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发动机实际循环
第二讲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2.传热损失 2.传热损失
• 理论循环: 理论循环: • 压缩、膨胀过程为绝热过
程。 • 实际循环: 实际循环: • 缸壁与工质之间始终有热交 换。 • 大量热量通过气缸壁传给冷
缸内工质通过活塞顶面、气缸盖 底面、气缸套壁面不断向外传热。 压缩过程的传热:开始工质吸热、后期 工质向外传热 燃烧与膨胀过程:大部分热量在此阶段
理论循环: 压缩比低使得汽油机的理论 热效率低于柴油机。
实际循环中各损失:
汽油机的混合气偏浓,而柴油机大部分情况下 偏稀; 柴油机负荷减小时,压力升高比变化不大,只 是预膨胀比减小,热效率升高;汽油机负荷 减小时,燃烧速度降低,燃烧时间加长,等 容度减小,热效率降低。
•
思考题
•
在现代发动机上,采用了哪些具体措施 提高发动机实际循环热效率?
3.流动损失 3.流动损失
• 理论循环: 闭口系统,没有气体流 理论循环:
动损失。
• 实际循环: 进、排气节流沿程损失, 实际循环: • 缸内进气挤压、燃烧涡
流损失。
4.燃烧损失 4.燃烧损失 • (1)时间损失 (1)时间损失 • 理论循环: 理论循环: 定容加热瞬间完成,
定压加热速度与活塞运行速度密切 配合。 • 实际循环: 实际循环: 燃烧需要时间。 实际燃烧过程要持续一段时 间,非瞬时等容加热;为了增加等 容度,燃烧提前,从而造成此损失 存在。
• 3.燃烧过程 3.燃烧过程
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使工质的压力温度升高。 使工质的压力温度升高。 放热量越多,放热时越接近上止点, 放热量越多,放热时越接近上止点, 热效率越高。 热效率越高。 要求燃烧过程要完全、及时。 要求燃烧过程要完全、及时。
第一章第二节发动机实际循环
第二节 发动机实际循环
第一章 发动机循环与发动机性能指标
第二节 发动机实际循环 研究实际循环的目的:
就是分析与理想循环的差异和引起各种 损失的原因,以求不断改善实际循环,缩小与 理想循环的差距,促进发动机的改进与发展。
第一章 发动机循环与发动机性能指标
第二节 发动机实际循环
二、实际循环损失
4.换气损失
强制排气损失
进气损失
第一章 发动机循环与发动机性能指标
第二节 发动机实际循环
二、实际循环损失
实际示功图
+
-
第一章 发动机循环与发动机性能指标
第二节 发动机实际循环
理论示功图与实际示功图比较
第一章 发动机循环与发动机性能指标
思考题
1、内燃烧机和空调是什么循环?有什么不同? 2、发动机压缩比大了有什么利和弊? 3、试描述柴油机实际循环过程 4、理论循环的功要比实际循环功大许多,这 是为什么?
c
r V 示功图 b a
大气压力线
第一章 发动机循环与发动机性能指标
第二节 发动机实际循环
二、实际循环损失
1.未有损失的理 想情况 理论上: 理想气体 定比热 无质量交换
第一章 发动机循环与发动机性能指标
第二节 发动机实际循环
二、实际循环损失
2.工质变化引起的 损失
实际上: 燃烧前: 燃料+空气 燃烧后: CO2和H2O 温度T 比热C 存在泄漏
2.传热损失
实际上: 大量热量 通过气 以上。 因此,许多 研究者致力于开发 “绝热”发动。
Wb
第一章 发动机循环与发动机性能指标
第二节 发动机实际循环
二、实际循环损失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10
燃烧过程
11
结论:膨胀
发动机的实际膨胀过程与压缩过程很相似,也是一 个复杂的热力过程(吸热量大于放热量、吸热量等于 放热量、吸热量小于放热量)。总体来说,缸内气体 的吸热量大于放热量。 膨胀过程不仅有散热损失和漏气损失,还有补燃损 失。 膨胀过程终了b点的压力和温度越低,说明气体膨胀 和热量利用越充分。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2
课程内容概述
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三章 汽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五章 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六章 发动机的特性 第七章 汽车的动力性 第八章 汽车的制动性 第九章 汽车的使用经济性 第十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第十一章 汽车的舒适性 第十二章 汽车的通过性 第十三章 汽车性能的合理使用
原子数,单:k=1.67,双:cvk=1.4,三:k=1.3。
根据热力学公式和循环平均压力可求出混合加热循环的平均 压力为:
pt
k 1
p1
k 1
1
k
1t
影响因素
定容加热循环。
由4个热力过程组成:(ρ=1)
循环净功为W 。
将ρ=1代入混合加热循环计算式中。
定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为:
t
1
1
k 1
定容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为: pt
k p1
1 k 1
1t
影响因素
18
4.理想循环的影响因素
(1)压缩比ε。ε提高,循环热效率ηt和平均压力pt提高。因 为ε提高,可以提高压缩终了的温度和压力,在定容加热量一定 时,缸内最高压力提高,使膨胀功增加。
(2)压力升高比λ和预胀比ρ。在定容加热循环中,压力升高比 λ增加,循放加热量增加(在ε一定时),使循环净功W0和循环放 热量Q2均相应增加, 所以循环热效率不变,但循环平均压力提高; 在混合加热循环中(在ε和总加热量一定时) ,λ提高,预胀比 ρ减小,循环热效率和平均压力提高。
第2章发动机实际循环与评价指标
一、四冲程发动机理想循环
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过程由进气、压缩、燃烧膨 胀、排气四个过程组成。理想循环的基本假设: (1)缸内热力系统为闭口系统; (2)加热过程为定容或定压加热,放热简化为定容 放热过程; (3)压缩和膨胀过程近似为绝热过程; (4)工质为理想气体; (5)气缸内无摩擦损失,简化为可逆过程;
3.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指示热效率指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的 燃油热量的比值 热功当量
Wi 3.6 10 kJ 3.6 6 it 10 g i hn Q g i hn kJ 1000
3
it
的范围一般是 柴油机 0.43~0.50 汽油机 0.25~0.40
1千瓦.小时的功 需要消耗的热量
三种基本循环的比较
柴油机,在工作条件一定时,其压缩比 也基本上确定,但是其压缩比一般较高,其 压缩终了压力也较高,为避免其工作粗暴、 噪声及振动,必须控制其最高压力。因此应 按一定的最高压力为条件来比较其各种理想 循环的热效率。
二、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1.进气过程 进气过程中进气终点的压力和 温度的范围: /P0 /K 汽油机 0.80~0.92 340~380 柴油机 0.80~0.95 300~340
根据加热方式的不同 发动机理想循环分类
定容循环 定压循环 混和循环
1、定容循环
1 - 2 绝热压缩 2 - 3定容加热 3 - 4绝热膨胀 4 - 1定容放热
吸热前压缩气体,提高平均吸热温度是提高热效率的 重要措施,是卡诺循环,第二定律对实际循环的指导。
2、定压循环
1 - 2 绝热压缩 3 - 4绝热膨胀
问2:柴油机采用哪种形式的加热循环
第2章发动机的性能与性能指标
③泵气损失,占机械损失的10-20%,是指进排气过 程所消耗的功等。
2.机械损失功率和机械损失压力
与pmi和pme类似,机械损失功率Pm为:
Pm
pmmVhin
30
[kW]
pmm与pmi和pme之间的关系为: pmm =pmi-pme
me
m Pe
[kg/kW]
Pl,me 发动机强化程度高。 实际中,汽油机的强化程度要比柴油机高。
强化系数pme • Cm (MPa • m/s
)
汽油机
PL 30-70
汽车柴油机 18-30
拖拉机柴油机 9-15
me 1.1-4.0
2.5-9.0 5.5-16
pmeCm 8-17
e,汽0.20~0.30 ,ge,汽21~8410[g/kW·h]。
由此可见,柴油机的热效率比汽油机高,经济
性比汽油机好。
三、发动机强化指标
1、升功率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效功率。
Pl
P e
iV h
p3[m0kenW/1L0]3
2、比质量
——发动机的质量m与所给出的标定功率 的比值。
则:
Pi
pmi[VkWhin]
300
3、指示燃油消耗率bi(gi)
指示燃油消耗率:单位指示功率的耗油量,也称 指示比油耗。
b i
B P
[g1/k0W3 ·h]
i
式中:B为每小时耗油量[ kg/h ]。
内燃机原理第二章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②工质比热变化 t
a. 理想循环工质的比热是不随温度变化的,
实际工质(空气和燃气的混合物)的比热随温度上升而上 升。
b. 理想的双原子气体( O2 ,N2,空气等)比热比实际的多原 子燃气(CO2,H2O,SO2等)比热小。
c—z 为定压加入热量Q1Q1; z—b 为绝热膨胀;
b—a 为等容释放热量Q2。 定压加热过程的容积变化用初膨胀比
容循环。
Vz Vc
表示,其它同等
图2(a)为混合循环 a → c 为绝热压缩; c → z 为定容加入热量Q'1; y → z 为定压加热量Q''1; z → b 为绝热膨胀; b → a 为等容释放热量Q2。 由热力学知,混合循环
(5)当ε
: 相同时
>
t ,v
t ,vp
t,p
(6)当pz相同,Q1相同, ε 不相同时, t, p t,vp t,v
这是因pz不变时,等压循环的ε 最大,而等容循环的ε
最小之故。
2.2 涡轮增压内燃机的理想循环 在非增压的内燃机中,工质只膨胀到b点,然后由b点等容
放热至a点,损失了排气中的一部分热能,如果工质由Pz一直 膨胀到Pa ,即在b点后继续膨胀至 g 点,如图2-2所示,那么这 种循环,比无涡轮增压循环要来的完善,它在相同的加热条件 下,多获得一部分功(b—g),使 t 提高了。我们称这种循 环为继续膨胀循环。
理论上,定压涡轮的效率小于脉冲涡轮的效率。 在实际发动机中,因脉冲涡轮的效率较之定压涡轮的要低, 因此,当π k<2.5时,常采用脉冲涡轮增压,
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
二 指示功率 N i
― 10 ―
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
单位时间所做的指示功。
若: 缸数 i,每缸工作容积 V h [ m 3 ],冲程数 τ,平均指示压力 p i [ p a ], 转速 n [ r/min ]。则
Ni
=
Wi
⋅i⋅
n ⋅2 60 τ
=
pi Vh i n 30τ
[w]
=
pi Vh i n × 10−3 30τ
1 初态 1 相同,压缩比ε相同,加热量 q1 相同
η t,v > η t,m > η t,p 2 初态 1 相同,最高压力 pmax 、最高温度 Tmax 相同,放热量 q2 相同
η t,v < η t,m < η t,p
§1-2 发动机实际循环
发动机理想循环加上各项损失后, 即可分析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1 热效率
因为: 预胀比 ρ = v4 = 1 v3
所以:
热效率
ηt
=
1
−
ε
1
k −1
2 分析
ρ = 1 → ηt = const. ε↑ → ηt ↑ ;当 ε = 10 左右时,ε↑ → ηt ↑ 不大 且汽油机容易爆燃,因此,汽油机 ε = 6~10
(三)定压加热循环(狄赛尔 DIESEL 循环)
3 分析
(1) ε 为定值
λ↑ → ηt↑ ;ρ↑ → ηt ↓ 。ρ = 1 → ηt = const. (汽油机,定容加热循环) (2) ε↑ → ηt ↑ ;当 ε = 20 左右时,ε↑ → ηt ↑ 不大
柴油机 ε = 12~22
(二) 定容加热循环 (奥托 OTTO 循环)
- 汽油机的理想循环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2章2节 四行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z c r pr' pa
进气过程
b a v
po
△pa= p0 - pa
p 二、压缩过程(a—c) 1. 非绝热过程 前段为吸热( n1 ' >k), 后段为放热( n1 ' <k ), 只有在某一点(m点)才 po 是n1 ' =k ● 它为多变指数(n1')在随 时发生变化的多变过程。 2. 工质在数量和性质上有 变化 3. 多变过程终态参数
提示:我们希望增大定容部分的加热量,减少定压部分加热量。
p c
z
c'—为提 前点火点
c'
2. 汽油机 v 由于为预混合气燃烧,所以一旦点燃,在接 近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力上升很快(即:为定容 加热的过程),可以认为无定压加热部分。
注意:
柴油机的压力比汽油机高是因为压缩比远高于汽油机之 故;而最高温度比汽油机低则是因为过量空气系数高于 汽油机之故。 α 汽油机= 0.8~1.2 α 柴油机= 1.2~1.6 α 增压柴油机= 1.8~2.2
●
汽油机: pb 柴油机: pb
pz
n2
;
Tb Tb
n 1
2
Tz
p
z P
Q
n'2 n2
pz
; n2
n 1
2
Tz
Q
b v
4. 在进行热力计算时,其“平均多变指数”取得合理 与否,由计算结果与实际热力过程中的初、终态基本 状态参数是否一致来决定。)
讨论: ① n2 的影响:工质吸热时,n2 ,因素有:转速增加、混合气质 量不好,均会使补燃增加,工质在膨胀期吸热量的增加,导致pb、 Tb 增大,不好;工质放热时,n2 ,因素有:漏气增加、气缸直 径减小(相对散热面积增加)、表面上虽然能使pb、Tb 降低,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 内燃机的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
=1
河
b) 混合循环: Q1 、一定
南
理
,,t
工
大
学
二、理论循环的评价
第二章 内燃机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
2.平均循环压力pt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功 评定循环的做功能力
pt
Wt Vs
tQ1
Vs
混合
ptm
k k 1
pa
k 1
1
k
1t
河 南
等容
ptv
k k 1
pa
k 1
1t
理
柴油机 pr (1.05 ~ 1.2) p0
Tr 700 ~ 900K
排温取决于燃烧温度
河
燃烧过程迟后或后燃(补燃)增加排温升高,
南
理 排温是检查发动机燃烧状况的重要参数
工
大
学
第二章 内燃机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
二、实际循环的评价指标 指示指标:以工质对活塞做功为基础,评价实际循
环的做功能力和经济性。
第二章 内燃机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
一、卡诺循环与内燃机的动力循环
卡诺循环:绝热压缩、绝热膨胀做功、等温加热、等 温放热
卡诺效率:
tc
W Q1
1
Q2 Q1
1 T2 T1
提高动力循环热效率 的主要途径温差
河 南
卡诺定理:任何实际循环热效率<卡诺效率
理
工 大
意义:指明热力动力机械装置提高热效率的途径
学
第二章 内燃机循环及性能评价指标
一、卡诺循环与内燃机的动力循环
汽油机 — 通过液体燃料(汽油)实现奥托循环 轻便快速内燃机但热效率受限制
柴油机 — 从卡诺循环,以提高热效率增加压缩比提高温 差 热效率至今最高
典型发动机原理 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典型发动机原理简答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1、简述工质改变对发动机实际循环的影响。
答:①工质比热容变化的影响:比热容Cp、Cv加大,k值减小,也就是相同加热量下,温升值会相对降低,使得热效率也相对下降。
②高温热分解:这一效应使燃烧放热的总时间拉长,实质上是降低了循环的等容度而使热效率ηt有所下降。
③工质分子变化系数的影响:一般情况下μ>1时,分子数增多,输出功率和热效率会上升,反之μ<l时,会下降。
④可燃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当过量空气系数φa1时,ηt值将随φa上升而有增大。
2、S/D〔行程/缸径〕这一参数对内燃机的转速、结构、气缸散热量以及与整车配套的主要影响有哪些?答:活塞平均运动速度?m?sn30,假设S/D小于1,称为短行程发动机,旋转半径减小,曲柄连杆机构的旋转运动质量的惯性力减小;在保证活塞平均运动速度?m不变的情况下,发动机转速n增加,有利于与汽车底盘传动系统的匹配,发动机高度较小,有利于在汽车发动机仓的布置; S/D值较小,相对散热面积较大,散热损失增加,燃烧室扁平,不利于合理组织燃烧等。
反之假设S/D值较大,当保持?m不变时,发动机转速n将降低。
S/D较大,发动机高度将增加,相对散热面积减少,散热损失减少等。
3、内燃机的机械损失包括哪几局部?常用哪几种方法测量内燃机的机械损失?答:机械损失由活塞与活塞环的摩擦损失、轴承与气门机构的摩擦损失、驱动附属机构的功率消耗、流体节流和摩擦损失、驱动扫气泵及增压器的损失等组成。
测定方法有:①示功图法、②倒拖法、③灭缸法、④油耗线法等。
4、简述单缸柴油机机械损失测定方法优缺点。
答:测量单缸柴油机机械损失的方法有:示功图法,油耗线法,倒拖法等。
用示功图法测量机械损失一般在发动机转速不是很高,或是上止点位置得到精确校正时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在条件较好的实验室里,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最可信的测定结果。
油耗线法仅适用干柴油机。
此法简单方便,甚至还可以用于实际使用中的柴油机上。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1.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1)进气过程:为了使发动机连续运转,必须不断吸入新鲜工质,即是进气过程。
此时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
2)压缩过程:此时进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缸内工质受到压缩、温度。
压力不断上升,工质受压缩的程度用压缩比表示。
3)燃烧过程:期间进排气门关闭,活塞在上止点前后。
作用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使工质的压力和温度升高,燃烧放热多,靠近上止点,热效率越高。
4)膨胀过程:此时,进排气门均关闭,高温高压的工质推动活塞,由上止点向下至点移动而膨胀做功,气体的压力、温度也随之迅速下降。
(5)排气过程:当膨胀过程接近终了时,排气门打开,废气开始靠自身压力自由排气,膨胀过程结束时,活塞由下止点返回上止点,将气缸内废气移除。
3.提高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可采取哪些基本措施?提高实际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减小工质传热损失、燃烧损失、换气损失、不完全燃烧损失、工质流动损失、工质泄漏损失。
提高工质的绝热指数κ。
可采取的基本措施是:⑴减小燃烧室面积,缩短后燃期能减小传热损失。
⑵. 采用最佳的点火提前角和供油提前角能减小提前燃烧损失或后燃损失。
⑶采用多气门、最佳配气相位和最优的进排气系统能减小换气损失。
⑷加强燃烧室气流运动,改善混合气均匀性,优化混合气浓度能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
⑸优化燃烧室结构减少缸内流动损失。
⑹采用合理的配缸间隙,提高各密封面的密封性减少工质泄漏损失。
4.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主要有哪些?答: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性能指标。
它主要有: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5.什么是发动机的有效指标?主要有哪些?答: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
主要有:1)发动机动力性指标,包括有效功和有效功率.有效转矩.平均有效压力.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2)发动机经济性指标,包括有效热效率.有效燃油消耗率;3)发动机强化指标,包括升功率PL.比质量me。
汽车1.2发动机实际循环
4
压缩比: 汽油机:7-11 柴油机:14-22
柴油机因压缩比高,燃烧的最高爆发压力pmax很高,但 因相对于燃油的空气量大,所以最高燃烧温度Tmax值 反而比汽油机低。柴油机在各个过程的温度均比汽 油机低,唯独压缩过程终点时高于汽油机;
由于压缩比高,所以柴油机气体膨胀比也大,转化为 有用功的热量多,热效率高,所以膨胀终了的温度 和压力均比汽油机小。而其他过程的压力均高于汽 油机。
TDC(上止点) p
BDC(下止点)
pz
示功图
Indicator Diagram
p
pz
压力图/ 展开示功图
要求会识图 和画图!
w/o combustion
IVO
p0 EVC
VcVsΒιβλιοθήκη p-V 图EVO IVC
TDC
p0 V0
EI
BDC 180
TDC
BDC
360
540
E
p-图
TDC
720 °CA I
2
Vc-气缸压缩终点容积 Vs-气缸工作容积 Va-气缸总容积
pK-增压压力 pT-排气压力 p0-大气压力
四冲程发动机示功图
a)非增压
b)增压
3
过程 进气 压缩 燃烧 膨胀
示功图 过程描述
作用
r-a线
活塞下行, 进开排关
吸入新鲜混合气
终点压力P(MPa)
(P0=0.1015MPa) 汽:0.075~0.08 柴:0.08~0.09
a-c线
活塞上行, 进关排关
5
第二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实际上就是:气缸中工质的燃烧压力 作用在活塞顶上,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在克服了发动机内部 各种损耗后,对外做功的过程。 发动机实际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五个
内燃机原理(简)
1、循环特征参数 、 (2) 压力升高比 λ = )
(1) 压缩比 )
p p
3 2
v1 ε = v2
ρ =
k
(3)初始膨胀比 )
v4 v3
2.、热效率 、
η
it
= 1 −
1
ε
k −1
⋅
− 1 ( λ − 1) + k λ ( ρ − 1)
一、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
1、指示功(或循环指示功) 指示功(或循环指示功)
在气缸完成一个循环, 在气缸完成一个循环,工质对活 塞所做的功, 表示。 塞所做的功,用Wi(J)表示。
2、平均指示压力Pmi 、平均指示压力
1)定义: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每循环做的指 )定义: 示功。 示功。 Pmi=Wi/Vh (kPa) 2)作用:评价发动机工作循环的动力性。 )作用:评价发动机工作循环的动力性。
↓=>发动机功率 发动机功率↓ 但P0↓(To↑)=>ρ0↓=>ma↓=>发动机功率↓。
2、结构因素 、
(1)进气系统 进气系统
一般包括进气门、进气管、空滤器、化油器、 一般包括进气门、进气管、空滤器、化油器、进 气道等部件。要尽量减少各部件的流动阻力, 气道等部件。要尽量减少各部件的流动阻力,以增大 进气终了的压力,提高充量系数。 进气终了的压力,提高充量系数。 试验证明,增大进气终了压力比降低残余废气系 试验证明, 数对充量系数的影响大, 数对充量系数的影响大,所以设计成进气门直径大于 排气门直径,气门顶部的形状呈流线型。 排气门直径,气门顶部的形状呈流线型。
B:每小时的油耗量, kg/h] 有效功率[kW] B:每小时的油耗量,[kg/h] Pe:有效功率[kW] 每小时的油耗量
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与性能指标
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 0.75~1.0)po
(三)循环指示功
在实际循环的 p—
V 示功图中,闭合曲线 czb′bc′c所包围的面积 Ai ,代表工质对活塞做的 功,故是正功。
曲线rr′ar 所包围的 面积 A1 称为泵气损失, 对非增压发动机是负功 ;为了试验测量的方便 ,常将泵气损失计入机 械损失中。
指示功 Wi虽然能表明发动机气 缸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所获得的有用 功多少和循环中热功转换的有效程 度,但由于和气缸工作容积有关, 对不同规格、不同型式的发动机, 用指示功难以评价各类发动机工作 循环进行的好坏,为了便于评定不 同发动机循环进行的好坏,引入平
均指示压力的概念。
平均指示压力 pmi是指一个循 环所作的指示功 Wi与气缸工作容积 vs之比, 即
3.实际工质影响引起损失(Wk) 理论循环中假定工质的比热为定值,而实际气体的
比热是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的。并且在整个工作循环中 存在泄漏,使工质的数量减少。因此,使实际循环的指 示热效率ηit和指示功率pi要比理想循环小,其损失功为Wk 。
4.传热、流动损失(Wb) 在实际循环中,工质与燃烧室壁、气缸壁面之间, 始终存在着热交换,其压缩与膨胀过程不是绝热的,由 此而产生的损失称传热损失,如图中Wb所示。
研究实际循环的目的,就是分析与 理想循环的差异和引起各种损失的原因, 以求不断改善实际循环,缩小与理想循 环的差距,促进发动机的改进与发展。
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常用性能指标来 衡量。
本课程是以动力性、经济性、排放、 振动、噪声等性能为研究对象,深入到 工作过程的各个阶段,分析影响这些性 能的各种因素,从中找出提高性能的一 般规律。
3.燃烧过程 燃烧过程的作用是将燃料的化 学能转变为热能,使工质的压力 及温度升高,为膨胀创造条件。 燃烧过程放出的热量越多 ,放热时 越接近上止点,则热效率越高。
第二章 发动机实际循环
(二) 传热、流动损失
(1) 传热损失 理论上: 压缩、膨胀过程为绝热过程。 实际上: 大量热量通过汽缸壁传给冷却水或空气。传 热损失是发动机中的最大损失,占总损失量的30%以上。 因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开发绝热发动机。 (2) 流动损失 理论上: 闭口系统,没有气体流动损失。 实际上: 进、排气节流沿程损失,缸内进气、挤压、 燃烧涡流损失。
由于进气系统阻力,进气终了的压力pca,仍低于大气压力 po 。进气终了气体因受到高温零件和残余废气的加热,其 温度Tca总是高于大气温度To。
二、压缩过程
(图2—1a中ac‘c线)
压缩过程中,进、排气门均关闭,活塞从下止 点向上止点移动,缸内工质受压后温度和压力不断 上升。 目的:提高工作过程的温度,使工质获得最大限度 的膨胀比,提高循环热效率,为点火燃烧创造有利 条件。
第三节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一、发动机的指示指标 指示指标是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
指示指标
动力性
经济性
指示功
平均 指示压力
指示功率
指示 指示热效率 燃油消耗率
(一) 指示功
定义:一个循环 工质对活塞所做 的有用功。
应该:非增压: Fi F1 F2 增压: Fi F1 F2
四、膨胀过程
膨胀过程是燃烧后的 高温、高压气体在 气缸内膨胀,推动 活塞由上止点向下 止点移动而作功的 过程。 图2-1中zb线为膨 胀曲线。随着气缸 容积增大,气体的 压力、温度迅速下 降。
四、膨胀过程
膨胀过程中,与压缩过程中情况相似,并非 绝热过程,不仅有散热损失、漏气损失,还 有补燃和高温热分解。
i ,柴 0.25~0.40 i ,汽 0.40~0.50
第二章发动机的理论循环解析
q1 q23 q34 cV T3 T2 cp T4 T3
q2 q51 cV T5 T1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二章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
t
1 q2 q1
1 T3
T5 T1
T2 T4
T3
利用、、表示t
1 2
有
T2
T1
v1 v2
1
T1 1
23
有
T3
T2
p3 p2
第二章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
2.1.2 计算
混合加热理想循环(dual combustion cycle)
12 等熵压缩;23 等容吸热; 34 定压吸热;45 等熵膨胀; 51 定容放热
压缩比—compression ratio
v1 v2
定容增压比—pressure ratio p3
p2
定压预胀比 — cutoff ratio v4
汽车发动机原理
循环pmax,Tmax相同时的比较
第二章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
q2 p q2m q2v q1p q2m q2v
tp tm tv
T 2 p T 2m T 2v T 1p T 1m T 1v
T5
T1
p5 p1
T5 T1
把T2、T3、T4和T5代入
t
1
T3
T5 T1
T2 T4
T3
t
1
1
1
1
1
ptm
q1t
vh
cv 1[
1 (
1
v1
1)]t
p1[ 1 ( 1)]t ( 1)( 1)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二章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
定压加热理想循环—Diesel cycle
第二讲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换气损失
实际循环换气过程所造成的损失。 实际循环换气过程所造成的损失。 提前排气损失: 提前排气损失:因排气门提前开启而造成的膨胀功的 损失。( 损失。(5-b2-6) 。( 泵气损失: 泵气损失 因工质流动时需要克服进排气系统的阻力 所消耗的功。( 所消耗的功。(6-r-a2) 。(
各部分损失所占比例
汽油机 (0.8~0.9)0.8~2.0 )
340~380 柴油机(0.85~0.95)3.0~5.0 柴油机( ) 300~400 增压 0.9~1.0
600~750 2200~2800 1200~1500 900~1100 4.5~9.0 0.2~0.5 1.05~1.2
750~1000 1800~2200 1000~1200 700~900 5.0~8.0 9.0~13
第二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一、 实际循环的进行过程 P 进气过程: 进气过程:r-a 压缩过程: 压缩过程 a-c 燃烧过程: 燃烧过程 c-z 膨胀过程: 膨胀过程 z-b 排气过程: 排气过程 b-r
p0
Vc
zHale Waihona Puke c b r aVs
V
实际循环特征点的压力和温度
过程 参数 单位 进气终了 pa Ta Pa K 压缩终了 p c Tc Mpa K 燃烧最高 p z Tz Mpa K 3.0~6.5 膨胀终了 pb Tb Mpa K 0.3~0.6 排气终了 p r Tr Pa K 1.05~1.2
思考题
在现代发动机上, 在现代发动机上,采用了哪些具体措施提高发动机实 际循环热效率? 际循环热效率?
柴油机 320~380 900~1100
二、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
P z` c z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膨胀过程
为简便起见,通常在计算中,用一个
不变的平均多变指数来代替变化的多 变指数:
式中:Ttq—有效转矩,N· m; n—曲轴转速,r/min。
2.机械效率
定义:有效功率与指示功率之比。
Pe Pm m 1 Pi Pi
式中
Pm ——机械损失功率。
3.有效转矩
定义:发动机对外输出的转矩称为有效转 矩,记作 Ttq,单位为 N· m。 有效转矩与曲轴角位移的乘积即为发动机 对外输出的有效功。
(五) 补燃损失(后燃损失) •理论上: 加热瞬间停 止,膨胀过程无加热。 •实际上: 虽然大部分 (80%以上)燃料在燃 烧过程中燃烧掉,但仍 有小部分燃料会拖到膨 胀线上才燃烧,做功效 果变差,热效率下降。
(六) 泄漏损失
理论上: 闭口系统,无泄漏。 实际上: 活塞气环不会100% 严密密封,总会有些气体窜 到曲轴箱中,造 成损失。
i ,柴 0.25~0.40 i ,汽 0.40~0.50
bi ,柴 =205~320 [ g/kw· h] bi ,汽 =170~205 [ g/kw· h]
第三节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二、发动机的有效指标
有效指标是以曲轴对外输出的功率为基础,代 表发动机的整体性能。
机械效率
有效转矩 有效功率
汽、柴油机相同加热量Q1时的对比 pmax及Q1相同: 等压循环ηt>混合循环ηt>等容循环ηt
第二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与热损失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包括进气、压缩、燃烧、做功和排气
一、进气过程
新充量进入气缸的过程 由于残余废气pr高于 po,随着活塞下行,残 余废气膨胀,压力由pr 下降到低于大气压力的 pr’ 。在压力差的作用 下,新鲜气体被吸入气 缸,直到活塞达下止点 后,进气门关闭为止。
bi [ g/kw· h]
定义: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
B 3 bi 10 Pi
B-每小时耗油量 [ kg/h ]
(五) 指示热效率 i
定义: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 的比值。 Wi 3.6 i 106 Q1 bi h
Q1 -做 Wi 指示功所消耗的热量。
h -燃料的低热值。
(三) 换气损失
理论上: 忽略进、排气过程。 实际上: 进、排气门提前开启, 迟后关闭。而且有流动阻力。 换气损失中逆向循环所包 围的面积为泵气损失。泵气损 失包含在换气损失之中。
(四) 时间损失
理论上: 定容加热瞬间 完成,定压加热速 度与活塞运行速度 密切配合。
实际上: 燃烧需要时间。
9550Pe Ttq n
四、膨胀过程
膨胀过程是燃烧后的 高温、高压气体在 气缸内膨胀,推动 活塞由上止点向下 止点移动而作功的 过程。 图2-1中zb线为膨 胀曲线。随着气缸 容积增大,气体的 压力、温度迅速下 降。
四、膨胀过程
膨胀过程中,与压缩过程中情况相似,并非 绝热过程,不仅有散热损失、漏气损失,还 有补燃和高温热分解。
二、压缩过程
复杂的多变过程
压缩开始:工质温度较低,受缸壁加热, 多变指数n大于定熵指数k
随着工质温度升高,到某一瞬时与缸壁 温度相等,多变指数n等于定熵指数 k(热交换为零) 随着工质温度升高,向缸壁散热,多变 指数n小于定熵指数k
三、燃烧过程
汽油机 (图2-2b),由电火花点 燃混合气,火焰迅速传遍整个燃 烧室,使工质的压力及温度急剧 上升,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最高 值——接近定容加热。
(二) 传热、流动损失
(1) 传热损失 理论上: 压缩、膨胀过程为绝热过程。 实际上: 大量热量通过汽缸壁传给冷却水或空气。传 热损失是发动机中的最大损失,占总损失量的30%以上。 因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开发绝热发动机。 (2) 流动损失 理论上: 闭口系统,没有气体流动损失。 实际上: 进、排气节流沿程损失,缸内进气、挤压、 燃烧涡流损失。
1.混合加热循环 循环特点:
将燃烧过程假想为由定 容加热和定压加热过程两部 分组成: a-c 绝热压缩过程
Q1 c-z’ 定容加热,加热量为 Q1 z’-z 定压加热,加热量为
z-b 绝热膨胀过程
b-a 定容放热,放热量为
Q2
2.定容加热循环 循环特点:
将燃烧过程假想为定容 加热过程 a-c 绝热压缩过程 c-z 定容加热,加热量为 Q1 z-b 绝热膨胀过程
有效指标
有效热效率
平均有效压力
有效燃油消耗率
1.有效功率
定义:发动机在单位时间对外输出的有效功称 为有效功率,记作 pe 单位为 KW。它等于有效 转矩与曲轴角速度的乘积。 发动机的有效功率可以用台架试验方法测定, 也可用测功器测定有效转矩和曲轴角速度,然 后用公式计算出发动机的有效功率 pe: Ttq n Pe 9550
1
发动机压缩比 va vc来自预膨胀比压力升高比
vz vz'
pz pc
1、循环热效率
当
1
时为定容加热
v 1
1
1
k 1
k 1 当 1 时为定压加热 1 tp k 1 k 1
影响循环热效率的因素
(1)压缩比
随着压缩比的增大,三 种循环的t
因为: F2 不容易测量, 实际将 F2 归到机械损失中考虑。 所以: 其中
Fi F1
Wi Fi a b
a , b —— 横、纵座标比例
(一) 指示功
汽缸工作容积大 指示功大
热功转换有效程度大
为突出后者,比较不同大小发动机的热 功转换有效程度,引入平均指示压力的概 念。
(二) 平均指示压力 pmi
由于进气系统阻力,进气终了的压力pca,仍低于大气压力 po 。进气终了气体因受到高温零件和残余废气的加热,其 温度Tca总是高于大气温度To。
二、压缩过程
(图2—1a中ac‘c线)
压缩过程中,进、排气门均关闭,活塞从下止 点向上止点移动,缸内工质受压后温度和压力不断 上升。 目的:提高工作过程的温度,使工质获得最大限度 的膨胀比,提高循环热效率,为点火燃烧创造有利 条件。
k 1 tm 1 k 1 1 k 1
1
t
Q W Q1 Q2 1 2 Q1 Q1 Q1
影响循环热效率的因素
在压缩比很小 时,随着压缩比 的提高,t增长很 快;在较大时, 再增加效果很小。
当 = 20 左右时, t 不大 柴油机 = 12~22
柴油机(图2-2a),上止点前开始 喷油、燃烧。初始时,燃烧速度 很快,气缸容积变化很小,工质 温度、压力剧增,接近定容加热 中。随后是边喷油边燃烧,燃烧 速度慢,且随着活塞下移,气缸 内容积增大,气压力升高不大, 温度继续升高,接近等压加热。
三、燃烧过程
上止点前点火或自燃。 混合气着火燃烧(图2-2中 c—‘z线)。 燃烧放热量越多,越靠近 上止点,则热效率越高。 实际燃烧过程中,有散热 损失,燃烧需要时间,因 此存在非瞬时燃烧损失。
第二章 发动机实际循环 与性能指标
第二章 发动机实际循环与性能指 标
主要内容:发动机实际循环的简化与评价; 对理想循环的修正;
发动机实际循环影响因素;
发动机热平衡;
发动机性能指标;
机械损失机械效率; 热平衡。
第一节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
一、三种基本循环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简化条件: 1)假设工质为理想气体,其物理常数与标 准状态下的空气物理常数相同 2)假设工质在闭口系统中作封闭循环 3)假设工质的压缩及膨胀是绝热等熵过程 4)假设工质燃烧为定容或定压加热,工质 放热为定容放热(热源加热) 5)假设循环过程为可逆循环
2、循环平均压力
循环平均压力是单位工作容积的循环功,用以评定发动机 的做功能力。
pt W Vh
根据工程热力学公式,混合加热循环平均压力为
k pa p tm ( 1) k ( 1)t -1 k-1
式中 pa ---压缩始点的压力
定容
定压
1
k pa p tv ( 1)t -1 k-1
六、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比较 (对理想循环的修正)
研究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差异,就可找出实际循环的 热量损失所在。分析差异的原因,可探求提高热量的有效 利用途径。比较示功图。
(一) 工质改变损失
(1) 工质性质 理论上: 理想气体,双原子气体。 实际上: 燃烧前: 燃料+空气; 燃烧后: 燃烧产物。 (2) 比热容 理论上: 定比热容 实际上: 温度T 比热容C (3) 高温分解 例 C + O CO + 热量 + O CO2 + 热量 其中 CO 为中间产物,CO2 为最终产物。若遇高温,则会发 生复分解反应,即高温分解: CO2 +热量 CO + O H2O+ 热量H2+O2 这部分热量虽然在膨胀过程中还可能会释放出来,但由于活 塞已接近下止点,做功效果变差,热效率下降。
b-a 定容放热,放热量为 Q2
3.定压加热循环
循环特点:
将燃烧过程假想为定压 加热过程 a-c 绝热压缩过程 c-z 定压加热,加热量为 Q1
z-b 绝热膨胀过程
b-a 定容放热,放热量为 Q2
二、循环评定指标
发动机 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