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
区域胸痛中心建设
目的
一、为加快推进xxx胸痛中心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辖区内协同救治网络,加强xxx各医疗机构
胸痛中心的质量控制管理,引导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化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打通急性高危胸 痛病人救治的第一公里及最后一公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急性胸痛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 院接受最佳治疗,制定本实施方案。
培训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工作职责:组织实施全市胸痛中心示范基地管理;承担全市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必备知识技术的 推广培训,协助开展防治药物的政策研究、使用监测和临床评价,探索防治结合服务模式。制定对 乡镇卫生院心血管疾病的帮扶、培训工作。
工作制度
(一)工作情况报送制度
• 根据总体方案和要求,琼海市各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中心等胸痛中心单元每月向 办公室报送各项工作推进情况,总结工作成果和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措施,对 下阶段工作提出计划和安排。工作专班以周报形式向领导小组报送工作推进情况。
(四)重视科普宣传
• 全市各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在推进胸痛中心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心血管系统慢 性病防治的全民教育,利用传统媒体,自媒体、新媒体系统宣传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加强急性胸痛 早期识别、救治和相关慢病防控的健康知识宣教,提高群众自我防控意识。
谢谢聆听
组织架构与工作职责
(二)专家组成员:
• 工作职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技术方案、规范标准、考核指标和操作流程;定期进行 建设质量控制检查,出具报告,提出整改意见;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公众科普宣传。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质控组
工作职责:负责全市心血管中心体系的质控方案制定;质控平台的更新;组织质控专家体系建设,培训、 考核、聘用质控专家;建立规范的质控检查流程;负责开展全市心血管防治中心质控工作,并指导各基层 卫生院建立规范的质控管理体系。
胸痛中心建设策划书3篇
胸痛中心建设策划书3篇篇一胸痛中心建设策划书一、项目背景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能涉及多种严重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
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胸痛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胸痛患者的救治存在诸多问题,如诊断不及时、治疗不规范、转诊流程不畅等。
因此,建立胸痛中心,优化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项目目标1. 建立规范化的胸痛中心,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水平和效率。
2. 优化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诊断准确性。
3. 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提高胸痛患者的转诊效率。
4. 开展胸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胸痛的认识和自我救治能力。
三、项目内容1. 胸痛中心的建设成立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胸痛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完善胸痛中心的基础设施,包括诊室、检查室、导管室等。
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急救药品,提高救治能力。
2. 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优化制定胸痛患者的规范化诊疗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和时间要求。
建立胸痛患者的优先就诊机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转诊绿色通道,提高转诊效率。
3. 区域协同救治网络的建立与周边医院建立协作关系,签订协同救治协议。
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远程指导。
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提高协同救治能力。
4. 胸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培训开展胸痛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胸痛的认识和自我救治能力。
举办胸痛相关的培训课程,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和急救能力。
四、项目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完成胸痛中心的规划和设计,包括选址、装修、设备采购等。
2. 第二阶段:完成胸痛中心的人员培训和认证,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
3. 第三阶段:开始胸痛患者的救治工作,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
五、项目预算1. 基础设施建设:[X]万元2. 医疗设备采购:[X]万元3. 人员培训和认证:[X]万元4. 健康教育和培训:[X]万元5. 其他费用:[X]万元六、项目预期效果1. 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和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北京安贞医院胸痛中心探索区域协同救治新模式
龙源期刊网
北京安贞医院胸痛中心探索区域协同救治新模式
作者:
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4年第02期
1月21日,北京安贞医院胸痛中心挂牌暨启动仪式在北京安贞医院举行,这标志着北京
市的急性胸痛患者有望享受到专业快捷、区域协同的“接力救治”服务。
我国胸痛中心的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探索与初期发展阶段。
近两年来,广州和上海等地医院相继成立了数家胸痛中心,但均以一家核心医院为主导运行,尚未实现真正意义的区域协同;另外,医院之间、医院与院前急救系统间的协同水平也有待提高。
为了更好地服务胸痛患者,北京安贞医院决定与域内急救系统、其他核心医院以及医联体成员医院紧密联手,共同打造四张“巨网”(即院前急救网、院内胸痛网、医联体网、区域协同网),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将四张网络连为一体,打造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协同胸痛中心。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及其推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及其推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一、引言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心脏疾病的表现。
快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胸痛患者对患者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水平,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并推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2.1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定义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医疗机构、急救服务、医疗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等方式,实现胸痛患者的快速救治和优质医疗服务。
2.2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组成1.医疗机构协同:建立胸痛中心网络,包括三级综合医院、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实现患者的分级转诊和救治。
2.急救服务协同:建立急救中心和急救网络,提供胸痛患者的紧急救治和转运服务。
3.医疗资源共享:通过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共享,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效果。
4.信息交流与共享: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和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信息的实时交流与共享,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
2.3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优势1.提高救治效率:通过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患者可以快速得到救治,减少等待时间,提高救治效率。
2.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通过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共享,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提高救治水平:通过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信息共享,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水平,减少误诊误治的风险。
三、推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3.1 基层胸痛中心的定义基层胸痛中心是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内设立的胸痛救治中心,提供胸痛患者的初步诊断和治疗。
3.2 推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的必要性1.缓解医疗资源压力:基层胸痛中心可以解决部分胸痛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综合医院的过度依赖,缓解医疗资源压力。
2.提高早期诊断率:基层胸痛中心可以提供胸痛患者的早期诊断,减少误诊误治的风险,提高早期诊断率。
3.提高患者满意度:基层胸痛中心更贴近患者居住地,提供方便快捷的就医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公签版样本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公签版样本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公签版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甲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乙方:为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活动,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9189号)文件要求,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以下简称“胸痛患者”)规范化救治,促进院前、院内急救通道的密切合作与无缝隙对接,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文件精神,按照“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的思路,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充分、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范围甲乙双方仅在以下内容上开展合作::(一)建设并完善胸痛患者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
(二)建立并优化对胸痛患者规范化救治的长效机制。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三)搭建胸痛患者院前、院内医疗会诊信息平台。
(四)为胸痛中心科研合作项目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
二、甲方权利和义务(一)负责为乙方转诊的胸痛患者提供最恰当的医疗支持。
,负责完成乙方转到本院的胸痛患者的诊治,并协助、指导基层医院对转诊患者进行转运过程中的监护及治疗。
,甲方负责协调院内资源,必要时直达导管室,先收治后收费,尽快完成患者的接诊,分诊及入院治疗流程,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乙方送达的胸痛患者。
、开通院内专家会诊和心电等相关资料的传输系统中,提供技术支持。
,甲方有责任为其制定合理的随访康复方案,尽早转至乙方进行随访及康复治疗。
,相关设施及胸痛患者管理情况。
(二)负责定期为乙方医务人员提供胸痛患者诊断、抢救、治疗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意义及内容
2019.10 启动胸痛救治单元建 设方案拟定工作
2019.12 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方 案汇报(执委会)
2020.3 经委员会专家视频会讨 论定稿
2020.4 发布了《胸痛救治单元 建设实施方案》
2020.6 胸痛救治单元开放注册
2020.7 一个月注册达500家
2020.8 胸痛救治单元数据填报 平台上线
数据来源中国胸痛中心总部质控平台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
China Alliance of Chest Pain Centers
STEMI患者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S2FMC)时间仍居高不下
S2FMC时间国内参考标准为180分钟,基层 版胸痛中心S2FMC时间仍保持在350分钟 左右,存在上升趋势。
基层版胸痛中心在公众教育宣传方面承担 着 重要职责,受众群体普遍文化水平较低 ,且 交通不太便利,基层版胸痛中心在建 设过程 中应不断拓展网络医院(覆盖辖区 内所有胸 痛救治单元)范围,积极开展普 及教育工作,提高民众意识。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
China Alliance of Chest Pain Centers
胸痛救治单元的主要任务
胸痛救治单元
➢ 快速接诊急性胸痛患者 ➢ 结合自身条件提供规范化基础诊疗 ➢ 与上级医院建立高效联络机制确保高危急性胸
痛患者及时转运
➢ 负责本区内公众教育及患者康复管理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
China Alliance of Chest Pain Centers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
China Alliance of Chest Pain Centers
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是落实分级诊疗的重要步骤
•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 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 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协议方信息:甲方: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 。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 。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
地址:________________ 。
乙方: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 。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 。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
地址:________________ 。
丙方: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 。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 。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
地址:________________ 。
丁方: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 。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 。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
地址:________________ 。
前言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胸痛这种症状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尤其是对于突发胸痛的患者,时间就是生命。
而我们每一位医护工作者,都是那条时间赛跑中的最重要的一环。
为了提高区域内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提升救治质量,甲方、乙方、丙方和丁方四方协力,决定共同建设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
各方本着“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精诚合作”的原则,达成如下协议,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每一个胸痛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第一条协议目的我们四个单位的目标,就是要在胸痛救治的道路上携手并肩,打破地域和医疗资源的限制,建立起一个流畅、迅速、精准的胸痛中心协同救治网络。
让每一个胸痛患者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最佳救治,减少因拖延而带来的危害,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第二条网络建设内容1. 胸痛中心建设:各方共同建设并完善胸痛中心,打造规范化的救治流程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在胸痛初期能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诊断与救治。
2. 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区域胸痛救治信息平台,各方将共享患者的基本信息、救治记录、治疗进程等。
创伤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
创伤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Introduc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llaborative trauma center network is crucial for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trauma ca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agreement among differ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key components of a trauma center network collaboration agreement.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Efficient management of trauma cases requires a regional approach that involves multiple hospitals and healthcare providers. By establishing a collaborative trauma center network, healthcare facilities can streamline the process of identifying and transferring patients, as well as sharing resources and expertise. This approach minimizes delays in patient care and improves overall outcomes.Network StructureThe structure of the trauma center network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in the collaboration agreement. This includes identifying participating hospitals, their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within the network, as well as any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s that need to be established.Coordinated Patient CareEffective coordination of patient care is critical in ensuring seamless transfer between different facilities within the trauma center network. The collaboration agreement should outline processes for timely patient handover, consistent communication channels, standardized protocols for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practices.Resource SharingIn order to optimize trauma care delivery, the collaborative agreement should facilitate resource sharingamong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This includes sharing of specialized equipment,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research initiatives, and best practices in trauma management.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s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s essential for providing optimal trauma care outcomes. The collaboration agreement should address mechanisms for monitoring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cross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Regular audits should be conducted to evaluate adherence toclinical guidelines and identify areas for improvement.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To support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nd decision making, 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processes for data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reporting within the collaborative network. The collaboration agreement should detail data collection requirements,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 data-sharing protocols (while adhering to privacy regulations), andperiodic reporting procedures.Education and TrainingAn important aspect of any trauma center network is promot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pportunities among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The collaboration agreement should outline joint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such as conferences, workshops, and skill-sharing programs, to enhance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network participants.Dispute ResolutionIn any collaborative effort, disagreements may arise.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a clear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n place within the collaboration agreement. This ensures that any conflicts or issues can be addressed promptly and efficiently, without affecting patient care.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rauma center networkcollaboration agreement is vital for optimizing trauma care outcomes. By outlining key components such as network structure, coordinated patient care, resource sharing,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s,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a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healthcare institutions can work together to provide efficient and comprehensive trauma care services within a defined region.翻译:介绍创建协同救治网络对于有效和高效的创伤护理至关重要。
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
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胸痛中心是指专门为胸痛患者提供一体化抢救和救治服务的医疗机构。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已经成为现代胸痛救治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的定义、特点以及建设需求。
一、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的定义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是指在胸痛患者的救治过程中,通过不同医疗机构的紧密协作,以提供全面、高效和质量保障的救治服务为目标的医疗体系。
该体系包括急救中心、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放射科、心脏电生理室等相关科室和各级医院。
二、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的特点1. 多学科协作: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强调多学科、全程参与患者救治的模式。
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合作将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和准确的诊断以及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救治流程规范化: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胸痛中心建立了完善的救治流程和操作指南,使病患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到适当的治疗,大大提高抢救效果。
3. 患者资源分级管理: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可以分级管理胸痛患者,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最大程度地救治患者。
比如将胸痛患者按照危急程度进行分类,重症患者优先进行救治。
4. 信息共享:区域协同救治体系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快速信息传输,避免信息断档,提升救治效率。
三、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胸痛中心的建设需求1. 各级医疗机构的合作:胸痛中心的建设需要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包括急救中心、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等。
只有各个环节紧密协作,才能形成完善的救治体系。
2. 专业培训与技术支持:胸痛中心需要聚集一批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专业团队。
因此,医院需要加强对医生和护士的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机会。
3. 医疗资源调配: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医疗资源的调配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确保每个胸痛中心都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救治服务,同时避免资源的浪费。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概念与建设的意义
“胸痛中心”是通过多学科合作和区域医疗 资源的有效整合,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 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 而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减少误 诊和漏诊,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 床预后。
快速诊断、及时治疗、降低死亡、避免浪费
筛选3种病: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
胸痛患者来源: 1)自行就诊(急诊、门诊); 2)急救车接诊; 3)基层医院转诊; 4)院内住院患者发病
找出急性急性梗死患者,在最短 时间内解决(介入手术)他/她。
D2B < 90min FMC to B<90min
建立急性胸痛的区域化协同救治体系; 加强与基层医院联系,分级诊疗等; 提高我院急诊总体救治能力和水平; 。。。。。。
尽快急诊科就诊…… 拨打急救电话 拨打胸痛中心急救电话
出现症状 患者相关延迟
院前急救系统
1/4 in PCI hospital
3/4 in non-PCI hospital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6小时内是黄金救治时间!
0:00
5:00 5:217Biblioteka 179:0610:01
10:23
D2B=55’, FMC2B =280’, Symp-onset-B =601’
胸痛中心涉及的核心科室是:急诊科和心内科, 但心外科、呼吸科、消化科等全院科室和部门可 以为胸痛中心建设服务。
按照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 1981 年在美 国巴尔地摩 St. Angle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 痛中心”已经发展到 5000 余家,纳入医保支 付范围。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医院内设立有“胸痛 中心”。
• 1981年第一家CPC(美国) • 2000年 D2B < 90min的达标率35% • 2005年 平均D2B=95min • 2010年 平均D2B=65min
胸痛中心协议书模板
胸痛中心协议书模板甲方(胸痛中心):地址:联系电话:法定代表人:乙方(合作医疗机构):地址:联系电话:法定代表人:鉴于甲方为提供胸痛患者紧急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乙方为具备相应医疗条件和资质的医疗机构,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就建立胸痛中心合作事宜,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第一条合作目的1.1 双方旨在通过合作,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和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1.2 双方致力于建立一个高效、规范的胸痛患者救治网络。
第二条合作内容2.1 甲方负责提供胸痛患者的急救指导、信息支持和专业培训。
2.2 乙方负责在本机构内开展胸痛患者的接诊、治疗和转诊工作。
2.3 双方应共同制定胸痛患者救治流程和标准操作程序。
第三条合作条件3.1 乙方应具备相应的医疗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
3.2 甲方应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
第四条合作期限4.1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年。
4.2 合作期满前____个月,双方应就是否续签协议进行协商。
第五条权利与义务5.1 甲方有权对乙方的胸痛患者救治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5.2 乙方有权获得甲方提供的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
5.3 双方应遵守本协议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条信息保密6.1 双方应对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的对方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予以保密。
6.2 未经对方书面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向第三方披露合作信息。
第七条违约责任7.1 如一方违反本协议约定,应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
第八条争议解决8.1 双方因履行本协议所发生的任何争议,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8.2 如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可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九条其他9.1 本协议的修改和补充应以书面形式进行,并经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盖章后生效。
9.2 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协商确定。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___ 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无正文)。
构建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
构建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的构建胸痛是一种症状,常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尤其是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
由于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疾病,救治时间的延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构建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的重要性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是指将胸痛急诊转诊、急救、住院治疗、康复和后续管理等环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
构建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缩短救治时间: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可以使患者得到更快速、更高效的救治。
通过人性化的转诊流程和快速响应机制,将胸痛病人从病发地迅速转运至急诊,并尽快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以确保救治的及时性。
2. 提高救治质量: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确保每个救治环节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专业的服务。
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可以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以提高诊疗水平和规范化管理,减少误诊、漏诊等问题的发生。
3. 加强协同合作: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需要各级医疗机构、急救中心、胸痛中心等各方合作,形成有序的转运和救治流程。
通过建立定期的沟通、会诊和培训机制,加强各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调,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救治效率。
二、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的构建要素构建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1. 医疗资源配置:合理配置医院、人员、设备等资源,确保医疗服务能够覆盖到区域内的各个环节。
建立跨机构的转诊和转运机制,形成快速通道,确保胸痛患者能够及时到达胸痛中心或相应的医疗机构。
2. 快速响应机制:建立一套胸痛患者的紧急呼叫系统,确保患者在出现急性胸痛时能够迅速与相关医疗机构取得联系,并进行初步救治。
提供胸痛急救的指导,并为胸痛中心的转诊提供意见和决策支持。
3. 多专业合作:胸痛协同救治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工作,包括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心功能中心、急诊科、放射科等。
胸痛中心合作协议书
胸痛中心合作协议书篇一: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公签版)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甲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乙方:为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活动,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5?189号)文件要求,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以下简称“胸痛患者”)规范化救治,促进院前、院内急救通道的密切合作与无缝隙对接,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文件精神,按照“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的思路,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充分、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范围甲乙双方仅在以下内容上开展合作:(一)建设并完善胸痛患者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
(二)建立并优化对胸痛患者规范化救治的长效机制。
(三)搭建胸痛患者院前、院内医疗会诊信息平台。
(四)为胸痛中心科研合作项目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
二、甲方权利和义务(一)负责为乙方转诊的胸痛患者提供最恰当的医疗支持。
1.依据本院胸痛患者处理流程,负责完成乙方转到本院的胸痛患者的诊治,并协助、指导基层医院对转诊患者进行转运过程中的监护及治疗。
2.双方在经院前诊断后明确需转运至甲方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时,甲方负责协调院内资源,必要时直达导管室,先收治后收费,尽快完成患者的接诊,分诊及入院治疗流程,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乙方送达的胸痛患者。
3.为乙方在建设、开通院内专家会诊和心电等相关资料的传输系统中,提供技术支持。
4.对乙方转诊后需随访的康复患者,甲方有责任为其制定合理的随访康复方案,尽早转至乙方进行随访及康复治疗。
5.有义务向乙方公开胸痛中心的建设情况,相关设施及胸痛患者管理情况。
(二)负责定期为乙方医务人员提供胸痛患者诊断、抢救、治疗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医院胸痛中心合作协议模板
甲方: [甲方医院名称]乙方: [乙方医院名称]鉴于:1. 甲方医院(以下简称“甲方”)和乙方医院(以下简称“乙方”)均为合法注册的医疗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 甲方医院具备开展胸痛中心相关业务的能力,并愿意与乙方医院合作,共同推进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3. 乙方医院有意愿与甲方医院合作,共同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水平。
为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推进胸痛中心的建设,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一、合作宗旨1. 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2. 推动院前院内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 构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二、合作内容1. 技术交流与合作:- 甲方医院向乙方医院提供胸痛中心建设的相关技术支持,包括但不限于:- 胸痛中心的管理模式、运营机制;- 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方案;- 多学科合作模式;- 相关设备的配置与使用。
- 乙方医院接受甲方医院的技术支持,并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
2. 人才培养与交流:- 甲方医院为乙方医院提供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包括但不限于:- 急性胸痛的诊断与治疗;- 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心电图、影像学等检查技术的应用。
- 乙方医院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甲方医院进行短期进修或交流学习。
3. 信息共享与平台建设:- 双方共同搭建胸痛中心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患者信息、影像资料、检验结果等信息的实时共享。
- 双方共同推进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实现患者信息的互联互通。
三、权利与义务1. 甲方权利与义务:- 提供技术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培训、设备、管理等;- 对乙方医院进行定期检查与评估,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对乙方医院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
2. 乙方权利与义务:- 积极参与合作,配合甲方完成各项任务;- 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等支持;- 对合作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予以保密。
四、合作期限本协议有效期为 [合作期限],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胸痛中心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胸痛中心合作协议甲方: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基础上,就甲方建立胸痛中心,乙方提供相关支持服务的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合作目标双方共同致力于胸痛中心的建立和完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降低疾病负担,挽救患者生命。
二、合作内容1. 建设并完善胸痛患者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
2. 建立并优化对胸痛患者规范化救治的长效机制。
3. 搭建胸痛患者院前、院内医疗会诊信息平台。
4. 为胸痛中心科研合作项目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
三、甲方权利和义务1. 负责为乙方转诊的胸痛患者提供最恰当的医疗支持。
2. 协助、指导基层医院对转诊患者进行转运过程中的监护及治疗。
3. 优先保障胸痛患者的救治,协调院内资源,尽快完成患者的接诊、分诊及入院治疗流程。
四、乙方权利和义务1. 负责对胸痛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处理,并及时将需要进一步救治的患者转诊至甲方。
2. 提供胸痛患者的医疗信息,协助甲方进行科研合作项目。
3. 积极参与胸痛中心的培训、指导和评估工作。
五、合作期限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年,除非一方提前终止本协议。
六、争议解决双方因履行本协议发生的争议,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向甲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七、其他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协商补充。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签订日期:_________以上为胸痛中心合作协议的范本,具体内容需根据双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胸痛中心协议书模板
胸痛中心协议书甲方(医疗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胸痛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甲方是一家依法设立并有效运营的医疗机构,乙方是一家具有专业资质的胸痛中心,双方本着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就甲方加入乙方的胸痛中心网络,共同提高胸痛患者的诊疗水平,达成如下协议:第一条合作目的1.1 通过合作,甲方将获得乙方在胸痛诊疗方面的专业支持,提升甲方在胸痛诊疗方面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1.2 乙方将通过甲方的加入,扩大其胸痛中心网络,提高胸痛诊疗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
第二条合作内容2.1 乙方将为甲方提供胸痛诊疗相关的培训、指导和技术支持。
2.2 甲方将按照乙方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胸痛诊疗流程,确保胸痛患者的及时、准确诊断和治疗。
2.3 双方将共同制定胸痛诊疗的标准操作流程(SOP),并确保甲方的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和执行。
2.4 甲方将定期向乙方报告胸痛诊疗的相关数据和信息,以便乙方进行质量控制和改进。
第三条合作期限3.1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年。
3.2 合作期满前___个月,双方应就是否续签本协议进行协商。
如双方同意续签,应另行签订书面协议。
第四条费用及支付4.1 甲方应向乙方支付合作费用,具体金额为:___元/年。
4.2 甲方应在本协议生效后___个月内支付第一年的合作费用,之后每年的费用应在每年的第一个月支付。
4.3 乙方应向甲方开具相应的发票。
第五条保密条款5.1 双方应对在合作过程中知悉的对方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予以保密,未经对方书面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披露。
5.2 保密义务在本协议终止后仍然有效。
第六条违约责任6.1 如一方违反本协议的约定,应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
协议书
甲方:××县人民医院
乙方:××卫生院
为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活动,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5”189号)文件要求,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以下简称“胸痛患者”)规范化救治,促进院前、院内急救通道的密切合作与无缝隙对接,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文件精神,按照“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的思路,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充分、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范围
甲乙双方仅在以下内容上开展合作:
(一)建设并完善胸痛患者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
(二)建立并优化对胸痛患者规范化救治的长效机制。
(三)搭建胸痛患者院前、院内医疗会诊信息平台。
(四)为胸痛中心科研合作项目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
二、甲方权利和义务
(一)负责为乙方转诊的胸痛患者提供最恰当的医疗支持。
1.依据本院胸痛患者处理流程,负责完成乙方转到本院的胸痛患者的诊治,并协助、指导基层医院对转诊患者进行转运过程中的监护及治疗。
2.双方在经院前诊断后明确需转运至甲方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时,甲方负责协调院内资源,先收治后收费,尽快完成患者的接诊,分诊及入院治疗流程,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乙方送达的胸痛患者。
3.对乙方转诊后需随访的康复患者,甲方有责任为其制定合理的随访康复方案,尽早转至乙方进行随访及康复治疗。
4.有义务向乙方公开胸痛中心的建设情况,相关设施及胸痛患者管理情况。
(二)负责定期为乙方医务人员提供胸痛患者诊断、抢救、治疗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1.负责在签署协议后三个月之内为乙方医务人员提供胸痛患者诊治知识培训,包括症状的识别、诊断与鉴别诊断、
现场急救处理、转诊流程(远程会诊、远程传输)及随访康复治疗,培训重点应集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现场处理、心电图识别及现场急救技术。
2.原则上每6个月至1年为乙方医务人员提供以上知识培训并根据基层医院的需求适时安排及调整培训内容。
(三)有责任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发布的关于胸痛性疾病诊治(如STEMI)的各项技术指标,举行如联合例会、病例分析会及流程改进会议等会议,持续改进网络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救治水平。
(四)在合作过程中,对乙方提供信息承担保密义务。
三、乙方权利和义务
(一)负责对胸痛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并根据标准化的院前处理流程,合理及时地将患者转诊至甲方。
1.需按照甲方关于胸痛患者的处理流程进行现场诊疗处理。
2.需将胸痛患者院前诊断检查信息通过远程传输的方式(包括手机、无线/有线网络及微信等)传输到甲方进行远程会诊。
3.在甲方给出会诊处理意见之前及转运途中,有权利根据胸痛患者处理流程对患者进行诊疗处理。
4.提供实际情况选择患者运送方式,可由本院救护车运
送,或由甲方提供急救车辆。
5.有义务向甲方开放医院相关设施建设,以供评估其诊疗、随诊及康复治疗能力。
6.对转诊至甲方的胸痛患者,转回后有责任根据甲方制定的合理随访康复方案进行患者的综合整理。
(二)参加甲方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有义务配合甲方对其医务人员进行每6个月至1年一次的教育培训活动,有相关专业的新医务人员入职时,应尽早完成胸痛患者诊治(如STEMI)专业培训。
(三)有义务配合甲方完成乙方所在区域所辐射范围患者的随诊康复以及相关急救知识培训。
(四)有义务参加甲方组织的联合例会及相关流程培训会议。
四、其他事宜
(一)协议中未尽事宜,由双方共同协商,可立补充协议。
补充协议和本协议具备同等法律效力。
(二)合作期间,乙方成为甲方“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合作医院”。
双方均应认真履行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尽力维护双方权益,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若一方违反合同,守约方有权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违约方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损失。
(三)因履行本协议及本协议基础上签订的服务合同引起的争议及纠纷,双方将本着精诚合作、互谅互让、友好协商的原则解决。
协商不成,可向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起诉。
(四)合作双方均对本协议项下事宜及所有工作文件、技术文件、协议等负有妥善保管和保密义务,不得将所涉资料随意丢失或遗失或向第三方泄密。
(五)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
本协议自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签字(章)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叁年。
叁年后根据合作情况再行续签、修订或终止合作。
甲方:××县人民医院乙方:
(印章)(印章)
代表(签字):代表(签字):
20 年月日20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