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答案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答案

实验名称:机械原理实验实验日期:2021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机械原理实验室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3. 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运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本实验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3. 机械效率实验仪器与材料:1. 机械原理实验台2. 力传感器3. 秒表4. 计算器5. 记录本实验步骤:1.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1)将力传感器固定在实验台上,调整传感器水平。

(2)用测力计分别测量两个力的作用点,并记录数据。

(3)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计算出合力的作用点及合力大小。

(4)将合力作用点与测力计连接,调整测力计使合力与传感器受力方向一致。

(5)观察传感器受力情况,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实验(1)将实验台上的机构调整至初始位置。

(2)利用秒表测量机构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运动次数。

(3)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机构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

(4)分析机构运动规律,了解平面机构的运动特性。

3. 机械效率实验(1)将实验台上的机构调整至初始位置。

(2)利用测力计分别测量输入力和输出力。

(3)根据机械效率公式,计算出机构的机械效率。

(4)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提高机构设计水平。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实验结果:合力的作用点与两个力的作用点连线的中点重合,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矢量和。

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桥梁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等。

2.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实验实验结果:机构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运动次数为n次,运动速度为v=(n/t)m/s,加速度为a=(dv/dt)m/s²。

分析: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是研究机构运动规律的基础,对于提高机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3. 机械效率实验实验结果:机构的机械效率为η=(输出力/输入力)×100%。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步骤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步骤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1. 本实验主要研究机械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如机械运动、速度、加速度、功、功率等。

2. 利用实验器材验证机械原理中的基本公式和规律。

三、实验器材1. 机械运动传感器2. 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3. 齿轮组4. 齿轮箱5. 支架6. 电机7. 电压表8. 电流表9. 千分尺10. 量角器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将实验器材按照实验要求组装好,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

2. 数据采集:a. 将机械运动传感器安装在支架上,确保传感器能够准确测量齿轮箱的运动。

b. 连接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机的工作电压和电流。

c. 启动电机,开始采集数据。

d. 记录齿轮箱的转速、齿轮齿数、电机工作电压和电流等数据。

3. 数据处理:a. 利用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b. 根据实验原理,计算齿轮箱的转速、齿轮齿数、电机输出功率等参数。

4. 结果分析:a.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机械原理中的基本公式和规律。

b. 讨论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之间的差异,分析原因。

5. 实验总结:a. 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b. 总结实验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五、实验数据记录1. 实验数据表格:| 序号 | 齿轮箱转速(r/min) | 齿轮齿数 | 电机工作电压(V) | 电机工作电流(A) | 电机输出功率(W) || ---- | ----------------- | -------- | --------------- | --------------- | --------------- ||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 | | | | | |2. 实验数据记录:a. 齿轮箱转速:通过机械运动传感器测量得到。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大全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大全

机械原理实验项目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一)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一、实验目的(1) 通过测试常见机械传动装置(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在传递运动与动力过程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及机械效率等,加深对常见机械传动性能的认识与理解。

(2) 通过测试由常见机械传动组成的不同传动系统的机械参数,掌握机械传动合理布置的基本要求。

(3) 通过实验认识机械传动性能综合实验台的工作原理、提高计算机辅助实验能力。

二、实验设备机械传动性能测试综合实验台。

三、实验内容机械传动性能测试是一项基于基本传动单元自由组装、利用传感器获取相关信息、采用工控机控制实验对象的综合性实验。

它可以测量用户自行组装的机械传动装置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与机械效率,具有数据采集与处理、输出结果数据与曲线等功能。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台的逻辑框图变频 电机ZJ 扭矩 传感器ZJ 扭矩 传感器工作载荷扭矩测量卡转速调节机械传动装置负载调节工控机扭矩测量卡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二)慧鱼机器人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慧鱼机器人、机电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组装设计,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

2)利用“慧鱼模型”组装机器人模型,探索机器人各个功能的实现方法,进行机电一体化方面的训练。

二、实验设备1)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包; 2)计算机一台;3)可编程控制器、智能接口板; 4)控制软件。

三、实验内容“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是工程技术型模型,能够实现对工程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等的模拟仿真。

模型是由各种可以相互拼接的零件所组成,由于模型充分体现了各种结构、动力、控制的组成因素,并设计了相应的模块,因此,可以拼装成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模型,可以用于检验学生的机械结构和机械创新设计与控制的合理可行性。

慧鱼机器人实验二室自动步行车 学生创新实验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三)PLC控制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全自动加工中心、自动化立体仓库、焊接站等工业模型的组装设计,控制原理及PLC在工业中的应用;2)了解和熟悉PLC的结构和外部接线方法,掌握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3)掌握顺序功能图的绘制,掌握以顺序控制梯形图的设计方法与调试。

机械原理作业总结报告

机械原理作业总结报告

机械原理作业总结报告
在本次机械原理作业中,我通过学习和实践,对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作业内容的总结报告。

首先,在机械原理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机械的基本原理和运动规律。

我熟悉了平衡条件、力的作用规律、杠杆原理、滑动摩擦和动态平衡等概念。

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我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机械的平衡和运动问题。

其次,我在实践中掌握了机械原理的应用方法。

作为机械原理作业的一部分,我需要对给定的机械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通过计算和模拟,我能够确定系统的力和力矩平衡,并预测系统的运动趋势。

这让我对机械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学会了如何应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通过作业的完成,我进一步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我主动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这不仅加深了对机械原理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在未来,我会继续加强对机械原理的学习和实践。

我会深入研究机械原理的更高级内容,并应用到实际的机械设计和问题求解中。

我也计划通过参与机械工程项目和竞赛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机械原理作业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机械原
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我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应用机械原理,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机械工程能力。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答案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答案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答案实验一,杠杆原理。

本实验旨在验证杠杆原理,通过测量不同力臂和力的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计算力矩的大小来验证杠杆原理。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个木制的杠杆,上面有两个固定的滑块,分别位于杠杆的两端。

我们在滑块上分别挂上不同质量的砝码,并通过移动滑块的位置来调整力臂的长度。

然后,我们使用一个测力计来测量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力臂较长时,需要施加较小的力才能使杠杆达到平衡。

而当力臂较短时,则需要施加较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平衡。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力矩的计算公式,M = F d,其中M表示力矩,F表示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d表示力臂的长度。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杠杆原理,即力矩的大小与力臂的长度成反比。

这也为我们理解和应用杠杆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实验二,轮轴原理。

本实验旨在验证轮轴原理,通过测量不同半径的轮轴上所施加的力和输出力的大小,以及计算力矩的大小来验证轮轴原理。

我们准备了两个不同半径的轮轴,分别在轴上施加相同大小的力,并测量输出的力的大小。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轮轴原理的计算公式,F1 d1 = F2 d2,其中F1和F2分别表示施加在轮轴上的力和输出的力的大小,d1和d2分别表示轮轴的半径。

实验结果表明,当轮轴半径较大时,输出的力较小;而当轮轴半径较小时,输出的力较大。

这与轮轴原理的预期结果一致,即输出力与轮轴半径成反比。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轮轴原理,为我们理解和应用轮轴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结论。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验证了杠杆原理和轮轴原理,并得出了它们的计算公式。

这些实验结果为我们理解和应用机械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也为我们今后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机械原理的实验报告到此结束。

简单机械原理实验

简单机械原理实验

简单机械原理实验简介:简单机械原理实验是物理学实验中的一种常见项目。

通过进行各种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可以加深对于基本力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加强实践操作技能。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简单机械实验,并详细描述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和结论。

实验一:杠杆原理实验实验目的:验证杠杆原理,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和运用。

实验材料:杠杆、重物、支点、测力计、尺子。

实验过程:1. 将杠杆固定在支点上。

2. 在杠杆的一端挂上重物,使之平衡。

3. 使用尺子测量杠杆的长度和各个部分的距离。

4. 使用测力计分别在杠杆的不同位置测量拉力与支点的距离。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测得的数据,画出杠杆的力矩图。

通过计算力矩的大小,验证杠杆的力矩平衡原理。

同时,分析各个测量点的拉力与支点距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明杠杆原理的应用。

实验二:斜面与滑轮原理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斜面与滑轮的实验验证力的分解和求解问题,理解斜面和滑轮对物体的运动产生的影响。

实验材料:平滑斜面、滑轮、各种重物。

实验过程:1. 将平滑斜面固定在水平台上。

2. 将滑轮固定在斜面下方,并绑上绳子。

3. 在绳子上挂上重物,使其与斜面保持平衡。

4. 记录各个重物的质量、斜面的角度以及重物下滑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重力分解、摩擦力和加速度的数值,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同时,通过分析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讨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三:滑轮组合原理实验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滑轮组合对力的传递和改变的影响。

实验材料:滑轮组合装置、重物。

实验过程:1. 将滑轮组合装置固定在支架上。

2. 将重物挂在滑轮组合装置的一端。

3. 测量各个滑轮的半径、重物的质量以及逐个滑轮上绳子的拉力。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各个滑轮上的拉力,并比较其与理论值的差异。

同时,分析不同滑轮组合对力的传递和改变的影响,深入理解滑轮组合原理的作用机制。

结论:简单机械原理实验是物理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机械原理。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14p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14p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成绩批阅人实验名称: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分析—一、实验目的1 •掌握根据实际的机械或机械模型测绘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学会用机构运动简图来表达机械系统设计方案。

2 •验证和巩固机构自由度计算方法和机构运动是否确定的判定方法。

3 •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提出一种可以完成某些功能的机械结构,并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实验设备及用具三、实验结果四、问答题1、一个正确的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应能说明哪些内容?答:它能准确的表达机构运动特征以及机构中的活动构件,运动低副,高副的个数,还能以此计算出机构的自由度并判断机构是否具有确定运动。

2、机构自由度大于或小于原动件数时,各会产生什么结果?答:1)若F>0,而F>原动件数,则机构可以运动,但构件间的运动不确定。

2)若F<0,而F<原动件数,则构件间不能实现确定的相对运动或产生破坏。

3、在本次实验中是否遇到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或虚约束等情况。

在机构自由度计算中你是如何处理的?说明它们在实际机构中所起的作用。

答:没有1)复合铰链:由m个构件汇集而成的复合铰链应当包括(m-1 )个转动副2)局部自由度:计算机构自由度是局部自由度应当合并不计,可减少高副元素接触处的磨损。

3)虚约束:预先将生产虚约束的构件个运动副去掉,然后进行自由度计算,可改善构件的受力,增加机构的刚度。

五、体会与建议体会:在进行试验时,深刻体会到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是从人们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要得到真知就必须进行实物上的操作,这点特另忧在绘制“创新机构”的简图中体现出来,有些部件的运动状态并非靠个人的想法便能描绘出来,各个构件间的关系也要在相当谨慎的态度下才能确定,否则之后的自由度计算便会出现差池。

建议:希望可以多几次这样的实验安排,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结合理论。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成绩批阅人实验名称:齿轮范成原理一、实验目的1•观察渐开线齿廓的形成过程,掌握用范成法制造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

机械原理课程实验

机械原理课程实验

实验背景
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机械原理的理解至关重要。在本实验中,我们将研究力的分解和合成原理, 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实验原理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通过将 力分解为不同的方向和大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 力的作用。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通过合 成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多个力对物体的综合作 用。
实验材料
1. 测力计 2. 力感应锁 3. 弹簧秤
实验结果分析
力的分解
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出力的分解结果,并分析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影响物体的 运动。
力的合成
根据实验的测量数据和计算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多个力如何合成为一个力,并分析力的合成 对物体的影响。
结论与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力的分解和合成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与理论相符合的实验结果。这些知 识和技能将对我们在机械原理领域的学习和应用产生重要影响。
机械原理课程实验
欢迎来到机械原理课程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探索机械原理的基本原 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分析,我们将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
实验目标
1 掌握力的分解原理
通过实验理解力分解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熟悉力的合成原理
通过实验了解力合成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力的合成计算。
实验步骤
1
步骤一:准备实验材料
收集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包括测力
步骤二:力的分解实验
2
计、力感应锁等。
通过实验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并记
Hale Waihona Puke 录测得的力的大小和方向。3
步骤三:力的合成实验

机械原理实验

机械原理实验

Wk = ( K − 1) Pb + Sb Wk'+1 = KPb + Sb
可求出基节Pb Pb, 测定Wk'+1 公法线 Wk' 和 Wk'+1 可求出基节Pb,从而确 定出齿轮的压力角α和模数m 定出齿轮的压力角α和模数m。
(1)测定公法线长度 Wk' 和 Wk +1 测定时使游标卡尺的卡脚与齿廓工作段中部附近 相切, 相切,即卡脚与齿轮两个渐开线齿面相切在分度 圆附近。为了减少测量误差, 圆附近。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应在齿轮的不同部 位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位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2)确定基节Pb,模数m和压力角α 确定基节Pb,模数m和压力角α Pb
五、思考题
测量齿根圆直径 d f 时,对于齿数分别为奇数和偶数 的齿轮测量方法有什么不同? 的齿轮测量方法有什么不同?
机械原理实验
前言
机械原理实验是理论学习基础上 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环节。 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实 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机械原理》 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机械原理》课 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从 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实验基本内容包括: 每个实验基本内容包括:实验目 实验原理、操作步骤、 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内容 等。
加工过程模拟
双击标准齿轮及正变位可观看加工过程 双击标准齿轮及正变位可观看加工过程 标准齿轮
四、实验内容
切制标准、正变位和负变位渐开线齿廓, 切制标准、正变位和负变位渐开线齿廓,三种 齿廓每种都须画出两个完整的齿形, 齿廓每种都须画出两个完整的齿形,比较这 三种齿廓。 三种齿廓。 判断所画齿轮齿廓曲线是否是渐开线,有无根 判断所画齿轮齿廓曲线是否是渐开线, 切并指出。 切并指出。 分析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形 状哪些相同,哪些不同,为什么? 状哪些相同,哪些不同,为什么

机械原理实验

机械原理实验

机械原理实验机械原理实验1:杠杆原理摘要:本实验通过搭建杠杆实验装置,验证杠杆定律和杠杆的力矩平衡条件。

实验中我们分别改变杠杆的长度、质量和作用力的位置,记录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引言:杠杆是机械原理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实验装置之一。

它应用广泛,例如在起重机、桥梁等领域。

杠杆原理是基于力矩平衡的原理,即杠杆的力矩之和为零,即M1 + M2 = 0。

其中,M1为力F1的力矩,M2为力F2的力矩。

实验步骤:1. 准备杆状物体、测力计和不同质量的物块。

2. 搭建杠杆实验装置:将杆状物体固定在支点上,并将测力计挂在杆状物体上。

3. 分别在杆状物体的不同位置施加力,记录力的大小和杆状物体产生的力矩。

4. 改变杆状物体的长度,重复步骤3。

5. 改变物块的质量,重复步骤3。

实验结果和讨论:1. 随着力的增大,力矩也增大。

验证了杠杆定律中力和力矩的正比关系。

2. 随着杆状物体长度的增加,力矩也增加。

验证了杠杆定律中杆状物体长度和力矩的正比关系。

3. 随着物块质量的增加,力矩也增加。

验证了杠杆定律中物块质量和力矩的正比关系。

结论:本实验通过搭建杠杆实验装置,验证了杠杆定律和力矩平衡条件。

实验结果符合预期,进一步巩固了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机械原理实验2:轮轴原理摘要:本实验通过搭建轮轴实验装置,研究轮轴的工作原理和机械优势。

实验中我们改变轮轴的直径和力的大小,记录相应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引言:轮轴是机械原理中常见的装置,应用广泛,例如在车辆、机器等领域。

轮轴原理基于力的平衡和机械优势的概念,力的平衡要求扭矩之和为零,即T1 + T2 = 0。

机械优势是指轮轴的作用力大于所需阻力的比值。

实验步骤:1. 准备轮轴、测力计和不同大小的物块。

2. 搭建轮轴实验装置:将轮轴固定在两个支点上,并将测力计挂在轮轴上。

3. 在轮轴两端施加力,记录力的大小和轮轴产生的扭矩。

4. 改变轮轴的直径,重复步骤3。

5. 改变物块的质量,重复步骤3。

机械原理上机实验

机械原理上机实验

机械原理上机实验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机械原理的上机实验,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

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将能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实验设备和材料2.1 实验设备- 实验台- 直尺- 量角器- 万能试验机- 弹簧测力计- 钢尺- 电子天平- 摩擦器- 平行板- 滑轮组- 齿轮组- 螺旋组- 传动带2.2 实验材料- 不同质量的物体- 弹簧- 木块- 金属块- 齿轮- 螺旋- 传动带3. 实验步骤3.1 弹簧力的测量实验3.1.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实验台上,并调整为合适的位置。

3.1.2 将弹簧测力计的另一端固定在实验台上的挂钩上。

3.1.3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记录下每个物体所产生的弹簧力。

3.1.4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每个物体所受的重力,并绘制出力与质量的关系曲线。

3.2 摩擦力的测量实验3.2.1 将摩擦器固定在实验台上,并调整为合适的位置。

3.2.2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放在摩擦器上,逐渐增加物体的质量,直到物体开始滑动。

3.2.3 记录下物体开始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并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的比值。

3.3 力的合成实验3.3.1 将平行板固定在实验台上,并调整为合适的位置。

3.3.2 在平行板上放置一个木块,并施加一个向下的力。

3.3.3 通过调整木块的位置和施加的力的方向和大小,使得木块保持平衡。

3.3.4 记录下施加的力的方向和大小,并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3.4 力的分解实验3.4.1 将滑轮组固定在实验台上,并调整为合适的位置。

3.4.2 在滑轮组上放置一个物体,并通过拉动传动带使物体上升。

3.4.3 通过调整滑轮组的位置和传动带的拉力,使得物体保持上升。

3.4.4 记录下滑轮组的位置和传动带的拉力,并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3.5 机械功的测量实验3.5.1 将齿轮组固定在实验台上,并调整为合适的位置。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大全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大全

机械原理实验项目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一)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一、实验目的(1) 通过测试常见机械传动装置(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在传递运动与动力过程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及机械效率等,加深对常见机械传动性能的认识与理解。

(2) 通过测试由常见机械传动组成的不同传动系统的机械参数,掌握机械传动合理布置的基本要求。

(3) 通过实验认识机械传动性能综合实验台的工作原理、提高计算机辅助实验能力。

二、实验设备机械传动性能测试综合实验台。

三、实验内容机械传动性能测试是一项基于基本传动单元自由组装、利用传感器获取相关信息、采用工控机控制实验对象的综合性实验。

它可以测量用户自行组装的机械传动装置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与机械效率,具有数据采集与处理、输出结果数据与曲线等功能。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台的逻辑框图变频 电机ZJ 扭矩 传感器ZJ 扭矩 传感器工作载荷扭矩测量卡转速调节机械传动装置负载调节工控机扭矩测量卡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二)慧鱼机器人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慧鱼机器人、机电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组装设计,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

2)利用“慧鱼模型”组装机器人模型,探索机器人各个功能的实现方法,进行机电一体化方面的训练。

二、实验设备1)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包;2)计算机一台;3)可编程控制器、智能接口板;4)控制软件。

三、实验内容“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是工程技术型模型,能够实现对工程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等的模拟仿真。

模型是由各种可以相互拼接的零件所组成,由于模型充分体现了各种结构、动力、控制的组成因素,并设计了相应的模块,因此,可以拼装成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模型,可以用于检验学生的机械结构和机械创新设计与控制的合理可行性。

自动步行车学生创新实验慧鱼机器人实验二室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三)PLC控制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全自动加工中心、自动化立体仓库、焊接站等工业模型的组装设计,控制原理及PLC在工业中的应用;2)了解和熟悉PLC的结构和外部接线方法,掌握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3)掌握顺序功能图的绘制,掌握以顺序控制梯形图的设计方法与调试。

机_械_原_理_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机_械_原_理_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工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原理实验室2008年03月16日目录前言 (1)机械原理实验的基本要求和考核办法 (2)实验一机构运动演示实验 (4)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与分析 (6)机械原理实验报告(二) (8)实验三渐开线齿廓的范成 (11)机械原理实验报告(三) (15)实验四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 (17)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四) (23)实验五回转构件的平衡 (26)机械原理实验报告(五) (30)实验六机构测试、仿真及设计综合实验(选做) (33)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六) (37)前言《机械原理实验》是机械工程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它以典型机构为对象,研究其工作原理、组成部分、性能特点。

通过本课程实验应掌握典型机构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机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机械原理课开设实验的目的,在于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讲授的理论,培养学生掌握一些有关实验的方法,操作能力和测量技能。

加深对机械系统结构的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具体结构抽象出机械的本质特征的能力。

养成踏实、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

为便于学生随时进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室准备逐渐对同学们开放。

以完成选作实验和补作实验。

实验前学生应预习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实验后应分析实验结果,及时完成实验报告。

机械原理实验的基本要求和考核办法一、基本要求1.在主讲教师提示要进行实验后,学习委员或班长要及时与实验教师取得联系。

2.根据自己本班同学们的课程安排和实验室的实验安排,与实验教师妥善的协调好实验的时间和分组。

3.将实验时间和分组情况,及时的反馈给主讲教师和有关同学。

4.参加实验的同学在实验前要做好本次实验的预习。

5.上实验课时,要提前十分钟进实验室,以便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6.认真的听好实验指导教师的安排和要求,要独立认真完成各项实验任务。

机械实验报告(18篇)

机械实验报告(18篇)

机械实验报告(18篇)篇1:机械实验报告机械实验报告班级_____姓名_____学号_____一、实验内容:1、传动系统的功能能量分配转速的改变运动形式的改变2、传动系统的基本构成二、自行设计及组装的实验台结构图:1、综合实验台的系统原理图2 实验台结构示意图3、实验台各构成模块的'功能三、实验测试数据:(要求每组打印一份,每位同学复印附于报告后)P1、P2——输入端、输出端功率(kW);n1、n2————输入端、输出端的实际转速(r/min);n2/ n1——转速比;η——V带传动及链传动功率;ε——带传动滑动率;四、绘制各传动的效率曲线(η-F)及V带的滑动曲线(ε-F)五、思考题:1、带传动的弹性滑动现象与打滑有何区别?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带传动的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当D1 = D2时,打滑发生在哪个轮子上?3、影响传动效率的因素有哪些?M1与η间是什么关系?可以采取什措施提高效率?4、啮合传动与挠性传动各有何主要特性?啮合传动外壳尺寸小,效率高,传动比恒定,功率范围广等特性,小的制造误差及齿壳变形,在高速运动将引起冲击和噪声;挠行传动:载荷能缓和冲击,运行平稳,无噪声,制造和安装精度不像啮合传动那样搞。

传动同样大的圆周力,轮廓尺寸和轴上的压力更大,效率低不能保证准确传动比。

篇2:机械实验报告一、实验内容:1、传动系统的功能能量分配转速的改变运动形式的改变。

2、传动系统的基本构成。

二、自行设计及组装的实验台结构图:1、综合实验台的系统原理图。

2、实验台结构示意图。

3、实验台各构成模块的功能。

三、实验测试数据:(要求每组打印一份,每位同学复印附于报告后)P1、P2——输入端、输出端功率(kW);n1、n2————输入端、输出端的实际转速(r/min);n2/n1——转速比;η——V带传动及链传动功率;ε——带传动滑动率;四、绘制各传动的效率曲线(η-F)及V带的滑动曲线(ε-F)五、思考题:1、带传动的弹性滑动现象与打滑有何区别?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带传动的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当D1=D2时,打滑发生在哪个轮子上?3、影响传动效率的因素有哪些?M1与η间是什么关系?可以采取什措施提高效率?4、啮合传动与挠性传动各有何主要特性?啮合传动外壳尺寸小,效率高,传动比恒定,功率范围广等特性,小的制造误差及齿壳变形,在高速运动将引起冲击和噪声;挠行传动:载荷能缓和冲击,运行平稳,无噪声,制造和安装精度不像啮合传动那样搞。

机械原理拼装实验报告

机械原理拼装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机械原理拼装实验,加深对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

2. 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熟悉机械部件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机械设计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机械原理拼装实验是研究机械运动和动力传递的基本规律,通过拼装简单的机械模型,使学生了解机械的运动原理和构造,掌握机械的传动方式、机构组合及机械运动的特点。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器材:齿轮、轴、轴承、连杆、滑轮、链条、皮带、凸轮、槽轮等。

2. 实验步骤:(1)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部件。

(2)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机械部件的组装。

(3)调整机械部件的位置,使机械模型能够实现预定的运动。

(4)观察并记录机械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情况。

(5)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心得。

四、实验过程1. 组装齿轮传动机构:选用两个齿轮,通过轴和轴承将它们连接起来,实现齿轮的啮合传动。

2. 组装链传动机构:选用链条、链轮、轴和轴承,将它们组装成链传动机构。

3. 组装皮带传动机构:选用皮带、皮带轮、轴和轴承,将它们组装成皮带传动机构。

4. 组装曲柄滑块机构:选用曲柄、滑块、连杆、轴和轴承,将它们组装成曲柄滑块机构。

5. 组装凸轮机构:选用凸轮、从动件、轴和轴承,将它们组装成凸轮机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齿轮传动机构:实验结果显示,齿轮啮合传动平稳,传动效率较高。

齿轮的模数、压力角等参数对传动性能有较大影响。

2. 链传动机构:实验结果显示,链传动机构在传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冲击,传动效率较低。

链条的长度、张紧力等参数对传动性能有较大影响。

3. 皮带传动机构:实验结果显示,皮带传动机构在传动过程中较为平稳,传动效率较高。

皮带的张力、轮齿的齿形等参数对传动性能有较大影响。

4. 曲柄滑块机构:实验结果显示,曲柄滑块机构在传动过程中,曲柄的转动带动滑块的往复运动。

曲柄的长度、滑块的行程等参数对传动性能有较大影响。

5. 凸轮机构:实验结果显示,凸轮机构能够实现从动件的规律运动。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机械原理的相关理论。

4. 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运动规律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机械运动学:研究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 机械动力学:研究机械运动与外力、质量、摩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 机械设计: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合理的机械结构。

三、实验器材1. 机械原理实验台2. 机械部件(如齿轮、链条、皮带等)3. 力传感器4. 速度传感器5. 计算器6. 数据采集系统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一:机械运动学实验(1) 实验目的:验证机械运动学的基本规律。

(2) 实验步骤:a. 安装实验台,连接相关传感器。

b.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设置实验参数。

c. 启动实验台,记录机械部件的运动数据。

d. 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e. 根据实验数据,验证机械运动学的基本规律。

2. 实验二:机械动力学实验(1) 实验目的:验证机械动力学的基本规律。

(2) 实验步骤:a. 安装实验台,连接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

b.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设置实验参数。

c. 启动实验台,记录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的数据。

d. 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e. 根据实验数据,验证机械动力学的基本规律。

3. 实验三:机械设计实验(1) 实验目的: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

(2) 实验步骤:a.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机械结构。

b. 选择合适的机械部件。

c. 计算机械部件的尺寸和参数。

d. 安装机械结构,进行实验验证。

e. 分析实验结果,改进设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机械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实验结果表明,机械运动与外力、质量、摩擦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2. 实验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机械动力学的基本规律。

机械原理实验

机械原理实验

机械原理实验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机械原理相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1. 转动副实验台。

2. 直线副实验台。

3. 齿轮传动实验台。

4. 转子动平衡实验台。

5. 万能试验台。

三、实验内容。

1. 转动副实验。

在转动副实验台上,通过搭建不同的转动副结构,观察不同结构的转动副运动规律,了解各种转动副的工作原理。

2. 直线副实验。

在直线副实验台上,搭建不同的直线副结构,观察不同结构的直线副运动规律,了解各种直线副的工作原理。

3. 齿轮传动实验。

在齿轮传动实验台上,通过组装不同的齿轮传动结构,观察不同结构的齿轮传动运动规律,了解各种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4. 转子动平衡实验。

在转子动平衡实验台上,进行转子动平衡实验,通过调整转子上的配重,使转子在高速旋转时减小振动,提高转子的平衡性能。

5. 万能试验台实验。

在万能试验台上,进行各种机械原理相关的实验,如离合器实验、制动器实验、联轴器实验等,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

四、实验步骤。

1.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相应的实验台和实验装置。

2. 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要求,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清洁实验台和装置、检查实验装置的完好性等。

3. 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台和装置,并归还实验器材。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要求进行,不得随意更改实验步骤。

2. 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安全,严禁在不安全的状态下进行实验操作。

3. 在进行实验记录时,要认真记录实验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和装置,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分析不同结构的转动副、直线副、齿轮传动等在实际工作中的运动规律和工作原理,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

七、实验总结。

机械原理实验三实验四指导及实验报告定稿版

机械原理实验三实验四指导及实验报告定稿版

机械原理实验三实验四指导及实验报告定稿版实验三: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2.理解齿轮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3.分析齿轮传动中的传动比和效率。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实验装置:齿轮传动系统实验装置;2.仪器:应变仪、电机、高精度测速仪;3.材料:齿轮、支撑架等。

三、实验原理齿轮传动是一种基本的转动传动机构,在机械工程中应用广泛。

齿轮输人系统主要由齿轮、轴、轴承等组成。

齿轮传动可以改变传动方向、传动角速度和扭矩。

在齿轮传动中,唯一需要用力传递的是一个齿轮,其他齿轮只需传递动力即可。

传动比是指驱动齿轮转一圈,被驱动齿轮转的圈数。

传动效率是指有效输出功与输入功的比值。

本实验通过测道接触力,得到齿轮的力矩和角速度,进而分析齿轮传动中的传动比和效率。

四、实验步骤1.将实验装置搭建好并进行初始化;2.依照实验装置的要求安装齿轮,并将仪器与电机等连接;3.输入电机的转速,并记录驱动齿轮的转速;4.测量并记录齿轮的重量和直径;5.采集数据并计算齿轮的传动比和效率。

五、注意事项1.搭建实验装置时,要确保齿轮与轴之间良好配合,并保证齿轮之间的啮合;2.操作仪器时,保持仪器处于稳定状态,以减小误差;3.记录数据时,要仔细记录每个参数的值,并进行精确计算。

实验四:滚子轴承的摩擦系数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滚子轴承的工作原理;2.掌握滚子轴承的摩擦力学特性;3.测量滚子轴承中的摩擦系数,并进行分析。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实验装置:滚子轴承实验装置;2.仪器:应变仪、称重器;3.材料:滚子轴承、轴等。

三、实验原理滚子轴承是一种常见的摩擦件,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

滚子轴承可以减小摩擦力,提高机器的运转效率。

在滚子轴承中,摩擦系数是一个重要的参数,直接影响着摩擦损失和效果。

本实验通过测量滚子轴承中的摩擦力和扭矩,计算得到滚子轴承的摩擦系数。

四、实验步骤1.将实验装置搭建好并进行初始化;2.将滚子轴承和轴装在实验装置上;3.调整实验装置,使其处于稳定状态;4.测量并记录滚子轴承的负载重量和摩擦力;5.采集数据并计算滚子轴承的摩擦系数。

《机械原理学习报告25篇》

《机械原理学习报告25篇》

《机械原理学习报告25篇》第一篇:机械原理学习报告2机械原理学习报告第5章齿轮系及其设计1.定轴齿轮系及其传动比一对齿轮的传动比i12w1w2z2z1w:齿轮角速度z:齿数w1wkn1nk所有从动轮齿数的连成积所有主动轮齿数的连成积定轴齿轮系传动比的一般公式i1k一对相啮合的齿轮的首、末轮的转向关系与齿轮的类型有关。

2.周转齿轮系及其传动比两个周转齿轮的转化后的传动比i h13w1whh3w1whw3wh z3z1的传动比周转齿轮系中任意两齿轮ih1k1、k w1hhwk w1whwk wh z2z3zkz1z2 zk1在周转齿轮系中,如果有一个中心轮固定,该齿轮系自由度为1,称为行星齿轮系;如果两个中心轮均不固定,该齿轮系自由度为2,称其为差动齿轮系。

3.复合齿轮系及其传动比在计算复合齿轮系及其传动比时,关键是先拆分出周转齿轮系,剩下的几何轴线不动而互相啮合的齿轮便组成了定轴齿轮系。

计算传动比的基本过程。

(1)拆分齿轮系;(2)分别列出传动比计算公式;(3)联立解方程式。

4.齿轮系的应用1.在体积较小及质量较小的条件下,实现大功率传动。

2.获得较大的传动比3.实现运动的合成4.实现运动的分解5.实现变速传动6.实现换向传动5.行星轮系设计1.传动比条件:z3i1h1z12.同心条件:z z3z12z1i1h2 23.装配条件。

对于装有多个行星轮的轮系,要求在转臂上的所有行星轮能严格均匀地装入两中心轮之间。

个数为k,则z1z3 k4.邻接条件z z1sin k2ha1sin k6.新型行星传动1.渐开线少齿差行行星传动。

两轮齿数差越小,传动比就越大。

2.摆线针轮行星传动3.谐波齿轮传动4.活齿传动第6章其他常用机构1.间歇运动机构1.槽轮机构几何关系:2o-2o122z z为槽轮的槽数,应大于或等于3运动系数:2o12k k z22z运动系数大于零,小于12.棘轮机构(齿式棘轮机构、摩擦式棘轮机构)3.不完全齿轮机构4.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圆柱形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蜗杆形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2.广义机构1.电磁机构1)电磁传动机构a.电磁回转机构b.电锤机构c.电磁气动传动机构2)变频调速器3)继电器机构a.线圈式快速动作继电器机构b.凸轮式火灾报警信号发生机构c.杠杆式温度继电器机构4)振动机构电磁振动机构、音叉振动机构、超声波机构5)微位移机构6)光电机构光电动机、光化学回转活塞式行星马达7)液、气动机构3.具有其他功能的机构1.组合机构:齿轮-凸轮机构、齿轮-连杆机构、凸轮-连杆机构2.机构的组合1.机构串联式组合:构件固接式串联、轨迹点串联2.机构的并联式组合3.机构的混接式组合4.螺旋机构:单螺旋副机构、双螺旋机构5.万向联轴节1.单万向联轴节传动比i31w3w1cos1sin cos01222.双万向联轴节传动比恒为1时:1w1w3tan m cos1tan1,tan m cos3tan 3第7章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1.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功能原理方案设计、运动规律设计、运动方案设计、运动简图设计2.执行机构运动规律设计3.执行机构运动协调设计4.机械运动循环图设计第8章机构创新设计1.机构选型基本原则:满足工艺运动和运动要求、结构简单传动链短、原动机的选择有利于简化结构和改善运动质量、机构有尽可能好的动力性能、加工制造方便经济成本低、机器操作方便调整容易安全耐用、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机械效率2.机构构型的创新设计1.基于组成原理的创新设计平面机构中高副低代2.机构构型的变异创新设计机构的倒置、扩展、局部改变、移植模仿3.基于功能分析的机构设计4.机构设计方案的评价第9章机构系统的动力学设计1.平面机构的平衡设计22mblb js1.质量代换法ma mb mmala mblb0mala2.完全平衡用质量代换法求出各构件上的平衡质量3.部分平衡2.机构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式系统运动方程med d 3.机构系统的动力学设计不均匀系数12jew2feds d mev221wmax wmin wmn为系统所做的功nmax jwm转动惯量jf900nmax n22m飞轮的转动惯量jf22m d1d2m22d1d2248初定飞轮的尺寸后,应校验飞轮的最大圆周速度,若此圆周速度大于安全极限速度,则必须修改飞轮的结构尺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 实验一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一、 实验目的1.掌握根据各种机构实物或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 2.验证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公式; 3.分析某些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

二、 实验设备和工具1.各类机构的模型和实物; 2.钢板尺、量角器、内外卡钳等;3.三角尺、铅笔、橡皮、草稿纸等(自备)。

三、 实验原理由于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构件的数目和构件所组成的运动副数目、类型和相对位置有关。

因此,可以撇开构件的实际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示构件,用规定的或惯用的符号来表示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画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这种简单的图形即为机构运动简图。

四、 实验步骤1.使被测机构缓慢运动,从原动件开始,循着传动路线观察机构的运动,分清各个运动单元,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2.根据直接相联接两构件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性质,确定运动副的种类; 3.选择能清楚表达各构件相互关系的投影面,从原动件开始,按传动路线用规定的符号,以目测的比例画出机构运动示意图,再仔细测量与机构有关的尺寸,按确定的比例再画出机构运动简图,用数字1、2、3……分别标注各构件,用字母A 、B 、C ……分别标注各运动副;比例尺)(构件在图纸上的长度)(构件实际长度mm AB cm L AB L =μ4.分析机构运动的确定性,计算机构运动的自由度。

五、思考题1.一张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应包括哪些内容?2.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原动件的位置能否任意选择?是否会影响简图的正确性?3.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对测绘机构运动简图有何帮助?六、实验报告实验二 渐开线齿轮的范成原理一、 实验目的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齿廓曲线的原理; 2.了解齿廓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及避免根切的方法; 3.了解刀具径向变位对齿轮的齿形和几何尺寸的影响。

二、 实验设备和工具1.齿轮范成仪; 2.剪刀、绘图仪;3.圆规、三角尺、两种颜色的铅笔或圆珠笔(自备)。

三、 实验原理范成法是利用齿轮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齿轮的一种方法。

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

他们之间保持固定的角速度比传动,好象一对真正的齿轮啮合传动一样,同时刀具还沿轮坯的轴向作切削运动,这样制得的齿轮齿廓就是刀具的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

为了能清楚地看到包络线的形成,我们用范成仪来模拟实现齿轮轮坯与刀具间的传动“切削”过程。

齿轮范成仪构造如图2——1所示,半圆盘2绕固定于机架上的轴心转动,在圆盘的周缘刻有凹槽,凹槽内嵌有两条钢丝3,钢丝绕在凹槽内,其中心线形成的圆相当于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

两条钢丝的一端固定在圆盘2上的B 、B ‘点,另一端固定在拖板4的A 、A ’点,拖板可水平方向移动,这与被加工齿轮相对齿条刀具的运动方向相同。

在拖板4上还装有带有刀具的小拖板5,转动螺钉7可以调节刀具中线至轮坯中心的距离。

齿轮范成仪中,已知基本参数为:1. 齿条刀具:压力角020=α,模数mm m 25=,齿顶高系数0.1*=a h ,径向间隙系数25.0*=C2. 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直径mm d 200=四、 实验步骤1.根据已知基本参数分别计算被加工齿轮的基圆直径d b 、最小变位系数x min ,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齿顶圆直径d a1和d a2、齿根圆直径d f1和d f2,将上述六个圆画在一张绘图纸上,并沿最大的圆周剪下制成被加工齿轮的“毛坯”;2.把齿轮“毛坯”安装到范成仪的半圆盘上,注意对准圆心;3.调整刀具,使其中线与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相切,此时刀具处于“切制”标准齿轮位置;4.“切制”齿廓时,把刀具移向范成仪的一端,然后每当刀具向另一端移动一个不大的距离(2~3mm),描下刀刃在图纸上的位置,直到形成两个完整的齿廓为止;5.调整刀具的位置,使其中线远离轮坯中心。

移动距离为避免根切的最小变位量mx,即刀具顶刃与变位齿轮齿根圆相切。

重复上述“切制”过程,得到两个完整的变位齿轮齿廓,为便于比较,此齿廓可以用另一种颜色画出。

五、思考题1.根切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避免根切?2.比较用同一把齿条形刀具加工的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下述几何参数的变化: 、m、d、d a、d f、d b、h a、h f、S、S b、S a、S f、e、P。

3.这两种齿轮的齿廓曲线是否全是渐开线?六、 实验报告1.已知参数齿条刀具:模数=m 压力角=α齿顶高系数=*a h 顶隙系数=*C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直径d=实验三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1.掌握用游标卡尺测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 2.通过测量和计算,熟练掌握齿轮各几何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实验设备和工具1.被测齿轮一对;2.游标卡尺(精度0.02mm ); 3.机械零件手册;4.渐开线函数表、纸、笔、计算器(自备)。

三、 实验原理本实验是用游标卡尺来测量,通过计算得出一对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

渐开线直齿圆柱的基本参数有:齿数Z 、模数m 、分度圆压力角α、齿顶高系数h a *、径向间隙系数C *、变位系数x 。

一对互相啮合的齿轮的基本参数有:啮合角'α、中心距a 。

以上各参数的测量原理和方法如下:1.测定模数m 和压力角α 如图3——1所示,当量具在被测齿轮上跨K 个齿时,其公法线长度应为b b K S P K W +-=)1(若所跨齿数为K+1时,则公法线长度为b b K S KP W +=+1所以b K K P W W =-+1 (1) 有因为απαcos cos m P P b == 所以απcos bP m =(2)P b 为齿轮基圆周节,可以从(1)式中求得,由齿轮标准可知,α可能为150,也可能为200,故分别用150和200代入式(2),算得两个模数,取数值接近于标准模数的一组m 和α为被测齿轮的模数和压力角。

为保证量具的卡脚与齿廓的渐开线部分相切,所需的跨齿数可参照表3——1。

图3——1 公法线长度测量示意图2.测定变位系数x与标准齿轮相比,变位齿轮的齿厚发生了变化,故它的公法线长度与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不等,两公法线长度之差为αsin 2mx 。

设W K ‘为被测齿轮跨K 个齿的公法线长度,W K 为相同模数m ,齿数Z 和压力角的标准齿轮跨K 个的公法线长度,所以有αsin 2'mx W W K k =-即 αsin 2'm W W x KK -= (3)式中W K 可以从机械零件手册查出,将W K 的值代入式(3)中即可求出变位系数x 。

3.测定齿顶高系数h a *和径向间隙系数C *根据齿根高计算公式 2ff d mZ h -=(4)式中d f 为被测齿轮齿根圆直径,可用卡尺测得,然后求得齿根高。

另一齿根高计算公式 )(**x C h m h a f -+= (5)式中h a *和C *为未知,因为不同齿制齿轮的h a *和C *均为标准值,故分别将正常齿制h a *=1.0、C *=0.25和短齿制h a *=0.8、C *=0.3两组标准值代入式(5),取最接近h f 值的一组h a *和C *为所测定值。

4. 测定啮合角'α和中心距a如所测定的两个齿轮是一对互相啮合的齿轮,则根据所测得的这对齿轮的变位系数x 1和x 2,按公式(6)和(7)计算出它们的啮合角'α和中心距a 。

αααinv tg Z Z x x inv +⋅++=2121')(2 (6)'21cos cos )(2ααZ Z m a +=(7) 实验时可用游标卡尺直接测定这对齿轮的实际中心距并与计算结果比较,求出中心距误差'a a a -=∆,测定方法如图3——2。

图3——2 实际中心距测定示意图首先使这对齿轮作无侧隙啮合,然后分别测量齿轮内孔的直径及尺寸b ,由此得:)(2121'K K d d b a ++= (8)四、 实验步骤1.数出齿数,按表3——1查出跨齿数K ;2.分别在每个齿轮的三个位置测出公法线长度1+K W 、K W 及齿根圆直径f d ,算出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3. 逐个计算齿轮参数,填写实验报告。

五、 思考题1.两个齿轮参数测定后,怎样判断它们能否啮合及传动类型?2.测量齿根圆直径f d 时,对于齿数分别为奇数和偶数的齿轮测量方法有什么 不同?六、实验报告实验五回转构件的动平衡一、实验目的1.巩固和验证回转件动平衡的基本概念;2.了解补偿质径积式动平衡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补偿质径积式动平衡机;2.试件;3.平衡质量(螺钉、螺母、橡皮泥等);4.普通天平、量角器、活动扳手。

图5——1 动平衡机的结构原理图三、 实验原理理论上已经阐明:质量分布不在同一回转面内的回转构件的动不平衡,都可以认为是分别处于两个任选回转平面'T 和''T内向径分别为'0r 和''0r 的两个不平衡质量'0m 和''0m 所产生的。

因此,在实验中分别测定所选两平衡校正平面内的不平衡质径积'0'0r m 和''0''0r m 的大小和相位,并给予校正就可以达到要求的动平衡。

图5——1为动平衡机的结构原理图。

框架1经弹簧2与固定的底座3相联,它只能绕道OX 轴摆动构成一个振动系统。

框架上装有主轴4,由固定在底座上的电动机14通过皮带和皮带轮12驱动,主轴4上装有齿轮8,与齿轮5齿数相等,相互构成交错轴斜齿轮传动。

齿轮5、圆盘7固定在轴9上,圆盘8随轴9转动,还可通过调节手轮17沿轴9上下移动,由此而改变两圆盘间的距离c l ,c l 由指针16指示,,圆盘7、8的大小、质量完全相等,上面各装有一质量为c m 的重块,质心都与其回转轴相距c r ,但相位差0180,因此,当圆盘7、8转动时,c m 所产生的离心力c F 便构成一个可调的力偶矩c c l F ,它与框架振摆平面间的夹角以c ϕ表示,轴9上端的指针15即用来指示c c l F 的作用平面和方向,指针相对圆盘的指向即为c c l F 的转向,齿轮6还可以沿主轴4移动,移动的距离与它的轴向宽度相等,比齿轮5的节圆圆周要大,当调节手轮18,使齿轮6从左端移动到右端时,齿轮5和轴9可以回转一周以上,以此调节瞬时的c ϕ值。

实验时,将待平衡的试件10架于两个滚动支承13上。

通过挠性联轴器11由主轴4带动,此时试件的不平衡质量可以看成在所选的两平衡校正面'T 和''T 内,向径分别为'0r 和''0r 的两个不平衡质量'0m 和''0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