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
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绪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展望录绪论01哲学的研究对象探讨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等领域的普遍规律。
哲学的派别与流派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自由与必然等关系问题。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 2 3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来源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到列宁、斯大林等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和方法学习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02物质概念及特性0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0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03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02 0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割性,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运动与时空观念意识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体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制约,只有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03实践概念及基本形式实践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实践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1-哲学概论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概论哲学主要研究世界:(1)自然界;(2)人类社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4.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哲学:世界观——观世界→世界是什么?方法论——论方法→怎么做?注:在我国,只有马哲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题】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一切现象和处理各种问题的。
上述事实说明( ) 。
A.方法论决定着世界观(体现)B.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的根本观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C.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D.哲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1)区别: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宏观指导)。
【习题】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这主要体现了()。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科学:历史、政治、经济思维科学:心理、逻辑【习题】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物质=客观实 在性,是物质 的具体形态的
共性.
物质=物质 的具体形态
物质=原子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4、物质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义: A、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的客观实在性,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 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要求人们在认 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想问题和办事 情的过程中,不应该从主观的想象出发, 而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即要从物质及其 具体形态和属性的全部总和出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观点出发, 坚持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继承了以往唯 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将其提高到了全新的 水平——物质观与实践观的高度统一。
第二、是对各种实物、具体物质存在形态的共同本 质的高度抽象;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 具体物质结构理论区分开来,唯物主义贯穿到历 史领域奠定基础)
第三、物质是一种可感觉的存在;(从可感觉性规 定,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不可知论)
第四、这一物质概念是建立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的。 (在实践中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一元论
本节内容
世界的存在方式 不同哲学派别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具体形态说 结构层次说 马克思主义物质一元论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第二章 回顾
主要内容:
马 主题: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
克
思
主 义
核心:科学实践观
哲
学
意义: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
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
B、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
慧能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是物质的存在方 式和固有属性 ——运动着的物质的 特殊状态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稳定和 平衡状态
——是绝对的
万物皆动,没有例外, 所以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是绝对的 ——是相对的
相对于某种运动形式 相对于一定的空间位置 相对于事物自身的“质” 因而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荀子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 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 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 界的可能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 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新中不断 发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 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意义和方法
一定要以我国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 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 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 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 践和新的发展。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同 自已的思想实际相联系 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 实用主义
物质无非是各 种实物的总和,而 这个概念就是从这 个总和中抽象出来 的。
科学物质观:
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能被人的意识反映
科学物质观产生的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巨大飞跃 使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与唯 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不可知论 划清了界限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严 整性和彻底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 基础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第一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与以往的哲学否认、掩盖其阶级性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表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是无产阶级阶级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体现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核心的观点。
它要求把理论和实践贯通起来,打破了以往哲学知行脱节的严重弊端。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基础。
科学的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了科学的说明。
3、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同时就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观点,蕴含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之中。
第一,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实事求是体现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第三,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3-辩证法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节辩证法两个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辩证法的总特征)。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重点学习三大规律)。
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一、两大观点——辩证法总特征(一)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概念: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事物与事物之间,即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即内部联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分为自在事物联系(人出现以前就有的)和人为联系(通过实践;独立于意识之外;固有规律),均是客观的。
(2)普遍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
(无孤立的事物)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有中介)必然联系——偶然联系(如守株待兔)内部联系——外部联系(4)条件性:联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普遍性),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均存在联系(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六度空间理论”(条件联系)区别:普遍性性强调有联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客观性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有联系,但不能主观臆造;多样性强调在承认普遍性基础上认为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
条件性侧重于说并非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需要搭建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联系。
3.整体与部分原理区别含义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公务员、事业单位笔试讲义(全):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笔试讲义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 年月2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一章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唯物主义 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两大派别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几种表现:“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人是万物的尺度”、“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雄造时势。
★★客观唯心主义的几种表现:中国宋代的朱熹主张“理在事先”“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德国的黑格尔指出整个世界都是“绝对 精神(绝对观念)”的产物;程颐:“有理则有气”“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神明,讲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一些简单的物质构成,如水、火等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机械构成,善于用片面、孤立、 (形而上学) 静止地看问题 ★共同点:都主张世界的物质性。
★区别: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唯心主义,而新唯物主义则坚持唯物史观。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客观唯心主义——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3物质与意识:物质 意识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 及可利用性两大总体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 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结合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唯物主义五大基本范畴 :实践 认识 认识论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
社会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形态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 反作用 一切事物在变化与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现象与本质(结合认识论) 原因与结果(结合联系的观点) 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行性与现实性 内容与形式 实践观 真理观 认识观 决定 反作用 积极投身实践,并重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们根据规律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第二章辩证唯物论一、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指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套PPT课件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 功,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 失败。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 反作用。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 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 力,同时认识也能够指导实践并 取得成功。
03
历史唯物主义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虽然由社会存在决定,但并不总是与社会存在保持完全一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 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 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 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 础的发展和变革。
要点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 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在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经济 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0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实践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 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讲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讲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包括哲学三大定律和辨证法。
讲的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思维)都成对出现,既矛盾又统一。
以及"对立双方"之间相互关系规律的法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古今世界上各种哲学流派支离散杂的哲学统一起来的完整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份之一。
哲学,亦称为大智慧学。
它是宇宙间最大的文化,即宇宙文化。
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成对出现的。
这个规律,史前的古人早就发现了,并把它称为宇宙的基本规律、基本法则、宇宙大法、天地大法等等。
1.对立统一定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基本定律中,最最基础,最最基本、最最普遍的第一大律:"对立统一"定律,是宇宙的基本法则。
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和现象(包括思维)都遵循这个法则。
即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思维)都成对出现,既矛盾又统一。
什么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相反的两个或两个方面的事,物和现象(包括思维)。
"统一",意为统于一,来源于一。
"对立统一",是说,对立的双方,即相反的两个方面的事,物和现象(包括思维),原本是一个事物,统一于一个事物。
反过来,毛泽东称为"一分为二"。
或叫两分法,两点论,西方称为二元论等。
只不过现代哲学,把对立出现的双方,一亇叫矛,一个叫盾。
并认为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包括思维)之中,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在五千年前的中国古"易",把对立的双方,一个叫阴,一个叫阳。
阴阳无处不在,阴阳遍及一切事,物,现象(包括思维)之中,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可以相互转化。
二千多年前中国的老子,在"道德经"上,把对立的双方,一个称为无,一个称为有。
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相互转化。
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释迦独立证悟了这个宇宙自然大法: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存在因果关系。
2024版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
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
2024/2/3
17
认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 不断上升的过程。
认识的规律
认识的发展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 客观规律。
认识中的主观与客观
2024/2/3
26
07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0的内容
2024/2/3
28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3
29
2024/2/3
6
0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024/2/3
7
物质与意识关系
2024/2/3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 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正确的 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世界的本质。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1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2024/2/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 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表现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始终 存在着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表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2024/2/3
2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优越性
202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讲义(精华版)
202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讲义(精华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并随其他科学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两者谁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这是哲学的两大派别。
②两者有无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论者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三、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真题精选】“他说你行,你不行也行;他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
在哲学上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物辩证法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观点、进步性、局限性)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义第一章现时代精神的凝炼——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点: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第一节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常新的学问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这两个词组成;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
概括: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普遍具有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
哲学以理论的形态对世界观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和必要的论证。
思考:哲学并不神秘,但学好哲学又不容易。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自觉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贯彻和体现在人生领域,就是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生死、苦乐、荣辱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从历史上看,哲学在产生的初期,是同具体科学结合在一起的。
哲学和具体科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是有区别的。
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某一特殊的领域和方面,研究它的特殊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还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哲学不能离开具体科学。
哲学的智慧是从具体的科学知识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
另一方面,各门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二、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基础知识讲义马克思主义哲学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3、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4、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5、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第一讲
•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俄 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 伟大飞跃。十月革命胜利后,从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 济政策,充分体现了列宁在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过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 律的唯物主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俄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观察和处理俄国经济社会发展问 题的结果。
• 它要求把理论和实践贯通起来,打破了以往哲学知 行脱节的严重弊端。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哲学家 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就是说,以往的哲学都局限于在理论上“解 释世界”,而忽视了“改变世界”这个更为根本的 任务。与它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在实 践中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学称为 “实践的唯物主义”,认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 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 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 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 新观点新论断,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 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坚持、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 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领导全国 人民成功地开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 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生动 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党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推进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
•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和科学性 相统一的基础。科学的实践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 那些脱离实践、以抽象教条为内容的哲学区别开来 ,它以人民群众丰富的实际生活为源泉,是在实践 中产生、经过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的科学理论;它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的革命性 ,不仅公开宣布自己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而且把自己的理论彻底地付诸人民群众改 造世界的革命实践。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实现了统一。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大学赵家祥版本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观第一节哲学与哲学观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是什么?(1)从词源考证的角度,可以把哲学理解为“智慧学”或“爱智之学”。
(2)从与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可以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称之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3)从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看,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从哲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看,哲学是以最普遍的范畴及其构成的逻辑体系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
(5)概括起来,可以说,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以世界整体为研究对象,以人类实践及其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其“活水源头”,力图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概括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既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本考点真题链接:哲学(1998名解),哲学与反思(2008名解),解释哲学(2009简答)2.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具体展开,显示的是其本体论内涵与认识论内涵。
(1)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世界是思维或精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世界的本质和基础是思维或精神还是物质?对这个问题做出的哲学回答,是关于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的学说,即本体论。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另一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方面涉及的是世界是否可知、人的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现实的问题,属于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方面与认识论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其一,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
其二,认识论是本体论的进一步延伸和归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节哲学的起源、对象、特点和功能一.哲学的起源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其形成的标志是人们理性理解和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的思想的产生,形成的根本条件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证知识的大量积累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生产活动,一方面把人和自然界区别开来,造成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把人和人区别开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以生产资料占有为基础的社会交往关系。
二.哲学的对象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哲学的对象规定为“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哲学的特点和功能特点:第一,哲学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第二,哲学是通过一定的概念和范畴系统把握对象的,这是由哲学是一种反思所决定的。
第三,哲学是远离物质基础的意识形态。
功能:第一,哲学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哲学的功能还表现在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
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依赖于存在的,就是唯物主义。
凡是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思维不依赖于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某种精神实体,认为这种精神实体先于物质世界,先于人而独立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个人的主观感觉或意识。
三.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哲学的党性是指:任何一种哲学不属于唯物主义,就属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是不存在的。
在哲学及其发展的历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之外,还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三大科学发现: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崭新的世界观第一次公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有着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使哲学第一次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出现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认识、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
第三,唯物历史观的出现,一方面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的统治,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科学。
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自两个方面的动力:一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新鲜经验以及自然科学发展新成果的概括和总结;二是对敌对思想以及国际工人运动中错误思想的批判和斗争。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疑的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和提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指导我们完成民主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统一的基础,是世界万物共同的本原或本质;意识依赖于物质,事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础。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的基本形式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经受了实践和科学发展的考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揭示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性,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它强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抓主了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
二.运动及其基本形式恩格斯说:“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事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形式之间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
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原理,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是永恒的、不灭的,因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具体表现在: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互相依赖。
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总之,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时间和空间时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指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同物质运动一样,是既不能被创造的也不能被消灭的。
因此,时间空间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可变性,也事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时间空间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它们的有限性是辨证统一的。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是人类从自身的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中概括出来的科学结论。
正确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必要条件。
第二,正确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
第三,正确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成功的改造世界的必要条件。
四.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秩序,一定如此的趋势,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规律具有稳定性。
第二,规律具有普遍性。
第三,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第四,规律存在于物质运动过程的始终,决定着物质运动过程的前途和方向。
第五,规律具有绝对性,是客观的。
第二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意识的起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事物质运动合乎规律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
意识的产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无生命物质的反应到生物的反应,低等生物的反应到高等生物的反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
造成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本质区别的是人类自身的活动——劳动。
人类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
第二,思维的工具——语言,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第三,劳动改造了人类自身身体状况,特别是促进了思维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和日益完善。
第四,劳动不仅使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而且使意识的产生的可能转化为现实。
二.意识的本质意识依赖于物质,不仅表现在意识的起源上,而且表现在意识的本质上,即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应。
意识是由各种彼此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着的认识因素和情感意志因素等构成的复杂体系。
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或内在联系。
三.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不仅能够以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反映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够运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能动的反映事物的本质或内部联系,由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能够通过指导实践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物质的东西,在自然界打上“人类的印记”。
这就是列宁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第三,人类的意识活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第四,意识对人的大脑和人体的生理过程有能动的反作用。
总之,意识的能动性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认识和实践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具有能动性,但同时又认为意识的能动性是依赖于物质的,是受客观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的。
第一,意识的能动性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客观物质条件在思维中的反映,是由客观物质条件决定的。
第三,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回答。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即世界万物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原的问题。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根据和哲学证明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以科学发展所提供的大量系统是实为根据的。
哲学证明(P93-P94)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保证。
解放思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是统一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一致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和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也是一致的。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