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原子结构与周期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衍射实验 证实了德布罗依的假设
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戴维逊(Davissn,C.J.) 和盖末(Germer,L.H.)通过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 德布罗意的假设。
electron diffraction
当一束电子以一定的速度穿过晶体投射到照 相底片上时,在底片上得到的不是一个点而 是一系列明暗相间的衍射环纹。从而证明了 电子也如同光一样具有波动性。
在空间任一点上,电子波的强度与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成正比。 具有波动性的电子运动没有确定的经典运动轨道,只有一定的 与波的强度成正比的几率密度分布,且遵从测不准原理。
电子运动的三大特性
量子化:能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 波粒二象性:电子既是一种微粒, 又是一种物质波。 统计性:几率或几率密度;没有固 定的运动轨迹。
a粒子源
真空
原子中央有一个体积非 常 小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在原子核周围很大空间里 存在着围绕原子核运动的 电子。
铅盒
金箔
卢瑟福模型的局限
• 其一,是电子以极大的速度绕核运动,辐射能 量(电磁波),则轨道半径越来越小,最后在 非常短的时间内掉在原子核上,引起原子毁灭, 称为“原子的塌陷”。
其二,是它不能说明元素的线状光谱产生的原因。 据该原子模型,能量的释放应是不间断的,观察 到的原子光谱应是连续的带状光谱,这与实验观 察到的间隔的线状光谱不符。
在此方程中包含了体现微粒性(如微粒质量m、体系能 量E)和波动性(波函数)的两种物理量。解薜定谔方程, 就可以求出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函数: 波函数y以及 与此状态相应的能量E 。 在量子力学中,将描述原子中单个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 数称为原子轨道。记为yn,l,m(r, q ,j)简写成y(r, q ,j)或 yn,l,m或y 。 其中y(r, q ,j)表示波函数是球极坐标(r, q ,j)的函数。
如何理解电 子的波动性 呢?
波恩的统计解释
如果让少数几个电子穿过晶 体光栅,在照相底片上也只 会得到少数几个无明确规律 的感光斑点。 只有让大量电子穿过晶体 光栅(也可看成是一个电 子反复多次穿过晶体光 栅),才能在照相底片上 得到有确定规律的衍射环 纹。
波恩的统计解释
所以说电子的波动性是微粒性的统计性行为,电子波是一种具 有统计性的波,也叫几率波。 在衍射图上衍射强度大(亮)的地方也就是波的强度大的地方, 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单位体积里的几率)大; 衍射强度小(暗)的地方也就是波的强度小的地方,电子出现 的几率密度小。
讨论
电子运动状态的完全描述与四个量子数
前面已经指出n,l,m三个确定的量子数组成 的一套参数即可描述出一种波函数的特征,表 示为yn,l,m,也就确定了电子云的特征。 但要完全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还须确定第 四个量子数:自旋量子数ms,只有四个量子都 完全确定后,才能完全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 态。
量子数的取值
n, L, m是解薜定谔方程时自然产生的三个参数, 叫做量子数。
三个量子数的取值如下: 主量子数 n=1,2,3 … 正整数 角量子数 l=0,1,2 …(n-1)共取n个值 磁量子数 m=0,±1,±2…±l共取2l+1个值
当n=1,2,3时,由三个量子数决定的原子轨道如 下表所示:
电子云的直观图形
绝不要误认为电子真的象云那样分散开来,已不成一个粒子了。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Y2 (q ,j)就叫做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函数,将Y2随q ,j变化作图 就得到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在图中从原点到曲面上各点距离的长短反映了同一球面的不 同方向上电子出现几率密度的相对大小。
两种角度分布图的比较
一般来讲,原子轨道是三个自变量的函数,为了 便于作图,可对其进行因素分解变为:
yn,l,m(r, q ,j)=Y(q ,j) · (r) R
R (r): 径向部分 Y(q ,j) :角度部分
原子轨道角度部分的球极坐标图称为原子轨道的 角度分布图。
它表示了在同一球面的不同方向上ψ值的相对大 小
氢原子的波函数
2.轨道假设:原子中的稳定轨道并不只一条,而是有好多条。其能
量为: E = -1312/n2 (ev) n=1,2,3,4 正整数 在这些稳定轨道中能量最低的叫基态,其余的叫激发态。
3. 跃迁假设:在正常情况下,原子中的电子处于基态, 当电子受到激发时就可以从基态跳到激发态。激发态 的电子并不稳定,它会发生电磁辐射放出光子,直接 或逐步跳回基态,放出光子所具有的能量等于两个轨 道的能量差。即:
1.主量子数
主量子数n的取值为1, 2, 3…正整数。 它描述了原子中电子出现几率最大的区离核的远近。 n值越大,电子出现几率最大的区域离核越远,也可以说电子 离核的平均距离越大。
n值相同的各原子轨道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较接近,故常把具 有相同主量子数n的各原子轨道归并称为同一个“电子层”。
n=1,2,3,4,5,6等电子层分别用K,L,M,N,O,P表示, 称为电子层的 符号。 在氢原子中n值越大的电子层,电子的能量越高。但在多电子 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则由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两者决定。
与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相似,但有两点区 别: (1)没有正、负号之分,因为Y2始终大 于零。
(2)比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要“瘦”一 些。因为Y小于1,所以Y2小于Y。
例如:P电子的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是在 原点相切的双球面,而P电子的电子云的 角度分布图则是交于原点的两个橄榄形 球。
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图
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径向分布函数D(r)=r2R2(r), 它表示了电子在核外空间距核为r的球面附近,单 位厚度的球壳内出现的的几率,反映了电子沿径向 的几率分布. 将D(r)对r作图就反映出在核外空间距核不同距 离的各薄壳内电子出现的几率的相对大小,这种图 形叫做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图.
角度分布图的作法
以Pz为例演示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的作法:
Y(Pz) =C · θ) , C为一常数。 cos(
1、从0取到180,算出Y(Pz)的相应各值,列表如下
2、在极坐标中,从坐标原点出发,在XZ平面上以 表中各q角画出长度为Y(Pz)的线段(长度单位为C)。 3、连接各端点,就得到Y(Pz)在XZ平面上的图形 4、将所得的曲线圆绕Z轴旋转360度,这样在空间所 得的闭合曲面就是Pz图。
原子结构与周期系
Atomic Structure And Periodic law
物质结构观的发展
一.古代宇宙观: 中国古代“五行说” 金、木、水、火、土. 西方“四原质说”木、水、火、气. 二.道尔顿原子学说: 1.化学元素由非常小,不可再分的物质粒子- -原子组成. 2.同一种元素的所有原子的性质.特别是重量 完全相同. 3.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的比例相结合.
原子轨道的概念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描述宏 观物体运动规律和运动状态的经典物理学方法 对微观粒子已不适用。 1927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薜定谔(Erwin Schrodinger)根据德布罗意物质波的观点, 建立 了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方程式: 薜定谔方 程。
薜定谔方程
Schrodinger Wave Equation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924年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L.de Broglie) 提出了电子、原子、分子等实物也具有波 粒二象性的假设。描述光的波粒二象性的 关系式也适用于电子等微粒。他预言运动 着的实物微粒总是和一个波相联系的,这 种波叫物质波,亦称德布罗意波,波长为
l = h/P =h/mv
此式称为德布罗意关系式。根据此式,可 算出电子波的波长。
讨论
(4)比较3d和4s态电子云 的径向分布图可见,4s态电 子的径向分布函数曲线有两 个小峰已出现在3d态主峰内 侧,这种L较小的外层电子 钻到内层而出现在离核较近 的地方,它所受到核电荷的 作用较大,能量较低的形象 叫做“钻穿效应”。正因为 这个原因,在15到20号元素 的原子中,4S态电子的能量 小于3d态电子的能量。
波尔理论
1913年丹麦科学家波尔(N.bohr)根据氢原 子光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和普朗克的 “量子论”提出著名的“波尔理论”, 认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玻尔理论的要点
1. 定态假设:电子围绕原子核作圆形轨道运动。在一定轨 道 上运动的电子并不发生电磁辐射,而具有一定的能量。通常 把它叫做稳定状态或稳定轨道。
hν=E初 – E未
轨道假设
4 3
4 3 2 1
跃迁假设
E4 E3 E2
2
1
E1
玻尔理论的成就
1.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它对氢 原子光谱谱线频率的计算与实验结果很吻 合。 2.首先提出了电子运动能量的量子化概念
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1.不能说明多电子原子的光谱,甚至不能说明氢 光谱的精细结构。 2.它对能级的描述很能粗略,只有一个量子数。 3.更不能解释原子核如何形成分子的化学健的本 质。
讨论
(3)比较3s, 3p, 3d各态电 子云的径向分布图可以看出, 它们的经向分布函数曲线的 主峰位置相差不大,故可把 主量子数n相同的各态电子 归属于同一“主层”。而当 角量子数越小时,径向分布 函数曲线的第1小峰距核越 近,“钻”得越深,在核附 近出现的几率越大,能量越 低。所以就各态电子的能量 比较3s<3p<3d,同一主层 的各态电子又可分为角量子 数l不同,能量不同的“亚 层”。
2.角量子数
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图
(1)从1s态的径向分 布图中可以看出,在r =52.9pm,D(r)曲线 有极大值,在此附近薄 球壳中电子出现的几率 最大。而波尔理论算出 氢原子基态a0=52.9pm。 可见波尔理论是量子力 学研究结果的粗略相似。
讨论
(2)比较1S,2S,3S各态 的电子云径向分布图可以看 出,径向分布函数的主峰距 核越来越远,能量越来越高。 3S电子出现在2S电子外侧 的几率较大,2S电子出现在 1S电子外侧的几率较大,即 从径向分布看,电子在原子 内的运动确有内外层之分, 但应指出,这里所说的内, 外层不是象波尔理论那样绝 对分层,而是互相渗透的, 相互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4. 电子运动状态的完全描述与四个量子数
光的波粒二象性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学说,指出 光不仅是电磁波而且是一种光子流。即光 具有波粒二象性。动量为p的光子,其波 长为l,二者之间通过普朗克常数h联系起 来,即:
P=h/l
光子学说提示了光的本质。极大地推 动了对光的研究。
普朗克常数 h=6.626×10-34J· s
量 子 数
原 子 轨 道
n 1 2 3
l
m
yn,l,m
0
0
y1,0,0
0
0
源自文库y2,0,0
1
-1
y2,1,-1
0
+1
y2,1,+1
1
-1,0,+1
2
-2,-1,0,+1,+2
0
y2,1,0
0
y1s
y2s
y2p
y3
s
y3p
y3d
通常把l=0、1、2、3的轨道分别叫s、p、d、f轨道。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三.汤姆生模型: 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葡萄干”蛋糕模型:原子像一块蛋糕, 蛋糕体是带正电的“原子球”,电子像嵌在 蛋糕上的葡萄干. 成绩:解释了原子电中性 缺点:与大量的科学实验事实不符. 四.卢瑟福模型: 汤姆生的研究生,做过著名的α粒子散射 实验.
有核原子模型
1911年卢瑟福根据a粒子轰击 原子实验,建立了有核原子模 型。
这是因为波尔理论并未完全冲破经典力 学理论的束缚,仍然把微观粒子(电子)在原子 核外的运动视为太阳系模型那样沿着固定轨 道绕核旋转。
本章主要内容
5.1 氢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5.2 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分布和周期律
5.3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氢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 波函数 3. 电子云
s.p.d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电子云
波函数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状态,但是我们不能指出 它明确的物理意义, y2才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空间某点电子波波函数值的平方( y2 )与该点附近电子出现的 几率密度成正比。 而y2在空间各点的分布就表示了电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几率密 度分布。
形象化地将y2在空间的分布,也即电子在空间的几率密度分布 叫做电子云。通常说y2大的地方,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大,电 子云密度大;小的地方,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小,电子云密度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