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局域统计量的黑龙江省多尺度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变化_刘畅

合集下载

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碳汇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黑龙江森工集团40个林业局的调查数据

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碳汇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黑龙江森工集团40个林业局的调查数据

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碳汇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黑龙江森工集团40个林业局的调查数据陈丽荣;朱振锋【摘要】文章选取了黑龙江森工总局4个林管局下属40个林业局2003年—2012年的微观数据,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黑龙江森林碳汇量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定量分析了林业政策、林区经济、自然因素三个潜变量及其观察变量对森林碳汇量的作用路径和作用效果。

研究表明:林业政策、林区经济和自然状况这三类外因潜变量对森林碳汇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自然状况对森林碳汇影响最大,其次是林业政策,林区经济对森林碳汇影响成效较小。

最后结合各观察变量对其潜变量的影响数据,提出三个提高森林碳汇量的建议:合理扩大区域内有林地面积,并提高森林蓄积量;进一步实施积极的林业保护、建设政策;逐年摆脱林区对林业的依赖,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期刊名称】《经济师》【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3页(P189-190,192)【关键词】森林碳汇量;结构方程模型;影响因素【作者】陈丽荣;朱振锋【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国内目前有关森林碳汇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角度:一是从全国角度出发研究森林碳汇量影响因素,如续珊珊(2010)选取辽宁、河北等20个省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量化分析了造林面积、受害森林面积、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木材产量以及营林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等因素对森林碳汇量的影响;二是从区域角度出发研究森林碳汇量影响因素,如黄从德(2008)经过对四川森林植被的碳密度的研究,得出由于其地带性分布规律受到垂直地带性、人类活动干扰及其叠加效应的影响,总体上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降低。

由此指出,人类活动的干扰是影响四川森林植被碳密度和碳储量空间分异特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的最重要因素,李惠敏(2004)采用目测法从森林类型、林龄结构等方面单因素地分析了其对森林资源碳储量的影响。

森林碳储量空间统计学的协同克里格法

森林碳储量空间统计学的协同克里格法

森林碳储量空间统计学的协同克里格法引言:森林碳储量是指森林生物量及其所包含的碳元素的总量。

准确估计森林碳储量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空间统计学在森林碳储量估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协同克里格法成为一种常用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森林碳储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详细描述协同克里格法在森林碳储量空间统计学中的应用。

一、森林碳储量的概念及重要性森林碳储量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中储存的碳元素总量,包括活体碳、死体碳和土壤有机碳等。

森林碳储量的准确估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评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能力,制定合理的森林管理政策,以及推动碳排放减少和生态保护。

二、空间统计学在森林碳储量估计中的应用空间统计学是指研究空间变量的分布及其随机性的一门学科。

在森林碳储量估计中,空间统计学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样点数据来预测未知位置的碳储量,并揭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协同克里格法是一种基于空间统计学的插值方法,它基于空间自相关原理,通过已知样点数据的空间相互关系来推断未知位置的碳储量。

协同克里格法利用了不同尺度的协方差函数,依据不同尺度下的变异性,进行合理的插值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收集已知位置的样点数据,包括森林碳储量和与碳储量相关的环境因素。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异常值处理、空间变换等。

2. 协同变异函数估计:计算已知样点数据之间的协方差函数,并根据不同尺度的变异性进行拟合和估计。

3. 变异函数模型选择:选择适当的变异函数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和模型验证。

常用的变异函数模型包括球型模型、指数模型和高斯模型等。

4. 空间插值与预测:根据已估计的变异函数模型,对未知位置的碳储量进行插值分析,并得出空间预测结果。

常见的插值方法包括克里格法、逆距离加权法和径向基函数插值法等。

5. 空间插值结果评估:对插值结果进行评估,包括预测误差、模型拟合度和空间分布的一致性等。

应用不同预测方法对天然蒙古栎含碳质量的估算

应用不同预测方法对天然蒙古栎含碳质量的估算
ïY s = e β s0 ×D β s1 +ε s
ï
一元模型: íY b = e β b0 ×D β b1 +ε b
good estimation results.
Keywords Carbon content; Natural Quercus mongolica; Additivity; Nonlinear seemingly uncorrelated regression
森林、土壤、海洋组成了世界上三大固碳生态系
erage absolute error was less than 16.47 kg. The inclusion of tree height factor total amount and the binary model predictive
ability of the tree stem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mong the five different methods for estimating carbon content, the carbon
Fu Cong(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P. R. China) ; Ma Shangyu, Wang Hezhi( Planning and Design
lnstitute of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 Yu Zhongliang, Liu Lu( Jilin Provincial Academy of Forestry
立木生物量和含碳量统计信息见表 1。
本研究收集于来自黑龙江省萝北、庆安、虎林、
统计量

空间误差模型在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的应用_刘畅

空间误差模型在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的应用_刘畅

摘 要 基于黑龙省 2010 年一类调查数据和重点公益林检测样地(5074 块)数据以及同期 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59 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以森林碳储量为因变量,以胸 径、每公顷株数、海拔、坡度及降雨与温度的乘积因子作为自变量,利用 GeoDA 软件构建 计算最佳 空间误差模型, 用全局 Moran I 来描述不同空间尺度下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 带宽(25 km)下的局域 Moran I 来表现模型残差的空间分布,计算组内方差来解释模型残 差的空间异质性, 最后将模型的预估结果生成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图。 结果表明: 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的分布具有空间效应; 本文所选林分因子、 地形因子及气象因子都显著 影响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 胸径是最主要的因子。 空间误差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模型残差 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空间异质性。 由模型的预估结果可以看出, 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存在很 大差异,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及大兴安岭地区等地是森林分布较密集的区域,松嫩平原地区 的森林碳储量分布较少,完达山地区处于中等水平。 关键词 空间误差模型 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 Moran 指数 中图分类号 S717.1 文献标识码 A Predic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using spatial error model. LIU Chang, LI Feng-ri, ZHEN Zhen (College of Forestry,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from Chinese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CNFI) and Key Ecological Benefit Forest Monitoring plots (5074 in total)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2010 and concurrent meteorological data coming from 59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located in Heilongjiang, Jilin and Inner Mongolia,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spatial error model (SEM) by GeoDA using carbon storage as dependent variable and several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cluding diameter of living trees (DBH), number of trees per hectare (TPH), elevation (Elev), slope (Slope), and product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Rain_Temp). Global Moran I was computed for describing overal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s of model results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Local Moran I was calculated at the optimal bandwidth (25 km) to pres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residuals. Intra-block spatial variances were computed to explain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residuals. Finally, a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carbon storage in Heilongjiang was visualized based on predic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 Heilongjiang had spatial effect and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tand, top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especially average diameter of living trees (DBH). SEM could solve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heterogeneity well.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 in distribution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The carbon storage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Zhangguangcai Mountain, Xiao Xing’an Mountain and Da Xing’an Mountain where dense forests existed, rarely distributed in Songnen Central Plains, while Wanda Mountain had moderate-level carbon storage. Key words: spatial error mode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Moran index.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பைடு நூலகம்
概述
固碳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植被和 土壤中的能力。而碳储量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中积累的有机碳的总量,包括植被、 土壤和枯枝落叶等。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和碳储量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维护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方法
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的碳含量,结合相关生态 学理论,推算出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和碳储量。直接测量法精确度高,但工 作量大,需要大量样地和样本。
总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在取得一定成果的仍面临数据质量、机制 理解等问题与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和技术手段, 提高研究精度和深度,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谢谢观看
在研究数据来源方面,主要包括卫星遥感数据、地面实测数据以及模型模拟 数据等。其中,卫星遥感数据能够大范围、周期性地获取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 信息,是研究森林碳储量的重要数据来源。地面实测数据则通过设置样地、测定 生物量等手段,为森林碳储量的研究提供详细的空间信息。模型模拟数据通过对 生态系统的模拟,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碳储量变化。
参考内容二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与储量研究 逐渐受到广泛。本次演示旨在综述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现状、方法、数据 来源、研究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固碳减排的重要作用。 目前,针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 测量方法包括生物量法、涡度相关法等,能够直接获取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数 据。而间接测量方法则通过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反演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分布。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 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收支评估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收支评估

谢谢观看
生物量估算法: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分布规律,通过遥感技术和地面 抽样调查,估算出森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从而推算出其固碳功能和碳储量。 生物量估算法具有高效、宏观的优点,但需要建立在对森林生态系统充分了解的 基础上。
过程解析法: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进行详细研究,建立数学模型, 模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从而得出其固碳功能和碳储量。过程解析法具 有定量化、动态化的优点,但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持。
3、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主要包 括数据清洗、统计分析和模型构 建等
1、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主要森林生 态系统的碳储量分布不均,其中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以及东南林区的碳储量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林区的森林面积较大,树种丰富,植被覆盖度高。
2、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还表明,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呈现出明 显的变化趋势。其中,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森林生态 系统的碳储量有所减少。特别是在一些采伐频繁、管理不善的林区,碳储量的减 少更为明显。
3、碳收支评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状况处于 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虽然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 储量有所减少,但这些减少的碳元素并未全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而是部分被林木生长所吸收。因此,整体上,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仍 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 收支评估
基本内容
中国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其森林生态系统多样,包括温带落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等多个类型。这些森林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 质资源,如木材和林产品,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如碳储存和气候调节。 因此,对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收支进行评估,对了解我国森林生 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西北植物学报Κ2005Κ25;4ΓΠ835—843A ctaB ot.B orea l.-O cciden t.S in.文章编号Π100024025;2005Γ0420835209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方法及进展Ξ刘 华Κ雷瑞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Κ陕西杨陵712100Γ摘 要Π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Λ从现存生物量的角度出发Κ综述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及手段Κ以及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Κ并从实际情况出发探讨我国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Λ关键词Π碳储量Μ碳平衡Μ森林生态系统中图分类号ΠS718.55+4 文献标识码ΠAResearch M ethods and Advances of Carbon Storage andBa lance i n Forest Ecosystem s of Ch i naL I U H uaΚL E I R u i2de;Co llege of R esource and Environm entΚN o rthw est Sci2T ech U niversity of A griculture and Fo restryΚYanglingΚShaanxi712100ΚCh inaΓAbstractΠFo rests p lay a very i m po rtan t ro le in global carbon cycle.In ligh t of ex tan t b i om assesΚthe paper summ arizes m ajo r research m ethods and m easu res adop ted in studying carbon sto rage and balance in fo rest eco system s of Ch inaΚand research trends in these fields as w ell as p ractically discu ssing developm en tal tendencies and som e u rgen t p rob lem s in the fu tu re researches of the fields in ter m s of the realities of Ch ina.Key wordsΠcarbon sto rageΜcarbon balanceΜfo rest eco system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Κ它不仅具有改善和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功能Κ而且在全球碳平衡中起着巨大的作用Λ这是因为它储存了陆地生物圈有机碳地上部分的76%~98%[1Κ2]和地下部分的40%[3]Λ碳平衡的研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研究热点ΚCO2作为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Κ也首当其冲成为关注的焦点Λ碳是生命物质中的主要元素之一Κ是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Λ与其它陆地生态系统相比Κ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Κ每年固定的碳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2 3[4]Κ成为生物圈中对地球初级生产的最大贡献者Λ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由1998年的13.92%[5]增加到2004年的16.55%Κ随着植树造林步伐的加快和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Κ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将会达到20.3%Κ到2050提高到26%[6]Λ因此Κ有关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Κ相关的工作已做了很Ξ收稿日期Π2004207204Μ修改稿收到日期Π2004210218基金项目Π国家林业局:十五Φ重点项目;200124Γ作者简介Π刘 华;1976-ΓΚ女;蒙古族ΓΚ博士研究生Κ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森林碳通量及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研究Λ多[1Κ7~22]Κ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方法Λ归结起来Κ主要分两大类Π一类是利用微气象原理和技术测定CO2通量的方法Λ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此方法Κ建立了150多个观测站Μ为了使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国际接轨Κ中国科学院[23]于2002年正式启动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项目Κ在长白山、千烟洲、鼎湖山和西双版纳设立了4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定位观测站[24Κ25]Κ具体测定原理见文献[24~27]Λ另一类是与生物量紧密相关的反映碳累积量的现存生物量清查方法Λ我国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对该系统进行了研究Κ但由于所研究的群落、林分以及所选尺度的大小不同Κ对碳储量和碳平衡估算的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异Λ因此Κ本文着重就与生物量相关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平衡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整理Λ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蓄积量和生物量为主要调查因子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样地调查资料是森林资源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主要来源Λ研究表明Κ某一森林类型的生物量与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蓄积量、林龄等Γ有着密切的联系[28]Λ在我国Κ林业调查分国家森林资源清查;又称一类清查Γ、规划设计调查;又称二类清查Γ和作业设计调查三大类Λ自建国以来Κ分别于1950~1962年、1973~1976年;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Γ、1977~1981年;第二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Γ、1984~1988年;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Γ、1989~1993年;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Γ和1994~1998年;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Γ6个时段已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森林资源清查和复查工作Κ取得了包括人工林和天然林在内的大量的森林资源资料Λ而且Κ森林清查的对象是从幼小到成熟林木的几乎所有的森林类型Λ具有分布范围广Κ测量因子易获得和时间连续性强的优点Λ2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基于生物量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估算是利用生物量和干物质中碳含量的乘积得来的Κ是由植被;包括树木和非乔木Γ、枯落物和土壤三部分组成Κ其大小决定于植被类型、林分面积、立地条件、自然环境等方面Λ其碳平衡过程主要是植物从大气中吸收CO2Κ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化合物并固定在各器官如叶、干、枝、根和繁殖器官上Κ用于生物呼吸以维持树木生长、林龄增长等生命活动Κ同时树木死亡、自然凋落物和土壤碳分解也是释放CO2的主要途径[22]Λ2.1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目前Κ我国对森林碳储量的估计Κ无论在森林群落或森林生态系统尺度上还是在区域、国家尺度上Κ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测定森林植被的生产量与生物现存量再乘以生物量中碳元素的含量推算而得Λ因此Κ森林群落的生物量及其组成树种的含碳率是研究森林碳储量的关键因子[29]Λ我国森林生物量最早的测定是由潘维俦、冯宗炜、李文华等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30Κ31]开始进行的Λ现已报道的相关研究资料比较丰富Κ但由于不同的研究者所选的研究地点、森林类型、研究尺度大小以及生物量测定方法的不同Κ使得碳储量的估算方法和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异Λ具体研究方法见表1和表2Λ碳含量的数值大小也是引起碳储量估算差异不容忽视的因素Λ由于植物既有低碳组织Κ又有高碳组织Κ国际上常用的树木碳含量值为0.45~0.50[32]Λ而对某些森林群落组成树种的碳含量的直接测定也有报道[12Κ29Κ33~35];表3ΓΛ2.2 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研究方法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包括碳输入和碳输出两个过程Λ碳的输入主要是植被对CO2的固定Κ碳的输出包括群落呼吸作用、凋落物和土壤碳的分解作用释放CO2的过程Λ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Λ图1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F ig.1 Carbon cycle in fo rest eco system s638西 北 植 物 学 报25卷表1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研究方法T able1 M ethods in bi om ass researches of fo rest eco system s生物量B i om ass研究方法及来源R esearch m ethod and o rigin森林类型Fo rest type特点Feature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法皆伐法[34Κ36]青海云杉、刺槐、水杉、柳杉、热带山地雨林、测定精度高Κ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Κ对森林的破坏性大Λ在热带地区森林生物量的测定中可以取得客观的数据Λ相对生长法[37~40]杉木、马尾松、兴安落叶松、青冈、长白山温带森林、暖温带针叶林、西南硬叶常绿阔叶林、天山云杉、峨嵋冷杉利用林木易测因子来推算难于测定的林木生物量Κ从而减少测定生物量的外业工作Λ可以进行大尺度森林生物量的估算Λ对估计同类林分的生物量Κ有一定的精度Λ但是由于实测资料较少Κ而且在进行实地测量时Κ又往往选择林分生长较好的地段为样地Κ其生物量都较高Κ从而使得平均生物量偏大[16]Λ材积源生物量法[41]热带山地雨林是推算大尺度森林生物量的简易方法Κ但不能精确估算Λ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9Κ17Κ30Κ42]杉木、马尾松、云南松、华山松、落叶松、红杉、云杉、冷杉、油松、柏木、柳杉、铁杉、水杉、桦木、椴、栎、热带林、常绿阔叶林、桉树、阔叶混交林、杂木、疏林及灌木、兴安落叶松克服了材积源方法的不足Κ也弥补了平均生物量法所带来的人为的差异Μ实现了由样地调查向区域推算的尺度转换Κ可以对区域尺度的森林生物量进行估算Λ由于样本数少Κ对桦木、栎类、桉树等建立的生物量与蓄积量的线形关系还存在争议[43]Λ基于此ΚZHOU等克服了样本容量小的缺点Κ建立了兴安落叶松生物量与蓄积量的双曲线模型Κ但不能确定是否适合其它类型的森林生物量的估算[44]Λ枯落物网袋法[48Κ49]平衡法[50]青海云杉、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红松林、峨嵋冷杉等黄土高原刺槐林是目前枯落物实测的唯一较好的方法Κ其准确性易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Κ且费时费力Λ利用林分类型的生物量模型进行推算Κ可反映历史水平Κ弥补了网袋法的不足Λ根系挖掘法 收获法[34]钻土芯法[15Κ48Κ51]挖掘法结合取土柱法[36]青海云杉、红松、冷杉等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岳桦林刺槐、水杉、柳杉这是最常用、古老的测定根系生物量的方法Κ测定方法及所需工具简单Κ需要大量人力Κ测定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精确Κ但很难进行时间动态的跟踪[52]Λ该方法是目前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Κ主要适用于对细根的研究Κ对根的分枝格局及粗根的生物量测定误差较大Κ但结果的可信度较高[52]Λ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Κ合理结合上述两种方法表2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方法T able2 R esearch m ethods of carbon sto rages of fo rest eco system s计算公式Fo r m ula碳含量C content研究尺度范围R esearch item文献来源O rigin of references生物量×碳含量0.45~0.50植被、凋落物、根系[7Κ11]生物量×碳含量燃烧法测定C含量加权后的系数植被、凋落物、根系[10Κ45]T c=;aV+bΓ・Cc0.50植被[9Κ17Κ30] T c=B t×Cc0.50植被[53]T c=V・D・SB・BT・;1+TDΓ・Cc0.45森林群落;包括林下植被Γ[1] T c=V・B’・Cc0.45植被[46] Sc=D s・H・C・Cc・S0.58土壤[47]注ΠT cΠ森林群落;包括林下植被Γ碳储量ΜaΚbΠ常数ΜVΠ森林类型或省市的森林蓄积量;m3ΓΜB tΠ森林植被的宗生物量ΜCcΠ植被、凋落物、根系及土壤中C含量值ΜDΠ树干密度;m g・m-3ΓΜSBΠ各龄级各森林类型的林木树干与乔木层生物量的比值ΜBTΠ乔木层和群落生物量的比值ΜT cΠ森林植被碳储量ΜB’Π增加单位蓄积量时Κ某森林类型生物量的平均增加值ΜScΠ土壤碳储量ΜD sΠ土壤容重ΜHΠ采样深度ΜCΠ土壤有机质百分含量ΜSΠ面积Λ表3 不同森林类型的平均碳含量及测定方法T able3 Carbon content and deter m inati on m ethods of different types of fo rests in Ch ina森林类型Fo rest type平均碳含量M ean content of C测定方法D eter m inati on m ethod文献来源O rigin of references辽东栎Q uercus liaotung ensis0.4761干烧法[29]白桦B etu la p laty p hy lla0.5008干烧法[29]山杨P op u lus d av id iana0.4859干烧法[29]油松P inus tabu laef orm is0.5030干烧法[29]侧柏P la ty clad us orientalis0.5030干烧法[29]华北落叶松L arix p rincip is2rup p rech tii0.5097干烧法[29]红皮云杉P icea kora iensis0.5111干烧法[29]青海云杉P.crassif olia0.5212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34]栎林Q uercus fo rest0.4991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21]杉木Cunning ham ia lanceola ta0.4930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21]火炬松P inus tead a0.5448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21]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T rop.M nd p ri m ary rain fo rest0.5487重铬酸钾2硫酸氧化湿烧法[12]热带山地雨林更新林T rop.M nd regenerative rain fo rest0.5198重铬酸钾2硫酸氧化湿烧法[12]马尾松P inus m assoniana0.5446重铬酸钾外加热法[36]刺槐R obin ia p seud oacacia0.42-[46]杨类P op u lus sp.0.51-[46]7384期刘 华Κ等Π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方法及进展2.2.1 森林碳的固定 大气中能进行全球循环的CO2气体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是森林固碳的两个基本前提Λ碳的积累作用并不是线性的Λ早期的碳积累作用较快Κ随着树木逐渐趋于成熟Κ固碳速度也将有所下降Κ直到树木的年呼吸速率与年碳吸收相等时为止[54]Λ因此Κ通过测定树木净光合作用速率和叶面积指数Κ根据植物种群结构参数Κ可以推算出林地光合作用固定的C量[59]Λ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的测定现在普遍使用的仪器是便携式CO2分析仪Λ此外Κ还可以利用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所获得的林地生物量的变化计算C的积累Λ2.2.2 群落的呼吸作用 森林群落的呼吸量的测定中因累加法最便于操作而被广泛使用Λ具体方法是将林木伐倒后Κ分别对不同器官和同一器官的不同直径部位;对非同化器官而言ΓΚ利用碱;KOHΓ吸收法进行呼吸的测定Κ然后累加[56Κ57]Λ另一种方法是利用非同化器官的直径级与长度的关系Κ确立呼吸速率与直径间的数量关系Κ推导出林木呼吸速率的计算模型[56]Λ目前Κ利用便携式红外CO2分析仪Κ测定树木各器官不同部位的呼吸速率Κ并通过建立各器官大小与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Κ推算单株总体的呼吸速率以及整个群落的呼吸消耗量是普遍采用的方法[55]Λ2.2.3 凋落物和土壤碳的释放 常用的测定方法是用密闭碱液吸收法[57]Λ近年来Κ利用红外CO2气体分析仪进行测定也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58]Λ对于大尺度的研究Κ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推算土壤的呼吸值Λ杨昕等[83]利用实测资料建立了一套直接计算土壤呼吸的公式ΚRR=N PP CΚ其中RRΠ土壤异氧呼吸量ΚN PPΠ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ΚCΠ土壤碳密度Λ在实验条件如试验仪器不足的情况下采用某些可测定的指标Κ建立其与土壤呼吸间的定量关系Κ如A T P含量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研究方法Λ3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Λ在1997年京都会议以后Κ如何精确定量评估森林作为温室效应气体CO2的吸收源和库的作用Κ及如何准确阐明森林作为CO2吸收源的问题已不仅是全球生态学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Κ同时也成为满足京都议定书制定的CO2排放目标的迫切需要Λ中国的森林主要分布于中纬度或温带及亚热带地区Κ寒温带及热带较少Λ其中Κ人工林居世界第一Κ已成林的人工林面积约3425万hm2[54]Κ其中80%以上为中、幼林和近熟林[53]Κ因此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作用是不容忽视的Λ目前Κ我国对有关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Κ但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非常有意义的工作Λ方精云等[9]基于中国近50年来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对中国森林植被地上部分碳库及时空变化作了大尺度的研究探讨Λ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Κ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引起森林资源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是造成中国森林生物碳储量较大幅度的下降的主要原因Μ此后Κ由于人工林面积的迅速扩大Κ森林碳储量又开始回升Λ据此推算Κ最近20年来Κ中国森林碳的平均累积量为0.021Pg C aΚ起到了碳汇的作用ΛStreets等[60]研究指出Κ中国森林对大气CO2的净吸收已从1990年的0.098Pg C a升高到2000年的0.112Pg C aΛ王效科等[1Κ61]以各林龄级森林类型为统计单元Κ得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C储量为3.255~3.724PgCΜ不同龄级的森林植物碳密度差别较明显Κ且碳密度的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Κ这说明人为干扰对森林植被C密度的影响远高于气候等自然因素Λ除了上述的一些总体研究外Κ我国许多学者还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及碳平衡进行了详细研究Λ如Π李意德、吴仲民等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的生物量测定[41]、群落生产力[45]、群落[57]、土壤和凋落物的呼吸[58]、林地土壤碳储量和CO2的排放[67]、近冠层CO2通量特征[63]、皆伐对C库的影响[12]以及生态系统碳平衡[10]等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Λ田大伦、项文化等利用定位观测数据Κ对会同森林定位站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64~66]、碳密度、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67]和碳平衡[68]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Λ陈存根、刘建军等对秦岭定位站油松、锐齿栎等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和生产力[69]、土壤呼吸[70]、土壤和根系及土壤碳循环[71~73]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Λ此外Κ许多研究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也已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中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74~76]、凋落物及养分含量[77]、倒木贮量[78Κ79]、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地下C贮量[15Κ35Κ80]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Λ在我国的许多省区也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Κ如山东省[46]、青藏高原[14]、海南岛[81]、湖北宜昌[82]、四川贡嘎山[40Κ59]等Λ虽然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如上所述的一838西 北 植 物 学 报25卷些预期结果Κ但在基于生物量的森林碳储量的估算上Κ不同的研究结果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Κ无法确切反映出森林生态系统的现实状况ΛFang 等[9]估算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为4.63Pg Κ略高于赵敏[53]等的估算值3.778Pg Κ王效科[1]等的估算结果为3.255~3.724PgC Κ低于上述两者的Κ这主要源于所采用的方法和选择的参数值有别Λ马钦彦等[29]通过对不同森林类型碳含量的研究表明Κ以0.5作为碳转换系数估算碳储量的结果优于以0.45作为转换系数的估算结果Λ更准确地估算应该是分森林类型采用不同的碳含量值Λ王绍强等[5]通过对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不同研究进行比较Κ认为导致植被碳储量估算出现较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自然植被类型划分上的不同引起的面积差异Λ这说明碳储量的估测还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Λ总的研究结果表明Κ我国森林碳储量主要集中于云杉林、冷杉林、落叶松林、栎类林、桦木林、硬叶阔叶林和阔叶混交林7个林分类型中[19]Λ森林生态系统的总碳库为28.12Gt Λ其中Κ土壤碳库为21.02Gt Κ占总量的74.6%Μ植被碳库为6.20Gt Κ占总量的22.2%Μ凋落物层的碳储量为0.892Gt Κ占总量的3.2%Λ森林生态系统;包括植被、凋落物、土壤Γ平均碳密度是258.83t ・hm -2Λ热带森林净固碳力是最高Κ暖温性针叶林也较高Κ可能是由于我国暖温性针叶林和热带林多为次生林Κ其中幼龄林和中龄林所占比例较大而导致的[54]Λ4 展 望中国是人口大国Κ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期Κ生产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Κ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Λ这必将会给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Κ国家推出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野生动植物及生态区保护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六大生态建设工程Κ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永续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Λ由此也可见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任重而道远Λ在当前深入研究全球变化的背景下Κ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研究应该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不断改进和完善Κ进而使研究结果尽最大可能真实地反映出自然状况Κ为准确预测未来提供科学依据Λ资源清查资料是基于生物量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基础Κ受到研究者的普遍接受和应用Λ因此在具体的研究方法和采取的技术手段上将更为细致Κ并具有先进性Λ由于我国的森林类型复杂多样Κ有很强的地带性分布规律Λ在选择研究尺度及研究方法上应该分别对待Κ对不同地区不同的森林类型或树种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Κ得出不同地域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Κ为全国或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的估测增加精确性和可信度Λ关键要在传统调查方法指标的基础上Κ增加不同植被类型中不同层次碳动态的跟踪调查和复查Λ而且一些估算模型也应由静态或经验模型向动态或过程模型转变[26]Λ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Κ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手段也在逐渐向数字化转变Κ调查技术手段向精度高、速度快、成本低和连续化的方向发展Λ借助中高分辨率的卫星数据并有机结合:3S Φ技术是未来资源清查发展的主流方向Κ因为卫星遥感具有丰富的信息和实时数据处理与传输能力Κ可以监测森林资源现状及消长变化情况Κ而且对人迹稀少、常规方法难以调查的地区;如西藏Γ更显其威力ΚGPS 可用于样地野外定位及区域边界和面积的测定Κ加之G IS 对空间属性的强大分析功能Κ这样可提高调查精度Κ又减少经费投入和劳动强度Λ比如Κ根据一些统计和样方实测数据Κ利用G IS 探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碳循环的过程和碳平衡进行动态跟踪等等Λ这些工作为今后全面研究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以及在全球碳平衡中的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Λ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动态变化的系统Κ现在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的方法各有偏重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Λ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提倡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Κ而且也倡导多学科研究人才的介入与联合Κ使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Λ参考文献Π[1] W AN G X K ;王效科ΓΚFEN G ZW ;冯宗炜ΓΚOU YAN G Z Y ;欧阳志云Γ.V egetati on carbon sto rage and density of fo rest eco system s in Ch ina [J ].Ch inese J ou rna l of A pp lied E cology ;应用生态学报ΓΚ2001Κ12;1ΓΠ13-16;in Ch inese Γ.9384期刘 华Κ等Π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方法及进展048西 北 植 物 学 报25卷[2] FAN G J Y;方精云Γ.Fo rest bi om ass carbon poo l of m iddle and h igh latitudes in the no rth hem isphere is p robably m uch s m aller thanp resent esti m ates[J].A cta P hy toecolog ica S in ica;植物生态学报ΓΚ2000Κ24;5ΓΠ635-638;in Ch ineseΓ.[3] M A I H I YΚBALDOCCH I D DΚJA RV IS P G.T he carbon balance of trop icalΚtemperate and bo real fo rests[J].P lan t Cell andE nv iro m en tΚ1999Κ22Π715-740.[4] KRAM ER P J.Carbon di oxide concentrati onΚpho to synthesisΚand dry m atter p roducti on[J].B io S cienceΚ1981Κ31Π29-33.[5] W AN G S Q;王绍强ΓΚZHOU C H;周成虎ΓΚLUO C W;罗承文Γ.Studying carbon sto rage spatial distributi on of terrestrial naturalvegetati on in Ch ina[J].P rog ress in Geog rap hy;地理科学进展ΓΚ1999Κ18;3ΓΠ238-244;in Ch ineseΓ.[6] KAN G H N;康惠宁ΓΚM A Q Y;马钦彦ΓΚYUAN J Z;袁嘉祖Γ.E sti m ati on of carbon sink functi on of fo rests in Ch ina[J].Ch ineseJ ou rna l of A pp lied E cology;应用生态学报ΓΚ1996Κ7;3ΓΠ230-234;in Ch ineseΓ.[7] FAN G J Y;方精云ΓΚCH EN A P;陈安平Γ.D ynam ics fo rest bi om ass carbon poo ls in Ch ina and their significance[J].A cta B otan icaS in ica;植物学报ΓΚ2001Κ43;9ΓΠ967-973;in Ch ineseΓ.[8] FAN G J YΚP I AO S LΚTAN G ZH YΚPEN G CH HΚJ I WΚALAN K KΚM EL I NDA D S.Internati onal V ariability in N et P ri m aryP roducti on and P reci p itati on[J].S cienceΨ2001Κ293;5536ΓΠ1723;in T echnical Comm entsΓ.[9] FAN G J YΚCH EN A PΚPEN G CH HΚZHAO SH QΚC I L J.Changes in fo rest bi om ass carbon sto rage in Ch ina betw een1949and1998[J].S cienceΚ2001Κ292;5525ΓΠ2320-2322;in R epo rtsΓ.[10] L I Y D;李意德ΓΚW U ZM;吴仲民ΓΚZEN G Q B;曾庆波ΓΚZHOU G Y;周光益ΓΚCH EN B F;陈步峰ΓΚFAN G J Y;方精云Γ.Carbonpoo l and carbon di oxide dynam ics of trop ical mountain rain fo rest eco system at J ianfenglingΚH ainan Island[J].A cta E colog ica S in ica;生态学报ΓΚ1998Κ18;4ΓΠ371-378;in Ch ineseΓ.[11] ZHOU Y R;周玉荣ΓΚYU Z L;于振良ΓΚZHAO S D;赵士洞Γ.Carbon sto rage and budget of m aj o r Ch inese fo rest types[J].A ctaP hy toecolog ica S in ica;植物生态学报ΓΚ2000Κ24;5ΓΠ518-522;in Ch ineseΓ.[12] W U Z M;吴仲民ΓΚL I Y D;李意德ΓΚZEN G Q B;曾庆波ΓΚZHOU G Y;周光益ΓΚCH EN B F;陈步峰ΓΚDU Z H;杜志鹄ΓΚL I N M X;林明献Γ.Carbon poo l of trop ical mountain rain fo rests in J ianfengling and effect of clearing2cutting on it[J].Ch inese J ou rna l ofA app lied E cology;应用生态学报ΓΚ1998Κ9;4ΓΠ341-344;in Ch ineseΓ.[13] SAN G W G;桑卫国ΓΚM A K P;马克平ΓΚCH EN L Z;陈灵芝Γ.P ri m ary study on carbon cycling in w ar m 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2leaved fo rest[J].A cta P hy toecolog ica S in ica;植物生态学报ΓΚ2002Κ26;5ΓΠ543-548;in Ch ineseΓ.[14] LUO T X;罗天祥ΓΚL IW H;李文华ΓΚL EN G Y F;冷允法ΓΚYU E Y Z;岳燕珍Γ.E sti m ati on of to tal bi om ass and po tential distributi onof net p ri m ary p roductivity in the T ibetan P lateau[J].Geog rap h ica l R esea rch;地理研究ΓΚ1998Κ17;4ΓΠ337-344;in Ch ineseΓ. [15] DU X J;杜晓军ΓΚL I U C F;刘常富ΓΚJ I N G;金 罡ΓΚSH I X N;石小宁Γ.Roo t bi om ass of m ain fo rest eco system s in ChangbaiM ountain[J].J ou rna l of S heny ang A g ricu ltu ra l U n iversity;沈阳农业大学学报ΓΚ1998Κ29;3ΓΠ229-232;in Ch ineseΓ.[16] FAN G J YΚW AN G G GΚL I U G HΚXU S L.Fo rest bi om ass of Ch inaΠan esti m ati on based on the bi om ass2vo lum e relati onsh i p[J].E colog ica l A pp lica tionΚ1998Κ8Π1084-1091.[17] FAN G J Y;方精云ΓΚL I U G H;刘国华ΓΚXU S L;徐嵩龄Γ.B i om ass and neet p roducti on of fo rest vegetati on in Ch ina[J].A ctaE colog ica S in ica;生态学报ΓΚ1996Κ16;5ΓΠ497-508;in Ch ineseΓ.[18] J I AN G Y L;蒋延玲ΓΚZHOU G S;周广胜Γ.Carbon equilibrium in L arix gm elinii fo rest and i m pact of global change on it[J].Ch ineseJ ou rna l of A pp lied E cology;应用生态学报ΓΚ2001Κ12;4ΓΠ481-484;in Ch ineseΓ.[19] L I U G H;刘国华ΓΚFU B J;傅伯杰ΓΚFAN G J Y;方精云Γ.Carbon dynam ics of Ch inese fo rests and its contributi on to global carbonbalance[J].A cta E colog ica S in ica;生态学报ΓΚ2000Κ20;5ΓΠ733-740;in Ch ineseΓ.[20] DON G W F;董文福ΓΚGUAN D S;管东生Γ.Effect of fo rest eco system s on carbon cycling[J].Chong qing E nv ironm en t S cience;重庆环境科学ΓΚ2002Κ24;3ΓΠ25-28;in Ch ineseΓ.[21] RUAN H H;阮宏华ΓΚJ I AN G Z L;姜志林ΓΚGAO S M;高苏铭Γ.P reli m inary studies of carbon cycling in th ree types of fo rests in theh illy regi ons of southern J iangsu p rovince[J].Ch inese J ou rna l of E cology;生态学杂志ΓΚ1997Κ16;6ΓΠ17-21;in Ch ineseΓ.[22] FAN G J YΚW AN G Z M.Fo rest bi om ass esti m ati on fo r regi onal and global levelsΚw 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 ina’s fo rest bi om ass[J].E col.R es.Κ2001Κ16Π587-592.[23] SH I F CHΚCH EN X WΚW AN G W JΚKEN TA RO T TΚYU K I O AΚKA I CH I RO SΚSH IGERU U.V egetati on characteristics of alarch2dom inant site fo r CO2flux monito ring study at the L ao shan Experi m ental Stati on in N o rtheast Ch ina[J].E u rasian J ou rna l ofF orest R esea rchΚ2001Κ3Π53-60.[24] W U J B;吴家兵ΓΚZHAN G Y S;张玉书ΓΚGUAN D X;关德新Γ.M ethods and p rogress of research on CO2flux of fo rest eco system[J].J ou rna l of N ortheast F orestry U n iversity≅东北林业大学学报ΓΚ2003Κ31;6ΓΠ49-51;in Ch ineseΓ.[25] W AN G W J;王文杰ΓΚSH I F C;石福臣ΓΚZ U Y G;祖元刚ΓΚYAN G F J;杨逢建ΓΚM AO Z J;毛子军ΓΚKo ike T akayo sh i;小池孝良Γ.。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估算及潜力分析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估算及潜力分析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估算及潜力分析谢立红张荣涛2012-2-1 16:27:50 来源:《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第4期摘要:随着《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森林碳汇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碳汇造林的广泛开展,森林碳汇的计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最主要的林区,巨大的“碳汇”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也蕴藏着潜在的巨大经济利益。

本文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与生物量换算因子(BEF)法对黑龙江省森林碳汇容量和碳汇潜力进行了计算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现有森林碳汇储量为8.63-19.12亿t,碳汇潜力巨大。

关键词:森林碳汇,碳储量计量,碳汇潜力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之首,而人类社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形成的温室效应则是气候变暖的根源。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

《京都议定书》的出台和生效使《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具有了实际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实际的可操作性。

《京都议定书》旨在降低世界范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减排的思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减少排放源(减少能源消耗或工业生产)、进行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回收处理二氧化碳。

这样做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会影响到各国经济发展,所以在具体行动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而且难以操作。

二是通过造林和再造林等措施增加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以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量抵消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

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论坛上宣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4项措施之一-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这是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一项重要承诺,进一步表明了林业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因此,积极发展碳汇林业,是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落实承诺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种森林碳储量监测系统[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森林碳储量监测系统[实用新型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821514682.8(22)申请日 2018.09.17(73)专利权人 西南林业大学地址 650224 云南省昆明市白龙寺300号(72)发明人 刘畅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代理人 汤东凤(51)Int.Cl.G01N 33/00(2006.01)(54)实用新型名称一种森林碳储量监测系统(57)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森林碳储量监测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森林碳储量监测系统,包括无人机和遥感器,该遥感器上集成了无线传输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TM/EFM影像遥感采集模块,该遥感器的输出端远程信号连接有主控模块,该主控模块为IPAD PRO,该主控模块上安装有遥感软件ENVI,所述无人机的底部螺钉连接有遥感器置放架,所述遥感器置放架的内腔中部开设有存放槽。

该森林碳储量监测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盖板的封闭,从而使存放槽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进而达到固定遥感器的目的,配合盖板的减震架,并且配合夹板上的气囊、气泵以及微型电源,从而达到保护遥感器的目的。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CN 208902689 U 2019.05.24C N 208902689U1.一种森林碳储量监测系统,包括无人机(3)和遥感器(1),该遥感器(1)上集成了无线传输模块(11)、数据处理模块(12)和TM/EFM影像遥感采集模块(13),该遥感器(1)的输出端远程信号连接有主控模块(2),该主控模块(2)为IPAD PRO,该主控模块(2)上安装有遥感软件ENVI(21),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机(3)的底部螺钉连接有遥感器置放架(4),所述遥感器置放架(4)的内腔中部开设有存放槽(46),所述存放槽(46)的两侧均贯通并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杆(44),所述调节螺杆(44)靠近存放槽(46)中心的一侧通过轴承连接有夹板(45),所述夹板(45)远离调节螺杆(44)一侧的表面粘贴有气囊(47),所述气囊(47)的充气口通过气管与气泵(43)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气泵(43)的顶部电线连接有微型电源,所述存放槽(46)顶部的上方滑动插接有盖板(41),所述盖板(41)底部的左侧设置有齿条(411),所述齿条(411)的底部啮合有与马达(42)输出轴转动连接的齿轮(412),所述马达(42)固定安装于遥感器置放架(4)左上角,所述盖板(41)底部的右侧安装有减震架(413),所述减震架(413)内腔的底部胶接有软板(414),所述软板(414)的顶部沿水平横向等距离安装有减震弹簧杆(415),所述减震弹簧杆(415)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盖板(41)内腔的顶部和软板(414)的顶部固定连接。

基于碳储量分布状态分析黑龙江省典型林型碳汇结构

基于碳储量分布状态分析黑龙江省典型林型碳汇结构

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典型的温带针阔混交林,具有建群种独特、物种多样性丰富、空间结构复杂等特点,从尺度变化的角度入手分析空间分异规律是空间异质性研究的基本手段,也是揭示不同尺度陆地碳循环过程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目前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研究对空间异质性的分析不够深入,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尺度效应[1-4]。

不同树种碳汇分布起到直接影响其碳汇能力的重要因素,不同结构特征也会对森林其他组分(如基于碳储量分布状态分析黑龙江省典型林型碳汇结构*李丹王文帆刘强李靖彤张亚楠**(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哈尔滨150081)摘要:基于碳储量分布状态分析黑龙江省典型林型,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典型树种进行碳汇测定分析。

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间不同组分(根、干、冠)碳比例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同一树种不同组分的碳密度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林型不同样地针阔混交林垂直空间上不同组分(根、干、冠)的碳密度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垂直空间碳比例平均值差异不明显,树根、树冠、树干的平均垂直碳密度比例平均值分别为:25.05±1.14%、16.35±0.96%、58.59±1.62%。

关键词:碳储量;小兴安岭;碳汇树种中图分类号:Q 94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499(2023)02-0042-03D O I:10.19750/j .cnki .1001-9499.2023.02.010林业科技第48卷第2期V ol .48N o.2收稿日期:2022-11-20*黑龙江省科技厅联合引导项目(LH 2020C102);黑龙江省应用计划重大专项(G A 19C006-3)第1作者:李丹(1986-),女,助理研究员。

通讯作者:张亚楠(1985-),女,高级工程师。

引文格式:李丹,王文帆,刘强,等.基于碳储量分布状态分析黑龙江省典型林型碳汇结构[J ].2023,48(2):42-48.A bst ractB ased on t he di st r i but i on of car bon r eser ves ,t he t ypi calt r ee speci es i n H ei l ongj i ang Pr ovi ncew er e anal yzed.T her e ar e si gni f i cantdi f f er ences i n t he car bon pr opor t i on ofdi f f er entcom ponent s (r oot ,st em and cr ow n)am ong di f f er ent t r ee speci es ,but t her e i s no si gni f i cant di f f er ence i n t he car bon densi t y pr opor t i on of di f f er ent com ponent s of t he sam e t r ee speci es.T he car bon densi t y pr opor t i on of di f f er ent com ponent s (r oot s,t r unks and cr ow ns )i n ver t i cal space of coni f er ous and br oad-l eaved m i xed f or est s i n di f f er ent f or est t ypes and di f f er ent pl ot s has cer t ai n di f f er ences.The aver age ver t i cal car bon densi t y pr opor t i on ofr oot s ,cr ow ns and t r unks i s 25.05±1.14%,16.35±0.96%and 58.59±1.62%r espect i vel y.K ey w ords car bon st or age;X i aoxi ng ′an M ount ai n;car bon si nk t r ee speci esA nal ys i s on C arbon Si nk St ruct ure of T ypi calFores t T ypes i n H ei l ongj i angProvi nce B as ed on C arbon St orage D i s t ri but i onLID an W A N G W enf an LI U Q i ang LIJ i ngt ong ZH A N G Y anan **(H ei l ongj i ang A cadem y ofFor es t r y,H ei l ongj i ang H ar bi n 150081)土壤等)的碳汇起到影响作用,基于碳储量分布状态分析黑龙江省典型树种,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典型树种进行碳汇测定分析,对东北林区碳汇研究以及全国环境保护作用有着重要意义[5-9]。

2015—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

2015—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

第44卷第1期2024年2月水土保持通报B u l l e t i n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44,N o .1F e b .,2024收稿日期:2023-06-08 修回日期:2023-07-11资助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引导性项目 黑龙江省绿色空间碳储量与景观格局适应性调控路径研究 (L H 2022E 001);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遗产学视角下的黑龙江省渔猎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L H 2020E 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寒地城市森林水平与垂直结构季相变异的冷岛机制研究 (42171246) 第一作者:高铭阳(1998 ),女(汉族),黑龙江省绥化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和蓝绿空间碳储量研究㊂E m a i l:1733646229@q q .c o m ㊂ 通信作者:张俊玲(1968 ),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化景观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研究㊂E m a i l :z h a jl @163.c o m ㊂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高铭阳,张俊玲,石淞,刘威(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目的]预测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用地变化并分析其对碳储量的影响,为实现大兴安岭 双碳 目标提供科学参考㊂[方法]基于2015,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数据,通过二元L o g i s t i c 回归检验的驱动因子引入P L U S 模型,预测2030年蓝绿空间用地格局,耦合I n V E S T 模型分析蓝绿空间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量化并验证蓝绿空间对碳储量波动的主要驱动地类㊂[结果]①2015 2030年蓝绿空间持续增长,林地均达蓝绿空间转入的60%以上,占绝对优势㊂②2015 2020年蓝绿空间占碳储量增长空间总面积的96.52%,2030年自然发展㊁蓝绿空间保护㊁城镇快速发展情景碳储量分别为1.4594ˑ109,1.4831ˑ109和1.4647ˑ109t,主要为大量非蓝绿空间向林地㊁草地的转入,其中蓝绿空间保护对碳储量增加作用最明显㊂③蓝绿空间中林地㊁草地㊁水域聚集程度与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林地㊁草地为碳储量变化第一㊁第二主导地类㊂[结论]未来应延续优良生态政策,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进行重点保护,提高林地㊁草地结构完整性,助力该地区实现 双碳 目标㊂关键词:蓝绿空间;I n V E S T 模型;P L U S 模型;碳储量;大兴安岭;黑龙江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8X (2024)01-0453-12中图分类号:F 301.2,X 171.1文献参数:高铭阳,张俊玲,石淞,等.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2024,44(1):453-464.D O I :10.13961/j.c n k i .s t b c t b .20231024.001;G a o M i n g y a n g ,Z h a n g J u n l i n g ,S h iS o n g ,e ta l .L a n du s ec h a n g e si nb l u e -g r e e ns p a c ea n dt h e i r i m pa c t so n c a rb o ns t o r a g e i nD a x i n g a n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c e f r o m2015t o 2020[J ].B u l l e t i n o f S o i l a nd W a t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4,44(1):453-464.L a n dU s eC h a n g e s i nB l u e -g r e e nS p a c e a n dT h e i r I m pa c t s o n C a rb o nS t o r a g e i nD a x i n g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r o v i n c e f r o m2015t o 2020G a oM i n g y a n g ,Z h a n g J u n l i n g ,S h i S o n g,L i u W e i (C o l l e g e o f 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 ,N o r t h e a s t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H a r b i n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15004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h e c h a n g e s i nb l u e -g r e e ns p a c e l a n du s ew e r e p r e d i c t e da n d t h e i r i m pa c t so nc a rb o n s t o r a g e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w e r ea n a l y z e d i no r d e r p r o v i d esc i e n t i f i cs t r a t e g i c f o r r e a l i z i n g t h ed u a l -c a r b o n g o a l g u i d a n ce r ef e r e n c e s .[M e t h o d s ]B a s e do n l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d a t a f o rD a x i ng a nM o u n t a i n s i n 2015a n d 2020,th ed ri v i n g f a c t o r so fab i n a r y l o g i s t i cr e g r e s s i o nt e s t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i n t ot h eP L U S m o d e l t o p r e d i c t t h eb l u e -g r e e n s p a c e l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p a t t e r n i n 2030.T h e I n V E S T m o d e l w a s c o u pl e dw i t h t h e r e s u l t s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i m p a c t o f c h a n g e s i nb l u e -g r e e n s p a c e o n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T h em a i nd r i v i n g l a n d t y pe s of b l u e -g r e e ns p a c ec a u s i n g ch a n g e si nc a r b o ns t o r a g e w e r e q u a n t i f i e da n dv e r i f i e d .[R e s u l t s ]①B l u e -g r e e ns p a c e c o n t i n u e d t o g r o wf r o m2015t o2030.F o r e s t l a n d i n c r e a s e do v e r t h i s t i m e p e r i o d ,a c c o u n t i n g fo rm o r e t h a n 60%o f t h e b l u e -g r e e n s p a c e t r a n s f e r ,i n d i c a t i n g t h a t f o r e s t l a n d h e l d a n a b s o l u t e a d v a n t a ge .②F r o m2015t o2020,b l u e-g r e e ns p a c ea c c o u n t e df o r96.52%o ft h et o t a la r e ao fc a r b o ns t o r a g e g r o w t hs p a c e.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f o r t h e n a t u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b l u e-g r e e n s p a c e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 r a p i d u r b a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c e n a r i o s i n2030 w e r e1.4594ˑ109t,1.4831ˑ109t,a n d1.4647ˑ109t,r e s p e c t i v e l y,m a i n l y d u e t o t h e t r a n s f e r o f a l a r g e a m o u n t o f n o n-b l u e-g r e e ns p a c e t o f o r e s t l a n da n d g r a s s l a n d.P r o t e c t i o no fb l u e-g r e e ns p a c e sh a dt h e m o s t o b v i o u s e f f e c t o n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③T h e d e g r e e o f a g g r e g a t i o no f f o r e s t l a n d,g r a s s l a n d,a n d w a t e r a r e a s i nt h eb l u e-g r e e ns p a c ew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a n d p o s i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 w i t hc a r b o ns t o r a g e.F o r e s t l a n d a n d g r a s s l a n dw e r e t h e f i r s t a n ds e c o n d m o s td o m i n a n t t y p e so f c a r b o ns t o r a g e c h a n g e s.[C o n c l u s i o n] E x c e l l e n t e c o l o g i c a l p o l i c i e s s h o u l db e p r o m o t e d i n t h e f u t u r e t o p r o t e c t t h e b l u e-g r e e n s p a c e a n d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i n t e g r i t y o f f o r e s t l a n da n d g r a s s l a n ds oa s t oa c h i e v e t h e d u a l-c a r b o n s t r a t e g i c g o a l i nt h e 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o n s.K e y w o r d s:b l u e-g r e e n s p a c e;I n V E S T m o d e l;P L U Sm o d e l;c a r b o ns t o r a g e;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o n s;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 a n d u s e a n d c o v e r c h a n g e s, L U C C)被认为是人类活动在政策的驱动及制约下呈现出的不同发展形式,作为改变陆地生态系统时空格局,引起区域碳储能力及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原因[1]㊂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成为中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㊂在全球碳中和大背景下,人们将研究范围逐渐聚焦在城市中承载大部分生态功能的蓝绿空间[2]㊂综合评价耕地㊁林地㊁草地和水域对碳储量时空分布的影响,是保障碳中和目标顺利达成的关键手段㊂以往对碳储量的研究多聚焦于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的影响,致力于突破原有实地调查和理化数据分析对成本和尺度的限制,利用逐步丰富的碳密度实测结果,采用模型预测分析㊂张平平等[3]和L i Z u z h e n g等[4]利用M a r k o v-I n V E S T模型,在预测保护区用地变化的基础上,验证生态保护政策对碳储量提升具有显著作用,表明模型量化L U C C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的精确性㊂随着国内用地模拟研究的推进,研究区逐渐由重要生态保护或脆弱区转移为城市群㊂张斌等[5]利用M a r k o v-F L U S模型耦合I n V E S T模拟 三线 约束下武汉城市群L U C C对碳储量的影响,探究其下降的主导因素㊂为提高斑块级研究的模拟精度,伍丹等[6]和张鹏等[7]应用在F L U S 上改进的P L U S模型,结合I n V E S T计算多情景碳储量分布,优化空间格局㊂如克亚㊃热合曼等[8]和林彤等[9]也利用P L U S-I n V E S T预测用地格局与碳储量变化,探究其时空关联性㊂目前关于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对碳储量影响的探索已趋于成熟,随碳汇等概念兴起,蓝绿空间日益受到更广泛关注[10],但少有研究涉及蓝绿空间单一地类与碳储量的关系,仅少数学者对蓝绿空间的分布㊁演变及评估等做出分析㊂蓝绿空间指的是由河湖水系构成的蓝色空间和绿地系统构成的绿色空间㊂许浩等[11]以苏锡常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针对蓝绿空间,探究其演变趋势及优化策略㊂W a n g H a o y i n g等[12]和Z h a oC h u n l e i等[13]开始结合生态学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蓝绿空间分布特征㊂殷利华等[14]为建立蓝绿空间的科学评估方法,探讨了武汉园博园的碳汇绩效㊂然而,大部分研究缺乏碳储量层面的区域蓝绿空间规划,对蓝绿空间高比例的 双碳 目标区关注度不足,忽略其单一地类转换引起的碳储量变化,在对蓝绿空间的模型估算中,仍存在P L U S驱动因子搭配未检验其适宜性,碳密度仍采用气温降水系数修正,忽视实测数据的权威性与准确性,导致难以支撑以 双碳 目标为决策重心的城市管控等问题㊂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蓝绿空间终年稳定在85%以上,其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碳储量约占全省森林碳储量的32.67%[15],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实践区域㊂伴随城镇化快速推进, 增绿 与 增收 矛盾愈发突出㊂基于此,本文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为研究区,通过适宜性检验的驱动因子引入P L U S 模型分析2015 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预测2030年自然增长㊁蓝绿空间保护㊁城镇快速发展情景下蓝绿空间用地格局,优先选用实测数据耦合I n V E S T模型分析蓝绿空间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量化与碳储量的数值和空间关联性,验证蓝绿空间影响碳储量波动的主要驱动地类,旨在统筹推进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以碳中和为规划重心的区域层面的有效性㊂1研究区概况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图1)面积6.48ˑ104k m2,下辖漠河1市和呼玛㊁塔河2县(不含加格达奇㊁松岭㊁新林㊁呼中4区,面积1.82ˑ104k m2),东经121ʎ12' 127ʎ00',北纬50ʎ11' 53ʎ33'㊂南靠大兴安岭山脉呈浅山丘陵地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蓝绿空间454水土保持通报第44卷面积所占比例从2015年的89.93%增加至2020年96.90%㊂独特的资源禀赋使其成为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㊂图1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地形图F i g.1T o p o g r a p h y m a p o f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i n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2材料与方法2.1数据来源与处理201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选自全球30m地表覆盖(G l o b e L a n d30)数据集(h t t p:ʊw w w.g l o b a l-l a n d c o v e r.c o m/),其空间分辨率为30mˑ30m,分为耕地㊁林地㊁草地㊁水域㊁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6类㊂统一投影坐标系为WG S_1984_U T M_Z o n e_50N,严格保证分辨率和行列数一致㊂根据文献[16-17],选取贡献度较高的13个模拟驱动因子㊂5个气候环境因子:年均降水㊁气温㊁土壤类型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 t t p:w w w.r e s d c.c n/D O I),数字高程及坡度数据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 t t p:ʊw w w.g s c l o u d.c n/s e a r c h)㊂8个社会经济因子:人口㊁G D P源于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h t t p s:ʊw w w.r e s d c.c n/)(个别缺失数据根据当年各区县统计数据计算补充);到县政府驻地㊁河流㊁铁路㊁一级㊁二级㊁三级道路的距离来源于O p e n S t r e e tM a p(h t t p s:ʊw w w.o p e n h i s t o r i c a l m a p.o r g)㊂I n V E S T模型碳密度选取以实测数据为基准㊁以同研究区或同气候带同类研究内容㊁相近年份数据优先为原则,结合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下载的数据,剔除异常值,获取各地类平均碳密度数据㊂2.2基于P L U S模型的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模拟P L U S(p a t c h-g e n e r a t i n g l a n d u s e s i m u l a t i o n m o d e l)模型在M a r k o v基础上发展出精度更高的L E A S(l a n d e x p a n s i o na n a l y s i s s t r a t e g y:土地扩展分析策略)和C A R S(c e l l u l a r a u t o m a t am o d e l b a s e do n m u l t i-c l a s s r a n d o m p a t c hs e e d s:多级随机斑块种子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模块㊂在L E A S中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提取原有用地扩张,将各地类发展概率作为约束条件,利用M a r k o v计算得到的未来用地需求输入C A R S中,模拟土地利用变化[18]㊂该模型在动态模拟林地和草地斑块变化中更具适用性,对于以蓝绿空间为主体的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其模拟优势显著㊂2.2.1土地利用模型参数设定邻域权重反映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难度系数,范围为0~1,值越大则稳定性越高,发生转变概率越小㊂本文类比相似研究区前人研究成果[6-9,17,19-20],参考2015 2020年各地类扩张面积比例,得到邻域权重参数(见表1)㊂表1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邻域权重参数T a b l e1N e i g h b o r l y w e i g h t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l a n du s e t y p e s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邻域权重0.42810.08170.03490.00120.43640.01772.2.2未来土地利用情景模拟设置2015年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进入天然林全面保护新阶段,大肆开采状态有效缓解,蓝绿空间全方位管控,此前的用地转换趋势对转型发展后的研究区参考意义不大㊂因此,本文基于2015,2020年蓝绿空间土地利用数据,模拟2030年自然增长㊁蓝绿空间保护㊁城镇快速发展3种情景㊂(1)自然增长情景(S1)㊂依现行自然经济社会情况,延续2015 2020年发展趋势,借助M a r k o v计算2030年用地需求,预测蓝绿空间土地利用情况㊂(2)蓝绿空间保护情景(S2)㊂依据‘大兴安岭地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 2030年)“及‘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参数[21],保持其蓝绿空间所占比例在70%以上㊂参照同样进行 天然林保护工程 的临近研究地(吉林㊁黑龙江和内蒙古等)将林地㊁草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概率降低50%,结合 基本农田保护 将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降低30%,建设用地㊁耕地㊁草地向林地转移增加30%㊂(3)城镇快速发展情景(S3)㊂参考‘大兴安岭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 2035年)“,鼓励建设用地扩张,耕地㊁林地㊁草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概率增加20%,建设用地向其他用地(除耕地)转移概率减少20%㊂2.2.3模型精度验证通过R O C曲线验证驱动因子的搭配是否具有较好解释力[22],利用k a p p a系数554第1期高铭阳等: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和O A系数检验P L U S模型精度㊂用二元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各地类与驱动因子关系(表2)㊂R O C取值越接近1精度越高㊂经检验6种地类R O C值均大于0.700,分别为0.832,0.873,0.854,0.757,0.812, 0.869㊂驱动因子对蓝绿空间具有较好解释力,搭配具有合理性㊂基于2015年模拟2020年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分布,与实际用地对比,计算k a p p a 系数和O A系数㊂当数值超过0.7000表示模拟结果与真实情况较接近㊂经计算k a p p a系数为0.7428, O A系数为0.7973,P L U S模型模拟精度较高㊂表2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L o g i s t i c回归结果T a b l e2L o g i s t i c r e g r e s s i o n r e s u l t s o f l a n du s e c h a n g e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15t o2020驱动因子耕地B E x p(B)林地B E x p(B)草地B E x p(B)水域B E x p(B)建设用地B E x p(B)未利用地B E x p(B)坡度-1.1426*0.5824*0.1493*1.1731*0.0672*1.0798*-0.0501*0.9324*-0.0583*0.8541*0.1124*1.1295*高程-0.0028*0.9843*0.0540*1.0565*0.0371*1.0337*-0.0729*0.8428*-0.0532*0.8604*-0.0503*0.9326*年均气温0.2146*1.3581*0.0134*1.0142*-0.2179*0.7995*-0.0502*0.9324*0.0087*1.0084*-0.03070.9513年均降水-0.0034*0.9815*0.0023*1.0028*0.0512*1.0547*0.0238*1.0218*0.0434*1.0478*-0.0683*0.8496*土壤类型0.0543*1.0567*-0.0786*0.8447*-0.08930.7965-0.0613*0.8499*0.0032*1.0039*-0.03070.9529人口-0.0012*0.9985*-0.0008*0.9979*-0.0019*0.9961*-0.00240.98870.4132*1.5375*-0.0541*0.8572* G D P-0.0018*0.9965*-0.0017*0.9965*0.00211.0024-0.00290.98400.0012*1.0023*0.01641.0173到县政府距离-0.0970*0.7378*-0.0861*0.7952*0.0547*1.0568*0.0536*1.0562*0.1742*1.2343*-0.0024*0.9885*到河流距离0.0540*1.0566*-0.1325*0.7617*0.0142*1.0161*0.74531.89460.0000*1.0000*0.0014*1.0023*到铁路距离-0.0073*0.9792*0.0021*1.0025*-0.0034*0.9814*-0.68420.3214-0.0007*0.9981*0.54121.6793到一级路距离-0.0013*0.9984*0.0022*1.0025*0.0047*1.0059*0.0058*1.0061*-0.0078*0.9840*0.0136*1.0147*到二级路距离0.00331.00400.0014*1.0016*0.0507*1.0541*0.0047*1.0058*0.00611.00630.0072*1.0068*到三级路距离0.01421.01630.0036*1.0047*0.0513*1.0544*0.0031*1.0038*0.0156*1.0149*0.06801.0813 R O C值0.8320.8730.8540.7570.8120.869注:*表示结果p值通过显著性检验;B值为回归系数;E x p(B)为发生比率即地类分布概率㊂2.3基于I n V E S T模型的碳储量评估2.3.1 碳储量计算本研究采用I n V E S T模型c a r b o n模块,估算研究时段内碳储量㊂总碳储量划为4个基本碳库,包括地上生物碳库㊁地下生物碳库㊁土壤有机质碳库和死亡有机质碳库㊂公式如下:C i=C i-a b o v e+C i-b e l o w+C i-d e a d+C i-s o i l(1)C i-t o t a l=ðni=1C iˑS i(2)式中:C i为地类i的总碳密度;C i-a b o v e为地类i的地上碳密度;C i-b e l o w为地类i的地下碳密度;C i-d e a d为地类i的死亡有机质碳密度;C i-s o i l为地类i的土壤碳密度;C i-t o t a l为区域内所有地类i的总碳储量之和;S i为地类i的区域面积㊂2.3.2碳密度确定碳密度数据优先选择省内或气候带相同㊁时段邻近的实测数据,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参照以蓝绿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测结果或文献,结合黑龙江大兴安岭土壤类型,整理结果见表3[15,23-27]㊂2.4验证蓝绿空间对碳储量的主要地类驱动力2.4.1空间关联性分析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区生成的5k mˑ5k m共2673个格网,选用土地利用强度与碳储量数据链接,计算双变量全局和局部M o r a n I指数,得到4种空间聚集类型[28]的L I S A集聚图,其中高 低代表高土地利用强度和低碳储量分布聚集区,低 低㊁低 高㊁高 高类型依次类推㊂依据人类活动对各地类开发程度量化不同地类,参考已有研究划分强度等级[29],并设定:未利用地开发(1);林地㊁草地㊁水域开发(2);耕地开发(3);建设用地开发(4)㊂2.4.2数值相关性及地类驱动力分析蓝绿空间主要地类比例与碳储量经正态性检验后,验证两者数值波动是否存在共性,计算两者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P e a r s o n s r)[30],r值为正,则呈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㊂p值<0.05,则显著㊂为量化主要地类对碳储量的驱动力,判断各地类影响程度高低,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其q值[31]表示各因素对碳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取值区间为[0,1]㊂q值越大影响越大,反之越小㊂表3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碳密度参数[15,23-25,32]T a b l e3C a r b o nd e n s i t y p a r a m e t e r s i nD a x i n g a n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t/h m2土地利用类型地上碳密度地下碳密度土壤碳密度死亡有机物碳密度耕地10.1226.83147.000.00林地11.6230.24173.902.25草地8.5651.2374.602.84水域8.722.1423.010.00建设用地8.754.3827.781.16未利用地10.020.0044.790.00654水土保持通报第44卷3结果与分析3.1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3.1.12015 2020年蓝绿空间用地变化由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变化(图2)可知,2015 2020年该区蓝绿空间面积比例持续增加,新增用地以林地和水域为主,明显集聚在西北侧漠河市和塔河县周边,区政府对 天保二期 的积极响应是西北近5a 蓝绿空间面积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㊂结合土地利用变化(表4),该区蓝绿空间比例由89.83%增至96.90%㊂南侧蓝绿空间大幅增加的林地多由林区转型发展期间的草地与非蓝绿空间转入,林地㊁耕地和水域面积达蓝绿空间总转入的137.33%,1.41%, 1.96%㊂虽然草地面积减少明显,占蓝绿空间总转入面积的40.70%,但整体趋向蓝绿空间发展更完好状态㊂东南侧呼玛县作为经济和人口的重要流动区,存在一定规模的非蓝绿空间, 北南西侧多,东侧少,林草变化为主 的蓝绿空间半包围式格局已具雏形㊂图2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分布及变化F i g.2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 c h a n g e o f l a n du s e i nb l u e-g r e e n s p a c e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15t o2020表4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面积及变化T a b l e4L a n du s e a r e a a n d c h a n g e o f b l u e a n d g r e e n s p a c e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15t o2020k m2项目蓝绿空间面积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蓝绿空间面积2015年685.5048021.639088.78631.926613.12 2020年748.8754213.697253.83720.241991.70 2015 2020年63.376192.06-1834.9588.32-4621.423.1.22030年多情景蓝绿空间用地变化预测预测2030年自然增长(S1)㊁蓝绿空间保护(S2)㊁城镇快速发展(S3)多情景用地变化:2020 2030年蓝绿空间面积持续增加(图3),主要以北侧漠河市和东南侧呼玛县的林草转入为主,但土地利用结构基本不变㊂S2情景中,在商业性禁伐基础上,政策设置更倾向蓝绿空间生态养护㊂2020 2030年,林地和草地转入较其他情景显著提升(表5),分别增加5528.11, 3051.44k m2㊂南侧在快速城镇化的S3情景中仍为生态保护主导区,东南侧呼玛县在进行重点经济建设的同时,提升城市公园㊁绿道等蓝绿空间所占比例,因此较S1的蓝绿空间转入增加1124.46k m2,但城镇发展对周边生态用地的侵占导致其转入小于S2情景㊂综上所述,S2最大程度上促进现有非蓝绿空间向生态型用地转化,强化了对现存蓝绿空间的管控,使S2情景对蓝绿空间转入作用最明显,其次为S3,最次为S1㊂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在 天然林保护工程 长效惠及下,持续加强天然次生林保护与修复力度,使南侧林区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提高㊂因此,3种情景下蓝绿空间均增速较快,分别转入6627.91,8943.92,7752.37k m2,林地和草地转入情况与2015 2020年基本相同,均占蓝绿空间转入的绝对优势㊂3.2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碳储量变化分析3.2.12015 2020年碳储量变化分析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碳储量变化(图4)可知,高碳储量区主要集中在南侧大兴安岭山脉附近,低碳储量区位于东南侧非蓝绿空间所占比例较高的呼玛县周边,整体与蓝绿空间分布相似,呈 北南西侧高,东侧低,林草变化为主 的时空格局㊂北侧的漠河市与塔河县汇集大量具有转林潜力的优质草地,以不到研究区1/2的土地,分布超2/3的碳储增长面积㊂754第1期高铭阳等: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注:图例中耕表示耕地;林表示林地;草表示草地;水表示水域;建表示建设用地;未表示未利用地(耕 林为耕地转为林地,以此类推)㊂图3203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多情景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分布及变化F i g.3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 c h a n g e o f l a n du s e i nb l u e-g r e e n s p a c e u n d e rm u l t i-s c e n a r i o s c e n a r i o s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i n2030表52020 203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T a b l e5B l u e-g r e e n s p a c e l a n du s e t r a n s f e rm a t r i x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20t o2013项目2030年面积/k m2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蓝绿空间转入蓝绿空间转入占蓝绿空间转入比例/%2 m k /积面年0 2 0 2耕地444.6118.3948.0812.4742.53221.47 3.34林地215.7252772.273818.75106.32834.054974.846627.9175.06 S1情景草地53.351093.063267.7532.0565.121243.5818.76水域4.89103.0956.53540.0323.51188.022.84非蓝绿空间30.31126.8762.7129.371026.48249.26 耕地412.3899.9733.6112.6246.05192.252.15林地246.0453112.244295.17111.39875.515528.118943.9261.81 S2情景草地62.24795.612856.536.2996.413051.4434.12水域4.92102.8741.73531.3022.60172.121.92非蓝绿空间8.8511.818.251.19101.5930.10 耕地426.92137.3846.4212.8940.99237.683.07林地224.7352370.344185.12148.28842.495400.627752.3769.66 S3情景草地57.011791.342905.6135.4864.921948.7525.14水域4.3081.7759.20491.4920.05165.322.13非蓝绿空间24.74107.6835.7730.60139.30198.79注:S1,S2,S3分别表示自然增长㊁蓝绿空间保护㊁城镇快速发展情景㊂分析碳储量变化(表6)发现,5a间研究区天然林保护卓有成效,林区生态带动蓝绿空间各地类主导碳储量增长㊂2015 2020年以蓝绿空间增长为主体提升了2.3669ˑ109t,达总增量的96.52%㊂与同时期土854水土保持通报第44卷地利用变化情况相似,蓝绿空间林草地类的碳储增量占绝对优势,分别达蓝绿空间碳储增量的81.88%和18.01%,其余地类不足5%㊂相比之下,除耕地因面积减少略有降低外,蓝绿空间碳储量整体呈增长势㊂图4 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碳储量空间分布及变化F i g .4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 c h a n g e o f c a r b o n s t o c k s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r o v i n c e f r o m2015t o 2020表6 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碳储量及变化T a b l e 6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a n d c h a n g e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r o v i n c e f r o m2015t o 2020项目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蓝绿空间总计2015年面积/106t12.531158.2413.862.014.781191.422020年面积/106t12.271350.5356.162.536.621428.112015 2020年变化面积/106t-0.26192.2942.30.521.84236.69占蓝绿空间碳储量变化比例/%-0.1181.8818.010.223.2.2 2030年多情景碳储量变化及预测2020 2030年蓝绿空间碳储量变化(表7)占总增长量的90%以上,3种情景分别增加3.062ˑ107,5.046ˑ107和3.598ˑ107t㊂与蓝绿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图5),均为 西北南高,东低 态势㊂在此期间林地和草地持续主导,其他地类碳储提供量微乎其微㊂因低碳储量区的东侧呼玛县对建设用地需求较高,城镇发展水平较高,生态空间呈破碎化,故相比之下城镇发展水平较低,林草地分布广的西南北侧,一直稳定为高碳储量区㊂表7 2020 203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多情景碳储量及变化T a b l e 7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a n d c h a n g e s u n d e rm u l t i p l e s c e n a r i o s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20t o 2030年份情景项目耕地林地草地水域蓝绿空间非蓝绿空间总计2020碳储量/106t12.271350.5356.162.531421.496.621428.11S 1碳储量/106t13.701366.6769.122.621452.117.251459.362030S 2碳储量/106t14.321371.0683.952.621479.9211.141483.09S 3碳储量/106t13.481333.08108.512.401457.177.241464.712020 2030S 1碳储量变化/106t1.4316.1412.960.0930.620.6331.25占蓝绿空间碳储量变化比例/%4.6752.7142.330.2%S 2碳储量变化/106t2.0520.5327.790.0950.464.5254.98占蓝绿空间碳储量变化比例/%4.0640.6955.070.18S 3碳储量变化/106t1.21-17.4552.35-0.1335.980.6236.60占蓝绿空间碳储量变化比例/%3.36-48.50145.50-0.36自然增长情景中(S 1),具备高碳储量的林地和草地增加1.614ˑ107和1.096ˑ107t ,占蓝绿空间碳储增量的95.04%㊂蓝绿空间保护情景(S 2)下提升了蓝绿空间完整性,使得林地和草地对蓝绿空间碳储增量的贡献高达95.73%,带动部分非蓝绿空间转为生态服务型用地,使大面积天然次生林生态功能得以恢复㊂在城镇快速发展情景(S 3)中林地与草地仍为变化主体,但城镇快速发展下,非蓝绿空间的无序扩张破坏了生态用地结构,象征顶层生态的林地部分退化为草地,其碳储量减少1.745ˑ107t㊂然而前期 天保工程 的中幼龄林所占比例较高,林地碳储量大幅提升具有滞后性,其增量爆发于2020 2030阶段,带动增设的公园和绿道等蓝绿空间提供大量碳储量,整体导致S 3情景较S 1情景变化更明显㊂3种情景下,954第1期 高铭阳等: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S2碳储增量最明显,S3次之,S1最小㊂从 双碳 角度规划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应在重点保护蓝绿空间基础上辅以城镇发展策略,合理增加城市生态用地比例,进一步加强蓝绿空间和碳储量的协同发展㊂综上所述,本文结合2015 2030年蓝绿空间和碳储量分布情况,初步假设研究区碳储量变化,均以蓝绿空间中的林地和草地变化为主,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㊂图5203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多情景碳储量空间分布及变化F i g.5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c h a n g e o f c a r b o n s t o c k s u n d e rm u l t i p l e s c e n a r i o s i nD a x i n g’a n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i n20303.3大兴安岭蓝绿空间对碳储量的主要驱动地类验证3.3.1蓝绿空间与碳储量的空间相关性分析为验证碳储量高值分布区的蓝绿空间聚集情况,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土地利用强度和碳储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见图6㊂5期数据均通过显著性检验(p< 0.05,z>1.96),表现为95%置信度的明显聚类特征,双变量M o r a n I指数均<0,分别为-0.2693,-0.2374, -0.2498,-0.2591,-0.2322,证明其存在空间负相关,且结果显著,即低 高聚集现象显著存在㊂低用地强度定义为蓝绿空间的聚集,以林地㊁草地和水域聚集为主(见图6)㊂图3表明未利用地极易向蓝绿空间转化,故不作考虑)㊂研究时段内均以低 高聚集最为显著,蓝绿空间多集中在南侧大兴安岭山脉附近,形成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 碳储高值保障带 ㊂研究区整体国土空间开发程度较低,现存植被生长发育状态良好,碳储量增长趋势有长期保障㊂高 高聚集呈散点分布,且多集中在低 高聚集的周围,表明该区域虽受人为活动影响导致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但若对蓝绿空间管控合理,其对周边碳储量增长仍起一定保护作用㊂高 低聚集现象出现在林地㊁草地和水域面积所占比例较小,开发程度和蓝绿空间破碎化程度较高的东侧㊂综上所述,该区整体结构特点为低 高聚集的半包围式,蓝绿空间聚集程度与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林地㊁草地和水域分布对高碳储量聚集作用明显㊂3.3.2蓝绿空间对碳储量变化的驱动分析鉴于蓝绿空间中林地㊁草地和水域分布对高碳储量聚集作用明显,分析3种地类面积占比与碳储量变化的数值相关性,并量化各地类驱动力,验证前文假设是否成立,即林地和草地为碳储量变化的主导地类㊂将各地类与碳储量变化对比(图7),初步判断 林草叠加比例 与碳储量波动可能存在一致性,利用P e a r s o n s r进一步确认两者数值波动是否存在共性㊂在下限为0.864,上限为0.942的95%置信区间中,进行正态性分析(表8),结果表示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97,呈正相关;p=0.013,符合p<0.05,呈显著相关㊂经验证,林地和草地占比与碳储量波动呈显著正相关㊂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各地类对碳储量变化的驱动力(图7),p<0.05通过显著性检验,各地类因子按决定力q值依次为:林地(0.8973)>草地064水土保持通报第44卷(0.8142)>水域(0.7598)>耕地(0.6737)>未利用地(0.5487)>建设用地(0.3294)㊂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影响碳储量分布的主导地类依次为林地和草地,其中林地贡献率最高(达0.8973),其次是草地(为0.814 2)㊂交互产生作用最大的为林地ɘ草地(0.9151),说明研究区 林草交互 的分布及面积增减,势必影响区域碳储量大幅变化㊂综上所述,充分验证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与碳储量分布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林地和草地分别为碳储量的第一和第二驱动地类,即前文假设成立㊂图62015 203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F i g.6B i v a r i a t e s p a t i a l a u t o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i nD a x i n g a n M o u n t a i n s o f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15t o2010图7蓝绿空间比例与碳储量变化趋势及各地类交互作用热力图F i g.7T r e n do f s p a t i a l p r o p o r t i o no f b l u e a n d g r e e n s p a c e a n d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a n dt h e r m a lm a p s o f 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 c l a s s e s表8林地㊁草地总面积比例及碳储量相关性T a b l e8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t o t a l a r e a o f f o r e s t l a n da n d g r a s s l a n da n d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项目|偏度/标准误差||峰度/标准误差|科尔莫哥洛夫斯米诺夫(V)a夏皮洛威尔克皮尔逊相关系数s i g值(双尾)蓝绿空间面积比例/%0.6120.4900.200*0.5230.897**0.013年总碳储量/106t1.3210.4080.200*0.384注:正态检验显著性*表示真显著性的下限;皮尔逊相关性**表示在0.01水平(双尾),相关性显著㊂164第1期高铭阳等:2015 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

基于碳密度-林龄关系的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预测

基于碳密度-林龄关系的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预测

基于碳密度-林龄关系的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预测任继勤;夏景阳【期刊名称】《环境科学研究》【年(卷),期】2017(030)004【摘要】为了量化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预测森林碳汇潜力,利用蓄积量-生物量相关方程法对黑龙江省1994-2013年的森林碳储量进行估算,并依据1994-2013年4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黑龙江省18种主要森林类型各林龄组数据,建立主要森林类型碳密度与林龄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预测2014-2020年黑龙江省森林的碳储量,并分析其碳汇潜力.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各森林类型碳密度与林龄关系拟合较好,18种森林类型中有14个的R2大于0.9;黑龙江省1994-2013年4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碳储量分别为693.2、676.3、741.1和805.2 Tg;预计在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4-2018年)中,黑龙江森林碳储量将达到844.0 Tg,并且在预估期间其碳储量逐年递增,2020年将达到868.1Tg.如果2013年黑龙江省现有森林都达到过熟林,其碳储量将会达到1.40×103 Tg,具有很高的碳汇潜力.为了进一步增加黑龙江省碳汇潜力,建议加强省内寒温带、温带山地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的保护;在更新造林上要侧重于有固碳优势的森林类型(如赤松、杨树等);加大对赤松、针阔混等近熟林、成熟林的保护力度,控制过熟林的数量.【总页数】7页(P552-558)【作者】任继勤;夏景阳【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S718【相关文献】1.低碳经济与中国碳汇发展研究——基于森林碳汇、土壤碳汇和地质碳汇的讨论[J], 崔俊富;苗建军;陈金伟2.黑龙江省森林碳库碳储量、碳密度及吸碳吐氧价值研究 [J], 李峰;王韡烨;刘文环;王力刚;毕广有3.闽江入海口沿岸不同林龄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J], 张绍轩;马娇娇;吴强;王卫军;谷建才4.森林碳汇服务的经济学分析——基于产权角度看森林碳汇服务交易 [J], 胡品平;徐正春;刘成香5.基于试点7省市减排的森林碳汇需求潜力预测与仿真研究 [J], 童慧琴; 龙飞; 祁慧博; 张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碳密度-林龄关系的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预测

基于碳密度-林龄关系的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预测
收稿日期:2 0 1 6 0 8 0 2 ㊀㊀㊀ 修订日期:2 0 1 6 1 2 0 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 科 学 基 金 面 上 项 目 ( 1 6 B G L 0 0 7 ) ;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面 上 项 目 ( 7 1 4 7 3 0 1 2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P T 1 6 2 0 ) ( 作者简介: 任 继 勤 ( 1 9 6 3 ) , 女, 黑 龙 江 哈 尔 滨 人, 副 教 授, 博 士, 主 要从事 资 源 与 环 境 管 理、 能 源 政 策 与 节 能 减 排 研 究, j i q i n r e n @1 6 3 . c o m.
基于碳密度 林龄关系的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预测
任继勤,夏景阳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㊀1 0 0 0 2 9 摘要: 为了量化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 预测森林 碳 汇 潜 力, 利 用 蓄 积 量 生物量相关方程法对黑龙江省 1 9 9 4 —2 0 1 3年 的 森 林 碳 9 9 4 —2 0 1 3年 4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黑 龙 江 省 1 8种 主 要 森 林 类 型 各 林 龄 组 数 据, 建立主要森林类型 储量进行估算, 并依据 1 碳密度与林龄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结合《 黑龙江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 0 1 0 —2 0 2 0 ) 》 预测 2 0 1 4 —2 0 2 0年黑龙江省森林的碳
P r e d i c t i o no f F o r e s t C a r b o nS i n kP o t e n t i a l i nH e i l o n g j i a n gP r o v i n c e : t h eC a r b o n D e n s i t y A g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a s e dA p p r o a c h

黑龙江省森林碳库碳储量、碳密度及吸碳吐氧价值研究

黑龙江省森林碳库碳储量、碳密度及吸碳吐氧价值研究

黑龙江省森林碳库碳储量、碳密度及吸碳吐氧价值研究李峰;王韡烨;刘文环;王力刚;毕广有【摘要】根据2008年黑龙江省森林面积蓄积统计资料,按照18个森林类型的蓄积量,分别估算了黑龙江省森林碳库的生物碳储量、土壤碳储量,并分析了森林碳库生物碳密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同时对黑龙江省森林吸碳吐氧价值进行了经济评价。

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森林碳库生物碳储量为8.93亿 t,同时吸收二氧化碳32.93亿 t,释放氧气23.81亿 t;黑龙江省森林土壤碳储量为9.29亿 t,同时森林土壤吸收二氧化碳34.06亿 t,释放氧气24.77亿 t。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for accumulation of forest area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2008,on the basis of vol-ume of 18 forest types,the biological carbon storage,soil carbon storage of forest carbon stock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ere estimated,respectively;the distribution law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density for biological forest carbon stocks were analyzed.The economic evaluation for value of absorbing carbon dioxide & releasing oxy-gen were conducted.Result shows that :result shows that carbon storage of carbon pool are 893 million 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while absorbing carbon dioxide 3.293 billion t,releasing oxygen 2.381 billiont;soil carbon of carbon pool are 929 million 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meanwhile absorbing carbon dioxide 3.406 billion t,relea-sing oxygen 2.477 billion t.【期刊名称】《防护林科技》【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4页(P26-29)【关键词】森林碳库;生物碳储量;土壤碳储量;碳密度【作者】李峰;王韡烨;刘文环;王力刚;毕广有【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26.2碳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有机体干质量的45%以上都是由碳构成的。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评价及碳汇潜力分析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评价及碳汇潜力分析
3 结语
黑龙江省现有森林生物碳储量 7. 46亿 ,t 其碳 汇价值 为 547 亿元, 可 以进 入 森 林 碳 贸易 市 场。 7 46亿 t碳 相当于 吸收 CO2 27. 35 亿 ,t 释 放氧气 19. 89亿 ,t 释氧价值 11 934亿元 ( 见表 2) ;
到 2010 年, 黑 龙 江 省 森 林 生 物 碳 储 量达 到 8 08亿 ,t 其碳汇价 值为 592亿元。 8. 08亿 t碳相 当于吸收 CO 229. 63亿 ,t 释放氧气 21. 55亿 ,t 释氧 价值 12 930亿元 ( 见表 2) ;
2010 年黑 龙 江省 林木 生 物碳 储 量预 计 达到 8 08 108 t碳 ( 见表 1) , 林木生物碳汇价值为 592 亿元 (见表 2) ; 森林全部碳汇量预计达到 19. 71 108 t碳 ( 见表 1) , 其碳汇价值为 1 444亿元。
2020 年黑 龙 江省 林木 生 物碳 储 量预 计 达到 8 84 108 t碳 ( 见表 1) , 林木生物碳汇价值为 648 亿元 (见表 2) ; 森林全部碳汇量预计达到 21. 56 108 t碳 ( 见表 1) , 其碳汇价值为 1 579亿元。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制造碳氢化合物与其他植物相比森林具有显著的光合作用优势其他陆地生态系统能够更有效地消耗吸收固定和储存co2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固定的碳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很小所以森林是最可靠的碳汇
2011年 1月
防 护 林 科技
第 1期 (总 100期 )
森林间接固碳是指森林产品固碳作用的延伸以
收稿日期: 2010- 04- 09 作者简 介: 李峰 ( 1963- ), 男, 黑龙 江呼 兰 人, 大学, 研 究员级高工, 现从事森林生 态研究.

黑龙江省森林康养资源空间分布研究

黑龙江省森林康养资源空间分布研究

黑龙江省森林康养资源空间分布研究
叶梦琦
【期刊名称】《合作经济与科技》
【年(卷),期】2024()7
【摘要】本文以黑龙江省131处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得出黑
龙江省森林康养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且均衡性较低,核密度呈“南北双核、
小核散布”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和森林资源,与黑龙江省森林
康养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存在紧密关联;人文因素中,林业产业产值对资源分布的
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均旅游收入。

对此提出建议,以期为黑龙江省森林康养产业空间
布局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叶梦琦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森林康养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森林康养基地为例
2.基于GIS空间统计的吉林省森林康养资源分布探析
3.基于森林公园的新疆森林康养旅游
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4.浙江省森林康养品牌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5.贵州省森林康养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时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

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时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

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时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
考青云;李家欣;欧兴浪;宋玥
【期刊名称】《中国林业经济》
【年(卷),期】2022()4
【摘要】以黑龙江省第八次和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采取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平均生物量法从不同角度对黑龙江省不同类型森林植被进行了碳储量和碳密度的估算及分析。

结果显示,第九次清查期的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为889.37Tg,较第八次清查期增长77.90Tg。

在森林类型方面,乔木林约占黑龙江省森林总碳储量的99.70%;乔木林优势树种中,阔叶混碳储量占比最高约为41.66%;在不同起源方面,天然乔木林较人工乔木林具有明显优势;在不同林龄方面,不同龄组碳储量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顺序为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幼龄林>过熟林,同时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三种龄组的碳密度较其他龄组具有明显优势,体现出更强的固碳能力,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可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面积对树种的碳储量存在较大的影响,在未来林业发展中,可以通过对中龄林和成熟林加强抚育、优化优势树种结构等措施来增加森林碳储量。

【总页数】7页(P73-79)
【作者】考青云;李家欣;欧兴浪;宋玥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
【相关文献】
1.基于VAR模型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2.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河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变化
3.广西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4.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5.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龙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碳储量及固碳潜力评估

黑龙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碳储量及固碳潜力评估

黑龙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碳储量及固碳潜力评估陈科屹;王建军;何友均;张立文【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22(31)9【摘要】国有林区是中国实施碳中和行动的重要区域,准确估算其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固碳潜力,对于指导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统筹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黑龙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分树种(组)且分龄组的基础上,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对其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测算。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并结合林区植被生态区划情况和地带性顶级群落类型,对林区森林植被固碳潜力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1)黑龙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2.7246×10^(8) Mg,平均碳密度为39.46 Mg·hm^(-2)。

乔木林碳储量占比高达99.93%,其平均碳密度是灌木林的4.00倍、疏林的3.72倍。

(2)不同区域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差异悬殊,碳储量最多和最少的区域分别是新林林业局(3.4497×10^(7) Mg)和盘中自然保护区(1.0936×10^(6) Mg),碳密度最大和最小的区域分别是双河自然保护区(59.68 Mg·hm^(-2))和盘中自然保护区(22.11 Mg·hm^(-2));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和合理有序的人为干预对于提升森林植被固碳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碳储量占比接近林区总碳储量的1/2,樟子松林(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平均碳密度远高于其他森林类型。

(4)碳储量最多和平均碳密度最大的林种分别是一般用材林和母树林。

(5)中龄林是碳储量最多的龄组,平均碳密度随龄组的增加而增大。

(6)林区总固碳潜力为1.9367×10^(8) Mg,主体贡献源于现存森林植被的生长。

1981—2002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模拟

1981—2002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模拟

1981—2002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模拟赵俊芳;延晓冬;贾根锁【期刊名称】《应用生态学报》【年(卷),期】2009(20)2【摘要】基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对模型水分模块进行优化,加入了降雨截留、降雪截留以及下层植物和凋落物层截留,模拟了1981—2002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981—2002年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起着碳"汇"的作用,总碳储量约12.37Pg C·a-1,其中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分别为4.01和8.36Pg C·a-1;研究期间,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均呈增长趋势,气温升高对该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贡献大于降水的变化;研究区植被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平均约10.45kg C·m-2;东北各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普遍较高,最大值出现在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的部分地区,平均约21.78kg C·m-2;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碳库在全国森林碳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研究区有林地面积占全国森林的31.4%,其植被、土壤碳储量分别为全国森林的74.28%、63.88%,植被、土壤碳密度分别为全国森林的2.70和1.22倍.【总页数】9页(P241-249)【关键词】中国东北;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气候变化模拟【作者】赵俊芳;延晓冬;贾根锁【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相关文献】1.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杨晓菲;鲁绍伟;饶良懿;耿绍波;曹晓霞;高东2.造林对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速率的影响 [J], 冯源; 肖文发; 朱建华; 李奇3.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J], 王效科;冯宗炜;欧阳志云4.基于FORCCHN的未来东北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模拟 [J], 赵俊芳;延晓冬;贾根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局域统计量的黑龙江省多尺度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变化*刘畅李凤日**贾炜玮甄贞(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哈尔滨150040)摘要基于黑龙江省一类样地和生态公益林监测样地(共4163块)数据,应用局域Moran I及局域统计量(局域均值及局域标准差)检验4个尺度(25、50、100和150km )下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模式、空间变异和空间相关性,并研究了2005和2010年森林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森林碳储量均为相似的变化,而且都不是空间随机发生的;研究区森林碳储量受周围环境因子影响,空间分布存在异质性,且变异较大.2005—2010年,年均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呈增长趋势.局域统计量是描述森林碳储量随着空间和时间变化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ArcGIS 使结果可视化.关键词Moran 指数局域统计量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文章编号1001-9332(2014)09-2493-08中图分类号S717.1文献标识码AMultiple-scale analysis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nges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local statistics.LIU Chang ,LI Feng-ri ,JIA Wei-wei ,ZHEN Zhen (College of Forestry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Chi-na ).-Chin.J.Appl.Ecol .,2014,25(9):2493-2500.Abstract :Taking 4163permanent sample plots from Chinese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CNFI )and key ecological benefit forest monitoring plot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basic data ,and by using local Moran I and local statistics (local mean and local standard deviation ),the spatial pat-tern ,spatial variation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ith four bandwidths of 25,50,100and 150km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change in forest carbon storage across 2005to 2010wa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s of carbon storage tended to be similar with their neighbors without a non-ran-dom manner.Forest carbon storage was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strongly existed with a large variation in the study area.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2005and 2010with an increasing trend.Local statistics are useful tools for characterizing forest carbon storage change across time and space ,which are vis-ualized by ArcGIS.Key words :Moran index ;local statistics ;forest carbon storage ;spatial distribution.*“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37B02)、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1054)资助.**通讯作者.E-mail :fengrili@126.com 2013-12-04收稿,2014-06-06接受.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护大气CO 2浓度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森林碳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森林碳汇分布计量方法自然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方面,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研究仍然很少.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立地条件均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的环境必然会造成森林碳储量的差异,即森林的碳储量分布存在不均匀性.因此,必须了解这些区域在各方面的特点,以更好地管理森林、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进而利用森林来降低大气中的CO 2含量、减缓全球变暖等灾害的发生.空间尺度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热点效应[2-4]、降低濒危物种的灭绝[5]及模拟物种的多样性[6-7].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9月第25卷第9期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Sep.2014,25(9):2493-2500DOI:10.13287/j.1001-9332.20140613.005没有一个尺度可以绝对正确地分析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样的生物学问题在不同尺度的研究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8].因此,确定一个方法来研究物种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在空间分析中,变量的观测值(数据)一般按照某给定的地理单位为抽样单位而得到,尤其当数据在大区域内收集时,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变量间的关系或结构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之为空间非平稳性[9].空间非平稳性在空间数据中普遍存在,因而在利用数据进行研究前,必须合理地解决这种空间非平稳性问题.局域统计量是一个可以很好地解决空间非平稳性的方法.其具体计算方法为:定义一个地理权重和一个移动窗口,对于一个目标样点,该点上的局域统计量根据这个地理权重和移动窗口内所有的相邻点计算而得.移动窗口根据自定义的带宽确定,根据距离样点近的点影响大、距离样点远的点影响小的原则来确定相邻点的权重[10-12].局域统计量能为每一个样点提供有用的信息,可提供一个直接的方法评定和描述在这个地理区域内样点变量的空间异质性.空间自相关同样是研究空间问题的热点,通常物种的聚集由其他相邻物种的数量及位置决定.Mo-ran指数(Moran I)是一种常用的评定全局空间自相关的方法,且局域Moran I已成功应用在评定和检验局部聚集及局部非稳定性的研究中[13-15],如Brunsdon等[10]利用一个实例首次将局域统计量应用在经济学中;Ma等[16]将纽约市区分成不同的方块,利用局域统计量方法研究了鸟类物种的分布,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尚无学者研究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受林分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影响,必然会存在空间的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故对森林碳储量,尤其是大范围的研究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空间变异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基于2005—2010年黑龙江省一类样地和生态公益林监测样地数据,采用局域统计量及全局和局域Moran I 的方法,选择不同带宽(25、50、100、150km),对不同尺度2010年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模式、空间变异和空间自相关进行研究,并与2005年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分布进行对比,分析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子,以期为森林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帮助.1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1.1研究区域概况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43ʎ25'—53ʎ33'N,图1研究区域的空间分布Fig.1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tudy area.A:大兴安岭Da Xing’an Mountain;B:小兴安岭北坡North of Xiao Xing’an Mountain;C:小兴安岭南坡South of Xiao Xing’an Mountain;D:张广才岭西坡West of Zhangguangcai Mountain;E:张广才岭东坡East of Zhangguangcai Mountain;F:完达山脉Wanda Mountain;G:松嫩平原Songnen Plain.121ʎ11'—135ʎ05'E),面积45.4ˑ104km2,森林覆盖率43.6%.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西北部为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由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和完达山等组成的东部山地,西南部是松嫩平原(图1).山地和丘陵的海拔在300 1500m.该区平原面积广阔,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在50 250m.山地和平原的分布,构成了黑龙江省北部和东南部高、东部和西南部低的地势.黑龙江省属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南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年均气温-4 4ħ,年降水量450 700mm,南北温差大,东西降水量分布不均,干旱、冻害等气象灾害频繁.土壤以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白浆土、草甸土为主,另有少量棕色针叶林土、沼泽土、盐碱土和风沙土.黑龙江省林区林木资源丰富,主要乔木树种有:红松(Pinus koraiensis)、云杉(Pi-cea spp.)、冷杉(Abies nephrolepis)、落叶松(Larix spp.)、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黄波罗(Phellodendron amurense)、椴树(Tilia spp.)、柞树(Quercus mongolica)、榆树(Ulmus spp.)、槭树(Acer spp.)、白桦(Batula platyphlla)、枫桦(Betula costata)、黑桦(Betula dahurica)、杨树(Populus spp.)和柳树(Salix spp.)等.1.2研究数据1.2.1样地数据本研究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省市县林区调查的两期固定样地数据(2005和2010年),分别来自一类样地和生态公益林监测样地,共4163块样地,每块样地面积0.06hm2.数据涵盖全省7个区域:大兴安岭(805块样地)、小兴安岭北坡(7784942应用生态学报25卷块样地)、小兴安岭南坡(799块样地)、张广才岭西坡(217块样地)、张广才岭东坡(315块样地)、完达山脉(1021块样地)及松嫩平原地区(228块样地)(图1).每块样地调查了起源、地理位置(GPS 坐标)、地形特征(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等),进行了每木检尺,并计算了林分变量,包括:林分年龄、树种组成、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每公顷株数、每公顷蓄积等.1.2.2样地碳储量数据单木的碳含量包含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4部分.在一个样地中,每株样木都可以根据已经建立的15个树种(组)相容性立木生物量模型[17],利用胸径计算出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4部分的生物量.每一部分生物量与已经测定好的该部分的含碳率相乘便是这部分的碳含量;将4部分碳含量相加得到单木碳含量.样地内所有样木碳含量的总和即是样地的碳储量,除以样地面积便可得到每公顷碳储量(表1).由于样地是大区域机械布点,并非是典型林分的“研究样地”,样地中包含疏林地部分,因此每公顷碳储量平均值偏低.由表1可以看出,人工杨树林的固碳量最少,天然柞树林的固碳量最多;不同样地位置的人工杨树林的固碳量差异最小,不同样地位置的天然柞树林的固碳量差异较大.森林覆盖密集且天然柞树林分布最广的完达山区域的森林碳储量最高;而平原地区森林分布较少,且多为樟子松杨树林,故而森林碳储量分布较少;其他区域如大兴安岭地区大部分为天然落叶松林及天然桦树林,森林碳储量处于中等水平.这种方法可以大致看出森林碳储量的分布,却无法获取详细的信息,故而需要一种更加准确的方法描述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1.3研究方法1.3.1全局及局域空间指数Moran I 是近年来用于检验及测量空间相关性的主要指数.全局Moran I的计算公式如下:I =n ∑ni =1∑nj =1w ij (d )(x i -珋x )(x j -珋x )∑ni =1∑nj =1w ij (d )∑ni(x i -珋x )2(1)式中:x i 和x j 分别为样点i 和j 的观测值(i ≠j );珋x为研究区域内所有观测值的均值;n 为样本数;w ij (d )为根据样点i 与j 之间距离计算的权重.大多数统计检验在开始时都首先确定一个零假设.Moran I 值为零时通常假设为完全空间随机性,源于观测值本身的完全空间随机性、或与这些观测值相关的关联值的完全空间随机性.对本研究来说,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为随机分布.计算Moran I 值时,通常同时会给出一个可以判断出是否拒绝零假设的标准,称为Z 值.Z 值的临界值为ʃ1.96(α=0.05),如果Z 值在-1.96 1.96,则P 值>0.05,表示不能拒绝零假设,所表现出的模式很可能是随机空间过程产生的结果;如果Z 值>1.96或<-1.96,则P 值将<0.05,可以拒绝零假设,说明所观测到的空间模式不可能是随机过程产生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可具有统计显著性的聚类或分散模式.这种方法可以判断n 个样点内的观测值之间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18].按照不同距离计算的Moran I 可以绘制成一张空间相关图,能更清楚地表现观测值之间的表1黑龙江省主要林分类型每公顷碳储量统计Table 1Basic statistics of carbon storage of main forest types (t ·hm -2)林分类型Stand type 样地数Plot number 2005年碳储量Carbon storage in 2005均值Mean 标准差SD 最小值Min.最大值Max.2010年碳储量Carbon storage in 2010均值Mean 标准差SD 最小值Min.最大值Max.Ⅰ25929.9220.330122.1539.9720.260.8787.19Ⅱ1647.5010.76072.9913.0012.330.5181.13Ⅲ21829.9515.86074.6737.8218.071.1279.41Ⅳ8625.9116.33066.7837.1818.411.3779.53Ⅴ46225.2919.17092.2431.2419.870.1292.84Ⅵ23831.3521.711.0294.0535.7922.601.15101.07Ⅶ114931.1620.840109.2138.8421.560.03116.27Ⅷ46839.0722.280108.5747.4722.181.07123.59Ⅸ80441.7826.390134.7250.2126.131.70151.39Ⅹ23337.8720.2594.9345.1120.246.56154.38Ⅺ8238.8422.82095.2645.2224.320.78106.52Ⅰ:人工落叶松林Larch plantation ;Ⅱ:人工杨树林Poplar plantation ;Ⅲ:人工樟子松林Mongolian pine plantation ;Ⅳ:人工针阔混交林Broad-leaf-conifer mixed forest plantation ;Ⅴ:天然桦树林Birch forest ;Ⅵ:天然落叶松林Larch forest ;Ⅶ:天然软阔混交林Soft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Ⅷ:天然硬阔混交林Har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Ⅸ:天然柞树林Oak forest ;Ⅹ:天然针阔混交林Broadleaf-conifer mixed forest ;Ⅺ:天然针叶混交林Conifer mixed forest.59429期刘畅等:基于局域统计量的黑龙江省多尺度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变化相关性随距离的变化情况[11-12].全局的Moran I表示研究区域内整体的空间自相关性,而要检验每块样地上的空间自相关性是否显著,即要用到局域的Moran I.局域Moran I是把全局的(x i-珋x)局域化,形式如下:I i =(xi-珋x)∑jwij(d/xj-珋x)(2)式中:x i和x j分别为样点i和j的观测值(i≠j);珋x 为研究区域内所有观测值的均值;w ij(d)为样点i与j之间距离计算的权重.局域Moran I用来检验独立观测值空间聚集情况及空间非稳定性,表现了目标样地与其周围一定距离内所有样地之间的关系.如果计算结果接近于给定距离内所有样地的均值,那么这个样地呈现空间正相关,即相似聚集(hot spots);如果计算结果显著高于或低于给定距离内所有样地的均值,那么这个样地呈现空间负相关,即不同聚集(cold spots)[19].局域Moran I可以绘制成空间分布图,能更清晰地显示相似聚集和不同聚集的分布.1.3.2局域描述性统计量研究区域内的每块样地都有各自的地理坐标(u i,v i),需要选取一个连续单调递减函数来表示权重与距离间的关系,即空间权重.空间权函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Gaussian 函数法,公式如下:wi =exp(-d2i/h2)(3)或者bi-square函数法,公式如下:wij (ui,vi)=(1-(dij/h)2)2(4)式中:d ij为样地i点(u i,v i)与其相邻点之间的距离(i≠j);h为描述权重与距离之间函数关系的非负衰减参数,称为带宽(band width).带宽越大,权重随距离增加/衰减得越慢;带宽越小,权重随距离增加/衰减得越快.根据Moran I绘制的空间相关图选择带宽,当Moran I接近0时的距离即为带宽.根据权函数可以计算带宽距离h范围内所有邻域样点的空间权重,距离近的样点影响大,距离远的样点影响小.Gaussian函数和bi-square函数是目前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最常用的两类权函数方法[20].本研究使用bi-Square函数作为权函数.对于研究区域内每个空间样点而言,当定义一个固定距离之后,利用所计算的空间权重来计算该距离内样地的局域统计量.局域统计量能表现出传统的全局统计量所不能表现出的空间信息,即局域内森林碳储量的分布状况及相互影响.局域均值及局域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如下:珋xi(ui,vi)=∑nj=1xjwij(ui,vi)∑nj=1wij(ui,vi)(5)sx(ui,vi)=∑nj=1[xj-珋xi(ui,vi)]2wij(ui,vi槡)(6)式中:x i和x j分别为样点i与j的观测值(i≠j);w ij(ui,vi)为根据样点i与j之间距离计算的权重[21].利用ArcGIS软件的可视化功能显示区域空间统计量,使结果更清晰明了、简单易懂[22].1.4数据处理用ROOKCASE计算全局Moran I及局域Moran I.ROOKCASE是一种用Visual Basic Application (VBA)编写的Excel宏文件[23].采用GWR3.0软件计算全局及局域空间统计量[24].采用ArcGIS软件完成结果的可视化.采用Kriging插值方法对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不同带宽情况下局域Moran I的Z值进行插值,采用样条插值方法对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的局域均值、局域标准差及局域均值差异进行插值.栅格大小为ArcGIS自动选取的最佳大小3600m.2结果与分析2.1全局空间自相关及带宽选择本研究采用Moran I来测量空间的自相关性,即一个样地森林碳储量的变化与其相邻样地森林碳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每个样地按照其坐标不同作为一点数据进行处理.按照10km间隔,分别计算2005和2010年森林碳储量的全局Moran I,并绘制空间相关图(图2).结果显示,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的空间自相关性随距离的变大而逐渐缩小.根据赤池信息量准则(AIC)计算的最佳带宽为25km,因图22005和2010年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Moran I相关图Fig.2Moran I correlogram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2005and2010.6942应用生态学报25卷表2不同尺度的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Moran I及Z值Table2Global Moran I and Z value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带宽Bandwidth(km)Moran I Z P 250.189085.67<0.0001 1000.103889.39<0.0001 5000.0279130.32<0.0001 10000.004175.03>0.0051300-0.0002-1.55>0.005此本文以25km为起始值计算全局Moran I.由表2可以看出,当带宽为25、100、500km时,Moran I均为正值,并且P值全部<0.0001,表示拒绝Moran I零假设,即森林碳储量在一定距离内并不是随机分布,而呈聚类的趋势.但随着距离的增加,这种聚类的趋势会逐渐减弱,空间自相关性也变弱.当带宽为1000km时,Moran I趋近于0,且P值>0.005,说明森林碳储量的空间自相关性迅速减小.带宽超过1000km后(h=1300km),Moran I为负值,并且趋近于0,且P>0.005,说明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趋于稳定并呈现出负相关关系.2.2局域统计量局域统计量提供了一种详细描述生物物种区域变化的空间信息方法.本研究基于此描述黑龙江省样点森林碳储量变化及其与相邻样点碳储量的关系.局域统计量可通过ArcGIS软件的可视化功能显示在地图上.为了更好地显示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变化,在分类时选择自然间断法.这种分类方法是尽量使分级的方差最小,即各类内部的差异达到最小.本研究选取4个差异较大的尺度(25、50、100、150 km)计算局域统计量和空间局域指数(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并以2010年数据为例,对比不同尺度下森林碳储量随空间尺度的变化.为了方便比较,图例均选取统一的分类级别.从图3A可以看出,在小的空间尺度上(25、50 km),大部分区域显示为非显著性的Moran I(-1.96<Zi<1.96),剩余部分显示为正值的Z(>1.96),只有极少部分区域是显著性负值的Z(<-1.96).说明当空间尺度较小时,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的自相关性较低,并且少部分存在相关性的地方表现为聚类模式.局域均值可以直观地显示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变化(图3B).不同带宽(25、50、100、150km)计算结果显示,这种变化随空间尺度而变化.带宽越小(25km),可以更细致地显示局域的信息;而带宽越大(150km),则可以显示整体的空间分布趋势.因此局域均值是检验森林碳储量随尺度变化的相似聚集(hot spots)方法.标准差是实际应用中最广泛的测度数据差异水平的统计量,但全局的标准差并不可以表示任何空间差异.本研究用局域标准差来描述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即与局域均值的差异.黑龙江省的森林碳储量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局域标准差(图3C)与局域均值类似,小的带宽可以反映出更细致的变化,较大带宽的局域标准差则越来越平滑,趋向整体的标准差.为了对比森林碳储量在不同时空分布的变化,将2010年森林碳储量的局域均值减去2005年森林碳储量的局域均值并除以相应的间隔期,得到空间变化分布的年均变化分布图(图4).2005、2010年全省森林碳储量均值分别为32.64和40.20t,全局统计量显示期间的森林平均碳储量增长了7.56t.3讨论由不同带宽的全局Moran I绘制成的空间相关图,可表现出森林碳储量随带宽变化而变化的趋势.2010年,当带宽为25km时,Moran I值为0.189,说明森林碳储量存在很大的空间自相关性,而这种自相关会随着距离的不断变大而减少;在带宽1000 km时这种变化趋于平稳,到1200km时趋近于0,在1300km时为负值,并保持不变,说明在带宽1000km之后,森林碳储量的空间自相关现象消失,并在超过一定范围后,呈负相关关系,但影响较小.2005年与2010年空间自相关的总体趋势相似.局域Moran I可用来检验并且可视化地显示森林碳储量的局域聚类及空间非稳定性.随着空间尺度的加大(100、150km),研究区森林碳储量的空间正相关性逐渐增大,同时负相关也会变大,但空间正相关远大于空间负相关.说明在研究大尺度森林碳储量分布时,空间的影响不可忽视.对于本研究来说,大部分研究区域的森林碳储量存在正相关性,即森林碳储量之间均为相似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都不是随机发生,周围的环境、地形、气候都有可能直接影响这些变化.局域均值比单纯的插值更能表现出森林碳储量分布的空间状态.从图4可以看出,研究区域内森林碳储量的分布并不均匀,且差异很大,最小值分布在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低于26.43t·hm-2,最79429期刘畅等:基于局域统计量的黑龙江省多尺度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变化图32010年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在不同带宽下局域Moran I 的Z 值(A )、局域均值(B )及其标准差(C )Fig.3Z value of local Moran I (A ),localized mean (B ),localized standard deviation (C )for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ith different bandwidths in 2010.a )25km ;b )50km ;c )100km ;d )150km.下同The samebelow.图42005—2010年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不同带宽下局域均值的变化Fig.4Changes in the localized mean for forest carbon storage between 2005and 2010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ith different band-widths.大值分布在西南部(张广才岭)及中北部(小兴安岭),高于53.06t ·hm -2.西部的松嫩平原为主要人类活动聚集地,森林主要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因而整体碳储量密度较低;西南部的张广才岭及中北部的小兴安岭为森林主要分布区,整体碳储量密度最高;大兴安岭和完达山地区的森林含碳量处于中等位8942应用生态学报25卷置.小尺度带宽(25km)时,可以更详尽地表示出森林碳储量的分布及其互相影响;随着带宽的逐渐增加,图像区分更加平滑,可以整体看出森林碳储量的分布,总体来看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增(150km).局域标准差可反映出样地森林碳储量与相邻样地森林碳储量的关系.带宽25km时,标准差的较大值聚集在黑龙江省中北部,即小兴安岭部分地区、张广才岭西部及大兴安岭小部分区域.这些地区的森林碳储量与黑龙江省平均碳储量相差较大,原因是这些地区森林覆盖度较广,森林碳储量的分布明显高于黑龙江省的整体水平.标准差的较小值表示该区域森林碳储量接近黑龙江省整体均值,大多分布在中部的松嫩平原地区.这些区域面积广、海拔较低、坡度较缓,人类活动范围大多分布在此,森林覆盖少,进而影响全省的森林平均碳储量,该地区的森林碳储量与均值的差异并不大.随着带宽的逐渐加大,研究区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变异呈非稳定性的变化趋势,整体来看,从西北向东南呈梯度增加.这种空间变异的非稳定性变化说明森林碳储量的差异与空间分布存在很大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森林碳储量呈明显的空间模式变化.带宽25km时,所表现的空间模块更细致,所显示的局部信息更详细,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变化更明显.研究区不同区域森林碳储量的增长程度并不相同,甚至有少部分区域呈现负增长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是样地发生枯损或砍伐造成的.但这些区域的面积极少,在图上显示的并不明显.间隔期内,森林碳储量增长最高的区域达到14.59t·hm-2以上,而增长最低区域则在5.1t·hm-2以下,可见森林碳储量的增长随时间的变化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同时,随着带宽的逐渐增加,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变化趋于平滑,且趋向整体平均值.当带宽为150km时,森林碳储量的变化量呈阶梯状分布,不同区域间森林碳储量的差距逐渐缩小,且趋于平均.说明森林碳储量在时间变化的同时仍然存在空间变异.因此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影响.4结论全局及局域的Moran I是描述森林碳储量空间自相关性的有效方法.黑龙江省几乎所有区域的森林碳储量在空间上均为正相关性,即样地间的森林碳储量存在相似变化,只有极少区域存在负相关性.采用局域均值及标准差等统计量能简单直接地描述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及变化.通过计算不同带宽下森林碳储量的局域均值和标准差,可以分析不同尺度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变化.局域均值的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森林碳储量的分布并不均匀,且差异很大,最小值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松嫩平原地区,最大值位于西南部张广才岭及中北部小兴安岭地区,大兴安岭地区及完达山地区处于中等水平.2005—2010年,大部分区域的森林碳储量呈增加趋势,且森林碳储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模式变化,在张广才岭西部地区增长最高,大兴安岭西部、小兴安岭北部及松嫩平原地区增长较少.研究空间问题时,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1)寻找一个可以明确描述空间自相关的指标或方法;2)在什么尺度下分析最合适.Moran I及局域统计量的方法可以描述空间自相关性.本文选取4个差异很大的尺度,利用上述指标对森林碳储量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研究,进而分析森林碳储量在黑龙江省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森林碳储量存在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相关性,但这种特性会在空间距离变大时逐渐消失,在大尺度或全局尺度研究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时,会忽视这种空间变异的影响,导致研究结果精度大幅降低.因此对森林碳储量的研究必须在合适尺度上考虑其空间影响.可按照不同的指标选取合适尺度,如交叉验证方法、AIC 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等方法.考虑到环境因子和气候的影响,以后对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的研究可以引进空间变异因子,并使用空间方法进行估计和预测.可以使用地统计学中的克里格方法及条件模拟算法等,或者使用遥感调查方法,但以上两种方法的精度普遍较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是解决空间非稳定性的一种新型方法,即用回归原理研究具有空间(或区域)分布特征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方法,在数据处理时考虑局部特征作为权重,对不同的空间尺度问题进行研究[25].近年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已被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经济、人口和社会学等[26-27].2004年,Zhang等[28-29]首次将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引入林学中,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构建树木生长与直径之间关系的局域多元模型,进而研究树木在环境竞争中的生长变化情况.由于考虑了空间的影响,因而精度较之前有很大提高.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使用该方法对森林碳储量进行估计和预测.99429期刘畅等:基于局域统计量的黑龙江省多尺度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