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程 。在具体 内容上, 结合社会 、教 育和体 4 课程 左 右 , 素 质 课程 所 占总 课程 比 培 养更加 立足 长远 ,服 务于 未来 。学 院 0q f 文化
( 下 图 )。 见
见 为指导推 进竞技体育 的全 面 、协 地 ,体育 职业 资格 、技 能培 训基 地 ,教 恃续发展, 培养 出更多优秀 的体育 练 员继续 教育 培训基地 ”。 才和 社会 需要 的体 育专 业高 技 能 : 我院 待解决的 问题 。
四 、构建 体 育运 动学 校 的人 二 .确 立 体 育运 动学 校 ( 中 才 ( 中职 )培养课程体系 职 )人才培养 目标
加强 职业教育 的培养 力度, 既要与社会接 可 以 半 天 学 习 文 化 课 程 、半 天 以 运 动 训
轨 , 宽就 业渠 道, 要培养 学生 继续 教 练为主 的模式 , 拓 又 也可 以上两节理论 、接 两
育 的意 识 : 以学 生 发 展 为 中 心 , 视 学 生 节训练 的模式 。在有大赛 的时候, 重 体育 运
培 在 课 程总 教学 时数 以平均每 学期 1 周 适应 能力, 养坚 强的 意志 品质 : 不断 8
课 。 由于 职 业 训练 的 需 要 , 育 运 动 学 校 识 、 服 务 社会 。 体
体育 运动 学校课 程 设计 的基本 理念 为例 , 以每天4 个学 时为课时数, 每周2 节 学习与实 践的过程 中, 0 掌握知识 、运用知 是 : 持基 础文 化课程 第一 的指 导思想 , 坚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当今世界四大职教模式的启发与反思
大 职教 人 才培 养模 式 , 们 应该 在 充分 了解 的 基础 上 , 我 灵
对 学生 进 行 实践 操 作 技 能 的培 养 , 纷 砍掉 基 础 课 程 , 纷 或
是 削 减 公 共 课 程 和 基 础 课 程 的 学 时 数 ,加 大 学 生 到 工 厂 和企 业 实践 的学 时 数 。加 大 实 践教 学 的力 度 本身 无 可 厚
的 改 革 与 创 新 是 高 职 院 校 发 展 的 应 有 之 义 。 而 , 对 当 然 面
活 地 加 以借 鉴 和 吸 收 . 而 更 好 地 完 善 、 新 我 国 高 职 院 从 创
校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我 国 高职 教 育 更 好 更 快 地 发 展 。 使
关键 词 : 职教 育 高
企合 作 工学 结合
人 才 培 养模 式
能 力培 养
校
力 , 到 既专 也 博 , 业 知识 、 业 技 能过 硬 , 时也 具有 做 专 专 同 多 方 面 的 知识 和 能 力 , 样 才 能 适 应 当 今 现 代科 技 飞速 这 发 展 的 社 会 。 以 。 能 力 为 本 位 的 理 念 不 仅 应 适 应 我 国 所 以 的高职 教 育 , 应 成 为 贯 穿我 国高 职教 育 的 生命 线 。 还
式 和 运 行 方 式 , 对 某 类 教 育 培 养 目标 、 养 过 程 、 养 是 培 培 途 径 、 养方 法 等 要素 的综 合概 括 。 单 地说 , 是 ‘ 养 培 简 就 培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绪论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对于提高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现状,探讨高职院校如何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1. 教学资源不足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需要。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实际产业界的技术支持和实训基地,导致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2. 课程设置滞后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较为滞后,无法满足现代产业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很大的挑战。
比如一些新兴的行业和领域,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可能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造成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应有的技能和知识。
3. 实训环境落后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训环境较为落后,缺乏现代化的实训设备和条件。
这对于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无法满足现代产业界的实际需求。
1. 加强与产业界合作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产业界合作,建立起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产业的实际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和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应不断优化自身的课程设置,根据产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重点培养与当下和未来产业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让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
3. 建设现代化的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入先进的实训设备和技术,建设现代化的实训基地。
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更好地模拟实际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和应对能力。
4. 创新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教学。
比如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等,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1. 学生就业率提高通过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浅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人 才培 养模 式是 人 才培 养 的主 体 在一 定 的人 才 培养 定 位指 导 下构 建 的一种 培 养 手段 和 方式 的组合 模 型 。随 着 社 会经 济 条 件 的变 化 ,根据 不 同 的人 才 培养 定位 ,人 才 培养 模 式 不断 进行 完善 。 因此 ,相 对 来说 ,没 有最 好 的人 才 培养 模 式 ,而 在 不 同 情 况 下根 据 人 才培 养 目标 的 需要 进行 改革和 创 新 ,或者 是 多种 模 式的 融合。
一
、
“ 学结合 ”模式 工
相 结 合 ,从 而 培 养 具 有 职 业 岗位 必 需 的 技 能 、理 论和 价值 观 念 的 应 用 型 人 才 。 其 中 的 “ 学 ”特 指 教学 内容 适应 实 际职 实 业 岗 位 的 要 求 , “ 练 ” 指 教 学 情 景 与 生 产 现 场 的 内 在 一 实 致 性 , “ 用 ” 指 人 才 培 养 目标 与 企 业 需 求 的统 一性 。 “ 实 实 学 ”作 为 高 等职 业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目标 的客 观 反 映和 教 学 模 式 改 革 的基本指 向,同时承 载着 教学模 式 的主体 内容 : “ 实 练 ”既 是 “ 实学 ” 的 内 在 要 求 和 必 然 途 径 ,也 是 教 学 模 式 顺 利 运 行 的物 质 基 础 。 显 然 , “ 练 ”和 “ 学 ”是 “ 用 ” 实 实 实 的 归 因 ,而 “ 实用 ” 本 身 则是 教 学 模 式 设 计 的 出 发 点 教 学 模 式 实 施 的必 然 结 果 ,三 者 的严 格统 一 是 维 系 和 推 动 人 才 培 养 过程 不断 优 化 的基 础 力量 。 “ 学+ 实 实练 + 实用 ”教 学模 式 要求 通过 精 心开 发设 计工 作 过 程 导 向 的课 程体 系、 解构 和 重构 教 学 内容 、 改革 教 学 时间 和 空 间 的传 统 序列 ,从 而 建 立起 立 体 化 的教 学 体 系 。 “ 学 + 实 实 练+ 实用 ”教学 模 式对 教师 的教学 观 、课程 体 系的结 构 、教学 内 容 的组织 、教 学过 程 的 实施 和 教学 环境 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 既然 工 作 过程 是 职 业存 在 的理 由和 区别 于其 它职 业 的普 遍性 特征 , 高 等 职业 教 育 的职 业 属性 便 要 求其 教学 过 程尽 可 能 与职 业 的工 作 过 程保 持 一 致性 ,因此 首 先要 树 立行 动 导 向 的教 学观 ,要按 照 学 生 的行 动主 体 和教 师的 组织 协调 者 角 色 设计 教 学 方案 ,遵 循 “ 以职 业情 境 中 的行 动 能 力 为根 本 目标 ” 的原 则组 织 教学 实 施 ,使 学 生在 自 己 “ 手 ” 的实 践 中 ,掌握 职 业 技 能、 习得 专 动 业知 识 ,从而 构 建 属于 自己 的经 验和 知 识体 系。在 行 动 导 向的 教学 观 的 指导 下 ,要打 破传 统 的 “ 段 式 ”课 程体 系结构 ,构 三 建理 论 实 践 一 体 化 的 课 程 结 构 ,在 此基 础 上 ,教 学 内 容 的 组 织 、教 学过 程 的 实施 和 教学 环 境 的建 设 要发 生 根本 性 的 变革 。 应 根 据 工作 过 程 的流 程来 组 织 教学 内容 ,应 以 学生 为 中 心、 以 能力 为 目标 来 组织 教 学 ,应 根据 职 业情 景 的 要 求来 创设 教 学环 境。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分析
第3 期
高等 职业教 育
2 1 年 02
研 究 和 改革 实践 的深入 开 展 。 ”因此 , 高等 教 育 的实践 中不 断调整 和发 展 。 在 领 域进 行 了人 才 培 养模 式 改 革 与创 新 的广 泛 实 践 因此 , 笔者 认 为人 才培 养模 式 是指 在 一定 的教 的基 础 上 , 强 理论研 究 , 加 准确 、 学 定义 人 才培 养 育 理念 指 导下 , 实现一 定 的人 才 培养 目标 而 形 成 科 为 的教 育 活 动 样 式 , 是 一个 有 机 的系 统 , 括 先 导 它 包 模式 , 对于 总结 人才 培养 模式 改 革与 创新 中共性 经 验 , 炼 并 形 成具 有 一 般 指 导 意 义 的理 论 , 而科 性 要 素人 才培 养理 念 , 提 进 目标 性要 素 人才 培 养 目标 和 学 指导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改革 与创 新 的 实践 , 进人 规 格 , 障性 要 素 专 业 设 置 、 程体 系 、 师 队伍 、 促 保 课 教 才 培养 模 式改 革与 创新 的深 入 开展 , 成 负富 有 实 教 学形 式 、 学方 法 , 行机 制 要 素 教 学 与非 教 学 形 教 运 效 、 合社 会人 才 需求 、 有一 定范 式 、 够广 泛 推 管 理等 符 具 能 行 的人 才培 养模 式具有 十分 重要 的 意义 。 笔者 认 为 , 准确 、 学定 义人 才 培养 模 式 , 要 科 需 二、 高等 职 业教育 人 才培养模 式 改革 与实践 要 从 人 才 培 养模 式 的功 能 、 性 、 属 内涵 和构 成 要 素 等几个 方 面进行 分析 和把 握 。 高等 职 业 教 育 是我 国高 等 教 育 的 一个 独 立类 就 人才 培养模 式 的功 能 而言 , 论是 人 才培 养 型 , 无 兴起 于 上世纪 8 0年代 。高等 职业教 育在 教育 层 模 式 的改革 与创 新 的实 践 , 还是 人才 培 养模 式 的理 次上属于高等教育 , 在完成 中等教育 的基础上 即“ 论探索和研究 ,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进行 的专 业教 育 ”在 性质 上属 于 职业 教 育 , 以就 , 即 因此 , 人才 培养 模式 归根 结 底是 要 回答 和解 决 培养 业为导向的 , 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教育。根 什 么人 以及 怎 样培 养人 的 问题 。 回答 和解 决 “ 培养 据国务院、 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 , 高等职业教育 肩负 着培 养高 素质技 能 型人才 的使命 。 什 么 人 ” 问题 , 要 根 据 社 会需 要 确 立 人 才 培养 的 需 的理念 、 计人 才 培养 的 目标 、 格 ; 怎样 培养 人 ” 设 规 “ 高 等 职 业 教育 人 才 培 养 模式 改革 与创 新 被 视 则 需要 落 实人 才培 养理 念 、实 现人 才 培养 目标 、 达 为 我 国当前 高等 职业 院校 深化 教 学改 革 的 关键 , 也 到培 养规格 的路 径 。 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 就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属性 而言 , 属 于教育 的范 改 革实践 的热点领 域 。 它 畴 。在 当代 社会 , 才培 养 主要 由专 门的教 育机 构 人 人 才培 养模 式 改革 与创 新 ,是 针 对原 有 的 、 传 承担 , 人才培养的过程实际上是专 门的教育机构按 统 的人 才 培养 模 式 , 根据 社 会 人 才需 求 , 过 更 新 通 照一 定 的教 育教 学理 念 和预 先设 定 的 目标 、 规格 以 人 才 培养 理念 , 进行 专 业调 整 、 革课 程体 系 、 学 改 教 及路 径施 加 积极 影 响 的过 程 , 这个 过 程 就是 教育 的 形 式 、 教学 方法 , 善 和提 高教 师 队伍 能力 , 改 改变 教 过程 , 因此 , 才培 养 模 式 是 经过 一 定 的人才 培 养 学 与 非教 学管 理运 行方 式 等 , 建 新 型 的人 才培 养 人 创 实 践在 对 具 体 的人 才培 养 过 程 抽象 总结 的基 础 上 模式。“ 传统型人才培养模式是 由教育主管部 门下 形 成 的具 有 一定范 式 的教育 活动样 式 。 达 指令 性 培 养 计 划 ,由教 育 机构 完成 人 才 培养 过 按 照 现代汉 语词 典 的解 释 , 模式 是 某种 事 物 的 程 , 通 过 劳动 力 市 场 的选 拔 , 终 将所 需 人 才 输 再 最 标准形式或使人可 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就人才�
特殊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特殊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特殊教育是一项追求平等和发展的事业,为了更好地满足特殊教育领域对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特殊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特殊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特殊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与建议。
一、现状分析目前,特殊教育领域对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人才短缺的局面依然存在。
部分特殊教育机构存在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培养模式单一的情况,难以适应日益多元化的特殊教育需求。
因此,特殊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进和完善。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人才是特殊教育事业的基石,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教育质量和效益。
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特殊教育教育服务水平,推动特殊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
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特殊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1. 创新课程设置:特殊教育中的人才培养需要面向实际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增设针对性课程,如特殊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技术应用等,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 实践教学结合:特殊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实训等形式,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育实践水平。
3. 多元化评价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综合评价学员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以保证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4. 融合创新理念:特殊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融合创新理念,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的融合培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四、展望与建议特殊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将有助于提高特殊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更好地服务特殊教育群体。
未来,特殊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在跨学科合作、国际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不断探索适合特殊教育发展需求的新模式。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不断创新、完善和深化。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为特殊教育领域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推动特殊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摘要: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高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高职院校运用何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了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现状和目标,并就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对职业教育培养提出了要求。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高技能人才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链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1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1. 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当地的职业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关联。
现在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不明显,不能很好地缓解高技能型人才的紧缺。
同时现在的高职院校技能培训设备、设施和场所短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知识结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职业教育教材严重落后,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产岗位严重脱节等。
2. 基础待遇不高,激励措施缺失,技能人才流失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国企没有建立适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导致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低且在重大决策中也基本上没有发言权。
通常都是进不了本科院校的人才进入高职院校,这就导致了技术人才的先天不足;在加上技术培训跟不上,致使企业在经济竞争力上大打折扣同时间接损害了员工积极上进的信心,从而导致了高技能人才流失。
2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的特征故而,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厚实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目标,而培养出能迅速的适应具体岗位环境,胜任岗位技术要求,顺利实现就业并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潜力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实目标。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摘要:高职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在阐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三种典型模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势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一支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独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1.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几种典型模式(1)工学结合模式。
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迸行优势互补的合作。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上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能够使更多的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
(3)松散型合作模式。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外界冗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其与企业不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
在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无从保障。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高职院校主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因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自身独具的特征和特点。
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和培养方向;(3)采取实践教学等特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5)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其培养模式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仅需要考虑到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目标,还需要关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学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院校还可以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加强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加强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开设口语和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并提供就业指导和创业支持。
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岗位要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规划的指导。
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模式,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研究与改革。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发展需求,也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过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着理论脱节的问题,学生只重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而对实践操作经验的积累缺乏关注。
这种模式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显然是有偏差的。
因此,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其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实用型的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实用能力应该被置于重要位置。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偏重理论,而对实用能力培养关注不够,学生只学会了书本知识,却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注重实际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了社会需求培养适应高技能人才,而企业是实践、创新、应用的主要场所。
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与企业协同,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使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然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了专业知识,还包括了自身的人文修养、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等等。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
教材 , 忽视 课 程 开 发 , 教 学 难 以体 现 职业 教 育 使
的灵 活性 、 应 性 和实 践 性 。三 是课 程 结 构 不 合 适
体 系和 职业 技 能 岗 位 要 求 , 计 课 程 、 组 课 程 设 重
体系; 三是 实 践 教 育 模 块 , 为专 业 基 础 与 专 业 作
能力 教育 的综 合 实践 环 节 , 由校 内外 专 项训 练与 综合训 练 项 目构 成 ; 是 选 修 教 育 模 块 , 为 限 四 分 选课 和任 选 课 两类 。限 选 课 以拓 展 学 生 专 业 视 野、 了解 本 专 业 前 沿 知 识 为 宗 旨; 选 课 旨在 促 任 进学 生个性 发展 、 高综 合 素质 。按 照 岗位 需 要 提
技能 、 应用性 “ 白领 ” 才 , 出 自己 的特 色 , 人 创 是关 系到学 校 的生存 与 发展 的 问题 , 是摆 在 学 校 管 也 理者 面前 的重 大 课 题 。笔 者 结 合 西 安 外 事学 院
教学 改革实 际 , 创 新 高职 人 才培 养模 式 问题进 就
行一 些探析 。 当前高职 教 育 中存 在的几 个 问题
( 安 外事 学 院 西 科研处 , 西 西安 陕 707 ) 10 7
摘 要 :随着 高等教 育的 大众化 , 高等职 业教 育 的发展 面临 着 重 大机 遇 。如 何 结合 院校 实际 , 创新 高职人 才培 养模 式 , 已经成为 当务之 急 。本 文 指 出 了当前 高职教 育 中存在 的 问题 , 介绍 了西安 外 事学院 高职教 学 改革 的成 功 案例 , 此基 础 上 , 在 对创 新 高职 人 才 培 养模 式进 行
当前 , 民办 院校 的 高职 教 育该 如何 适 应 教 育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社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各大学校和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其培养模式的完善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仅能够指导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也有助于提高国家整体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对于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高职院校提供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也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繁多的短语词组也会被视作内容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分析当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深入了解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为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和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持;二是分析拔尖人才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需求,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培养出更多顶尖技术型人才;三是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路径探讨,总结出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以上目的的达成,本文旨在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提升提供实质性的建议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其培养模式的研究对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拔尖人才是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代表,对他们的培养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可以带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提升。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在分析了当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新形势下该模式的特点,并提出了提升该模式的对策。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来具体展示模式的实践效果。
在强调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最后得出结论,总结全文内容。
本文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用的建议和思路,推动其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研究、实践、现状分析、特点、对策、案例分析、实践总结、重要性、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机构,在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和探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要求。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才能找到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模式,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研究和实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改进,更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应不断创新和改进。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
高技能人才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高职院校要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给学生。
还应与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的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到工作中,提前适应职场环境。
高职院校要关注就业导向。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提供就业信息和培训,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成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
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进和创新。
通过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关注就业导向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中国国家战略的转型,高职教育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技术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只有抓住关键环节,提升质量,联合产业和学术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培养的需求而确定的。
由于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技能人才的培养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端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主体是培养中等职业人才,与传统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不同,所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明显不同。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成为社会中的积极分子。
因此,高职技能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技术的应用和操作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紧密关联产业和市场,并与行业发展趋势相结合。
这是高职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最本质的区别。
高职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贯穿课程设置、实训室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迅速进入社会实践,做好本职工作。
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学校需要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通过实践获得技能和知识的同时,不断深入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通过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科技研究,扩大学生技能和知识的范围,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经验。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
首先,学校应对教育质量严格把关,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体系,及时反馈教学过程的弊端,并且不断完善教学环境和设施。
其次,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并不断引入优秀教育资源,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接下来,学校应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的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从国家教育改革举措探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是为 实现人 才 培养 目标 , 化组 合学校 、 优
专业 、 师、 程、 践教 学等 方面的 教学元 素和教 学资 源 , 教 课 实 包括计划 、 织、 组 实施 、 验收的一整套 方案 的综 合体现 或核心
描述 。
2 2 人 才培 养模 式改革宗 旨 . 高职 人才培 养模式 改革 的宗 旨是为 了提高 学校 的办学 综合实力 、 可持续发 展能 力 、 开放 服务 能力 。原教育 部副 部 长陈希在落实《 教育 纲要》的全 国高 等职 业教育 改革与 发展 工作会议上提 出的三个 “ 要”, 映了改革 宗 旨的三 个层次 : 反 “ 主动适应 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需要 , 要 坚持 以服务 为宗 旨、 以 就业为导 向、 走产 学研 结合发展 道路——提 高办学 的综 合实 力 ; 以提高 质 量为 核 心 , 要 深化 教 育 教学 改 革 , 化 专业 结 优 构, 加强 师资队伍 建设 , 扩大 国际交流 与合作 , 完善质 量保 障 体系 , 高人 才培养质量和办学 水平——提 升办学 的可持续 提 发展能力 ; 创新体制机制 , 强办学 活力 , 要 增 大力推进 校企合
“ 弹性学 制、 模块化 教学 ” 是学 分制 的部分 特征 , 学分 制
() 2 办学定 位。根据 国家 和地方《 教育纲 要》 人才 纲 和《
要》 确定人才培养的专业 、 层次 、 规格 、 型。 类 () 3 办学主体。根据 国家教育 改革 举措和学校 自身发展 情况 , 采用单 主体 ( ) 双 主体 ( 作的 企/ ) 三 主体 ( 校 、 合 校 、 订 单培养的生/ 校 ) 四主体 ( 企/ 、 职教集团的生/ 政府/ 校) 企/ 等 办学主体模式 。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实用型人才。
本文将深入探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其特点和优势。
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实用性导向:高职教育强调实践与应用,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将接受大量实践操作和实习实训,培养实际技能能力。
2. 职业导向: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他们充分与企业合作,特别是与实际行业进行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和实习机会。
3. 灵活性: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较为灵活,能够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进行调整,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更新与调整课程。
这种灵活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4. 核心素养: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他们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作为培养方向之一,并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和实践项目,拓宽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优势:1. 适应性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贴近社会和市场需求,使学生更容易就业。
他们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密切,对行业的动态有较为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调整课程和专业设置。
2. 实践导向: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使其具备从业所需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
这使得高职毕业生更容易适应工作环境,并且能够快速发挥自己的作用。
3. 就业竞争力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他们与企业合作,设置专业实习、校企联合培养等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践经验。
4. 实用性高: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
这种实用性的培养模式确保了高职毕业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三、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1.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机制: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产业界合作,与企业形成紧密的联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机制,使学生的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
特教中专学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特教中专学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随着特殊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特教中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亟待研究和改进。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总结了当前特教中专学校的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涵盖了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旨在为特殊教育学校培养出更多具备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特教中专学校;人才培养;实用型人才;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一、引言特需教育是为智力、视力、听力、言语、肢体、自闭症和多重残疾等特殊学生提供针对性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
特殊教育对于特殊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融合十分重要,而特教中专学校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种重要机构,承担着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
目前,特教中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特殊教育领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普通教师无法胜任特殊教育的教学工作,导致特殊教育师资短缺。
其次,现有的课程设置存在着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无法满足特殊学生的实际需求。
再次,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更多具备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提高特教中专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师培养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教师培养。
特殊教育的教师需要具备特殊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以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
因此,在教师培养方面,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首先,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可以与普通教育学校合作,推出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培养更多具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
其次,学校可以邀请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和研讨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特殊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从业能力。
三、课程设置首先,学校可以增设一些与特殊学生生活和康复相关的课程,如活动能力训练、社交技能培养等,有利于提高特殊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论文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文化产业的繁荣需要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应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更新教育改革思路,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国际视野,构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懂市场运作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又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论文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文化产业的繁荣需要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应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更新教育改革思路,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国际视野,构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懂市场运作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又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洽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gdp、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自由贸易区。
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通道和交流重镇,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基础和条件得天独厚,在促进我国与东盟关系友好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广西有效利用中心位置的优势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重要的千亿元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中新的支柱性产业。
”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文化产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缺乏有效的人才资源的获得和培育机制,文化产业就无法实现良好的运作,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泡影。
”
一、人才需求分析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指出:“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
”可见,国家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
与国内其他先进省市相比,广西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所呈现出来的迅猛态势与巨大潜力,使得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目前广西文化产业人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二)文化产业人才总体素质偏低。
据2007年统计,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0.15万人,占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0.7%;具有大学学历人员为5.6万人,占28.2%;具有高中学历及以下人员为14.1万人,占71.1%。
文化产业人才的学历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也偏低。
表现在新闻出版业中懂出版、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匮乏,艺术创作优秀人才、著名表演艺术家日趋老龄化,影视制作、电视栏目策划等缺乏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策划、管理人才,动漫游戏制作、会展博览、文化旅游等因人才紧缺而发展较慢。
同时,随着广西和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层面从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层面发展为政府、民间并举,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既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掌握外语,又要擅长文化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
但2007年抽样调查显示,广西的公务员中能熟练掌握外语的仅占4.75%,专业技术人员中占5%,企业管理人员中占5.43%。
可以说,广西现有文化产业人才现状与快速发展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极不相称,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无论是从区域,还是从文化产业的各门类来看,高技能人才问题都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状况
高等院校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目前广西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广告设计、动漫游戏、文化传播、影视音像、涉外旅游、新闻出版、艺术表演等专业,大量培养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但其总体发展仍未能适应广西文化产业的实际。
这些专业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毕业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现实局限。
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
文化产业涉及的行业很多,包括了生产与销售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许多院校对文化产业难以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
有的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为目标,有的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不仅使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受到较大的局限,也使高职院校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远未达到本应达到或能够达到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区域特色不突出。
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真正植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未能突出文化产业的区域性特征和特色,人才培养也未能体现中国—东盟自贸区对文化产业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
比如,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广西南宁,会展文化对广西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对会展从业人员的数量需求较大,而且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要求也很高。
但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尚未开设会展专业,或者在相关的专业中开设会展文化专业课程,培养会展文化的专业人才。
(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大多高职院校往往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学科设置、教学资源等开设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囿于传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或者是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模式,未能真正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企业岗位要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法充分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
由于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较多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重视不够,毕业生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后难以迅速适应文化企业的需求。
据一些文化企业反映,对于市场规律把握不够,经验明显不足,在从业过程中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不擅长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导致企业要继续进行长时间的培训,否则很难胜任本职工作。
(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是通过招聘高等院校毕业生或系统内其他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调入。
而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从以前的文科专业转行过来的大部分老师不仅理论知识欠缺,实践经验更是不足,使学生感觉老师对专业认识不够深入,理论教学犹如蜻蜓点水,实践教学显得力不从心。
同时,由于受制于人事体制机制,很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文化产业人才难以顺利的补充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来,使得师资力量比较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