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之解密 中国古代玻璃
中国古代玻璃器极简史
![中国古代玻璃器极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ce551f0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5.png)
中国古代玻璃器极简史很多人对于玻璃器会有种错觉,觉得玻璃是近现代的材料。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玻璃器的发明介于青铜器与铁器之间,大约诞生于公元前25-前23世界的两河流域。
而我国玻璃器最早产生于春秋末年(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不同时期的玻璃器也有不同的叫法。
至于西周古墓发现的所谓的玻璃管、玻璃珠等人造珠饰物,经过检测后证明成分不是真正的玻璃,这类人造珠的成分中90%是晶状体二氧化硅,而不是玻璃。
人造珠饰,宝鸡弓鱼国西周墓地出土串饰其中灰蓝、灰绿色料管即釉砂制品中国最早的玻璃制品: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剑格上镶嵌的蓝色玻璃,越王勾践剑的剑格两面都镶嵌有饰物,一面镶嵌的绿松石,另外一面镶嵌的就是玻璃,浅蓝色、呈半透明状态,内含较多的气泡。
剑上有铭文:越王鸩浅(勾践)自乍(作)用剑。
勾践的在位时间是公元前497-前465年,那么可以推测剑格上的玻璃也是春秋末年制造的。
其实,依据这个发现,中国玻璃的出现的时间应该可以再向前推进。
越王勾践剑剑格局部图说来也巧,与越王勾践有世仇的吴王夫差的剑格上也镶嵌有三块透明的小块玻璃。
吴王夫差在位时间是公元前495-前473年,比勾践晚了两年。
吴王夫差剑(中间),河南辉县琉璃阁发现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春秋末期还发现了一种“蜻蜓眼”玻璃珠,在当时是属于附身符一般的存在。
上图的这枚蜻蜓眼玻璃珠出土于河南固始侯古堆1号墓。
墓主人是一名女性,说来就更巧了,这位女性和夫差也是大有关系。
推测是夫差的一位夫人,也是宋国国君之妹,当时是被送到了吴国给夫差做夫人。
显然,拥有这类玻璃制品的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要知道,在当时,玻璃是一种很昂贵又珍贵的材料,非常人可以轻易获得。
依据以上发现,中国玻璃的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可以再向前推进一段时期的。
但玻璃蜻蜓眼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在此之前并未发现过这类珠子的前身,没有任何发展过程,所以,不可能一时间就达到这样的技艺的,属于外来玻璃器。
玻璃蜻蜓眼制作工艺图但玻璃蜻蜓眼后续实现了“本土化”。
中国古代玻璃生产工艺
![中国古代玻璃生产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b164e98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fb.png)
中国古代玻璃生产工艺
中国古代玻璃生产工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玻璃制造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壮大。
在古代,玻璃被用于制作各种器皿、饰物和工艺品。
早期的玻璃制造技术主要包括铸造法和缠丝法。
铸造法是将玻璃液体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脱模而成。
这种方法制作出的玻璃器皿形状单一,质地粗糙。
而缠丝法则是在玻璃液中加入丝线,使器皿表面形成美丽的花纹。
这种方法的代表作品是春秋战国的“蜻蜓眼”玻璃珠。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吹制法逐渐成为玻璃制作的主要方法。
吹制法需要使用一根吹管,将玻璃液体吹成空泡,再根据需要塑造出各种形状的玻璃制品。
这种方法制作出的玻璃器皿质地细腻、光泽度高,且形状各异、花纹精美。
在古代,玻璃制作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复杂的工艺流程。
从配料、熔炼、出炉、冷却、加工、磨光等每一步都要十分精准细致。
古代工匠们对原材料的配比和加工过程的掌握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玻璃制作工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为世界玻璃制造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牧之解密中國古代玻璃(七)
![牧之解密中國古代玻璃(七)](https://img.taocdn.com/s3/m/8ca3a9e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9.png)
牧之解密中國古代玻璃(七)八、古代琉璃的清理与保存我们一般认为玻璃化学性质稳定,是耐水的,其实水会对玻璃表面产生化学侵蚀作用,空气也是如此。
所以说保存玻璃的基本环境条件是低温干燥,并保持空气纯净度无污染。
其相对湿度应以博物馆环境质量标准的下限为宜,即RH在35-45%的范围,潮湿环境对玻璃的保存是非常不利的。
古代玻璃的质地变化取决于其化学成分及保存环境,古玻璃器的保养应该以预防性保护为主。
玻璃在常温下为刚性体,硬度高,具脆性。
在收藏中尤其要防挤压、碰撞、振动等机械性损伤。
玻璃长期在水、酸、碱、空气等物质的参与下,会从表面开始产生物理化学变化,如造成潮解、腐蚀、碱化、失透、粉化、晕色、虹彩、脱落甚至炸裂等现象。
古代遗存较少、脆弱易损者,应倍加妥善保管。
古物因为长久埋在地里,内外均已经达到平衡。
一旦出土接触大量空气及压力变化后,容易失去内应力及压力,并在空气温度变化中失去原有湿度,造成本身状态的不平衡。
如汉代铜镜出土后有自然开裂现象,玻璃器虽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本身结构容易受冷热环境而胀缩,更要仔细处理。
古代玻璃的皮壳作为长久的化学反应,也是一种平衡的表现,不可随便清除。
一批不同状态的古代琉璃珠饰古玻璃器的最好处理方法,就是将其固定一个地方摆放,控制适当的温度,绝对要避免曝晒或冷藏等温度的急剧变化,使之慢慢适应。
立件在放置好之后,就尽量不要搬动,也不要上手。
古代玻璃的清理,要分器皿大件、珠饰小件的区别,也要看皮壳的重轻,年代的远近。
大件或者高古的话建议先放几年不清理,尽量使之与收藏环境达到平衡状态。
小珠类先看其坑口的出土状况,高古的战国蜻蜓眼之类,或皮重的就尽量不用清理。
皮壳轻的可以适当清理,品相好不脱皮的可用酒精清洁消毒,不宜用水,也不宜用84消毒液或者清洁剂。
如果珠类是作为装饰品佩戴于身体,提供一个小方法先行处理:把单珠置于小棉袋中把玩一阵子,让珠子的表面与棉布接触,使之适应。
对已经风化腐蚀的玻璃器,除改善保存环境防止碰撞损坏外,可作适当的技术处理。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90b637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a.png)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其发展历程与中国古代 文化和技术的演进密不可分。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研究出现在汉代,为深入了 解这种工艺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资料。随着考古学和科技史研究的 不断深入,人们对中国古代玻璃的认识也将不断加强。未来,对于中国古代玻 璃的研究将继续受到,更多深入细致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 玻璃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玻璃作为一种原材料,因其透明、易碎、反光的特性而备受重视。在 西方,玻璃制造技术自古代以来就得到了持续发展,而在中国,玻璃制品则较 少见。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能与西方有关,是随着佛教 传入中原地区的。但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考古证据的支持。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研究表明,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在 这一时期,玻璃制品开始出现在中原地区,成为一种新兴的工艺品。同时,根 据对古代墓葬和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国古代玻璃的制造技术也开始逐渐发展起 来。
总之,古代玻璃作为我国工艺史上的璀璨明珠,不仅在艺术和技术上具有重要 价值,还为现代玻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 加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推动现代玻璃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为人类 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与活力。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 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中国已经掌握了玻璃的制造技 术,并且已经开始使用玻璃制品。这些玻璃制品主要包括琉璃瓶、琉璃碗、琉 璃珠等。这些玻璃制品的制造技术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玻璃制造的重要基础。
六、中国古代玻璃在历史上的影 响
中国古代玻璃的出现和发展,对历史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玻 璃制品的出现丰富了古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样化的 选择。其次,玻璃制作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为古代中国的制造业增添了新的光彩。最后,古代中国的玻璃制品也对世界文 明产生了影响,通过贸易和外交等方式传播到亚洲、欧洲等地,为世界文化的 交流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18b1c20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0.png)
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史
自汉代开始,中国玻璃制造技术逐渐发展,从最初的较粗糙的玻璃器皿,逐渐演变成各种精美的玻璃制品。
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史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玻璃时期(公元前1600~公元前1050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还非常落后,只能使用天然玻璃(即火山玻璃)作为制造原料。
由于制作材料有限,所以制造的玻璃器皿质量并不高。
不过,这个时期的玻璃器皿已经具备了玻璃的特点,如透明、坚硬、不易磨损等。
这个时期,中国玻璃制造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
玻璃制造材料不再仅限于天然玻璃,还出现了一些生产技术上的提高,如掌握了熔融玻璃的技术、模制技术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玻璃器皿开始出现,如玻璃杯、玻璃瓶等。
3. 铁器纹饰玻璃器皿的盛行(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这个时期,中国玻璃制造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可以制造出造型精致、花纹奇特的玻璃器皿。
一些玻璃制品上还出现了铁器纹饰,进一步提高了玻璃制品的工艺价值。
宋代以后,中国玻璃制造技术逐渐衰落。
虽然仍然能制造出玻璃器皿和一些简单的装饰品,但技术上已经没有太多进展。
到了明清时期,虽然特别关注玻璃工艺,但由于缺乏创新,玻璃器皿的工艺和样式较为陈旧,已经无法与前几个时期相比。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史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从最初的粗糙器皿到工艺水平的提高,再到隋唐时期的繁荣,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玻璃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虽然在宋代以后有所衰落,但中国古代玻璃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研究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ef2d01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5.png)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研究4.2 西域地区中国最早的古玻璃的成分特征及其起源我国新疆地处中亚(古代为西域地区), 是我国中原与西亚来往的要地. 新疆出土的古代玻璃都具有中外交往的特色. 新疆拜城和塔城出土的都是早期的玻璃珠, 这批玻璃珠均为单色无镶嵌的. 西方在公元前16 世纪~公元前13 世纪已有单色珠, 公元前13 世纪出现彩色珠, 在公元前10 世纪~公元前6 世纪已流行镶嵌珠. 新疆拜城地区出土的这批玻璃珠都是单色珠, 图案式型也比较简单. 出土的早期玻璃珠中尚未发现当时流行的镶嵌玻璃珠.从表 2(表序 1)可知, 新疆地区这批早期玻璃珠的化学成分与西亚的古玻璃非常接近, 但玻璃中含有较多气泡, 其技术水平相比之下比较差. 这正说明当时从西方主要带来了玻璃制造技术, 而不是玻璃制品. 因为对技术的吸收和创造要有一个过程, 当时借鉴了西亚的玻璃制造技术, 采用当地的矿物, 如滑石、辉石、蛇纹石以及草木灰等原料制备出当地早期的玻璃珠. 同一地区的另一批玻璃曾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法(SEM-EDM)分析[24], 结果见表5, 其K2O:Na2O比值接近于1, 与西亚玻璃成分不同, 更说明玻璃是本地制备的. 在新疆拜城和塔城出土的有些玻璃中同时含有较高的 PbO和Sb2O3, 见表2(表序1)中样品 XJ-2A和XJ-2B 和表5 中91BKKM-2 和91BKKM -26 是同时期西亚和中亚古玻璃中未发现的, 这与当地原料的特点和炼铜技术有关. 所以, 玻璃是用本地材料制造的[25].新疆拜城出土的玻璃珠, 其年代为公元前1100 年~公元前500 年(西周至春秋), 在西亚为第二亚述帝国(公元前1100 年~公元前700 年)晚期和中亚波斯帝国(公元前550 年~公元前529年)的前期, 这时古代的欧亚游牧民族已经东迁. 欧亚大陆草原地形开阔、平坦, 游牧民族的来去倏忽、迁徙无常, 对古代人们的往来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公元前4000 年) 为印欧语系人, 其中雅利安人(Ariya)于公元前3000 年进入中东地区, 并于公元前2000 年从伊朗地区进入印度次大陆[26]. 也有人认为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在语言上属于印欧语系, 因此推断人种就是雅利安族人.从西亚的玻璃制造技术的扩展, 我们还可能看到更细微一些的情况. 在印欧人进入中东和西亚之际, 其中一派为胡里安人 (Hurrian), 在西亚于公元前2000 多年前就知道青铜、铁器和玻璃的制造. 于公元前14~15 世纪西亚米坦尼王朝(Mitanni)崩溃后移至中亚伊朗北部乌拉尔图(Urartu), 公元前7 世纪当亚述人(Assyria)侵入后, 移至目前阿尔美尼亚地区(Armenia), 其中的一派称为斯基泰人(Scythian), 来到中国新疆[27]. 波斯化的斯基泰人, 古波斯和印度文献称之为“萨迦人”, 古希腊罗马作家称之为“西叙亚人”(Sere), 汉文史籍称之为塞人. 活动的范围在迄今新疆伊犁地区、中亚北部七河地区、阿尔太地区及蒙古草原等. 塞族游牧民扮演了中外文化传播的东西陆路交通开拓者的角色.从上面的情况分析可知, 在新疆出土的公元前10 世纪~公元前8 世纪之际的钠钾钙硅酸盐玻璃珠属从西亚传入玻璃制造技术, 塞族古人在当地制作. 所以, 一般认为中国的丝绸的外传为最早的中外文化与技术交流的代表, 而玻璃技术的传入也可能成为最早的中外文化和技术交流的见证.如上所述, 中国中原地区的古玻璃制造要晚于新疆地区近400~500 年. 西周到战国时期古玻璃有可能通过原始的丝绸之路传人中原, 如同新疆的和田玉传入中原一样. 但由于路途的艰苦, 传入的玻璃品(主要为玻璃珠)是很少的, 如表4(表序1), 属战国早期的河南固始侯古堆蜻蜓眼玻璃珠和表2(表序2)所示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玻璃珠(HB-6)的化学成分很接近新疆克孜尔的玻璃成分.中外玻璃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主要还从张骞凿空通西域以后, 主要的发展是在公元1 世纪~公元5 世纪, 当时世界古典文明时代上出现四大帝国, 即东方的东汉帝国、西欧和西亚的罗马(Roman)帝国、中亚的波斯(Persia, 中国汉朝称安息)帝国和南亚的贵霜(Kushan)帝国, 皆处于强盛时期, 丝绸之路贯穿于这四个帝国而畅通无阻, 促进了中外的交往和交流. 从西域(新疆地区)大月氏人带来了西方玻璃制品和技术, 而中原有特色的制造于汉、晋时期(公元200 年~公元300 年)的铅钡硅酸盐的单色珠和多色镶嵌玻璃珠也流传至新疆的哈密和和田, 玻璃 (XJ-42)的化学成分见表2(表序4). 该镶嵌玻璃珠出土于新疆和田阿克斯皮里古城, 为黑色基体, 眼部为绿色玻璃镶嵌在白色烧结体中, 制作得比较精致, 已体现出当时玻璃制造技术的进步.5 结论从对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 我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具有它自己的明显特色. 中国中原地区最早的古玻璃制造是从原始瓷的瓷釉制作演变过来, 用草木灰作助熔剂, 始于春秋和战国早期, 玻璃成分属含碱钙硅酸盐玻璃系统, 其中K2O 含量大于Na2O 为其主要特征, 而区别于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玻璃成分. 随着制备玻璃的助熔剂的改进, 在战国中、晚期, 采用了在古代青铜制备技术和炼丹术中使用的 PbO, 发展了成分特殊的铅钡硅酸盐玻璃; 另一方面采用硝石作助熔剂而形成了钾硅酸盐玻璃. 这两类玻璃发展至汉代, 已传至我国境内南方和北方地区, 外传至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和中亚地区.新疆拜城地区克孜尔古墓的玻璃是我国境内出土最早的玻璃, 玻璃的主要成分和西亚古玻璃成分相似, 但含有地方矿产特征的氧化物, 如PbO 和Sb2O3 等. 玻璃珠的质地和艺术结构低于当时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水平, 可能是通过欧亚草原游牧部落, 如胡里安人和斯基泰人传入玻璃制作技术, 而塞族人在当地制作. 极少量的玻璃珠通过原始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主要的中外古代玻璃技术和文化的交流在汉通西域之后.参。
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
![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b1a34b1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0.png)
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
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那时的玻璃制品主要是玻璃珠和玻璃器皿。
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制作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唐代时期已经能够制作出透明的玻璃器皿,并且在建筑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宋代时期,玻璃制作技术进一步提升,玻璃器皿的造型变得更加优美,装饰性更强。
元代时期,玻璃的制作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度,能够制作出多种颜色的玻璃制品,包括马赛克和琉璃瓦等。
明清时期,玻璃器皿成为了贵族和富裕阶层的重要收藏品,玻璃工艺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玻璃制作技术已经极其先进,但中国古代的玻璃工艺和制品仍然令人叹为观止,为玻璃制作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1 -。
中国古代玻璃制作方法
![中国古代玻璃制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7daade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67.png)
中国古代玻璃制作方法人工玻璃出现于4500年前,起源地可能是埃及和两河流域。
玻璃器最初的制法是用裹着黏土的棍子伸进烧着玻璃的干锅,蘸上一层软化的玻璃后,用石器将玻璃抹匀及刻花,冷却之后去除黏土。
玻璃,与人类文明并行人工玻璃出现于4500年前,起源地可能是埃及,也可能是两河流域,具体是哪目前还在争论中,但两者都属于“新月沃地”。
新月沃地从今日之伊拉克向西,在地图上呈新月状分布,包括土耳其、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国的一部分地区。
在新月沃地出现的玻璃,可以说与人类文明史相始终。
将石英烧至熔化即可获得玻璃,但玻璃不像金属,并不会熔化为液体,高温状态下玻璃会很软,易于塑型,随着温度的降低,玻璃会越来越硬,最后完全凝固,但内部仍保持着液态结构。
玻璃的这种奇特属性,让一些人将其视为固态、液态、气态之外,物质的第四种状态。
但是石英的熔点很高,古代技术水平不高时难以烧到那么高的温度,所以要加入一些助燃剂。
西方多选用自然纯碱和草木灰,另加石灰石做稳定剂,其玻璃器含钠、钙较多,为钠钙玻璃,东方则多以铅丹为助燃剂,烧出来的是含铅、钡较高的铅钡玻璃。
这两种玻璃在质地上的区别,决定了日后东西方玻璃器不同的发展路径。
碱可以让烧制玻璃变得容易,玻璃最早出现在新月沃地,跟埃及有天然碱湖,盛产自然纯碱有关;而中国优先发展瓷器,则是因为中国有丰富的高岭土,易于用来制作瓷胎和瓷器表面的釉料。
玻璃器对世界的影响并不在瓷器之下,正因为有玻璃容器可用,欧洲和中东没有发展瓷器的刚需,所以在很长时间内,瓷器仅停留在奢侈品的位置上。
同样,欧洲和中东的玻璃器在中国也一度是胜过黄金的奇珍异宝。
玻璃器最初的制法,是用裹着黏土的棍子伸进烧着玻璃的干锅,蘸上一层软化的玻璃后,用石器将玻璃抹匀及刻花,冷却之后去除黏土,玻璃器即完成。
不过,早期的玻璃是不透明的,但有光泽,人们热衷于用玻璃来替代宝石。
在原始人的心目中,天是一块硕大无比的固体而不是气体,天是靠高山和大树撑着,才没有塌下来把人全部砸死,地上那些发光的石头被认为是天掉落在地上的碎片,蕴含着天界的神圣能力,佩戴它们可以让自己能量不竭,长生不死。
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
![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2be4b1f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2.png)
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
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商代,当时玻璃制品还处于实验阶段,主要用于制作珠宝饰品和玩具。
到了汉代,玻璃制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器皿、饰品等领域。
唐代是中国古代玻璃制品的黄金时期,玻璃器皿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顶峰,制品种类繁多,其中以彩色玻璃器皿最为著名。
宋代以后,玻璃制品的生产逐渐减少,直到元代和明代再次复兴,但制品数量和品质都无法与唐代相媲美。
到了清代,玻璃制品的制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生产线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玻璃制品的产量和质量。
现代玻璃工业的发展,也源于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积淀和传承。
- 1 -。
中国古代玻璃
![中国古代玻璃](https://img.taocdn.com/s3/m/8a5284a1f524ccbff1218457.png)
•
蓝色平板玻璃牌饰
汉 代 琉 璃 小 兽
蓝绿色琉璃含蝉、琉璃窍饰
浅蓝色弦纹玻璃杯
淡 青 色 玻 璃 杯 盘 一 套
当时的玻璃器多为小件,如珠管璧环、 耳饰窍饰、剑饰杯碗等装饰,其中以蜻蜓 眼最为著名。蜻蜓眼是源自西方的一种纹 饰,被制成珠、管、形、弯月形及各种贴 片,被先民镶嵌于青铜、玉器等材质上, 成为中国琉璃史上最经典的纹饰。
战 国 米 黄 色 谷 纹 琉 璃 璧
战 国 蜻 蜓 眼 珠
战 国 铜 镜, 镶 嵌 蜻 蜓 眼 琉 璃 珠 和 关于中国琉璃的起源,现在学术界普遍 认为,商代的冶金、炼丹、原始瓷工艺是 我国玻璃制造业的三个重要萌芽条件。高 温溶结的釉滴可形成最早的玻璃体,利用 制陶工艺与冶金化学的经验,以石英砂为 原料,塑形后经高温烧制,即可制成表面 光亮的原始玻璃管珠。但因为当时烧制温 度不够,砂粒无法全部熔融,也无法制造 更大的器物,因此可以把商代看作中国玻 璃的萌芽期。
•
•
在本土的玻璃工艺上,由“消烁五石,作五 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可以看到汉代玻 璃仍以仿玉为主题。种类包含礼器、饰物、葬具、 容器以及带钩、印章等等,延续了战国铅钡玻璃 的发展,礼器中,璧依然占据了很大比例。 汉代玻璃器也包括如玻璃动物、耳饰、带钩、 各色珠管、佩饰、玻璃容器、聚光镜、平板玻璃 窗等品种,实用器极为丰富。
两汉玻璃
•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各地工商贸易及文化交 流更为发达,促使两汉时代的玻璃铸造业达到顶 峰。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史称“丝绸之路”的东 西交通大动脉,使长安经中亚直通罗马,极大促 进了东西文化与商业的交流。再加上北方草原通 道、西南佛教通道、南方海上通道等其他路途, 使中国丝绸的出口,西方宝石、玻璃器的运入更 加便捷。考古可见汉代墓葬出土的罗马玻璃器有 碗、杯、盘、瓶等,在广西、广东、洛阳、江苏、 内蒙古、新疆等地都有出土。
中国古代玻璃物化性能的研究
![中国古代玻璃物化性能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c855a2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5.png)
中国古代玻璃物化性能的研究中国古代玻璃物化性能的研究是历史上最古老和最有价值的科学研究之一。
这项研究始于汉代,又称“母玻璃”,可以说中国古代人口已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玻璃,玻璃物化是研究玻璃在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的基础上的研究。
中国古代使用玻璃物料的发展被称为“母玻璃”,它是由质量均匀的流体混合物经过熔融冷却形成的玻璃体,由有机物,无机物,碱性物组成,具有均匀的颗粒结构,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抗碱性和耐热性等特点。
中国古代玻璃物化性能研究着重于母玻璃物化性能的研究,特别是在母玻璃中影响其物理性能的因素及其研究方法。
母玻璃的主要组成元素是金属氧化物、碱性物质,因此,对其影响的关键因素有温度、压力、水分等。
在古代,母玻璃生产是用陶瓷窑进行的,热条件被控制在900-1200摄氏度,而玻璃物化性能研究首先依赖于控制热条件和重现古老生产技术的实验方法。
为了研究母玻璃的机械性能,中国古代也采用了许多方法,如热膨胀实验、密度测定、抗压强度试验等。
为了准确测定和研究玻璃物化性能,中国古代人口还发明了许多仪器,如“测定热收缩率的大小壶”,“重建烧制实验的窑”,“测量母玻璃密度的重砧”,“测量机械性能的压力测量仪”,“测量和比较抗压强度的压力测量仪”等。
古代玻璃生产工艺的研究也是中国古代玻璃物化性能研究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古代书籍、文献和壁画,把握古代玻璃原材料和生产工艺,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能进行研究和比较,以了解古代玻璃的性能。
通过考古研究,可以研究古代玻璃物料来源、原材料、添加剂、生产工艺等信息,为恢复古代玻璃生产工艺提供参考。
当今,中国古代玻璃物化性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研究古代玻璃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玻璃物料研究的发展与古代玻璃制品的复原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古代玻璃物化性能,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为现代玻璃生产技术的发展带来无穷的灵感与启发。
综上所述,古代玻璃物化性能的研究是历史上最有价值的科学研究之一,中国古代玻璃物化性能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研究古代玻璃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给现代玻璃生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无穷的灵感和启发。
玻璃古代制作方法
![玻璃古代制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9188e7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9.png)
玻璃古代制作方法
玻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材料,它既有硬度,又能够透明,因此被广泛用于制作各种工艺品和器皿。
古代人类也非常喜欢使用玻璃,但是在没有现代技术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制造玻璃的呢?
古代玻璃制作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吹玻璃,另一种是熔融玻璃。
其中,口吹玻璃是最早的玻璃制作方法,它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古罗马。
制作过程中,玻璃工匠需要将石英沙、碳酸钠和石灰混合在一起,然后加热至1500°C左右,使其熔化。
接着,将熔融的玻璃用铁棒捅出一小块,再用口吹气,将其慢慢吹大,最终成型。
熔融玻璃则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发明的。
它的制作方法是将石英沙、碳酸钠和石灰混合在一起,然后放入一个特制的熔炉中,加热至1500°C以上,直到完全熔化。
接着,将熔融的玻璃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后取出即可。
不过,古代的玻璃制作过程非常困难,因为当时的熔炉无法控制温度,还缺乏现代的玻璃工具。
因此,古代人们制作的玻璃往往不够透明,也不够均匀。
直到近代,人类才发明了更为先进的玻璃制作技术,将玻璃制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 1 -。
中国古代独立创制的玻璃
![中国古代独立创制的玻璃](https://img.taocdn.com/s3/m/28ae0b1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00.png)
中国古代独立创制的玻璃根据出土文物的考查,从全世界来看,无疑古埃及是最早发明玻璃的国家。
在那里发掘出的最古老的玻璃制品是公元前3400年“前王朝时期”的制品。
在尼罗河沿岸盛产石英砂,亚历山大里亚附近埃及湖畔则盛产天然碱,利用它们的机会是很多的,在偶然中就会烧炼出玻璃。
例如陶工们把方解石或白云石粉与天然碱一起掺入粘土、石英砂粉中做为陶衣浆时(以求美观),结果在窑中就会出现流落的釉滴,也就是玻璃珠了。
这种玻璃的基本组成显然是Na2O—CaO-SiO2,即所谓钙钠玻璃。
古代时,这类玻璃的烧制技术从埃及传到地中海沿岸、波斯、西亚两河流域和印度,大约在汉代时期传入我国。
总之,这类玻璃在世界各地普遍生产、流传着。
中国传统的古玻璃则自成独立的发展体系。
近数十年来,在河南、陕西、山东都曾从西周墓葬中发现了一些玻璃管珠,特别是湖南博物馆在长沙、衡阳、常德、湘乡等地的古墓中发掘出了大量战国、两汉时期的玻璃,主要是一些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礼器、具有中国文学和道德观念的印章,其上多有具中国民族装饰特点的纹饰及图案,表明是华夏祖先制作的。
这些玻璃的化学组成与埃及和其他古老文明地区的玻璃截然不同,都是属于PbO—BaO—SiO2或PbO—SiO2体系,即是用PbO作助熔剂的玻璃。
如果再检测唐宋时期的玻璃,便会发现又出现了PbO—K2O—SiO2体系的玻璃。
总之,一个以PbO为助熔剂的独特玻璃体系始终在中国古代流传着。
我们推测,这种铅基玻璃的发明不是来自制陶工艺的启示,而是源于冶金的经验。
根据目前考古发掘到的铅钡玻璃绝大多数出于楚地湖南的事实来分析,那个地区自古是盛产铅的地区,现又已查明所利用的矿种是方铅矿,而这类方铅矿还经常与重晶石(BaSO4)共生。
可以设想,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当用陶质坩埚、土釜氧化焙烧这种方铅矿时,当氧化铅生后一旦与陶器内壁的粘土成分接触,容器壁又有800—900℃的高温,就会在埚、釜壁上生成一层润泽、晶亮的铅釉,从而使工匠得到最初的启示。
中国出土的完整的古代玻璃器
![中国出土的完整的古代玻璃器](https://img.taocdn.com/s3/m/d1628525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f.png)
中国出土的完整的古代玻璃器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中,陶瓷、青铜器、玉器常常是备受关注的,而玻璃器则相对较少被提及。
然而,中国古代也产生了一些精美的玻璃器,它们不仅在技艺和工艺上堪比其他传统艺术品,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对玻璃工艺的独特贡献。
玻璃器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较晚,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开始接触西方技术,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传统手工艺中。
西汉时期的玻璃器以青白色和蓝绿色为主,常常制作成小瓶、碗、盘等日常用品。
这些器物具有细腻的纹饰和精美的雕刻,同时还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对色彩运用的独特见解。
然而,真正展示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巅峰是在唐代(公元618年至907年)。
唐代被视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黄金时期,艺术家们在这个时期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在唐代的玻璃器制作中,一个重要的突破是技术上的进步,使得制作精湛的透明玻璃成为可能。
唐代的玻璃器形式多样,常见的有瓶、尊、盘、碟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唐三彩玻璃器。
唐三彩玻璃器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多层堆坯技术,通过将不同颜色的玻璃块堆叠在一起,再通过切割和磨光的方式展现出精美的纹饰和图案。
这些器物的颜色鲜艳而且富有层次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三彩玻璃器通常被用作宫廷的礼品,不仅展示了皇帝的威严,也体现了唐代玻璃工艺的高超水平。
除了唐三彩玻璃器,唐代还出土了一些其他类型的精美玻璃器。
例如,有一些玻璃壶、玻璃杯等器物,其形状独特、纹饰精致。
这些器物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对玻璃的技艺和工艺的掌握,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繁荣和文化兴盛的氛围。
尽管古代玻璃器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承并没有像陶瓷和青铜器那样得到广泛的关注,但它们依然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一部分。
这些玻璃器不仅令人惊叹,而且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在多种材料上的卓越表现。
它们也证明了中国古代对各种技术的开放态度以及对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
在当代,人们对中国古代玻璃器的研究和收藏越来越感兴趣。
牧之解密中国古代玻璃(二)
![牧之解密中国古代玻璃(二)](https://img.taocdn.com/s3/m/596bd71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e.png)
牧之解密中国古代玻璃(二)作者:牧之文章来源:中国琉璃网更新时间:2011-5-27 11:37:10二、中国玻璃的起源中国古代手工造作,如瓷器、冶金(青铜铸造)、本草炼丹、纺织丝绸等,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但玻璃却是个例外。
中国的玻璃起源时间也不算晚,按现今的考古发现是在先周时期,但发展始终落后于西方,这是为什么呢?要了解这段古代历史,大家必须先对中国的历史朝代年表有一定了解,便于理解其传承的时间性。
大众对玻璃的一般认知是有一定硬度的透明固化物。
专业人士按其成分、工艺、用途有不同的分类,非常复杂,比如按其成分就可分为硅酸盐玻璃、硼酸盐玻璃、磷酸盐玻璃,硫系玻璃、卤化物玻璃等,这类太学术性的问题暂不讨论。
但中国早期的古代玻璃并不完全符合这种现代规定,尤其是在启蒙阶段。
我们有时候会把某些具有玻璃特点的古物也归类于琉璃,如费昂斯之类,之后会详细提到。
关于中国琉璃的起源,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商代的冶金、炼丹、原始瓷工艺是我国玻璃制造业的三个重要萌芽条件。
高温溶结的釉滴可形成最早的玻璃体,利用制陶工艺与冶金化学的经验,以石英砂为原料,塑形后经高温烧制,即可制成表面光亮的原始玻璃管珠。
但因为当时烧制温度不够,砂粒无法全部熔融,也无法制造更大的器物,因此可以把商代看作中国玻璃的萌芽期。
自20世纪30年代起,在陕西周原、山东曲阜(鲁国墓)、河南淅川(楚墓)、江苏苏州(吴国王室窖藏)、山西曲沃(晋侯墓地)等西周前后期的墓地,考古学家发掘出大量人工合成的半透明珠管。
这些蓝色、绿色的玻璃状珠管,质地疏松含颗粒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玻璃,而是被烧结的石英砂结构,即釉砂或玻砂,是原始的玻璃形态。
西方考古学家在距今5000年前的古埃及墓中,也发现了大量类似的器物,这种原始玻璃材质在全世界的考古界被统一称为费昂斯(Faience)。
(陕西扶风县,先周、西周墓地考古出土的原始玻璃管珠)(香港关善明先生收藏的费昂斯管珠)(从外表破损的费昂斯管珠,可见其胎体中密布的气泡)(放大图,清晰可见早期的琉璃管珠并未能完全烧熔,而是呈现疏松的玻砂状态)春秋中期,楚国冶铜竖炉的烧炼温度可达到摄氏1200度,技术的提升为制造真正的玻璃提供了必要条件。
中国古代琉璃—不一样的烟火
![中国古代琉璃—不一样的烟火](https://img.taocdn.com/s3/m/7b50d03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9.png)
中国古代琉璃—不一样的烟火一、古琉璃之收藏趋势古代琉璃在国内收藏圈逐渐受到重视,惊现一抹迷离的光彩。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是佛家追求单纯宁静、澈照四方的心境,也展示了琉璃这种材质特有的魅力。
古代所称“琉璃”是现代玻璃的范畴,只是配方不一罢了。
玻璃古时被称为“璆琳”、“陆离”、“琉璃”等,是最早的人造材料之一,也曾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
无论是中国或是西方,玻璃器在古代一直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
那光亮透明、晶莹润泽的特质曾令古人无限迷恋,被视为无价之宝追捧或相互炫耀。
玻璃的制造工艺较为复杂,是人类早期科技文明的代表,影响了显微技术、天文技术等众多科目,可以说它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发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如今举目环顾,玻璃的应用在生活中无所不在。
正因为其过于常见,我们反而容易忽视它们的价值。
中国有三千多年的琉璃发展史,虽受到玉器、陶瓷等行业的影响未发展成主流,但鲜明的民族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玻璃史上深受瞩目。
玻璃艺术在西方一直是主流的收藏项目,价格不菲。
从现今出土的中国古琉璃资料看,受数量少、器形小、陈列观赏性差等原因的限制,一直未受收藏界重视。
静静考量之后,你会发现中国玻璃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文化等价值空间。
近年来,国内多家以玻璃为主题的博物馆相继问世,也可看到玻璃收藏的一种趋势。
牧之创办中国琉璃网的同时,积极参与古琉璃的收藏整理与研究展览工作,十几年来亲身接触了西周至民国的数万件古代琉璃,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些收藏心得。
二、古琉璃之审美演变古代艺术品都有其明显的年代特征,古琉璃亦是如此,所以必须提及琉璃艺术的审美演变。
我们知道,一件玻璃艺术品的价值,取决于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创意与艺术性。
作为一门表达思想的技术,纵观中国古代玻璃史,玻璃从商周时期的起源、战汉的辉煌、魏晋的动荡、唐宋的演变、元明的延续、清代的复兴,无一不与当时的社会政权、科技文化、经济外交等因素紧密吻合。
综合来看,中国古代自玻璃起源时就有仿玉倾向,并一直贯穿整个发展史。
战汉时期中国古玻璃艳影五
![战汉时期中国古玻璃艳影五](https://img.taocdn.com/s3/m/4187fd1e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7.png)
战汉时期中国古玻璃艳影五本文所涉及之藏品,虽为个人心血点滴积累,但如国家、社会所需,必当悉与交付,以达深入研讨与共同保护之目的。
特此声明!清代的赵翼同学在其《陔馀丛考·琉璃》中说:“俗所用琉璃,皆消融石汁及铅锡和以药而成,其来自西洋者较厚而白,中国所制,则脆薄而色微青。
”其实,自雍正以后,即使是中国所制的玻璃,也一样来自西洋(欧洲)技术,虽然合资企业搞得不太好,但与原装进口的系同出一源。
而高古时期的中国古玻璃,是怎么冒出来的?考古发现,在新疆轮台群巴克发掘的公元前八至九世纪的墓葬群中出土了许多“蜻蜓眼”。
山西长治分山岭270号墓、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墓、湖北隋县曾侯乙墓等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葬都先后出土了不少“蜻蜓眼”或琉璃饰品。
其中曾侯乙墓出土的173颗古玻璃珠(“蜻蜓眼”)尤为精美绝伦。
成语“随珠和璧”,指将“随候珠”与“和氏璧”并列排放,意为极珍之宝。
随候珠,即战国时期传说由灵蛇衔以报恩的玻璃珠。
根据考古比较,我国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蜻蜓眼”与同时期西亚及埃及出土的玻璃珠,从成分到风格均极为相似,由于同时期我国相应地域的琉璃(玻璃)制品没有证据证明有新的发展,因此学界推测这一时期我国贵族阶层使用的玻璃珠饰品系由西亚及埃及经游牧民族迁徙传入。
考古证明,西亚和埃及地区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已发现并掌握了人造玻璃技术,公元前1500年就已制作了彩色玻璃。
而这一发现,远远早于古罗马学者普利尼记载的欧洲腓尼基人在3000年前一次架锅做饭偶然发现玻璃的时间(见第<三>期)。
也就是说,很可能早在3500年(公元前1500年)前,西亚和埃及地区的商旅或游牧民族就把彩色玻璃的制作技术带到了中国。
正文:蜻蜓眼及珠饰(战汉时期)每日精品欣赏:“一是斋主”:诗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鉴定师、评估师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艺术品一级鉴定师孙瀛洲古陶瓷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物网高级鉴定评估师。
[物品器具]中国古代玻璃
![[物品器具]中国古代玻璃](https://img.taocdn.com/s3/m/05d557f0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a.png)
[物品器具]中国古代玻璃汉代乐府中,有一首朴实感人的民歌叫《陌上桑》,它在描述采桑少女秦罗敷的朴直和美丽时说:“头上倭堕鬓,耳中明月珠。
”这种穿孔作不个和发耳饰的“明月珠”即玻璃。
过去,不少人认为中国古时的玻璃,是从国外传来的;其实,中国玻璃生产技术有着自己的渊源,这已为近年来的大量考古材料所证实。
至迟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们的相先就开始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
在河南洛阳庄淳沟、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发现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
经中外专家用现代化光谱鉴定,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分居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
这一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
中国玻璃的发明,与青铜冶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北京玻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西同时期的玻璃从呈色、透明度、成分上分析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青铜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锡矿石和木炭,冶炼温度在1080℃左右。
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却、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王要原料,其他原料还有纯碱和石灰石等,冶炼温度在1200。
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
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
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玻璃装饰品了。
这样经过长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人们终于掌握了玻璃的生产技术和规律。
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
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他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
而明、清以来人们所说的“琉璃”是不透明的,当然和玻璃是有所区别的。
2000多年前,那位据说能够作掌上舞的“赵飞燕女弟”居住在“昭阳殿”的时候,“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照达,毛发不得藏焉”。
【琉璃】古代玻璃制品探究,玻璃或者琉璃制品的器物赏析!
![【琉璃】古代玻璃制品探究,玻璃或者琉璃制品的器物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2af2f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c.png)
【琉璃】古代玻璃制品探究,玻璃或者琉璃制品的器物赏析!琉璃亦作'流离'、'王留璃',是一种矿石质的半透明体材料。
在古代人们对琉璃有很多种称呼,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矿物质,有人认为它是动物的角,也有人说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出产过琉璃,还有些人认为,琉璃就是中国古代的玻璃。
这些都给琉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据介绍,中国古籍中关于琉璃的记载比较多。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说:(剡宾)'出珠玑、珊瑚、虎魄、流离',颜师古引《魏略》:'大秦国出赤白黑黄绿红紫等十种流离。
'《魏书大月氏传》说:'其国人商贩,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王留璃'。
专家认为最早关于琉璃的记载是《穆天子传》中有铸石的记事。
人们认为,《穆天子传》中的铸石可能就是一种玻璃。
《魏略》大秦就是指东罗马帝国,这里所说的流离应当是一种玻璃。
长期以来琉璃和玻璃的称呼往往混淆在一起。
有专家认为,玻璃又名颇黎,古代有时称之为琉璃。
但琉璃这个名称有时是指牛羊角所制的薄片。
目前,中国比较早的玻璃是长沙楚墓出土的玻璃壁、玻璃印章等,它们是战国时代的遗物,是自制的还是从国外运来的,则没有定论。
说起琉璃就离不开琉璃工艺。
琉璃工艺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它以陶为胎施以琉璃釉(主要成分是氧化铅)再入窑烧制而成。
各地历年出土的考古材料证明在战国时期,已经有琉璃制作工艺,但质料不纯,有时与料器相混,直到宋代才出现真正的琉璃制作工艺。
谷纹玻璃璧战国直径8.1厘米,厚0.25厘米 1955年长沙市丝茅冲出土乳白色,上有赭黄色沁痕,饰有凸起的谷粒纹6圈,横有序,纵有列。
正面排列谷纹,谷纹触之有毛糙感,背面可见谷纹及网状模痕。
玻璃璧是玉璧的仿制品。
馆藏玻璃璧数量较多,均为圆形扁平体,中部有一圆孔,颜色有浅绿、乳白、米黄、深绿多种,分别象征青白玉、白玉、黄玉、碧玉,其中以浅绿色者最多,深绿色者最少。
纹饰只有谷纹和云纹两种,有的在璧内外缘加一道弦纹。
玻璃中国古代故事
![玻璃中国古代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1a211c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d.png)
玻璃中国古代故事玻璃在中国古代拥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就开始使用玻璃制品。
玻璃的出现给古代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和影响。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玻璃的故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玻璃磨制技术的故事。
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杨震的工匠。
杨震是当时非常有才华的玻璃匠人,他精通玻璃磨制技术。
有一次,一位皇室成员对杨震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将玻璃杯口的边缘打磨得光滑而不伤人。
杨震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尝试,终于找到了一种磨制方法,他巧妙地运用了磨料和磨盘,使得玻璃杯口变得平整而不锋利。
这项技术被后人广泛使用,并对中国古代玻璃制品的制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讲述一个与玻璃瓶相关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个贵族家庭的女子非常喜欢收集各种珍奇的物品。
有一天,她听说有一种玻璃瓶非常独特,具有收藏价值。
于是她派人四处寻找这种玻璃瓶。
经过多方打探,终于找到了一个制作这种瓶子的工匠。
这位工匠通过独特的技术,将玻璃制作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瓶子,形状独特,并且色彩斑斓,非常美丽。
当这个瓶子被女子收藏起来后,成了她珍贵的收藏之一。
这个故事表明了中国古代玻璃制品的制作水平非常高,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我们来谈谈玻璃艺术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玻璃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领域。
一位名叫赵铁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玻璃艺术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使用玻璃制作了各种艺术品,如花瓶、饰品等。
他的作品既保留了玻璃的透明感,又充满了动感和创意。
赵铁用玻璃制作的艺术品常常被赞赏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中国古代,玻璃不仅是实用的物品,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材料。
通过以上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玻璃制作技术非常发达,玻璃制品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对玻璃的喜爱和应用,也展现出他们对创新和艺术的追求。
玻璃中国古代故事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工匠的智慧和技艺,也有贵族的追求和艺术家的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之解密中国古代玻璃(一)
玻璃与琉璃
作者:牧之文章来源:中国琉璃网点击数:756 更新时间:2011-5-25 15:36:44
分享本文到:
(此文针对的是古代玻璃的初学者,望同好者各抒己见,批评指正!)
缘起琉璃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一直喜欢《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里的这句话,因为这是佛家追求的单纯宁静,澈照四方的一种心境。
这大概也是琉璃被列为佛家七宝的原因吧,它不仅可表现外在的炫丽多姿,更能展示其蕴含的纯净无瑕。
正是这种材质与心境的共通性,使我深深着迷于琉璃的美。
琉璃,古时也被称为“璆琳”、“陆离”等等,今天可统一称呼“玻璃”。
玻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也曾经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
无论是中国或是西方,玻璃器在古代一直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那光亮透明、晶莹润泽的特质,曾令古人无限爱恋,甚至被视为无价之宝互为炫耀。
玻璃制造工艺复杂,是人类早期科技文明的代表。
中国有三千多年的琉璃发展史,虽受到玉器、陶瓷等行业的影响未发展成主流,但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玻璃史上深受瞩目。
从出土的中国古琉璃资料发现,由于数量少,器形小,陈列观赏性差等方面的原因,琉璃一直未受到收藏家追捧。
然而仔细考量之后,你会发现古玻璃兼具料质、器形、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价值,相信将来一定会被大家所重视。
近年来,国内多家以玻璃为主题的博物馆相继问世,也可看到琉璃收藏的一种趋势。
国人对于古代玻璃的研究只有短短数十年,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及民间收藏爱好者们的关注,使这块领域逐渐被大家认知。
为了更好地推广琉璃文化,牧之在创办“中国琉璃网”之后,也积极参与古琉璃的收藏、整理、研究工作。
数年来亲眼见证先周至民国的数万件古代琉璃之后。
愿以实践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古琉璃的常识,为传承琉璃艺术尽一份薄力。
文中图片尽量选取馆藏品作为年代特征的参考,部分结论也仅是个人目前学习的结
果,希望随着今后大家的研究不断完善。
有些言论受教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出版物及藏家心得,涉及较杂,在此不作罗列,对中国古代玻璃研究做出贡献的各位前辈、老师们言谢了!
开篇简介
本文着眼于从遗存的各朝代实物来分析中国古代玻璃的历史发展脉络。
从商周时期的起源、战汉的辉煌、魏晋的动荡、唐宋的演变、元明的延续、清代的复兴,扼要介绍各朝各代古琉璃的典型风格,并论述该社会背景下对琉璃业的促进与冲击。
出于受众需求,本文不做太过深入的探讨及专题性研究。
以后有机会再深入挖掘,来弥补此文的缺失。
“什么是玻璃?什么是琉璃?”这是大家必须要了解的第一个问题。
如果这个概念不清楚,那就无法真正理解古代的琉璃是什么含义。
下面六个小图包含了古今中外的作品,您能分辨出哪个是琉璃,哪个是玻璃吗?
时人一直对玻璃与琉璃有所误解与混淆,其实这两者有所不同,又互有交融,现代科学的统一称谓应该是玻璃。
但现在社会上称呼不一,在古玩收藏界这个概念也颇为混淆,我们一般更喜欢称呼“琉璃”,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大家先来看看历史上对于玻璃称谓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的早期(高古时期),大多被称为琉璃。
历朝典籍记载古代对玻璃的称呼一直在变,这反映了我国玻璃生产的兴衰,也反映了历史上对玻璃材质的认识与重视。
战国的“璆琳、陆离”,汉代的“琉璃”,到宋元的“药玉、瓘玉、玻瓈”,再到明清的“硝子、料器、玻璃”,从名称上也可感受到形态、工艺的演变。
汉人所言“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论衡•率性篇》,就是记载了琉璃仿玉的制作过程,因此琉璃二字流传至今,均作玉字旁。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早期以琉璃指玻璃,宋代后逐渐以玻璃代称。
需要注意的是:在元明时期,琉璃专指以低温烧制的釉陶砖瓦件,药玉、瓘玉转称为玻璃,这点非常容易产生混淆。
很多现代人印象中的玻璃,是低廉的全透明制品,而琉璃是融合多种色彩烧制的高品质艺术品,殊不知现代琉璃亦是玻璃中间的一类。
牧之认为沿用“琉璃”这个古代名称,是传承有序的,这个名称比“玻璃”更具文化含义,值得我们继续沿用下去。
总体来看,琉璃是一个名称,玻璃表示一种材质(硅酸盐非结晶状)。
它们可以混称,尤其在中国古代玻璃这个范畴。
它们的价值来自于历史、文化、艺术与创意,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下面这张表格归纳了玻璃与琉璃的一些概念,很好的理解这张表格将颇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