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课标分析】
1. 要掌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三者共同决定人口增长模式
2. 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

3. 要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图表,分析归纳地球历史上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及10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特征。

2. 阅读材料,归纳总结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3.能够结合实例,分析某地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

【过程与方法】
利用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列表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不同国家和本地实际,指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学会辩证地分析人口问题,形成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比较归纳法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板书与板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999年10月12日0时2分,一名男婴在波黑降生,迎来了世界60亿人口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专程来到医院看望母子二人。

(图片展示)
2005年1月6日0时2分中国的第13亿个公民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中国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专门为其颁发了第13个公民荣誉证书。

(图片展示)
这两个小孩的出生为什么受到这么大的关注?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
未来社会,人口问题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我们面临着巨大的人口挑战。

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必须了解人口发展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人口增长摸式。

[个人探究]
根据芬兰人口增长统计情况,判断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特点。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芬兰人口增长趋势图。

【教师提示】要形象的表示人口增长趋势,作哪种图最好(折线图)。

我们一起来做出生率的变化曲线。

首先在横轴上找到年份,对应纵轴的千分比,画出第一个点。

同理依次做出其他点,最后把点连成线。

(课件依次画出四个点,然后连成线)下面请大家自己做出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曲线。

(学生完成后,展示三条完整曲线)
(2)根据你所绘制的人口增长趋势图,说说芬兰的人口增长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并说明各阶段的人口增长特点。

(人口增长特点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角度阐述)
【教师提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这三者之间有没有关系?(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弄清这个问题之后,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这个探究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点评】
【教师讲解】我们在判断人口增长快慢时,除了从定性的角度描述外,还可以用定量判读。


三个阶段1790年以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790年~1970年“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1970年以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拓展提升】除了这些特点之外,同学们还可以观察一下:在三条曲线的变化过程中,谁首先下降?(死亡率)什么原因造成的?(生产力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承转】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特点不同;那么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特点是否存在空间差异呢?
[合作探究]
读下面材料,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特点的空间差异。

部分国家2002年人口增长统计数据
国家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日本9 7 2
印度26 8 18
肯尼亚34 14 20
(1)第1-3组:读20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统计增长统计图,分析各大洲人口增长的特点。

欧洲与北美洲经济发达,人口增长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其他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特别是非洲人口增长最快,表现为典型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第4-6组:读“部分国家2002年人口增长统计数据”,分析三个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

肯尼亚生产力水平最低,人口增长最快,表现为典型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日本经济发达,人口增长最为缓慢,其特点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印度则处于两种类型的中间,具有“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高”的过渡性特征。

(2)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哪一种因素是根本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观念、人口政策、医疗卫生水平、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人口增长。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根本原因。

【教师总结】正是由于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特点也不同,由此划分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展示: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
【承转】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模式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

请同学们阅读这幅示意图,完成下列表格。

[比较]
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填完后回答,总结)
【教师提示】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的绝大多数,因此,从总体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推测]
【承转】通过上面学习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不同,同时也面临着
不同的人口问题。

你能否根据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内容,结合实际,推测一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别会面临哪些人口问题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并把你的推测记录下来,一会找同学来回答一下)
【承转】同学们推测的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验证]
读材料,看看你的判断正确吗?
材料一:目前的日本,一方面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却迅速下降,这就是所谓的“高龄少子化”现象。

不少日本人对此深感忧虑,担心未来经济发展会因此一蹶不振。

日本人的担忧不无道理。

2000年,日本平均每3.9个劳动力,要负担一位老年人的生计;如果再加上14岁以下的儿童,平均每2.1个劳动力就必须养活一位老人或儿童。

到2050年,随着高龄少子化的进展,日本的劳动力将逐渐减少,其国民生产总值也将随之下降,但老年人口却持续增加,平均每1.5个劳动力就必须养活一位老人;如果再加上14岁以下的儿童,负担比率将是1.2:1。

因此,现在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

材料二:多年来,印度政府一直挖空心思想要解决日益膨胀的人口问题。

印度西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萨塔拉地区政府于2007年推出一项极富创意的鼓励措施——“二次蜜月大礼包”计划。

“二次蜜月大礼包”计划实际上是对推迟生育的奖励。

根据该项目,一对夫妇若是在结婚两年后才生第一胎就会得到价值约合900元人民币的大礼包,若是将第一胎的出生时间推迟至结婚三年后,奖励也会变得更加丰厚,他们将会获得价值约1500元人民币的大礼包。

当地卫生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些奖励金足够一对夫妻在结婚两三年后去一个向往的地方,度第二次蜜月。

【教师讲解】通过这两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和印度分别出现了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以及0-14岁儿童比重过大等问题。

针对不同的人口问题,两国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呢?(鼓励生育、鼓励推迟生育)下面请同学自我归纳一下,完成下面表格。

[归纳总结]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知识拓展】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但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劳动力不足,因此需大量引入外籍劳工,从而引起了国际范围内的人口流动。

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却增长迅速,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经常会超过环境承载力,从而使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关于人口流动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来探究。

[课堂小结]
一、人口增长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3.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拓展探究]
搜集呼和浩特市人口统计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搜集到的数据绘制郑州市人口增长曲线图。

(2)比较郑州市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人口增长特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人口数量变动的主要原因。

(3)根据郑州市目前人口状况,推测今后可能面临的人口问题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反思
一、优点
1.学情分析得当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将教学目标内容设计转化为身边案例,通过案例探究、读图分析、思考练习,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维活动、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以获取和深化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该结论的分析是正确的,通过实例,以求学生理解。

2.导入比较自然
以“世界人口日”的设立,引出人口问题,导入新课。

3.整体教学思路比较清晰
二、缺点与改进
1.教学目标部分,基本上抄于《地理Ⅱ(必修)教师教学手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谈到“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目标在本设计中并未体现,而此目标应是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中“环境的限制性”的教学目标。

改进: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应随便照抄于他处,教学目标的制定须科学、正确、清晰,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为了此教学目标的达成。

2.重点处理不当。

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部分对本节的规定为“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模式”部分才是本节重点,而在该设计中,只用一句话来设计之:“(大屏幕显示)‘人口增长模式比较’表格(表格内容按教学次序,逐个显示)”。

再有,该设计还将“中国人口增长状况”写进了“重点”,但在本设计中并未谈到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而课文的结尾谈到中国的人口增长状况,交代出目前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改进:(1)师生以比较的方法讨论本表格内容的填写,须将此表格写在设计里;(2)归纳完三种模式后,让学生思考目前中国属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再讲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3.本节只安排了1个课时,需学习内容较多,只用1课时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改进:本节最好安排2个课时,第1课时讲授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衡量指标与影响因素;第2课时讲授重点——人口增长模式。

4.过渡欠佳。

以“(大屏幕播放视频)中国的人口增长”+思考问题来过渡到人口自然增长率,并非上策。

改进:基于上文提到“人口增长速度不均匀,有的时期增长很慢,有的时期增长很快”,可用“人口增长有快有慢,这与什么有关?”来直接过渡。

5.在“衡量指标”部分,重墨提到了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因素和决定因素,而到“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部分,只做简单归纳。

改进:可在“衡量指标”部分,展示漫画后,用其第二个问题作为过渡,写板书“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再去讨论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因素和决定因素。

6.“人口增长模式”部分,在讲具体内容之前,进行“活动探究三”并不适当。

因为学生还不知道有几种人口增长模式,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会产生哪些问题?……
改进:荷兰人口增长状况确实典型,几个问题的设计也很好,具有概括性和开放性,作为本节最后的作业更合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