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版九年级数学下册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教案新版苏科版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教学设计3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6.4》这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相似的性质。
学生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本节课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证明。
但部分学生对证明过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性质进行证明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及其证明。
2.教学难点:三角形相似性质的应用,以及证明过程的逻辑推理。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相似的性质。
2.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3.讲解法:教师对相似三角形性质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进行提问和解答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性质。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阐述性质的证明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工具,验证三角形相似的性质。
九年级数学下册 6_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导学案3(新版)苏科版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学习目标:1.探索“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解题;2.经历“操作——观察——探索——说理”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1.“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证明;2.能恰当地运用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学习过程:回顾思考我们学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新知探究】师生互动、揭示通法 问题1 如图,在△ABC 和△A'B'C'中,∠A =∠A', . 能判断△ABC 与△A'B'C' 相似吗? 提出问题:如果把21换成其他数值,再试一试.已知: , ∠A =∠A'.求证:△ABC ∽△A'B'C'.得出结论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问题2.如图,在△ABC 和 △DEF 中,∠B =∠E ,要 使△ABC ∽△DEF ,需要添加什么条件?问题3. .如图,△ABC 与△A'B'C' 相似吗?有哪些判断方法?AB AC k A B A C ==''''12A B A C AB AC ''''==问题4 如图,△ABC和△ADE中,∠BAD=∠CAE,∠ABC=∠ADE.(1)写出图中两对相似三角形(不得添加字母和线).(2)请选择其中的一对三角形,说明其相似的理由.拓展提升如图△ABC中,AB=8,AC=6,如果动点D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从点B出发沿BA 方向向点A运动,同时点E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AC方向向点C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单位:秒),问t为何值时△ADE与△ABC相似.C'B'A'CBA【回扣目标】学有所成、悟出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习到什么新知识?获得了什么经验?还有什么疑问?当堂反馈课本59页1,2,3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新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6章图形的相似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边成比例”》教案_14
[来源 :]
二、探究新知 [来源 学 科 网 Z|X|X|K]
判定方法四: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 个三角形相似。 例 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 ABC 与△ DEF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 ∠ A = 100°, AB = 5cm,AC = 10cm,
姓名
1.(2008 ·江西 )下列四个三角形中,与左图中的三角形相似的是
()
2.已知△ 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 1、 3 、 2 ,△ A′ B′的C两′边长 分别为 2 和 6 .如果
△ ABC ∽△ A′B′,C′那么△ A′B′的C′第三边为
()
A. 2
2
B.
2
6
C.
2
D.2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③ AC 2=AP · AB ;④ AB · CP=AP · CB.
其中能满足△ APC 和△ ACB 相似的条件是 (
)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5.如图, A 、 B、 C、 P、 Q、甲、乙、丙、丁都是方格纸的格点,
为使△ ABC ∽△ PQR,则点 R 应是甲、乙、丙、丁 4 点中的 ( )
12.在图中的△ ABC 内任取一点 M ,连结 MA 、 MB 、 MC ,分别取 MA 、 MB 、 MC 的中点 A’、 B’、 C’,连结 A’B’、B ’C’、 C’A’,△ ABC 和△ A’B ’C’相似吗?为什么?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三角形中,两个三角形能够相似的是
()
A 、△ ABC 中,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图形的相似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教案(新版)苏科版
6.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教学目标: 1.探索“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解题;2.经历“操作——观察——探索——说理”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 1.“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证明;2.能恰当地运用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教学过程:回顾思考:我们学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探索新知:如图,在△ABC 和△A'B'C'中,∠A =∠A', . 能判断△ABC 与△A'B'C' 相似吗?提出问题:如果把21换成其他数值,再试一试. 已知:,∠A =∠A'. 求证:△ABC ∽△A'B'C'.关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证明,通过操作、观察、探索等合情推理活动,使学生感悟到判断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得出结论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尝试交流1.如图,在△ABC 和 △DEF 中,∠B =∠E ,要 使△ABC ∽△DEF ,需要添加什么条件?12A B A C AB AC ''''==AB AC k A B A C ==''''2.如图,△ABC与△A'B'C'相似吗?有哪些判断方法?3.如图,在△ABC中,AB=4cm,AC=2cm.(1)在AB上取一点D,当AD=______时,△ACD ∽△ABC;(2)在A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当CE =时,△AEB ∽△ABC;此时,BE与D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拓展延伸有一池塘,周围都是空地.如果要测量池塘两端A、B间的距离,你能利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习到什么新知识?获得了什么经验?还有什么疑问BC'B'A'CBA。
九年级数学下册 6.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3 (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数学
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与交流,得出两个三角形只要具备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的条件,即可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尝试选择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并能灵活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二)的探究思路。
教学难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二)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前面一节课我们探索了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回忆一下,我们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考虑找出条件?二、合作探究:1、如图,在△ABC 和△A ′B ′C ′中,∠A =∠A ′,2=''=''CA ACB A AB ,比较∠B 和∠B ′的大小.由此,你能判断△ABC 和△A ′B ′C ′相似吗?为什么?2、在上题的条件下,设K C A AC B A AB =''='',改变k 的值的大小,再试一试,你能判断△ABC和△A ′B ′C ′相似吗?由此得判定方法二: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几何语言:∵在△ABC 和△A ′B ′C ′中,∠A =∠A ′,'C 'A AC'B 'A AB =, ∴△ABC ∽△A ′B ′C ′,3、如图,在△ABC 和△A ′B ′C ′中,∠B =∠B ′,要使△ABC ∽△A ′B ′C ′,还需要添加什么条件?ABC A ′B ′C ′B ″C ″ AB C A ′B ′C ′三、练习巩固:1、下列条件能判定△ABC ∽△A ′B ′C ′的有 ( )(1)∠A =45°,AB =12,AC =15,∠A ′=450,A ′B ′=16,A ′C ′=20 (2)∠A =47°,AB =1.5,AC =2,∠B ′=47°,A ′B ′=2.8,B ′C ′ (3)∠A =47°,AB =2,AC =3,∠B ′=47°,A ′B ′=4,B ′C ′=6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2、如图,在△ABC 中,P 为AB 上的一点,在下列条件中:①∠ACP =∠B ;②∠APC =∠ACB ;③AC2=AP •AB ;④AB •CP =AP •CB ,能满足△APC ∽△ACB 的条件是( )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例2图) (例3图)3、如图,在△ABC 中,D 在AB 上,要说明△ACD ∽△ABC 相似,已经具备了条件,还需添加的条件是,或 或.4、如图,已知23EC AE BD AD ==,试求BCDE的值;例5、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M 、N 分别在、BC 上,AB =4,AM =1,BN =0.75,(1)△ADM 与△BMN 相似吗?为什么?(2)求∠DMN 的度数;例6、如图,△ABC 中,AB =12,BC =18,AC =15,D 为AC 上一点,CD =32AC ,在AB 上找一点E ,得到△ADE ,若图中两个三角形相似,求AE 的长;B C PA A CD BA DE CB BDAMBNC四、小结思考:五、教学反思:。
新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6章图形的相似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边成比例”》教案_32
一、教材分析 “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 是在学习了相似图形及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等知识
后,单独研究如何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的一课, 本课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第四 课时,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 也是 今后证明线段成比例, 求几何图形和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重要工具。 通过本节 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猜想、实验、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 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 1)知识技能: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 ( 2)数学思考:类比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 . ( 3)解决问题:会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 ( 4)情感态度: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与 归纳的能力,发展合情猜想能力,在相关活动中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并引导辨 析,培养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 . 教学重点: 1. 掌握“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的判定方法; 2. 能准确地运用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 教学难点: 1.“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证明; 2.会准确地运用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 教学方法:
师: (完成相应板书 )这几位同Leabharlann 的表现很专业,同时我们也知道可以类比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来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研究相似可不能把全等置之不理。
【设计目的: 学生回顾旧知识, 并通过类比让学生体会全等与相似的关系, 然后
以问题的形式引入,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动手和探究的情景 ,师生互动,从而
达到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方法的目的。】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上采用以引导 发现法为主, 并以讨论法、 演示法相结合, 设计“实验——观察——讨论” 的 教 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情景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 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 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方面 能够直观、 生动地反映图形, 增加课堂的容量, 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 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新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6章图形的相似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边成比例”》教案_27
A'B' A'C ' AB AC 如何证明?
B 'C ' ,则△ ABC 与 △A′B′C′相似吗?
BC
A
A'
B
C B'
C'
学生积极思考, 小组合作,带领学生
画图探究. 关于三角形相似
的判定方法“三边成
自
学 指 2.(1) 例 5 中用到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导 分别是什么?
(2) 图 6-25 中,还有几对相似三角形?把它们
堂 ( 2) △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 2、 2 、 10 ,△ A1B1C1 的两边长分别为 1 和 5 ,当△ A1B1C1
反 馈 的第三边长为
时,△ ABC 与△ A1B1C1 相似 .
3. 如图,已知 AB
AC
BC
,延长 ED 交 BC 于点 F ,求证:∠ EFC =∠ BAD .
AD AE DE
四、教学过程
教
学 教学内容
环 节
学生活动
1. 判断两三角形是否相似的方法有哪些 ?
复
习
回 顾 2. (类比全等)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判断两个三角
学生回顾旧知识.
形相似 ?
设计意图
通过类比让学生 体会全等与相似 的关系.
阅读课本 P59- 61 内容 . 思考下列问题:
1. 如 图 , 在 △ ABC 和 △ A′B′C′中 , 若
自 似的是
.
(填序号)
2.利用展台让学生讲
主 ( 1)AB= 8,AC=4,BC= 5,A′ B′= 16,A′ C′
通过学生相互讨 论,提高学生的观 察分析能力, 培养 学生善于思考的 良好习惯.
6.4.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边成比例”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
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边成比例”学习目标:1.掌握“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探索过程,体验用类比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学习重点:掌握“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学习难点:1.“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证明;2.会准确地运用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1、2(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出相似三角形判定的第4种方法—边边边)二、合作探究:在△ABC 和△DEF 中, ,是否有△ ABC ∽ △DEF ?(学生4人一小组,讨论结论是否成立,教师引导学生类比于上一节边角边证明方法去探索思考。
)得出结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3:.(学生板书)几何语言: 在△ABC 和△DEF 中,(教师总结,并指明全等和相似是特殊到一般,强调类比的数学思想。
)三、例题精讲:(该例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可适当进行讨论,学生完成解题过程后投影简析。
此例题意在熟悉边边边定理。
)变式:已知:如图,,试说明:∠BAD=∠BCE(变式训练进一步加强定理的熟练运用)学以致用:(通过此组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定理)1、下列各组三角形中,能够判定△ABC 与△A′B′C′相似的是() A 、AB =8, AC =4, ∠A =105 o ,A′B′=16, B′C′=8,∠A′=105°B 、AB =18, BC =20, CA =35,A′B′=36, B′C′=40, C′A′=70C 、,∠C =∠C′ABCD E ,试说明∠BAD =∠CAE .例:如图 AE AC DE BC AD AB ==D、∠A=42 o,∠B=118 o,∠A′=118°,∠B′=15°2、如图,△ABC和△DEF的顶点都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ABC与△DEF相似吗?为什么?小结反思:如何恰当地使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判定三角形的相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课后作业:1、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2,△A′B′C′的两边长分别是1和,如果△ABC 与△A′B′C′相似,那么△A′B′C′的第三边长应该是()A、B、C、D、2、如图,O为A'、B'、C'内任一点,点A'、B'、C'分别是线段OA、OB、OC的中点,△A'B'C'与△ABC相似吗?为什么?3、在4×4的网格中,画一个格点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都在虚线的交点上),使得它与△ABC 相似但不全等,请画出两种不同相似比的情况.(所画图形不能超出虚线范围)。
新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6章图形的相似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边成比例”》教案_12
教学设计一、课题 6.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4)二、教学目标1.掌握“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探索过程,体验用类比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难点:1.“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证明;2.会准确地运用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
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目标导学(5分钟)1.回顾复习。
2.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3.列出探索问题。
1.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2.认识并熟悉探索问题。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列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教材自主与合作学习。
(通过探索上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方法,我们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提出问题:如何证明这个命题是真命题?)1.学生观察-讨论-猜想。
2.师生共同讨论证明方法。
3.形成定理的初步印象。
三、合作学习(15分钟)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例题1~3,并尝试完成。
2.安排学生进行展示。
1.学生交流讨论。
2.学生进行展示。
四、归纳提升(5分钟)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课主要内容: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列出“拓展延伸”,加深“对应边”的理解。
1.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2.通过讨论“拓展延伸”,加深对“对应边”的理解与准确使用。
五、检测反馈(10分钟)学生完成本节课堂所研究例题1~3的解题过程。
1.学生巩固练习,并进行板演展示。
2.完成作业。
教后反思。
新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6章 图形的相似 6.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三边成比例”》教案_19
九年级数学教案 课题6.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4) 课时 共1课时,本课第1课时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目标1.理解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判定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通过自主学习课本中的“实践与探索”,了解判定证明的过程。
重 点难 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 学 过 程个性设计 一、自主学习1. 自主学习课本P59-60中的“实践与探索”2. 得到结论:几何语言:二、合作探究例1.ΔABC 与Δ'''A BC 中,AB =4cm ,BC =6cm ,AC =8cm ,''A B =12cm ,''B C =18cm ,''AC =24cm.它们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例2.如图,O 为△ABC 内任意一点,点/A 、/B 、/C 分别是线段OA 、OB 、OC 的中点,△///C B A 与△ABC 相似吗?为什么?A BC,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例3.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上有ΔABC与Δ'''说说理由变式:如图为三个并列的边长相同的正方形,试说明:∠1+∠2+∠3=90°.例4.如图,已知,试说明∠BAD=∠CAEBA A CBCD 三、当堂有效测试1、如图,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则下图中的三角形(阴影部分)与△ABC 相似的为( )2.下列说法:①所有等腰三角形都相似,②有一个底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③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④有一个角为60 o 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 )A 、②④B 、①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3.若三角形三边之比为3:5:7,与它相似的三角形的最长边为21cm ,则其余两边的和为( )A 、24cmB 、21cmC 、19cmD 、9cm4.在△ABC 和△DEF 中,已知AB 对应于DE ,AC 对应于DF ,且AB=4,BC=5,AC=8,DE=35,DF=310,则EF= 时,△ABC ∽△DEF 5.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BE=3CE,CF=DF.求证:(1)222EF AF AE += (2) (拓展)△AEF ∽△AFD教学后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19版九年级数学下册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教案新版苏科版
6.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
教学目标 1.探索“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解题;
2.经历“操作——观察——探索——说理”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
1.“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证明; 2.能恰当地运用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 教学过程(教师)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回顾思考
我们学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学生回顾旧知识.
通过类比让学生体会全等与相似的关系.
探索新知
如图,在△ABC 和△A'B'C'中,∠A =∠A', . 能判断△ABC 与△A'B'C' 相似吗?
提出问题:如果把
2
1
换成其他数值,再试一试. 已知: ,∠A =∠A'.
求证:△ABC ∽△A'B'C'.
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在小组内
合作交流.
关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证明,通过操作、观察、探索等合情推理活动,使学生感悟到判断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通过学生相互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
考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较为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感受合情推理和说理.
1
2A B A C AB AC ''''==AB AC k
A B A C =
=''
''
得出结论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通过合情推理和说理,归纳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强调找好对应边.
.
尝试交流
1.如图,在△ABC和△DEF中,∠B=∠E,要使△ABC∽△DEF,需要添加什么条件?
2.如图,△ABC与△A'B'C'相似吗?有哪些判断方法?
3.如图,在△ABC中,AB=4cm,AC=2cm.
(1)在AB上取一点D,当AD=______时,△ACD ∽△
1.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思考,
尝试不同的判断方法.
2.利用展台学生代表讲评.
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索使结论
成立的条件.
设计尝试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加
深学生对相似判定方法的理解,同
时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学生利用
展台讲评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数
学思维.
C'
B'
A'
C
B
A
.
ABC;
(2)在A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当CE=时,△AEB ∽
△ABC;
此时,BE与D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
.
拓展延伸
有一池塘,周围都是空地.如果要测量池塘两端A 、B 间 的距离,你能利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拓展延伸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相似判定方法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习到什么新知识?获得了什么经验?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讨论小结本节课内容. 培养学生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归纳、整理、表达的能力.
课后作业
1.必做题:课本59页练习第2、3题; 课本习题6.4第9题. 2.选做题:课本习题6.4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 布置课后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A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