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课件
合集下载
老子二章教案课件
内容小结
本章内容分两层:
第一层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阐述了世间万物的
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确认了
对立统一的普遍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提出了“无为”的观
点。即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 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 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 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 欲见贤。
翻译:
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 弦位高了就压低些,弦位低了就抬 高些,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位不 足就补充些。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 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 而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 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 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 所作为却不自大,有所成就也不居 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有多么贤 德。
分析
• 本段的主旨是论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 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在老子看来,自然界最初的自然法则(天之道)是损有 余而补不足,但人们早已忘却‘天之道’,代之而建立 了人们自己的法则——人之道,它与天之道相反,是有 利于富人而有损于贫者,使富人更富,使穷人更穷。因 此他提倡人类社会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 理现象,效法“天之道”。 •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将欲歙xī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翻译: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 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 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上善若水课件长春版 共21页
文章翻译
夫唯不争,故无尤。(8)
注释: (8)故无尤:尤,通“忧”,忧患。
作品细读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
作品分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 者,道教的经典。本章以自然界水的无私品质来喻述道义,教化民 众,以此来歌颂“道”的功用。老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们,应该像 水一样,具有水的品格和美德。
问题探究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3、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
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名句积累
• 知人者智, • 胜人者有力, • 大直若屈,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文章翻译 (4)居善地,(5)心善渊,(6)与善仁,(7)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注释: (4)几于道:几,接近。几于道,接近于道。 (5)居善地:居,居住。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当友好讲。居善 地,即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低下的地方和位置。俗话说:“人往 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6)心善渊:心,心志。善,形容词。渊,本意是清澈见底的深 潭。这里形容人要心志无私清廉可鉴。 (7)与善仁:与万物接触,与人交友要采取友好的原则。
作品分析
老子在这篇文章中,用具体可感的形而下的普通平凡的大自然形 象“水”来比拟抽象的形而上的“道”,是更高层次的象征。老子弘 扬水的精神,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游走于社会的我们,应如 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心存包容,与己与人都是无比快乐。海纳百 川的胸襟难能可贵,学会看淡功利钱财更是不容易。人境虽然逼仄, 但只要心境平和,浩渺无涯,尘世的点滴不快又怎会影响到我们。
八年级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 (共34张PPT)精编课件
不移的人,才叫做有志。不丧失自身根本的人,才能
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 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
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11· 思考: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 去心中之贼难。”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 这种观点的佐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顺其自然
知人者智 (《老子》第三十二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久也,死而不忘
者寿。
【注释】
(1)明:高明、聪明的意思。 (2)强:这是老子使用的特殊概念,含有果决的意思。
(3)强行:有人认为,"强行"为"勤行"之误;也有人认为,"强"和"勤"在古代是
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一切顺其自然, 不居功自傲。
5.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
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4· 世间万物还有那些是相反想成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
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
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在道 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 官隐退西游。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
1· 同学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 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
老子二章
老子的政治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生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 而不居。
课文注解
1、天之道:自然的规律。 2、张弓:拉开弓弦。 3、高者抑之:弦位高了,就压低一点。 4、有余者损之:有余的使之减少。 5、不足者补之:不足的加以补充。 6、人之道:人类的法则,社会的法则。 7、“是以”以下,疑为衍文。其文已见二章, 且此处与前文语意不通。
课文注解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都 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则丑的观念也就诞生 了。斯:则;恶:丑;已:矣。 2、有无相生:有和无互相生成。 3、难易相成:难和易互相完成。 4、长短相形:长和短互相形成。 5、高下相盈:高和下互相包含。盈:今 本作“倾”,据帛书改。张松如以为是 “避汉孝惠帝刘盈的讳而改。
老子的人性论
损不足以奉有余
第二讲: 老子》 第二讲:《老子》二章
老子何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 氏,名耳,字聃,周收藏室之史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正义》: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正义》
老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老子的辩证法——相对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第四十章》 ——《道德经·第四十章》
什么是和? 什么是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人类的终极梦想——对和的追求
和
不和
同
不同
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 的权利 ——法国·伏尔泰
课文注解
7、“是以”以下,学者多以为为衍文。前文是 老子的相对论,后者是老子的政治论,前后文 义不相同。 8、无为:不妄为,顺其自然。 9、不言之教:不用发号施令以施教而以潜移默 化作引导。言:政教号令。 10、万物作而弗始:让万物兴起而不做倡导。 11、生而弗有:生育万物而不占有。 12、为而弗恃: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 13、功成而弗居: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老子》一二章课件
• 尽管左面挂满了中央政府——朝廷的褒奖 状,可是要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不 必因此自满自傲,右边放了毁谤、诋咒我 们的文件,这也同样没有什么了不起,不 必生气,“人间到处有乘除”,人世间本 来就如天秤一样,这头高了那头低,这头 低了那头高,不必想不开。“低头一拜屠 羊说”,只要效法屠羊说的精神与做法, 学习这位世上第一高人,那么“万事浮云 过太虚”。荣誉也好,毁谤也好,都不过 是碧天之上的一片浮云,一忽儿就要被风 吹散,成为过去,澄湛的碧天,依然还是 澄清湛蓝的。
另一种翻译 • 因此,得道的人用无为的态度处 理事情,以不使用言辞的方式实 施教化,促成万物而不自以为是, 滋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付 出而不求回报,做成了事情不居 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他 的功绩才会永存。
评析一
• 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 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 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老子 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 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 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 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 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 盈、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 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 动词。
评析六
“奇”与“正”这对范畴涉及艺术创作中整齐与变 化相统一的创造、表现方法,为中国古代作家、艺 术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规、正统、整齐、 均衡,“奇”指反常、怪异、创新、参差、变化, 二者在艺术创造中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 之一。在创作者们看来,其意味着事物与事物或形 式因素之间既有对称、均衡、整齐以有参差、矛盾、 变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见奇,奇中有正,奇正 相生,于是产生出和谐的、新颖的艺术美。倘若寻 根究源,“奇”与“正”作为对立的哲学范畴,正 始见于《老子》五八章:“正复为奇”。而将这对 范畴移用于文学理论中,则始于刘勰《文心雕龙》。
《老子》课件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 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 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 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 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 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 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 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老子》一二章PPT课件
来就如天秤一样,这头高了那头低,这头
低了那头高,不必想不开。“低头一拜屠
羊说”,只要效法屠羊说的精神与做法,
学习这位世上第一高人,那么“万事浮云
过太虚”。荣誉也好,毁谤也好,都不过
是碧天之上的一片浮云,一忽儿就要被风
吹散,成为过去,澄湛的碧天,依然还是
澄清湛蓝的。
.
17
庄子·让王
楚昭王失国,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昭王反国,将
.
6
删节内容翻译
•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 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 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 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 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
7
另一种翻译
• 因此,得道的人用无为的态度处
理事情,以不使用言辞的方式实
施教化,促成万物而不自以为是,
滋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
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
盈、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
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
动词。
.
9
评析二
• 在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老 子那样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出了事物对立 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 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 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 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 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反者, 道之动也”(第四十章)。
.
10
评析三
• 老子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对立面,在人类
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善恶、美丑、
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都蕴含着
丰富的辩证法原理。譬如说,如果人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上善若水课件长版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
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劳民
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
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
得 ,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求无不获。“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
谷王”;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能“不行而知, 不
见而明, 不为而成” , 因而最能体现“道”的精神, 故曰“上善若
水”。
作品分析
老子以水喻道, 虽未必最终让人明其“道”,但却为“道”创造 了一个可以比附的物象——水。水将虚幻的“道”具体化感性化 了。水这一物象给予人们多方面的启迪。自然界中的水极珍贵又 极平凡, 极寻常又极奇崛。它静若处子, 怒似金刚, 柔弱无骨, 却能 无坚不摧。它能以渊深的胸怀虚己纳物, 和顺娴静得人人皆可亲近 。可一旦怒发, 则横空肆掠, 一逞其雄, 雄威震天, 真是“看似寻常 最奇崛”! 引得诗人们对它那样钟情, 争先恐后地用美丽的诗句去 赞美它。
作品分析
水,生命之源。哪里有水的滋润濡养,哪里就会生机盎然;犹如哪里 有圣人相承,哪里就繁荣昌盛一样。水,自上而下,由天落地,一路风 ,一路奉献;化作甘露,滋润大地;化作雨雪,降飘原野;水,经蒸腾 化,历寒风凛冽,仍义无反顾,循环往复,奉献无限,汇入大江大海。 有许多美好的品格和美德。就像老子在《上善若水》所说的“善于滋润 物而不与万物争私利;处世俗之人不愿处的低位甘做人梯而谦居下位; 万物接触采取友好慈善的准则”。
作者简介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分上 、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子,则 《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相传为老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 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语言朴 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二章》ppt课件二
返回
内容述评
第一章内容分两层: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 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 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 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 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 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 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 强作妄为。 第二章反映了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 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他要求人 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 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法则,“损有余以奉天下” 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子对统 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这是《老 子》中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
返回
作者简介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 邑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 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 “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 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 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 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相传为老聃所作,今 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 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 的影响。
内容述评
第一章内容分两层: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 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 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 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 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 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 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 强作妄为。 第二章反映了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 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他要求人 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 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法则,“损有余以奉天下” 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子对统 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这是《老 子》中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
返回
作者简介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 邑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 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 “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 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 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 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相传为老聃所作,今 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 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 的影响。
吉林省双辽市八年级语文上册7《老子》二章知人者智课件长版
过程与方法 (1)翻译原文 (2)赏析及重难点探究(tànjiū) (3)分组默写及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老子思想与其独特的智慧
பைடு நூலகம்第三页,共15页。
B
教学 重点难
点
教学重点
(1)翻译原文 (2)赏析(shǎnɡ xī)及重难点探究 (3)分组默写及背诵
教学难点
老子智慧思想
第四页,共15页。
C
教学 准备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 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 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十页,共15页。
《知人者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 而不亡者寿。
教学准备 课件及课文
第五页,共15页。
D
教学 过程
作业(zuòyè)布置
课堂(kètáng)小 结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拓展(tuò zhǎn) 延伸
第六页,共15页。
第七页,共15页。
老子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 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 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 不去。
第十二页,共15页。
作业(zuòyè)布置
• 背诵(bèi sònɡ)
第十三页,共15页。
板书设计
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 自知(zì zhī)者明
第十四页,共15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老子思想与其独特的智慧
பைடு நூலகம்第三页,共15页。
B
教学 重点难
点
教学重点
(1)翻译原文 (2)赏析(shǎnɡ xī)及重难点探究 (3)分组默写及背诵
教学难点
老子智慧思想
第四页,共15页。
C
教学 准备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 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 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十页,共15页。
《知人者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 而不亡者寿。
教学准备 课件及课文
第五页,共15页。
D
教学 过程
作业(zuòyè)布置
课堂(kètáng)小 结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拓展(tuò zhǎn) 延伸
第六页,共15页。
第七页,共15页。
老子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 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 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 不去。
第十二页,共15页。
作业(zuòyè)布置
• 背诵(bèi sònɡ)
第十三页,共15页。
板书设计
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 自知(zì zhī)者明
第十四页,共15页。
2019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老子二章》ppt课件2
返回
扩展阅读
老子“自然无为”的意蕴及其现代价值(肖 剑平,陈元桂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解析《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莫纯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03期)
老子的和谐观及其现代价值(崔华前《哈尔 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返回
再见
的基本撒即可都不恐怖方式
(3).“自胜者强”——战胜自己的人才 是强大的。阅读《老子》二章之后,你 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你打 算如何去战胜自己?
讨论质疑:
在实际生活中怎么才能做到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作者逸事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 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 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 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返回
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 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 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 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 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 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言行不离道之规律能够长久,躯体虽死而 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长寿的。
作者逸事
老子的师父常摐老人生病了,老子前去看望,问他: “先生的病已经很重了,难道您没有什么话要留给弟子们的 吗?常摐说:我是要告诉你一些话的。老子一听,便说: “愿先生教我。”常摐道:“我先问你,经过故乡要下车步 行,你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老子回答:“这就是说不要 忘记过去。”常摐笑了笑说:“你回答得对。”我再问你, “经过乔木的下面要快步走,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 ”老 子回答:“这就是说要敬重年长。”常摐又笑了笑说:“你 又回答对了。”说着,他将口张开,指着对老子说道:“你 看,我的舌头和牙齿还在吗?”老子回答说:“你的舌头还 在,牙齿都掉光了。”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老子突 然明白了师父要讲什么,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明白了, 您要说的就是舌头还在,就是因为它柔软,牙齿没有了,就 是因为它坚硬。”常摐见老子领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兴, 他对老子说道:“你讲得非常对。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面了, 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了。”
扩展阅读
老子“自然无为”的意蕴及其现代价值(肖 剑平,陈元桂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解析《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莫纯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03期)
老子的和谐观及其现代价值(崔华前《哈尔 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返回
再见
的基本撒即可都不恐怖方式
(3).“自胜者强”——战胜自己的人才 是强大的。阅读《老子》二章之后,你 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你打 算如何去战胜自己?
讨论质疑:
在实际生活中怎么才能做到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作者逸事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 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 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 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返回
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 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 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 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 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 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言行不离道之规律能够长久,躯体虽死而 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长寿的。
作者逸事
老子的师父常摐老人生病了,老子前去看望,问他: “先生的病已经很重了,难道您没有什么话要留给弟子们的 吗?常摐说:我是要告诉你一些话的。老子一听,便说: “愿先生教我。”常摐道:“我先问你,经过故乡要下车步 行,你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老子回答:“这就是说不要 忘记过去。”常摐笑了笑说:“你回答得对。”我再问你, “经过乔木的下面要快步走,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 ”老 子回答:“这就是说要敬重年长。”常摐又笑了笑说:“你 又回答对了。”说着,他将口张开,指着对老子说道:“你 看,我的舌头和牙齿还在吗?”老子回答说:“你的舌头还 在,牙齿都掉光了。”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老子突 然明白了师父要讲什么,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明白了, 您要说的就是舌头还在,就是因为它柔软,牙齿没有了,就 是因为它坚硬。”常摐见老子领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兴, 他对老子说道:“你讲得非常对。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面了, 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饭食粗糙曰恶, 音:口中发出之声。 器物不良曰恶, 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称道的,这 声:入耳所听之声。 年成不好曰恶, 是由于有丑恶的区分和存在;都明了善 行为不端曰恶。
良是最珍贵的,这是由于有邪恶的区分 和存在。所以,有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 难易是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 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 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
章旨:本章以天道比喻人道,认为天 道能均平无私,损有余而补不足,而 人道则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为满 足私欲而损人利己。以此劝喻君王循 守大道而虚静无为。
本文反映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以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的对 立统一来说明美和丑,善和恶的对立 统一,揭示了事物都会有对立的两个 方面,而且是互相依存、联系在一起 的。
返回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 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 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 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 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 “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 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 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习题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 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 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1、短文中包含哪些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请找出来。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3、“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4、读经典,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 精神给养,读完这一章,你有什么收获?
返回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 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 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 不去。
作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面貌丑陋曰恶,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物有瑕疵曰恶,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老子》二章
作者简介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 邑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 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 “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 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 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 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相传为老聃所作,今 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 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 的影响。
习题二:
1、《老子》亦称( ) A、《南华经》B、《道德经》 C、《山海经》D、《冲虚经》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出自( ) A、《庄子》B、《论语》 C、《墨子》 D、《老子》
3、先秦诸子的著作都不同程度地蕴含“民 为邦本”的思想,其中提出“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为心”的著作是( ) A、《老子》B、《管子》 C、《庄子》D、《淮南子》 4、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____ _. 5、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而令 人自悟的著作是:( ) A、《老子》B、《论语》 C、《孟子》D、《庄子》
老子文章的特点: 1、语言朴素流畅; 2、多用排比韵语,音韵协调,便 于诵记; 3、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 辨性 。
重点词句:
1、斯恶已 2、天之道 3、损不足以奉有余 4、其不欲见贤 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 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 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为,而依照客观事物的自 身规律去行事。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 依存转化的例子,从分析有无、难易、长短、高 低等事物的相随相生着手,指出美与恶、善与不 善总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告诫君王千万不要自 以为所为所行是美事善事而任意妄为,而应当循 守大道而顺乎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由此推论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创 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 事业。 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 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 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 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 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不依个人的心志欲念去作 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生长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 去教导,任凭万物自由生长变化,而不 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 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 绩不会失去。
艺术赏析
一、韵律美 句式长短搭配,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盈”、 “恒”都是eng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顺口好记。 二、喻像美 《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 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如本课第二章:用张 弓来比喻自然法则,进而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极其形象生动 地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三、结构美 时而整齐统一,时而错综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如本课第 一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这一 句本可以采用整齐句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 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但是,作者为避免结构呆板,变化 一下说法,使句子具有错综美。 返回
拉开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 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 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 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自然规律的运作难道不象拉开弓弦一样吗?高的 我把它压低,低的我把它抬高;富余的我让他减 损,缺乏的我让它补足。自然规律就是削减富余 补益贫乏,从而取得均衡。人类社会的法则就不 是这样,他们总是减损那本来就很贫乏的去增益 那本来就已经很富余的。又有谁能把自己多余的 拿出来贡献给天下呢?只有深通自然规律的人。 所以智者施为了却并不以此自持,大功告成而不 居功德,他不想让自己显得过分高明。
良是最珍贵的,这是由于有邪恶的区分 和存在。所以,有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 难易是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 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 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
章旨:本章以天道比喻人道,认为天 道能均平无私,损有余而补不足,而 人道则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为满 足私欲而损人利己。以此劝喻君王循 守大道而虚静无为。
本文反映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以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的对 立统一来说明美和丑,善和恶的对立 统一,揭示了事物都会有对立的两个 方面,而且是互相依存、联系在一起 的。
返回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 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 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 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 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 “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 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 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习题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 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 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1、短文中包含哪些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请找出来。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3、“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4、读经典,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 精神给养,读完这一章,你有什么收获?
返回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 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 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 不去。
作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面貌丑陋曰恶,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物有瑕疵曰恶,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老子》二章
作者简介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 邑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 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 “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 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 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 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相传为老聃所作,今 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 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 的影响。
习题二:
1、《老子》亦称( ) A、《南华经》B、《道德经》 C、《山海经》D、《冲虚经》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出自( ) A、《庄子》B、《论语》 C、《墨子》 D、《老子》
3、先秦诸子的著作都不同程度地蕴含“民 为邦本”的思想,其中提出“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为心”的著作是( ) A、《老子》B、《管子》 C、《庄子》D、《淮南子》 4、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____ _. 5、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而令 人自悟的著作是:( ) A、《老子》B、《论语》 C、《孟子》D、《庄子》
老子文章的特点: 1、语言朴素流畅; 2、多用排比韵语,音韵协调,便 于诵记; 3、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 辨性 。
重点词句:
1、斯恶已 2、天之道 3、损不足以奉有余 4、其不欲见贤 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 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 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为,而依照客观事物的自 身规律去行事。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 依存转化的例子,从分析有无、难易、长短、高 低等事物的相随相生着手,指出美与恶、善与不 善总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告诫君王千万不要自 以为所为所行是美事善事而任意妄为,而应当循 守大道而顺乎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由此推论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创 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 事业。 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 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 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 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 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不依个人的心志欲念去作 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生长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 去教导,任凭万物自由生长变化,而不 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 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 绩不会失去。
艺术赏析
一、韵律美 句式长短搭配,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盈”、 “恒”都是eng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顺口好记。 二、喻像美 《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 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如本课第二章:用张 弓来比喻自然法则,进而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极其形象生动 地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三、结构美 时而整齐统一,时而错综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如本课第 一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这一 句本可以采用整齐句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 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但是,作者为避免结构呆板,变化 一下说法,使句子具有错综美。 返回
拉开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 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 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 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自然规律的运作难道不象拉开弓弦一样吗?高的 我把它压低,低的我把它抬高;富余的我让他减 损,缺乏的我让它补足。自然规律就是削减富余 补益贫乏,从而取得均衡。人类社会的法则就不 是这样,他们总是减损那本来就很贫乏的去增益 那本来就已经很富余的。又有谁能把自己多余的 拿出来贡献给天下呢?只有深通自然规律的人。 所以智者施为了却并不以此自持,大功告成而不 居功德,他不想让自己显得过分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