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道通罗马--《记念刘和珍君》“主题”教学探析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历史意义及作者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收获。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合作意识;4. 学生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的理解;2. 写作技巧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3. 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记念刘和珍君》;2. 相关资料:刘和珍的生平介绍、课文背景知识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刘和珍的事迹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背景,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4. 鉴赏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和写作练习。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本文将研究XXX的《记念刘和珍君》,并分析其中的人物思想性格和语言含义。
重点难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情之情,并品味文中富含深意的语句。
教学方法包括朗诵、品读和讨论,共计两课时。
在导入部分,我们介绍了XXX这位被誉为“民族魂”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是一个呐喊者。
本文将研究他的《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他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接着,我们介绍了XXX的背景和代表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他的作品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
在写作背景部分,我们介绍了大沽口事件和三·一八惨案。
其中大沽口事件是奉系军阀XXX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引发的一场战争。
而三·一八惨案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次暴行,对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最后,我们将通过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人物思想性格和语言含义,来体会XXX的悲情之情和对革命、正义、青年的呐喊。
这将是一次朗诵、品读和讨论的教学过程。
节中找出相关证据。
2、请同学们思考,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文章中有哪些表现?3、请同学们分析一下,XXX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效果?教师引导:1、XXX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可以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第二节)XXX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XXX等烈士,唤起人们对于“三一八”惨案的记忆和警醒,同时也是为了呼吁人们要用同物偿还血债,追求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2、文章的写作目的是纪念XXX等烈士,揭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唤起人们对于民族独立和自由的追求。
在文章中,XXX通过对于XXX的悼念和对于惨案的谴责,表达了对于民族独立和自由的追求和对于民族苦难的关切。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再现场景,以景激qing(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一课前导入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如匕首,如投枪,直刺敌人心脏,让敌人心惊胆寒,这一点不假。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了解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们遇难经过的同时,也一睹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的风采。
二第四、五部分学习1 初步感知内容,巩固字词(学生自读,大约3分钟,趁此时间,老师在黑板上书写字词。
)师:请大家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与书写。
尸骸喋血屠戮攒射言简意赅间谍擢发难数骇人听闻光碟戳穿攒钱生辨析(略)2 第五部分学习⑴再现场景,以景激qing师:我们今天调个个儿,先学第五部分。
请大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生:写的是刘和珍、张静淑等人是如何遇难的,作者对她们的勇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师:对。
这部分是写受伤遇难经过,作者用了“伟大”一词来评价这几位女子的勇气与从容。
请大家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向大家描述这几个人的死伤具体情况呢?生1: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对事实了解得更清楚。
生2:是为了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
师(追问):为了真实地再现场景,可以有多种方法,在这儿,作者没有写混乱的场面,没有特写几个女子遇难时的勇敢,也没有直接写反动派的疯狂屠杀。
字里行间,我们感受不到喧嚣、鼎沸,作者为什么不写那些?那些不是会使场面更盛大、更逼真吗?生3:本文的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场景并不是本文的写作重点。
师:那么,在第四部分第②自然段,作者究竟想侧重表现什么?想告诉读者什么?生4:鲁迅先生侧重写了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的死亡、受伤情况。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刘和珍被枪击的句子。
生读:“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师:请大家注意“背部”这个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1:开枪人在刘和珍的后面,刘和珍没有察觉到。
生2:她们是去执政府请愿的,段祺瑞政府已做好了部署,作者在本段说“罗网”,背部中弹,说明不是正面冲突。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3)分析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悼念友人的心情。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爱心,珍惜友谊。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2.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探讨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爱心。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 收阅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鲁迅对她的评价,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文章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的一篇悲愤激昂的悼念性散文。
文章以作者的悲愤感情为线索,叙述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英勇事迹,揭露了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和御用文人的无耻,表达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强烈谴责,同时也激励人们要牢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这篇文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仅体现了鲁迅先生一贯的战斗精神和爱憎分明的态度,而且在写作手法上也独具特色,如夹叙夹议、反复呼告、反语讽刺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是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和语言风格的独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写人记事的散文,对于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像《记念刘和珍君》这样思想深刻、情感复杂的散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刘和珍等烈士的事迹。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反复呼告等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记念刘和珍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第 2 课时基于关键词句品读语言,体会鲁迅犀利的
语言风格。
第 3 课时基于前两节课的梳理,通过对相关的论说
性及抒情性文字的品读准确把握作者较为复杂的思想
感情。
鲁迅一方面对其所处时代的种种弊病进行了口诛
课例研究综 笔伐,揭出病痛,引来了疗救;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指出
述
了一种“不苟且”的生活方式,宁鸣而死,绝不默而生。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记念刘和珍君》
称
教材分析
鲁迅散文名篇:语言、思路和思想都堪称绝品。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
析理解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2.把握本ຫໍສະໝຸດ 的线索,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
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深沉、犀利的语
言风格。
教学目标 2.学会使用品读关键词句的方法,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理清文章的情感脉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
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刘和珍其人,学习
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果敢、勇毅的高贵品格和高度的社会
责任感。
2.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
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学生学习能
对鲁迅的作品有相应的了解,但对鲁迅作品的思想
力分析 性的把握尚有欠缺。须从思想性上多加重视,巩固提升。
1.整体感知,清理思路,把握内容与主旨。
教学策略选 2.学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体味作者的思想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纪念刘和珍君》赏析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赏析教案一.导入: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本文,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提示:悲、愤!)简介作者并解题1.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2.君:对人的尊称。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十几部杂文集。
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写作背景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2.获得作者关于刘和珍这一类青年所抱有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同学们。《新
课标》指出“高中同学们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同学们对白话现代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时即学过鲁迅的《故乡》等同样的文体,对这种文体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因此对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同学们对文本阅读的把握,既要让同学们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同学们学会鉴赏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明确:
1.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侧面写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3.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伤者,再扩大就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他们的勇毅,告诫她们要注意斗争的方工,激励她们“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全文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
课文第二部分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学习目标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根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背景刘和珍,江苏南通人,1919年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
他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英语教育家、学者、作家,被誉为中国翻译界的泰斗,是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
刘和珍先生在中国英语教育界享有很高声誉,他不仅在翻译领域有很高造诣,而且他的英文辞典《新英汉大词典》、《现代英汉汉英词典》的出版,为中国英语教育的推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英语科技翻译口译,也是时代的代表之一。
然而,1970年代,为了政治的需要,刘和珍先生被打成了“反革命”,并被剥夺了学术名誉和职务,在文革中受到了巨大的迫害。
1976年,他在家中去世,享年57岁。
目标通过一堂关于刘和珍先生的教学课程,让学生们承认并了解他的学术成就,感受和体味到那样一个惨痛时代里的不幸和迫害。
促使学生在面对类似的困难和挫折时,勇于抱有信仰和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
内容课前准备在课前预先准备下列的教具和材料:•带有刘和珍头像的PPT或黑板素材•学生教材或工作簿•刘和珍的名言警句步骤1.引入:介绍刘和珍先生的生平、学术成就、及其在文革中的遭遇和不幸,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图片或其他形式的材料,让学生对他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探究:让学生看到刘和珍先生的名言警句,重点讲解他的一些经典翻译、科技口译和意译成品,引发学生关于翻译、语言和文化传播的讨论。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他独特的翻译方法。
3.分析:以学生教材或工作簿为基础,让学生对刘和珍先生的英译汉和汉译英翻译水平、创作特点、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中的地位与成就等进行分析和评估。
4.阐释:以刘和珍先生被宣布为“反革命”和受到迫害为切入点,课上进行该时代的思想政治运动背景、社会动荡和揭露一些黑暗面。
引导学生思考,该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到刘和珍先生及其家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恶果,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于他们自身生活和未来的启示与意义。
5.总结:引领学生回顾刘和珍先生的生平、学术研究成就和在文革中受到的遭遇和迫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秉持刘和珍的理念去拼搏,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为社会,为国家发展做出无愧于心的贡献。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本文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技巧;(3)能够理解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为自己的写作增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培养自己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2)认识刘和珍勇敢、善良、无私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2)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和艺术风格;(3)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2)如何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如何从课文中提炼有益于自己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和艺术风格;(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思想;(3)讲解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刘和珍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考查学生对课文表达技巧的运用能力。
再谈《记念刘和珍君》
再谈《记念刘和珍君》作者:宁宏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4期摘要:鲁迅先生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思想性艺术性极强的杂文,每次阅读探析总能给人新的启示和感动,文中的爱国精神艺术魅力日久弥新催人奋进。
关键词:主题丰富;开端有硬核;人物描写绝妙;意义深远鲁迅先生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思想性艺术性极强的杂文,每次阅读探析总能给人新的启示和感动,文中的爱国精神艺术魅力日久弥新催人奋进。
一、丰富的主題思想这篇以“三一八”惨案为背景的文章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沉痛地悼念了刘和珍等遇害青年,表达了作者的的悲哀和对烈士的尊敬,告诫了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颂扬了“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具有丰富的主题思想。
二、精妙的开端用心全文七个部分,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里写作缘由占了两个部分,作者如此发力在第一二部份的硬核何在呢?首先,在第一二部分,作者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
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部分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启示:为什么当时的中华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不过是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
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由此表现出鲁迅先生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的使命感。
其次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在爱国力量方面,提到了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说明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在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纪念刘和珍君》评课稿
《纪念刘和珍君》评课稿《纪念刘和珍君》评课稿邓佳培老师执教《纪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邓老师是今年九月参加工作的新老师。
所谓初生牛犊不畏虎,虽然我们一行人坐在教室里听课,邓老师仍是自然常态地进行教学。
亮点一:问题设计有启发性,围绕目标来设疑,问题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如问题”说说你认为为什么鲁迅反复提到刘和珍君是一个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人?”这个问题能帮助学生把握刘和珍君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有关注写法的问题设计,如“第五部分的描写有什么特点?””这篇纪念性文章的特点是什么?”。
亮点二:能有针对性地植入相关材料,内引外联,旁征博引。
植入的时机恰当,所植入的材料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鲁迅的文章较为晦涩,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邓老师采用植入的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佐证学习内容,给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抓手。
如在分析”说说你认为为什么鲁迅反复提到刘和珍君是一个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人?”这个问题时,植入了鲁迅《敌人》一文中的片段。
在理解名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时,植入《无花的蔷薇》片段等。
亮点三:邓老师的专业素养较高,备课认真。
从植入材料的精心选择,从结课自拟的对联,对重难点的处理,对学生的指导上都可以观察得到。
教学建议:加强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对新课程理念的提升。
课堂语言要干净些,少一些碎念,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些思考交流的时间,多关注学生,管理课堂。
附简案:一、检查背诵二、阅读第三部分,思考:为什么鲁迅反复提到刘和珍君是一个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人?三、学习第四部分1.齐读这一部分2.品析语段中的虚词3.从虚词看鲁迅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和继承。
4.如何理解“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四、学习第五部分1.这部分的描写有什么特点?2.这篇纪念性文章的特点是什么?五、课堂总结。
《记念刘和珍君》解析
《记念刘和珍君》解析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教学⽬标:1、在读懂原⽂的基础上理清⽂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物的思想性格。
2、品味语⾔,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理清⽂章思路,深⼊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品味⽂中⼀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了解⽂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法。
教学⽅法:朗诵、品读、讨论课时安排:三课时⼀、导⼊:他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他的作品是⼀部记录着对⿊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录。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友⼈斯诺送对联以⽰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领呐喊?先⽣已经作古,痛忆旧⾬,⽂坛从此感彷徨!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
⼆、复习旧知——作者介绍: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的⽂学家、思想家、⾰命家,中国⽆产阶级⽂学的奠基⼈。
原名周树⼈,字豫才,浙江绍兴⼈。
2、1918年5⽉,⾸次⽤“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学史上第⼀篇⽩话⼩说《狂⼈⽇记》。
3、1921年12⽉发表的中篇⼩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
4、⼩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说〕5、散⽂集:《朝花⼣拾》6、散⽂诗集:《野草》●他的作品是⼀部记录着对⿊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录其中⼩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看鲁迅是怎样为⾰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三、解题:记念、君。
选⾃《华盖集续编》。
(华盖)鲁迅《⾃嘲》。
四、写作背景:(p27课下注解①)1、⼤沽⼝事件2、三·⼀⼋惨案惨案激起了全国⼈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反动军阀的⼀些⾛狗⽂⼈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发表⽂章,诬蔑爱国学⽣是“受⼈利⽤”,被“民众领袖”(指李⼤钊等⼈)盲⽬地引⼊“死地”。
噩耗传来,鲁迅万分哀痛⼜⽆⽐愤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噩耗 传来 的时候 , 鲁迅 正在写《 无化 的蔷薇 之二 》 , 他怀着 爱国青年( 猛士, 苟活者“ 我” ) 悼念 尊敬激励
满 腔 的悲愤 , 当天 晚上就写 下了一 文 , 揭露控诉反 动派 的这一 暴 反 动派 (当局 者 、 流 言 家、 污蔑 控诉抨击
思 想 的 重要 一课 。
二、 快速阅读文章 , 找 出主人公事迹 。 导 出文章主题 主人公刘 和珍 的事迹有 : 1 . 生前爱看先生的文章。
2 . 毅然预定《 莽原 》 全年。
3 . 学校 自治会成员 , 反抗校长 。 4 . 女师 大复校 “ 虑及母校前途 , 黯然至于泣下 ” 。 5 . 常常微笑着 , 态度很 温和 。 6 . 援助外交 , “ 欣然前往” , 请 愿殒 身。
2 0 1 3 年 3月 1 8日
课例 交流
条条大道通罗马 — —《 记念刘和珍君》 “ 主题 " 教 学探 析
文, 李 瑞 国
摘
要: 历来鲁迅先生的文章在教科书 中的地位都 重逾千斤, 虽然课本 中作 品已经大量减少, 但许多学生对其还是畏之如虎。由于 时
空距离远 , 不能亲身体验 , 在 学习过程中很难把握 文章 中心, 因此在学 习鲁迅文章中应该选择恰 当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 、 把握文章 主题。
1 . 写作缘起悼念 、 痛斥 、 唤醒( 1 - 2章 ) ; 2 . 纪念 主体追述 、 揭露 、 痛悼( 3 - 5章 ) ;
3 . 教训 意义崇敬 、 劝诫 、 激励( 6 7章 ) 。
门前集 会。 会后 , 游行 示威 , 在段政府前请愿。当到达 时, 早已戒备 森 严的府卫 队突然 向群众 开枪射击 , 并用 大刀砍杀 , 制造 了死 4 7
由于高一学生 已经有 一些 独立 阅读 文章的能力 , 具备一定 的
层易, 知本 质难 ; 知思路 易 , 明思想难 ; 知局部易 , 观全文难 ; 习得 楚地看出刘 和珍 的善 良、 反动政府 的残暴 、 御用文人 的无耻。而通 知识 易 , 迁移能力难 。所 以 , 依据学生情况和新课标 “ 知识和能力 、 过刘 和珍 这个人物 , 我们 也可 以更好 地掌握 主题 , 了解作 者对文 过程和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的 目标要求 , 确立 如下“ 主题 ” 教 中人 物的态度 : 赞颂 、 悼念刘 和珍 ; 揭露、 批判 反动 政府 、 御 用文
参 加请 援的群众 是 “ 暴徒 ” , 并把杀人 的罪责推 到他们 所说 的“ 民
种谣言。
三类人物在文章 中多处 出现 , 作者对待 他们 采取 了不 同的态
哪类人 动向 作者态度 作者感情 写作 目的
从而体现 了文章的主题。具 体见下表 : 众 领袖” 身上 , 说“ 民众领袖犯 了故 意引人去死 的嫌 疑” , 制造 了种 度 ,
浪涛的冲击 下 , 帝 国主义扶植 的段祺瑞政府摇摇 欲坠。 3月 1 2日, 为 了帮助奉 系军 阀消灭当时倾 向于革命 的冯玉祥 国民军 , 日本 两 艘 驱逐舰悍然进 攻大沽 口, 炮击 国民军 。冯玉祥忍无可忍 , 被 迫还
击 。1 6日, 日本借 口国民军违 反《 辛丑条约 》 , 向中国提出抗议 , 并
通过 文章内容章 节的归纳 , 学生 可以 了解 悼念 的内容 , 了解
议论、 抒情 手法 的综合运 人, 伤1 2 3 人 的“ 三一八 ” 惨案 。鲁 迅把 这一 天称 为“ 民国以来 最黑 作者感情 的指 向。通过学 习作者记叙 、 用, 也可 以更好地 了解 、 把握主题 。 暗 的 日子 ” 。 四 、 抓 住 文 章 里 三 类 人 物 的行 为特 点 。 把握 主题 惨案 发生后 , 军 阀的反 动文人极力 为其 主子开脱 罪责 , 污蔑
纠集美 英等帝 国 , 向段政府 提出最后通 牒 , 限 4 8小 时 内即 1 8日
三、 把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 并归纳其大 意, 深化文章 主题 文章一共 有七个章节 , 按照文章结构层次分为三部 分 :
午前做 出答 复。
1 8日, 北 京各界人士 为了抗议帝 国主义侵 略我主权 , 在 天安
从这些事迹 中可 以看 出刘和珍是 一个 渴求真理 、 富于斗争精 感 性认识 , 但理性认识不足 , 逻辑思辨能力不 强 , 对 阅读较复杂 的 神 、 和蔼善 良、 有理想 、 有远见 、 富有革命责任感 的青年。 文章有 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 , 阅读文章时 , 抓 表 通过刘和珍 的事迹和表现 出来 的精神品质 , 可以让我们更清
关键词 : 鲁迅 ; 主题 ; 教 学探析
《 记念刘 和珍君 》 是一篇悼 念性 散文 。在 文中 , 鲁迅 热情地赞 匕首 、 投枪指向何方 , 也知道作者对进 步青年是何种态度。 扬 了爱 国青年 临危不惧 的反抗斗争 精神 ,愤怒地 揭露 了帝 国主 义、 反 动军 阀政府 的凶残 , 痛斥 了御用文人 无耻 盼谎言和卑 劣 的 行径 , 同时唤醒广大 民众认清现实 , 渴望他们爆 发 , 改变 世界 。文 中, 作者 的感情忧愤 , 爱憎鲜明 , 具有经典性 、 人文性 的特点 。新课 标 强调 了语文课程 的工具 性和人文性 , 对提升 高中学生 的语文 素 养, 初 步形成正确 的人生观 、 世 界观 、 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而《 记 念刘 和珍君》 这篇 文章就成 为学生关 注社会 和人生 、 塑造 灵魂 和
学 方法 :
一
、
介 绍 写作 背 景 并 解 题 。 初步 了解 文章 主题
人; 痛心 、 唤醒庸人 。
板书如下 : 赞颂、 悼 念 刘 和 珍 鲁迅揭露、 批判反动政府、 御 用文 人
痛心、 唤 醒 庸 人
1 9 2 6年 , 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革 命斗争 蓬勃发展 , 在 人 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