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对比阅读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外类文及对比阅读专项练》
《论语》十二章课外类文及对比阅读专项练一、对比阅读【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乙】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省:_________(3)不逾.矩逾:_________(4)门人益.亲益:_________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弟子孰为好学?3.甲文段中,点明求学应该谦虚的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段中,颜回好学的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4.甲、乙两文中,孔子分别赞扬了颜回怎样的品质?二、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辍。
论语对比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论语对比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学习的重要性B. 复习的必要性C.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D. 学习的乐趣2. 下列哪句不是《论语》中的内容?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是指()。
A. 个人品德的完美B. 对他人的爱C. 社会和谐的基石D. 所有上述选项二、填空题4. 《论语》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________的重视。
5.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与小人在________上的不同。
三、简答题6. 解释《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7. 根据《论语》中的教导,阐述孔子对于“礼”的理解。
四、论述题8. 结合《论语》的内容,谈谈你对孔子“中庸之道”的理解,并说明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五、对比分析题9. 比较《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描述,并分析这两种人格特征在当今社会的体现。
10. 将《论语》中的某些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
答案:1. D2. C3. D4. 学习5. 心态6. 孔子在这里强调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从而能够教导他人,这是成为老师的条件。
例如,通过复习历史,我们不仅能够记住事件,还能够从中得到对未来的启示。
7. 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更是内在修养的体现。
8.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主张避免极端,寻求事物的平衡点。
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境时,保持冷静和理性,寻求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三、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17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传.不习乎:(2)曲肱.而枕之:(3)夫君子之行.:(4)意.与日去:17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74.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应包括哪几点?175.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代治学的人都非常重视什么?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答案】172.(1)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胳膊。
(3)品行。
(4)意志,志向。
173.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17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175.重视品德的修养;排比、比喻;对比(或对偶)。
【解析】【分析】17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句意为:弯着胳膊做枕头。
肱:胳膊。
(3)句意为:君子的操守。
行:品德。
(4)句意为:意志也随光阴渐渐逝去。
意:意志,志向。
173.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子翻译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不义,不正当的手段;于,对于。
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
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摘要:一、引言- 介绍《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 简述《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和主题二、《论语十二章》的具体内容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贤贤易色7.事父母,几谏8.父母在,不远游9.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11.慎终追远12.学而优则仕三、《论语十二章》的对比阅读1.不同章节的相似之处2.不同章节的差异和互补3.各章节在思想上的联系和影响四、结论- 总结《论语十二章》的主要观点和价值- 强调对比阅读的重要性正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七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这些章节涵盖了学习的理念、人生态度、家庭伦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比阅读这些章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论语》的精神内涵。
一、引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七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这些章节涵盖了学习的理念、人生态度、家庭伦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比阅读这些章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论语》的精神内涵。
二、《论语十二章》的具体内容1.学而时习之:学习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实践。
2.温故而知新:通过温习旧知识,可以发现新的理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谦虚好学,勇于向他人请教。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6.贤贤易色:尊敬有德行的人,不以外表取人。
7.事父母,几谏:对待父母,要尊敬孝顺,适时劝谏。
8.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时,子女应陪伴在身边。
9.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长期遵循父亲的正确教导,是孝顺的表现。
1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要关心父母的年龄,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
11.慎终追远:要慎重对待丧事,缅怀先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七(含答案) (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七(含答案)二、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选自《论语》)(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丙)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邵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①。
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②,在者八万。
时魏军始阵,幡兵③适交,参佐④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
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⑤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皆催令去。
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⑥奋勇,思致死命。
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
”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邵,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注:①[剑阁]关隘名。
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
②[十二更下]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
③[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
幡,同“施”,旌旗。
④[参佐]部下,僚属。
⑤[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
⑥[住者]留下来的士兵。
3.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三省.吾身/发人深省.传不习.乎/习.以为常B.与友期.行/不期.而遇时.年七岁/四时.之景C.相委而去./去.国怀乡日中不至./朝发夕至.D.下车引.之/引.经据典入门不顾./三顾.茅庐的一项是( )4.翻译语段中三处画线语句,不正确...(甲)为人谋而不忠乎?翻译:你替别人谋划,是不是一种不忠诚?(乙)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了,离开后他的友人才赶到。
论语的对比阅读
论语的作者与成书过程
01
作者
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主要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02
成书过程
论语经过长期的编纂和整理,最终形成了二十篇 的完整著作。
论语的核心思想
01 仁
论语强调仁爱、仁义,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 本的道德关系。
02 礼
论语提倡礼制,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 系的重要规范。
论语的对比阅读
目录
• 论语的简介 • 论语的对比阅读方法 • 论语中的人物对比 • 论语的篇章对比 • 论语的哲学思想对比 • 论语的现代意义与影响
01
论语的简介
论语的背景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论语成书于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竞 争激烈,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革。
儒家思想的形成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 程,对后世影响深远。
THANKS
感谢观看
孔子与颜回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以德行著称,深得孔子的赞赏。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赞颜 回的品行和才华,认为他是自己思想的重要传承者。
孔子与子路
子路是孔子门下性格最为鲜明的学生之一。他勇猛果敢,但性格急躁,曾因一言不合而拔剑威 胁孔子。然而,孔子对子路也寄予厚望,认为他具有领导才能,可以成为一代豪杰。
对比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确定对比点
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对比的角度,如主题、 风格、人物形象等。
对比分析
对选定的对比点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异同 点及其原因。
搜集资料
收集相关篇章的资料,了解背景和作者意 图。
总结评价
对对比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形成自己的见 解。
对比阅读在论语中的应用
对比不同篇章的主题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1《论语》十二章(原卷版)
专题01《论语》十二章(一)(2023·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丙】元好问列传(节选)好问字裕之,七岁能诗,年十有四,从陵川郝晋卿学,不事举业①。
淹贯②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
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
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③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
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阻而止。
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④而不传。
”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
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遮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
(节选自《金史》,有删减)【注释】①举业:指科举时代专为应试的诗文、学业。
②淹贯:深通广晓。
③金源氏:指金国。
④泯:灭,尽。
1.【甲】文出自儒家经典著作《___________》,【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主人日再食.()(2)因名.曰《野史》()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的画线句。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根据以上作品内容,完成表格。
人物表现品质颜回(1)_________“余”艰苦求学,自得其乐(2)__________元好问不顾阻挠修史书(3)__________5.【甲】文孔子对“不义而富且贵”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乙】文中面对同舍生。
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
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丙]XXX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子张》)7.以上三段文字都是出自《论语》,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2分)答:以上三段文字都是讲述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8.请简述甲段文字的含义。
(3分)答:知道一件事情不如喜欢这件事情,喜欢这件事情不如享受这件事情。
9.请简述乙段文字的含义。
(3分)答:研究时需要思考,否则就会一无所获;但仅仅思考而不去研究,也会有害无益。
10.请简述丙段文字的含义。
(3分)答:好学的人每天都会学到新的知识,同时也不会忘记自己已经学会的知识。
11.请结合以上三段文字,谈谈你对研究的态度和方法的看法。
(4分)答:我认为研究需要有喜欢和享受的态度,同时也需要思考和实践。
每天都要有所研究,同时也要不断复和巩固已经学会的知识。
同时,选择好的研究方法也很重要,比如可以采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如阅读、观看视频、听讲座等。
XXX参观周庙时,发现了一个倾斜的器皿,他向守庙的人询问这是什么器皿,得知是宥座器。
XXX问守庙的人关于宥座器的特点,得知盛满水会倾覆,空了会斜着,装到一半时会垂直。
XXX让XXX取水来试,果然XXX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
XXX感叹:“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这启示我们要谦虚不自满。
这些文章都与研究有关,[甲]和[丙]谈的是研究态度和思维方面的问题,[乙]谈的是研究方法,XXX认为研究过程中应该相结合。
XXX让XXX取水试之是为了验证宥座器的特点,这样做是有必要的,因为只有亲眼验证才能确认。
莫逾自厌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答案】A12.下列句子中,哪一个是表达了“研究贵在善于思考”的意思?(B)A.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B.XXX‘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C.或谓君不善学,信乎?D.XXX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第一篇《论语》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七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乙】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1)吾日三省.吾身()(2)不逾.矩()(3)王生不说.()(4)王生惊觉,谢.曰()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吾悉能志.之处处志.之B.居.五日不可久居.C.而君变色以.去以.塞忠谏之路也D.王生益愠.人不知而不愠.3.翻译下面的句子(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课内外文段对比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河南中考版)
论语十二章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习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二)颜渊、季路①侍。
子曰:“盍②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③,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④。
”颜渊曰:“愿无伐⑤善,无施⑥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治长篇第五》) 【注释】①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
②盍:何不。
③裘:轻暖的皮袄,泛指衣服。
④憾:遗憾。
⑤伐:夸耀。
⑥施:夸大,夸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不习乎传:传记B.贤.哉贤:贤德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D.回也不改其乐.乐:快乐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语段(一)中孔子赞赏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是什么?4.“言为心声”,由两个语段中的内容可以窥见孔子师徒不同的品质,请指出其中三个人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选自《论语十二章》)(二)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①,闻见已多。
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②,重渍③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④,较⑤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⑥之肆⑦,久而自臭也。
05 《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2024)
05 《<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回①年二十九,发尽白,蚤②死。
孔子哭之恸③,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于熟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俞死矣令也则亡。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
②蚤;同“早”。
③恸(tòng),哀痛之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以.为师矣( )(2)必有我师焉.( )(3)门人益.亲( )2.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孔子哭之.恸B.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C.有颜回者好.学乐之者不如好.之者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自吾有.回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弟子孰为好学?4.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5.【甲】文中,点明求学应该谦虚的句子是:,【乙】文中,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
(用原文语句填空)6.【甲】【乙】两段文字,孔子分别赞扬了颜回怎样的品质?【答案】1.以:凭,凭借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益:更,更加2.C 3.①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疑惑。
②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4.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迁怒不贰过6.示例:甲文:安贫乐道。
(同义词都给分比如不怕贫穷)乙文:勤奋好学。
(答出勤奋好学,自律自省都)【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
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实用版】目录1.《论语十二章》的概述2.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内容3.对比阅读的目的和意义4.具体对比内容和分析5.教学建议和总结正文【1.《论语十二章》的概述】《论语十二章》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其中,每一章都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在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主要会接触到《论语》中的十二章,包括“学而”、“为政”、“八佾舞”、“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
这些篇章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3.对比阅读的目的和意义】对比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对于《论语十二章》的对比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篇章的内容,理解儒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具体对比内容和分析】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篇章的主题和内容,如“学而”主要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为政”主要讲治国理政的理念等;二是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手法,如“八佾舞”的象征手法,“里仁”的比喻手法等;三是篇章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如“公冶长”的道德观念,“雍也”的人生哲理等。
【5.教学建议和总结】对于《论语十二章》的对比阅读,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如引导学生先理解每个篇章的内容,然后再进行对比;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课件
传统文化传承:《论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领导力:《论语》中的领导理念和领导方式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对比阅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思想内涵。
对比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
社会责任:关注社会,贡献力量
道德修养:修身养性,明辨是非
个人成长:自我提升,实现价值
《论语》全文阅读:***
** 《论语》注释版:***
** 《论语》英文翻译:***论语/
《论语》相关研究论文:***
学生理解和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
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和意义
对比阅读的方法和效果
交流分享:与同学、朋友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原文: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孔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实践?”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对比阅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对比阅读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古文版:以古文为基础,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内涵
现代文版:以现代汉语为基础,易于理解,适合初学者
英文版:以英文为基础,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
注释版: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注释,便于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背景
《论语》对比阅读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 【参考答案】(1)从:听从 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 可);(2)罔:迷惑 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 (3)好:喜爱 或:喜好、喜欢 (每小题1分)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参考答案】(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 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殆”翻译为“有害” 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每小题2分)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 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注释】①[ 友谅 ] 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 便辟]习 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 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 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 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9.[ 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 示?(2分) 【答案】—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10. 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 [ 甲 ] 文和 [ 丙 ] 文谈的是学习 _______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 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 _____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____ 应 该相结合。(2分) 【答案】态度 学 思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思而不学则殆 (4)满则覆 【答案】(1)比得上; (2) 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以 (它)为乐”; (3)殆:迷惑; (4)覆:翻倒。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 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答案】)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 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 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 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 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没有掌握方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 生因此而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 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 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 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 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 身就走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二、对比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乙)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
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①可终身②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注:①言:字②行:奉行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2)人不堪.其忧(3)于斯.二者何先(4)知者不惑.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0.阅读甲乙两部分,说说你分别学到了什么相处之道?【答案】8.(1)通“悦”,愉快(2)能忍受(3)这(4)迷惑,疑惑9.(1)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2)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10.甲文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乙文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学到的相处之道:宽容。
【解析】【分析】8.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堪:能忍受。
通假字词,说:通“悦”,愉快。
9.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初一语文】第13讲《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教案(最新整理)
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因为早年读书不多,没有很多学问,对历史典故也不熟悉。
等他做了宰相以后,太祖经常劝他读书。
因此,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打开箱子,拿出一部书,仔细阅读。
等第二天处理政务,便得心应手。
家人习以为常,却不知道他读的是什么书。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赵普仍然担任宰相。
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老学究,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适合。
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
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
”后来,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了。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就是一部《论语》。
“半部论语”这则成语,也常被后人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考点1.1孔子作(家前作55品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ft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考点 2 字音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不亦乐(lè)乎不愠(yùn)曾(zēng)子吾(wú) 日三省(xǐng)传(chuáng)不习乎吾十有(yóu)五逾(yú)矩(jǔ)罔(wǎng)殆(dài)箪(dān)瓢(piáo)曲肱(qūgōng)笃(dǔ)志考点 3 重点文言知识1.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复习精讲精练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一〔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乙〕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吾日三省.吾身 ②传.不习乎 ③足.食 ④去食.〔2〕翻译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乙〕两文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对比阅读二〔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论语 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 〔1〕解释以下画线的词。
①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②传不习乎________③饭疏食________④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⑤意与日去________〔2〕翻译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包括哪几点?〔4〕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人对治学的重视。
〔甲〕文主要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乙〕文主要运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
对比阅读三 〔1〕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全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三省.吾身 责躬省.过 反躬自省. B.淡泊明.志 弃暗投明. 眼明.手快 C.静以修.身 茂林修.竹 修.桥补路 D.悲守穷.庐 山穷.水尽 穷.凶极恶 〔2〕翻译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探究: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古代治学之人都非常重视什么?对比阅读四〔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 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 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 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 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 不覆者哉!” ”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 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 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 也。”
孔子世家赞
有之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 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 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课文链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自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论语·述而》
•
•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 (1)高山仰止(仰望,敬仰) (2)不能去云 (离开) • (3)没则已焉 (停止,消失) (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 恨) •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4分。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D)(2分) • A.虽不能至 虽不能察,必以情 • B.然心乡往之 烨然若神人 • C.当时则荣 入则无法家拂士 • D.想见其为人 此之谓失其本心
• 1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1)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 【答案】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答案】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 不读书(学习)就会有危害(就会神疲倦而无所得)。 • 评分标准:句意通顺,得1分,重点词语翻译正确,得1分。每句 2分。共4分。 • 20.请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 困。(2分) • 【答案】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 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很敬仰他。
太史公说:《诗经》有:“高山(让人)仰望, 美德(让人)效仿。”虽然不能达到那最高点,但 是心中(始终)向往它。我读孔家的书,就想象到 他的为人。 • 来到鲁国(孔子的家乡),瞻仰孔仲尼(孔பைடு நூலகம்) 的庙堂、坐车和服装、祭祀的器具,众学生按时在 他的家里学习礼仪,我徘徊留连,不忍离去。天下 的君王,直到贤人众多啊!(他们大多是)当时荣 耀,过去了就完结了! • 孔子是一百姓,传了十几代,读书人都以他为宗 师。从天子到到王侯,中国谈到六艺,都是以孔夫 子(的言判)为标准,(他)可以说是最高的圣贤 啊!
• _孔子问守庙的人说 3、[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 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_哪里有灌满了而不翻倒 的呢 ? 启示:人要谦虚,不要自以为是。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 学习有关,[甲]文和[乙]文都谈到了学习态度、 • 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 学与思 • _应该相结合。(2分) 5、(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 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答:_孔子想要验证宥座器 的特点 •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 说理由。(2分)答: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 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 勇于实践。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 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 【翻译】
•
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 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 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 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 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 倾覆的呢!”子路问:“请问持满有方法吗?”“持满的方法, 压抑然后使之减损。”子路说:“减损有方法吗?”孔子说: “德行宽裕的人,守之以谦恭;土地广大的人,守之以勤俭;禄 位尊盛者,守之以卑弱;人众兵强的人,守之以敬畏;聪明睿智 的人,守之以愚笨;博闻强记的人,守之以肤浅。这就是抑损的 方法啊。”
• [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解释下 面加点的字。(4分) • (1)知之为知之 (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 (4)满则 覆. 2、.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 和[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 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2分) • 5、(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