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第一章

合集下载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
还有一种关于人际传播的“社会交换理论”。它的特点是 借助经济学的概念,将其扩大到人际传播领域,认为人际 传播之所以发生,取决于传播双方或多方所能获得的报偿 与付出交往的代价大小的互换。
人际传播的目的,其实有多种动机的选择。但是当一个人 富有吸引力的外界关系越来越多时,他的人际关系的不稳 定性便容易暴露出来。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时通 常需要权衡利弊,进行选择,追求传播报偿的考虑会增多。
第三章 人际传播
人生命之始本能的传播是人际传播,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嗅 觉、触觉和视觉传播是最早、最原始的人际传播形态。人 内传播,是从人有了思维开始的,因为思维与语言同轨。 当人际传播从本能转向自身控制的有意识的传播时,人与 人之间,目光相对,言谈话语,丰富而复杂的各种心理因 素油然而生,而最难于揣摩的便是人际传播发生时的心理 变化。与大众传播相较,人际传播的研究成果尽管十分丰 富,却很难取得轰动效应。原因在于人际传播涉及人的内 心世界,无论怎样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都很难完全而有 效地覆盖整体的人际传播,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人际传播 具有相对的私下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难直接服务于政 治、商业,因而使得学术观点的传播力度有限。然而,该 领域的研究又常常使人感同身受,对研究结论的理解与自 身的体验很容易融合。谁能摆脱人际传播呢?它随时陪伴 着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就是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亲密—距离”。人际传播中,“亲密—距离”也 是一种关系,即空间关系。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形:既要与 他人保持密切关系,又想与他人有所区别。即使在夫妻、 血亲之间,也存在这种要求。我们若不想让一种亲密的关 系吞噬自我,就需要多少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这样又可能 会伤害已有的关系,很难协调。例如老年人,来人多了会 烦恼,没有人来又会感到孤独,甚至产生一种被伤害感。 “亲密—距离”是人际传播中的一个悖论。

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详解第一章 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圣才出品】

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详解第一章 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圣才出品】

第一章 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出现之前的信息传播(1)大约10万年前,人类产生了语言,从此人类能够通过各种音节的组合,表达较为复杂、抽象的意思。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第一次信息革命的标志。

(2)公元前3500多年,地中海东岸腓尼基一带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腓尼基文字。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第二次信息革命的标志,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3)文字虽然保留了语言信息,但是手抄传递的信息无论如何形不成规模,而且手抄的文字一定程度上又变成了一种很容易禁锢的信息。

于是,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 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出现之前的信息传播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现代报刊——从起源到遍布全球 现代报刊从起源到遍布全球的过程 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 “商业报刊时期” 广播电视媒介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介的发展网络传播——“信息社会”的未来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的意义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播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4)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15世纪末的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

欧式印刷术为现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做了技术上的准备。

二、现代报刊——从起源到遍布全球1.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1)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2)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

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5)文艺复兴后,文化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从而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传播学提纲

传播学提纲

该提纲是我最近一段时间对国内传播学著作的一次总结,根据国内高校研究生考试复习的实际需要,对传播学基本的、核心的理论知识进行的一次从新梳理,使内容更简明扼要,框架更清晰明朗,可有助于应考者在后期全方位把握传播学的理论体系。

该提纲参考了《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总论》《传播学》《传播学基础理论》《传播学引论》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的本科、研究生课堂教学笔记。

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朋友在使用中应注意根据各自学校的命题风格和考试要求灵活运用掌握。

也希望大家在使用中多思考、多怀疑,提出宝贵意见以修正,欢迎留言交流。

专题一传播学一、传播学产生与确立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是许多因素促成的:第一、传播媒介发展第二、历史社会环境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2、诞生于美国的原因第一、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和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第二、在经济上,一方面传播学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在两次大战中和以后日益壮大,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第三、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源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欧洲源流,二是美国源流欧洲源流:塔尔德:模仿理论西默尔:躯体对个人行为影响传播网络理论美国源流:杜威:大众传播的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帕克:社会互动理论米德: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社会自我理论 "主我"与"客我" 李普曼:拟态环境刻板成见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拉斯韦尔拉斯菲尔德霍夫兰卢因施拉姆4、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香农与信息论维纳与控制论二、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三、传播学主要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区别比较四、传播学研究方法1、定性研究2、定量研究: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专题二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三、传播的模式1、线性传播过程模式2、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3、系统传播过程模式四、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专题三信息与符号一、信息1、信息实质与特征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二、符号1、符号的定义2、符号的特性3、符号的类型专题四传播者一、传播者二、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三、传播者与把关1、把关人与把关2、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专题五传播媒介一、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二、认识媒介1、认识媒介的意义和基本观点2、认识媒介的角度和原则3、传播媒介的特点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新媒介三、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是人延伸2、媒介即讯息3、热媒介与冷媒介4、地球村专题六受众一、受众受众、分类、特征、受众的权利与动机二、主要的受众观(郭庆光)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作为市场的受众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二、受众与信息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三、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专题七传播效果研究一、传播效果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1、枪弹论代表性研究:宣传研究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2、有限效果论代表性研究(1)霍夫兰和耶鲁学派:态度劝服研究(2)库珀等: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陈力丹新闻传播学研究(1998-2005)

陈力丹新闻传播学研究(1998-2005)

陈力丹新闻传播学研究情况陈力丹最近每年都会撰写综述性的文章,总结每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情况。

将他从1998年到2005年的综述文章读下来,对近十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情况就能有个大致了解。

摘录其要点如下:《2005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10个较为集中的话题:1、传媒与构建和谐社会:角色、责任与效能2、新闻伦理与职业规范:热点新闻引发的思考(付费采访、记者职业行为的边界、匿名信源的使用)3、新闻与法治:权利冲突与权界限定(知情权与隐私权、知情权的内容)4、媒介内容:我们会娱乐致死吗?(媒介内容的过度娱乐化)5、危机传播:渐入成熟应对之道6、政治传播:法治化的管理观念在先(新闻执政,发言人制度,政府形象传播)7、公信力研究:扩展基础理论研究(媒介公信力标准,受众对传媒的内容偏好与公信力评价)8、跨文化传播:碰撞中各得其所9、媒介教育:媒介素养和改革新闻教育(提高公众的媒介批判精神—普及媒介知识和提高公众的媒介使用能力:中西方媒介素养理论提出的不同追求)10、新媒介研究:从分类到集聚(媒介的融合式发展)《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200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研究领域的专门化和深化是基本特点。

1、新闻理论研究第一,较多地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新闻学理论的传统命题进行回顾和解读,重构传统命题得以产生的历史环境。

(全党办报、用事实说话)第二,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和重构(新闻话语中的原型沉淀、新闻文本的个性特征分析)。

另外,关注新闻学的体系建构,对学术话语依附政治话语体系的评判,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亦是今年学界关注的问题。

2、传播学研究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该理论创始人之一唐纳德•肖应邀来人大作学术交流),对批判学派的关注(对文化研究学派的发展过程的梳理,),电子-数字化信息时代呈现真实被模拟取代和消解的趋向。

但科技同时也为人们更接近现实世界提供了手段。

区域内传媒和社会发展的实证研究明显增多3、新闻法治研究媒介审判和司法公正、新闻采访权、新闻侵权与诉讼、“真实性”证明(举证程序)4、传媒产业研究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媒介产业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基于现象描述的实证研究,另一个部分是引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对作为经济实体的传媒产业进行解读和剖析。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第一章 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3.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业的先行者对行业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认识中国新闻业的先行者对行业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认识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列宁: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 毛泽东:报纸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其他“工具论”的观点 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定位传媒 作为治理技术的传媒 “教育论”的观点 关于报纸“通上下”职能的认识 反动的法西斯主义传媒观 传播学关于传播“四大功能”的观点 新闻专业主义的传媒职能定位 瓦耶纳关于大众媒介基本职能的观点 传媒是一种文化产业 记者对传媒职能的不同认识导致不同权重的选择 政党报刊时期传媒具有阶级性、党派性 传媒与阶级、党派的关系 商业报刊时期传媒产品作为商品传播科技的发展与对传播的控制传媒生产中的商品交换情形 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最早的一批中国新闻从业者,已经十分清楚传媒是做什么的。

不过,那时的报人多半是被动就业,为啖饭而来。

1.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报人职业视为文途末路、下等艺业那时的传媒道听途说为多,记载多夸,社会名声不好。

《申报》第一任主笔蒋芷湘考中进士后,即刻脱离报馆。

士人与报人的角色冲突,消解了他们本来对报纸原有“职业”的认同。

2.报刊地位的变化(1)1896年开始,梁启超论证了一系列关于出版自由、第四种族、舆论监督等等观点,引进西方新闻学的学术观点,主要服务于政治斗争。

他将报刊视为“政本之本,教师之师”。

(2)早期有政治抱负的中国记者,都认为立言、立德,是记者之天职,记者的职能是平天下之不平。

这是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的影响。

(3)于是,关于传媒是做什么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方位的认识: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定位传媒;从新闻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角度定位传媒。

二、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1)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的最早论述从18世纪开始,许多思想家都在一般意义上谈到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这个观点,最早可能是英国伦理学家边沁,他在自己的论著《宪法法典》中谈道:舆论表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报纸。

传播学纲要汇总

传播学纲要汇总

绪论学习目的:1、人类离不开传播,一切传播都是意义的传递。

2、所有知识提供的都是一个看世界和认识你自己的窗口。

3、科学精神,不是臣服,是疑问。

任何科学都是有缺陷的,敞开即遮蔽。

4、终极目标只有一个---我们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

学习目标:1.了解和认识传播。

2.解释大众传媒的工作方式。

3.更有效的传播。

4.探索传媒在总体上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和意义。

5.传媒在塑造我们文化方面扮演的角色。

6.成为更敏锐、更有责任感的公民。

学习纲目: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史和流派第三章信息符号第四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第五章控制研究第六章媒介研究第七章受众分析——传播的受体研究第八章效果分析第九章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注:宏观研究:第一、二、四、九章微观研究;第三、五、六、七、八;分别针对内容、传者、渠道、受者来展开。

)《枪毙越共》亚当斯(1969)新闻囚徒的概念:1.职业人与自然人的分裂。

2.新闻专业主义可能在选择的刹那失去对生命的敬畏。

3.新闻人的本分——新闻现场的无限逼近,呈现真实。

4.新闻灵魂:对事实和真相的无限接近。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作为基本问题的传播①信息的重要性:1.科学家们发现,动物对信息的需求有时要强于对食物的需要。

由于人是能够思维的高级动物,而且具备社会性,所以人只有在同外界进行连续的信息交往的条件下,才能长时间进行正常思考。

2.刺激思维的外界信息联系像食物和热一样必需,同外界完全隔绝是丧失理智的开始。

3.人能够世代积累知识。

人们知道得越多,就越希望了解似乎是实际生活必需范围以外的信息。

4.因此,科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力求获得关于外界最大信息的活生物,最能适应生活,活下去的可能性较大。

5.所以人力求获得信息甚至不是历史所决定的,而是决定于较深的生物学水平。

②人类获得信息的历史努力,即传播史:1.从原始部落到现代社会,一定量的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前提。

2.就像没有水、阳光、空气就不可能有生命一样,没有信息、没有信息的沟通就没有人类社会。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纲要精讲版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communication)传播的双向、共享意义:(1)传播的双向意义是从指传受双方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沟通”,传播双向和互动意味着信息在共享意义上的累加和增值。

(2)传播的共享的基本涵义,表明其本意是双向、互动的。

它指信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比如甲乙两人聊天,双方交谈的过程中,信息在两人之间流动,聊天使得两个人自有信息量都有所增加,甚至发生质的改变,导致双方在思想认识上的变化,体现了传播的双向和共享。

2.(1)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进行顺序化的结构性处理,形成广为人知的“5W 模式”或“斯韦尔模式”即 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该模式对纷繁复杂的传播活动进行了清晰的把握,将其视为五个要素和环节构成的结构过程,为传播研究提供了切入点。

但该模式的解释力因其直线型大打折扣,使传播效果成为一个归宿和终点,从而忽略了传播的环境因素和传播的双向、互动特征。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双向传播模式:基于传播过程直线模式的局限,施拉姆收到奥斯古德观点的启发,提出了传播的双向“循环模式”。

该模式认为在传播过程的循环中,传播者和受传者没有主客之分,并且强调了传受双方对信息的编码、释码及译码处理,从而突出了传播的互动性,但该模式忽略了传受双方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性,片面强调二者的平等性不太符合人类传播实际受各种社会因素制约和影响的状况。

从传播类型角度看,该模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际传播“面对面”的特点,但就大众传播而言解释力相对较弱。

3.用社会学家米德“主我”、“客我”的观点说明人内传播(以阅读为例):人内传播也称为内向传播,即人的思维活动,只要具有正常的意识,人内传播活动就在进行。

外界的刺激不断与已有的内在经验、知识相互碰撞,形成思考、判断和“思想斗争”等大脑内部的交流的方式。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一章 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圣才出品】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一章 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圣才出品】

第一篇第一章 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人类无语言时代的信息传播1.触觉和嗅觉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凭借触觉和嗅觉来寻求和接受信息的方式,是最为原始的,也是无法超越的。

2.视觉符号触觉和嗅觉人类无语言时代的信息传播 视觉符号听觉符号 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传播的文字媒介 世界地理大发现走近现代新闻传播的先导——印刷术的发明 欧洲地理连成一片文明地区 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通行标准语的形成现代报刊遍及全球的三个环节 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 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文化转向世俗社会电子媒介的几何级数发展 世界新闻流通的不平衡和内容趋向大众化互联网 网络传播——信息社会的到来 信息社会Web3.0时代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的意义 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手势、面部表情、实际的动作,或利用物体,或描绘简单图形,向别人传递信息。

对接受者来说,这些均为原始的视觉符号。

3.听觉符号通过发出原发性声音、模拟性声音,或通过简单的敲击发出声音,向其他人传递信息。

如果这类声音被接受和理解,即为原始性的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1.语言现在和未来的任何高级传播媒介,都必须以语言为媒介,词语是传播的基本单元。

语言不单纯是一种传播媒介,语言同时也是人的思维本身。

语言是文化的边界,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信息传播,但同时也局限了信息的传播。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这需要了解世界语言的谱系。

“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

即语言→语支→语族→语系。

2.世界六大语系(1)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这一语系的起源地在现在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两北部。

印度欧洲的族群有共同的语言特点,故称“印欧语系”。

15世纪末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国家将市场经济向全球拓展,以及后来的美国、俄国,先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许多殖民地、保护国、托管地,这些国家的语言也传播到世界各地。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复习笔记及详解_才聪学习网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复习笔记及详解_才聪学习网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复习笔记及详解_才聪学习网[电子书]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书是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

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新闻理论考研(博)真题,这些学校均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博)参考教材。

所选考研(博)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解析课后习题,补充典型题。

本书参考大量新闻理论相关辅导资料,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第一单元新闻理论的简要历史与现状1.1.1 复习笔记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单元关于“新闻”的理论第一章新闻与宣传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2.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新闻价值2.2.1 复习笔记2.2.2 课后习题详解2.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新闻真实2.3.1 复习笔记2.3.2 课后习题详解2.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新闻客观性原则2.4.1 复习笔记2.4.2 课后习题详解2.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单元关于“新闻传播业”的理论第一章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3.1.1 复习笔记3.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新闻出版自由3.2.1 复习笔记3.2.2 课后习题详解3.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新闻法治3.3.1 复习笔记3.3.2 课后习题详解3.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新闻职业道德3.4.1 复习笔记3.4.2 课后习题详解3.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单元新闻理论的简要历史与现状1.1.1 复习笔记【重点难点归纳】一、世界新闻理论的起点1.新闻理论的起点1690年,德国人托俾厄斯·波伊瑟写的博士论文《关于新闻报道》是世界上第一篇新闻理论论文。

第二讲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讲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搜集了关于25个传播 学概念的外国学者原 始论证,对每个概念 进行学术梳理。
定价34.5元。
普及读物
陈力丹《传播学是 什么》,北大出版 社2007年版
传播学入门
陈力丹 陈俊妮
写在前面:我们是自觉传播的动物
第一章 与自己对话——自我传播
第一节 认识自我
一、“我”可以分为“主我”和“宾我”
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 雄传》中有这样一段:
号称西毒的欧阳锋练就蛤 蟆功,战无不胜,非常狂 妄,但是他神志却不那么 清醒,常常不知道自己是 谁。
于是在二次华山论剑中, 黄蓉问他:“谁说你是天 下第一?有一个你就打不 过。”
你是谁,姬无命吗?不!这只是个 名字,一个代号,你可以叫姬无命, 我也可以叫姬无命,他们都可以, 把这个代号拿掉之后呢,你又是谁? 姬无命:我不知道,我也不用知道。 秀才:好好,那你再回答我另一个 问题,我是谁? 姬无命:这个问题已经问过了。 秀才:不,我刚才问的是本我,现 在问的是自我。
姬无命:这有什么区别吗?
后来这个词的内涵略有变化,主 要是指思想、信息的交流、沟通。
“传播”(communication)一 词“共享”的基本内涵,表明其 本意是双向、互动的,它是指信 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 和变化。理解这一点,对形成正 确的传播观念、有效的传播行为 及富学引介到中国大陆的过程中, “communication”被翻译为中文的“传播”,显现出 功利化的单向操作性。
姬无命:够了!
秀才:我和宇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宇宙是否有 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 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我在这一刻提出的问题, 还是你刚才听到的问题?
姬无命:我杀了你!
秀才: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

传播学纲要——精选推荐

传播学纲要——精选推荐

传播学纲要第⼀章⼈类传播活动与传播学在⼈类传播发展历史上,经历了符号和信号传播时代、⼝语传播时代、⽂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与⽹络传播时代五个发展阶段,每⼀次传播发展阶段的演进都对⼈类⽂明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因此⼜被称为传播⾰命。

第⼀节传播与传播学定义⼀、什么是传播(⼀)传播概念的历史现代传播学意义中的传播概念是西⽅的舶来品,是英语“communication”⼀词的翻译。

“communication”在英语中含有通信、传递、传达、交流、交往、沟通等⼗⼏种含义,是英语词汇中的⼀个普通词汇,具有传播学中传播的含义,但⼜不等同于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

在古代汉语中,“传”、“播”最初是两个独⽴的词,“传”指传达、流传、传送、传授等,从传播学的意义来讲,具有时空上的传达、流传意义,即在空间上将信息从⼀个地点传达到另⼀个地点,从⼀部分⼈传达给另⼀部分⼈,在时间上将信息从⼀个时间点流传⾄后世。

这些含义现代汉语中仍然使⽤,如“传经送宝”、“传承”等词语中的“传”字就是这个意义。

“播”指传扬、传布,强调信息的扩散,即信息从⼀个中⼼点向四周扩散,与现代汉语中的“⼴播”⼀词意义相近。

传播作为⼀个合成词,较早见于史籍《北史·突厥传》:“已敕有司,肃告郊庙,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这⾥的“传播”⼀词与现代传播学中的传播意义接近,但这种⽤法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常⽤。

传播⼀词作为学术概念和学术范畴使⽤,始于⼆⼗世纪初,并伴随着传播学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不断被赋予特定的含义。

作为现代传播学意义的传播概念有两个来源传统,⼀是基形成了传播概念的基本内涵,并随着信息科学的产⽣⽽进⼀步完善。

1909义: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语⾔、⽂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类政府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传播概念的另⼀个来源传统是语义学或符号学。

1911年,《思想的法则》⼀书中专门设计了《传播》⼀章,尽管他没有对传播给予⼀个明确的定义,但从符号学意义上对传播进⾏了描述:“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惟⼀⼿段是像。

陈力丹传播学纲要第2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陈力丹传播学纲要第2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陈力丹《传播学纲要》(第2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目录第1章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第2章 传播学的形成与学派第3章 自我传播第4章 人际传播第5章 组织传播第6章 大众传播第7章 文艺传播第8章 跨文化传播第9章 传播的控制第10章 批判视角看传播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内容简介本书是陈力丹《传播学纲要》(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严格按照教材的章目编排,精选与各章内容配套的习题进行详解,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所选试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

此外还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并提供详解。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第1章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一、概念题1传播学[北京师大2009年研;华东师大2007年研]答: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传播与信息[中科大2019年研]相关试题:(1)传播[浙大2018年研;华农2011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2)信息[浙工大2019年研;中南财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包括: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即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名师陈力丹典型题解

《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名师陈力丹典型题解

《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名师陈力丹典型题解第一篇第一章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人类无语言时代的信息传播(见表1-1)★★表1-1人类无语言时代的信息传播考点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1.语言现在与未来的任何高级传播媒介,都必须将语言作为媒介,词语是传播的基本单元。

语言不仅是一种传播媒介,也是人的思维本身。

从最初的几个文明发祥地向四周蔓延的过程中,最初的语言衍生出无数种新的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边界,既拓展了人们的信息传播,也局限了信息的传播。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与发展,这需要掌握世界语言的谱系。

“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

即语言→语支→语族→语系。

2.世界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1)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

(2)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

(3)阿尔泰语系。

(4)闪含语系。

(5)班图语系。

(6)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其他的语系如:达罗毗图语系、南亚语系、芬兰-乌戈尔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分布地区较狭小,对世界交往的影响不大。

考点三:传播的文字媒介★★★1.文字与语言(1)文字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并且得以保存。

(2)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文字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通过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载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

(3)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与语言的使用相比,更为认真和严肃。

(4)文字对于减少语言沟通的障碍,至少在同一语支内减少方言的沟通障碍,具有明显的增强沟通的效果。

2.文字的起源与发展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与公元前3500年的地中海东岸腓尼基一带最早出现文字。

所有古老的文字都起源于象形符号,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人类最初的文字体系,古埃及的纸莎草和泥板是人类最早的书写文字载体。

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文字呈现两个发展方向:①继续向完善象形文字的方向发展,使文字抽象化,产生现在世界上唯一的现代象形文字体系——汉字;②原始象形符号转化为各种以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体系。

传播学研究方法之基础篇

传播学研究方法之基础篇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Hong Yu 2009-2010
1
可编辑ppt
为什么学
应用层面 学术素养
陈力丹:如何学习新闻传播学
2
可编辑ppt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概念 第二节 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 第三节 社会研究的困难 第四节 社会研究的特性 第五节 社会研究的程序 第六节 社会研究的伦理
40
可编辑ppt
三、选题的标准
4、合适性:(最佳性问题) 根据自己的兴趣、熟悉度、相似性去选择最适 合研究者个人去做的课题。
41
可编辑ppt
An Checklist
1、题目是否太宽泛、太大了? 2、该问题在现实中是否真能够被调查? 3、该问题有意义吗? 4、研究的结果是否能推广? 5、用于研究的时间和经费大概是多少? 6、研究对被研究者会产生什么潜在的危害吗?
16
可编辑ppt
社会研究的概念
3、社会研究方法与社会调查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是社会研究方法的其中一种方
法。
17
可编辑ppt
二、ppt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中间派
表1-1 社会研究方法中的方法论派别
社会现象有无规律性 社会现象是有规律的
社会现象是没有规律的
有规律,也是人们有意识行 动的结果
29
可编辑ppt
理论的要素
(5)概念(concept):
(6)变量(variable):
(7)公理(axiom):公认为正确的一些推断,理论
在公理的基础上建构。如青少年犯罪理论是以两个公
理为基础开始的,“每个人都需要物质上的享受”,
“有钱人比穷人更容易通过合法的途径得到物质享

陈力丹传播学教程

陈力丹传播学教程

简答题:1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指的是谁? P63K20世纪20年代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活动对传播学的成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他们是:拉斯维尔——宣传研究的权威,最早概括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并提出了“5W”模式;卢因——“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效果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系统地运用社会调查和量化方法研究传播过程,对传播理论的体系化起了重要作用。

2“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 P148这是加拿大传播学这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

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

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结果。

3受众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受众在作为群体成员行动之际,对大众传媒表现出某种能动性,一是“能动的选择”,即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群体利益、规范和文化背景相合的传播内容加以接触;二是“能动的解释”,即按照自己的利益、立场和意识形态来解释和理解在大众传播的信息。

4“强化效果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补强论)P196大众传播对受众的既有立场、信念、态度的补充和强化作用。

大众传播最明显的效果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

而是原有态度的强化。

“强化效果理论”是有限效果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5信源的可信性包含哪些要素? P201信源的可信性包括两个条件:一是信誉条件,即是否城市、客观和公正;二是资格条件,即是否了解详情,是否具备合理、合法的发言权等。

6简述媒介文化概念.媒介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

7什么是“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 P2461 改变现行国际信息秩序的不平衡;2 解消过度的集中垄断;3 保证信息与观念的自由而平衡的流通;4 保障信息来源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5 保障传媒新闻工作者的自由;8什么是知识传播的“上限效果”? P231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只是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媒介

从另一种角度看符号,它们是信息、知识的载体, 即媒介。 语言是人类的第一种传播媒介,单独使用这种媒 介的历史有数万年。 数千年来,文字以植物纸草、泥板、竹片或木片、 羊皮等作为载体被人工书 写。 其实,当把印刷品视为传播媒介的时候,它承载 的文字本身也是一种媒介; 当把广播电台等视为 传播媒介的时候,它承载的言语本身也是一种媒 介。
要点思考



communication(传播)的双向、共享意义。 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双向循环传 播模式。 用社会学家米德“主我”、“客我”的观点说明人内传播 (以“阅读”为 例)。 符号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 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语言符号的内涵和外延。 信息(information,港台译为“资讯”)与讯息 (message)的差别。 人类依次经历的语言媒介、文字媒介以及印刷术的发明、 传统电子媒介、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等几个传播发展 阶段的各自特点。
二、意义

所谓意义,就是符号所表征的、由人类赋予事物 的认识或含义,并不仅仅意 味着人们通常对讨,更多地集中在语言符号的意义 领域。
在层次上,语言符号有表面意义和引申意义之分。 表面意义是指符号的本 义,是符号基本或核心 的意义;引申意义则是符号的暗示或深层的意义。
谁 传播者
说了什么 讯息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向谁说 受传者 有什么效果 效果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基于传播过程直线模式的局限,1954年,施拉姆在 《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受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 德(Charles Egerton Osgood,1916—1991)观点的启 发,提出了传播的双向“循环模式”。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模式与类型

什么是传播? 什么是传播学?
对诸如此类的基本概念和问题的厘清,是传播 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传播的概念

“共享”说 “影响”说 “反应”说 “互动”说

“传播”在印欧语系的文字中,是“communication” 或“kommunikation”。它源于古希腊的两个词根:一个 是“com”,指与别人建立一种关系;一个是“munus”, 指效用、产品、作品、利益、服务等。两个词根合起来, 意为“共有”、“共享”。到了古罗马的著名演说家西 塞罗(Cicero,前106—前43)那里,他将 “communication”定义为与别人建立一种联系或把握 一件事情。后来这个词的内涵略有变化,主要是指思想 或信息的交流、沟通。

二、传播模式
所谓模式,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 表达方式。模式是对现象的简略描述,它有利于我们 对复杂事物获得总体性的准确认识。模式不是对现实 事物的对等描述,但其优越的指向性方便我们对事物 的准确把握。模式与理论的关系,类似于地图与现实 地理的关系。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的论文中, 拉斯韦尔首次提出传播过程模式,随后又做了修订,将构 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进行顺序化的结构性处理,形 成广为人知的“5W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 Who(谁) Say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第二节 符号与意义

人类传播得以进行,对传播内容和意义进行组织 和处理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一、符号
英国结构主义学者特伦斯·霍克斯(Terence Hawkes,1932— )认为,符号就是“有意义地代替 另一种事物的东西”。

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é) 任意性和约定性 语言和言语 非语言符号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讯息
3.讯息寻求模式 麦奎尔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中,介绍了英国传 播学者多诺休(Lewis Donohew,1929—)与蒂普顿 (Leonard Tipton,1940—)在1973年提出的“讯息 寻求模式”。
三、传播类型

对传播类型的划分,有利于传播研究的深化。划分标 准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传播类型。同时还要注意到, 各种传播类型之间并非截然分明,很多情况下几类传 播方式同时存在并发生相互作用。传播类型的分类是 相对的。根据传播范围、传播关系、传播规模的大小 将人类传播活动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等类型。
2、任意性和约定性



索绪尔认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约定的,毫 无“根据”。 约定俗成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物理感知。 符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过程。 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一旦形成,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东 西而具有了规定性,从而保证符号在传播活动中的有效。
3、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历史化的社会存在,包括一系列词汇、语法、惯用 法等个人不能任意 改变的规则系统。而言语是具体的语 言行为,是个人话语的选择和实践。因而, 索绪尔把这 种分层确定为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索绪尔用下棋来说明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及运行。 语言和言语的划分具有结构主义的思想,其意义在于提供 了新的学术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符号的形成和演变渗透着浓重的历史文化。为有效地进 行传播,需要及时把 握符号得以形成的背景。 语言符号的意义还有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之分。符号的内 涵意义是对所指称 对象的概括和把握,而外延意义则是 对其适用范围或量的规定。 符号意义包含情感意义。 人的传播活动中,一方面要追求符号的准确意义,另一方 面符号的模糊意义 也不容忽视。 传播是符号所携带的意义的流动,目的是实现传受双方思 想的交流。 符号只是人类识别世界的一种象征物和中介,依靠符号工 具意义的传播,人 类得以组织生活和协调行动。
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闫伊默/著
第一章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为人们所无视, 这是人类的心理惰性。而传播就是这样一种人们习以 为常的活动或行为,因为它太平常、遍在了,因而人 们对它没有感觉。除了物理传播、生物传播之外,与 人类如影相随的社会传播更是无处不在,正如水之于 鱼,空气之于人。传播对人类来讲,其意义不亚于水 和空气。传播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谓互为表里,其 遍在性构成人类的生存方式。
第三节 信息与媒介
一、信息

既然“传播”是指一种信息、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 那么,“信息”是什么? 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信息的三个特征。
信息的三个特征:

它总是与现实或历史中的事实、现象相关,通过一 定的方式(新闻、资料、档案、数据、图像、观点 等)表现出来。


它只有处在交流中才具有信息的意义,因而需要被 相关的接受者接受,无人承认的信息不是信息。 信息的功效与传播的时效成正比,失效的信息不再 是信息。
1、能指和所指

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互相联结而成。能指和所指发生关系的 机制,皮尔斯根据符号与其所指称的对象(客体)之间的 关系,提出了三种可能性:一是标示(index)或征候;二 是图像(icon);三是象征(symbol)。“标示”指符号 与指 称对象之间具有时间、空间或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图像”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类似或相同的关系。 图像符号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会意性,在跨文化传播中运 用较为广泛。“象征”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没有必然的 联系,二者关系建立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之上。象征符号是 人类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其关注的主要领域。
“知识”的概念

知识是所接受的信息,经过理解后的积累,它内 化到每 个人的脑海中。上面的定义中,前面使用的是“信息”概 念,一旦被接 受,经过消化理解,信息随后就变成了 “知识”。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不必然就 拥有知识,其 中必须经过消化理解的过程。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新的现 实问题 是:信息泛滥,像潮水般地涌来,但是社会很浮躁, 人们的知识却显得相对 贫乏。
传播媒介发展历史
语言媒介 文字媒介 传统电子媒介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

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影响





电子传播媒介使接触它们的人的身体所 处的地点,不再 与其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相关 联。 多数电子传播媒介是作为一种共享的场地或平台存在的, 服务于人们同 时获取讯息的需要。 多数电子传播媒介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 到了前台,从 而整合了信息系统。 电子传播媒介能够绕开空间的隔离,不再使人们限制在一 个给定的信息 系统中。 电子传播媒介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 但是,这些看起来能够使得每个人同时 成为传播者与接 受者的新传媒或新传播方式,在 人们通过它们自由获得 任何信息和自由发表意见 的同时,也意味着受到更大的、 更精细的控制。
4、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人类传播的重要手段,但是非语言符 号也不可或缺。 非语言符号表达的意义,需要与情境相联系,多 数脱离情境的非语言符号难以独立表达意义。 所以,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表现 为: 所有非语言符号都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非 语言符号不能表达所有语言符号的含义。特别是 较为 抽象的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很难表达。 语言符号是一切传播的基础。

“传播”(communication)一词“共享”的基本内涵, 表明其本意是双向、 互动的,它是指信息、知识在 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理解这一点,对形成 正确的传播观念、有效的传播行为及富有解释力的传 播研究都不无意义。
以阅读为例,一本书在没有被阅读时,信息或知识只 是一种物理性的凝固。读者对信息、知识的有意关注, 意味着传播活动(这里指的是人内传播)的运行。因 此,所谓阅读,就是赋予文字以意义的一道程序。读 者与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的活动就是一种传播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