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

合集下载

16、《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16、《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16、《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D1.迎客松(学生说出书中哪幅是迎客松)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

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儿?句一:①“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枝干遒劲”借助形象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③“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

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小组讨论)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这棵八百岁的老树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其生命力的顽强。

我们平时会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呢?(指名说:建筑、人物……)能将它用在“人”上造个句子吗?是啊!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

那你们能用“饱经风霜”这个词造句吗?迎客松的生命力是多么的顽强啊,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练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②从“热情的欢迎”体会迎客松非常热情”。

③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这幅图,这从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啊?(像)正是因为太像了,所以它才叫作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我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学生热情的说欢迎词,并做动作)。

现在,喜欢迎客松的同学请站起来(停顿),一起伸出手臂,大声地说:“黄山欢迎您!”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指名说)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②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代表”“象征”体会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主要关注黄山的一种著名景观——奇松。

通过学习奇松的形成、特点、寓意等方面,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奇松的形成、特点和寓意,明白奇松具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

2.能力目标:能够在实地观察中认识奇松的特点,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接触奇松这一瑰丽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情,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1.掌握奇松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重视自然生态。

四、教学难点1.能根据实地观察正确地分析并阐述奇松的特点与文化价值。

2.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珍贵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五、教学方法1.实地观察法:前往黄山景区实地观察奇松的样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2.图片展示法:通过呈现奇松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奇松。

3.互动讨论法:根据学生对奇松的观察和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讨论。

六、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奇松的特点与文化价值教师可采用图片展示法介绍奇松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分析其文化价值。

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奇松的生态环境进行解析和讨论,从而让学生全面了解奇松。

2、实地观察奇松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黄山景区实地观察奇松,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奇松,探索奇松独特的魅力。

通过实地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奇松的真实情况,更加全面地认识黄山自然景观。

3、互动讨论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通过师生互动讨论,让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奇松,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七、教学评估1.完成课堂笔记:对奇松的特点、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进行认真记录,并思考相关问题。

2.填写观察报告:根据实地观察所得,撰写观察报告,并对奇松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3.课后习题:设计相关的习题,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估,确保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八、教学资源1.黄山景区介绍资料。

《黄山奇松》教学案例(第二课时)

《黄山奇松》教学案例(第二课时)

黄山奇松教学案例(第二课时)一、课前导入在第一节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黄山的基本情况和黄山的奇石。

今天我们将继续了解黄山的另外一个奇迹——奇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在第一节课中看过黄山的哪些奇石?哪个最令你印象深刻?好的,现在让我们来一起探索黄山奇松的奥秘。

二、知识讲解1. 黄山奇松的类型黄山奇松有很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颠倒松:颠倒松是指其生长的位置倒置的松树,它树冠的朝上和树根的朝下与常见的松树恰好相反,颠倒松的枝条向上翻卷,似乎在向天空握手,极具观赏价值。

•群松:群松,就是松树长成群落的一种植物景观。

黄山东南山区群松多为最多,在黄山风景区内,横断面直径约一米以上的有十多株,被誉为“小松林”,是黄山的一道奇妙的风景线。

2. 黄山奇松的特点•黄山奇松不怕风霜雨雪,重量轻,枝柔叶嫩,方便吸取营养,容易生长;•黄山奇松的形态多变:有的风姿绰约、婀娜多姿,有的亭亭玉立、筋石森严,有的摇曳多姿、柔媚妩媚,有的古朴、深沉、豁然开朗。

•黄山奇松大都生长在黄山高山上,森林里的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土质松软湿润,这些天然优势造就了黄山奇松的非凡品质。

三、案例学习1. 案例背景小明和他的父母一家人来到了黄山,一家人在景区内散步的时候看到了一棵特别的松树,于是想了解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松树,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2. 学生思考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棵松树为什么这么特别?让同学们自由发挥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

3.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所想到的想法来解析这棵松树的奥秘。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同学们在景区内多发现奇妙的松树,并记录下来。

4. 案例解析让学生们看一下下面的张图片:!这就是黄山风景区中最著名的颠倒松——迎客松。

据说,迎客松最早是明朝的名将赵汝愚植栽。

由于松木生命力顽强,也许正因为这棵松树倒了过来反而使树干和树顶部生长出了许多新枝,逐渐长得又高又大,成为了黄山著名景观。

那么,这棵松树为什么会长成这样呢?经过同学们的探究和老师的引导,同学们得出结论:颠倒松是黄山石灰岩地质条件与雨季漫长的生态环境促成的,黄山海拔较高,天气变化频繁、温度降低、风力增大、降雨加重,松木生长迟缓,最晚节生,南北不同,生长形态具有多样性、随机性和再生能力,所以,有些松木会生长成颠倒松。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用书中的描写方法,选择喜欢的一种松树写出它姿态的“奇特”,用上比喻、联想等写作手法,让描写更生动。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的。

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用心读书,抓重点词语感悟体会内容,学会在书中进行批注。

教学过程:一、由名句引出黄山。

1.观看视频,领略黄山的奇丽风光。

2.视频中美丽的黄山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引出课题并质疑,板书课题。

二、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一)学习课文一、三自然段,领悟黄山松的奇特。

1.指名读一、三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黄山松奇特的句子,交流板书:潇洒挺秀板书:千姿百态。

2.欣赏千姿百态的黄山松。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领悟三大名松的“奇”。

1.玉屏楼仔细欣赏奇松。

2.出示学习要求: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用横线划出相关语句。

(2)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个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把感受标注在书中。

3.交流汇报(1)感受迎客松的不屈不挠、生机勃勃和热情好客。

(2)感受陪客松的高大挺秀。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设疑:为何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偏爱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在黄山,要看奇松,最好的去处是哪呢?对,让我们登上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吧!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自由读第2小节2.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奇松?3.品味迎客松(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样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2)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3)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4)交流:一奇在模样姿态优美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郁郁苍苍谈谈对这个词的理解二奇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800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三奇热情好客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它像,所以人们叫它()好客的迎客松正热情欢迎我们,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呢?被迎客松迎上黄山,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4.交流陪客松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补充讲陪客松的高度,进一步体会比作“巨人”的妙处。

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说什么呢?5.送客松,多媒体展示送客松图片(1)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2)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依依不舍的样子能读出来吗?小手能伸出来演一演吗?它会向游客说什么?(3)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二)先学提纲:见《导学案》
学情
分析
1.本课语言优美,展示了黄山松的神奇,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黄山奇松
2.检测生词
6.提示任务2
任务提示2:
用心默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用“读一读,找一找,品一品”的方法体会它们的奇。
7.交流感受
8.朗读表达
(三)二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构思的“妙”。
1.整体朗读:现在让我们拿起书读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这三棵松树的奇特,谁愿意来读读迎客松的句子的?谁愿意读陪客松的,送客松呢?老师也想读,我就读开头的第一第二句话吧。
(二)一读第二自然段,感受黄山松的“奇”
1.提示任务1
任务提示1:
第一步:自由读读第2自然段;
第二步:想一想黄山奇松“奇”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词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阅读体会。
2.自主学习
3.交流共享
来交流交流,按照作者的描写顺序,先说说迎客松奇在哪里?
【预设1】“姿态优美”。
教师提升:优美的姿态让人称奇。
(2)过渡引读:正是因为这样,迎客松拥有了很高的地位。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了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4.激情朗读:不是普普通通一棵松,包涵了多么丰富的内在!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5.总结方法:刚才我们用读一读,找一找,品一品的方法感受了黄山迎客松的奇,现在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文字,感受他们的“奇”。
(2)说话感悟:迎客松一直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处生活了将近130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会经受多少风霜啊!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黄山奇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领会课文内容,感觉黄山松的奇美,培育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江河山的挚爱之情。

教学重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过程:一、谈话吸引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黄山奇松》。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明白了黄山被誉为,它以“4绝”闻名于世,哪“4绝”?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2、今天,我们就去黄山走一走,看一看,感觉一下黄山奇松的独特新颖。

二、精读课文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欣赏点在哪呢?你怎么知道明白玉屏楼是最佳优秀欣赏点?指读第二节第一句。

(课件:玉屏楼)能读的再肯定称赞一点吗?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快速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说。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离别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请3位同学离别读一读。

学习迎客松(1)出示:迎客松这棵迎客松是什么样子的情况样的?指名说。

师补充:这棵迎客松挺立于玉屏楼的东侧,文殊洞之上,破石而出,已经有8百岁了。

树高10米左面和右面。

书干中部伸出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2)投影出示句子,指导出主意朗读: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信任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疑问和问题要问吧?(5)学生提问。

重点领会“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①坚强的生命力指导出主意读有关句子。

②好客、热情。

完成填空,指导出主意朗读。

知道明白为什么称它为迎客松吗?读句子,完成填空。

(课件:填空)这句把什么比做什么?起立,让我们来做做这棵迎客松,能用你自己的身姿体现出来吗?看到5湖4海的游客到来,迎客松你会说哪些喜欢词?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独特新颖所在。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搜集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语言文字,体会黄山奇松“奇”在哪里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第20课,并学习了课文的第1小节,知道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使得人们对黄山奇松真是情有独钟。

那么黄山松究竟奇在哪儿呢?引得人们对她如此偏爱,请大家打开课文,大声地朗读课文2、3两小节,边读边想,黄山松奇在哪里?(边说边打出各种姿态的黄山松)二、精读课文2、3两小节1、学生自由读2、3节,思考:黄山松奇在哪里?教师巡视。

2、共同讨论:黄山松奇在哪里?(1)你认为黄山松奇在哪里?引出第3节的学习或第二节的学习你是从哪里知道黄山松的`姿态非常多的?过渡:是呀,黄山是那么的大,松树是那么的多,姿态又是那么的奇,真是千姿百态啊!课文有选择地向我们具体介绍了三大名松的神奇,这三大名松各自奇在哪里呢?请你再仔细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2)引出第二节的学习迎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从“饱经风霜”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想象一下:迎客松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千多年里,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她的表现又怎样呢?请做下列的填空:狂风来了,迎客松()暴雨来了,迎客松()电闪雷鸣,迎客松()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电闪雷鸣,迎客松依然屹立在悬崖边,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多么神奇呀!这句话该怎样去读呢?这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古朴苍健的迎客松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一丛遒劲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人们又赋予她丰富的想象,齐读第二句话。

正因为这样,她现在已经成为整个黄山的代表了,让我们一起用骄傲的语气朗读第三句话。

过渡:同学们很会读课文,很爱动脑筋,那么你还从哪里读出黄山松的神奇呢?陪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她已有500多岁了,仍然以她高大的身姿风雨无阻地陪伴游客们欣赏黄山美丽的风光。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13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联想写景状物的写法。

教具:教学ppt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1.今天,咱们就走进黄山,一起去领略黄山松的“奇”。

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是什么地方?(玉屏楼)。

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指名说,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2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具体描写三大奇松相关的句子。

分小组找句子。

3.迎客松:学生欣赏这棵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饱经风霜) 说明年代久远虽然……却……起转折作用,用这个关联词说一句话这句话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同学们,你们一起来做做这棵迎客松,伸出你们的手臂,用热情的话语,欢迎游客到来。

这句就是迎客松名字的由来。

请同学们个别仿说一句比喻句这棵迎客松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更是整个黄山的象征。

这么美,这么奇,这么热情好客的的迎客松,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4.陪客松:(1)过渡:听你们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黄山松真神奇呀!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到黄山后,接着陪客松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2)现在,请你们读一读描写陪客松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叫做陪客松?(3)这个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比喻)(5)朗读训练。

5.送客松:(1)瞧,这就是送客松,觉得它长得怎样?快速读一读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6.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齐读第二段)三.总结全文板书设计黄山奇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陪客松绿色的巨人送客松天然盆景。

小学五年级语文 《黄山奇松》教学案(第二课时)

小学五年级语文 《黄山奇松》教学案(第二课时)

《黄山奇松》教学案(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第八册教材第六单元的文章。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自然段引出黄山奇松。

由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说到它的“四绝”,然后从“四绝”中引出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使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正是因为奇松的点缀才使它独领风骚。

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

先交代三大名松的生长地,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然后再一一描写“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不同的姿态,以及它们得名的由来。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众多松树。

一连用了许多“或”字,以显示松树姿态各异,美不胜收,点明山因树而“更加神奇”,以呼应前文。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现黄山奇松的姿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理解黄山奇松的“迎客”、“陪客”、“送客”这三种奇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等因素的缺乏,所以感性体会黄山奇松的“奇”有一定的障碍,因而要加强这方面的有效积累。

●二、在体会黄山奇松奇特的同时,要学会运用不同方法介绍千姿百态的``黄山奇松`,从而达到学与用的有机结合。

●四、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积淀,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

因此,学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初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

但要想充分体会黄山奇松的奇特美,更深层次地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是有待帮助。

所以本课运用了现代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以丰富学习语文资源,拓宽语文学习领域,帮助学生充分地感知、感悟课文内容,从而达到情感的感染与熏陶。

2019年《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精品教育.doc

2019年《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精品教育.doc
6.提示任务2
任务提示2:
用心默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用“读一读,找一找,品一品”的方法体会它们的奇。
7.交流感受
8.朗读表达
(三)二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构思的“妙”。
1.整体朗读:现在让我们拿起书读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这三棵松树的奇特,谁愿意来读读迎客松的句子的?谁愿意读陪客松的,送客松呢?老师也想读,我就读开头的第一第二句话吧。
(二)先学提纲:见《导学案》
学情
分析
1.本课语言优美,展示了黄山松的神奇,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黄山奇松
2.检测生词
四、检测完善
《补充习题》16课四、五、六
五、教学反思:
思考与调整: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潇洒挺秀
无处不在
情有独钟坚韧不拔
教后反思:
【预设2】“枝干遒劲”。
(1)比较图画。柳树的枝干,细长柔软。而松树的枝干——
(2)理解朗读。看来,这样的枝干也让人称奇,一起读读这个词。
【预设3】“饱经风霜”。
(1)看到这个词语,我不由得想到了有关迎客松的介绍。
迎客松位于黄山玉屏峰东侧、文殊院之上,海拔800米处。破石而生,已有1300年的历史了。松名始见于民国《黄山指南》。迎客松身高10米左右,胸径64厘米,地径75厘米。一枝斜伸,似展臂迎客。姿态苍劲,翠叶如盖,刚毅挺拔,彬彬有礼。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根据她的形象制作的。

黄山奇松第2课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2课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2课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黄山奇松第2课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

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着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指名说,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指导朗读:⑴、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指名说)⑵、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ppt_《黄山奇松》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ppt_《黄山奇松》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ppt_《黄山奇松》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摘要:教学程、谈话吸引导入、学们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黄山奇松》,板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3、下面请学们再地课二然段用()离别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句子,(权利、齐)7、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欣赏下陪客松和送客松教学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课背诵课二然段、领会课容感觉黄山松奇美培育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江河山挚爱情教学重程助学生感受作者是怎样抓住奇写黄山松树教学程、谈话吸引导入、学们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黄山奇松》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明白了黄山被誉它以绝闻名世哪绝?人们对谁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黄山走走看看感觉下黄山奇松独特新颖二、精课、到黄山观奇松欣赏哪呢?你怎么知道明白玉屏楼是佳优秀欣赏?指二节句(课件玉屏楼)能再肯定称赞吗?、学们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快速二然段指名说板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3、下面请学们再地课二然段用()离别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句子、划了吗?谁愿请3位学离别学习迎客松()出示迎客松这棵迎客松是什么样子情况样?指名说师补充这棵迎客松挺立玉屏楼东侧殊洞上破石而出已有8岁了树高0米左面和右面干部伸出76米两侧枝展向前方()投影出示句子指导出主朗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迎客松了描写迎客松这几句话老师信任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疑问和问题要问吧?(5)学生提问重领会如今这棵迎客松已成黄山奇松代表乃至整黄山象征了①坚强生命力指导出主有关句子②客、热情完成填空指导出主朗知道明白什么称它迎客松吗?句子完成填空(课件填空)这句把什么比做什么?起立让我们做做这棵迎客松能用你己身姿体现出吗?看到5湖海游客到迎客松你会说哪些喜欢词?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独特新颖所(板客主人)你能出迎客松这种热情吗?(指名)师黄山上松太多了它们千姿态各种方面和角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明了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黄山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学们现这句话领会了吗?能吗?(指名乃至适加重语气)(5)有诗赞到出示诗师生齐你们还哪些地方看到迎客松?师结迎客松不但是黄山奇松代表是黄山象征更是国瑰宝它已成华民族热情客象征了朗指导出主试着再(权利、齐)7、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欣赏下陪客松和送客松请学们权利描写这两奇松句子感觉下它们独特新颖8、交流()出示陪客松或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样子情况松?你根据什么判定?再课准备下将原因说更充足尽量地用上语言(板绿色巨人、然盆景)()交流相机领会绿色巨人、然盆景等词语结这就是陪客松、送客松独特新颖所(3)完成填空因()所以人们称这棵松陪客松因()所以人们称这棵松陪客松朗指导出主能你己朗体现出吗?指名结对照板黄山奇松所以那么有名是因它独特新颖3名松名是由它们形状而名是人们赋予它(机动)3、观看图片、升化情感、学们玉屏楼前这3棵奇松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态各种方面和角奇松咱们再看看其它奇松吗?(出示课件欣赏)、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板千姿态各种方面和角)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有许多许多千姿态各种方面和角奇松里面省略有什么作用?还会有些什么样子松树呢?如你就是棵黄山松你会是什么样子情况样子呢?我数到3请都做棵松树吗?、、3这你是棵松树风停了棵棵松树静静地着想想给己起名吗?我挑有特色松树先说完成想象说话()、课外拓展课件出示绝黄山不但是松海洋还是石海云海泉海花海学们课前已能够权利组组合成型学习组集了不少黄山下面就请各组派代表作补充说明介绍释(学生代表说明介绍释图片配说明)5、总结学说明介绍释使我们对黄山有了更多知道明白黄山无石不奇无松不奇云雾石形态树身影婀娜多姿若隐若现再配上丁冬泉水姹紫杜鹃花真可谓是世仙境令人心驰向往然这般鬼斧神工怎能不让我们喜欢极、发出赞叹呢明代闻名旅行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发出了这样感叹5岳归不看山黄山归不看岳想不想亲到黄山走走看看啊学们回可以把这漂亮独特新颖黄山风光说明介绍释给你己父母说不定他们动心暑假就带你们看奇松观云海赏怪石泡温泉呢。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6(第二课时).doc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6(第二课时).doc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6(第二课时)-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黄山风景片(播放黄山视频)。

师配解说词:(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

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

)(齐读课题)2、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黄山奇松奇在哪?(板书:奇?)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感悟课文。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要知道黄山奇松奇在哪,就必需首先走进奇松,好好的认识一下黄山奇松。

同学们看,这是一张黄山游览路线图(出示图片),如果要让我们去寻个最佳观赏点,去看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

你会选择什么位置?(玉屏楼)你怎么知道玉屏楼是最佳观赏点?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解释黄山绝胜处。

2、举目四望,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速读第二小节,用横线、波浪线,虚线分别划出描写几种松的句子。

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分别读三大名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师评:读的很流利,相信这节课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之后,你们会读的更棒!3、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出示图片)和你们印象中的奇松一样吗?解释遒劲、郁郁苍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黄山奇松(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6课——生读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黄山,来欣赏黄山的奇松
..。

二、图文对照,辨别特点
瞧,我们来到了观松最佳处——玉屏楼,这里有黄山的三大名松,它们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那到底谁是迎客松,谁是陪客松,谁是送客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图文对照,给三大名松冠名。

冠名,说理由。

同学们赞同他俩的观点吗?点示名称(恭喜同学们冠名成功)
三、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过渡:那三大名松到底怎么个奇呢?让我们再走近一点,来细看个究竟。

1、迎客松
(1)先来看看迎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迎客松段落,边读边想迎客松奇在哪儿?
(点示:迎客松段落)
a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1)遒劲:笔直有力,粗壮雄健。

是呀,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2)你是怎么理解饱经风霜的?
瞧,这棵迎客松有10米多高,年龄有800多岁了,在这漫漫的800多年中,它禁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一说。

(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是呀,岩石困不住它,狂风撼不动它,烈日晒不死它,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
往。

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
虽然它饱经风霜,但它——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虽然它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奇不奇?这是一株怎样的迎客松呀?(板贴——百折不挠生机勃勃)有人写了这样的诗句赞颂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谁来把迎客松的这股精神通过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嗯,大家被你的朗读感染了,一起来读一读!)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迎客松的奇?继续交流
b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斜伸出去的枝干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

(学生做动作、看图)远远望去,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在热情地欢迎游客的到来?——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

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
在作者眼里,这不仅仅是一株松树,更是一位怎样的主人?(板贴——热情好客)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谁能把迎客松的热情读出来?指名两生读
迎客松雍容华贵,仪态万方,让人流连忘返。

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

北京人民大会堂也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

一起读。

同学们,正因为迎客松是黄山松中的元老,它有这样的奇姿态,奇精神,所以,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原来这迎客松非同一般啊,请同学们好好练读迎客松这一整段。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奇松中的奇松吧,齐读.
2、陪客松
那陪客松又奇在哪儿呢?(点示:陪客松段落)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读,再说一说。

交流“巨人”,真高大呀!指名该生读
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
朗读
3、送客松
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送客松奇在哪儿,自由读,交流
“盆景”大家都见过吧,谁能把自己对盆景的了解说一说?(人工加工的植物)
为什么把它比作天然盆景?(这是经过艺术创作的人工盆景,这是天然的送客松,像不像?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的加工,也能像精雕细琢的盆景一样姿态优雅。

)奇不奇?)
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男生,女生比赛,看谁读出了送客松的奇风采?
4、同学们,刚才我们领略了三大名松的奇特之处,现在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作者在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时有什么相同之处?(①写出了三大名松的特点,——板贴抓住特点;②展开想象)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有详有略)追问为什么要详写迎客松?(因为迎客松是黄山的代表)
5、是呀,作者依据三大名松的姿态特点,展开想象,赋予了奇松生命,详略有致地介绍了三大名松的神奇魅力,现在就让我们捧起书本,齐读第二自然段,用朗读来尽情地展现它们的神奇吧。

三、欣赏奇松,仿写奇松
1、黄山的松树不止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种,还有许多许多种,它们——引读(点示)最后一段。

2、这一段围绕哪句话在写?
还有哪儿也突出了黄山松千姿百态?(省略号)
3、欣赏图:那就让我们来欣赏这千姿百态的奇松吧。

说感受,齐读最后一小节。

4、仿写: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我们何不也来写一写pk一下。

(写孔雀松或团结松,姿态+想象)提示:提笔即练字,坐姿,握笔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同学们,刚才我们仿写了黄山松。

有一位诗人,在游览了黄山后,也
写了一篇诗歌《黄山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同学们,这首诗歌重在歌颂黄山松的什么?是呀,作者不仅仅歌颂了黄山松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更是在歌颂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歌颂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3、同学们,要是我想读出黄山松的奇姿态,怎么读课题?
4、我想读出黄山松的奇精神,怎么读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