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2.1.1)--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二.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年《尔雅》一书;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在欧洲:公元前285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建立时期:17世纪后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出版了《草学基础》;1807年德国A.Humbodt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1798年T.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66年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学定义。
1895年E.Warming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改写成《植物生态学》)。
生态因子于及其作用生态因子概念
生
态
生
态
因
子
于
概 念Biblioteka 及 其 作用生
态
因
子
第三节 生态学科分支与研究方法
一、生态学科分支 (一)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
分子生态学
个体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区域生态学 全球生态学
组织层次的谱(仿Odum 1971)
生
态
态 因 子 概 念
因 子 于 及 其 作
不同的组织水平
因
子
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于
相互制约,任何一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
及
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例如:
其
水体温度与溶解氧的关系。
作
用
温 度 ( ℃ ) 淡 水 ( ml/L) 海 水 ( ml/L)
生
0
10.29
7.97
态
10
8.02
6.35
因
15
7.22
5.79
子
20
6.57
5.31
概
30
生态学研究方法大多数与相关学科的 方法相同或近似。生态学研究需要先 对自然界或实验室中的生态现象进行 观察记载、测计度量和实验,再对资 料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生态学规 律。
生
态
因
子
子 概 念
于 及 其 作
用
生
态
因
1、层次观
生命物质有从大分子到细胞、器官、 系统、机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的结构 层次。
生态因子的类型及作用特点
生态因子的类型及作用特点
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体发展和生长的外部环境要素。
它们可以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别。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生态因子的类型及其作用特点。
生物因子
•种类优势:生态系统中某些物种的数量较多,它们可以影响其他物种的存活和繁衍,建立种内和种间的联系。
•适应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弱不同,适应力强的物种更容易在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食性:生物体的食性不同会影响其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和传递的能量量。
•竞争能力:生物体之间的竞争关系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
非生物因子
•光照:光照是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的重要因素,不同强度和时间的光照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温度:温度直接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降低或提高温度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湿度:湿度与水分的分配有着密切联系,湿度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影响生物体的水分代谢。
•土壤:土壤的组成和质地对植物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会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状况。
综上所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多种多样,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了解和研究生态因子的类型及作用特点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
生态学 名词解释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种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包括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3大类及7个并列的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物的生存条件: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的总称。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生活地段(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故有调节种群数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如食物、天敌和流行病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故对种群密度不能起调节作用,如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非生物因子。
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间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任何单一因子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如:植物光合作用时的光强、春化作用时的温度等。
主导因子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主导因子是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变化的。
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
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
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的作用。
不可代替性:生态因子是非等价的,但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生态学的概念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的科学。
(1866年德国海克尔)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奥德姆)现代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生态系统(2)研究内容: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①个体生态学(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学相当)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⑤景观生态学⑥全球生态学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可以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可以分为: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可以分为: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可以分为: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可以分为: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可以分为: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1.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一般地说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前)(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1866年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科学名词(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出现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叫渗透交叉;生态学学派分化(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今):1935年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1939年提出“生态平衡”概念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理和定量研究(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第三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迄今尚难以或无法使自然现象全面地在实验室内再现,故野外调查仍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实验研究:包括控制实验和实验室分析3.模型模拟研究:主要通过系统分析来研究生态系统,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ps:系统分析指有步骤地收集系统信息,通过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生态因子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引起生物活动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
它包括物理因子(温度、光照、气压、风力、湿度等)、化学因子(氧气化合物、氮、硫、磷等)、生物因子(陆生动物类、水生动物类等)以及人为因子(砍伐、捕捞等)。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生态因子也既可以推动生态系统的进化发展,也可以影响其结构和运行。
此外,它们还可能给生态系统带来负面的影响,如极端气候条件和污染物。
一、物理因子1、温度:温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因子,对于生物活动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它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生物的活动,繁殖和幼年期等。
2、光照:光照也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因子,它是生物活动的催化剂,可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
3、气压:低气压会影响水汽的表现形式,从而影响原位生物及新入侵物种的生长。
4、风力:风力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风力强大会对植物立地形成一定的影响。
5、湿度:湿度是植物及其他生物繁殖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影响植物的芽发、萌发、抽穗和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二、化学因子1、氧气化合物:氧气化合物(CO2)是植物和动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的必要物质,因此,过多或过少的CO2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为。
2、氮:氮是植物生长,生物进化和新种群形成的重要元素,它与植物吸收养分能力、光合作用效率及芽发萌发有着一定的联系。
3、硫:硫在生态系统中是一种重要的元素,硫可以作为植物根系提取养分的重要物质,对于植物生长尤为重要。
4、磷:磷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活动中,它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养分,并参与植物细胞内的新能量系统。
三、生物因子1、陆生动物类:陆生动物类,如猎物与猎人或食肉动物中,这些物种与植物形成了一定的食物链,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
2、水生动物类:水生动物类,如鱼、虾、龙虾等,这些物种可以为水体提供水质、温度等重要生态参数。
3、植物类:植物体系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植物的繁殖、衰老和死亡都可以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
四、人为因子1、砍伐:人为砍伐森林可使森林冠层受到破坏,造成气候变化和土壤破坏,进而影响地表生物的活动。
生态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5、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6、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7、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8、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
9、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
10、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1、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12、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
13、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14、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15、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16、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17、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18、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地带。
19、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3、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 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 毒性等于或超过各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 和。 叠加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 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增强作用:一种化合物对某器官系统并无毒 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 毒性增强。
四、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限制因子规律 使生物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 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 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 对某些因子的要求不能低于某一数量。 3、耐受性定律 生物对环境因子有一个最低点到最高点之间的 适应范围。
(2)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 ):各类其他生 物,如动物、植物、微生物。
也有一种观点认生态因子还应包括第三 方面的因素即人为因素。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 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 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 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 起决定作用,称为主导因子(leading factor ),主 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环境因 子的需求不同,因此因子对生物的作用 也具有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第三节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一、生态因子概念及其分类 生境(habitat):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
脱离特定的生活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对生 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 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 的总和。 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
植物的光补偿点示意图(Emberl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983)
光饱和点(saturate point):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 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 (compensation point) :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
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 合 作 用 率 A 光 合 作 用 率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 境要素。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的分类
气候因子: 温度、湿度、光、降水、风、气压、雷电等 土壤因子: 土壤结构、土壤有机/无机质、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 地形因子: 地面起伏,山的阴/阳坡等 生物因子: 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人为因子 : 人类活动对生物发生巨大影响,表现多方面,如污染等。
例:植物缺素、人体缺维生素 B 互补性:多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时,由于某因子在量上的不足, 可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例:光照不足,要多施有机肥,使土壤中二氧化碳浓度提高
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 子的不同强度。 例如:低温在春化阶段必不可少,但在生长阶段有害
基础生态学
第一章 生态因子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三章 群落生态学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五章 环境污染
第一章
生态因子
一、基本概念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 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有大小利弊之分
相关概念: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学基本概念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Haeckel)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的科学3生态学是研究动物种群的分布和多度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4生态学是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因子,植物群落分布的决定因子的科学5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重要的概念1种群: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2群落: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3生态系统: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4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1)野外观察和定位站2)实验方法:原地实验和人工控制实验3)数学模型和数量分析方法光周期:指生物对光周期变化发生各种生理、生态反应的现象。
C4比C3植物光饱和点高。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光、温、水、空气等因子;•土壤因子–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肥力和土壤生物等因子;•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因子;•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人为因子- 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火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1综合作用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与其他生态因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2主导因子作用诸多因子中,其中必定有1-2个是起主导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都很重要,一个不能少,不能由另一因子替代。
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可以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到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温度的生态学作用: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
温度的变化可引起环境中其她生态因子的改变。
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纬度: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度大,太阳辐射量也大,辐射量的季节分配要比高纬度地区均匀。
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这种递减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可用此来划分相应的植被气候带。
地形特点:不同的坡向,热量的分布也不均匀,一般南坡比北坡大,封闭的谷地和盆地,往往会出现逆温现象。
积温:植物整个收获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形态方面的适应:植物: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盒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
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减轻严寒的影响。
动物: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球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小少。
Allen规律:恒温动物生体的突出部位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一种适应。
恒温动物的另一形态适应是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和羽毛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
生理方面的适应:植物: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动物:靠增加体内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体温。
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和在临界点温度以下的曲线斜率小。
行为方面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休眠:有利于增加抗寒能力。
迁移:可躲避低温环境。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是许多生物栖居的场所,是生物进化的过度环境,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所。
《生态因子》 讲义
《生态因子》讲义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简单来说,就是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就好像我们人类的生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样,比如气候、食物、住所等等,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生态因子。
这些生态因子可以是生物的,也可以是非生物的。
生物因子包括同种生物和异种生物,比如竞争食物的同类生物,或者捕食与被捕食的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非生物因子就更多样了,像阳光、温度、水分、土壤、大气等等。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生态因子,我们通常会对它们进行分类。
(一)按照性质划分1、气候因子包括温度、光照、降水、风等。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非常显著,不同的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温度范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可能导致生物无法正常生存。
光照不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还会影响动物的活动规律和繁殖行为。
降水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生物的水分获取,而风则会影响生物的传播和分布。
2、土壤因子涵盖土壤的结构、质地、肥力、酸碱度等。
土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的基础和养分来源,同时也影响着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存。
3、地形因子像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都属于地形因子。
地形的差异会导致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生物的分布。
4、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竞争、共生、寄生、捕食等。
5、人为因子这是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产生的影响,比如砍伐森林、开垦农田、排放污染物等。
(二)按照有无生命划分1、非生物因子就是前面提到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无生命的环境要素。
2、生物因子包括同种和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性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对生物产生综合的影响。
比如,温度和降水往往会共同决定一个地区的植被类型。
(二)非等价性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总有一两个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些因子被称为主导因子。
例如,对于沙漠中的植物来说,水分往往是限制其生长的主导因子。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讲解
变动因子
周期变动因子:如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等; 非周期变动因子:如地震、虫害暴发、异常天气 等,这些因子主要是影响生物的数量。
一般生物对稳定因子的适应性较大,生物在 其生活早期就有所适应。
17
稳定因子与 变动因子 稳定因子
33
阿伦规律(Allen's rule)
34
3 Liebig最小因子法则 (Law of the minimum)
1840年,德国有机化学家Justus von Liebig 在其著作 《有机化学及其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一书中 发现:作物的产量并非经常受到大量需要的营养物 质如CO2、水的限制,因为它们在自然界中很丰富, 而却受到一些原料如B等的限制,它们的需要量虽 少,但在土壤中也非常稀少。 Liebig最小因子法则
31
焚风效应
3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在调节其生理节律和生 活史中的各种节律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捕食者与猎物、寄生者与宿主,它们的关系很难说 谁是作用,谁是反作用,而是相互的,可称为相互 作用(或称为交互作用)。
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为 生物的生存条件。
森林生态因子 对森林产生各种影响的环境因子。
生态环境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生境(habitat) 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11
树种特性
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树种在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外界环境有一定要求的 特性以及其生长发育的特性。
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有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生态因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生态因子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行为,改变生物的繁殖力和死亡率,并且引起生物产生迁移,最终导致种群的数量发生改变。
当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某一种生物不适合时,这种生物就很少甚至不可能分布在该区域,因此,生态因子还能够限制生物物种的分布区域。
但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并不是消极被动的,生物能够对自然环境产生适应。
由此可见,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在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都存在着很多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在其性质、特性和强度方面各不相同,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组合,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存环境,为各类极不相同生物的生存进化创造了不计其数的生境类型。
按照传统的做法,可以把生态因子广义的分成两类,六个基本类型。
1.非生物因子(1)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2)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性质,(3)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
(4)水生植物——溶氧量,光谱(5)陆生植物——温度,阳光2.生物因子。
(1)植物因子——植物之间共生、寄生、附生等关系。
(2)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3)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1、综合性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2、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生态因子》 知识清单
《生态因子》知识清单一、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简单来说,就是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环境要素。
就像我们人类的生活受到温度、阳光、空气、水等因素的影响一样,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和发展也受到各种生态因子的制约和作用。
这些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
非生物因子比如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大气等,它们是生物生存的基础条件;生物因子则包括同种生物的其他个体(即种内关系)和不同种生物(即种间关系),比如竞争、捕食、共生等关系。
二、非生物因子1、光照光照对于生物来说至关重要。
它不仅为植物提供了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而且对动物的行为和生理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例如,一些鸟类和昆虫会根据日照的长短来决定迁徙和繁殖的时间;而长期生活在黑暗环境中的生物,其视觉器官可能会退化。
2、温度温度是影响生物分布和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生物都有其能够适应的特定温度范围。
例如,北极熊能够在极寒的环境中生存,是因为它们有着厚厚的皮毛和储存大量能量的能力;而热带的生物通常无法在寒冷的地区存活,因为它们的生理机能适应了较高的温度。
温度还会影响生物的生长速度、发育周期和繁殖能力。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通常较为旺盛;而超出这个范围,可能会导致生长迟缓、发育异常甚至死亡。
3、水分水是生命之源,对于生物的生存不可或缺。
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生物的分布和生存方式。
在干旱地区,生物往往具有节约用水的特殊结构和生理机制,比如骆驼可以长时间不喝水,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蒸发。
而在湿润的环境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通常更为丰富。
水分的变化还会影响生物的繁殖,例如一些鱼类在特定的水位和水流条件下产卵。
4、土壤土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的基础,同时也提供了矿物质和养分。
不同类型的土壤质地、酸碱度和肥力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例如,酸性土壤适合某些特定的植物生长,而碱性土壤则适合另一些植物。
普通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耐受范围,既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 macroclimate:指离地面以上的气候,是有大范围因素所决定的。
小气候 microclimate:小环境中的气候。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habitat: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 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因子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任何生态因子,但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组织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生态因子》 讲义
《生态因子》讲义生态因子,这个在生态学中频繁出现的术语,对于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至关重要。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因子?它们如何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繁衍和分布?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
生态因子,简单来说,就是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比如阳光、温度、水分、土壤、大气等等。
这些因子并非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影响生物生存的综合环境。
先来说说阳光。
阳光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的能量来源,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
而且,阳光的强度、时间和光谱成分都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不同的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各不相同,有的喜欢强光,比如向日葵;有的则适应弱光环境,像苔藓。
光照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植物的开花时间,比如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此外,阳光中的紫外线还能影响生物的形态和生理过程。
温度也是一个关键的生态因子。
每种生物都有其能够适应的温度范围。
高温可能导致生物体内蛋白质变性,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低温则可能使细胞内水分结冰,破坏细胞结构。
动物会通过行为调节体温,比如夏天的狗会伸舌头喘气来散热,冬天的松鼠会储存食物并蜷缩在巢中保暖。
植物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生长速度和发育阶段也会有所不同。
水分对于生物来说同样不可或缺。
水是生命的溶剂,参与各种生物化学反应。
干旱地区的植物往往具有发达的根系,以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而水生植物则有特殊的结构适应水中的生活。
动物也有各自的水分获取和保存方式。
例如,骆驼能够在长时间不喝水的情况下生存,是因为它的体内有储存水分的特殊机制。
土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的基础和养分。
土壤的质地、酸碱度、肥力等特性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不同的植物对土壤的要求各异,有些适应酸性土壤,有些则在碱性土壤中生长良好。
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也对生物有着重要影响。
氧气是大多数生物呼吸作用所必需的,而二氧化碳则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生态因子及作用特征
生态因子及作用特征(一)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有哪些?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因此,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的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如山脉阳坡和阴坡的景观差异,是光照、温度、湿度和风速综合作用的结果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他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变化,使生物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例:春化作用中的低温因子是主导因子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
如低温在植物春化阶段必不可少,可在其生长阶段却是有害的。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如软体动物生长壳需要钙,环境中大量锶的存在可补偿钙的不足对壳生长的限制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如温度、光照等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而山脉的坡向和坡度等则是通过影响温度,光照等间接影响植物生长。
生态因子:环境指某一生物体或生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三)生物可通过哪些方式调节耐受范围四)何谓驯化?有哪些实际应用?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由生境一词还派生出“小生境”一词,该词常在进一 步描述某一生境的细部时使用,但大小只是相对而 言) 链接:由美国 Grinnell(1917) 首先提出,其定义是生 物出现的环境空间范围,即生态地理环 境。 Baily(1984) 等学者后来则强调周围相关的生物 群落也应纳入生境要素
他问题 / 中科院陈百明)
◎ 也有生态学者认为是: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使用建议:可用(约定俗成),慎用(分场合)
关于生境的概念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定义:生境 (habitat , Biotope / 希腊语 ) 是指生物的 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 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
区分直接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存和分 布非常重要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一、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续)
4. 阶段性作用 : 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 的需求及强度要求不同
5. 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 生态因子的缺少,不能由 另外因子来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数量 的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到补偿
一条鲤鱼
其它鲤鱼
鲤鱼种群 池塘群落
虾 , 水蚤 , 水 草 , 鱼等异种
生物
非生物因素
《普通生态学》
生物互为环境!
二、环境的类型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尚未形成统一的环境分类系统,一般按环境的主体、
环境性质和范围来分类。
人类环境 按环境主体
宇宙环境 大环境
自然环境 按环境范
按环境组 成
二、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1. 限制因子( limiting factor )的概念 : 生物的生存 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其 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如果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耐受范围很广,且这种因子又 非常稳定,那么该因子不太可能成为限制因子;相反,如 果耐受范围很窄,且该因子又易于变化,那么就有可能成 为限制因子。
非生物环境 围 生物环境
地球环 小环境
境
《普通生态学》
蜂鸟的小气候环境
(蜂鸟巢黎明前时的温度 ,Calder,197 3)
巢 上 方 的 树 枝 减 少 了孵卵雌鸟的热量损 失 主 动 适 应 和 改 变 微 域环境
《普通生态学》
三、环境因子( Environmental factors )
定义:环境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 素统称环境因子
定义: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 和,包括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各种因 素
在生态学中,环境是相对于生物这一主体的,与环境科学 中的“环境”词意不同(以人为主体)
由于生态学以生物的不同层次为对象进行研究,不同层次 的对象对应的环境不同
《普通生态学》
环境这个概念是具体的,又是相对的,在谈到环境 时,总要包含特定的主体。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一、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续)
3.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 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直 接 因 子 : 直 接 对 生 物 发 生 影 响 的 生 态 因 子 –间 接 因 子 : 通 过 影 响 直 接 因 子 而 发 生 影 响 的 生 态 因 子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普通生态学》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本章内容:
§2.1 环境与生态因子基本概念 §2.2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2.3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案
例)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 2.1 环境与生态因子基本概念
一、环境( Environment )的概念
定义: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 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各个因子 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但也有学者视为同义语)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关于生态环境的概念及使用问题
生态环境 (eco-environmet) 一词,国内大量使 用(如:……),但国外极少出现
复杂性:环境因子的组成和影响非常复杂,所有生物 群落都受到环境因子复杂的交互作用影响 变异性:环境因子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发生变化。大 多数生物必须面对持续变化的外部环境
划分出某一环境因子既困难也不合理,一般按 类别或层次区分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四、生态因子( Ecological factor )
由于在宪法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这一提法,“生 态环境”一词沿用至今,且因切合社会关注点广为使 用
对生态环境概念的不同理解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1. 生态环境是生态与环境的总称(涵义宽) 2. 生态环境就是环境(包括污染和其它环境) 3. 符合人类理念的环境 (生态作褒义词修饰,不包括污染和其
涵义很宽,语境差别大,不同人、不同场合的 理解各异
链接: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该词汇最早追溯到 1982 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地理所所长黄
秉维院士在讨论第四部宪法(草案)和当年政府工作 报告时提出以保护生态环境替代保护生态平衡。会议 接受了这一提法,最后形成了宪法第 26 条 :“ 国家保 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 害”。政府工作报告也采用了相似的表述。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2.2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一、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 综合作用 :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促进或 制约
2. 主导因子作用 :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非等价的,诸 多因子 中,往往有一个起决定性作用 –主 导 因 子 : 其 改 变 会 引 起 其 它 生 态 因 子 改 变 、 使 生 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的主导性因子
* 例如,氧气对于大多数陆生生物来说不是限制因子, 但对水生生物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