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空间集聚_生产要素拥挤与集聚适度识别研究

合集下载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
( ) 方政 府 发 挥 助 推 作 用 二 地
区面临着产业结构调 整和产业 升级 的迫 切要求 , 依靠低
成本的 自发产业集群的发展将受到严峻挑 战。
( ) 二 区域 内资 源与要 素不足 严 重制 约产 业 集群 进

产业集群的雏形 出现 后 , 地方 政府往 往都会 积极扶
持, 对本地产业集 群 的发 展作 出了重要 贡献 。地 方政府 的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面 : 一是提供土 地、 税收等
孙 贻 君
( 南京财经大学 , 江苏 南京 2 0 4 ) 10 6
[ 摘 要 ]在 分析 长三 角地 区产业集群发展现 状的基础上 , 着重讨论 了该地 区产 业集群 形成的驱动 因素
是市场和政府 , 同时该 区域存在产业过度竞争 、 区域 内部 资源与要素不足 、 集群 企业 自身创新 能 力不强、 忽视
出, 产业集群 现已成为 长三 角地 区 区域 发展 和产业 布局 的重要模式 和发展趋 势。


长江 三角洲地 区产业集 群形成 的驱动 因素
由于长江 三角 洲地 区的城市经 济 发展水 平接 近 , 内 部 的资源 禀赋相似 , 运输 成本 和地 区的消 费结 构相 似等 原因, 长三角地 区发 展起 来的产业 集 群相似 度较 高。但 由于集群 内企业普 遍集 中在价值链 的低端 环节 , 业缺 企 乏核 心竞 争力 , 普遍采取低成本 、 大规模 生产 的粗 放式发 展方式 , 产品同质化 现象严 重 , 导致 产品 生产供 过于 求 , 集群 企业 间恶性竞争 , 阻碍 了集群 自我发 展和 竞争 力的 提升。同时 , 近年来 长三角地 区劳 动力 等初级 生产 要素 成本价 格快速上涨 , 增加 了企业生产成本 , 降低 了企业利 润空间 , 给企业生存 和发展带来 巨大挑 战。 目前 , 这些地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中生产要素配置动态效率特征研究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中生产要素配置动态效率特征研究
2 0 1 3年第 2期 第3 8卷 ( 总第 1 8 5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O URNAL O F Z HE J I ANG N ORMAL U NI VE RS I T Y
No . 2,2 0 1 3 Ge n e r l a No . 1 8 5 V0 1 . 3 8
我 国经 济 的长久 、 可持续 发展 。
二、 中国制造 业空 间集聚 中生产 要素 配置 动态效 率特征
1 .我 国制 造业 空 间集聚 态势 以我国现行《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 G B / T 4 7 5 4— 2 0 0 2 ) 中2 8 个二位数据制造业行业① 为基础 , 根据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0 9 - 2 5

要: 文章基 于 1 9 9 8— 2 0 1 0年 中国2 8个二位数制造业的面板数据 , 构建 了投入 、 产 出多项指标 测算 2 8
个二位数制造业产业综合规模 指数 , 反映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动 态变化 趋势 ; 进 而对 中国制造 业资本积 累动 态效率与劳动力配置的边际效率变迁进行剖 析 , 以探 究制造 业空 间集聚过程 中生产要素 配置动 态效 率 变化 特征 ; 并基 于研 究所得 结果对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 出若干政策建议 。 关键词 : 空间集聚 ; 生产要 素配置 ; 资本积 累; 动 态效率 中图分类号 : F O 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5 0 3 5 ( 2 0 1 3 ) 0 2 - 0 0 6 6 - 0 8
作者简介 : 杜壮丽( 1 9 7 4一 ) , 女, 浙江东阳人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学 院讲师 。来
红( 1 9 8 7一 ) , 女, 浙 江杭州 人 , 浙江工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与转移分析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与转移分析
段( 0一t )内产 业 i 地 区 生 产 的增 长 速 度 , 在
式 ( ) , , 产业 i 1 中 表示 在 地 区 的静态集 聚
绝 数, 表 业i 对指 。 示产 在地区J 产出 ∑口 . . 的 额,
=1
...— —
∑ d f 示产 i -表 业 在时间 0 内 全国 ) 段(一) 的 平
动 了经 济快 速增 长 , 目前 长 三 角 已经 成 为 我 国重
表示 全 国共 分 为 n个 经济 区域 。
( )产 业静 态集 聚相对 指数 二
J =6 ∑ o( ∑ ( X (/ b c c 2 . ) ) ) / /
式() , 2中 表示产业 i 在 地 区的静 态集
( )产 业静 态 集聚绝对 指数 一
J n
D邶I=d f ∑d 1 Z _ _ ) ) _ / )
() 3
式 ( ) ,Z 。f 示 在 时 间段 ( 3 中 D 州 _表 ] 0一t 内产 )


/ 1% ∑0×0 0
( 1 )
业i 在区域 的动态集聚指数 ,州 _表示在时间 d 。f 】
20 0 9年 5月
第 3期
南京师 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 f aj gN r l n e i ( oi cec ) ora o ni oma U i r t Sc l i e l N n v sy aS n
Ma 2 9 y, 00 No 3 .
长三 角地区制造业集聚 与转移分析
个行 业 ( 含 “ 它 制 造 业 ” , 是 , 制 造 业 总 未 其 )但 “
若 ∑d f>0 表明时间段( 一 ) _ ) , 0 内产业 《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中两位数代码的 2 8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规模与集聚效率关系研究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规模与集聚效率关系研究

计 算 机 及 其 他 电 子 设 备 制 造 业 (. 0 ) 0 1 0 仪器仪 表及文 化办 公用机械 制造 业 (. 4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O07、
业 (. 3 ) 0 0 6 、交 通运 输设 备制 造 集聚程度 加深幅度较 小行业 业 ( . 1 ) O 0 9 、黑 色金 属冶 炼及 压 ( ≤ 增 幅 <O 1 O .) 延 加 工 业 ( . 6 ) 医 药 制 造 业 004 、
成本 、原材料和能源等)的不断上涨,发展过程 中出现瓶 在最佳规模,就任何一个产业而言,在一定区位上集聚的企
域 的整 体效应下 降。奥地利 经济学家Tcy・ (98 ih G 18 )根据
弗农 的产品生命周期提 出了区域产业 集聚 的生命 周期理论 ,
认 为区域集聚先后经 历诞生阶段 、成长阶段 、成熟阶段 、衰 退 阶段 。在衰退 阶段 ,集聚导致规模 不经济 。 日本著名经 济 型 ,当区域产业集 聚越过支撑 点时,集聚不经 济 ,因此 产业 图来表示 ( ),第一阶段 (B 图1 A 段),产 业集 聚能够带来规 模 经济 ,产业 随着集聚 的加 强,规模扩大 ,效益增加 ,产业 产业规模、效益达到最优点,集聚处于适度阶段 ,C 是集聚适 度 点;第三 阶段 ( 点往 后 ) ,产业 的特 点是 随集聚规 模扩 C
( . 6 ) 文 教 体 育 用 品 制 造 业 002 、 ( 0 4 、 纺 织 服 装 鞋 帽 制 造 业 0 9) (.4 ) O 0 6 、食 品制 造 业 (. 3 ) O 0 6 饮 料制造业 (0 0 8 、烟草制 品 一. 0)
材 加工及 木、竹 、藤 、棕 、草制 品业 C0 2 、家具制造 业C1 2、
亿元 )仅 为山东 (7.2 元 )的4 .9 20 1 亿 79;劳动 生产率、资产 6 区,类似 的增投入 、增产 出而不增 效益的现象还不仅 局限于 过程 中生产要 素投 入不断增加 ,而 产出效率却不 断下降的现 象呢 ?这与我 国东部沿海地 区产业 高度集聚存在 怎样 的联系

2024年度北京市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应知应会考试题及答案

2024年度北京市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应知应会考试题及答案

2024年度北京市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应知应会考试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出版者权的保护期为多少年?()A.5.0B.10.0C.15.0D.20.02.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中的积极作用。

A.培养B.引进C.使用D.以上均是3.各级政府教育、科技、工信、安全、人社、文旅、国资、金融、外事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共同抓好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

A.谋划作用B.领导作用C.协同作用D.职能作用4.著作权属于作者的是?()A.职务作品B.演绎作品C.合作作品D.日记5.()认为人才聚集有五大推动力:即创造性工作的丰富性;企业家能力生产的可能性;容易识别知识的消费者;容易识别知识的供应者;未来提升空间。

A.佩鲁的增长极理论B.佩鲁的增长极理论C.戈特利布的舒适度人才界集理论D.凯恩斯的就业与经济增长理论6.“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数字中国”的重点任务,提出了()的重点任务A.数字中国的建设工作B.数字经济C.数字化应用D.智能制造7.《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规范各类评价活动。

大力减少()事项。

A.项目评审B.人才评价C.机构评估D.以上均是8.《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25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A.3%B.18%C.65%D.70%9.要优化人才()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A.表彰奖励B.负面清单C.奖惩结合D.黑名单10.闵采尔通常把贵族称为()。

A.“刽子手”B.“吸血鬼”C.“杀人魔”D.“强盗”1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基于()网络的应用技术。

A.3GB.4GC.5GD.6G12.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其发表权、著作财产权的权利的保护期为()年。

2024年河南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题(含答案)

2024年河南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题(含答案)

2024年河南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题(含答案)学校:班级:姓名:考号:一、单选题(20题)1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以。

为目的,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为客观科学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A.促进人才发展B.优化职业分类C促进人才开发使用D.优化人才评价2 .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

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答案:D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O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

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A.资本B.创新C.文化D.经济3 .()是跨系统、跨企业、跨地域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A.标识解析B.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C.工业互联网平台D.安全态势感知平台4 .作品完毕O年内,未经单位批准,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A.1.OB.2.OC.3.OD.4.O5,《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推动()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A.科研项目B.科技成果C.基础研究D.应用研究6 .一些。

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

A.一线城市B.大型城市C.省会城市D.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7 .以下陈述不属于“大变局”时代特质的是:OA.社会风险更加多样、复杂B.人化自然程度进一步加深C社会治理政策更倾向效率D.人类普遍进入长寿时代8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O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

A.义务教育B.中等教育C中职教育D.高等教育9 .()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对数据要素市场相对准确、清晰的认识和界定,是探索和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模式和方向的重要前提,也是值得各界商槌:的难点所在。

A.数据要素B.数据资源C数据资产D.数据要素市场10 .知识产权是。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1. 读中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A.地质条件稳定B.年降水量增多C.灌溉条件改善D.黄河水量减少2.河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土壤B.海拔C.水D.热量2. 读“某省及其四个区域2015年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下列问题。

1A.甲→丙B.乙→甲C.丙→丁D.丁→乙2.该省处于( )A.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B.工业化阶段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3. 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靠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

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湾区。

目前,四大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湾区经济发展快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A.交通B.资源C.气候D.文化2.影响湾区外向型产业大量集聚的最主要原因是()A.接近原料和市场B.地形平坦、气候适宜C.政策和税收优惠D.科技发达、人才众多3.目前,四大湾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最主要是()A.海运繁荣B.产业集聚C.科技创新D.市场广阔4. 灯笼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是喜庆的象征。

古代竹编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

福建省莆田市的船渡村,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制作竹编灯笼历史的“灯笼村”。

过去,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做灯笼,编制的灯笼在当地十分吃香。

如今,大部分村民放弃了这一传统手工艺,全村仅剩七八家灯笼作坊,编制灯笼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境地。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福建莆田历史上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气候温暖湿润B.水陆交通便利C.竹林资源丰富D.消费市场广阔2.历史上莆田灯笼用油纸糊裱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透光性B.防风防雨C.防止烫伤手D.增加美观度3.与古代竹编灯笼相比,现代铁丝灯笼的主要优势是A.材料成本较低B.剪断裁弯容易C.不可回收再利用D.使用寿命较长5. 都市圈(区)是指由其核心作用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受到中心城市强烈辐射、有着紧密联系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经济区域。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空间集聚、生产要素拥挤与集聚适度识别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空间集聚、生产要素拥挤与集聚适度识别研究
第2 8卷 第 2期 21 0 1年 2月
统 计 研 究
S a it a e e r h t tsi lR s a c c
Vo . 8.N o 2 12 . Fe . 2 1 b 0 1
长 江三 角 洲 地 区制 造 业 空 间集聚 、 生产 要 素 拥 挤 与集 聚 适 度 识 别研 究
汪彩 君 唐 根 年
内容 提 要 : 国制 造 业 呈 现 空 间集 聚特 征 已是 不 争 的 事 实 , 是 并 非 所 有 的 集 聚 都 会 带 来 正 效 应 。 长 三 角 地 我 但
区一 些 产 业 集 聚 已 出 现生 产 要 素 拥 挤 现 象 , 业 效 率 下 降 明显 。本 文采 用 区位 商 及 其 产 值 所 占 比例 等指 标 选 取 长 产
三 类 , 建 立 区域 制 造 业 空 间 聚集 适 度 分 析 与 预 警 模 型 , 合 理 指 导 区 域 产 业 聚 集 、 业 转 移 提 供决 策依 据 。 并 为 产 关 键 词 : 业 聚 集 ; 产 要 素拥 挤 ; 聚 适 度 ; 警 产 生 集 预
中 图分 类 号 :2 2 F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 5 5 2 1 ) 2— 0 9— 6 10 4 6 (0 10 0 5 0
S ia lt n Ya g z v r Det u t bi y i n t e Ri e la i
Wa gC i n& T n n in n aj u a gGe na
Ab ta t T ec n et no rd cinfcosrfrt h m-po rd cina dted ce s f up td rn n sr c : h o g s o f o u t atr ee tej u f o u t n h e raeo tu uigo e i p o o a p o o

制造业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经验研究

制造业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经验研究

制造业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经验研究李静;李宁周【摘要】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and firms'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growth the agglomeration index (EG index ) of 31 domestic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calculated by using China's industrial firm-level data in 1998-2007 ,and the firms'TFP is estimated by adopting the LP method .The results are shownas follows :the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TFP ;there exists an inverted-U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addi-tion ,due to the low concentration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compared with the indus-tries with low concentration ,higher concentration contributes more to firm productivity ,which also provides more operational space for adjust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cluster policies .%运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计算了我国31个制造行业集聚指数(EG指数),采用LP方法估计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考察了制造业集聚与企业TFP的关系。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空间演化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地理变迁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系统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动力机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城市规划、区域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长三角城市群概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一系列城市。

该区域经济基础雄厚,交通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随着全球化及国内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空间演化历程(一)初期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以各自为政、分散发展为主。

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

苏州、杭州等城市也凭借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集聚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间联系日益紧密。

以沪宁、沪杭等交通干线为轴线,形成了多个城市集聚区。

这些集聚区在产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三)网络化发展阶段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

各地级市及县区依托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干线,实现了快速互联互通。

同时,伴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更加便捷。

四、空间演化动力机制(一)政策推动国家政策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如国家战略的引导、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经济驱动经济全球化及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该区域的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极。

(三)交通支撑便捷的交通网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

五、未来发展趋势(一)都市圈发展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形成多个都市圈,如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

2.1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学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

2.1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学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学习目标】1.结合资料,理解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区域认知)2.通过材料,掌握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区域认知)3.结合材料,掌握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综合思维)4.结合知识,认识中心城市对周围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综合思维)【自主预习】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1.大都市的概念:大都市是规模庞大、①、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②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③,然后才是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④、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2.集聚:多种部门和资源的集聚,必然会导致地区⑤的形成和发展。

(1)集聚前期:产业基础较好、⑥的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增长后,会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

(2)集聚后期:当企业生产经营超过一定规模后,会导致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逐渐上升,经济利益开始下降,大都市的集聚作用产生衰退;而阻碍集聚的不利因素会日渐凸显,例如⑦、环境污染、地价上升、生活质量下降等。

3.辐射带动的概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⑧、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大都市以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商务以及高科技为主,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从而形成⑨、各展所长、紧密合作的区域经济格局。

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充分。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缘,我国海岸带与长江的交会处,是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也是亚太地区的重要枢纽和⑩。

1.上海大都市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2.优越的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理区位、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水平测度与效率评价--兼以金融业为例的实证分析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水平测度与效率评价--兼以金融业为例的实证分析

59 —
第2 期( 总第 2 4 4 期)
2 0 1 4年 2 月
工 业技 术经 济
o u r t l l a o fI n d u s t r i a l T e e h n o l o  ̄c l a E c o n o mi c s
N o . 2( G e n e r a l ,N o . 2 4 4 )
的有效 集聚 。
[ 关键词) 生产性服 务业
集聚效率 D E A
DoI : 1 0. 3 9 6 9 i s s n. 1 0 0 4—9 1 0 X. 2 0 1 4. 0 2. o a 7
[ 中图分 类号]F 0 6 2 . 9 [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从 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及全球化进程中产业 分布情况来看 ,服务业在许 多发达 国家或地 区的 经济增长中已处 于主导地位。统计数据表明,西
年来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也呈现出较 大的增长态 势 ( 见图1 ) 。但我们应认识 到,目前 ,长三角正 处于产业结构 升级 的拐点,一些传统产业空间集 聚过度并呈现出生产要素的拥挤效应 ( 唐根年等,
2 0 1 0 ) E 。要克服这些瓶颈 ,归根到底 需要依靠价
着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不断推进 ,我国产业结构逐
上世纪 7 O 年代 中期以来的服务业发展效率进行了 测算 ,认为新加坡服务业 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投
入 ,T F P对 服 务 业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小 于 l %。C u m —
的焦点。由于产业集聚具有多重均衡和不稳定的特 征,因而对其集聚水平 的测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学界并没有给出一个公认的权威测算方法。目 前对 地区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主要有区位熵指数 ( L o ) 、

制造业空间集聚、外部经济性与企业生产效率研究

制造业空间集聚、外部经济性与企业生产效率研究

制造业空间集聚、外部经济性与企业生产效率研究摘要:在一个地区的制造业某产业中,如果少数大企业在空间上高度集聚,那么,这种相对集中的区域经济结构可能会降低该地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

通过对中国橡胶与塑料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三个制造业部门的研究,使用2001和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区域产业集中度与制造业三部门企业的生产效率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的负向关系,虽然空间集聚产生的外部经济性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但这种作用却是比较微弱的。

关键词:区域产业集中度;外部经济性;生产效率;制造业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010-04一、现有相关研究简述现有研究认为:当大企业在空间上高度集聚,而小企业也在该区域建厂时,小企业从当地集聚经济性中获益就相对较少;而当小企业位于产业集中度较低的地区时,反而从集聚经济性中得到的收益更大(drucker、feser,2012)[1]。

国外已有学者力图用实证检验产业集中度与企业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

例如,feser(2002)将制造业部门的产业集中度水平作为控制变量来研究产业集中度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得出“竞争性产业结构(低集中度)与创新密集型产业的生产率之间确实存在正向关系,但与技术驱动型产业(农业与园林设备产业)之间没有显著关系”的结论[2]。

rosenthal和strange(2003)使用微观层面的数据测算了六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指标和区域跨行业多样性。

结果发现:在某地区某产业就业人口中,如果小企业提供的就业比例更高(即产业集中度较低),那么,新企业数目会增加得更多,企业新就业人数也增加得很快。

这两项研究都证实了区域产业集中度和经济效益之间存在关系[3]。

有学者使用国家层面而非区域层面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相对集中的产业结构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作用并不明确,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具体取决于产业集中度的大小(gopinath等人,2004)[4]。

人文与社会科学——经济学——经济地理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经济学——经济地理学
方配 置
0 12 1 6821 7 0 ・1 9 9
规划理论和实践 中的空 间观念塑造着我 们周围 的人造环境 .空 间观念 的发展呈 现 出从绝对 到相对 、从 时空分 离转 向时 空关联 、从一元到多元 的变化趋势 .2 0 世纪 以来规划理论逐渐吸纳相对空 间观 念 ,但迄今 为止规划实 践仍 以绝对 空间 观念为主导 .绝对空 间观 念成 为规划实 践低效性 的深层 原因,但 是完全放 弃绝 对空 间观念 而将 相对 空间观念引入 规划 理论和 实践不仅 存在 很多 困难 ,而且会 造成认识和 实践上 的混乱,科 学的空间 观念应该将绝对和相对 结合起 来形成多 元空 间观 .我国规划 理论研究和实践仍
地理 . - o ,2 () 3 9 3 3 — 2 6 63. 5  ̄ 6 0 -
新产业 区是后福特主 义与新劳动地域分 工及全球化相结合 的产物 , 具有同源性 , 但 在 不 同 国家可 能采 取 不 同 的表现 形 式.对 新产业 区的定义及其特征描述要 充分考虑新产业区的成因 .新产业 区的 高级化要从各新产业区的实际 出发 ,从 多种 途径中进行有针对性 的选择 ,形成 新产业 区提升 的最佳路径和途径 .参 l 8 关键 词:新产业 区;创新 网络学派 ;经 济地 理制度学派;产业集群 ;全球与地
维普资讯
2 O 、 1 2 o1 0 6 , . ,N .8 01
研 究 类( 人文与社会科学)
21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研 究 类
规划 理 论 和 实 践 中 的 空 间观 念 辨 析=
功能分析;抗风险能力
0121 6824 7 0 ・1 9 9
人文与社 会科学
观念 的不足 和吸纳相对空间观念的合理 性 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图 3表

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蔬菜生产功能空间分异及布局优化研究——以上海市崇明区为例

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蔬菜生产功能空间分异及布局优化研究——以上海市崇明区为例

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蔬菜生产功能空间分异及布局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崇明区为例许伟1,2(1.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 200072;2. 上海市国土资源调查研究院,上海 200072)摘 要:为全面了解蔬菜生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科学评价蔬菜生产功能适宜性,本文以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市崇明区为例,构建了蔬菜生产空间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5个维度、15项具体指标),利用ArcGIS10.5 Open GeoDa软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空间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蔬菜生产空间布局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耕地资源本底状况、生产设施条件规划生态空间限制等因素对蔬菜生产空间分布影响较大;蔬菜生产功能空间集聚特征明显(Moran’s I=0.51,p<0.05,LISA集聚图空间特征与空间优势度等级基本吻合;崇明区蔬菜生产功能区域差异明显,适宜性呈现北部—中部—南部逐步降低的空间结构特征,中等适宜等级及以上的区域占比超过40%,适宜性等级高的单元内部具有均质性。

研究结果可为农业功能区划定、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耕地保护政策制定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蔬菜生产功能;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优势度;集聚性;评价指标体系;空间布局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0)03-0039-06蔬菜生产空间是保障重要农产品均衡稳定供给、维护生态安全和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具有多功能复合利用特征。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

上海市崇明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受城镇开发建设和生态建设占用、蔬菜产业经济比较效益不高、农用地保护积极性不够等因素影响,蔬菜生产面积和质量持续下降,势必引起现代农业发展不均衡、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足、居民生活成本上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缓慢等问题。

本世纪初,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产地域分工、多功能特性等研究悄然兴起,如:贾兴梅等探讨了农业集聚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关性[1];韩非等研究了农业多功能性的区位选择和农业发展模式[2];邓宪兵等分析了全国层面种植业地理空间集聚演变效应[3];吴建寨、赵霞等开展蔬菜产地集聚特征研究[4-5]。

浙江省绍兴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

浙江省绍兴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

浙江省绍兴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理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日常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指太阳大气层中的A .光球层B .色球层C .日冕层D .太阳风 2.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A .金刚石B .石英C .云母D .长石3.“天空刚泛起鱼肚白”常用来形容清晨太阳还未出现,但天已发亮。

这句话反映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是A .吸收B .反射C .折射D .散射 4.恐龙在地球上一派繁荣景象的地质年代是A .太古代B .元古代C .中生代D .新生代 5. 7、8月份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形成长时间晴热天气的天气系统是A .亚州高压B .副热带高压C .热带气旋D .东南季风读图1某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6-7题。

6.Q 处的地质构造类型是A .背斜B .向斜C .地垒D .地堑7.影响岩层P 在不同地点埋藏深度不同的 主要原因是 A .外力侵蚀 B .沉积环境不同 C .地壳运动 D .地层层数不同读图2“某区域地层剖面图”,图中数码①—⑦代表岩层,回答第8~10题。

8.①、④可能是A. 花岗岩、大理岩B. 石英岩、片麻岩C. 花岗岩、石灰岩D. 页岩、玄武岩图2 P Q图19.岩层①、④、⑤、⑥从新到老的是A. ①④⑤⑥B. ⑥⑤④①C. ⑥①⑤④D. ①⑤④⑥ 10.推断岩浆活动以前的地质演变过程A.侵蚀、沉积、断层、沉积、侵蚀、沉积B.沉积、侵蚀、沉积、断层、侵蚀、沉积C.断层、侵蚀、沉积、侵蚀、沉积、沉积D.沉积、侵蚀、断层、沉积、侵蚀、沉积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

图3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A .耕地面积加速下降B .粮食产量持续上升C .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D .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12.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耕地面积减少趋缓B .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C .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D .农业生态显著改善读图4“世界某地区图”,回答13-14题。

生产要素拥挤与最优集聚度识别行业异质性的视角

生产要素拥挤与最优集聚度识别行业异质性的视角

生产要素拥挤与最优集聚度识别行业异质性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生产要素拥挤与最优集聚度之间的关系,并从行业异质性的视角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生产要素拥挤是指某一地区或行业内,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供给超过需求,导致要素利用效率下降、成本上升的现象。

而最优集聚度则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各类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状态。

本文首先对生产要素拥挤和最优集聚度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接着,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生产要素拥挤对最优集聚度的影响机制,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行业间的异质性表现。

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了一系列行业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深入探讨行业异质性对生产要素拥挤与最优集聚度关系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他们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时,充分考虑生产要素拥挤和最优集聚度的关系,以及行业异质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生产要素拥挤与最优集聚度领域的理论体系,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文献综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要素拥挤与最优集聚度的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从生产要素拥挤的内涵、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最优集聚度的识别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在生产要素拥挤的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生产要素拥挤是指某一地区或行业内生产要素的投入超过其承载能力,导致生产要素的效率下降、成本上升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与资源环境限制、技术进步滞后、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有关。

在形成机制方面,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生产要素拥挤是市场机制失灵的表现,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问题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生产要素拥挤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的体现。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中生产要素配置动态效率特征研究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中生产要素配置动态效率特征研究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中生产要素配置动态效率特征研究
杜壮丽;来红;唐根年
【期刊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8)002
【摘要】文章基于1998~2010年中国28个二位数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投入、产出多项指标测算28个二位数制造业产业综合规模指数,反映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动态变化趋势;进而对中国制造业资本积累动态效率与劳动力配置的边际效率变迁进行剖析,以探究制造业空间集聚过程中生产要素配置动态效率变化特征;并基于研究所得结果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总页数】8页(P66-73)
【作者】杜壮丽;来红;唐根年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O62
【相关文献】
1.空间集聚、市场结构对城市创业精神的影响研究--基于2001-2007年中国制造业的数据 [J], 郭琪;贺灿飞;史进
2.中国纺织业空间集聚、生产要素配置动态效率演变特征及其政策启示 [J], 来红;唐根年
3.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特征研究 [J], 韩中
4.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空间集聚测度与动态演进研究 [J], 许妮娅;陈潜
5.中国制造业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趋势与成因 [J], 王燕;王志强;汪涛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特征及空间格局

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特征及空间格局

第40卷第2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2月Vol.40No.2Journalof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Feb.2015DOI:10.13718/j.cnki.xsxb.2015.02.009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特征及空间格局①康概,申玉铭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摘要: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地理特征之一是产业集聚,而服务业比制造业更具空间集聚效应.运用Theil系数、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及其典型行业集聚特征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2003-2010年长三角服务业空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逐步缩小,不同类型地区对差异有不同的贡献率;区域集聚程度由大到小为房地产业,流通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呈现倒“U”型变化;行业集中度由大到小为房地产业,流通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表现为波动性上升趋势;服务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显著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集聚水平低的地区主要在南部区.并基于测度结果提出了一些优化调控建议.关键词:服务业;集聚;空间格局;长三角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471(2015)2004509伴随产业结构不断软化和优化,世界经济呈现“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趋势,服务业从制造业中逐渐分离,成为策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战略性地位[1-2].服务业集聚现象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并比工业更依赖于本地市场容量,也呈现更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在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增强的背景下,中国城市正向服务经济迈进,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逐渐成为影响城市空间重构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力量[3].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区域之一,在枟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枠的区域战略目标定位下,其正向着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迈进.以服务业集聚为主导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是优化其经济结构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对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研究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格局.Gillespie等和Cof‐fey等对英国和加拿大进行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中在大都市区[4-5].之后伴随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又呈现从中心区向外扩展的趋势,使大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出现多中心的空间结构[6-7].在国内,林彰平等发现转型期广州市金融服务业在向中心区集聚时也向城市新区扩散,由单中心集聚转变为“中心区多点集聚”的空间格局[8];邱灵等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分布空间呈显著的关联性,流通、信息、商务和科技服务相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一致性较高,流通、商务和科技服务之间以及信息与科技服务之间的空间集聚一致性较高[9].②对服务业空间集聚成因的讨论.Illeris的解释是“面对面接触”,生产性服务要求企业、客户间有直接接触和联系,而人的运输成本是最贵的,因而接近客①收稿日期:201405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07).作者简介:康概(1986),男,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调控的研究.通信作者:申玉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64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ttp://xbbjb.swu.cn第40卷户的需求使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中在大都市区以节约交易成本[10].但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现代通信手段导致很多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和客户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很重要.后来的研究更愿意将其解释为信息交流的便捷以及创新的可能[11].大城市拥有各种大量的资源、机构、科研院所、大众媒体,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及时了解、获取市场信息;及时把握周围环境的变化,创新也就更容易产生.国内的蒋三庚等结合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提出外部经济性、范围经济和创新效应是现代服务业在大都市集群的原因[12];钟韵等从根植性、网络性和创新性3个经济特性对中央商务区(CBD)、高新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园3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管理机制进行了分析[13].③服务业集聚特征的研究.Hutton,Coffey等对温哥华、蒙特利尔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CBD,总体上呈现中心性、专业化的空间集聚特征[14-15].但Airoldi,Agu‐ilera等对首尔、里昂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或不同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态势存在明显差异[16-17].此外,胡霞等研究了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水平,显示我国城市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特征强度高于工业,并且这种集聚强度与行业的社会性质相关[18];金荣学等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现代服务业集聚的资本存量与GDP的长期协整关系进行了研究,现代服务业集聚度对经济发展有呈阶梯状分布的正向促进作用[19].总体来看,服务业在空间上尤其是在大都市中表现为明显集聚特征;影响其集聚的因素也呈现多样化;此外,不同服务业行业的集聚水平也有所差异.局限于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国内对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相对不足.选择研究区域的尺度大都为全国、大都市,而以区域为对象的服务业空间集聚系统研究相对缺乏;研究对象也以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或某一服务业部门居多.这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相继出台服务业发展规划及政策的需求不相适应.鉴于此,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借鉴一般产业集聚较为成熟的测度方法,对不同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行定量测度,试图系统地分析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整体状况及典型行业特征,旨在为服务业集聚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1数据与研究方法1.1研究地域界定长三角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以不到全国3%的国土面积实现了25%以上的经济产出.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础,以服务业为主导促进经济增长是其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竞争力提出的重要途径[20].根据国务院枟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枠中对长三角地区范围的界定,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地域囊括上海、江苏、浙江2省1市的25个城市.并参照枟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枠将其划分为一核两翼区、中心区、核心区、外围区4类区域(表1).表1长三角地区类型划分区域类型所属城市一核两翼区上海、南京、杭州中心区苏州、无锡、宁波核心区泰州、扬州、镇江、南通、常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外围区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衢州、金华、丽水、温州1.2数据处理本文数据主要来自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枠(2004-2012年)、枟第三产业统计年鉴枠及长三角地区江苏省、浙江省、25个城市相关年份统计年鉴和经济年鉴.采集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增加值以及服务业内部典型行业就业人数等指标作为本文分析对象.并抽取流通业(即交运仓储邮政)、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作为典型服务业进行讨论.1.3 研究方法不同的服务业空间集聚测度方法有适合各自的尺度和内涵.首先使用Theil系数分解讨论区域、类型区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差异.由于服务业空间集聚应分别考虑区域集聚和产业集中,故分别选取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测度地域不均衡性和产业集中度.此外,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在区县尺度进行服务业空间集聚结构辨识.1.3.1 Theil系数Theil系数是测度区域差异的重要指标,常用作分析区域之间和内部的差异.其公式为T=Tb+∑ni=1SiS×TwiTb=∑ni=1SiS×lgSi/SPi/PTwi=∑ni=1SjSi×lgSj/SiPj/Pi 其中,i表示长三角地区中的某类型区;j表示i类型区中某城市;T为区域总体差异程度;Tb为4个类型区之间差异程度;Twi为i类型区内部差异程度;S表示服务业增加值;P表示人口总量.该数值越大表明区域间不均衡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1.3.2 空间基尼系数空间基尼系数(G)是参考洛伦茨曲线建立的判断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常用来度量行业区域集聚程度,其计算公式为G=∑ni=1(Si-Xi)2 其中,Si是i城市某类服务业就业人数占背景区域该类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Xi是该城市服务业总就业人数占背景区域服务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空间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其数值越大表明行业区域集聚程度越高.1.3.3 赫芬达尔系数赫芬达尔系数(H)是产业经济学中测量产业集中度的综合系数.其表达式为H=∑ni=1XiT2 其中,Xi为第i城市某类服务业的就业人数,T为各城市该类服务业就业人数总和,n为城市数量.一般认为,H系数越大则产业集中度越高;反之,H系数越小则产业集中度越低.1.3.4 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用来描述区域单元某种现象的整体分布状况,以判断其在空间上是否具有集聚性,常用的检验统计量有Geary摧s和Moran摧sI.本文采用Moran系数,并通过属性值的相对大小判断聚集程度高低.其公式为GlobalMoran摧sI=∑ni=1∑nj=1Wij(Xi-珡X)(Xj-珡X)S2∑ni=1∑nj=1Wij S2=1n∑ni=1(Xi-珡X);珡X=1n∑ji=1Xi;Xi,Xj分别表示某属性特征X在空间单元i和j上的观测值(本文为各县域单元的服务业增加值);Wij为采用邻近标准构建的空间权重矩阵.GlobalMoran摧sI的取值范74第2期 康 概,等: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特征及空间格局围介于-1到1之间,因而通过I值可以直接判断区域产业的集聚水平.局部空间自相关是度量局部空间单元相对于整体研究范围空间自相关的影响程度,其公式为localmoran摧sI=n(Xi-珡X)∑nj=1Wij(Xj-珡X)∑i-1(Xi-珡X)2 n为空间单元数量;Xi,Xj分别表示某属性特征X在空间单元i和j上的观测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2 综合测度分析2.1 服务业发展空间差异显著,呈下降趋势采用Theil系数测算2003-2011年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计算结果表明(图1),在2003年之后的近10年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总体差异、4大类型区间的差异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从2003年的0.0974,0.0833下降为2011年的0.0689,0.0603,说明区域内总体差异和类型区间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并且差异缩小的幅度还比较大.此外,各类型区内部除了中心区内部服务业发展差异水平总体增大以外,其余3个类型区内部差异在逐步缩小.其中,中心区Theil系数由2003年的0.0027上升为2009年的0.0101;一核两翼区、核心区、外围区差异从0.0047,0.0227和0.0423降到2011年的0.0001,0.0161和0.0161,以一核两翼区差异缩小程度最大.T,Tb,Tb1,Tb2,Tb3和Tb4分别代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差异、类型区间差异、一核两翼区内差异、中心区内差异、核心区内差异、外围区差异.图1 2003-2011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Theil系数进一步分析类型区之间差异、各类型区内部差异对区域服务业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图2).结果表明:类型区之间的服务业差异对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程度要远高于各类型区内部差异的贡献,每年的贡献率均超过85%.在各类型区内部差异中,外围区城市间服务业差异对区域总体差异的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核心区,历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8%,4.5%.这是由于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内部经济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并且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当地服务业发展,因而服务业在区域内总体差异呈减小趋势.但类型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显著,尤其是一核两翼的上海、南京、杭州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都要远强于其他城市,导致了类型区间的服务业差异贡献是区域差异最主要的来源.84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tp://xbbjb.swu.cn 第40卷图2 2003-2011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总体差异的贡献率2.2 集聚程度分析2.2.1 服务业整体集聚水平不断增强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对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及内部典型行业的区域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图3).结果表明,服务业整体区域集聚水平在动态上集聚处于不断增强态势,空间基尼系数最低的2003年为0.0009,最高的2006年为0.0060.进一步分行业讨论,在历年平均值上区域集聚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房地产业,流通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空间基尼系数平均值最高的房地产业平均值为0.0226,最低的金融业为0.0034.从动态上来看,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区域集聚程度在波动中有所降低,从2003年的0.0262,0.0123变为2011年的0.0222,0.0116.流通业、金融业在波动起伏中的区域集聚程度有所提升,分别由2003年的0.0162,0.0011上升至2011年的0.0224,0.0044.而批发零售业则呈大致倒“U”型变化,空间基尼系数从2003年的0.0026升至2005年的0.05942后变为2011年的0.0133.图3 2003-2011年长三角地区典型服务业空间基尼系数2.2.2 服务业行业集中度在逐步上升基于赫芬达尔系数对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及其典型行业的产业集中程度进行测度(图4).从服务业整体上看,行业集中度在波动的基础上呈增强趋势,赫芬达尔系数从2003年的0.1014增加到2005年的0.1349之后开始逐渐下滑至2011年的0.1088.2003-2011年间其行业集中程度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房地产业,流通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其中赫芬达尔系数最高的房地产业平均值为0.19674,最低的金融业为0.11449.从动态上看,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集中度是在较强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0.15237,0.12361涨到了2011年的0.20326,0.19978.流通业、金融业、住宿餐饮业的集中度则是在平缓的波动中表现为增长趋势,分别从2003年的0.17659,0.10126和0.15237上升到2011年的0.19679,0.12646和0.19235.94第2期 康 概,等: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特征及空间格局图4 2003-2011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典型行业赫芬达尔系数以上测度表明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区域集聚度和行业集中度在不断上升,并且其内部行业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因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带动了土地高度集约利用,从而使房地产业在区域中成为了集聚程度最高的服务业.其地处我国沿海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区位优势及基础设施优势显著,拥有上海港、嘉兴港、舟山港等大批港口和发达的铁路、陆路、航空相互配套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因而流通业在区域中集聚态势明显.此外,相对发达的经济水平和高的人口密度带动了住宿餐饮、批发零售这些满足居民物质消费的传统服务业呈现一定集聚态势.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相比其他典型服务业集聚水平最低,这可能是由于本文基础数据为从业人员数,而金融网点基于各地相对分散的布局及网点从业人数大体相当导致测算出的集聚程度不高.2.3 空间关联性显著,冷热点区分异基于县域尺度对长三角地区2003-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4).计算表明,其Moran’sI指数结果均为正值,并且全部通过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由此可以认为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呈现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即服务业增加值表现出显著的低密度区与低密度区邻近、高密度区与高密度区邻近的集聚态势.从时间序列上看,长三角服务业增加值空间关联性在总体呈上升趋势的基础上存在较为明显波动.Moran’sI由2003年的0.3229在波动中增长至2011年的0.3403,最低和最高值分别为2005年、2008年的0.2871和0.4138.表2 2003-2011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县域尺度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年 份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Z检验6.5782倡倡倡7.3450倡倡倡7.0288倡倡倡7.8196倡倡倡7.6737倡倡倡 年 份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Moran’sI0.41380.39390.31320.3403Z检验7.6436倡倡倡7.2459倡倡倡5.7408倡倡倡6.3683倡倡倡 注:倡倡倡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抽取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03-2011年服务业平均增加值计算Getis‐OrdGi倡统计量,并由高到低分为4类: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和冷点区,得到其空间集聚热点区图(图5).结果表明,2003-2011年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空间格局在动态上变化不大,主要的热点区是上海和苏州的部分区县,在个别年份杭州也有区县位列服务业集聚热点区,并在此基础上以上海、苏州地区向周围辐射分布.这说明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中,上海、苏州是其核心地区.次热点区大都围绕在主要热点区周围,主要是苏州、南通、宁波、绍兴、南京,北部和南部零星分布的有徐州、连云港、台州、温州的部分区县.可见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大致对应了一核两翼、中05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tp://xbbjb.swu.cn 第40卷心区,这是因为它们在长三角中经济处于明显优势,因而服务业在其区间集聚明显,也符合了规划中对其的定位.次冷点区和冷点区则分别主要连片分布于区域的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零星交织.较为稳定的次冷点区有盐城、宿迁、舟山、绍兴等城市的区县;冷点区则常有丽水、衢州、淮安、嘉兴的区县.由此来看,在次冷点区和冷点区中,核心区和外围区的城市区分不是特别明显,相互交织程度较高,这是由于核心区、外围区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服务业集聚程度较弱,因而在今后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图5 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多年份及2003-2011年平均值集聚热点图3 优化服务业空间集聚建议以枟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枠的实施为契机,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各城市应因地制宜地统筹服务业集聚与扩散,力争区位模式逐渐转型为“一核九带”的空间发展,实现城市间扁平化的产业链协作分工.各城市应规划协调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类型,避免产业雷同和重复建设,以错位发展实现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基于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特征,应当规划建设区域层面的服务业集聚功能区并关注其内部行业发展的异质性.一核两翼区的上海、南京、杭州应成为具有全国乃至亚太地区有影响力的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城市,上海应重点发展金融、航运(流通)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亚太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南京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文化旅游等,定位于长三角北部服务业中心;杭州着重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定位于长三角南部的服务业中心.中心区的苏州、无锡、宁波具有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水平,苏州重点发展流通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以及休闲旅游等服务业;无锡着重发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宁波着重发展流通服务、商务服务等服务业.处于苏北和浙西南等地的核心区和外围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则主要立足于改造提升现有的传统服务业,并加快建设具有其15第2期 康 概,等: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特征及空间格局25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ttp://xbbjb.swu.cn第40卷各自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4结论与讨论通过上文对长三角地区2003-2011年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分解、集聚测度和空间结构辨识,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总体上和各类型区之间存在显著空间差异,但差异呈现出减小趋势.此外,类型区之间的服务业差异对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程度要远远强于各类型区内部差异,在各类型区内部差异中,外围区城市间服务业差异对区域总体差异的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核心区,一核两翼区和中心区的影响较弱.②从服务业集聚度上来看,区域集聚度和产业集中度都在不断提高.区域集聚度内部行业由大到小依次为房地产业,流通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并呈现波动和倒“U”型变化.产业集中度内部行业由大到小依次为房地产业,流通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呈波动和上升趋势.③长三角地区服务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服务业发展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冷热点区整体空间格局相对稳定,个别地区变动较大,服务业集聚空间格局以上海地区为主要集聚地,南部丽水、衢州、嘉兴的部分区县集聚水平最弱.核心区、外围区城市服务业尚待继续提升.④各城市应根据已有的集聚特点和空间关联,结合各自资源禀赋、区位以及市场状况等内外部条件,引导其在城市群范围内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实现各市业态的分工协作和错位集聚.参考文献:[1]管驰明,高雅娜.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2):108-113.[2]申玉铭,邱灵,任旺兵,等.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7,22(6):1-5.[3]阎小培,许学强.广州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变化分析———兼释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J].地理学报,1999,54(4):299-308.[4]GILLESPIEAE,GREENAE.TheChangingGeographyofProducerServicesEmploymentinBritain1RegionalStudies[J].1987,21(5):397-411.[5]COFFEYWJ,MCRAEJJ.ServiceIndustriesinRegionalDevelopment[M].MontReal:InstituteforResearchonPub‐licPolicy,1990.[6]LONGCORETR,RASESPW.InformationTechnologyandDowntownRe‐Structuring:theCaseofNewYorkCity’sFinancialDistrict[J].UrbanGeography,1996,17(4):354-372.[7]FORSTALLRL,GREENERP.DefiningJobConcentrations:theLosAngelesCase[J].UrbanGeography,1997,18(8):705-739.[8]林彰平,闫小培.转型期广州市金融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变动[J].地理学报,2006,61(8):818-828.[9]邱灵,方创琳.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综合测度[J].地理研究,2013,32(1):99-110.[10]ILLERISS.TheServiceEconomy:AGeographyApproach[M].Chichester:JohnWiley&Sons,1996:122-115.[11]PORTERM.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M].London:Macmillan,1990:54-56.[12]蒋三庚.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3]钟韵,刘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经济特性及其启示[J].热带地理,2012,32(5):515-520,574.[14]HUTTONTA,LEYDLOCATION,linkages,andlabor:TheDowntownComplexofCorporateActivitiesinaMediumSizecity,Vancouver,BritishColumbia[J].EconomicGeography,1987,63(2):126-141.[15]COFFEYWJ,DROLETR,POLESEM.TheIntrametropolitanLocationofHighOrderServices:Patterns,FactorsandMobilityinMontreal[J].PapersinRegionalScience,1996,75(3):293-323.[16]AIROLDIA,JANETTIGB,GAMBARDELLAA,etal.TheImpactofUrbanStructureontheLocationofProducerServices[J].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1997,17(1):91-114.[17]AGUILERAA.ServicesRelationship,MarketAreaandtheIntrametropolitanLocationofBusinessServices[J].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2003,23(1):43-58.[18]胡 霞.产业特性与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9,20(2):56-58.[19]金荣学,许广月.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与经济发展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09,30(11):14-15.[20]魏守华,韩晨霞.长三角服务业的增长差异:基于份额———偏离分析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24-30.OnSpatialCharacteristicsofServiceAgglomerationinYangtzeRiverDeltaRegionKANG Gai, SHENYu‐mingCollegeofResourceEnvironmentandTourism,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Abstract:Themostimportantgeographicalfeaturesofeconomicactivityisindustrialconcentration,andserviceindustryhasmoreagglomerationeffectthanmanufacturing.MainlybasedonusingTheil‐coeffi‐cient,SpatialGini‐coefficient,Herfindahlcoefficient,Spatialautocorrelationandothermethodsandindi‐cators,inthisarticlethemodelhasbeenmeasuredoflocalitydistribution,theindustrialcharacteristics,thespecializedrateofserviceindustryineachcityofthisregionfrom2003to2011.Theanalysisresultsindi‐catethattheservicesspaceofYangtzeriverdeltaexistssignificantdifferencebutgraduallynarrowed,anddifferenttypesofregionaldifferenceshavedifferentcontributionrate;inregionalcluster,realestatein‐dustry>circulation>wholesaleandretail>accommodationcatering>finance,presenttheinverted“U”typechange;inindustryconcentration,realestateindustry>circulation>accommodationcatering>wholesaleandretail>finance,characterizedbyvolatilityrisingtrend;servicesspaceshowedpositivecorre‐lation,whilehighvalueagglomerationaremainlyconcentratedinShanghaiarea,lowlevelofagglomera‐tionareasaremainlyinthesouthernarea.Finally,someoptimizationadjustmentsuggestionareputfor‐ward.Keywords:serviceindustry;agglomeration;spatialcharacteristics;YangtzeRiverDelta责任编辑 周仁惠 35第2期 康 概,等: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特征及空间格局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特征及空间格局作者:康概, 申玉铭, KANG Gai, SHEN Yu-ming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刊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15(2)引用本文格式:康概.申玉铭.KANG Gai.SHEN Yu-ming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特征及空间格局[期刊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2)。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中学2022年高一地理期末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中学2022年高一地理期末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中学2022年高一地理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下图中从自然条件考虑,最可能发展为港口城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参考答案:A2. 下图是我国西藏某地6月22日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示意图(未考虑海拔等因素)。

参考图回答当气温达最高值时A.太阳辐射最强 D .地面辐射最强C.大气辐射最强D.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参考答案:C3. 现代铁路公路的修建过程中常常会采用“以桥代路”的做法。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5. 图中四地“以桥代路”的作用是A. ①-减小铁路的坡度起伏B. ②-缩短宁波至上海的行程C. ③-避免山崩滑坡的危害D. ④-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36. 各桥梁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不利影响是A. ①-干旱与洪涝B. ②-海潮与海冰C. ③-泥石流与风沙D. ④-冻土与生态脆弱参考答案:35. B 36. D35. 读图,①是京沪高铁,位于平原地区,以桥代路主要是减小铁路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少占耕地,A错。

②是杭州湾大桥,位于海湾水面上,目的是为了缩短宁波到上海的距离,B对。

③是贵州清水河大桥,经过喀斯特地貌区,是为了减小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C错。

④是青藏北部清水河大桥,则是为了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错。

36. 结合前面分析,京沪高铁经过水乡地区,不利因素是河湖众多,A错。

杭州湾,C错。

青藏地区生态脆弱,高寒缺氧,冻土广布,D对。

4. 下图示意京津冀地区某汽车制造企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

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在阶段I和阶段Ⅱ,图中核心企业与关联企业在北京市集中分布,分析其主要优势。

(2)在阶段Ⅲ,北京市汽车制造业出现向外地转移的趋势,分析其对北京市环境的有利影响参考答案:(1)减少运费和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基建投资。

(2)减少了废气、废水、废渣以及废热、噪音等污染,有利于北京市环境质量改善;有利于缓解北京市热岛效应;【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集聚和分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8 卷第 2 期 2011 年 2 月
统计研究 Statistical Research
Vol. 28 ,No. 2 Feb. 2011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空间集聚 、 生产要素拥挤与集聚适度识别研究
*
汪彩君
唐根年
内容提要 : 我国制造业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已是 不 争 的 事 实, 但是并非所有的集聚都会带来正效应。长三角地 区一些产业集聚已出现生产要素拥挤现象, 产业效率下降明显 。 本文采用区位商 及 其 产 值 所 占 比 例 等 指 标 选 取 长 通过产业 规 模 指 数 与 利 润 的 相 关 分 析, 得出并非所有制造行业生产效 三角地区典型的六大高集聚度的制造产业, 率与产业聚集度成正相关关系, 依据制造业集聚效率 特 征 把 集 聚 类 型 定 量 划 分 为 聚 集 过 度 、 聚集适度与聚集推进 三类, 并建立区域制造业空间聚集适度分析与预警模型, 为合理指导区域产业聚集 、 产业转移提供决策依据 。 关键词 : 产业聚集;生产要素拥挤;集聚适度;预警 中图分类号 : F22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2 - 4565 ( 2011 ) 02 - 0059 - 06
正是由于市场信息的滞后性 、 不对称性影响 事实上, 了理性的厂 商 并 作 出 了 非 理 性 决 策, 随 着“羊 群 效 “非经济区 ” 。 应” 进入 假设 2. 生产要素 拥 挤 现 象 同 样 普 遍 存 在 于 产 业集聚演进过程中, 当生产要素拥挤足于抵消劳动 生产力提高给企业 带 来 的 集 聚 经 济 效 果 时, 理性的 厂商将选择撤退性生产转移 。 否则随着产业空间集 技术效率 、 生产 聚的演进和生产要素的进一步投入, 要素配置效率出现降低现象 。 ( 三 )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假设 1957 年, Farrell[2 ]提 出 以 生 产 前 缘 ( Production Frontier 或称效率前 缘 Efficiency Frontier ) 来 衡 量 生 产效 率, 且 将 所 有 决 策 单 元 DMU ( Decision Making Units ) 视为同 一 生 产 函 数, 不估计母体样本中的任 而是以 折 线 ( Piece-wise ) , 将 最 适 当 的 DMU 何参数, 所产生的点 连 接 起 来, 形 成 一 条 包 络 线, 即效率前 缘, 藉此来 评 估 DMU 相 对 效 率 。 有 关 Farrell 相 对 现以图 1 加以说明 。 效率衡量的概念,
第 28 卷第 2 期
汪彩君
唐根年 :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空间集聚 、 生产要素拥挤与集聚适度识别研究
· 61 ·
Q′点有相同技术效率 。 但 Q′ 落在 SS′曲线上, 故 Q、 点的生产成本却明显较 Q 点低, 为 Q 点的 OR / OQ , 因而将 Q 点的配置效率用 OR / OQ 来表示 。 而 整 体 效率 ( Overall Efficiency ) 则 为 OE = TE × AE = ( OQ / OP ) × ( OR / OQ ) = OR / OP 。 故 若 让 P 点 同 时 达到 配 置 效 率 与 技 术 效 率, 则达到 P 点的整体效 率, 其 投 入 可 节 省 原 来 的 OR / OP 。 若 改 善 技 术 效 可透过模式的运 算 找 出 哪 一 个 投 入 项 没 有 达 到 率, 最佳效率, 由该投入资源的改善达到最佳效率, 从而 达到改变生产要素投入项的比例改善生产要素配置 效率 。 假设 3. 产业集 聚 演 进 过 程 中 生 产 要 素 拥 挤 现 象可通过改变生产要素投入项的比例改善生产要素 配置效率, 引导理性的厂商将选择撤退性生产转移 。
图1
Farrell 相对效率衡量示意模型
X2 , 假设 决 策 单 元 DMU 以 二 项 基 本 投 入 X1 、 实现产出项 Y , 并将单位产出所 需 X1 与 X2 之 最 少 可能组 合 构 成 效 率 前 缘 ( Efficiency Frontier ) 。 图 1 中曲线 SS′为等量曲线, 即 在 固 定 规 模 报 酬 假 设 下, 线 上 每 一 点 都 具 相 等 的 技 术 效 率 值 。 而 AA′ 线 段 ( 等成本曲 线 ) 则 由 相 同 要 素 投 入 价 格 比 率 点 所 连 OP 为 生 产 一 单 位 Y , X1 、 成的曲线 。 以 P 点 为 例, X2 实际投入量之组合点, Q 点为 P 点为在等产量线 X2 之 且 为 X1 、 上之投影( 与 Q 点 具 相 同 的 产 出 量, 最少投入组合点 ) ;而 R 点则为 Q 点在等成本 曲 线 P、 Q 点投入量 显 然, 上之投影 。 比较 P 点 和 Q 点, 相同, 但 P 点的产出量却仅为 Q 点的 OQ / OP , 因此 P 点的技术效 率 值 可 用 OQ / OP 表 示 。 而 最 低 成 本 Q′ 点 都 因 Q、 点落在 SS′曲线与 AA′线的 切 点 Q′ 上,
二、 理论假设
( 一 )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假设
[ 4] Fujita[3 ]为代 表 的 新 经 济 地 理 学 以 Krugman 、
派, 在经济模型中引 入 了 规 模 经 济 和 运 输 成 本 来 阐 释制造业的空间集聚过程 。 Krugman 揭示 了 制 造 业 “累 积 因 果 作 用 ” :工 人 的 自 利 空间集聚过程中存在 行为会导致其流向 支 付 较 高 实 际 报 酬 率 的 区 域, 而 工人的集聚因马歇尔外部性的作用使这一区域制造 业的实际报酬率提 高, 从而进一步吸引企业在该地 区集聚 。 另一方面, 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 制造业在 该地区的空间集聚 是 稳 定 的, 即制造业的空间集聚 随着集聚过程的加 具有均衡点 。 但在 实 际 生 产 中, 一方面会产生对劳动力 、 土地等生产要素 深和扩大, 需求的增加, 进而推动该地区的工资 、 土地价格的上 另一方面一旦工资 、 土地价格的上升所带来的生 涨, 产成本上涨超过了 厂 商 对 交 易 费 用 的 节 省, 厂商就 会把部分技术含量 低 、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工厂迁往 工资低的周边区域 。 工业集中度和贸易成本之间的 这种关系, 可以视为以贸易成本为横轴 、 工业集中度 为纵轴的一条倒 U 形曲线 。 假设 1. 随着产业集聚的 过 程 演 进, 区域内劳动 力、 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 当生产要素成本的增 加足于抵消劳动生产力提高给企业带来的集聚经济 效果时, 产业 空 间 集 聚 的 进 一 步 演 进 将 进 入“非 经 , 出现生产要素拥挤 。 济区 ” ( 二 ) 基于厂商理论的假设 在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完全信息和绝对理性的假 市场是完美的, 市场信息的时效性和不对称性 定下, 对人们的决策行为 没 有 影 响, 因此理性的厂商会根 据利润最大化原则 选 择 生 产 资 料 成 本 最 小 的 组 合, “经济 区 ” 所以在这种假定下 是 他 们 的 理 性 选 择, 但
长三角的产业同构和该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接 近有关, 不管当初长 三 角 地 区 的 产 业 同 构 是 怎 样 形 成的, 但在客观上却表示在这一地区的若干产业, 特 别是那些被 认 为 是“同 构 产 业 ” 已经形成了广域的 2003 ) ; 这 种 以“产 业 同 构 ” 产业集聚( 陈 建 军, 为主 要内容的长三角产业集聚并没有表现为省区经济之 “重复建设 ” “恶性竞争 ” , 间的 或者是 长三角基于在 世界经济格局中廉价劳动力比较分工优势的产业集 聚引起的外部性 、 市场扩大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成
Wang Caijun & Tang Gennian
Abstract : The conges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refer to the jam-up of production and the decrease of output during one or more production factors is increased to some extent of overabundance relatively. Six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with high level agglomeration are selected by means of Location Entropy and share of output value. Some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gglomeration becomes excessive by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it and scale target. Al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were divided into excessive agglomeration industry , appropriate agglomeration industry and promising agglomeration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efficiency ,the construction model of an agglomeration forewarning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table a proposal to the excessive industry. Key words :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 Congestion of the Production Factors ; Agglomeration Suitability ; Forewarning
* 本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基 于 产 业 集 群 导 向 的 跨 区 域 ( 70773105 ) 资助 。 群体投资机制研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