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内镜与传统内镜对比 2018

合集下载

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一、概论上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内窥镜技术如今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技术不断完善。

但无论是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均采取机械插入式的方法,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有时甚至需在麻醉下进行。

尤其是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如小肠远离口腔和肛门,又因小肠长度长(3.35~7.85 m)、游离于腹膜内并被肠系膜束缚形成多发复合肠襻,使传统的检查技术受到很大限制。

它阻碍了内镜的插入、限制了X线小肠检查的诊断能力、影响了核素扫描及动脉造影的定位。

传统内镜对小肠的诊断几乎成为盲区,常用的钡剂造影因不是直观式诊断而使其诊断敏感性极低。

因此,对小肠疾病的诊断远落后于胃肠道其它部位。

如今,胶囊内镜一改传统机械插入方法,首次做到了在患者毫无痛苦的生理状况下获得整个小肠的影象资料,是消化道系统无创伤性诊断的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创新。

二、原理胶囊内镜影像系统的设计成功取决于以下三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即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CMOS)影象仪、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发送装置及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照明系统。

CMOS 芯片体积极小,却能产生与电荷耦合装置(charge- couplee device, CCD)相当的高质量图像,且其所需能量明显减少;ASIC技术使视频发送器得以以最小的体积整合于集成电路中,并使能耗达到最低。

该系统于2000年首度发表于Nature杂志。

胶囊内镜大小11×26mm,取名为M2A,其中包含了一个微型彩色照相机、电池、光源、影象捕捉系统及发送器等。

胶囊的外壳极其光滑而利于吞咽,以及能防止肠内容物对胶囊表面的黏附,以保证所获图象的清晰度。

Given图像诊断系统由三部分组成:M2A胶囊内镜、数据记录仪套件及RAPID工作站。

【推荐】传统消化内镜和胶囊内镜 不是对手而是朋友

【推荐】传统消化内镜和胶囊内镜 不是对手而是朋友

传统消化内镜和胶囊内镜不是对手而是朋友
传统的胃镜和结肠镜,检查过程会造成不适。

提到胃镜,大家的印象是恶心、呕吐、难受至极,结肠镜给人的印象是腹胀、肚子绞痛、检查前要吃泻药。

所以做过的人不愿再做第二次,没做过的人也畏而远之。

很多人因此错过了消化内镜检查的机会。

久而久之,胃病就疏于检查了。

传统消化内镜和胶囊内镜不是对手而是朋友
而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很关键,比如胃癌预后差异与胃癌的发现早晚有明显的关联。

早期胃癌的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95%以上,几乎都能痊愈,但如果是中晚期发现,术后5年存活率仅有20%。

所以,医生和普通人都希望有一种工具可以无痛苦,又能精准地诊断消化道疾病。

上世纪90年代,以色列科学家发明了胶囊内镜,2001年,以色列的Given Imaging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胶囊式内窥镜,并投入临床使用。

这一产品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以无痛、无创、安全、便捷等优点得到了大众的青睐。

越来越多的人询问医生:我不想做胃镜(结肠镜),可以用胶囊内镜代替吗?胶囊内镜真的是传统消化内镜的对手吗?会彻底取代传统消化内镜吗?传统的胃镜、结肠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它就像是医生的眼睛和手的延伸,可以进入受检查者的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直肠,从各个角度和距离观察病变,必要时可以对病变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还能进行内镜下治疗息肉和早期肿瘤。

反观胶囊内镜:早期的第一代被动型胶囊内镜,只能定时拍照,无法控制镜头方。

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

优点
避免了传统胃镜检查的生理痛苦
也将检查结果更加精细精确,简便易操作 胶囊在体内检查时,可照常工作学习
胶囊胃镜可以检查到以前根本检查不到 的近7米长的小肠内壁情况
胶囊胃镜为一次性医疗用品,安全卫生
检查前准备
1 检查前两日吃少渣半流质食物(如 粥,牛奶),忌蔬菜,水果,油腻食 物。如有长期便秘者需要提前清肠1 2 检查前24小时内及检查 期间,不允许抽烟 3 检查当日,早餐禁 食 4 检查前2个小时,禁服用任何药物
禁忌症
• 凡能妨碍胶囊正常 通过消化道的疾病 均属检查禁忌症, 如 胃肠道狭窄、梗阻、 穿孔、肠瘘和大憩 室等. 也不推荐在安 装有起搏器患者和 儿童中使用.
并发症
1 胶囊嵌顿
胶囊内镜检查的主要并发症是胶囊嵌顿, 他可嵌顿在狭窄处, 停留大憩室内或术后胃的输入襻无法排出,
2 胃内滞留
发现少数有幽门运动功能异常的的患者, 胶囊在胃内滞留时间 过长(达4 h), 后经胃镜送入十二指肠.
避免剧烈活动等 可能导致图像记 录仪发生移动的 活动 检查结束后注意 在检查8小时内 胶囊是不是从大 尽量不要喝水, 便内排出,一般 吃食物 当天或 4天内排 出,
适应症1Βιβλιοθήκη 小肠出血2 小肠其他器 质性疾病 3 食管、胃、 结肠器质性疾病 4 消化道功能 性疾病
胶囊内镜主要应, 从目前资料显示 胶囊内镜依靠消化 胶囊内镜在食管通 用于急性、复发 胶囊内镜对其他小 道动力作用向前推 过时间很快, 对食 性、隐性小肠出 肠疾病诊断优于小 进 , 因此在获得消 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血 , 线和肠道 胃镜及结肠镜 肠 X CT 化道图像的同时 ,检 有限. 胶囊内镜的 检查无异常的患 查,胶囊内镜可作 可在无创、生理的 摄像头的焦距仅几 者 为诊断小肠克罗恩 肠蠕动情况下记录 毫米, 因此对胃内 病的首选检查 到胃肠运转时间 . . 疾病诊断也有限

内镜新视角:磁控胶囊

内镜新视角:磁控胶囊

胶囊内镜的应用虽然很好地解决了小肠疾病诊断难的问题,但因其是依靠胃肠蠕动而被动行进,只能单纯进行图像诊断,而不具备活检和治疗功能,目前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小肠,无法用于胃和食管(因食管蠕动太快和胃体积太大)。

工程师和医师共同研发了一种利用磁场控制胶囊镜运动的磁控胶囊内镜,近期科学家们又在人体上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

磁控胶囊内镜的作用原理磁控胶囊内镜是欧洲第六框架计划(European FP6 project)的一部分,即NEMO(可进行分子成像和光学活检纳米技术胶囊内镜)项目,该项目已完成技术革新及动物实验。

胶囊镜的改装研究者结肠胶囊镜稍作改装,在胶囊一侧的圆顶内装备了一种稀有材料的磁体(钕铁硼磁体),并妥善固定,以保证磁轴平行于胶囊长轴。

这种设计可使胶囊在强磁场内依然保持正常运转和传送图像的能力。

胶囊重量由3.5 g增至7 g,外形、大小无改变。

原有的磁控开关被替换成热感开关。

由于有这种双金属带材的设计,在使用前,只要将胶囊浸泡于热水中,当温度达到60℃,温控开关便会自动启动胶囊镜。

重新编程后的胶囊将用单镜头,以每秒4帧的速度记录画面,并传输至接收器。

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它不仅将所有的设备封装入胶囊,也使现有生产线的改变尽可能小,以保证最佳的质量控制。

体外设备的设计用于体外远程控制的磁体控制器呈桨型,由两片磁体和一个手柄组成(磁体手柄),两片磁体均为10 cm×10 cm×3cm长方体,磁轴与短边平行,上下两面为磁极,并有标记。

在胶囊内一个镜头实时成像的同时,体外的一个奥林巴斯(Olympus)GIF 180型高清电视胃镜用于监控食管与胃内影像信息,监视器上也实时视频信息。

同时,这些图像被传送至工作站纪录、保存。

操作间内还有一台摄影机,可同时拍摄内镜医师的磁体手柄操作情况及监视器上显示的食管及胃内图像,便于内镜医师全景观察磁体手柄操作、体内胶囊相应的同步运动及多位置与多角度的实时成像信息。

一文了解胃镜、肠镜、胶囊内镜、无痛胃肠镜

一文了解胃镜、肠镜、胶囊内镜、无痛胃肠镜

一文了解胃镜、肠镜、胶囊内镜、无痛胃肠镜胃镜、肠镜、胶囊内镜和无痛胃肠镜统称为内镜,它们是检查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

那么,这些检查的目的都是什么?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又是什么?下面为您一一介绍。

一、胃镜胃镜检查主要是明确食管、胃、十二指肠是否发生病变,明确诊断,获得病变组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胃镜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针对可疑病变部位,还能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实现疾病的准确判断,提高早期口咽癌、食管癌、胃癌以及十二指肠肿瘤的检出率。

1.适应症(1)存在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吞咽困难、上腹痛、呕吐等,疑似食管、胃、十二指肠病变的患者。

(2)已经确诊有消化性溃疡、食管癌、胃癌等上消化道病变,经治疗后需要随访或观察治疗效果的患者。

(3)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部位无法明确的患者。

(4)影像学检查发现上消化道病变,需要对性质进行明确的患者。

(5)需要行内镜下治疗,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行套扎或注射硬化剂治疗,胃癌早期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

(6)存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需要明确是否有胃黏膜病变,或是需要行幽门螺杆菌(Hp)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然后指导治疗的患者。

2.禁忌症(1)绝对禁忌: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处于休克等危重状态者,无法合作者,内镜插入途径有严重急性炎症和内脏穿孔者。

(2)相对禁忌:心肺功能不全,出血倾向伴血红蛋白低于50g/L,高度脊柱畸形,食管或十二指肠巨大憩室等。

二、肠镜肠镜可协助诊断患者肠道出现的疾病,根据诊断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措施,比如:协助诊断肠炎、肠息肉、肠癌等。

结肠镜是检查肠道疾病的最常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包括结肠镜和小肠镜。

除了诊断疾病外,肠镜还可以用于临床治疗,如肠镜下止血、肠镜下息肉切除等。

1.适应症(1)没有明确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如便血、持续性便潜血阳性。

(2)有腹痛、腹泻、便秘、腹部包块、大便习惯改变等疑似结直肠疾病。

消化内科 耗材 创新

消化内科 耗材 创新

消化内科耗材创新
1. 胶囊内镜:胶囊内镜是一种小型的内镜设备,可以通过口服进入胃肠道,拍摄胃肠道内部的图像。

相比传统的内镜检查,胶囊内镜具有无创、无痛、无需麻醉等优点,更加方便和安全。

2. 可吸收止血夹:可吸收止血夹是一种用于止血的耗材,可以在手术中夹闭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止血方法,可吸收止血夹具有止血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3.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专用刀具:这些刀具可以帮助医生在内镜下进行黏膜切除和剥离,治疗胃肠道的早期癌症和息肉等病变。

相比传统的手术方法,内镜下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4. 肠道支架:肠道支架是一种用于治疗肠道狭窄的耗材,可以通过内镜放置在肠道狭窄部位,扩张肠道,缓解狭窄症状。

相比传统的手术治疗,肠道支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总之,消化内科的创新耗材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创新耗材涌现出来,为消化内科的诊疗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进步。

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

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
依据。
结肠狭窄和梗阻
胶囊内镜可用于检查结肠狭窄和 梗阻情况,评估肠道通畅程度及 狭窄原因,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
的诊疗建议。
03
胶囊内镜在呼吸系统检查中的应用
肺部检查
肺部病变诊断
胶囊内镜可用于肺部病变的诊断,如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通过内镜观察肺部组织的变化和异常表现,医生可以做出 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气道异物取出
当气道内出现异物时,胶囊内镜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并取出异物,避免对患者 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和并发症。
04
胶囊内镜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儿童患者应用
诊断胃肠道疾病
胶囊内镜可用于儿童胃肠 道疾病的诊断,如炎症性 肠病、息肉、溃疡等。
评估治疗效果
对于已确诊的儿童胃肠道 疾病患者,胶囊内镜可用 于评估治疗效果及病情变 化情况。
多模态成像技术
结合光学、超声、MRI等多模态成像技术,提供更全面的 消化道信息,提高诊断准确性。
延长在体工作时间
通过优化能源管理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延长胶囊内镜在 体内的工作时间,以便更全面地观察消化道情况。
政策法规影响因素分析
医疗器械监管政策
各国对医疗器械的监管政策不同,可能影响胶囊内镜的研发、注册 和上市流程,企业需要密切关注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
发展历程
自20世纪末胶囊内镜问世以来, 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和升级,逐 渐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消化道 检查手段。
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工作原理
患者吞服胶囊内镜后,内置摄像头在 消化道内拍摄高清图像,并通过无线 传输技术将图像发送至体外接收器, 供医生分析和诊断。
结构特点
胶囊内镜通常由摄像头、光源、电池 、无线发射器等组成,具有体积小、 重量轻、易于吞咽等特点。

胶囊内镜的报告

胶囊内镜的报告

胶囊内镜的报告1. 引言胶囊内镜是一种现代医疗技术,通过将微型摄像头和光源集成在一个胶囊状的设备中,用于检查消化系统和相关疾病。

本文将介绍胶囊内镜的工作原理、应用场景以及使用胶囊内镜的步骤。

2. 胶囊内镜的工作原理胶囊内镜由一个微型摄像头和光源组成,通过电池供电。

当患者吞下胶囊内镜时,它会顺着消化道移动,并记录消化道内的图像。

这些图像会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发送到外部设备,供医生进行分析和诊断。

3. 胶囊内镜的应用场景胶囊内镜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3.1 检查胃肠道疾病胶囊内镜可以用来检查胃、食道、小肠等消化系统部位的疾病,如胃溃疡、息肉、出血等。

它可以提供清晰的图像,帮助医生进行准确定位和诊断。

3.2 监测肠道疾病对于患有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胶囊内镜可以提供全面而非侵入性的肠道监测。

它能够记录肠道的炎症情况,并评估治疗效果。

3.3 肠道肿瘤筛查胶囊内镜可以用于早期发现肠道肿瘤,特别是小肠肿瘤。

它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的图像,帮助医生及早发现并治疗肠道肿瘤。

4. 使用胶囊内镜的步骤使用胶囊内镜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4.1 预备阶段在进入内镜检查前,患者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禁食、排便清洁等。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患者相应的指导。

4.2 吞咽胶囊内镜患者需要将胶囊内镜含在口中,并用水顺利吞下。

吞下后,它会开始记录消化道的图像。

4.3 胶囊内镜的移动和记录胶囊内镜会随着消化道的蠕动而移动。

它会连续记录图像,并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发送到外部设备。

4.4 图像分析和诊断医生会使用专门的软件来分析胶囊内镜所记录的图像。

他们会根据图像的特征和异常情况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 结论胶囊内镜是一种先进的医疗技术,可以提供非侵入性的消化道检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和诊断相关疾病。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胶囊内镜将在临床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无创无痛小胶囊,轻轻松松探胃肠的“胶囊内镜”,能代替胃肠镜吗

无创无痛小胶囊,轻轻松松探胃肠的“胶囊内镜”,能代替胃肠镜吗

无创无痛小胶囊,轻轻松松探胃肠的“胶囊内镜”,能代替胃肠镜吗我们知道,去消化内科看病,医生经常推荐大家查胃镜和肠镜,胃肠镜是消化内科最常用的检查工具,但很多患者都畏惧内镜过程的痛苦,听说有个小胶囊内镜,于是很多人都在门诊上咨询,想做胶囊内镜看胃肠,那这么个小小胶囊内镜到底干嘛用,能代替胃镜和肠镜吗?答案是否定的!胶囊内镜不能代替胃镜和肠镜,目前来说,对于胃和食管最精确的检查手段还是胃镜,对于大肠最精确的检查是肠镜,因此,如果患者的病变很肯定是胃或者大肠,肯定最佳检查是选择胃镜和肠镜。

那大家可能好奇了,俞大夫,胶囊内镜到底是干嘛的呢?别着急啊!胶囊内镜到底是怎样的神奇内镜?胶囊内镜是一种新型无创无痛的消化道影像无线检测系统,是集图像处理、信息通讯、光电工程、生物医学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典型的微机电系统(MEMS)高科技产品。

本系统由智能胶囊、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等部分组成。

世界上第一个胶囊内镜是2001年5月以色列的一家公司Given Imaging生产的,命名为“M2A”的胶囊状内窥镜。

以色列的新一代胶囊我国在2005年由重庆金山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成功了胶囊内窥镜(OMOM),安装的代表当时最先进的微机电(MEMS)技术设备和微型摄像探头。

金山公司的OMOM胶囊胶囊内镜的工作原理胶囊内镜总共由头部的LED灯,中间的摄像头,胶囊内部电池和无线发射器几部分组成。

胶囊内镜平时放置在关闭电源的底座内保存,一旦离开底座,即可开始工作。

具体流程如下:1.患者类似服用药片一样用水将智能胶囊吞下后,它即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节奏沿着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直肠的方向运行,在经过的同时进行连续摄像。

摄像频率大概每秒2张图,因此每检查一个患者,数据约数万张图片。

2.胶囊将拍摄记录无线传输给病人体外携带的图像记录仪进行存储记录,电池电量有限,大概能维持工作时间10±2小时,胶囊内电池耗尽即停止工作,而胶囊内镜一般在吞服8~72小时后就会随粪便排出体外。

消化道遥控胶囊内镜第七章胃典型病变对照图谱

消化道遥控胶囊内镜第七章胃典型病变对照图谱

遥 控 胶 囊 内 镜 图 像
A
传 统 电 子 内 镜 图 像
B 图 7-3 病例 3:胃角溃疡
消化道遥控胶囊内镜图 29
2015.7.30 7:09:07 PM
030 消化道遥控胶囊内镜图谱
【病例 4】患者,男,59 岁。诊断:胃角溃疡。遥控胶 囊内镜与传统电子内镜镜下表现如图 7-4 所示。 【内镜下描述】胃角中部见一溃疡,周围黏膜充血水肿, 并可见颗粒样不平。 【病理结果】胃(角)黏膜慢性炎伴急性炎伴溃疡形成, 部分腺体肠化、增生明显。
遥 控 胶 囊 内 镜 图 像
A
传 统 电 子 内 镜 图 像
B 图 7-8 病例 8:贲门息肉
消化道遥控胶囊内镜图 34
2015.7.30 7:09:07 PM
第 7 章 胃典型病变对照图谱 035
【病例 9】患者,女,30 岁。诊断:胃底息肉。遥控胶 囊内镜与传统电子内镜镜下表现如图 7-9 所示。 【内镜下描述】胃底见一扁平隆起,表面光滑,大小为 3mm。
遥 控 胶 囊 内 镜 图 像
A
传 统 电 子 内 镜 图 像
B 图 7-10 病例 10:胃底息肉
消化道遥控胶囊内镜图 36
2015.7.30 7:09:07 PM
第 7 章 胃典型病变对照图谱 037
【病例 11】患者,女,38 岁。诊断:胃底息肉。遥控胶 囊内镜与传统电子内镜镜下表现如图 7-11 所示。 【内镜下描述】胃底见一扁平息肉。 【病理结果】(胃底)胃底腺息肉。
遥 控 胶 囊 内 镜 图 像
A
传 统 电 子 内 镜 图 像
B 图 7-6 病例 6:胃多发溃疡
消化道遥控胶囊内镜图 32
2015.7.30 7:09:07 PM

消化道检查新“武器”—胶囊内镜

消化道检查新“武器”—胶囊内镜

消化道检查新“武器”—胶囊内镜*导读:胶囊镜实际上是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微型数码照相机,它的大小与感冒胶囊相近,外表由彩色生物塑料密封包装,很光滑。

由于以往的消化系统常用检查手段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使消化道尤其是长达5~7米的小肠,成为临床检查的盲区。

如不能对小肠进行全面观察,或观察不够直接和细致,则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

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是一种新的无创、无痛、无线检测系统,在消化道(特别是肠道)疾病的诊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胶囊镜是如何工作的胶囊镜实际上是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微型数码照相机,它的大小与感冒胶囊相近,外表由彩色生物塑料密封包装,很光滑。

胶囊里有一个小型彩色照相机、两个微型电池、一个射频发送器和一条天线。

患者在接受检查时,就像吃药一样将胶囊吞服。

胶囊一进入食管就开始工作,即以每秒钟拍两张照片的速度开始照相。

胶囊随着消化道的不断蠕动而被向前推进,这样消化道内的情况也就通过放大的照片被传送出来。

胶囊镜随患者粪便会自然排出。

一般来说,胶囊镜对直径大于0.1毫米的病变组织均可进行摄影,然后放大8倍,并将图像的数字信号传送到挂在患者腹部的一个小盒子接收传感器上。

医生从传感器上下载图像数据,在电脑上进行观看、处理,并对五万多张清晰的照片进行分析,最终做出诊断。

胶囊内镜虽小,但优点不少胶囊内镜主要特点是可对胃肠道进行简便快捷及连续的可视性检查。

检查过程中无需麻醉、不需住院,行动自如,不耽误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智能胶囊为一次性使用,有效地避免了交叉感染。

胶囊外壳采用耐腐蚀医用高分子材料,对人体无毒、无刺激性。

胶囊的大小比普通药用胶囊稍大,它的质地软、表面光滑,所以易通过消化道,不会对人体产生直接损伤,检查时及检查后均无明显不适。

智能胶囊工作时间为6~8个小时,一般情况下在吞服8~72小时后会随粪便排出体外。

胶囊内镜的诊断能力在初期的动物实验中已得到较为科学、客观的证实。

在65例患者的临床试验中,52例检出了小肠常见疾病。

胶囊内镜PPT

胶囊内镜PPT

注意事项
A、检查结束前要始终穿戴记录仪背心, 待胶囊在实时监视进入十二指肠后,方 可离开医生的视线。
B、检查过程中要远离较强的磁场,电场 环境。
C、避免剧烈活动等可能导致图像记录仪 发生移动的活动。
ppt课件完整
28
内镜的发展:胶囊内镜
D、在检查8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吃食 物;如有特殊需要,可在胶囊进小肠2小 时后进食干性食物,如饼干,面包等, 尽量不要喝水。
形式传输到病人随身携带的一个比香烟
盒子略大的记录装置上。
ppt课件完整
15
内镜的发展:胶囊内镜
原理:整个过程大概需要8至10小时,期 间病人可离开医院正常工作、生活。时 间到了以后,病人只需送回数据记录仪, 医生根据记录仪内的近8万张照片,查看 食道、胃、小肠、大肠的病变情况,最 后,智能胶囊将自动排出体外。
ppt课件完整
13
内镜的发展:胶囊内镜
ppt课件完整
14
内镜的发展:胶囊内镜
原理:胶囊内镜前端为透明的球状,里
面是一个微型数码摄像机和6盏闪光灯。
可以在漆黑的消化道内拍出清晰的照片,
胶囊内镜检查前,被检查者须先禁食,
病人服下该"智能胶囊"后,胶囊因胃肠动
力自行在体内穿行,并摄下胃和大肠、
小肠的图像,图像通过传感器以数字的
8
内镜的发展:胶囊内镜
简介由于传统内镜的局限性,小肠疾病 一直成为消化系疾病临床诊断的"盲区"。 此外,不少患者难以耐受或因惧怕不愿 意接受传统的人工插入式内镜检查,从 而耽误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我 科引进的国产OMOM胶囊内镜作为全球 第二、国内第一自主研制的医用无线内 镜,它在技术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胃镜替代方案

胃镜替代方案

胃镜替代方案胃镜作为一种常见的诊断与治疗工具,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胃镜检查对患者来说往往是一种不便及不舒适的经历。

因此,寻找替代方案以改善患者的体验和减轻病人的负担成为研究的热点。

下面将介绍几种胃镜替代方案,以期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选择。

1. 胶囊内镜胶囊内镜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胃肠道检查技术,患者只需吞下一颗大小与草莓相近的小胶囊即可。

该胶囊内置有微型摄像头,能够自主穿越胃肠道,并将实时图像传输到外部设备。

这种技术不需要患者接受麻醉或者插入异物,因此更加适合一些对胃镜检查有抵触情绪的患者。

然而,胶囊内镜技术在取材和治疗方面的能力仍然有限,适用范围相对窄。

2. 超声内窥镜超声内窥镜结合了超声波和内窥镜技术,能够提供更加详细和清晰的图像,同时也能进行组织活检。

相较于传统的胃镜,超声内窥镜不需要将镜管插入到人体内部,而是通过将超声探头置于患者腹部进行探测。

这种无痛无损的检查方式更加符合患者的需求,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然而,超声内窥镜技术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无法取代传统胃镜,如需要治疗或其他进一步处理的情况。

3. 胶囊内活检技术传统胃镜检查中的组织活检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提供病理学上的准确诊断。

为了摆脱胃镜检查的不便,研究人员提出了胶囊内活检技术。

通过将活检钳装置置于胶囊内部,胶囊内活检技术能够在胃肠道内采集组织样本。

这种技术相对于传统活检具有更小的创伤和更少的并发症风险,但是其取材量和准确性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验证。

尽管胃镜替代方案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便利和舒适,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限制和局限性。

其中包括取材能力的限制、技术成本的问题以及安全性和准确性的验证等。

因此,胃镜替代方案在临床应用中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验证。

总结起来,胃镜替代方案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旨在改善患者的体验并减轻病人的负担。

胶囊内镜、超声内窥镜和胶囊内活检技术等都是有潜力的替代方案。

然而,在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前,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无痛胃肠镜与常规胃肠镜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无痛胃肠镜与常规胃肠镜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无痛胃肠镜与常规胃肠镜临床应用对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无痛胃肠镜与常规胃肠镜在胃肠疾病检查临床应用对比情况。

方法:疑诊胃肠疾病的患者40例,分别使用无痛胶囊内镜与常规双气囊胃肠镜检查,同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胶囊内镜检查疑似阳性发现35例(87.5%),双气囊胃肠镜检查中25例患者通过胃肠镜检查发现病灶,总检出率62.5%。

胶囊内镜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双气囊胃肠镜检查(P<0.05)。

胶囊内镜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8.6%和90.0%,双气囊胃肠镜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0.0%和20.0%。

结果:胶囊内镜检查的特异性明显高于双气囊胃肠镜检查(P<0.05)。

结论:胶囊内镜诊断胃肠疾病特别是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检出率与特异性,同时无创无痛,可为胃肠疾病检查的首要选择。

关键词无痛胶囊内镜双气囊胃肠镜胃肠疾病消化道出血胃肠远离口腔和肛门,同时小肠冗长迂回重叠,是影像学检查难以诊断的难点部位[1]。

小肠镜与无痛胶囊内镜的问世,使胃肠实现了可视性检查,让胃肠疾病的诊断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是国内外对无痛胶囊内镜与常规胃肠镜对胃肠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评价不一[2]。

本文为此对比了研究胶囊内镜与常规双气囊胃肠镜临床检查效能,以期获得有关临床研究资料,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2005年12月~2011年3月疑诊胃肠疾病患者40例,男50例,女32例,年龄18~82岁,平均55.5岁。

其中35例消化道出血的住院患者,消化道出血发作次数1~5次。

另外还包括腹痛患者2例,腹泻患者2例,1例其他症状。

诊断方法:①无痛胃肠镜检查:使用的无痛胶囊内镜为OMOM胶囊内镜系统由上海生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

胶囊体积26mm×11mm,重量4.0g。

嘱患者吞下胶囊,凭借患者自身的消化道蠕动功能将胶囊内镜不断向前推进,然后胶囊将其所获信息传输至粘附在患者身上的接收传感器上,每秒捕捉图像2张,摄像视角140°。

MiroCam胶囊内镜与传统电子胃镜对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MiroCam胶囊内镜与传统电子胃镜对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MiroCam胶囊内镜与传统电子胃镜对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MiroCam胶囊内镜与传统电子胃镜在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方面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比较。

通过介绍这两种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探讨它们在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病变中的优劣势。

研究结果显示,MiroCam胶囊内镜具有无创、无痛、便利等优点,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取代传统电子胃镜进行诊断。

传统电子胃镜在一些细节方面仍有其独特优势。

结论部分总结了两种技术在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方面的表现,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研究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提高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关键词】MiroCam胶囊内镜,传统电子胃镜,十二指肠球部病变,诊断价值分析,技术介绍,比较与分析,优势,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胃肠道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而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是其中一种常见的病变类型。

传统的电子胃镜检查一直是常规的检查方法,但是由于其检查过程较为繁琐,且容易引起患者的不适感,因此对于一些患者来说不是一个理想的检查选择。

MiroCam胶囊内镜技术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检查方式。

该技术通过患者直接服用一颗胶囊内镜,利用内置的摄像头实现对胃肠道的全面检查,无需插入探头或进行麻醉,更加舒适和方便。

尽管MiroCam胶囊内镜具有诸多优点,其在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诊断价值仍然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比较。

本研究旨在比较MiroCam胶囊内镜与传统电子胃镜在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方面的优劣,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安全和便捷的诊断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MiroCam胶囊内镜和传统电子胃镜在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方面的价值,探讨它们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劣势。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探讨MiroCam胶囊内镜在十二指肠球部病变诊断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 分析传统电子胃镜在十二指肠球部病变诊断中的表现和限制;3. 比较两种技术在病变检出率、影像清晰度、患者舒适度等方面的差异;4. 探讨MiroCam胶囊内镜和传统电子胃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和适用人群;5. 提出针对十二指肠球部病变诊断的改进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胶囊内镜 ppt课件

胶囊内镜  ppt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检查过程
PPT课件 6
轻便灵巧的图像接收仪

每秒获取2幅图像讯号;(最多 可记录57,600余幅图像) 显示基本检查数据;(患者名 、ID、剩余电量、错误警告


系统锁定功能;
重:515g(含电池); 采用3600mAh锂电池。
PPT课件
7
胶囊内镜全球应用

胶囊内镜的诊断地位

胶囊内镜在美国被保险公司认可
PPT课件
1
小肠的解剖位置
小肠远离口腔与肛门, 长约3.38~7.85m,游离 于腹腔内并被肠系膜束 缚形成多发复合肠襻。传 统的检查技术受到很大 的限制
PPT课件
2
胶囊内镜简介
胶 囊 内 镜 ( Capsule endoscopy ) 又 名 无 线 胶 囊 内 镜 ( 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 由以色列Given Imaging公司研制,2000年4月正式面市 2001年8月获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允许应用于人体
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尤其爆发型者。
※对高分子材料过敏者 ※18岁以下、70岁以上患者以及精神病患者
禁忌证
PPT课件 10

与传统方法(消化道造影、血管造影和推进式内镜
比较,胶囊内镜诊断率最高) • 对于胃镜和肠镜检查正常的消化道出 血,应首选胶囊内镜检查。

国内外报道诊断率在70%左右
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

胶囊被吞下后,借助消化道的蠕动在全消化道内推进。 在胃内停留的平均时间为63min(10-319min),在小肠内停留的平 均时间为194min(70-322min) ,一般在 8~72h 后就会随粪便排出体 外。

磁控胶囊内镜与传统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比较

磁控胶囊内镜与传统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比较

磁控胶囊内镜与传统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比较伍芳丽;李晶;卢桂芳;杨佳卉;马文慧;和水祥;任牡丹【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22(43)2【摘要】目的比较磁控胶囊内镜(MCE)与传统胶囊内镜(CE)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E及MCE的263例住院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主诉、胶囊内镜检出结果等。

结果MCE组与CE组的小肠主要疾病总检出率分别为73.81%和74.45%,各组最多见的前3种病变均为糜烂/溃疡病变、血管病变、淋巴管扩张;MCE组需要胃镜辅助明显低于CE组(0%vs.9.49%,P<0.001);MCE组与CE组的小肠检查不完全率分别为7.94%、1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

结论MCE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与CE相似,可作为小肠检查的方法之一,但尚需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验证。

【总页数】5页(P247-251)【作者】伍芳丽;李晶;卢桂芳;杨佳卉;马文慧;和水祥;任牡丹【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科;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相关文献】1.胶囊内镜与小肠镜对胶囊内镜阴性的潜在小肠出血患者再出血诊断价值的比较2.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对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价值的比较3.双气囊内镜与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比较4.采用磁控胶囊内镜观察肠溶阿司匹林对中老年患者胃和小肠黏膜损伤的研究5.比较胶囊内镜与推进式小肠镜检及小肠钡造影检查在疑似小肠克罗恩病中的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