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全部整理

合集下载

马原名词解释集

马原名词解释集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3.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5.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6.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7.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规律: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9.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0.实践: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1.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2.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3.价值: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4.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15.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6.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7.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8.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9.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填空、选择、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填空、选择、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后各个时代和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后继承者不断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而且包括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集中概括。

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特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关于人类思维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关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例如: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社会矛盾分析法、群众路线法、辩证分析法、实事求是的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总结一、价值价值是物品或劳动所具有的特征,通过它可以衡量和比较不同物品或劳动的重要性和稀缺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指物品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能力,而交换价值指物品在市场上与其他物品交换的相对比例。

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在商品生产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自身维持和再生产所需价值的差额。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劳动者受剥削的结果。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对雇佣工人进行剥削。

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不同阶级之间在利益分配和社会地位上的冲突和竞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上的社会发展都是由于阶级斗争而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主要的阶级斗争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四、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基础上,通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并逐步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注重解决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和彻底消灭一切剥削和阶级差别的理想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不再被私有财产和阶级关系所束缚,实现了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六、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

七、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制关系和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劳动部门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不同。

八、阶级阶级是指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所处不同地位和享有不同经济利益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划分是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不同来决定的。

九、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中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看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私有制:私有制是指社会经济领域中各种生产资料归个人或少数人所有,并以此为基础构成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制度。

在私有制的条件下,资本家占有全部或大部分生产资料,而工人则只能出卖劳力,依靠售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社会中各个阶级之间围绕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利益分配而进行的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认识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无阶级社会,消除人类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

论述:论述是指通过文字、演讲等方式进行系统阐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见解。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论述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生产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进行系统论述和阐释。

剥削:剥削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少数拥有生产资料的阶级或个人通过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对无产阶级或其他劳动者进行剥削,从而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和运营生产资料来剥削工人阶级,使工人阶级只能获得较低的工资而无法分享生产的全部成果。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指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劳动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共同富裕的原则得到落实,实现了对私有制的消灭和对公有制的建立,劳动者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指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即实现了无阶级和无国家的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实现了互助与合作,劳动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高度提高,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的分配按需进行,实现了人人皆有权享受社会财富和幸福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克斯创立,为他们后继者发展的,法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成为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称为唯心主义。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完全被认识,否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富哦人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们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实践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联系:质食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对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受其制约。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分别体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使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个反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4.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7.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8.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认识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2.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库之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科学。

2.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3.唯心主义 :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意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4.可知论: 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5.不可知论 : 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6.形而上学 :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7.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8.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0.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11.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12.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4.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5.矛盾的同一性 :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

16.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7.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18.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19.反映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整理(简答论述题问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整理(简答论述题问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整理(简答论述题问答)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重点)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全面看待可做大题可做小题简答题概括论述题展开回答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19世纪40年代以来,机器大生产已经被广泛使用。

资本主义生产在英、法、德等国的迅速发展,使它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固有的矛盾逐渐显露,它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19世纪30年代开始,欧洲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里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这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创造了阶级的、政治的前提。

③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典型的话语根据节、目标题梳理关键词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英国、法国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2、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

3、幸福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4、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

5、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内在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的。

6、直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

按其不同涵义分别译为直观和直觉。

“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涵义。

在中,直观有两种特殊的涵义。

在着作中,“直观”一词的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生动的反映。

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5规律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7.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0.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1.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3.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4.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5.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6.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全部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全部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部分: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共三部分)一、名词解释题二、简答和论述三、基本要点梳理一、名词解释部分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二元论是不彻底的,往往最终倾向唯心主义一元论。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论述题绪论: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但是它们又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完备而严密的有机整体。

第一,从体系结构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会失去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理论前提;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范畴和原理就会失去理论支撑;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就会失去理论归宿。

第二,从本质特征上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因为它自始至终都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观察和思考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实际上它自身就是在实践中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真理。

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共同逻辑起点和理论归宿,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统一。

第三,从发展历程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情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它们又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自我补充、完善和发展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又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它从诞生以来,就表现为一个过程统一体。

第四,在当代,破坏、割裂和肢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否定其逻辑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它的三个主要思想来源的“简单相加”,把它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看成是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的“理论拼盘”,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4、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6、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7、价值: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观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8、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9、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

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10、共产主义:一种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学说。

或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运动,它说明历史是无情的阶级斗争,最终必然是无产阶级在任何一个地方的胜利,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与此相应的是所有人在社会和经济上的平等,最终导致一个无阶级的社会。

马原-名词解释+论述+简答

马原-名词解释+论述+简答

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2.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4.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6.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9.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声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2.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3.实践: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14.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是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15.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6.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指人类活动尚未触及的自然界或尚未人化的自然界。

17.人类世界:亦称属人世界,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有机体。

18.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19.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1、实践:①人类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②人的根本的存在(生活)方式。

③实践的基本特征是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⑤其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⑥人与对象之间,人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

2、社会关系: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活动而形成的联系。

②社会关系的类型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

③社会关系观点是从社会关系来看待物质世界,将世界理解为社会关系的前提条件、要素环节和产物后果。

④社会关系(超感觉本质)体现在物质材料(可感觉现象)上。

⑤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经济关系总和即经济基础。

3、社会总体:①社会总体是所有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结成的一个整体;社会总体是所有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结成的一个整体。

②社会总体的出发点:实践-社会关系的观点。

③社会是一个各要素普遍联系的整体实践体系与社会关系体系结成“社会总体”。

④社会总体、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中的个体与局部。

⑤社会关系有三个领域:文化的实践-社会关系,政治的实践-社会关系,经济的实践-社会关系。

4、资本主义:①资本统治的社会形态、文明形式。

②“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的整体性生产体系,以“资本生产”为“中轴’而运转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性社会生产体系。

③“资本主义”是现代世界的整体性“世界体系”。

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一种“发展方式”、一种“文明形态”。

⑤资本主义是资本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

5、资本:①资本的“内在本性”即资本具有不断“自我增殖”的本性:逐利性。

②资本的“实质”:资本不是“物”,而是具有远为深刻的社会本质——“现代生产关系”。

③资本是一种垄断性的支配权力——以对“物(劳动条件)”的垄断性占有为中介,而形成对“人(劳动力)”的支配。

资本有多种存在形态,即人格化、社会化、物化。

④资本是生产关系,以对“物”的垄断为中介而对“人”的支配权力,资本是社会生产体系的“中轴”。

马克思主义原理( 名词解释+简答 汇总)

马克思主义原理( 名词解释+简答 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本科)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0%)一、名词解释①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问答:※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历史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XX、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

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XX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XX,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名词解释1.列宁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学、摄影、反映。

2.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生产和旧事物的灭亡。

4.辩证否定: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6.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不确定性的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7.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8.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9.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0.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12.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3.商品、商品的二因素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1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原理部分: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共三部分)一、名词解释题二、简答和论述三、基本要点梳理一、名词解释部分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二元论是不彻底的,往往最终倾向唯心主义一元论。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它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1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的质的稳定性。

13、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其突出特点是一维性或叫做不可逆性。

14、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它的特征是三维性。

15、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6、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17、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18、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19、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0、意识:是自然性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它既是人脑的机能,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客观实在的反映。

21、第一信号系统:是指以实物的刺激为信号而引起的条件反射,这是一般高等动物都具有的,它是动物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

22、第二信号系统:是指对非物质的东西(如语言、文字等)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活动,这是人类所特有的,由于有了这一信号系统,人脑就能克服实物的局限,形成意识活动。

23、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或叫做自觉的能动性,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它是人之所以有别于物的特点。

24、人工智能:是指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

它是人脑的延续和扩展。

人工智能的发展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的科学性。

25、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就是关于世界万事万物本原的问题。

即在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背后,有没有共同的本原?如果有,这个本原是什么?26本原:是指一切事物都由它所构成,一切事物和现象最初都由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

27、一元论:就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理论。

它又包括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28、二元论:主张世界万事万物由精神与物质这两个彼此独立并存的实体所构成。

29、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规律是客观的。

30、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31、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邓小平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2、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3、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4、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35、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6、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37、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38、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9、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40、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41、度: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

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42、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3、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4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异、对立和斗争。

4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又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46、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47、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48、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9、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

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50、外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51、原因和结果: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52、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的哲学范畴。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53、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客观存在性。

可能性是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相对于现实来说,可能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内容和形式: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这一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等的总和。

事物的形式则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范畴。

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

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理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

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真理:即真理的客观性,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指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