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豪华版)
2011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附参考答案及赏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1、【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2011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解析及诗文赏析(16套)
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精析及诗文赏析一、(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3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赏析: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其实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
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
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
“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
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
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全国大纲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汇编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汇编经典试题2011-06-15 21:25:42 阅读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本文引用自绿树蓝天《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汇编》(2011-06-15 10:56:57)转载1.【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2.【全国新课标卷】(陕西、海南、河南山西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等8省市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参考答案】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题诗歌鉴赏杜甫:春日忆李白
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题诗歌鉴赏杜甫《春日忆李白》赏析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天宝三年(744)夏,一个33岁、寂寂无名、进士落第近十年的落魄书生,一位44岁、名满天下、刚被赐金放还的失意天才,在东都洛阳相遇了。
他们齐游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次年(天宝四年·745)再游齐鲁(今山东省),无情的历史居然网开一面,给了两位寂寞的俊才两次惺惺相惜的机会!年龄的差距、声名的悬殊、气质的迥异,丝毫没有影响两颗高贵心灵的交流,短暂的相聚之后,杜甫与李白为世人留下了一段堪比“子期伯牙”般永恒伟大的知音佳话。
诗人间的情谊自然要用诗歌来表达,杜甫专为李白写过十首诗,这首《春日忆李白》写于天宝六年(747),当时杜甫在长安谋求汲引,李白在越中(浙江绍兴)、金陵(江苏南京)一带漫游。
诗人对李白由衷的赞佩以及真挚的想念之情,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感怀而神往——“李白啊!你奇伟的诗作无人能敌;你飘逸的才思卓尔不群。
诗风清新,堪比北周的庾信;诗格俊逸,有如南宋的鲍照。
如今,我们渭北、江东天各一方,遥相思念之情,就像这春天的绿树一般葱茏,像天边的暮云一样踊聚。
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桌共饮,再次把酒论诗呢……”诗人首联概括赞美李白的天才:“白”,李白;“无敌”,无人能比得上;“飘”,豪放飘逸;“不群”,超凡脱俗;“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因果分明,决非诳语。
这样热情洋溢的夸赞,如果在泛泛之辈,就显然是无耻的阿谀奉承了。
但是,言者是性格沉稳的杜甫,对方是名扬海内的李白,没有深刻的理解,不是由衷的钦佩,是绝不能出如此直白的赞语的。
相知之深,感情之诚,脱口而出之际,便已明矣。
颔联具体评价李白的诗风:“庾开府”,指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的著名诗人庾信,其晚年作品一扫绮丽之风而显“清新”之风;“鲍参军”,指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的著名诗人鲍照,其诗赡远遒丽、“俊逸”多姿。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1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1【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x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 【赏译】 •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 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 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 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诗 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 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 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 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 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 严。 欺世盗名,寡廉鲜耻,不择手段获取功名讽刺 • 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 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 山。 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 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 大不相同。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 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 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 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 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诗人看到大自 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 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 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 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 “侄儿错了,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李文固争辩说:“不!不是雨纷纷,当今 要‘清’‘明’两纷纷(分)。叔父,为 人不能‘断魂’,我们要尽盅(忠)啊!” 说毕,邀叔父同饮。这清明双关语,给欲 降清者敲了警钟,使其正廉明),如春秋战国时 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后,却甘居深山,不要高 官厚禄。晋文公为逼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 介子推其志不移,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感叹地说, 虽然人无论智愚高低,最终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 义却大不相同!这正如诗人臧克家那首著名的《有的人》 诗中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 还活着。” • 清明是个多雨的节气,绵绵春雨易使人触景感怀,萌生离 情别绪。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云: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写出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 也写出清明时节易使人缅怀逝去的亲友这种普遍的心情。 杜牧这首诗清新隽永,寓意深远,千百年来流传很广。 • 《清明》诗曾被明代的文人作为忠“明”的趣话传播。 据载:明末,有个地方官僚眼见要丢乌纱帽,一心想臣服 清军讨个肥缺。他的这桩心事被侄儿李文固知道了,李是 个有骨气的人。一次在家宴上,他向叔父举杯劝酒时以行 酒令为名,信口念道:“清明时节两纷纷……”他叔父忙 停杯纠正:
2011届高考诗歌鉴赏考题精练3
2011届高考诗歌鉴赏考题精练4(2009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
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
我想, 人生也是如此。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
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
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
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
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
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
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
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
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
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
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
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
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基础试题07-06 1810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答案一、(全国新课标卷)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二、(全国大纲卷)(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赏析: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学生)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示秬秸○1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天津卷)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2011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
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类卷——诗歌鉴赏(一)【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词人一生仕途不畅,浮沉州县,漂零不偶,无怪《清真词》中多羁旅、离别之词,多伤秋感时之作。
或云:‚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风流子〃秋景》)或云‚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齐天乐〃秋思》)。
在他笔下的秋,常是‚哀柳‛、‚乱叶‛、‚啼鸦‛、‚孤角‛等意象,而本词却以简叙之笔开章道:‚秋阴时作渐向暝‛,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这似乎是客观事物的直叙,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
[高三语文]2011高考诗歌鉴赏
h
15
• ⑵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 分)
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 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 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 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 “杏花”,“诗卷”对“雨声”,融 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 诗人了平淡闲适之情。
h
4
2011安徽卷
•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
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 木桥。
h
5
•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h
20
•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 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 【答案】(1)早春(初春)。(2)从“莺 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 作者的孤单漂泊。
h
35
2011湖南卷
•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h
16
2011浙江卷
•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 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 枫树。
•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 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 秋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六:看题干“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三步作答:1.字句的内涵(理解、翻译) 2.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3.说出这种手法的妙处及感情。
作为表达题,答题语言要准确、简洁、明晰、流畅作为表达题,语言的好坏肯定会影响到考生的得分的。
鉴赏诗歌要有文本意识。
文本指的是诗歌作品本身。
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同学们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只会孤零零地答出一个“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空对空地说表现了什么;而答不出之所以是“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的理由与根据,结果使赏析流于笼统空泛。
这是一个大忌。
一定要注意从诗歌中寻找答题根据,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分析。
这对防止把题答偏是大有帮助的。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女唐彦谦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唐末诗人。
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
里胥:里中小吏。
初眠:蚕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为一眠。
1.诗歌塑造的采桑女的形象是怎样的? 2.这首诗的首联中的“努”的含义是什么?
3.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 1.勤劳善良备受压迫下层劳动人民形象。
采桑女清晨采桑,泪如雨下,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遭到无边痛苦。
此诗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2.柔桑用力凸出青鸦嘴般的嫩芽。
用“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说明二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又用拟人手法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冒出”的动态。
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
反衬了采桑女的愁苦之情。
3.此诗语言生动质朴、明白如话。
“桑芽才努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青鸦嘴”比喻“桑芽”,酷肖而生动;“去岁”“今岁”对比鲜明,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5、草――随思绪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
7、扬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
积累一点常见的意向和典故 ?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12、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
13、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14、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唐杜甫《登高》?
15、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16、鹧鸪鸟――离愁别绪?
“教材中常见的文化常识文学典故”: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楼兰: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化碧: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a
name=baidusnap0></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B>之情。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 * * * * * * * 咏物言志诗任尔东西南北风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不滞于物] ③从表现手法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鉴赏要点常见感情(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B>;(3)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4)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常见意象如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
1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神似) 3、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鉴赏方法 08安徽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div id="loadingAD"><div class="ad_box"><div class="waiting"><strong>文档加载
中...</strong>广告还剩<em id="adtime"></em>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