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土地改革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
刚刚诞生的贫困的新中国
1950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颁布,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1950年6月28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 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 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南方日报》于30日在 第一版头条全文刊登, 番禺农民高兴得围拢 起来争相阅读。
划分阶级成份是土改的主要步骤之一, 这是江苏省林隐乡第5村公布的阶级划分榜。
这幅图反映的是旧 社会四川一个农民 贫苦生活的情形。 身后的草棚就是 他们的住处。
农民辛勤劳作却极度贫穷,原因何在? 农民长期遭受地主剥削的根源是什么?
所占农村 人口比例
10%
占有土 地比例
20-30%
90%
70-80%
地主 农民
1949年的中国, 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 之一。人均国民收入 只有27美元。不仅不 足印度57美元一半, 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 亚洲44美元人均收入。
• 第3课 土地改革 • 一、背景、原因 • 1.旧中国实行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 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 70—80%的土地;而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 只占20—30%的土地 • 地主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农民终年辛劳,受尽剥削,生活得不到温饱。 • 2.新中国成立后,有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 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 获得土地
土地改革时,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类 别 名 称
不同点
土地 占有者 地主 阶级 地主阶级 与农民关系
地主阶级与农 民之间是剥削 与被剥削关系
相同点
产品分配
封建 土地 所有制
农民 土地 所有制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描述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心情。
教材通过讲述土地改革的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领导下,我国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表面认识,对其深层意义和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以及学生对土地改革深层意义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直观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八年级历史下第3课土地改革
八年级历史学科第 3 课土地改革姓名达标测评题(时间约5分钟)(要与同步结合起来使用,题目、题型要根据本节内容灵活把握)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前,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立即进行了()A土地改革 B镇压反革命C追歼国民党军队残余势力D社会主义改造2.建国初期,我国广大农民获得的最重要的权利是对土地有()A.使用权 B.管理权 C.经营权D.所有权3.建国初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法令是()A.《共同纲领》 B.中央人民政府公告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 [2008年吉林省]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A.完成土地改革 B.实现农业合作化C.掀起“大跃进”运动 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5.我国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在()A.1949年B.1952年C.1950年D.1951年6.土地改革是要改变()A.农民土地所有制B.地主土地所有制 C.土地私有制D.土地国有制7.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果不包括()A.消灭了地主阶级B.巩固了人民政权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二.非选择题(内容小标题五号宋体加粗)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选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材料二: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选自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2)阅读材料二,说出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广大农民的梦想所采取的措施。
第3课 土地改革(课件)
知识拓展: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靠剥削为生,剥削的方 式主要是地租。 一般占有土地,也有租入土地的,自己参加劳动,但以剥削为其 生活来源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剥削的方式主要是剥削雇佣劳动。 多数占有土地,也有租人土地的,主要靠自己劳动,不剥削他人, 也不出卖劳动力。 占有一部分土地或没有土地,一般需要租人土地耕种,或出卖-部 分劳动力,受剥削。 一般全无土地, 完全或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背景 材料一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巩固政权
结合材料,概括土地改革的背景、目的。
材料二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 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 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 ……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 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 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 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相关史事:西藏的土地改革
全国约有3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分别不同情况。用更长 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有利 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 务。1959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 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 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 度。经过近两年的时间,西藏地区完成了 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
课堂检测
5.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历史,让学史更轻松,让漫画更深刻。与下边漫画所 反映的史实相关的法律文献是( B)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6.毛泽东曾经告诉美国记者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 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赢得农民” 的主要举措是(B ) A.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B.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C.推动农民参加人民公社 D.鼓励农民创高产的大跃进
第3课土地改革
从国家性质来说:“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要求; 从经济发展来说: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 从农民自身来说:
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 根本原因 从政治形势来说: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①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②抗日战争时期—— 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
③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实 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第3课 土地改革
学习目标
1、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 2、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3、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
预习检测
(1)时间:1950—1952年底基本完成
3.土地改革的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 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具体表现 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 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免 除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 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1959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 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 奴制度。经过近两年时间,西藏地区完成了以土地改革为 中心的民主改革。
(2)地点:新解放区
(3)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5)具体做法: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 动中改造自己。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土地改革的原因 所占农村人口比例
第3课土地改革
课题:第3课土地改革一、教材内容分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课程标准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解放区的天》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呀呼嗨嗨,一个呀嗨,呀呼嗨呼嗨,呀呼嗨嗨嗨,呀呼嗨嗨一个呀嗨.教师:你想知道为什么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为什么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为什么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吗?学习了《土地改革》你就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利用歌曲,创设情境,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第一篇章)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展示:材料一:在欢庆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序幕。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共19张PPT)
祖国大陆获得解放
彻底废除封建 土地制度
1952年 1953年
提高了国际地位
课堂 小结
土地改革
原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因 法 时 1950—1952年底 间 律 依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 据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容 意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 义 村生产力
随堂训练
1.下列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表述, 正确的是(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确立 B.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所有制 C.到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C
2.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废除了( A.资本主义剥削土地制度 B.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C.土地私有制 D.封建剥削制度
)
B
3.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 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 件的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宪法
B
1.土地改革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 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 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 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四川一个贫苦农民的住房
地主收租
这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
《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47年10月 1950年6月30日
斗争地主
新中国成立后发放的土 地证
土 改 纪 念 邮 票
土地改革中农民埋界 桩
迎来土改后第一个丰 收年
3.土地改革的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
少数民族地区外,全 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 土地改革。
第3课 土地改革【课件】
材料三: 1949——1952年全国主要农业产品产量统计(单位:万吨)
年份 粮食 棉花 油料 黄花麻 糖料 茶叶 水果
1949 11318.0 44.4
256.4 3.7
283.3 4.1
120.0
1950 13212.5 69.2
267.2 7.9
337.8 6.5
132.5
1951 14368.5 103.1 362.0 25.0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 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 年累月辛勤劳作的收获物大部分要 交租纳税,所得无几。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通过“ 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 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 权。此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 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
——中国农民的悲与喜
二、新中国农民的喜——土地改革的过程及意义
5 结果
1952年底 1950冬
全国大陆完成土地改革 (除部分少数民族外)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1950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改革法》
第3课 土地改革
二、新中国农民的喜——土地改革的过程及意义
6.意义
第3课 土地改革
材料一:当看到写着自己名字的木牌子立在田间地头时,一些人禁不住热泪满 面……腰杆子一下子硬起来了,走起路来抬头挺胸,扬眉吐气,真是心情舒畅, 干劲冲天。
第3课 土地改革
二、新中国农民的喜
——土地改革的过程及意义
归纳:土地改革的概况
二、新中国农民的喜——土地改革的过程及意义
第3课 土地改革
2.标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从“地主私有” 到“农民私有”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练习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练习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颁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具体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1、政治方面: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2、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练习题1、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③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彻底摧毁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 西藏和平解放C. 土地改革完成D. 三大改造完成3、1952年底,我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他们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D.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4、下表为1950年、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比例。
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A.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B. 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C. 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D. 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规模开展5、上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历史事件,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A. 土地改革运动B. 农业合作化运动C. 对手工业的改造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6、新中国实施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B.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C. 地主、富农剥削和压迫农民D.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7、标志着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历史事件是()A. 新中国的成立B. 祖国大陆基本解放C. 抗美援朝运动D. 全国土改基本完成8、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A. 消灭了地主阶级B. 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C.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9、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A. 地主土地所有制B. 封建剥削土地制度C. 农民土地所有制D. 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10、下列关于1950年土地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A. 土地改革的法令是《中国土地法大纲》B.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C. 到1952年底,我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D. 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1、下列有关我国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A. 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B. 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C. 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D. 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2、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
第三课:土地改革
所占农村 人口比例
10%
占有土 地比例
20-30%
90% 地主 农民
70-80%
当时农村实行什么样的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制度 农民长期遭受地主剥削的根源是什么? 封建土地制度
农民什么时候彻底翻了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一、土地改革的原因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 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新解放区3亿多人口未土改,广 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
歌剧《白毛女》 剧照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 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 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 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 儿获得翻身。 请回答: (1)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 (2) 这种土地制度何时在我国彻底被消灭?标志是 什么? (3)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喜儿在1952年生 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如果你是人大代表,针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 出至少三点建议.
无边的想象:
• 土地改革 土地制度 地主 农民 政权 生产力 • 工业化建设
•用上面的词造句,说说土地 改革的意义。
四、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1)、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 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 为土地的主人。
(3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也大大解放了 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 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建国初期重大历史事件回眸 时间 历史事件 意义 国家赢得独立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3年 抗美援朝胜利
全国大陆实现统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所占农村 人口比例
10%
占有土 地比例
20-30%
90%
70-80%
地主 农民
当时农民最强烈的愿望是什么呢?
广大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获得土地。
土地改革的原因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 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获得土地。
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或指导文件:
2、主要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朗读课本第13页“文献资料· 《中华人 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结合文献内容,说明此次改革主要是改什 么?改的目的是什么?
1、改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为农民的 土地所有制; 2、目的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 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 比较分析: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 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 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阅读13页第2段小字部分内容思考: 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
分批进行,区别对待;立地主。减少了 土地改革的阻力,有利于发展生产。
在土改中,农民拔掉地主立的界碑
土地改革-烧地契.
分得土地的农民兴高采烈.
土地改革的意义
1(政治)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 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2(政治)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 为土地的主人; 3(经济)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 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准备了条件。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3课土地改革【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的学习任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通过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习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学习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知识链接】1、封建土地制度下农民的悲惨生活《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白毛女”在现实中,是确有此人存在的。
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
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届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
2003年去世,死时80岁。
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大量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
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进”的伎俩巧敢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
一句话,站在地主这边来说,就是坐享其成;站在农民那边来说,就是劳而无获。
2、1950、6、3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的阶级成份划分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八年级历史土地改革3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3课土地改革
课程目标: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其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等。
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业方面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土地改革。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了解土地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
此外,学生对于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意义及其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政策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学生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境,引出土地改革这一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改革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政策角度分析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土地改革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
第3课土地改革
一、选择题(请将唯一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表格内)
1.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归()
A.农民所有B.合作社所有C.集体所有D.国家所有
2.下表为四川省资中县某镇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年份雇农贫农中农富农新富农地主其他
1948年83197116180272
1953年3743550407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耕者有其田”是中国世代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农民这一愿望的是()
A.土地改革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从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的农民来说无疑都是重磅好消息,1950﹣1952年中国农民也收到一个重磅好消息,它是()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B.实行土地改革
C.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5.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指导解决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问题的基本法律文件是()
A.《农业合作化报告》
B.《朝鲜停战协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惩治反革命条例》
6.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下列农村改革方案中,哪一方案的实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土地革命路线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7.1949 年9 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下列不属于该会议内容的是()
A.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B.采用公元纪年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
D.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9.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喜泪涟涟。
下列选项中,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如图是建国初期画家米谷的漫画“从泥土中站起来!”,它体现的主要内涵是()
A.1952年底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C.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D.土地改革的完成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二.材料题(共3小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当时多达70%的中国农民没有土地,国民党却漠视亿万农民的呼声。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使得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农民从经济上翻了身,政治上拥护新生的人民政权,从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材料二: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人民军队共歼灭敌人109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
1.2万多架,击毁击伤敌人坦克2690多辆,击毁击伤敌人其他各种武器以及缴获各种作
战物资无数。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夕农民的现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及问题指出材料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12.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材料一出自哪一法律文件?这一法律文献颁布于哪一年?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目的。
(3)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相比,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4)材料二中,为什么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村152户,251 1亩土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一天自己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该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的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归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材料二:1950年冬,湖南就动工建水塘九万八千多个,修堤坝二万二千多座,修沟渠四千多米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早出晚归,昼夜不停的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过去”和“现在”各是怎样的情况?材料二反映出土地制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前后两种土地制度所有制的共性是什么?
(2)土地制度上的变化,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好处?(3)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A;2.B;3.A;4.B;5.C;6.D;7.C;8.D;9.D;10.C;二.材料题(共3小题)
11.(1)大部分农民没有土地。
或者答:农民迫切需要土地。
(答对意思)
(2)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巩固了人民政权。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3)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
(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4)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3.(1)“过去”是土地地主所有,农民只有租赁权。
“现在”是指土地农民所有,农民是土地的主人。
变化:土地由地主所有变成农民所有,农民是土地的主人。
共性:都具有阶级性。
(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地位。
(3)巩固了国家政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生产,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