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县丰禾中学高一数学组说课教案
高一数学说课稿(5篇)
高一数学说课稿(5篇)高一数学说课稿(精选5篇)“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数学说课稿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高一数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__、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高中数学说课教案(优秀4篇)
高中数学说课教案(优秀4篇)高中数学说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1: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高中数学说课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意义,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2)能结合树形图来帮助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3)正确区分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哪一个原理与分类有关,哪一个原理与分步有关;(4)能应用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两个原理的能力;(5)通过对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周密思考、细心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一、知识结构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难点是准确区分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
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本身是容易理解的,甚至是不言自明的。
这两个原理是学习排列组合内容的基础,贯穿整个内容之中,一方面它是推导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结论与其思想在方法本身又在解题时有许多直接应用。
两个原理回答的,都是完成一件事的所有不同方法种数是多少的问题,其区别在于:运用加法原理的前提条件是,做一件事有n类方案,选择任何一类方案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此事,就是说,完成这件事的各种方法是相互独立的;运用乘法原理的前提条件是,做一件事有n个骤,只要在每个步骤中任取一种方法,并依次完成每一步骤就能完成此事,就是说,完成这件事的各个步骤是相互依存的。
高中数学说课稿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说课稿教案模板
一、说课内容
本课时将要讲解的是高中数学的某一知识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该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二、说教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题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说教重难点
1.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该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2. 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的解题方法,并能够独立解答相关题目。
四、说教过程
1. 导入环节:呈现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内容。
2. 讲解部分:介绍该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通过例题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
3. 练习环节: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澄清疑惑。
五、说教工具
1. PowerPoint课件:用于呈现知识点和例题演示。
2. 黑板和彩色粉笔:用于讲解和解题演示。
3. 相关教材和练习册:作为教学参考和练习材料。
六、说教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掌握该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接下来的作业和考试中,也将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丰禾中学高一数学文测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丰禾中学高一数学文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是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1. (5分)已知集合M={1,2,5},N={1,3,5,7},则M∪N=()A.? B.{1,5} C.{2,3,7} D.{1,2,3,5,7}参考答案:D考点:并集及其运算.专题:集合.分析:根据集合的基本运算进行求解即可.解答:∵M={1,2,5},N={1,3,5,7},∴M∪N=1,2,3,5,7},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基本运算,比较基础.2. 若函数f(x)=kx-lnx在区间(1,+∞)上单调递增,则k的取值范围是( )A.(-∞,-2] B.(-∞,-1]C.D参考答案:由条件知f′(x)=k-≥0在(1,+∞)上恒成立,∴k≥1.把函数的单调性转化为恒成立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3. 在等差数列{a n}中,若a1,a3,a4成等比数列,则该等比数列的公比为()A.B.1 C.1或D.无法确定参考答案:C 【考点】88: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分析】设等差数列{a n}公差为d,由条件可得(a1+2d)2=a1(a1+3d),解得 d=0 或a1=﹣4d,在这两种情况下,分别求出公比的值.【解答】解:设等差数列{a n}公差为d,∵a1,a3,a4成等比数列,∴a32=a1a4,即(a1+2d)2=a1(a1+3d),解得 d=0 或a1=﹣4d.若 d=0,则等比数列的公比q=1.若a1=﹣4d,则等比数列的公比q===.故选:C.4. 在区间[一1,1]上随机取一个数的值介于0到之间的概率为( )A. B. C. D.参考答案:A5. 已知函数,它的增区间为()参考答案:C6. 将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φ(φ>0)个单位后关于直线x=对称,则φ的最小值为()A.B.C.D.参考答案:B【考点】H2:正弦函数的图象.【分析】利用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正弦函数的图象的对称性,可得,k∈Z,由此求得φ的最小值.【解答】解:把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φ(φ>0)个单位后,可得y=sin[4(x+φ)+]=sin(4x+4φ+)的图象,由于所得图象关于直线对称,∴,∴,∵φ>0,∴,故选:B.7. 点P(x,y,z)关于坐标平面xOy对称的点的坐标是()A.(﹣x,﹣y,z)B.(﹣x,y,z)C.(x,﹣y,z)D.(x,y,﹣z)参考答案:D【考点】空间中的点的坐标.【专题】计算题;规律型;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分析】直接利用空间点的坐标的对称性求解即可.【解答】解:点P(x,y,z)关于坐标平面xOy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z).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空间点的坐标的对称性的应用,是基础题.8. 甲、乙两人下棋,甲获胜的概率为40%,甲不输的概率为90%,则甲、乙下成平局的概率为()A. 50%B. 30%C. 10%D. 60%参考答案:A【分析】甲不输的概率等于甲获胜或者平局的概率相加,计算得到答案.【详解】甲不输的概率等于甲获胜或者平局的概率相加甲、乙下成平局的概率为:故答案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互斥事件的概率,意在考查学生对于概率的理解. 9. 若,则=()A.B.C.D.参考答案:A【考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函数;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函数;二倍角的正弦;二倍角的余弦.【专题】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分析】利用诱导公式求得cos(+α)的值,再利用二倍角的余弦公式求得=2﹣1的值.【解答】解:∵ =cos(+α),∴=2﹣1=﹣,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诱导公式、二倍角的余弦公式的应用,属于中档题.10. 设集合,其中是三角形的三边长,则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不包括边界的阴影部分)是()参考答案:A略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1. 已知映射,其中,对应法则是,Z,,,,,,,对于对于实数,在集合中存在原像,则的取值范围是.参考答案:12. 弧长为的扇形的圆心角为,则此扇形的面积为;参考答案:1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角与角均以Ox 为始边,它们的终边关于x 轴对称.若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则______.参考答案:【分析】先根据角与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且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得到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然后利用正弦函数的定义求解.【详解】因为角与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且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所以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又,所以.故答案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角终边的对称以及三角函数的定义,还考查了运算求解的能力,属于中档题.14. 函数的奇偶性为( )(填:奇函数,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参考答案:偶函数略15. 函数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参考答案:16. 若,则.参考答案:1试题分析:由题意得,则,所以.考点:对数运算及其应用.【方法点晴】此题主要考查指数与对数互化,以及对数运算性质等有关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属于中低档题型.在此题的解决过程中,由条件中指数式转化为对数式,即,利用对数运算的换底公式得,代入式子得,再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从而问题可得解.17. 一质点受到平面上的三个力F1,F2,F3(单位:牛顿)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已知F1,F2成90°角,且F1,F2的大小分别为1和2,则F3的大小为________.参考答案: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2分。
高中数学学说课教案
高中数学学说课教案时间: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
地点:教室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该数学定理/原理的内容及应用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讲解(30分钟)
1.介绍该数学定理/原理的来源、意义和应用领域;
2.详细解释定理/原理的内容和推导过程,并举例说明;
3.引导学生思考定理/原理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三、练习(15分钟)
1.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难点。
四、讨论(10分钟)
1.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定理/原理的拓展和应用;
2.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五、总结(5分钟)
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展望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教学反思:
1.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教学过程中哪些环节可以优化和改进?
3.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注: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高中数学学说课教案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形式可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和改进。
)。
高中教师说课数学教案模板
高中教师说课数学教案模板主题:《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本定义、判别条件和性质。
掌握直线与平面之间的相关性质对解题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概念,能够辨别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性。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本定义和判别条件。
2. 难点:如何运用位置关系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重要性。
2. 概念讲解:介绍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本定义和判别条件,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3. 练习引导:给出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运用方法。
4. 深化拓展:组织学生讨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5. 归纳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掌握。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3. 思考如何运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3. 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高中数学说课教案
初高中数学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基本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基本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1.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基本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新知识,介绍基本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例如加减乘除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展示学生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探讨解题方法和策略
5.巩固学习成果,布置作业和课后习题
六、教学反思
1.师生互动不够,需要提高课堂氛围
2.学生解题思路不够清晰,需引导学生培养数学思维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基本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享受探索的乐趣,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高中数学全部说课教案模板
一、说教材1. 教材名称及版本: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2. 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情,确定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3. 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本节课内容在高中数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其在后续学习中的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如概念、公式、定理、解题方法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精神等。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如概念、公式、定理等。
2.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内容,如复杂问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等。
四、说教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 讲授法:讲解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性。
五、说学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
2. 探究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探究问题的本质。
3. 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反思学习: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提高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授:按照教学目标,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技能。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心得。
6. 作业布置:布置针对性强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
2. 板书形式: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说课稿教案
一、说教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高中数学必修一》中的某一章节,包括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这一章节的重要知识点,为以后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本章节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定理、公式,并能够灵活运用。
2.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讲解本章节的重要概念、定理、公式,并引导学生掌握。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定理、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对本章节内容进行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分段教学: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几个段落进行教学。
3. 梳理知识: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本章节的重要知识点。
4. 拓展延伸:通过一些拓展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归纳概括和巩固所学内容。
五、说评价方式本节课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考试,通过这些形式的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六、说板书板书内容:本章节的重要概念、定理、公式等。
板书形式:清晰、简洁,突出重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说教学手段本节课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讲解、示范、练习、讨论、引导等。
通过这些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1. 导入环节: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章节内容。
2. 梳理环节:讲解重要概念、定理、公式,并进行示范和练习。
3. 拓展环节:通过一些拓展练习,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4. 总结环节: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九、说课后作业不仅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还可以布置一些拓展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十、说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本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并能够灵活运用,为以后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高一数学教案设计
高一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高一数学《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像》。
内容包括: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基本性质;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及三角函数的图像特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在图像绘制和分析方面,大部分学生的掌握程度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分析具体函数;(2)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及三角函数的图像特点,能准确绘制这些函数的图像;(3)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软件或图形计算器等工具进行函数图像绘制和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绘制和分析函数图像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方法,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展示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表达清晰、逻辑严谨的表达能力;(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2)通过数学知识的探索,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和优美性,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善于合作的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4)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退一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通过设置前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对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绘制有一定的了解和思考。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高一数学教学教案设计
高一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未来数学学习的关键。
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和教案,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能够在数学的基础上成功地应对高考和未来的学习和职业。
以下将介绍高一数学优秀教学教案的设计要点。
第一、总体设计一份优秀的数学教案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总体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
在规划教案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水平,基础上安排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需要全面、系统地覆盖高中数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初步数学思想和知识、数学方法和技巧、数学的结构性和应用等。
教学目标需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不断调整目标。
教学方法也是教案设计中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讲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教育者需要使用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方法,如游戏、实验、课堂讲解等,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第二、内容设计在设计高一数学教案时,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难度等级,并在每个等级内设计对应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初级难度等级内,教师应该更多地运用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
在中级难度等级内,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最终,在高级难度等级内,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思考,注重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并长期以来,作为教师的一项职责,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技能。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注重关键知识点的讲解和重点难点的突破。
第三、课堂活动设计在设计数学教案时,教师应着重考虑课堂活动的设计。
课堂活动可以减轻学生单调学习的压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难题,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培养数学运算能力,或者使用模拟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中数学知识的技巧。
使用数字化工具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如数学软件、在线教学平台等。
第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也是教案设计中的重要方面。
邻水县丰禾中学(10)
邻水县丰禾中学“有效课堂”教案(10) 第 13 周 星期 4 201 1 年 上 学期 总第 课时 课 题 2.2.3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 标1.了解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如范围、对称性、顶点、渐近线和离心率等 过程与方法目 标引导学生复习得到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的方法,在本节课中不仅要注意通过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讨论,研究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还注意对这种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地培养 情感态度目 标让学生参与并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探究点的轨迹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掌握利用先进教学辅助手段的技能. 教学重点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及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 双曲线的渐近线学生自学提纲(i )通过复习和预习,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讨论来研究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提问:研究双曲线的几何特征有什么意义?从哪些方面来研究?通过对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及特殊点的讨论,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曲线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要从范围、对称性、顶点、渐近线及其他特征性质来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①范围: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得,222210y x b a=-≥,进一步得:x a ≤-,或x a ≥.这说明双曲线在不等式x a ≤-,或x a ≥所表示的区域;②对称性:由以x -代x ,以y -代y 和x -代x ,且以y -代y 这三个方面来研究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发生变化没有,从而得到双曲线是以x 轴和y 轴为对称轴,原点为对称中心;③顶点:圆锥曲线的顶点的统一定义,即圆锥曲线的对称轴与圆锥曲线的交点叫做圆锥曲线的顶点.因此双曲线有两个顶点,由于双曲线的对称轴有实虚之分,焦点所在的对称轴叫做实轴,焦点不在的对称轴叫做虚轴;④渐近线:直线b y x a=±叫做双曲线22221x y a b -=的渐近线;⑤离心率: 双曲线的焦距与实轴长的比ac e =叫做双曲线的离心率(1e >).(iii )例题讲解与引申、扩展 例3 求双曲线22916144y x -=的实半轴长和虚半轴长、焦点的坐标、离心率、渐近线方程.扩展:求与双曲线221169x y -=共渐近线,且经过()23,3A -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及离心率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例4 双曲线型冷却塔的外形,是双曲线的一部分绕其虚轴旋转所成的曲面如图(1),它的最小半径为12m ,上口半径为13m ,下口半径为25m ,高为55m .试选择适当的坐标系,求出双曲线的方程(各长度量精确到1m ).引申:如图所示,在P 处堆放着刚购买的草皮,现要把这些草皮沿着道路PA 或PB 送到呈矩形的足球场ABCD 中去铺垫,已知150AP m =,100BP m =,60BC m =,60APB ∠=o .能否在足球场上画一条“等距离”线,在“等距离”线的两侧的区域应该选择怎样的线路?说明理由.例5 如图,设(),M x y 与定点()5,0F 的距离和它到直线l :165x =的距离的比是常数54,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分析:若设点(),M x y ,则()225MF x y =-+,到直线l :165x =的距离165d x =-,则容易得点M 的轨迹方程. 引申: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双曲线若点(),M x y 与定点(),0F c 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l :2a x c=的距离比是常数c e a=()0c a >>,则点M 的轨迹方程是双曲线.其中定点(),0F c 是焦点,定直线l :2a x c =相应于F 的准线;另一焦点(),0F c '-,相应于F '的准线l ':2a x c=-.教后反思 练习:第66页1、2、3、4、5 作业:第3、4、6 焦点在y 轴上的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可以类似得出,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与坐标系的选择无关,即不随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
邻水县丰禾中学(3)
②椭圆的标准方程中,焦点的位置看 , 的分母大小来确定;
③ 、 、 的几何意义
经过观察后思考:在移动笔尖的过程中,细绳的保持不变,即笔尖等于常数.
新知1: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反思:若将常数记为 ,为什么 ?
当 时,其轨迹为;
当 时,其轨迹为.
试试:
已知 , ,到 , 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8的点的轨迹是.
情感态度
目标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增强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情趣,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
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学生自学提纲
(预习教材理P38~P40,文P32~P34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过两点 , 的直线方程.
邻水县丰禾中学“有效课堂”教案(3)
第12周星期12011年上学期总第课时
课题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目标
理解椭圆的定义;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了解用椭圆定义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普遍联系,培养学生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小结:应用椭圆的定义注意两点:
①分清动点和定点;
②看是否满足常数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知2:焦点在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其中
若焦点在 轴上,两个焦点坐标,则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邻水县丰禾中学(7)doc
C. ,都有 D. ,都有
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其中为真命题的是
A. B.
C. D.
4.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A.存在实数α和β,使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B.不存在无穷多个α和β,使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对任意α和β,使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邻水县丰禾中学“有效课堂”教案(7)
第11周星期22011年上学期总第课时
课题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目标
1、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2、能正确书写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并对其进行否定,注意形式上的变化3、能判断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的真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初步形成运用逻辑知识准确地表述数学问题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活动尝试
问题1:下列命题中含有哪些量词?
(1)对所有的实数x,都有x2≥0;(2)存在实数x,满足x2≥0;
(3)至少有一个实数x,使得x2-2=0成立;(4)存在有理数x,使得x2-2=0成立;
(5)对于任何自然数n,有一个自然数s使得s = n × n;
(6)有一个自然数s使得对于所有自然数n,有s = n × n;
情感态度
目标
通过对全称命题、特称命题的联系与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很多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
邻水县丰禾中学(12)
邻水县丰禾中学“有效课堂”教案(12)第14 周星期 1 201 1 年上学期总第课时课题2.4.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手段多媒体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图形过程与方法目标(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用对称的美学思维来体现数学的和谐美。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能力教学重点抛物线的定义教学难点抛物线标准方程的不同形式学生自学提纲预习教材理P64~ P67,找出疑惑之处)复习1:函数2261y x x=-+的图象是,它的顶点坐标是(),对称轴是.复习2:点M与定点(2,0)F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8x=的距离的比是1:2,则点M的轨迹是什么图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探究探究1:若一个动点(,)p x y到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这个点的运动轨迹是怎么样的呢?新知1:抛物线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新知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定点F到定直线l的距离为p(0p>).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得到抛物线的四种标准形式:图形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准线方程22y px=,02p⎛⎫⎪⎝⎭2px=-试试:抛物线220y x=的焦点坐标是(),准线方程是;抛物线212x y =-的焦点坐标是( ),准线方程是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典型例题例1 (1)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26y x =,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2)已知抛物线的焦点是(0,2)F -,求它的标准方程.变式:根据下列条件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⑴焦点坐标是(0,4);⑵准线方程是14x =-;⑶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2. 例2 一种卫星接收天线的轴截面如图所示,卫星波束呈近似平行状态的射入轴截面为抛物线的接收天线,经反射聚集到焦点处,已知接收天线的口径为4.8m ,深度为0.5m ,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焦点坐标.※ 动手试试练1.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1) 焦点坐标是(5,0 )F -;焦点在直线240x y --=上.练2 .抛物线22y px = (0)p >上一点M 到焦点距离是a ()2p a >,则点M 到准线的距离是 ,点M 的横坐标是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1.对抛物线24y x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开口向上,焦点为(0,1)B .开口向上,焦点为1(0,)16C .开口向右,焦点为(1,0)D .开口向右,焦点为1(0,)162.抛物线280x y +=的准线方程式是( ).A .2x =B .2x =-C .2y =D .2y =-3.抛物线210y x =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 ).A. 52B. 5C. 152D. 10 4.抛物线212y x =上与焦点的距离等于9的点的坐标是 .5.抛物线24x y =上一点A 的纵坐标为4,则点A 与抛物线焦点的距离为 课后作业1.点M 到(0,8)F 的距离比它到直线7y =-的距离大1,求M 点的轨迹方程.2.抛物线22y px = (0)p >上一点M 到焦点F 的距离2MF p =,求点M 的坐标 教后反思 1.抛物线的定义; 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几何图形.3.焦半径公式:设M 是抛物线上一点,焦点为F ,则线段MF 叫做抛物线的焦。
高一数学教案及说课最新范文
高一数学教案及说课最新范文高一数学教案及说课最新范文1本学期高一数学备课组的工作紧紧围绕学校、教科处及教研组的计划安排来开展,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学校创建为前提、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以自主教育为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全面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搞好本学期工作。
一、指导思想以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按照均衡、优质、高效原则,精诚团结,和谐创新,加强科组建设,提高高一数学备课组的整体实力;努力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这学期的工作重点是继续进行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研究,要着重抓好差生辅导和尖子生的培养,让绝大部分学生跟上教学进度。
二、工作思路1、在学校科研处和教务处的领导下,有计划地组织好全组教师的学习与培训工作,特别是搞好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和交流,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
推广现代教育科研成果,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2、以组风建设为主线,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法探索为重点,以构建主动发展型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以提高队伍素质,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3、教学研究要以集体备课为基础,以作课、听课、评课活动以及出考卷活动为载体,以课题研究、论文、案例撰写为提高,在研究状态下理性的工作。
培养本组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三、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应用;必修2: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二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高一数学正弦定理的说课稿三
高一数学正弦定理的说课稿(第1课时)邻水县丰禾中学 王 静 一、 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遍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必修 54548P p ,第2章第1节内容。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全等三角形等与三角形有关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必修4 ,学生也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三角恒等变换等内容。
这些为学生学习正弦定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正弦定理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延伸,是揭示三角形边、角之间数量关系的重要公式,在物理学等其它学科、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常常涉及解三角形的问题。
2、课时安排:2课时,其中第1课时为正弦定理的推导、正弦定理以及利用正弦定理来解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等;第2课时为利用正弦定理来解已知两边以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的三角形和其它简单应用。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通过解读新课标和分析教材,认为:重点:通过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解析,我认为正弦定理的推导有利于培养的学生发散思维,学生能体验数学的探索过程,能加深对数形结合解决数学问题的理解,所以正弦定理的证明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同时,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所以正弦定理以及正弦定理的应用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突出重点的方法:①用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类比法、分组讨论法来突出正弦定理的推导;②用讲练结合,精选例题、练习和问题,归纳法来突出正弦定理的应用。
难点:新定理的发现需要一定得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这正是多数学生所缺乏的,但是社会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因此,正弦定理的猜想发现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转化法(由特殊向一般转化)、鼓励和引导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在2分钟内写出正弦定理的符号表达式,准确率为97%;(2)能利用正弦定理来解决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以及相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1)通过正弦定理的推导,逐步培养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2)在利用正弦定理来解已知两角及一边的三角形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邻水县丰禾中学(9)
邻水县丰禾中学“有效课堂”教案(9)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例2 已知A ,B 两地相距800m ,在A 地听到炮弹爆炸声比在B 地晚2s ,且声速为340/m s ,求炮弹爆炸点的轨迹方程.分析:首先要判断轨迹的形状,由声学原理:由声速及A ,B 两地听到爆炸声的时间差,即可知A ,B 两地与爆炸点的距离差为定值.由双曲线的定义可求出炮弹爆炸点的轨迹方程.扩展:某中心接到其正东、正西、正北方向三个观察点的报告:正西、正北两个观察点同时听到了一声巨响,正东观察点听到该巨响的时间比其他两个观察点晚4s .已知各观察点到该中心的距离都是1020m .试确定该巨响发生的位置(假定当时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m s ;相关点均在同一平面内). 解法剖析:因正西、正北同时听到巨响,则巨响应发生在西北方向或东南方向,以因正东比正西晚4s ,则巨响应在以这两个观察点为焦点的双曲线上.如图,以接报中心为原点O ,正东、正北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 、B 、C 分别是西、东、北观察点,则()1020,0A -,()1020,0B ,()0,1020C .设(),Px y 为巨响发生点,∵A 、C 同时听到巨响,∴OP 所在直线为y x =-……①,又因B 点比A 点晚4s 听到巨响声,∴()43401360PB PA m -=⨯=.由双曲线定义知,680a =,1020c =,∴3405b =,∴P 点在双曲线方程为222216805340x y -=⨯()680x ≤-……②.联立①、②求出P 点坐标为()6805,6805P -.即巨响在正西北方向68010m 处.探究:如图,设A ,B 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49,求点M 的轨迹方程,并与§2.1.例3比较,有什么发现?探究方法:若设点(),M x y ,则直线AM ,BM 的斜率就可以用含,x y 的式子表示,由于直线AM ,BM 的斜率之积是49,因此,可以求出,x y 之间的关系式,即得到点M 的轨迹方程教后反思练习:第60页1、2、3、作业:第66页1、2、1 .双曲线的定义;2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邻水县丰禾中学(8)
邻水县丰禾中学“有效课堂”教案(8) 第 13 周 星期 2 201 1 年 上 学期 总第 课时 课 题 2.3.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 标1.掌握双曲线的定义; 2.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过程与方法目 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并能探究发现一些问题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的思想、方法和途径 情感态度目 标培养学生用对称的美学思维来体现数学的和谐美;让学生认同与领悟 教学重点双曲线的定义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学生自学提纲 (预习教材理P 52~ P 55,文P 45~ P 48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复习2:在椭圆的标准方程22221x y a b +=中,,,a b c 有何关系?若5,3a b ==,则?c =写出符合条件的椭圆方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问题1:把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怎样?如图2-23,定点12,F F 是两个按钉,MN 是一个细套管,两条细绳分别拴在按钉上且穿过套管,点M 移动时,12MF MF -是常数,这样就画出一条曲线;由21MF MF -是同一常数,可以画出另一支.新知1: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12,F F 的距离的差的 等于常数(小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两定点12,F F 叫做双曲线的 ,两焦点间的距离12F F 叫做双曲线的 .反思:设常数为2a ,为什么2a <12F F ? 2a =12F F 时,轨迹是 ; 2a >12F F 时,轨迹 .试试:点(1,0)A ,(1,0)B -,若1AC BC -=,则点C 的轨迹是 . 新知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2222221,(0,0,)x y a b c a b a b-=>>=+(焦点在x 轴)其焦点坐标为1(,0)F c -,2(,0)F c . 思考:若焦点在y 轴,标准方程又如何?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典型例题例1已知双曲线的两焦点为1(5,0)F -,2(5,0)F ,双曲线上任意点到12,F F 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6,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变式:已知双曲线221169x y -=的左支上一点P 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0,则点P 到右焦点的距离为 . 例2 已知,A B 两地相距800m ,在A 地听到炮弹爆炸声比在B 地晚2s ,且声速为340/m s ,求炮弹爆炸点的轨迹方程.变式:如果,A B 两处同时听到爆炸声,那么爆炸点在什么曲线上?为什么? 小结: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确定爆炸点的准确位置.※ 动手试试练1: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式:(1)焦点在x 轴上,4a =,3b =;(2)焦点为(0,6),(0,6)-,且经过点(2,5)-.练2.点,A B 的坐标分别是(5,0)-,(5,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斜率之积是49,试求点M 的轨迹方程式,并由点M 的轨迹方程判断轨迹的形状. 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1 .双曲线的定义;2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知识拓展GPS(全球定位系统): 双曲线的一个重要应用.在例2中,再增设一个观察点C ,利用B ,C 两处测得的点P 发出的信号的时间差,就可以求出另一个双曲线的方程,解这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就能确定点P 的准确位置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1.动点P 到点(1,0)M 及点(3,0)N 的距离之差为2,则点P 的轨迹是( ).A. 双曲线B. 双曲线的一支C. 两条射线D. 一条射线2.双曲线2255x ky +=的一个焦点是(6,0),那么实数k 的值为( ).A .25-B .25C .1-D .13.双曲线的两焦点分别为12(3,0),(3,0)F F -,若2a =,则b =( ).A. 5B. 13C. 5D. 134.已知点(2,0),(2,0)M N -,动点P 满足条件||||22PM PN -=. 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 .5.已知方程22121x y m m -=++表示双曲线,则m 的取值范围 .教后反思四、作业1.根据下列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焦点的坐标是(-6,0)、(6,0),并且经过点A(-5,2);。
邻水县丰禾中学(8)
一定不是
不都是
小于或等于
大于或等于
或
词语
必有一个
至少有n个
至多有一个
所有x成立
所有x不成立
词语的否定
一个也没有
至多有n-1个
至少有两个
存在一个x不成立
存在有一个成立
五、巩固运用
例1写出下列全称命题的否定:
(1)p:所有人都晨练;(2)p:xR,x2+x+1>0;
(3)p: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4)p:x∈R,x2-x+1=0;
学生自学提纲
数学命题中出现“全部”、“所有”、“一切”、“任何”、“任意”、“每一个”等与“存在着”、“有”、“有些”、“某个”、“至少有一个”等的词语,在逻辑中分别称为全称量词与存在性量词(用符号分别记为“ ”与“ ”来表示);由这样的量词构成的命题分别称为全称命题与存在性命题。在全称命题与存在性命题的逻辑关系中, 都容易判断,但它们的否定形式是我们困惑的症结所在。
(1)p:若x>y,则5x>5y;(2)p:若x2+x﹤2,则x2-x﹤2;(3)p: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条边相等.评注: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其理由:
1.任何命题均有否定,无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而否命题仅针对命题“若P则q”提出来的。2.命题的否定(非)是原命题的矛盾命题,两者的真假性必然是一真一假,一假一真;而否命题与原命题可能是同真同假,也可能是一真一假。
邻水县丰禾中学“有效课堂”教案(8)
第11周星期32011年上学期总第课时
课题
1.4.2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教学手段多媒体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2、能正确书写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并对其进行否定,注意形式上的变化3、能判断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的真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邻水县丰禾中学高一数学组说课教案陈中学题目:《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三. 教法分析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四.过程分析(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国兴中学2013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属于集合A,记作.如果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不属于集合A,记作.(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设计意图: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从而突破难点。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教师投影学习:(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2)用例举法表示集合(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新知,体会三种表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小结: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对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回顾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及集合的三种表示方式。
作业: 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五.板书分析PPT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定义例1集合×××××××××××××× ×××××××元素×××××××××××××× 例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作业××××××× ×××××××二〇一三年九月课题:§1.2.1函数的概念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教学目的:(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教学过程:引入课题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备用实例:我国2003年4月份非典疫情统计:日期222324252627282930新增确诊病例数1061058910311312698152101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新课教学(一)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注意:“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3.区间的概念(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4.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讨论(由学生完成,师生共同分析讲评)(二)典型例题1.求函数定义域课本P20例1解:(略)说明: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课前三个实例;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巩固练习:课本P22第1题2.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课本P21例2解:(略)说明: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巩固练习:课本P22第2题判断下列函数f(x)与g(x)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说明理由?(1)f ( x ) = (x -1) 0;g ( x ) = 1(2)f ( x ) = x; g ( x ) =(3)f ( x ) = x 2;f ( x ) = (x + 1) 2(4)f ( x ) = | x | ;g ( x ) =(三)课堂练习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2)(3)(4)(5)(6)归纳小结,强化思想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典型题目,引入了区间的概念来表示集合。
作业布置课本P28 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单调性与最大(小)值》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教材共分两课时进行,这是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的概念,依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应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研究和讨论初等函数有关性质的基础。
掌握本节内容不仅为今后的函数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部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