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国历史的特征

合集下载

西方近代史(政治)

西方近代史(政治)

西方近代史(政治)一﹑近代史的概念世界近代史包括15世纪初至1900年前后大约500年的时间,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3个时期: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期、17至18世纪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时期、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二﹑背景知识①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

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兴起。

国际关系方面: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主义国家开辟新航路,抢夺殖民地,开始用殖民主义的锁链,把原来彼此孤立、隔绝的大陆连接起来,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方面: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变动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

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体现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封建神学的精神枷锁,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②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的时期。

经济方面:17世纪后,荷兰、英国等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它们致力于发展海外贸易,积极拓展殖民地,彼此间展开了夺取殖民霸权的斗争。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文化方面:17、18世纪,资产阶级掀起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抨击君主专制和神权专制,提倡天赋人权。

他们勾画出未来理性社会的蓝图,也奠定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础。

政治方面:17、18世纪,英国、美国分别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制度真正开始的标志;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创立了世界政治体制的一个先例。

③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一个世纪,是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时期。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三)隋唐时期(四)宋元时期二、世界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古希腊文明三、中国近代阶段特征(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四)、分期界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同:任务(反帝反封建)、主力军(人民群众)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五)、基本线索1、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如太平天国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属于抗争史的内容;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19世纪中后期(1840--1894)】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新式军队诞生(海军、陆军)C.中国外交: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②经济:A.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B.中国经济结构变动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近代工业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③思想:A.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B.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④社会:易服;报刊;铁路、轮船航运;邮政、电报【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2)】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清王朝推行新政,但最终走向覆亡。

(完整版)历史近代化阶段特征

(完整版)历史近代化阶段特征

完整版)历史近代化阶段特征引言近代化是指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

本文将对历史近代化阶段的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经济特征1.工业化的推进:近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工业化的加速推进。

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导致了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兴起,同时也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化进程。

2.市场经济的兴起:近代化带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原本封建社会的封闭经济被打破,商品交换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方式,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力量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

二、政治特征1.民主化的追求:近代化的政治特征之一是民主化的追求。

人们对绝对君主制度的不满和对个人权利的认识逐渐加深,社会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崛起促使了民主政治的呼声。

2.制度变革的进行:近代化过程中,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

例如,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导致了封建专制社会的崩溃,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渐取代了封建时代的统治方式。

三、文化特征1.教育普及的重要性凸显:近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教育普及的重要性凸显。

近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人力资本的开发,教育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文化多样性的增加:近代化的进程中,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加深。

新的传播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这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增加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结论历史近代化阶段的特征主要包括经济的工业化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兴起、政治的民主化追求和制度变革的进行,以及文化的教育普及的重要性凸显和文化多样性的增加。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近代社会的面貌,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历史近代化阶段的主要特征的总结和分析。

希望本文能对读者对近代化的认识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中英近代史有很大的区别

中英近代史有很大的区别

中英近代史有很大的差距1.英国是17世纪开始的,中国是19世界开始的2.方式不一样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是因为鸦片战争而“被近代”的3.开始时对本国的意义不同英国走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极大促进欧洲各国反封建努力,起到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对世界历史产生重要影响。

也使一些封建专制的国家陷入害怕和担忧。

但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毕竟是不彻底革命,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彻底铲除封建主义毒瘤。

但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中国开始后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7 世纪中期至20 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发展,直至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

我国史学界一般以17 世纪中叶的英国革命作为英国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革命的前提条件至少要追溯到前一个世纪。

16 世纪,都铎王朝的两位杰出君主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确立和维护了英格兰王国的统一和独立。

经济中的资本主义因素,因海外贸易和圈地运动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成为最强大的社会阶层。

进入17 世纪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同入主英国的原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的冲突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被西方学者称作“大叛乱”的革命。

英国革命在外表上是一场宗教战争(“清教徒革命”),其实质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其结果是建立起新型的贵族政治和君主立宪制。

在革命期间,英国征服了爱尔兰,并控制了苏格兰。

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国会合并,实现了政治统一和境内贸易自由。

1800 年,不列颠联合王国正式合并爱尔兰。

但爱尔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从未停止。

1688 年光荣革命后,英国享受着长期的国内和平,社会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

对外,经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合称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英国战胜了主要对手——法国,获得并巩固了海上霸权。

市场需求的扩大引起了工业技术乃至产业结构的革命。

5分析近现代以来英、俄、日、美各自侵华特征

5分析近现代以来英、俄、日、美各自侵华特征

论近现代以来英、俄、日、美各自侵华特征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至18世纪,英、美、法等国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和提供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

从1765开始,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殖民主义为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应运而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同时也拉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序幕。

中国地大物博,对于列强来说是不可错过的“肥肉”。

在中国打开大门后,各种国家都想从中谋取利益,而每个国家的侵略方式也各有不同。

有的直接,有的隐蔽。

英国通过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口岸……中国的闭关锁国被打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加深。

英国侵华主要通过商品输出的方式。

英国是一个岛国,希望通过签订条约的方式,找到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以此来获取利益,壮大自身。

英国将侵占整个中国视为不可能的事,所以仅仅以签条约的方式来获取利益,很快就将视角转移向了印度。

俄国是中国的邻国,侵略中国最具地理优势。

俄国利用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于1858年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之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通过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1881年,通过《改定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希望通过侵略中国获得大量领土。

试析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特征(1862~1948)

试析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特征(1862~1948)

试析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特征(1862-1948%"魏秀春内容提要:现代英国儿童福利制度至少可以追溯到1862年,1948年《儿童法》则使英国儿童福利全面制度化,其发展的历史特征主要表现为:福利思想上,“国家儿童观”是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主要思想;福利内容上,营养与健康是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中心主题;发展模式上,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并与志愿组织合作的格局;社会效果上,妇女群体是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总之,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根本特征,莫过于“儿童是社会的未来,没有一个有责任的政府不去关心这一未来”O关键词: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国家儿童观”志愿组织妇女现代英国儿童福利制度至少可以追溯至1862年!是年,英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儿童福利志愿组织“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女士健康协会) (Manchestor and Salford Ladies'Heolth Society)发起旨在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健康访问”(Heolth Visiting),至1948年《儿童法》(Childree Actt将儿童福利全面制度化,英国儿童福利制度日臻成熟。

综观这一历史过程,英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征,故笔者以英国档案文献为基础,结①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共健康视阈下英国儿童福利制度研究(1862—1948))(16BSS044)的阶段性成果°74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十七辑)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试对1862-1948年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特征略做分析,以就教于学界同人,推动国内学者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①-“国家儿童观”是推动现代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主要思想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和志愿组织在许多领域发起了以保护儿童生存权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立法和社会活动,逐步提升儿童的尊严和增加儿童的权益。

首先是19世纪英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保护童工以及关于儿童义务教育的法案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劳动不再是他们童年生活的宿命,学校教育成为他们童年生活的主宰”,②激发了关注儿童福利的“公共责任感”,③政府承担保护儿童的职责初现端倪。

第8章 近现代英国的教育实践

第8章 近现代英国的教育实践
(一)英国感觉论的关键人物(唯物主义哲学家) (二)是西方近代教育史第一个提出教育万能的人物。 (三) 十七、八世纪英国形式教育的代表人物 (四) 提出系统的绅士教育理论
(一)生平与著述
约翰.洛克(John˙Locke 1632-1704),生活的年代正 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受其时代影响,洛克的思 想中具有双重性;马克思说:“约翰˙洛克是一切形式 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恩格期也称其为“一六八八 年的阶级妥协的产儿”。
(六)英国教育的特征(续)
3、教育追求形式主义。 教育内容以古典主义、神学为主,科学技
术专门学校发展既晚且少。 4、学校制度是典型的双轨制。 不重视中高等教育发展、不重视实科教育,
这种教育是保守的,缺乏战略眼光,落后 于生产力的发展。
三、英国绅士教育的代表人——洛克的教育 思想
洛克在历史上何以受到重视?
(三)绅士教育的思想体系
绅士: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专政所需要的一种典型 的统治阶层人物,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也是贵族化的资产阶 级分子。洛克便是“绅士”的典型代表。
1、 教育的作用、目的与途径 <1>作用: 从反对“天赋观念”的“白板论”出发,极为重视教育的作用。
《教育漫话》一开始:便写道:“我们常见的人中,或好或坏, 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人类之所以 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评价:
如果把教育以广义的意义上来理解,其观点是正确 的,是唯物主义的,完全不同于“遗传决定论” 和“天赋观念论”等唯心主义主张;
但洛克没能认识到教育与环境、遗传之间的辨证关 系,更没能认识到教育受经济、政治制约的本质, 致使其教育观带上了教育万能论的色彩。
展为只限上层社会子弟才能入学。

世界近代史之英国革命

世界近代史之英国革命

如何看待“保守”问题?
“历史主义”的标准:
(1)评价资本主义革命不能以是否满足广大人民 群众的要求,而要以是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为 标准。 (2)评价革命不能看对旧世界的破坏程度,而要 看是否在历史进程中开辟了新世界; (3)评价资产阶级革命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不能以100多年后法国的水平要求英国。
议 会
查理一世 ——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判死刑 的国王
政治上:与议会的矛盾: 财政上:专卖制度,船税,森林罚款 宗教上:娶了信仰天主教的妻子玛利 亚, 强行统一苏格兰的宗教
圆颅党Roundheads
查理一世被士兵押往受刑
查理一世被斩首
克 伦 威 尔
奥利弗· 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 ( 1599年4月25日—1658年9月3日)
平等派在第一次内战后出现,领袖是教士约翰· 利尔本(John Lilbuene, 约1614-1657,引加尔文教义入英格兰者)。1646年 发表《千万公民的抗议书》,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享有天 赋人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打倒国王,取消上议院等,废除公 簿持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深得下层人民和军队士兵 的拥护。 掘土派认为:土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应当还地于民,恢复土地 公有制度,组织“共同劳动、共同吃饭”的人民公社。这些思想 集中表达在掘土派主要领袖温斯坦莱的《自由法典》一书中。

内阁制的形成
枢密院
内阁会议(外交委员会)
威廉三世(1689-1702)、安妮女王(1702-1714)
时期,开始了由内阁向国王负责向议会多数负责 的转变; 乔治一世 财政大臣(沃尔波)——首相 开创了内阁首相在失去下院多数支持时应当辞 职的宪法先例,体现了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原则。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许洁明一谈到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几个概念是必须先弄清楚的。

关于政党,在西方大多将其功能归结为:组织群众选举,统一和调动公民群众,聚合各种社会阶层为本党谋利;为国家政治机构补充公职领袖,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最重要的是组织“自由民主的政府” 。

他们虽然也承认政党的阶级属性,但更强调政党的选举、执政、立法和监督等职能。

他们还认为,选举制度和议会制度是政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

笔者认为,这是考察英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出发点。

关于政党政治则是指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政党构成了国家政权的核心,政党的活动和政党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集团和阶级利益是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

政党政治是对君主政治和贵族政治而言的,君主政治和贵族政治是依靠血缘纽带和君臣依附关系控制国家政权,政党政治则淡化了这种血缘纽带和君臣关系,以利益和思想的趋同性为基础的政治集团控制着国家的权力机构。

严格地说,政党政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所谓政党制度是指在现代国家中,政党有组织地参加国家管理的制度,它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套管理体系。

从社会学角度说,政党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非预向性的历史过程。

然而,作为一种运作机制,政党制度一旦形成便有着相对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它构成了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及个人在政治斗争中的一种行为规范,一种人际关系体系。

在政党制度这个相对恒定的架构中,政党和政党・134・ 梅尔・皮特:《西欧政治制度》第1卷,I.M air P eter,T he W est Europ ean Par ty Sy stem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导言。

政治则具有更大的可变性。

政党、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产生的时序一般为:先有政党和政党政治,两者的发展是同步的,不可分割的,尔后才是政党制度的确立。

在英国,王权的衰落过程缓慢而隐晦。

高中历史英国国别史

高中历史英国国别史

高中历史英国国别史篇一:高中历史-世界史(国别史) (1)世界史(国别史)英国一、资产阶级革命前(15-16世纪)1、13世纪中期出现议会(都铎王朝)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3、文艺复兴:莎士比亚、培根4、宗教改革:英国国教、清教徒运动5、资本主义兴起:制呢业、采煤、炼铁、造船6、圈地运动:农村出现农业工人和资本主义农场主二、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有共同利益)3、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根本原因)4、议会反对派的形成和斗争5、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二)过程1、革命爆发:1640年11月新议会的召开2、内战爆发:1642年国王讨伐议会3、处死国王:1649年1月4、革命高潮:成立共和国(1649—1653年)5、建立护国主政治:1653年底,克伦威尔被宣布为护国主,多次解散议会,成为军事独裁者。

6、斯图亚特王朝复辟:①背景:克伦威尔死后,政局动乱。

②目的:保护革命成果。

③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④政策:实行反攻倒算,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7、革命完成:1688年“光荣革命”①背景:查理二世反攻倒算使政治斗争尖锐,英国政坛分化,辉格党和托利党形成;詹姆士二世压制反对派,企图恢复天主教。

②经过:1688年辉格党和一部分托利党发动政变,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入主英国,1689年初,威廉和玛丽共同登上英国王位。

③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三)结果: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目的:限制王权;2、过程: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

3、影响: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君主立宪制形成和发展起来。

(四)意义1、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高中历史:工业革命前夕西方社会的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工业革命前夕西方社会的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工业革命前夕西方社会的时代特征1.近代西方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1)经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化,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2)政治: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3)思想:愚昧迷信、思想专制向民主科学、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转化。

(4)阶级构成:世俗王权取代天主教会,工商业资产阶级取代地主阶级,公民取代臣民。

从本质上看,近代社会转型实际上包含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本身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概括了人类历史的主要内涵。

2.工业革命前英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1)经济上:圈地运动及海外殖民扩张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英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

(2)政治上: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3)对外关系上:积极进行海外扩张,参与殖民掠夺,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

18世纪下半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思想上:16世纪,英国进行了“国教”改革,建立了民族宗教;启蒙思想家最早在英国出现,如:霍布斯、洛克等,推动了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建立;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第1 页共1 页。

英国历史

英国历史

英国历史始于日耳曼人与凯尔特人,亦是后来的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其源头可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组成,而整个英国的历史也就是由这四个区域的历史交织组成。

1535年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讷海战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挫败了国外天主教势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胁,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

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通过七年战争英国奠定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并获取了海上霸主。

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

拿破仑战争后英国完成了日不落帝国的霸业。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爱尔兰北部仍留在联合王国内,即是今天的北爱尔兰。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英国历史外文名称British History始于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大统一时期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罗马时期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

约公元前30世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

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凯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

凯尔特人已经使用铁器,耕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并已使用货币。

生产力发展促使凯尔特社会逐渐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人击退。

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

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领土。

罗马人以位于泰晤士河口的伦敦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连接各地的城市,使伦敦成为罗马不列颠统治和对外联系的中心。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英国走向文官制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英国走向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转折点。

从18世纪以来,英国的
政治制度就慢慢从封建制转向了文官制。

文官制度在英国近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和完善了英国的政治制度,促进了英国走向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国家。

文官制度是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过程,它是英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文官制度在英国有着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18世纪以来的“文官统治”。

文官统治是英国政治制度转向文官制的过渡阶段,也是英国政治制度稳定下来的基础。

文官统治是英国政府机构和权力结构完善的过程。

在这种文官统治下,英国政府机构和权力结构稳定发展,由议会负责国家大政,由政府部门负责实施政策,文官从中受益并产生了有力的社会影响力。

文官制度的发展开始于18世纪,当时英国的政治形势正处于一
种重大变化之中。

包括宪法变革、独立审判权和纳税权的划分等,这些变化在政治制度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文官的地位也被充分肯定。

在这种情况下,文官制度逐步得以完善。

文官制度的发展,带动了中央行政机构、省级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的不断完善。

同时,文官也被赋予了政府行政权力,文官也成为英国政府机构的中心。

文官制度在英国近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使英国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也为英国走向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国家奠定了基础。

18世纪以来,英国的政治制度就从封建制度向文官制度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文官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官制度使英国政治稳定,使英国国家在宪法、政府机构方面得到完善,为英国走向资本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英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英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英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近代史即19世纪以后英国历史的发展历程,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变,影响了英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等领域。

从事变前后的巨大变化,可以着眼于国家及其社会政治力量的变迁,及其对国民生活的影响。

1789年,法国大革命带来了浪漫主义文化,对英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英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工业革命的推动,一系列重要的技术创新及其衍生的工业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形态。

工业革命带来了英国急速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与此相关的是教育制度的发展,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教育改革措施和投资,改善了英国的教育水平和就业前景。

尽管工业革命带来了一些发展,但也带来了贫穷和责任不足的普遍问题。

在此期间,大量的工人正因为工资低、工作时间长而处于贫困状态,房屋条件和卫生条件也相当差。

因此,政府在1832年出台了改革法案,以减轻劳动者的苦难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在这之后,不少改革法案和法律出台,大大改善了英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劳动者的生活。

另外,1832年改革法案之后,英国又出现了另一次改革,即1867年的“三次改革法案”。

这一改革法案旨在扩大选民宽权,从而推动英国的民主改革。

并且,这一改革还加强了《政治参与法》的要求,实现了英国人民的政治参与权。

而英国另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社会改革的推动。

1832年的改革法案首先发动了改革的力量,随后逐步推动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如社会福利、识字率改善等。

其中,最重要的社会改革,就是强制实施教育和改善卫生机构,从而使得英国拥有了受过教育的劳动力,而社会卫生水平也大大提高,英国的健康状况日益好转。

此外,在英国近代史的发展中,还出现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英联邦等。

这些事件使得英国及其它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历史发展了新的一页。

综上所述,英国近代史的发展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历史几大方面,对英国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都影响深远。

英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简介

英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简介

英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简介(实用版)目录一、英国的自然地理特征1.地理位置与气候2.地形特征3.海岸线与海湾二、英国的人文特征1.历史与文化2.政治制度与行政区划3.经济与社会正文一、英国的自然地理特征1.地理位置与气候英国位于欧洲西北部的不列颠群岛上,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个主要地区。

其地理位置处于北纬 50 度左右,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2.地形特征英国的地形特征主要表现为东南部为平原,西北部为高地。

东南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适合农业发展。

西北部高地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包括苏格兰高原和威尔士山区等,这些地区风光秀丽,是英国的主要旅游胜地。

3.海岸线与海湾英国的海岸线总长约 1.145 万公里,其特点是曲折多变,有许多深深锲入内陆的海湾与河口。

岛上任何地方距离海洋都不超过 20 公里,这使得英国的气候更加湿润。

二、英国的人文特征1.历史与文化英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000 年。

在历史上,英国曾受到罗马帝国、盎格鲁 - 撒克逊人和维京人的统治。

1066 年,诺曼底人在哈斯廷斯战役中击败了英格兰国王哈罗德,此后英国一直处于诺曼人的统治之下,直到 15 世纪初。

16 世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为了与罗马教皇保持距离,宣布英格兰脱离罗马天主教,成立英国国教。

这标志着英国宗教改革的开始。

17 世纪,英国发生内战,最终导致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 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最广阔的殖民地。

19 世纪,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0 世纪,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在战后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英国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如英国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等都有很高的成就。

著名的英国文学家包括莎士比亚、狄更斯、简·奥斯汀等。

英国的音乐家和乐队如披头士、滚石乐队等对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英国知识点总结

历史英国知识点总结

历史英国知识点总结英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史前时期。

下面将对英国历史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涵盖了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古代英国古代英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英国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他们通过狩猎和采集谋生。

在青铜时代,英国地区的人民开始使用青铜制品,发展了农业和畜牧业。

在铁器时代,英国地区先后被凯尔特人、罗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人等不同民族侵略和统治。

罗马统治公元43年,罗马帝国开始对英国进行征服,将其列入罗马帝国的版图。

罗马人在英国建立了许多城市和道路,并推动了英国地区的文明发展。

罗马统治结束于公元410年,当时罗马帝国内部和外部的压力都很大,无法再维持对英国的统治。

盎格鲁-撒克逊统治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他们在罗马撤离后的英国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英国地区的定居不断扩张,并逐渐形成了七个王国,即肯特、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威塞克斯、埃尔格、伊斯特安格利亚和诺森布里亚王国。

这个时期,英国基督教传入,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文化和宗教也得以发展。

维京统治维京人是另一个日耳曼民族的分支,他们在9世纪开始对英国进行侵略,并建立了一些王国。

其中最重要的是丹麦维京人在英格兰的统治,直到11世纪被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

诺曼征服1066年,诺曼征服发生,诺曼公爵威廉率领诺曼军队成功征服了英格兰。

这次征服标志着英国历史进入了中世纪阶段,同时也深刻影响了英格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

在诺曼人统治下,英国的封建制度得到了发展,国王和贵族对英国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中世纪英国中世纪是英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包括了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革。

骑士文化在中世纪初期,骑士文化在欧洲盛行,英国也不例外。

骑士作为受封的贵族,是封建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骑士们通常从事骑士精神的沉淀,并以尊严和勇气为荣。

骑士文化也是中世纪英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论近代历史上英国经济发展领先的原因

论近代历史上英国经济发展领先的原因

论近代历史上英国经济发展领先的原因费希杰——兼论现代历史上英国经济地位不断下降的原因在近代历史上(主要是在十八九世纪),英国的经济发展曾经长期居于欧洲和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业在世界上几乎居于垄断地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号称“世界工场”。

在184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占全世界的45%。

到1870年,尽管欧洲其它国家和美国的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仍占有1/3的份额。

近代英国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能够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进入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其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被美国和德国赶上。

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的经济也一直是发展滞缓、步履维艰,即使是在二战之后整个西方世界普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经济仍无多大起色,到60年代又先后被法国、日本赶上。

到80年代,甚至连原先很不起眼的意大利也几乎赶上了英国。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英国的经济长期疲软、增长乏力呢?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

一、决定一国经济发展成败与否的深层因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系统理论,我们可以推导出,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上能否成功和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下列五大深层因素:1.政治和经济制度;2.文化传统;3.种族遗传;4.教育事业;5.自然资源的人均拥有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生产力包含了三个组成部分: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通常把这称为生产力三要素,因此,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三个因素的优劣,也就是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生产工具的效能和劳动对象的多寡。

下面就对这三者逐一进行分析。

所谓劳动者的素质,实际上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一方面是智力素质,也就是指人的聪明才智、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等;另一方面则是非智力素质,包括人的创业精神、进取精神、市场观念、商业头脑、竞争意识、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英国历史的特征世界各地区和各国的历史发展,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规律,也有互不相同的各自的特点。

拿欧洲各国的历史发展来说,就是如此。

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西欧和东欧各国走过了显然不同的道路。

在西欧各国,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封建农奴制走向解体;农奴逐步获得人身解放和自由。

然而在易北河以东的东欧各国,在相应的历史阶段,农奴制非但未解体,反而更加强固了。

在英国,当封建制度末期,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爆发了资本阶级革命。

1649年资产阶级革命达到了高峰;这年5月19日,议会通过了一个决议,其中规定:英国将建成一个“共和国和自由邦。

它将由这个民族的最高权力,即议会中的人民代表和他们所任命的、为人民谋福利的官员所统治,而不需要任何国王和贵族院,”然而家在这一年,俄国的农奴制在法律上正式形成,广大的农奴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

以后,俄国的农奴状况不断恶化,到了18世纪末,已经和奴隶无多大差别。

英国的历史发展,不但和东欧的俄国等国有显著区别,而且和欧洲大陆的西欧诸国也不完全相同。

自从17世纪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近代历史时期,它不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迅速走到了欧洲以及世界各国的前面。

本来在古代时期,英国这个大西洋中的蕞尔小岛,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古代人所绘制的世界地图上,英国被置于地球边缘的天涯海角。

当时,欧洲大陆的人,隔着英吉利海峡,只隐隐约约见到不列颠岛岸边雾茫茫中的灰白色山崖,故称之为“阿尔比昂”。

直到中世纪时,欧洲大陆的一些人还以鄙夷的眼光来看待它。

1414年在黑海岸边康斯坦召开的一次天主教国际会议上,法、德、西班牙等国的代表认为,英国不过是象丹麦、葡萄牙一样的小国家,它的代表不能与其他大国代表平起平坐,不应享有表决权。

但是到了近代,英国一跃而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

靠了日益富强的国力和强大的海军,它先后在16、17世纪击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了所向无敌的海上霸主。

以后,它又将殖民主义的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逐步建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凡阳光一天24小时照耀之处,都可看到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旗帜在飘扬。

这时,英国近代历史成了整个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世界上别的国家、民族一样,英国历史也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特征之一是它的长期而持久的议会传统。

早在中世纪,英国议会就已经存在。

到了19世纪,议会作为领导革命的核心力量,发动了推翻君主专制的斗争;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建立了没有国王、上议院的共和国。

这次革命是在欧洲封建制度发生危机的环境下产生的,它又反过来,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后来斯图亚特王朝又复辟了,但王党分子企图将历史车轮扭转到革命前的企图遭到了失败。

经过二、三十年代反复斗争,斯图亚特王朝再度被推翻;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的立宪君主制和议会制建立并逐渐巩固了起来。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治体制;比起欧洲大陆和东方各国的君主专制来,具有巨大的进步性。

在君主专制的国度里,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社会各阶层人民都在专制君主的枷锁下,忍受熬煎。

法国的路易十四,自称“朕即国家”,把国家和他个人等同起来。

那些匍匐于他足下的臣僚,阿谀的称他为“太阳王”;“太阳王”在他的凡尔赛宫,“把每个人都压制到卑屈服从的地位;他鄙视每个到他宫廷的人。

那些公务人员,都不敢以他稍有异议。

他还用心计,使每个贵族都唯唯诺诺,不敢表露个性,而只厮混于奴颜婢膝的众人之中。

”⑴在豪华奢靡的凡尔赛宫的阴影之下,有多少人在专制暴政的重轭下,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那个著名的巴士底狱“铁面人”的事迹,只是出于伏尔泰的揭露才为世人所知,实际上远比这一事件更为凄惨的事又有多少!在沙皇专制农奴制“黑暗王国”的历代沙皇统治之下,俄国千千万万的农奴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叶卡特林娜二世曾先后把约80万农民赏赐给她的宠臣作农奴。

农奴主可以任意对这些农奴加以虐待、买卖。

在当时俄国的两家报纸《莫斯科新闻》和《圣彼得堡新闻》上经常登载着把农奴和跑马、猎犬一起出售的广告。

⑵在这些暴君的严密控制之下,人们在公开场合,只能听到对“太阳王”和“仁慈沙皇”的歌功颂德,但实际上,受压迫的千万人民,却对残害人民的独夫、民贼怀着刻骨仇恨。

拉季舍夫在1990年出版的书中揭露,在俄国,农民过的是“带枷的罪犯的命运,被囚于地牢的囚徒的命运;是轭下牛马的命运。

”他认为沙皇是“一切凶手中最凶残的凶手;一切罪犯中最严重的罪犯。

”一死还不足以偿其辜,他应该“死一百次”。

和上述这些国家比较起来,英国在近代时期,具有较大的政治民主、言论自由,和宽松的社会环境。

19世纪革命时,摆脱了专制桎梏的人民,意气风发,发挥出巨大的创造性。

弥尔顿形容当时人民热情蓬勃的精神说:“我好像看到一个高傲强大的民族,像是从沉睡中醒来的巨人,摇撼着他那沉重的枷锁,奋然站立了起来!”⑷在言论自由的环境下,人们的创造性充分发挥了出来,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各种见解。

各种出版物和小册子象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涌现;仅1645年一年,英国就出版了722种出版物。

⑸后来,在复辟王朝被推翻了之后,1695年,英国正式废除了书报检查制度。

学术界和文学艺术界人士,得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一批批自然科学家、哲学社会科学家和文学家,象璀璨的群星一般,出现在知识领域,光耀夺目。

英国在政治上的相对民主、自由,不但为本国人民发挥其创造性,提供了条件,而且也为在专制暴政迫害下的进步人士提供了避难所。

当法国掀起宗教迫害的浪潮时,数万名胡格诺教徒逃亡到英国。

后来,在流亡到英国的大批人中,包括马克思、赫尔岑、奥加辽夫等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

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他重要著作,都是在英国出版的,赫尔岑在英国创办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出版了“北极星”、“钟声”杂志,发表革命民主主义的文章,揭露和批判俄国的专制、农奴制。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也是在伦敦成立的。

英国的立宪君主制和议会制,成了封建专制国家先进人士向往的榜样,18世纪法国的启蒙学者孟德斯鸠等人,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倍加称道;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运动兴起的时候,维新派人士把英国的立宪君主制和议会制作为效法的榜样。

英国历史发展中的另一个特点是,从中世纪以来,它的军事官僚国家机器就比较薄弱。

19世纪初,英国全国领薪金的专职官员不过二三万人;其中还有许多是国王的家仆。

也没有专职的警察,只有临时的民警;他们由普通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任期一年;地方长官则由士绅轮流担任。

内战前,英国没有常备军,甚至国王本人都没有固定的卫队;遇到紧急状况时,国王临时能够召集起来的武装人员,不过几十个人;反对外国入侵和镇压国内叛乱的任务,主要由民兵担任;他们由本地的士绅召集和领导。

直到19世纪中叶,英国仍是世界上军事官僚国家机器最薄弱的国家之一。

马克思曾根据这一点,认为英国有可能通过普选权,以和平的方式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英国的社会阶级结构不严格,阶级之间没有严格固定的界限,阶级之间的流动性较大,这也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个特点。

近代早期,人们在讲到英国社会分为哪些阶级的时候,都没有一个清楚的界定;而且人各异词,说法不同。

16世纪末,威廉·哈里逊把英国社会的人分为四等,但上等人之间的界限却不清楚。

例如关于“绅士”,他说“绅士”是那些“因其出身和血统,或至少因其美德而变得高贵知名的人。

”⑼这样,就让人觉得,绅士的地位可因其出身和美德而获得。

另外,托马斯·威尔逊在1600年左右的著作中,又将英国的社会等级划分为五等。

但五等之间的界限也含混不清,他说:“许多骑士和最好的男爵一样富有,而且并不比许多伯爵差多少,”⑽这样的划分标准更是模糊不清。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英国社会现实中,阶级本来就是没有严格的界限的。

由于阶级界限不严,阶级之间的流动性就较大;从一个阶级改变为另一个阶级并不困难。

一个人只要经过一定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上述这些特点,使英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具有相对的弹性、灵活性;在英国近代历史上,政治矛盾和社会矛盾,往往通过小的变动即可调整,不致蓄积起来,爆发为大规模的暴力冲突。

除了17世纪革命时期的内战之外,在近代英国,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暴力斗争事件。

同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思想界和政党政治中,主张和平渐进,反对暴力革命的理论各政治纲领、政治势力,也特别强大。

长期安定的社会环境、稳定的政治局势;阶级关系的流动性、灵活性较大;学术思想的自由;对科学技术发明的鼓励,加上其他自然条件等因素,使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当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进行的时候,在欧洲大陆上,法国大革命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注意力都被法国大革命血与火的暴力场面所吸引,没有太注意在英国发生的不大喧嚣的经济技术变革进程。

但一个世纪以后,工业革命的深远后果却日益显现了出来。

它不但在经济上和生产技术上引起了巨大变革,而且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

在生产技术上,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是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长。

生产率也一日千里。

1812年,一个使用机器的纺纱工所生产的棉纱,相当于工业革命前200各纺纱工在同一时间里生产的棉纱,⑾工业革命也大大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工业革命前的千万年时间里,由于生产力低下,在无法克服的自然界威力面前,人只能以依赖和屈从的态度去取得与自然的协调。

虽然终生辛劳,竭尽全力,仍然无法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准,经常陷入饥寒交迫之中。

直到中世纪,在欧洲的农村中,仍有40-60%的人,经常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即使在城市里,劳动者也常常是食不裹腹,衣不蔽体。

工业革命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改善。

英国在19世纪的100年中,人口增加了3倍,但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收入仍增加了4倍。

有人说,英国工业革命是一个成功的例证,因为它的结果是:“在人口增加的同时,生产出了更多的产品,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在增长。

”⑿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方面所造成的技术发展,在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革命前,各地区之间交通不便,山川阻隔,往往成为不可克服的障碍。

19世纪中叶,世界上最快的帆船是英国的“短衫号”(Cutty Sark),从中国航行到英国需时4个多月。

⒀各地区、各国人民之间分离隔绝,互不来往,是造成彼此隔阂、猜忌以致互相争战的客观因素。

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日新月异,全世界各地区都由统一的经济链条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地人民交往便利而频繁,各国…各地区人民互相了解和对利害一致性的认识也日益增强。

不过,我们说,近代英国的政治比较民主、自由,只是与欧洲大陆及东方各君主专制国家相对而言。

实际上,在英国,主权在民的民主进程始终未能贯彻到底。

英国的书报检查制度虽然在19世纪末即已废除,并且在以后也未再恢复,但是揭露和批判现实政治的作家,仍不断遭到迫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