形 成 创新
区域 自主
X 6 X 7 X R
其 中 ,A+ 示 t 来 自 j . 表 年 国家 的 世 界 新
颖的技 术流 ; 6 表示贡献系数 ;XN. -+ 表 示公共创新基础设施 ;Y +U 表示 国家产 .LS C 业集群特有 的环境 ; .I 表示公共基础设 Z. K L N
2 1 年发布的 《 01 中国国 民经济和社会
江 苏镇江
22 1 10 3)
◆ 中图分 类号 :F 2 17
括 大 学 系 统 的 类 型 、 知 识 产 权 保 护 的 程
新 的知 识 流 所 起 到 的 微 妙 的作 用 。 R me o r
度 、工 业部 门 R &D组织 的历 史发展 以及 劳动 力 和 资金在 私有 工 业 、大学 和政 府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外贸依存度
自主 创 新 能 力 测 度 理 论 模 型
F r n P r r tr 在 2 0 年提 uma , ot 和Se n 0 2 e
的作 用 ,但 是 国家
创新
能力 集群 环境
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 支出
非国有企业利润总额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 的比重 非国有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占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 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比重 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 的比重
实 现 的 增 长 率 的 关 系 。 P r r( 9 0)研 ot e 19
基于自主创新的江苏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
基于自主创新的江苏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当前我国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要提高江苏省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建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通过国内、外的发展数据比较,我们认为江苏省初步建成了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但是,基于自主创新理论的分析,江苏省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还存在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主体,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缺乏高层次人才等问题。
江苏省应该发挥引导和管理的职能,从体制上、机制上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有利环境,建设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标签:自主创新区域创新体系现状和问题政策大力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任务。
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克服资源、环境及人口等方面的制约瓶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建设创新体系,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科技工作的重点[ ]。
江苏省政府要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就必须建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江苏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江苏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江苏省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的自主创新体系。
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江苏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研究院所为依托的原始创新体系;以促进知识、技术转移为目标的创新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政府宏观管理调控体系;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社会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
江苏的自主创新体系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1.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奠定基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水平及研发支出与销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国家和地区自主技术创新实力和能力的重要指标。
江苏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Vo . . 19 N0 2
Jn 20 u .0 7
江 苏省 区域 自主创 新 能力研 究
戴德 锋 , 旭 东 李 宗植 殷 ,
(。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管学院, 江苏 南京 201;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管理系, 10 2 6 。 甘肃 兰州 705 ) 3 0 0
摘 要: 区域 自主创 新 能力与 区域经 济发 展 水平 、 商直接 投 资、 业 R 外 企 &D投入 强 度 、 区域 人 力资源素质以及政府支持等具有正相关关系。应从创新文化建设 、 创新人 才培养、 学研 结合、 产 区 域合 作等 方 面努 力提 高江 苏省 区域创 新能 力。 关键 词 : 区域 自主创新 ; 因子 分析 法 ;江 苏省 中图 分类 号 :0 15 F 6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1 2 2 ( 0 7 0 0 5 0 1 7 — 19 2 0 )2- 0 9- 6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 区,05 20
年人均 G P已达 到 30 D 00美元 , 经济 社 会 发 展进 入 了一个 新 的 阶 段 [ 。这 一 时 期 发 展 既 面 临诸 多 良 3 J
机, 也面临严峻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江苏省按 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要在未来时期保持 率先发展、 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 区域竞争优势 , 增创 必 须寻求 新 的发展模 式 、 展动力 和发 展路径 , 自 发 走 主 创新之 路 , 变经 济增长 方式 , 进全 面协调 可持 转 促 续发展 , 加快实现由资本要素拉动向创新要素 驱动 、 从资源依赖 向科技支撑、 从外延扩张向内
维普资讯
南京航 空航 天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 9卷
基于灰关联熵模型的区域创新体系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Ja gu P o ic e v smu h ro fri rv me tc mp r dt h ety tteg p i d idiga y tru h teefr ftee in s rvn ela e c o m o mpo e n o ae ote b s,e h a s w n l wa ho g h f t o s n os h
N .,0 9 o 20 5
价 值 工 程 20 0 9年 第 5期
d i1 .9 9 .s .06 4 1.0 90 .2 o :03 6  ̄i n10 — 3 1 0 .50 0 s 2
基 于灰 关联熵模 型 的 区域创 新体 系评价研究
— —
以江 苏省为例
To S ud n Ev l tn fRI s d o RE o l t y o o u i g o S Ba e n G M de
渐缩 小, 尤其 2 0 0 4年 改善 更 加 明显 。今 后 应 当更加 注 重劣 势项 目的提 高 . 实现 区域 创 新 系统 的持 续发 展
A s a t ae nteh ptei ta rg n l no ao yt ( I)i a ds pt es utr, ry i ie c nrp bt c:B sd o h yohs ht ei a in vt n ss m R S s i ia v t cuea g n dne et y r s o i e s i r e c o
中 。根 据 以 上 分 析 结 果 . 出 如 下 几 点 建 议 : 提 ( ) 业 应 加 大 对 消 化 吸收 的支 出 、 大 自 身 的研 1企 加
发投入。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实 现 自主 创 新 实施 必要 的政 策 . 励 员 鼓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张经强【摘要】技术创新能力是评价一个地区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是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竞争的决定因素.对此,采用因子分析法,运用SPSS15.0软件,选取19个原始指标对我国31个省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地区间产生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能力与地区科技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为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制定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0(030)005【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法;评价指标;实证研究【作者】张经强【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4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以增强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技术创新的行为组织,包括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科技中介服务及金融机构、政府等的技术创新积极性,以人力资本集聚为核心,高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将技术创新构想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综合能力系统。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区域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成为地区经济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全面评价和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有效配置区域内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外学者研究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战略、区域技术计划与转移、区域创新政策等方面[1-3]。
国内研究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较多,设计的评价指标也有多种,如张欣等提出用科技投入、R&D投入、教育投入、人均生产能力、劳动生产率、科技转化能力、专利数等科技成果产出指标来评价区域技术创新能力[4];吕永波等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分为研究与开发阶段、设计与试制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并对每一阶段设置了相应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指标[5];陈艳艳则从经济发展、技术投入、技术可持续发展、技术产出等四个方面来研究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并分别设置了相应的评价指标[6]。
江苏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能力 报告 》 显示 , 当年江 苏 区域创 新能 力首 次跃 居全 国第一 。 但就全 省 而言 , 由 于地 区间经 济社 会发 展 的不平 衡 , 苏南 、 中及 苏北 三 大 区域 的科 技 创新 能力 苏
De .2 1 c 01
VO .0 13 No6 .
江苏 区委 员会 , 苏 姜 堰 2 5 0 ) 江 江 2 5 0
【 要 】对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进行 综述 , 以科技创 新环境 支撑 能力 、 摘 并 科技 创新投入 能力、 科技创新产 出能力和
促进 可 持续 发展 能力 和 发展 潜力 ,从 而 保证 评价
指标 的科学 合理 性 和可 验证 性 。本文 在 大量 文 献
研 究 的基 础 上 , 求反 映科 技创新 主体 的 内涵 。 力 本 着 科学 性 、 比性 、 据 可 获得 性 的 原 则 , 可 数 以科 技
创新 环境 支 撑能 力 、 科技 创新 投入 能力 、 技 创新 科 产 出能力 和科技 促进 可 持续 发展 能力 等 4个 一级
献率 、 自主创新 能力及 科技 创新 产 出等 。国内研究
区域 科技 创新 能力 的文献 较 多 ,设 计 的评 价 指标
也有 多 种 [ ] 均 存在 一 定 局 限性 。要 客 观 地分 2. -但 4 析 和评 价 区域科 技创 新能 力 ,既 要能 体 现 和反 映 区域 的经济 、 社会 发 展能 力 . 又能 体现 区域 的科技
存 在较 大差 距 。本 文力 求客 观 、 学地 评价 江苏 省 各地 区域 科技 创新 能 力 . 科 以 便 为江 苏全 省及 各地 区今 后在 制定 科技 发展 规 划 中 ,怎样 采取合 理 的科 技创 新 战 略 , 持 和提 高竞 争 优势 , 保 获取 最 佳 的经 济 、 会和 生 态效 益提 供科 学 的 社
江苏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分析
主创新 实力,并针对性地提 出相 应对策建议 。
一
、
江 苏省 自主创新 能力现状
2 0 年 ,江苏 的科学 家和 工程 师数量 在 R 机 构 中的科 08 &D
技 活 动 人 员 中所 占 比重 仅 为 7 .% ( 1), 比 相 关 省 份 相 差 25 表 甚 多 ,而 且 比 全 国平 均 水 平 低 38 百 分 点 。 显 示 出 目前 江 苏 .个 省 的 人 才投 入 力 量 相 对 不 足 。
( ) %
351 . 6
11 0 .3
( ) %
( ) %
7 32 0
2 .1 26
7 -2 0 3 3.2 7 . 7 32 . 4 5 .9 5 .9 5 031 0 2 5 07 0 7
9 . 1 1 2 .0 9 .2 2.1 4 .4 9 .2 29 .3 26 2 9 1 2 1 2 9
本文从器 物层 上 的能 力来 分析 江苏省 的 自主创 新能 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过 多次 分析 筛选 ,特创 建一个 能较准确 反 映器物 层 自主创 新能 力指标体 系 ( S),并将其含 有的1 项指标 分为核 心层和 4
支 撑 层 ( 2)。 表
3 4
.2 3 9 .2 0 5
图1 R 经费投入 强度 &D
江 苏省专利 申请和授 权量稳步增长 ( 图2)。2 0 年 ,江 09
苏省 创造 了专利 申请 量 、专利授 权量 、企业 专利 申请量 和企
全国
表 1 2 0 年我 国五 省市科技投入情 况比较 08
指标 江苏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业专利授权量 四项指标均位居全 国第一。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
An a l y s i s a n d C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o f J i a n g s u P r o v i n c i a l Re 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Ca p a b i l i t y
新的优势与不足 ,总结归纳 江苏推进科技 改革发展 的经验做法 ,提 出进 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 、加快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的对策建议 。
关 键 词 :创 新 科 技 ; 区域 创 新 ;创 新 能 力 ; 区域 经济
中图分类号 :F 2 0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4 — 2 9 2 X ( 2 0 1 4 ) 0 2 — 0 1 2 4 — 0 5
” An n u a l R e p o r t o f R e g i o n a l I n n o v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y o f C h i n a ”p u b l i s h e d b y t h e r e s e a r c h t e a m o f C h i n e s e s c i e n c e —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v e l o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依据创新经济学 和创新 实证 分析的 国际前沿理论 , 中国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2 0
业 和粮 食 、 生态 和 环境 为代 价 的工 业化 、 城镇 化 和农 业 现
基金项 目: 河南省 2 0 1 0 年重点软科 学研 究招标项 目( 1 0 2 4 0 43 0 0 0 0 2 ) 作者 简介 : 1 . 张国鼎( 1 9 5 3 一 ) , 男, 河南南阳人 , 洛 阳理工学院教授 , 主要从事 区域 经济研 究; 2 . 张垓 ( 1 9 8 3 一
当 的权威 性 。2 0 0 8 -2 0 1 0 年E I S的指标 体 系从 2 0 0 7 年的5
大领域扩 大到 7 大领域 , 并被分成创新驱 动 、 企业行 为 、 创新 输出3 大 板块 ; 指标 数也 由原来 的 2 5 个增加到 2 9 个, 其 中近 六成 指标是修 订或新设 指标 。这些 指标涵盖 了创新 的各 个 方面, 指标与指标 之间既具有 内在 的相互 联系又相对 独立 。 E I S 的评 价结果对其成员国制定与完善创新战略和科技政策 起 到了积极 的促 进作用 , 并已成为欧盟提高其竞争实力的重 要 手段 和措 施u 1 。由于欧洲创新记分牌为创新型国家进行 国
从 我 国区域 经济 发展 的格 局和 战略定 位来 看 , 中原 经 济 区作 为 国家 战略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 它 既不 同于 珠 三角 、
长 三角 、 环 渤海 等优 化发 展 一类 的经 济 区域 , 也 不同 于武 汉城 市 圈 、 鄱 阳湖生态 经济 区等试 验性或 示范性 的经 济 区
( 三) 中原 经 济 区 区域 自主 创 新 能 力评 价 体 系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浅析——以江苏为例
入产 出的 4个指标标准化数据 , 建立变量 的相关系数阵 R = ( r i j )
p x P , 不妨 设 R = X X。 得 到 相 关 系 数 矩 阵 , 在 此基 础 上 , 进 一 才 创 新 创 业 的优 惠 政 策 措 施 , 加大奖励 力度 , 促 进 创 新 要 素 加
经 营管理
企 业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研 究 浅 析
以 江 苏 为 例
庄
( 新 乡学院, 河南
羽
新乡 4 5 3 0 0 0 )
【 摘
要】 本文从科技创新环境的 实际情况 出发 , 构建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 系, 通过 S P S S软件对 江苏省数据进行水 平 。 【 关键 词 】 科技创新 ; 能 力 测评
陶尿 6 . 66 一 1 . 42 4. 95 l
的最 关键 因素 。对本地 区科技 创新能力作 出准确的评价 , 得到 更深 入彻底 的了解 , 有利于本 地区提 出和 实行更有 效、 更有针
对 性的方案和措 施, 更好 的发展本地 区的科技和经 济, 在 经 济 全 球 化 的浪 潮 中 破 浪前 进 。
提供专利文献检索、 企 业 知 识产 权 战 略 制 定 、 数据为 X =( x 。 , ) n x p其 中 X 为i 地区第 j 变 量 的 原始 数据 。记 权 公 共 服 务 平 台 , 形成高速、 完 备 的知 识产 权 公 共 服 务 体 系 。 L , …, n ; . = 1 , 2 , …, L , …, p ) 。其 次 根 据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中科 技 投 产 权 中介 机 构 建 设 ,
指标从 《 江苏统 计年鉴》 上获取 关于科技 投入和科技 产 出方面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创造、 扩散和利用 的基础上的, 其中知识的扩散与知识的生产同样重要 。与知识 J
、
IB J  ̄
4N' " 31
X JJ …B
理基作贡评 , 为域 主新究 技 论础 出献述 求 区 自创 研 的 术 力
。
资
’
:
: 蓑
: 芏
[ 基金项 目】教育部哲 学 社会科 学 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 中部崛起过程 中的新型工业化研究》 批 准号 : JI06 一 - 研 《 ( 0 z) 1) qi 8 0  ̄ , 题《 主创新与中部崛起过程 中 自 新型工业化研究》 资助
该地区 有较高的创新能力 , 也就是说 , 科技实力强不 等于技7 新能力强 , 关键问题是一个地区能否有效 地利用各种知识为本地区的创新服务。因此, 区域 自
主创新能力必须以知识的创造与扩散为核心。 当前关于区域 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学者们仍未 达成统一认识 , 且研究大多数建立在线性模式基础 上。但是当前的创新过程是网络模式 , 应该充分考虑
美国 5 2个州和地 区的实 证分析 研究发 现 , 存量、 知识
产品的创造、 储备和转让 , 是提高区域 自主创新能力 的基础。产业 集群是形成 区域创新体 系的重要载 体L。Coe20) 1 ok ( 5甚至将区域创新系统看作一个产 0 生区域产业集群的系统。区域产业集群所体现 的空 间邻近性, 节约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和成本 , 有利于知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CHE n x ,YUAN Y NG Ho g i u,L U W e t g I ni n
( . col f cnmi n ngm n,N ni nvri f ehooy aj g2 00 hn ; 1S ho o oo c adMaae et aj gU ie t o T cnl ,N i 0 9C ia E s n sy g n n 1 2 Sho o ui s,N ni nvri ,N nig 10 3 hn ) . c ol f s es aj gU i sy aj 0 9 ,C ia B n n e t n2
t y.
Ke r s id p n e tin v t n c p bly v lain ic lre o o ywo d : n e e d n n o ai a a it ;eau t ;crua c n my;Ja gu o i o in s
自主创新 能力 最 核 心 的 内涵 需 要 回 归到 最 早 提 出 “ 创新 ” 一词 的 经 济学 大 师 熊 彼 特 的思 想 ,也 就 是 “ 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资源要素有效配置 、提高 经济增长质量 ( 发展绩效 ) 的能力 ” ,同时它强调 “ 自主 ” 创新 ,即拥 有 自主知 识 产 权 并将 其产 业 化 、 商 业化 的能 力 … 。江 苏 经济 社 会 发 展 快 于 全 国 ,节 能减 排成效 明显 ,总 体 上 看 ,江 苏 已率 先 跃 人一 个 注重 质态 提高 的发 展 新 阶段 J 。但 陈 昕 、黄 清珍 选 取 了江苏 和浙 江近 1 的数 据测 定 的经 济增 长 中技 9年 术创新贡献率结果显示 ,技术创新 已成为推动浙江 经济发展的绝对 主导力量 ,而在江苏,对技术创新 与资金投入 的贡献 相 当,却 未能起到 主导作用 J 。
淮安市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 摘 要 】基 于高新区 自 主创新系统模型,结合高新区特点,构建 了由 个 一级指标和1 二级指标构成的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探索运用综 合评价 4 7 个 模型对江苏省淮安市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 【 关键词 】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1高 新 区 自主创 新 能力评 价 指标 体 系的 建立 1 1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 建 立 的 原 则 . 在 建 立 高新 区 自主 创 新 能 力 的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时要 遵 循 以下几
江 苏省 统 计 局 的 所有 统计 数 据 中 有 关高 新 区的 统计 数 据 可 以 作 为 高 新 区评 估 的定 量测 算 依 据 。统计 指 标 的增 减 是较 严 格 的 。 考 虑到 有些 指标 无 法统 计 或定 量描 述 ,可 以采 用少 量 定性 指标 。
( ) 静 态 与 动 态 相 结 合 的 原 则 5
据 的可 比性 。
由 于 判 断 矩 阵 是 人 为 赋 予 的 , 所 以 需 要 进 行 一 致 性 检 验 , 即 评价 判 断矩 阵的可 靠 性 。计算 步骤 如 下 : 第 一步 ,计 算 随机 一致 性指标 。
( ) 重 点 突 出 原 则 3
表 1判 断 矩 阵 的 比 较 标 度
标度 定义 两个元素同等重要 i 元素比,元素稍微 最要 5 ii 元素 比, 素十分重要 元 i 元素比J元素极其重要
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个 基本 原 则 : ( ) 科 学 性 原 则 1
系 , 构 造 判 断 矩 阵 。 即 以 上 一 层 次 某 因 素 为 准 则 , 它 对 下 一 层 次 诸 因 素有 支 配 关 系 ,通 过 两 两 比较 下 一 层 次 诸 因素 对 上 一 层 次某 因 素 的相 对 重 要 性 , 并赋 予 一 定 的分 值 ,在 建立 递 阶 层 次 结构 体 系 后 ,应 用 层 次 分 析法 ,根 据 上 下层 次 之 间 的隶 属 关 系 , 构造 判 断 矩 阵 。 即 以 上 一 层 次 某 因 素 为 准 则 , 它 对 下 一 层 次 诸 因 素 有 支
SPSS软件在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 D人 员 折合 全时 人 员 ( ) 人
& D支 出 占国 内生 产 总 值比 例 《 ) %
区域创新能力实力因子 ×0 2 +区域企业技术创新因子 X0 2 + 5 5
区域 创新 能 力 环 境 因 子 ×0 2 +区 域 创新 能 力绩 效 因 子 X 0 2 , 5 5
衷 l 江苏 省 区域 刨赫 能 力评 价 指标 体 系
一
一
被 替 代 或 可 被 包 容 的 指 标 最 终 组 合 成 区域 创 新 能 力 实 力 因 子 、 域创新能力得分及排 名。 限于篇幅 原始数据及因子分析过程略。
级指 标
二级 措 标
R D活 动 蕈位 数 ( ) & 万 姨 木引 进 经费 ( 元 ) 万 企 业技 术 开发 机构 数 ( ) 个 折 产品 开 发项 目 ( ) 件
综台得分 名谈 得分 名设 得分 名设 得分 名谈 得分 名谈
南 京 】 5 64 l 2l2 5 l l26 9 i 2 4 l 5 4 072 2 3
江 苏省 区域 创 新 能 力 得分 如 ( 2 所 示 。 表 )
表 2 江苏省区域铹赫能力得分情 丧
区域 创新 能 力 科技 人 员 中 R D人 员 比重 ( ) & % 实 力因 子 出版 科 技著 作 ( ) 薛 发表 论 文 ( ) 篱 专利 申 请数 ( ) 件 荤万 人 口 中科 学蒙 工 程师 数 ( / 人 ) 人 7 5 政府 科 技投 入 资金 f 万元 ) 断产 品 产值 /- 总 产值 ( ) 7业 %
[ 摘 要 ]本文 通过 构建 江 苏省 区域 创新 能 力指 标 体 系,在 此 基 础 上运 用 SS 1 . 软 件 对 江 苏省 区域 创新 能 力进 行进 行 因 PS2 0 子 分析和 聚 类 分析 ,井 对提 升 江 苏省 区域 创 新 能 力提 出 相 关的 对 策建议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分析:2006-2010年
体系来 自于《 江苏科技 年鉴》, 且 采用 的数据来 源 于
2 0 0 7 ~ 2 0 1 1 年问的《 江苏科技年鉴》 。该指标体 系
采用 以科 技指标 为主 、 经济和社 会发 展指标 为辅 的
尚缺乏对 区域 内部 各 地 创新 能 力 的 动态 性 评 价分 析; 同时 , 现有文献对江 苏内部 各区域创新要 素空 间 配置失 衡考 虑不足 , 并没有 对不 同 区域创新 能力 的
区域层 面上 , 苏南 、 苏中和 苏北 区域 之 间的差 异 大于三 大 区域 内部 的差异 , 且 区域 间差异 的 贡献 度有 所增 长 。省 内三 大 区域应 结合 自身特 点采取 不 同的提 升创 新 能 力举 措 , 通 过 苏 南 向苏北 的产 业 转移 实现 结 构
调整 、 转 型升级 与 经济平 稳增 长的 有效 统一 。 关键 词 : 区域创 新 ; 创新能力; 区域 差异 ; 动 态评价 ; 江 苏省
新 能力呈 现 从 东 到 西递 减 的地 区 变化 特 征 。二
创新能力位 居第 四 , 虽 然其 R & D投 入增 长较 快 , 专
是对创 新能力影 响因素 的分析 , 整体上看 , 外 商直 接
利申请量也较高 , 但是其对人才投入相对不足 』 。
. ,、
一
【 收稿日期】 2 0 1 2 一 o 5— 0 3 【 作者简介】 张立冬( 1 9 8 1 一 ) , 男, 黑龙江哈尔滨人,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博士, 研究方向: 农业经济与农村
【 中图分类号】 F 0 6 1 . 5
【 文献标识码】 A
江苏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江苏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摘要本文从创新环境、人力投入、财力投入、创新产出四个方面出发,设置了评价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建立了具有熵值权的决策模型,对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法。
利用所建立的模型,根据江苏省2002-2021年相应指标的指标值分析影响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趋势,为决策者制定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熵值权模糊综合评价法Abstract This paper sets an index system on the basis of s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apability of reg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It mainly includes such as innovation environment, HR quality,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innovation. It builds a decision model with entropy weight using the basic idea of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t also puts forward a feasible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algorithm design about evaluating the capability of the reg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Last, it gives an example of this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02 to 2021. From this study we can fi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apability of the reg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its development tendency. This study provides a basis that help the decision maker to draw up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Keywords Jiangsu provinc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dex system entropy weight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1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一、引言目前,我国正进入经济结构的变化期和活跃期,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递减,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明显上升,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约束正在加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作者:陆蓓蓓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14期
摘要:文章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为参照,构建了适用江苏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提取三个主因子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13市进行聚类分析。
通过该处理,对江苏省13市创新能力发展现状从三因素及创新能力水平所属类型角度作合理评价,挖掘其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三因素角度对如何提高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江苏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区域创新成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能力成为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江苏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自1989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一直紧追广东省,排名全国第二位。
拥有如此强劲的经济实力,再加上卓越的商业氛围、企业创新环境和长江三角洲经济体的联动,创新实力当然也不逊色。
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2009~2014年,江苏创新能力连续6年排名全国第1位。
如今,国家经济步入新常态,在新形势下,江苏能否保住“最富有创新力地区”的头衔,能否以创新带动全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目前需要充分认识的一个客观问题。
鉴于此,对江苏省各市创新能力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对区域创新能力内涵的剖析,以及参考国内最具权威的评价报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本文亦从实力、效率、潜力三个要素角度选取适用的指标构建评价体系。
报告中涉及的测度指标多达130多个,而研究小组着重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及教育水平;研发投入金额及投入强度;政府研发经费投入使用结构;专利申请受理情况角度分析了对区域创新能力强弱的影响,由此表明这些指标对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本着可操作性与效用性原则,本文参照以上标准选取12个二级指标构建如下评价体系。
表1的指标体系是根据区域创新的构成要素设计的,由于在具体评价中不同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关联性使得指标具有重复性同时指标的类别划分不一定完全满足评价需要,故我们利用因子分析对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进行分析构建评价模型。
三、评价与分析
(一)评价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方法有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采用降维思想,从原始变量相关矩阵的内部关系出发,将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
聚类分析法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对研究对象分类的多元分析技术的总称,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
文中数据来源于《江苏科技统计年鉴2014》及2014年江苏各市统计年鉴。
(二)评价过程
首先,通过SPSS18.0软件对12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描述性统计分析,删除2个指标,得到如下处理结果:KMO值为0.618(>0.5),Bartlett球形度检验P值为0.000(
将表2中10个指标分三类,F1主要在每万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每千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例、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4项指标上有较大载荷,反应的是区域创新中人员、资金及企业研发等的投入情况,故命名创新基础投入因子。
F2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科技贷款占银行中长期贷款的比重、每万人口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的关系较大,反应的是区域创新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达到的效率,命名为现实创新效率因子。
F3则涵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占总产值比重2项指标,虽信息量较少,但仍可命名为创新效应产出因子。
最后,对江苏省13市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先得出因子得分,再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加权求和,即得江苏省13市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表3)。
对13市按综合评价得分进行聚类(表4)。
(三)结果分析
1. 对三个因子分析。
通过以上处理可知,影响江苏省13市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因素可归纳为创新基础投入、现实创新效率、创新效应产出三方面。
创新基础投入方面,苏南和苏中大部分城市占较大优势,整体水平都在平均值(0)以上,扬州和苏北五市的创新实力相对较弱。
苏南地区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科教文化事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苏中地区近年来加快与苏南、上海地区的全面接轨,带来了人员、物资、资金和信息的大规模流动,使得区位优势逐步凸现。
第二因子的优劣分布就不再遵循地区分布的特点。
南京作为省会,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文化底蕴浓厚并有最密集的高校分布,领先优势尤为明显。
该因子水平领先的还有连云港、淮安,两市近年来着力提升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带来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
其它市的水平则略低于平均值,说明各市在产业结构的布局、科教文化及专利发明的产出、教育的扶持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创新效应产出”方面,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仅有苏州、淮安、无锡,表明这三市在科技创新的建设上卓有成效,通过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扩大科技溢出效应和资本增值效应,更大程度发挥了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2. 对城市评价。
按创新能力强弱将江苏省13市分为四类。
南京为第一类,领先型城市,南京在现实创新效率上有较大优势,带动整体创新能力领先。
但在基础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略
有不足,表明南京创新的基础投入力度还不够,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还有待加强。
因
此,做好科技驱动社会经济发展,将科技创新和经济紧密结合是目前提高南京市创新能力水平的重点所在。
第二类城市包括苏州、无锡、常州。
苏锡常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创新资源的积聚有一定优势,故创新的实力相对较强,属紧追型城市。
尽管创新实力雄厚,但苏州、无锡在创新的现实效率水平上却没有跟上步伐。
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专利技术的扶持,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将会带来两市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
常州市若提高科技产业的溢出效应,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的驱动效应,必将带来创新能力飞跃性的提升。
第三类城市包括镇江、南通、扬州。
三市的创新能力水平都在平均值(0)附近,属于奋起型城市。
镇江在科技创新产出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南通在创新效率产出方面严重滞后,扬州则所有因素的发展水平都处于中上游。
这三市只要注重化劣势为优势,必能以创新带动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第四类后进型城市包括泰州、淮安、连云港、徐州、盐城、宿迁。
该六市虽然创新能力水平处于弱势,但在具体因素方面,淮安和连云港的创新效率及效应产出的绩效甚至超过大多前线城市。
创新基础投入力度不足导致的区域创新发展中人员、物资、信息的流动滞后是影响该类地区创新能力的一个共同要素。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新经济形势下,江苏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把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针对以上评价,本文将从三因素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把江苏建设成为创新体系更具特色、创新主体更有活力、创新机制更加健全、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环境日趋完善的地区,进一步巩固在全国的创新领先地位,推动社会经济更加健康稳定发展。
1. 均衡区域资源配置。
目前,苏北地区科技创新的投入强度还不够、导向还不明确。
政府需加大对苏北地区创新基础资源投入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明确投入导向。
2. 以制度完善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
产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不够壮大是各市面临的产业结构问题;发明专利申报量大而实际专利产业化能力薄弱也是大部分地区面临的知识经济发展难题;企业自主研发需要资金扶持,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缺乏也限制着部分地区创新效率的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只有政府从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角度出发,才能推动各地区创新效率实质性的提高。
3. 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江苏各地区普遍存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出水平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足等问题。
只有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大规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技术与装备水平,更加注重应用技术的研发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高科技产业生产水平,将科技与经济发展更好的结合,才能更大程度发挥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R].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
[2]任雪松,于秀林.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林震岩.多变量分析——SPSS的操作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