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 课内预习学案 课内探究学案 课后练习与提高)数学归纳法 新人教A版选修12
高中数学归纳法教案6
高中数学归纳法教案6
教学内容:归纳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能够运用归纳法解决数学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运用归纳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材准备:教科书《高中数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请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学过的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15分钟)
1. 回顾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 详细讲解如何运用归纳法解决数学问题;
3. 举例说明归纳法在数学证明中的应用。
三、练习(20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尝试运用归纳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 老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讲评(10分钟)
1. 汇总学生练习的结果,指出解题的正确和错误之处;
2. 总结归纳法的应用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
五、拓展(10分钟)
1. 让学生自行思考并分享一些数学问题,让其他同学用归纳法解决;
2. 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归纳总结。
七、课堂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归纳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归纳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数学归纳法》教案、导学案与同步练习
《4.4数学归纳法》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2019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数列》,本节课主要学习数学归纳法前面学生已经通过数列一章内容和其它相关内容的学习,初步掌握了由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即不完全归纳法。
但由于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这种推理方法不能作为一种论证方法。
因此,在不完全归纳法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学习严谨的科学的论证方法——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亮点就在于,通过有限个步骤的推理,证明n取无限多个正整数的情形,这也是无限与有限辨证统一的体现。
并且,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能力、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内在美的很好的素材。
发展学生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学建模的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难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教学过程】我们先从多米诺骨牌游戏说起,若前一块骨牌倒下,则一定导致后一块骨牌倒下。
这样,只要推到第骨牌,就可导致第2块骨牌倒下;而第牌倒下;……,总之,不论有多少块骨牌,都能全部倒下。
问题1:多米诺骨牌都倒下的关键点是什么?(1)第一块骨牌倒下;(2)任意相邻的两块骨牌,前一块倒下一定导致后一块倒下(1)第一块骨牌倒下;(1)“归纳—猜想—证明”的一般环节(2)“归纳—猜想—证明”的主要题型 ①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求通项或前n 项和.②由一些恒等式、不等式改编的一些探究性问题,求使命题成立的参数值是否存在.③给出一些简单的命题(n=1,2,3,…),猜想并证明对任意正整数n 都成立的一般性命题.跟踪训练2数列{a n }满足S n =2n-a n (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先计算数列的前4项,再猜想a n ,并证明. 解:由a 1=2-a 1,得a 1=1; 由a 1+a 2=2×2-a 2,得a 2=32;由a 1+a 2+a 3=2×3-a 3,得a 3=74;由a 1+a 2+a 3+a 4=2×4-a 4,得a 4=158. 猜想a n =2n -12n -1.下面证明猜想正确:(1)当n=1时,由上面的计算可知猜想成立. (2)假设当n=k 时猜想成立, 则有a k =2k -12k -1,当n=k+1时,S k +a k+1=2(k+1)-a k+1,∴a k+1=12[2(k+1)-S k ] =k+1-12(2k -2k -12k -1)=2k+1-12(k+1)-1, 所以,当n=k+1时,等式也成立.【教学反思】由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高中数学总结和归纳教案
高中数学总结和归纳教案
主题:高中数学总结和归纳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总结和归纳高中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
1. 数列与数列的通项公式
2.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3. 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
4. 空间几何中的平面与直线
5. 概率与统计
教学步骤:
1. 导入:教师用数学游戏或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习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和归纳之前所学的知识点,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练习与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巩固和加深理解。
4. 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提高数学运用能力。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教学
教学工具:黑板、笔记本、教学PPT
评价方式:随堂测验、小组讨论、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但在教学
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水平。
高中数学 教学设计 数学归纳法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数学归纳法一、引言数学归纳法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常见于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归纳并证明某个命题对于所有自然数成立,进而推导出一般情况下的结论。
本文将围绕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数学归纳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能够正确应用数学归纳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证明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引入学生通常对于数学归纳法概念不够熟悉,因此需要引入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
可以选择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归纳法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2. 概念讲解通过引入例子,引出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即“当一个命题P(n)对于某个正整数n成立,并且若P(k)成立能推出P(k+1)也成立时,可得出对任意自然数n,P(n)成立。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给出相关的定义和术语解释,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 理论推导在概念讲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推导步骤。
引导学生从一个特定的命题P(1)成立出发,证明在命题P(n)成立的前提下,P(n+1)也必然成立。
通过逻辑推理和证明,使学生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4. 练习与应用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归纳法题目,如证明1+2+...+n = n(n+1)/2,或者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例题,如证明2^n > n^2 (n≥4)等。
5. 拓展与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拓展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能力。
可以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数学归纳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问题解答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评价学生对于数学归纳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高中数学(教案+课内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1.1.2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
1. 1.2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二、预习内容:1.两个变量有线性相关关系且正相关,则回归直线方程中, 的系数 ( )A.B.C.D.2.两个变量有线性相关关系且残差的平方和等于0,则( )A.样本点都在回归直线上B.样本点都集中在回归直线附近C.样本点比较分散D.不存在规律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要求: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学习重点:了解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学习难点:了解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二、学习过程1.由例1知,预报变量(体重)的值受解释变量(身高)或随机误差的影响.2.为了刻画预报变量(体重)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与解释变量(身高)有关?在多大程度上与随机误差有关?我们引入了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3.教学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1)总偏差平方和:所有单个样本值与样本均值差的平方和,即21()ni i SST y y ==-∑.残差平方和:回归值与样本值差的平方和,即21()ni i i SSE y y ==-∑.回归平方和:相应回归值与样本均值差的平方和,即21()ni i SSR y y ==-∑.(2)学习要领:①注意i y 、i y 、y 的区别;②预报变量的变化程度可以分解为由解释变量引起的变化程度与残差变量的变化程度之和,即222111()()()nnni i i i i i i y y y y y y ===-=-+-∑∑∑;③当总偏差平方和相对固定时,残差平方和越小,则回归平方和越大,此时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④对于多个不同的模型,我们还可以引入相关指数22121()1()nii i n ii yy R yy ==-=--∑∑来刻画回归的效果,它表示解释变量对预报变量变化的贡献率. 2R 的值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也就是说模型拟合的效果越好. 4. 典型例题为了对x 、Y 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现有以下两种线性模型: 6.517.5y x =+,717=+,试比较哪一个模型拟合的效果更好.y x分析:既可分别求出两种模型下的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也可分别求出两种模型下的相关指数,然后再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5.小结:分清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初步了解如何评价两个不同模型拟合效果的好坏.课后练习与提高假设美国1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提供了以下数据:(1)作销售总额和利润的散点图,根据该图猜想它们之间的关系应是什么形式;(2)建立销售总额为解释变量,利润为预报变量的回归模型,并计算残差;(3)你认为这个模型能较好地刻画销售总额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吗?请说明理由。
数学归纳法实用教案
数学归纳法实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教材《数学归纳法》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原理和运用。
重点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掌握其基本步骤。
2. 能够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数学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的运用,特别是递推关系的建立。
教学重点: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基本步骤及证明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数学归纳法,如“爬楼梯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 新课讲解:(1)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定义,解释其原理。
(2)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基础步骤、归纳步骤。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数学归纳法2. 内容:(1)数学归纳法的定义(2)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基础步骤、归纳步骤(3)例题及证明过程(4)课堂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3++n = n(n+1)/2(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n > n (n为正整数)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数学归纳法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在其他数学领域的应用,如数列、组合数学等。
(2)探讨数学归纳法与递归思想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高中数学(教案+课内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1
1. 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3.2或课前预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逻辑联结词“或”的含义(2)会正确应用逻辑联结词“或”解决问题(3)掌握真值表并会应用真值表解决问题(二)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难点:1、正确理解命题“P∨q”真假的规定和判定.2、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P∨q”.(三)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1、引入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数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在数学中,有时会使用一些联结词,如“且”“或”“非”。
在生活用语中,我们也使用这些联结词,但表达的含义和用法与数学中的含义和用法不尽相同。
下面介绍数学中使用联结词“且”“或”“非”联结命题时的含义和用法。
为叙述简便,今后常用小写字母p,q,r,s,…表示命题。
(注意与上节学习命题的条件p与结论q的区别)2、思考、分析问题1:下列各组命题中,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①27是7的倍数;②27是9的倍数;③27是7的倍数或是9的倍数。
答:问题2:以前我们有没有学习过象这样用联结词“或”联结的命题呢?你能否举一些例子?举例:3、归纳定义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___读作____。
命题“p∨q”即命题“p或q”中的“或”字与下面两个命题中的“或”字的含义相同吗?答:若 x∈A或x∈B,则x∈A∪B。
答:说明:符号“∨”与“∪”开口都是向上。
注意:“p或q”命题中的“p”、“q”是两个命题,而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的“p”,“q”是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两个部分.4、命题“p∨q”的真假的规定你能确定命题“p∨q ”的真假吗?命题“p∨q”的真假和命题p,q的真假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前面所举例子中命题p,q以及命题p∨q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之间的关系的一般规律。
高中数学归纳法教案
高中数学归纳法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如何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难点:如何正确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归纳法证明的例题3. 板书和彩色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介绍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及其在数学证明中的重要性,并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如归纳基石、归纳假设和归纳步骤等。
2. 通过具体的数学问题,说明数学归纳法的运用方法和逻辑推理过程。
三、实例分析(20分钟)1. 老师通过归纳法证明一些数列或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从实例中了解归纳法的具体应用。
2. 学生逐步跟随老师的引导,尝试自己用归纳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四、练习演绎(15分钟)1. 学生在小组或个人完成若干道数学归纳法证明的练习题目,加深对归纳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和解答疑惑,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数学归纳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2. 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六、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复习梳理今天所学的知识,并提醒学生勤加练习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高中数学(教案+课内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2.1.2演绎推理 新人教A版选修1-2
第二章第1节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二、演绎推理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二,预习内容:1,对于任意正整数n,猜想(2n-1)与(n+1)2的大小关系?2,讨论:以上推理属于什么推理,结论一定正确吗?3,思考:有什么推理形式能使结论一定正确呢?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二、学习过程:1. 填一填:①所有的金属都能够导电,铜是金属,所以;②太阳系的大行星都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冥王星是太阳系的大行星,因此;③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2007是奇数,所以 .2.讨论:上述例子的推理形式与我们学过的合情推理一样吗?3.小结:①概念: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推理称为______ ______.要点:由_____到_____的推理.②讨论: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有什么区别?③思考:“所有的金属都能够导电,铜是金属,所以铜能导电”,它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点?小结:“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举例:举出一些用“三段论”推理的例子.例1:证明函数在上是增函数.例2:在锐角三角形ABC中,,D,E是垂足. 求证:AB的中点M到D,E的距离相等.当堂检测:讨论:因为指数函数是增函数,是指数函数,则结论是什么?讨论:演绎推理怎样才能使得结论正确?比较: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课堂小结课后练习与提高1.演绎推理是以下列哪个为前提,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的推理方法()A.一般的原理原则;B.特定的命题;C.一般的命题;D.定理、公式.2.“因为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大前提),而是对数函数(小前提),所以是增函数(结论).”上面的推理的错误是()A.大前提错导致结论错;B.小前提错导致结论错;C.推理形式错导致结论错;D.大前提和小前提都错导致结论错.3.下面几种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的是()A.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果∠A和∠B是两条平行直线的同旁内角,则∠A+∠B =180°;B.由平面三角形的性质,推测空间四面体的性质;.4.补充下列推理的三段论:(1)因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又因为与互为相反数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所以=8.(2)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因为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是无理数.学校:一中学科:数学编写人:栗永丽审稿人:贾志安演绎推理一、教材分析推理是高考的重要的内容,推理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由于解答高考题的过程就是推理的过程,因此本部分内容的考察将会渗透到每一个高考题中,考察推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既可能在选择题中和填空题中出现,也可能在解答题中出现。
数学归纳法高中教案
数学归纳法高中教案
课题:数学归纳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掌握数学归纳法的三条基本步骤;
3. 能够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般性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难点:能够熟练掌握数学归纳法的三条基本步骤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道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数学归纳法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介绍数学归纳法的三条基本步骤:基础情况、归纳假设、归纳步骤。
三、例题演练(20分钟)
1. 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具体运用方法;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例题,并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练习(15分钟)
教师在课堂上布置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流讨论解题过程。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学归纳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和灵活运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学归纳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也发现在运用数学归纳
法解决问题时,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加强逻辑推理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
需要多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对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能力。
高二数学数学归纳法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 教案
高二数学数学归纳法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了解数学推理的常用方法(归纳法)(2)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和其本质的科学性(3)初步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和一个结论。
(4)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恒等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归纳法的引入,说明归纳法的两难处境,引出数学归纳法原理,使学生理解理论与实际的辨证关系。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学会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想方法,能用总结、归纳、演绎类比探求新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亲历知识的构建过程,领悟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探索中挫折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感悟“数学美”,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好习惯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初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
(2)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步骤,尤其是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和恒等变换的运用。
教学难点:(1)使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有效性;(2)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的利用和代数恒等变换。
三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四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解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探究原理、激起兴趣问题情境一:问题(1)大球中有5个小球,如何验证它们都是绿色的?(课件演示)问题(2):若a n=(n2- 5n+5)2,则a n=(n2-5n+5)2=1问题(3):若-1+3= 2-1+3-5= -3-1+3-5+7= 4-1+3-5+7-9=-5可猜想:-1+3-5+…+(-1)n(2n-1)=(-1)n n吗问题情境二:投影:数学家费马运用不完全归纳得出费马猜想的事例。
小结归纳法: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①完全归纳法:考察全体对象,得到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结论一定可靠,但需逐一核对,实施较难)②不完全归纳法,考察部分对象,得到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结论不一定可靠,但有利于发现问题,形成猜想)问题情境三:如何解决不完全归纳法存在的问题呢?多米诺骨牌操作实验问题(4)如何保证任何条件下骨牌一一倒下?需要几个步骤才能做到?①处理第一个问题;(相当于推倒第一块骨牌)②验证前一问题与后一问题有递推关系;(相当于前牌推倒后牌)。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A版精品学案《数学归纳法》09
数学归纳法【学习目标】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定义、数学归纳法证明基本步骤;2.会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学习重难点】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22n n 成立时,n 应取的第一个值为( D )A .1B .3C .4D .52.满足1×2+2×3+3×4+…+n (n +1)=3n 2-3n +2的自然数n 等于( C )A .1B .1或2C .1,2,3D .1,2,3,4解:当n =1时,左端=1×2=2,右端=3×12-3×1+2=2,命题成立;当n =2时,左端=1×2+2×3=8,右端=3×22-3×2+2=8,命题成立;当n =3时,左端1×2+2×3+3×4=2021端=3×32-3×3+2=2021题成立;当n =4时,左端1×2+2×3+3×4+4×5=40,右端=3×42-3×4+2=38,命题不成立。
3.某个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如果当n =(∈N *,≥1)时,该命题成立,则一定可推得当n =+1时,该命题也成立,现已知n =5时,该命题不成立,则有( C )A .当n =4时,该命题成立B .当n =6时,该命题成立C .当n =4时,该命题不成立D .当n =6时,该命题不成立解:因为当n =(∈N *,≥1)时,该命题成立,则一定可推得当n =+1时,该命题也成立,所以当n =5时,该命题不成立,则一定有n =4时,该命题不成立。
二、夯实基础,运用知识1.如图,这是一个正六边形的序列:(1) (2) (3)则第n 个图形的边数为________。
答案:5n +1解:第(1)图共6条边,第(2)图共11条边,第(3)图共16条边,…,其边数构成等差数列,则第(n )图的边数为a n =6+(n -1)×5=5n +1.2.已知f (n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则( D )A .f (n )中共有n 项,当n =2时,f (2)=错误!+错误!B .f (n )中共有n +1项,当n =2时,f (2)=错误!+错误!+错误!C .f (n )中共有n 2-n 项,当n =2时,f (2)=错误!+错误!D .f (n )中共有n 2-n +1项,当n =2时,f (2)=错误!+错误!+错误! 解:项数为n 2-(n -1)=n 2-n +1.6.已知33331111()1234f n n =++++,231()22g n n=-,*n ∈N 。
高中数学 数学归纳法预习学案 新人教A版选修2
§2.2.3数学归纳法自学目标(1)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2)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学习重点,难点一.问题情境1.情境:我们已经用归纳法得到许多结论,例如,等差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1(1)n a a n d =+-, 自然数平方和公式2222(1)(21)1236n n n n +++++⋅⋅⋅+=.这些命题都与自然数有关,自然数有无限多个,我们无法对所有的自然数逐一验证.2.问题:怎样证明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呢?二.讨论以下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有时会做一种游戏,在一个平面上摆一排砖(每块砖都竖起),假定这排砖有无数块,我们要使所有的砖都倒下,只要做两件事就行了.第一,使第一块砖倒下;第二,保证前一块砖倒下后一定能击倒下一块砖.三.建构数学一般地,对于某些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我们有数学归纳法公理:如果(1)当n 取第一个值0n (例如01,2n =等)时结论正确;(2)假设当n k =(*k N ∈,且0k n ≥)时结论正确,证明当1n k =+时结论也正确. 那么,命题对于从0n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数学归纳法公理是证明有关自然数命题的依据.四.数学运用1.例题: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差数列{}n a 中,1a 为首项,d 为公差,则通项公式为1(1)n a a n d =+-.①证:(1)当1n =时,等式左边1a =,等式右边110a d a =+⨯=,等式①成立.(2)假设当n k =时等式①成立,即1(1)k a a k d =+-,那么,当1n k =+时,有111(1)[(1)1]k k a a d a k d d a k d +=+=+-+=+--. 这就是说,当1n k =+时等式也成立.根据(1)和(2),可知对任何*n N ∈,等式①都成立.注意:(1)这两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数学归纳法的步骤(1)是命题论证的基础,步骤(2)是判断命题的正确性能否递推下去的保证;(2)在数学归纳法证明有关问题的关键,在第二步,即1n k =+时为什么成立?1n k =+时成立是利用假设n k =时成立,根据有关的定理、定义、公式、性质等数学结论推证1n k =+出时成立,而不是直接代入,否则1n k =+时也成假设了,命题并没有得到证明;(3)用数学归纳法可证明有关的正整数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正整数问题都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学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变式练习: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n a 中,1a 为首项,q 为公比,则通项公式为11n n a a q -=.例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N ∈时,2222(1)(21)1236n n n n +++++⋅⋅⋅+=. 证:(1)当1n =时,211=,1(11)(211)16⨯+⨯⨯+=,结论成立. (2)假设n k =时,结论成立,即2222(1)(21)1236k k k k +++++⋅⋅⋅+=, 那么22222222(1)(21)(1)(266)123(1)(1)66(1)(276)(1)(2)(23)(1)[(1)1][2(1)1]666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 所以当1n k =+时,命题也成立.根据(1)和(2),可知结论当*n N ∈时都成立. 变式练习: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N ∈时111111111234212122n n n n n-+-+⋅⋅⋅+-=++⋅⋅⋅+-++例3.求证当n 取正奇数时,n n x y +能被x y +整除。
高中数学新苏教版精品教案《2.3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上课背景探究教学是指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由教师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方法、应用方法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笔者有幸执教了一节以“启发提问,探究教学,教学生学会思考〞为主题的公开课,课题是?数学归纳法?第一课时,所用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选修2-2?,现将教学过程简录及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图分享给大家,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掌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的两步骤一总结环节;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能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米诺骨牌游戏,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好玩;课堂上共同探究问题,感受数学归纳法的实质——一种以数学归纳原理〔即自然数归纳公理〕为根据的演绎推理,它将一个无穷归纳过程转化为一个有限步骤的演绎过程,提升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到达好玩数学的目的,最后应用数学归纳法,用学生间的问难和质疑,实现知识内化吸收,到达玩好数学。
3 教学重点难点:能理解数学归纳法根本思想和实质,能用数学归纳法解决相关问题。
4教学过程简录4.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情境一:从前有个财主,请来一位先生教儿子识字。
先生写一横,告诉他的儿子是“一〞字;写两横,告诉是个“二〞字;写三横,告诉是个“三〞字。
学到这里,儿子就告诉父亲说:“我已经会了,不用先生再教了。
〞财主很快乐,就把先生给辞退了。
有一天,这位财主准备请一位姓万的朋友,叫儿子写请帖……情境二:12-1+11=11,2 2-2+11=13,3 2-3+11=17,4 2-4+11=23,5 2-5+11=31,都是质数,于是有人用归纳推理提出猜测:任何形如n2-n+11n∈N*的数都是质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数学归纳法
一、预习目标:
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及其本质,掌握它的基本步骤与方法.能较好地理解“归纳奠基”和“归纳递推”两者缺一不可。
二、预习内容:
提出问题:
问题1:前面学习归纳推理时,我们有一个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即对于数列,已知,( n=1,2,3…),通过对n=1,2,3,4前4项的归纳,猜想出其通项公式
,但却没有进一步的检验和证明.
问题2:大家玩过多米诺骨牌游戏吗?这个游戏有怎样的规划?(多媒体演示多米诺骨牌游戏)
这是一个码放骨牌游戏,码放时保证任意两相邻的两块骨牌,若前一块骨牌倒下,则一定导致后一块骨牌倒下.只要推倒第一块骨牌,就必然导致第二块骨牌倒下;而第二块骨牌倒下,就必然导致第三块骨牌倒下…最后,不论有多少块骨牌都能全部倒下.讨论问题:
问题1、问题2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其结论成立的条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结论成立的条件:结论对第一个值成立;结论对前一个值成立,则对紧接着的下一个值也成立.
上面两个条件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我们能否去掉其中的一个?你能举反例说明吗?
在上述两个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归纳递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它,后面的递推将无从谈起;第二个步骤是核心和关键,是实现无限问题向有限问题转化的桥梁与纽带.
如在前面的问题1中,如果不是1,而是2,那么就不可能得出,因此第一
步看似简单,但却是不可缺少的.而第二步显然更加不可缺少.这一点在多米诺骨牌游戏中也可清楚地看出.
解决问题:
由上,证明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时命题成立;
(2)假设n=k(k≥,)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由以上两个步骤,可以断定命题对从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它是证明与正整数n(n取无限多个值)有关、具有内在递推关系的数学命题的重要工具.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由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的一般结论不一定正确。
(2)初步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
(3)理解和记住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的两个步骤。
(4)初步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恒等式。
二、学习过程:
例1、证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d n a a n )1(1-+=:
解析:(1)让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严密性和合理性;(2)掌握从到
时等式左边的变化情况。
证明:(1) 当n =1时等式成立;
(2) 假设当n =k 时等式成立, 即d k a a k )1(1-+=, 则d a a k k +=+1=d k a ]1)1[(1-++, 即n =k +1时等式也成立
由 (1)、(2)可知,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d n a a n )1(1-+=对任何n ∈*
N 都成立.
点评: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和正整数相关的命题时,要注意以下三句话: 递推基础不可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明莫忘掉。
变式训练1 .在数列{n a }中, 1a =1, n
n n a a a +=
+11(n ∈*
N ), 先计算2a ,3a ,4a 的值,再推测通项n a 的公式, 最后证明你的结论.
例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
解析:(1)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严密性和合理性,从而从感性认识 上升为理性认识; (2)掌握从到
时等式左边的变化情况,合理的进行添项、拆项
合并项等。
证明:(1)时:左边,右边,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右边=+++++=
6
]
1)1(2][1)1)[(1(k k k
∴当
时等式也成立。
由 (1)、(2)可知,对一切
,原等式均成立
点评: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和正整数相关的命题时,要注意以下三句话: 递推基础不可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明莫忘掉。
变式训练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3+5+…+(2n -1)=2
n .
反思总结:
1.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分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种,而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具有可靠性,必须用数学归纳法进行严格证明;
2.数学归纳法作为一种证明方法,用于证明一些与正整数
有关数学命题,它的基本
思想是递推思想,它的证明过程必须是两步,最后还有结论,缺一不可;
3.递推归纳时从到
,必须用到归纳假设,并进行适当的恒等变换。
注意
明等式时第一步中时左右两边的形式,第二步中
时应增加的式子;第二步中
证明
命题成立是全局的主体,主要注意两个“凑”:一是“凑”
时的形式(这
样才好利用归纳假设),二是“凑”目标式。
当堂检测: 1.观察式子:213122+<,221151233++<,2221117
12344
+++<,,则可归纳出式子
为( ) A.22211
111(2)2321n n n ++++<-≥ B.2
2211111(2)2321n n n ++++<+≥ C.22
2111211(2)23n n n n -++++<≥ D.22
211121(2)2321
n n n n +
+++
<+≥ 答案:C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首项是1a ,公比是q 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1
1-=n n q
a a ,前n 项和公式是).1(1)
1(1≠--=
q q
q a s n n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4(3
1
)12(53122
222-=-++++n n n 过程中,由n=k 递推到n=k+1时,不等式左边增加的项为 ( ) A.2
)2(k B.2
)32(+k C. 2
)12(+k D. 2
)22(+k
2.凸n 边形有f(n)条对角线,凸n+1边形对角线 的条数f(n +1)为 ( ) A. f(n)+n +1 B. f(n)+n C. f(n)+n -1 D. f(n)+n -2
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2(24
1321312111≥>++++++n n n n n 的过程中,由n=k 递推到n=k+1时,不等式左边 ( ) A.增加了一项
)
1(21
+k
B.增加了一项
)
1(21
121+++k k C.增加了“
)1(21121+++k k ”,又减少了“11
+k ” D.增加了“
)1(21+k ”,又减少了“1
1
+k ”
二、填空题 4.已知数列
)1(1,431,321,211+⨯⨯⨯n n ,计算得 ,4
3
,32,21321===s s s ,由此可猜测=n s _______.
5.若f(k)=++-+- 4131211,21
121k
k --则)1(+k f = )(k f + _______. 三、解答题
6.由下列不等式:112>,111123++>,1113123
72++++
>,11
1
1223
15
++++>,,你能得到一个怎样的一般不等式?并加以证明.
参考答案:1. C 2. C 3. C 4.
1+n n 5.2
21121+-+k k 6.解:根据给出的几个不等式可以猜想第n 个不等式,即一般不等式为:
1111()23212n n
n *+
+++>∈-N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 (1)当1n =时,1
12
>
,猜想成立; (2)假设当n k =时,猜想成立,即111123
212
k
k
++++
>-, 则当1n k =+时,
111111111
11
1
21
123
21221
212221
21222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即当1n k =+时,猜想也正确,所以对任意的n *∈N ,不等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