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裴斯泰洛齐

过去,中外教育家只认为裴斯泰洛齐是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只阐述他的基础教育理论,很少注意到他同时还是一个农村教育思想家。关于他的农村教育思想在其生活实践和教育著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当然这种思想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也是他的实践总结,因此对他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裴斯泰洛齐的出生和社会政治观

约翰o亨利特o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是瑞士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出生与瑞士的苏黎士,祖父是一个牧师,裴氏从小常常与祖父一起接近贫苦农民,了解他们的疾苦。父亲是一位医生,5岁时父亲去世,有其母亲和忠实的女仆抚养和教育他。幼年时在外祖父的村庄里,目睹了农村破产的情况和农民的悲惨遭遇,萌发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裴斯泰洛齐受完中等教育后,进入了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加诺林诺学院,读完了语言学班和哲学班,但拒绝进神学班。由于受学院优秀教授和一些进步同学的影响,产生了民主主义思想。他广泛阅读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的著作。卢梭的《爱弥儿》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刻,卢梭最伟大的弟子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等人哲学思想和教育观点,也直接影响了这位苏黎士城公民。在学院学习期间,他同情资产阶级革命,并加入了当时进步的青年学生组织“爱国者”小组,从事进步活动。1767年,“爱国者”被取缔,裴氏被短期拘留。获释后他毅然决定走上务农的道路,希望通过种田,通过自我牺牲,通过博爱,来为贫苦农民工作,决心通过教育改善农村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

1767年,裴斯泰洛齐在友人帮助下,用借来的钱在家乡购买了一块土地,办了一个示范农场,取名为“新庄”,企图以此来影响和帮助农民改进农业技术,改善生活。但试验很快失败了。1774年,裴氏在新庄创办了一个“贫民儿童教养院”,收容了50个孤儿。在这里,他一方面组织儿童参加各种生产劳动,实行生产自给;另一方面又亲自教他们学习读、写、算等初步知识,力图通过教育把儿童培养成能够独立生活的人。可是不久,贫民儿童教养院又因经济困难而不得不宣告解散。

在以后的日子里,裴氏曾专门从事著作活动,也继续从事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裴斯泰洛齐之所以如此热心于贫民儿童的教育事业,是与他的社会政治观点分不开的。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瑞士由封建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过渡的时期,农民遭受封建主、旧教会和新兴资本家的双重压榨所形成的贫困、愚昧和奴性促进了具有深切同情心的裴斯泰洛齐的思想发展,形成了他通过教育来发展人性从而改造社会,消除农民贫困、愚昧和奴性的教育理想。因此,他主张要“通过教育的方法来改变人的本性”,普遍提高农民的智力和教育水平,帮助农民改进耕作方法,提高生产技能,消除各种恶习。

二、革农村教育的设想

裴斯泰洛齐的农村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于他那本成名作《林哈德和葛笃德》里。该书的内容和特色是它通过乌托邦式的构想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理想---通过民众教育来发展人的智慧和品性,缓解农民的贫困,打开他们的眼界---“看到他们的使命,他们生活的价值,以及他自身被埋没的心灵”。[1]他希望将改革农村教育,提高农民子女的教育水平、道德面貌和生产劳动技能,从而改善农民生活境况的理想公诸社会人士,以便号召社会人士共同来解决农村教育改革,振兴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的政治、法律、宗教、风俗、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这部著作中,详细阐述了他的构想。

a) 关于农村改革总的构想

裴斯泰洛齐深切同情当时瑞士的农民以及最下层穷苦人的悲惨境况。他认为这些穷苦人们因未受过良好教育,极端愚昧落后,道德败坏,不善于耕作,加上受恶劣的统治者愚弄、盘剥,因而造成农村经济一片衰败景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设想了一个实行仁政,一心为改变穷苦人状况的县长,一个决定进行教育改革的校长和一个与县长思想一致的牧师对全镇的生产生活状况、教育、思想上进行全面变革,从而达到改造农村社会的目的。

b) 关于教育的目的

根据他的总构想,他认为教育目的应有两方面:(1)社会目的:“为社会造福,使高尚的穷人和自己精神上渴望的天下得以实现,他至死也要争取实现人类得到普遍幸福的天下”[2](2)个人目的:把儿童培养成有切实知识,“具有一种可以谋生的手艺”、“在生活中表现为勤劳、节俭、家庭秩序、道德品质等的实质”的人,即“发育良好……人世间顶天立地地敢作敢为地男女”[3]。根据这种教育目的的设想,他认为农村教育应是“使农民们毛羽丰满,不能让他们瘦弱下去,”“要使孩子们头脑清醒,教他们以农致富,”“促使农村的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繁荣”。[4]

c) 农村教育必须改革

裴斯泰洛齐认为“时代在进步,50年来,一切都变动了,学校教育还是依然故我,这哪能培养出现代的人才,哪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必须高歌旧的农村学校教育,希望农村也能跟上资本主义早期工业发展的步伐。

首先,裴氏尖锐地指责了当时农村学校的教学内容。批评旧学校里的“里里拉教规”即过分重视口头讲述,一切徒托空言。指出这种教育“使孩子变痴呆了”“只能讲圣经上的许多道理”却“挤掉了人们对人世事务的全部思想”,“不事生计,以致家破人亡”。[5]

其次,要求改革就的教学方法。实行直观的实物教学,在实践中教学。裴斯泰洛齐通过小说中的林哈德如何

在实际活动中教育孩子的实例,小学校长如何组织学生从参观和实践中学习的做法,一再称赞这种新的教学方法。

再次,裴斯泰洛齐批评只灌输教条而不培养能力的教学那是一种“怪胎”。认为教学能培养能力,非常强调教学中的实践或行的环节,强调知和行的结合。

d) 农村教育的方式

裴斯泰洛齐在《林哈德与葛笃德》这部小说中提出了关于农村教育中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在农村教学中,应把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提出教育性教学的观点。

(1)教学要与手工业、农业生产相结合。要达到培养既具有知识又有能力的人,必须通过教学与生产劳动想结合。在他看来,教劳结合这个主张,抓住了人生的真正需要,找到了造成幸福与保证生活的根源。具体做法是:孩子既要劳动纺纱,耕作,饲养动物等,也要学习识字、计算、写作。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他还特别指出,儿童劳动具有广泛的意义,劳动教会人蔑视那些跟现实脱节的语言,帮助人形成儿童与成人之间和儿童之间的合理的人际关系。合理的组织劳动可以促进儿童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的发展。

(2)农村教育应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他认为,农村教育要根据本地的情况和需要,培养各种农业和手工业专门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此,他首先提出,各村镇应开办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教育的宗旨既然是促进农村的手工业和农业的繁荣,就需要使农村的成年、青年男女和儿童学习生活和生产上的技能,必须多办训练职业技能的机构,培养各个行业的专门人才,使成人个个有专长有职业。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开业能力以及传授的能力……裴斯泰洛齐在世纪末就已看出管理人才和专门人才在发展生产中的重要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贵的思想。

e) 农村教育的内容

根据裴氏对当时农民的认识,他指出“训练”和“教管”便是农村教育的两大内容。对此主要指两大方面的内容:

(1)农村技术训练。裴斯泰洛齐把农村技术训练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设想通过工艺来提高人民的生活,解除乡民贫困的桎梏。但他十分清楚,单靠农业或以农为主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必须学会随大工业而来的新生产方式。因此,他所设想学习的技术既包括纺纱等新工艺,也包括农业新技术的运用。

(2)农村道德教化。通过教育发展人性从而改造社会是裴斯泰洛齐的理想。如前所述,裴氏认为宗教的蒙昧教育和农民的劣根性是造成农民贫困、愚昧的原因,因此,他非常重视对农民的精神教育。主要包括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和农村家庭教育。

通过以上两大类教育措施,裴斯泰洛齐不仅要使农民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更要改造农民的观念和精神,使其发现自己的内在价值,成为理性的、自强的人。

三、裴斯泰洛齐农村教育的影响

裴斯泰洛齐的农村教育思想是与劳动人们的要求紧密联系着的,适合当时瑞士农村教育改革的需要,有独创性的见解。同时对现在的农村教育也有借鉴意义。因此具有历史和现实影响。

1、历史意义

裴斯泰洛齐的农村教育思想是近代欧美顺利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过渡的教育学解释。裴氏农村教育思想不仅构想了授予农民在新型社会里生存生产的新工艺,而且着重阐述了对农民的道德教化以改造农民的旧观念和精神贫困问题。社会转型必然带来技术、思想、道德的一系列变迁和更新。农村是封建农业社会的基础,如果不对其彻底改造,必定会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受到旧思想观念的制约而步履维艰。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不仅需要产业劳动力,更需要改造农业社会的传统观念。社会的进步,包括物质技术、制度和价值观念这三个层面的进步。

裴斯泰洛齐的农村教育思想折射出了西欧近代社会转型时期非农业化和都市化过程中的技术、道德和思想观念的变迁。教育改造社会,即造新人创新社会,是近代西欧许多教育思想家的一致信念。通过教育来发展农民的能力、品格和人性,从而改造社会,这是裴斯泰洛齐一生都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的农村教育思想便是这种理想的早期大胆阐述。

2、现实意义

裴氏的农村教育思想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具体体现为:

(1)农村教育应因地制宜,从农民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富之与教之的关系。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在于对农民现代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是培养农村后备力量的基地,因此重视农村教育是实现我国农村改革的重点之一。

(2)裴氏的劳动教育在当时是对特权阶层设立的只读书的学校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对于全面的发展劳动能力,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我国农村教育提出的一种有价值的参考。在现行的农村中小学教学中,将教育与农业、手工业结合是培养农村实践人才,增强农民就业意识的一条途径。

(3)农村教育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是我国农村教育的目的,裴氏在当时就提出这样的思想是有预见性的,因此我们应对此加以借鉴,培养农村专门人才和各种管理人才,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村的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