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诵读经典与传统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第二节: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成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3. 第三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内容: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4. 第四节: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简介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等,及其主要思想内涵。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构成等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

3. 采用阅读理解法,让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理解其思想内涵。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3.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相关教材或读物。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3. 网络资源:查找和收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案例和资料。

4. 讨论材料:准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生活案例,供学生分组讨论。

六、第六节: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特色和差异,如南北方的节日习俗、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

七、第七节:传统文化的变迁与演变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演变,以及其原因和影响。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3篇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3篇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3篇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一、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论语·十则》,学生对《论语》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学习屈原、王羲之、魏征、文天祥等人的高xx质,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三)教材编排原则: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或时间线的形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的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让学生了解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分析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诗词、绘画、音乐等。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欣赏和理解。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让学生了解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解读经典著作。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

分析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解读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寓言。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节选或解读材料,了解其内容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反思,解读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寓言。

引导学生参与写作或口头报告,展示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

让学生了解节日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参与和体验节日习俗。

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主要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以及夏、商、周等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发展。

2. 第二节:儒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儒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以及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

3. 第三节:道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道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老子、庄子等),以及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4. 第四节:佛教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佛教文化的起源、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地点,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主要内容:介绍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习俗、艺术等方面的体现,以及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 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习俗体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儒家、道家、佛教等主要传统文化思想的了解和认识。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和影响的体会和感悟。

4. 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2. 课件: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3. 案例资料: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4. 活动材料: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所需物品。

5. 参考书籍: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六、第六节:诗词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流派。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第二节: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起源、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传统文化的重要事件。

3. 第三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

4. 第四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5. 第五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要点: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起源、发展、内容、形式、价值、影响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代表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采用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教材或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4. 图片:收集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5. 实践活动场地:安排合适的场所进行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六、第六节: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教学要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意义重要传统节日的介绍,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习俗与活动的传承教学活动:1. 通过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古诗、现代文、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语文素养;2. 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 提升写作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和作文写作;2. 教学重点:古诗、现代文阅读技巧的培养和运用,以及作文指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包括作者背景、作品特点、修辞手法等;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古诗阅读技巧:标注重点词汇、分析诗句意境、了解作者背景;2. 现代文阅读技巧:概括段落大意、分析文章结构、掌握修辞手法;3. 文言文阅读技巧:划分句子成分、理解句子意思、掌握文言词语;4. 作文指导:立意、选材、构思、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古诗三首;(2)阅读现代文《草原》,回答课后问题;(3)翻译文言文《卖油翁》,并解释重点词语;(4)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2. 拓展延伸:推荐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语言表达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理解上容易产生困难。

因此,应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词汇、句式和语法特点,以及如何运用注释和工具书辅助阅读。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大全五篇)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大全五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篇一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

1.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语言简炼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引导学生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注释中的重点词句;3.复述文章内容,疏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不是险些被它吃掉吗?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

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又会怎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的。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圈点勾画,解决重要字词,粗通文意。

▲重点实词(1)缀行甚远(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2)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旧,原来)(3)屠大窘(困窘,处境危急)(4)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5)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6)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7)意暇甚:这里指神情、态度悠闲。

(8)屠暴起:突然。

(9)狼亦黠矣:狡猾。

▲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一词多义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止: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止增笑耳(通“只”,只是)意:意暇甚:神情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想要其:积薪其中:代词“它”,指麦场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之:久之:无义亦毙之:代词,指它前:狼不敢前:上前其一犬坐于前:前面乃:屠乃奔倚其下:就乃悟前狼假寐:才以:投以骨:把以刀劈狼首:用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来▲古今异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词类活用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3.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2课时◆任务一:学习《竹里馆》导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对王维诗歌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

1.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要求: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读、齐读、范读、指名读)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读出诗歌情感。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朗读指导: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

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

2.描绘画面,理解诗意要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注释】幽篁:幽深的竹林。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诗意:(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

3.赏析诗句,领悟诗情出示问题: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请同学们找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请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绘,用2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写下来。

预设:幽篁——我看到了一棵棵修长的竹子或直立、或歪斜,彼此之间枝叶相交,在夜风中轻轻颤抖,窸窸窣窣。

独坐、弹琴复长啸——我看到了诗人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手中拨弄琴弦,兴尽之时,仰天长啸。

明月——我看到了漆黑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如水,温柔的洒在竹林中,透过竹林的缝隙一束束月光洒在地上,洒在诗人的身上。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优秀教案教案一:《黄河颂》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理解。

2.诗歌朗读技巧的掌握。

教学难点:1.诗歌情感的表达。

2.深入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及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2.学生分享对黄河的印象和了解。

二、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重音、停顿和情感表达。

三、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

四、诗歌背诵1.学生分组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

2.教师挑选优秀学生进行背诵展示。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黄河颂》。

2.写一篇关于黄河的短文,表达对黄河的敬意和赞美。

教案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小说情节的把握。

2.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1.小说主题的理解。

2.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分享对小说的了解和期待。

二、小说朗读1.学生分段朗读小说,感受语言的魅力。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三、小说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如于勒叔叔的命运起伏等。

2.分析人物形象,如于勒叔叔的性格特点、成长变化等。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

四、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如人生的曲折、命运的抉择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课时)那就是依依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

所以我们说春夜、客居的洛城、折柳这些 意象水到渠成地创设了一种思乡的情境。

于是紧接上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 故乡家园的情感呢?一切戛然而止却又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特别善于造意境。

比如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 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 : 黄鹤 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 : 诗中 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 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 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5. 小结:从意境的角度赏析诗歌,同学们学会了吗?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现故园情的诗句?五、作业七、教学反思竹里馆诗歌描绘了思念王维月下独坐、弹琴长独坐幽篁里,啸的悠闲生活,传弹琴复长啸。

达出诗人宁静、淡深林人不知,泊的心情。

明月来相照。

1.背诵并默写《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2.完成第一课时跟踪测试题。

六、板书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叙述了诗人在客 居洛阳的一个夜 晚,听到了抒发离 别之情的笛声, 勾 起了思念家乡和 亲人的思绪。

意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二课时)这首诗的内容就是:第一次远赴西域的诗人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思乡的泪水沾湿了双袖,模糊了面容。

途中与返京的使者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请给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5. 悟诗情:这首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心情的句子是哪一句?提示: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因为什么而泪不干呢?提示:思乡我们之前还学过一首岑参思乡的作品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可以说思乡是很多诗人笔下的主题。

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仅仅是思乡吗?提示:通过朗读同学们知道诗人并没有过多沉寂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词汇量,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3. 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各个领域的成就。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3. 第三课时: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与融合。

3. 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七、教学方法:1. 实例展示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实际运用。

2. 比较法: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两者之间的关联与融合。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2. 第五课时: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与融合。

3. 第六课时: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作业和课题研究: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应用和传承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十、教学资源:1. 参考书籍:提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拓展知识。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诗词五首,包括《春》、《泊船瓜洲》、《钱塘湖春行》、《夜雨寄北》、《咸阳城东楼》;2. 第二单元:散文四篇,包括《草原》、《北京的春节》、《黄河颂》、《匆匆》;3. 第三单元:文言文三篇,包括《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4. 第四单元:现代文四篇,包括《纪念白求恩》、《恐龙无处不有》、《阿长与山海经》、《老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词、散文、文言文、现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3.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现代文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重点:诗词、散文、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以及文学素养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新课内容:讲解诗词、散文、文言文、现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分析课文;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进行详细讲解;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6.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惑。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课文;2. 知识点:列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3. 例题:在黑板上展示例题,用红色粉笔标注关键步骤;4. 练习:在黑板上列出随堂练习题目,方便学生查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诗词阅读:阅读《春》,并完成课后练习;(2)散文阅读:阅读《草原》,并完成课后练习;(3)文言文阅读:阅读《孙权劝学》,并完成课后练习;(4)现代文阅读:阅读《纪念白求恩》,并完成课后练习。

2. 答案:课后练习答案附在作业后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依据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详细内容包括:1. 第一单元:小说世界(章节14)章节内容:涉及小说的基本知识、阅读策略和名篇欣赏。

2. 第二单元:散文天地(章节58)章节内容:涵盖散文的特点、阅读方法及名篇解析。

3. 第三单元:诗词歌赋(章节912)章节内容:包括古诗词的韵律、意象、名篇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说、散文、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散文、诗词的阅读理解及欣赏。

2.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述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等。

2. 新课内容讲解:通过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小说、散文、诗词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名称2. 内容:课文结构、重点词语、名句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练习题。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组织课外活动,如诗词朗诵、作文比赛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重点:针对不同文学体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说明:教学内容应涵盖小说、散文、诗词三种文学体裁,需根据每种体裁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活动。

例如,小说部分可以侧重于情节分析、人物塑造;散文部分应关注语言特色、情感表达;诗词部分则应强调韵律、意象等方面。

品读经典,传承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

品读经典,传承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

品读经典,传承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品读经典,传承文化,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作为一名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我一直考虑如何让我的学生更好地接触、理解、体验和欣赏经典,从而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出优秀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方法。

一、培养兴趣,吸引注意力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会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寻找适合学生的经典作品,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阅读《孔乙己》时,我会采用一些小游戏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角色,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阅读《草房子》时,我会通过图片和音频素材来营造这个小区的场景和氛围,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

除了精选经典作品外,我还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板书设计和PPT 制作,尽可能地让学生看到、听到、感受到经典作品的迷人之处。

在我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具有视觉、声音和触觉效果的元素,例如滚动的文字、动态的图表、优美的音乐等等,都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和耳朵。

二、引导思考,促进探究经典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读者需要通过思考和探究来领会其中的内涵。

因此,在我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例如:这个角色有何优点和缺点?这个事件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这个文本与历史文化有何关联?引导思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会从简单到复杂地设计思考问题,让学生逐步进入经典作品的世界,并由浅入深地发现其中的内涵。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会采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探究成果,例如: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田野调查等等,让学生互相启发、交流和合作。

三、强化记忆,巩固知识经典作品不仅包含思想和价值观,还包含大量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巩固这些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的教学中,我会采用多种方式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例如:1.记忆卡片和抽认练习——通过制作记忆卡片和抽认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重要的语言、生词和文化知识点。

2024年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诗词与散文诗歌:《静夜思》《春晓》散文:《山中访友》《紫藤萝瀑布》2. 第二单元:说明文《松鼠》《鲸》3. 第三单元:议论文《为人民服务》《生命的价值》4. 第四单元:小说《社戏》《安塞腰鼓》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欣赏诗词、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理解、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品质,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和赏析;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重点:诗词、散文的意境和表达;说明文的条理性和准确性;议论文的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词、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以诗词、散文为例,分析其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创作。

以说明文为例,讲解其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以议论文为例,分析其结构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诗词、散文创作,提高文学素养。

学生进行议论文讨论,锻炼思辨能力。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诗词与散文诗词:《静夜思》《春晓》散文:《山中访友》《紫藤萝瀑布》2. 第二单元:说明文《松鼠》《鲸》3. 第三单元:议论文《为人民服务》《生命的价值》4. 第四单元:小说《社戏》《安塞腰鼓》七、作业设计1. 诗词、散文创作: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创作一首诗词或一篇散文。

答案示例:诗词《故乡的云》散文《家乡的桥》2. 说明文写作:以《我的文具盒》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答案示例:《我的文具盒》3. 议论文写作:围绕“诚信”,写一篇议论文。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课外古诗词诵读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3.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2课时第1课时1.有感情地诵读《竹里馆》和《春夜洛城闻笛》。

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竹里馆一、导入新课师:XXX之一的XXX曾这样评价XXX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XXX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从XXX的诗歌独具特色的角度简洁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研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1.识作者。

(参见本课“作者简介”栏目)2.知背景。

(参见本课“背景链接”栏目)师小结:对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的详细相识,既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相识XXX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掌控XXX诗歌中的情感。

【设计意图】相识了作者的根本情形后,再明白诗歌的写作背景,更有利于学心理解和掌控诗歌。

1三、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古筝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师指导: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

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后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志趣做铺垫。

部编初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部编初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部编初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设计第11课日新其德教学案教学目标:1、背诵《大学》两则2、积累部分日新其德的名言、古诗词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及思想4、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一、导入新课点题:第11课(板书课题):日新其德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教师根据情况班交流解决三、教师引导点拔《大学》简介: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一)博学多闻:《大学》两则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二)细察勤问: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思考: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指的是什么?b.吕蒙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用老眼光看人)C.这个道理对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启示?(三)乐学深思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讨论: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1)以日记的方式深刻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陋习和性格上的缺陷,(2)公开自己的日记,让亲友监督自己的言行,加以批评和鼓励。

(3)有助于帮助自己形成完善的人格。

(四)善变明理座右铭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找一找你所熟知的古诗、家训、语录等,为自己设计一则座右铭。

四、练习与作业1、背诵《大学》两则。

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第12课综合实践教学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君子淑女”的意义2、积累部分写自律自新的名言、古诗词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及思想4、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一、导入新课点题:第12课(板书课题):综合实践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传统经典融入初中语文教案

传统经典融入初中语文教案

传统经典融入初中语文教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对文学经典的理解和欣赏。

传统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融入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也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味和审美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将传统经典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并提供实例与活动。

一、教学目标通过传统经典的学习、阅读和欣赏,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1. 了解传统经典的价值和地位,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的认识。

2. 学会阅读和解读传统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 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品格与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 传统经典的选取和解读。

2. 如何通过经典作品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一、了解传统经典的价值和地位(3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经典的概念和作用,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2. 分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传统经典的重要性,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3. 整合学生提供的观点,总结传统经典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二、阅读与解读传统经典作品(40分钟)1. 教师精选一部传统经典作品,如《红楼梦》中的一章进行阅读。

2. 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学会分析和解读经典作品中的关键内容。

3. 学生小组合作,归纳整理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 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三、思考与讨论(30分钟)1. 针对已阅读的经典作品,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归纳总结各小组的讨论成果。

3. 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四、文学鉴赏与创作(40分钟)1. 介绍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特点和风格,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学生观看相关经典作品的影视改编片段,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

初中传统文化诵读教案模板

初中传统文化诵读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所诵读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集体朗读、分组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参与度。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如注释、翻译、解读等,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容。

(3)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等。

2. 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点:如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文学价值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所诵读的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及其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预习与朗读(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分组朗读、个人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3)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 解读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解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点拨关键问题。

4. 课外延伸(1)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鼓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朗读等表现。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

3. 朗读能力:观察学生的朗读技巧,如音量、语速、语调等。

七年级语文科目教案诗词鉴赏与文化传统

七年级语文科目教案诗词鉴赏与文化传统

七年级语文科目教案诗词鉴赏与文化传统教学目标:通过诗词鉴赏与文化传统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独特感受。

一、教学准备1. 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板书工具二、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经典古代诗词的朗诵音频。

2. 以图画或音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古代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开放性提问:你们对古代诗词有什么了解?你们平时喜欢读哪些古代诗词?为什么?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古代诗词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讲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结构和韵律,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

第三步:诗词鉴赏活动(30分钟)1. 教师选取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通过朗读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鉴赏,团队合作,共同理解诗词的内涵。

3. 学生展示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和讨论。

第四步:文化传统的探究(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如儒家思想、道家精神等。

2. 让学生通过诗词的欣赏来体验和感受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五步:写作与表达(25分钟)1. 提供一幅古代诗词插图,要求学生根据插图写一篇短文。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提高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第六步: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在诗词鉴赏和文化传统学习中的感受和心得。

三、课堂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寻找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并写一篇短文解读其意境和感受。

2. 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参与古代诗词的欣赏与创作活动,加深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和热爱。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认识和理解有所提高,增强了他们的文化意识和审美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积累】成语典故【针对训练】(三明中考)看图猜成语。

A.( 指鹿为马)B.( 百步穿杨)C.( 接二连三)D.(百年树人)【文化积累】古代年龄的称谓【针对训练】(2016·荆门中考)吉米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

【辨年龄排座位】出席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的特点:(1)古稀(2)垂髫(3)不惑(4)花甲(5)弱冠(6)而立请你帮他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

座位排序是(填数字序号) (1) →(4) →(3) →(6) →(5) →(2)【文化积累】《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全书二百九十四卷。

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针对训练】孙权爱将孙权以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

吕蒙未及受封而疾发,权迎置于所馆①之侧,所以②治护者万方。

时有加针,权为之惨戚。

欲数③见其颜色,又恐劳动④,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措⑤,夜不能寐。

病中瘳⑥,为下赦令,群臣毕贺。

已而竟卒,年四十二。

权哀痛殊甚,为置守冢三百家。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所馆:当时孙权住在南郡的治所公安县。

②所以:用来……。

③数:屡次。

④劳动:劳累。

⑤咄措:失望惋叹的声音。

⑥瘳(chōu):病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常穿壁瞻.之看(2)群臣毕.贺都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已而竟卒,年四十二。

不久,吕蒙终究还是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3.结合《孙权劝学》及本文内容,你认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示例:重视人才培养,爱护人才,厚待下属,待人真诚。

(合理即可)【译文】孙权任命吕蒙为南郡太守,封为孱陵侯,赏赐给他一亿钱,五百斤黄金。

吕蒙还未来得及受封便疾病发作,孙权把他接来,安顿在行馆的侧房,千方百计为他治疗和护理。

大夫为吕蒙针灸时,孙权便为他感到愁苦悲伤。

想多去看望几次,又担心他劳累,只好在墙壁上挖个小洞经常偷看,见吕蒙可以吃少量的食物,便高兴地回头与身边的人说笑;不然的话,便唉声叹气,夜不成眠。

吕蒙的病好了一半,孙权便下令赦免罪犯(以示庆贺),文武官员都来道喜。

不久,吕蒙还是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孙权异常悲痛,命令三百户人家守护他的坟墓。

【文化积累】汉字造字法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针对训练】(泉州中考)综合性学习:汉字文化某校开展“汉字造型秀”活动,有同学设计出下列图形。

甲乙丙选择其中一幅图,谈谈其在设计上的创意。

选______,创意甲图示例:①设计成下雨的情形。

②上半部形似天空,下半部为下落的雨点。

③意为水从天而降。

④把汉字变成有趣的图形(或“形象、直观、有趣”)。

⑤把无意义的笔画赋予有意义的字面意思。

(答出两点,意对即可) 乙图示例:①设计成“鱼”的形状。

②上部形似鱼头,中部为带有鳞片的鱼腹,下部为鱼尾巴。

③把汉字变成有趣的图形(或“形象、直观、有趣”)。

④把无意义的笔画赋予有意义的字面意思。

(答出两点,意对即可) 丙图示例:①上部形似果子,下半部为“木”形。

②意味着“果”是生长在树木上的果实。

③把汉字变成有趣的图形(或“形象、直观、有趣”)。

④把无意义的笔画赋予有意义的字面意思。

(答出两点,意对即可)【文化积累】古代典籍简介【针对训练】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A.中国古代的史传有编年体、国别体和纪传体之分,“二十四史”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战国策》是国别体。

B.《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左丘明所作,是道家经典之一。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庸》《孟子》并成为“四书”。

D.“汉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文化积累】《山海经》简介《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一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旅游地理文学作品,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包含山川、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方面的内容,对上古的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展现了古人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均出自《山海经》。

【针对训练】精卫填海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①发鸠(jiū)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

②柘(zhè)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

④其鸣自洨(xiāo):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⑤少女:小女儿。

⑥堙(yīn):填塞,堵塞。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故.为精卫所以,因此(2)以.堙于东海介词,来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女娃在东海里游玩,淹死在海里而未能回来。

3.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示例:这则神话故事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鸟的形象。

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勤奋不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译文】发鸠山上生长着很多柘树,有一种鸟生活在那里,它的外形长得很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这只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女娃在东海里游玩,淹死在海里而未能回来,因而变为精卫鸟。

它常常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

【文化积累】“唐宋八大家”简介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三人)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针对训练】(2016·浙江舟山中考)与王介甫①第一书(节选)[宋]曾巩巩启②:近托彦弼、黄九③各奉书,当致矣。

巩至金陵后,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④二十日。

今从泗上出,及舟船侍从以西。

欧公悉见足下⑤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

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

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⑥不足动人,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⑦也。

其重之如此……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其恨无量,虽欧公亦然也。

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胸中事万万,非面不可道……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⑧其文,勿用造语及模拟前人,请相度示及⑨。

欧云: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余俟⑩到京作书去。

不宣。

巩再拜。

(选自《曾巩集·卷十六》,略有删改)【注】①王介甫:即王安石。

②启:陈述。

一般用于书信的开端和结尾。

③彦弼、黄九:人名,是曾巩及王安石的朋友。

后文的“王回、王向”也是。

④且:将近。

⑤足下:对朋友的敬称,这里指王安石。

⑥气力:气势,才力、才华。

⑦耻:感到羞耻。

⑧开廓:开阔,扩大。

廓,空阔。

广,大。

⑨相(xiàng)度示及:意思是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就行。

相,选择。

度,限度,适度。

示,显示,表现。

及,到,达到。

⑩俟:等待,等到。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间以王回文示之/ 亦以书来/ 言此人文字可惊/ 世所无有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致.矣(到) B.及舟船侍从以西.(西方)C.欧公悉.见足下之文(全部,都) D.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稍微)解析:B(向西)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

假使像这样的文章,不让它在当代辉煌,我们这些人可要感到羞耻的啊!4.信中提到了欧公(欧阳修)的作文之道,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不用生造的词语,不可盲目模仿前人的写法,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应取法自然。

【译文】我说:最近托付彦弼、黄九各自带信给您,应当收到了吧。

我到金陵之后,从宣化(州)渡过长江来到滁州,拜见欧阳先生,住了将近二十天。

现从泗水逆流而上,与舟船侍从再向西走。

欧公都看了您的文章,喜爱、感叹、朗读、抄写,他的勤苦说不完。

我又抽空把王回、王向的文章给他看,欧公也写信来,说这两人的文章叫人惊叹,世上没有看到过。

可能古代的学者有这样的文章,然而气势和才华不足以感动人。

假使像这样的文章,不在当代让它辉煌一下,我们可要感到羞耻啊!他重视这些文章到这种地步……遗憾没有能跟您一起评论,那遗憾没有办法估量,即使欧公也是这样想。

欧公很想见您一面,能作来一次的打算不能?心中的事很多,不见面无法说……欧公更想您把文章稍稍扩展一些,不要用生造的词语和依样效仿前人的写法,请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就行。

欧阳公说:孟子、韩愈的文章虽然高妙,但不必像他们那样写,取其自然罢了。

余下的事,等到京城后写信告诉你。

言不尽意,暂时停笔。

曾巩再次拜谢。

【文化积累】古代纪年与纪时法【针对训练】下列关于古代纪年和纪时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A.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B.把干支按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六十年一轮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十年一甲子。

C.皇帝年号和干支可以兼用纪年,纪年时干支在前,皇帝年号置后。

D.古代天色纪时,“黄昏”对应的地支纪时是“戌时”,也就是现在的19点到21点之间。

【文化积累】《弟子规》简介《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

它采纳《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弟子规教育培训中心”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

“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