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离骚学案 第二课时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一语文教学案课题:离骚目标导航一、学问与技能1.堆积相关的字词学问,了解楚辞及其。
2.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同学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办法1.小组合作理清课文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同学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同学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重点字词,疏通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自主学习1、屈原,战国末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字,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的主义文学传统的奠基者。
屈原的浮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唱歌到个人独创的XXX,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的进展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XXX”。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屈原生平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认识,善于外交辞令。
屈原曾任,辅佐怀王,参加谈论国事及应对来宾,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与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
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之怀。
在政治上他推崇“”,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惟独圣君贤相才干把国家治理好,有剧烈的、忠君致治的思想3、“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楚辞的主要是。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文鉴》卷九十二)。
人教新课标必修2精品教案(5 离骚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展示屈原放逐图,】师:他,原本可以成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楚国国君却一再将他放逐;他,原本可以像渔夫那样过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圣君贤相的理想却令他割舍不下对楚国人民的热爱,他忘不了自己的使命,无法跟时代同流合污;他坚持自己的高洁品质,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沉吟江畔、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最终只得以自投汨罗江来抗议当时的社会, 【教师语调深沉、悲凉、感慨,】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伟大的人物,看看他的形象为什么能穿越千古、震烁古今,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学生议论纷纷,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师:我提示大家一下,我们可以先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感知这位伟大的诗人,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最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阐释,[推进新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闹的讨论,教师巡堂给予指点,】师:讨论暂停,我们来看看屈原的形象是怎样的?生1:他总是奇装异服,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从衣着的不凡可以感知屈原独特的个性, 生2:他非常看重自己的高贵出身,他要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这就为他自己的圣君贤相的政治理想打下了基础,生3:他总是那么的高洁,从不同流合污,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师:同学们的感觉都非常的敏锐,对屈原的形象都有深刻的感知,结合诗句来看,屈原在诗中是怎样的与众不同?生1:“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的“兰皋”“椒丘”的意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这是楚辞常用的方法, 生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群臣妒忌贤才,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他们投机取巧,毫无原则, 师:好的,那么,屈原和楚王、群臣产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呢?【学生讨论,】生:“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屈原的“美政”理想,这是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举贤而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师:很准确,诗歌中还有其他思想吗?生3:虽然如此,但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出于对理想的信仰,对信念的执著,对楚国的爱,他的心里一再受伤,但九死不悔,充分体现了屈原的爱国热忱,生4:屈原不怕任何的打击报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为国家四处奔走,哪怕被小人进谗言,也不担心,只是担心国君不信任、不重用自己,对国君的劝谏充分表明了他圣君贤相的理想,……师:与众不同的出身、高洁的品质、誓死不变对楚国的爱、绝望中最后对楚王的期待……凡此等等,充分表现了屈原不同流合污、执著于理想的高尚情操,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来概括,那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师:为了表明自己高洁的志趣,诗歌里面有许多香草异花,这些香草异花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愿望,呈现着作者的高洁,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被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师:如杜甫的这两句诗:“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多媒体展示)“柳絮”何“来癫狂”?“桃花”怎会“轻薄”?其实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的具体呈现,《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这就是移情法的典型,师:同学们结合诗歌,看看屈原是怎样运用这些东西来比喻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学生思考、讨论,】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一句中“蛾眉”,喻指高尚德行,“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蕙”“揽茝”“芰荷”“芙蓉”“芳”“昭质”等都喻指自己高尚纯洁的品质,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师:大家总结得很好,除了比喻以外,课文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生:(异口同声)对比!师:能不能具体举一些例子呢?生:“众女”贪图个人享乐和造谣、诽谤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师:很好,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作者的形象更加鲜明具体,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些句子,一起来感受屈原高尚的品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师:这些忠君报国、虽死不悔的誓言,这些坚持真理、永不言弃的执著,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深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师:让我们再来看看《离骚》的艺术特色,生1: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生2: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那样,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二为一,使诗中的意象具有了象征意义,生3: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茞”“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师:让我们来看看本课的最后一个问题,【多媒体播放电影《屈原》抱石沉江的片段,】师:你赞成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吗?【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生1:老师,屈原可以不死的,他怎么非要傻到去自己投江呢?生2:是呀,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为国为民呢?生3:屈原投江真是蠢,这也是对楚国和人民的不忠,他没有用自己的才华为人民服务,却独自寻找解脱,他太自私了,生4: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师:(面带微笑)看来,大家的意见比较统一啊,屈原不应该死啊……(拖长声音)【教室安静了许久,才有一个声音说道,】生5:屈原不是个不忠的人,他对楚王尽了一个臣子的责任,可楚王不接受他、不信任他,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实在是心力交瘁,这才不得已而投江的,生6:人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但当他的压力超过他的受压限度时,他便只能选择这种形式了,屈原的命运也很惨,我们应该原谅他,生7: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以轻易放弃,放弃生的权利,这只是软弱的表现, 生8: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应想办法让自己的心保持乐观,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要战胜软弱,生9:海伦、霍金、张海迪在遭遇命运的不公时,没有倒下,而能奋进,最终取得不朽成就;而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的死,则是战争年代的勇敢行为,是死有所值,屈原他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压,应该做一个反面例子,教育大家珍爱生命,生10:屈原他是个有社会地位的人,他的言行会影响到很多人,他的投江可能成为他人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屈原的这种行为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这是不可取的,生11:屈原他也不想死的,谁不想活着呢?他那么热爱祖国和人民,怎么会轻易抛弃呢?只是他实在找不到出路了,他的满腹才情无处可抒,所以不得已而为之, 生12:屈原是个诗人,他对理想过于执著,而现实太残酷,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让他难以承受这种巨大的差落,就像海子一样,所以说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他就只能自己了断了,生13:屈原在楚国已没有生存的空间,他又是个极有自尊的人,难道要他去为别国的国君服务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要以死明志,表明自己的理想和立场,……【一场激烈的讨论,正反双方各自据理力争,】课堂小结师: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在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绝不能动摇和悔改;为了追求真理,在曲折而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布置作业师: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请大家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板书设计 内心高洁 志趣坚定世事浑浊 忠奸不分死得其所 拓展阅读 1. 涉 江屈 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2. 湘 君屈 原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①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②,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③,吹参差兮谁思?驾飞龙兮北征,邅④吾道兮洞庭,薜荔柏佤兮蕙绸,荪桡⑤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⑥侧,桂櫂⑦兮兰枻⑧,斫⑨冰兮积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⑩,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注:①要:音“邀”,②波:音“琵”,③来:音“厘”,④邅:音“瞻”,转,⑤桡:音“挠”,旗杆上的曲柄,用来悬挂作为装饰旗帜的布条,⑥陫:音“匪”,⑦櫂:音“照”,意通“棹”,⑧枻:音“易”,⑨斫:音“酌”,意为“敲击”,⑩浅:音“间”,下:音“护”,玦:音“决”,玉佩,3. 湘夫人屈原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登白薠③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④中,罾⑤何为兮木上,沅有茝兮澧有兰⑥,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⑦,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⑧;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⑨,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⑩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注:①予:音“于”,②下:古音“护”,③薠:音“凡”,草名,似莎而大,④蘋:音“贫”,多年生水草,⑤罾:音“增”,捕鱼的网,⑥兰:音“连”,⑦澨:音“式”,水边,⑧盖:音“记”,⑨橑:音“疗”,屋椽,⑩擗:音“批”,剖开,櫋:音“棉”,隔扇,衡:音“航”,门:音“民”,褋:音“谍”,《方言》:禅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褋”,禅衣即女子内衣,是湘夫人送给湘君的信物,这是古时女子爱情生活的习惯,遗:音“未”,鉴赏提示:1.这首诗中,诗人高扬了他的爱国热情、鲜明高尚的政治理想、不屈不挠的斗志,华丽的文采、丰富奇特的想象、灵活多变的句式尽显楚辞特有的浪漫主义精神,诗中穿插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2.帝舜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他的两个妃子,帝尧的女儿娥皇、女英闻讯,便去奔丧,亦死于湘江,帝舜死后,天帝封其为湘水之神,号湘君,封二妃为湘水女神,号湘夫人,在楚人心目中,他们是一对配偶神,本篇是祭湘君的诗歌,描写了湘夫人思念湘君那种临风企盼、因久候不见湘君依约聚会而产生怨慕神伤的感情,3.本篇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湘君》是姊妹篇,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爱而不见,怎一个“愁”字了得,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习题详解第一题:命题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己解决大部分疑难词句,减少教师讲解的分量;重视朗读、背诵在体会诗歌感情、理解诗歌内容上所起的作用,参考答案:略第二题:命题意图:抓住关键语句,较为深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参考答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写小人们种种丑态、伎俩,自己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写自己虽然遭到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洁行,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重申自己始终以“好修”为乐,即使为此遭受极刑也绝不改变,)第三题:命题意图:注意这首诗句式上的特点,参考答案:1.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2.两个完整诗句的上、下句分别构成对偶,这种对偶形式也叫错综对,3.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4.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5.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第四题:命题意图:初步了解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参考答案:“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即美貌)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课外练习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选自《九章·涉江》)1.上面诗段中屈原用四位古代贤人自比,他们依次是谁?答案:接舆、桑扈、伍子、比干,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将董.道而不豫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将重昏..而终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任用正一再陷入黑暗的环境3.诗的尾声用了大量的比喻,其中“凤皇”“露申”“辛夷”喻____________,“燕雀”“乌鹊”喻__________,“腥臊”喻____________,而众多的比喻又形成____________,反复的比喻是为了证明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社会,答案:贤人小人奸邪之人博喻污浊不堪、政治黑暗4.将诗中画横线的诗句译成现代诗句,答案:我坚守正道而不会犹豫,一生必将一再陷入黑暗的环境,怀着忠信而不得志,我就要飘然远行了,5.诗中作者用“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来表明自己的坚定意志,《离骚》中类似的诗句是哪一句?它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态?答案:“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献身理想、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6.结合本诗与《离骚》,分析屈原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答案:往往用美好的事物比喻自己的品行,想象奇特,充满浪漫色彩,活动与探究1.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或建立一个介绍屈原的专题网站,提示:以《离骚》为基础,让学生深入了解屈原及其精神,2.屈原的故居准备建一个屈原纪念馆,请你担任总设计师,请你为纪念馆设计一份方案,向世人更好地介绍屈原,提示:计划书要点包括有:屈原生平简介,屈原“美政”思想简介,屈原的诗歌特色介绍,屈原的相关评价,研究屈原的图文音像资料等等,3.阅读相关的楚辞文章,选自己喜欢的一篇或几篇楚辞,试译成现代诗歌,注意音韵美,推荐阅读1.阅读《楚辞》中的《九章》《九歌》《天问》,2.阅读《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了解屈原生平,。
【教案】高一语文《7离骚》第二课时
《离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一、复习导入二、整体把握课文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1)补充注释①民生:游国恩《离骚纂义》:“民生即人生。
”人生是泛指,应包括屈原自己。
②浩荡:原形容水大貌,引申为放纵自恣,反复无常,不知深思熟虑。
③民心:人心。
楚辞中“民”多指“人”,此处的意思是“别人心情”,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④糅: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
(2)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①替:废弃。
(王朝兴替)②申:申斥、申述,加上罪名。
(三令五申)③嫉jí:忌妒。
(嫉贤妒能)④溘kè:突然,忽然。
(溘然长逝)⑤不群:卓尔不群。
⑥方圆:方枘圆凿,也说圆凿方枘。
人教版语文高一- 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离骚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离骚》教学设计云梦一中:李占武骆中华文本解读: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兴起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到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订楚词序》中概括说“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外,楚词中屈原宋玉作品中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总结了许多的经世治平之理。
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治国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作品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1篇,《卜居》1篇,《渔父》1篇。
《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教学设想:因为年代久远,本诗古奥难懂,好在课文下面给出了详细的注释。
《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学作品,作者为屈原。
它作为一篇乐府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离骚》被列为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内容之一,因此学习它也是高中生必备的一部分。
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和《离骚》的历史背景、时代特点和文学价值。
2.阅读《离骚》,分析其艺术风格和诗歌技巧。
3.理解《离骚》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思想思考。
二、学习内容1.屈原的生平和历史背景屈原,字渊明,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诗人,政治家,文化名流。
他是楚国的一位官员,主要负责辅佐楚怀王治理国家。
由于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政治才华,他被誉为“楚国之良相”和“楚国三良人之一”。
然而,在楚怀王压榨民众,大肆兴修陵墓的统治下,楚国陷入了严重的政治腐败和经济萧条。
屈原多次向楚怀王进谏,但是没有得到重视,反而被楚怀王所猜忌和孤立。
最终,屈原离开了楚国,成为了一位流浪诗人。
2.《离骚》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离骚》是屈原在流浪期间所作。
它包含了屈原丰富的政治、哲学、文化和历史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衰落中的楚国的忧虑和爱国情怀。
《离骚》既是一篇文学杰作,同时也是一篇富有哲思和政治意义的文学典范。
3.《离骚》的艺术风格和诗歌技巧《离骚》的艺术风格和诗歌技巧具有典型的乐府特点。
它采用了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诗情画意。
在诗歌技巧上,它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仗、比喻、夸张等,使诗歌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
4.《离骚》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思想思考《离骚》中充满了作者对楚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中华文化未来的思考。
尤其是诗歌结尾部分的“东皇太一,指使我行,北海之神,作舟之形”以及“余冀得与子同裳”,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和历史使命感。
三、学习方法1.课堂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宣讲和讲解的方式,详细介绍《离骚》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诗歌技巧,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思想思考。
高中语文第五课离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
知识链接一、作家作品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另外还有: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末期楚国人。
是战国时期的诗人、政治家。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1953年,他与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一起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屈原出生在长江巫峡与西陵峡之间的宽谷中的秭归县城,恰逢时代动荡、社会变革的战国中期。
他自幼喜欢读书。
在书中,他感叹历史的更迭,他感动伯夷叔齐志节的高尚,他感慨周公旦“舍生取义”的豪情,书中的思想铸造了他的灵魂。
同时,书也让他名满天下。
三十岁左右楚怀王将其召入宫中,授予他左徒一职,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
在改革初期,深得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楚国的政治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他改革之初,便遭到了靳尚、子兰等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他们寻隙离间屈原与怀王的关系,怀王不察,遂疏屈原。
屈原被放流到汉北。
后怀王在军事上与外交上均遭惨败后,又起用屈原,让他出使齐,进行和谈,恢复邦交。
而昏庸怀王不听屈原劝阻,又绝齐亲秦,结果客死他乡。
公元前298年,顷襄王立,重用令尹子兰,打击迫害屈原,将他流放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
国家的危亡,人民的苦难,使诗人悲愤万分,后来在这年的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结束了光辉的一生,时年62岁。
在其一生中,他以出众的才华和对人民的热爱,把自己的遭际和楚国的盛衰捆绑在一起,创作了《离骚》《九歌》(11篇)《九章》(9篇)《天问》等诗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离骚》学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能力和方法目标: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材助读】1.关于屈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心。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关于楚辞:3.关于《离骚》:《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
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
”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二说均可通。
尽管对《离骚》的写作年代和题旨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4.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2)人教版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2)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课文的6~12节,并初步背诵。
2.学习课文中托物陈辞,比兴达意的写法,了解课文中运用移情法而形成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3.鉴赏文中的精彩诗句。
[教学过程]一、检查1~5节的背诵二、具体研习诗歌的6—12节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出示投影: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2)如何才能实现此理想?诗中怎样阐发的?(3)屈原在楚国振兴中担当了一个怎样重要的角色?(4)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怎样的现实?这说明了什么?小组代表发言后,明确:(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
他希望国君能像尧、舜一样“耿介”即光明正大,“即遵道而得路”,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
最终使国君能“及前王之踵武”,即赶上先王们的足迹。
(2)要想实现此理想,国君必须得“弃秽”“改乎此度”,即抛弃秽政,改变不合理的治国法度,也即应实行“美政”。
他从“美政”的要求出发,托古喻今,在诗中一再称道尧舜等圣王(“众芳之所在”“遵道而得路”),否定桀纣等暴君(“昌被”而“窘步”)。
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
屈原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圣王,才能君临人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上天无所偏私,只有“圣哲茂行”,才能“用此下士”。
这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3)屈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在楚怀王时期,他担任过左徒和三闾大夫两项官职。
三闾大夫掌管五族三姓(昭、屈、景)之事,屈原在这个职位上曾努力栽培王族子弟,希望他们成为优秀人才,为国效力。
当他任职左徒时,更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
所以屈原很想利用这些条件来实现他的远大政治理想,即首先使楚国富强壮大起来。
于是,他“导夫先路”又“忽奔走以先后”,勇于担当振兴楚国的重任。
(4)诗人面对着的楚国现实是:楚王的昏庸,“党人”的“偷乐”,“民生之多艰”,使楚国陷于“路幽昧以险隘”的危境。
高中语文 5《离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5《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5《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5《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离骚》什么?它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解析:此题考查炼字。
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效果。
答案:悔:追悔(反省),前一个“悔”是反悔;不矛盾,因为二者意义有差别,前者是表对自己的选择的坚定,后者是对自己走过的路的反省;它是下文的开启之词。
2、赏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1)“芰荷”“芙蓉”喻指什么?(2)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这两个诗句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自我形象?解析:此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
其中有修辞、形象、情感的考查,考查点多,注意比较。
答案:(1)高洁的德行.(或:崇高的品德。
)(2)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选择.(3)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
3、“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中“忽”字在诗中有何作用?解析:此题考查炼字。
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效果。
答案:转折;从反省到进一步坚定意志。
21。
《离骚》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离骚》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一.结合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积累关于楚辞、《楚辞》、《离骚》及屈原的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二.结合课下注释,师生探讨掌握比兴手法的使用。
三.通过反复诵读,对关键句的理解,认识诗人洁身自好、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比兴手法理解关键诗句,感受高尚节操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第1课时一.课堂导入,目标再现二.积累文学文化常识1.关于《楚辞》及楚辞《楚辞》,作品集,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楚辞体”“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2.关于《离骚》评价: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
”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
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
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后人多各从其一说。
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学设计2
《离骚》教学设计2一、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楚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解题1、关于作者及《离骚》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中国大百科全书》屈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1、读熟文本2、三、四节文言词句的理解。
学习重难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学习过程:
【学情调查情境导入】
《离骚》常识及一、邑
侘傺溘
流亡固
周尤
攘伏
厚延伫
及步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离尤高
长岌岌
陆离:昭质
二、翻译:
诗人借助比兴手法,赋予草木、虫鱼、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增加了诗歌的美质。
【预习指导新课链接】
《离骚》(节选)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读熟文本,背诵名句。2、第六节文言词句的理解。3、总结文言知识点。
学习重难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A级意象赏析
诗中的“鸷鸟”“方圜”各比喻什么,这种写法有何好处?除此之外,本诗还有没有用到这种写法的句子?试写出来,加以分析。
B级 名句鉴赏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C级选择一个意象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知识梳理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