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概论》部分章节知识点总结
农业概论的考试要点
农业概论复习提纲(加粗部分是重点,红色部分更是必考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业概念与内涵一、农业的基本概念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二、农业的内涵和外延1、农业的内涵(1)狭义的农业是指生产业即种植业和畜牧业等;(2)广义的农业是指农业生产化,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和渔业)、林业等。
(3)最广义的农业是指农业产业加上为农业服务的其它部门。
如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金融等2、农业的外延(1)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加工、流通;(2)农业生产所涉及的生物学和技术经济问题;(3)农民和农村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3、农业的八个部门•(1)农业生产业•(2)农业工业•(3)农业商业•(4)农业金融•(5)农业科技•(6)农业教育•(7)农村建设•(8)农村行政管理与政策4、农业发展的规律(1)农业发展的阶段性(2)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3)自然的营养平衡和社会的供求平衡是农业发展围绕的中心(4)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是人对自然的开发能力(5)农业的绝对增长和相对下降第二节农业生产的特点(论述)农业的根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由此繁生农业生产的以下特点:自然再生产: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生物循环往复不断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过程经济再生产:人们周而复始地从事生产劳动,实现劳动产品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一)、农业生产的波动性1、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1)气候周期性(2)市场周期性2、突发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1)农业生物因素的突变(2)农业环境因素的突变(3)农业技术措施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的波动(4)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的波动3、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1)温室效应(2)酸雨(3)臭氧层空间(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1、农业生产的地域性(1)地球上自然气候条件有明显的地域性(2)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农业概论》必修课复习资料151208
《农业概论》必修课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获得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资源——泛指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活动所需的全部物质和能量基础。
3.农业资源——即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4.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
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5.广义的水资源——地球水圈中各个环节不同形态的水均可称为水资源。
6.狭义的水资源一是指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淡水(河川、湖泊)和地下淡水的动态径流水量。
7.生物资源——包括森林、灌丛、草场等所构成的植被、水生生物系统和野生动物资源。
8.自然资源利用——人类直接或间接摄取任何自然因素,用于生存、生产和生活的一切方式和实践。
9.自然资源保护——根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动态平衡规律,维持和调节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生产和生活的整个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生态关系。
10.生态系统——是生物群体和环境系统两者构成的一个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结构实体。
11.生态系统的负荷力——即生态系统对一切外来作用因素压力产生的反应的调节适应能力。
12.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明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韵综台农业生产体系。
13.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为主体,包括围绕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
14.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又称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
15.生物多样性——即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农业部分背记知识点总结
农业部分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因地制宜)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如水稻喜高温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
②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 且水土保持不易,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
因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宜发展立体农业。
③土壤: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
④水源: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条件:(因时制宜)①市场: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商品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④农业生产技术: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⑤劳动力:多、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3、农业区位选择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①综合分析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
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
如温室农业。
②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
4、农业区位选择举例:如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②.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从单位面积产量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粮棉等。
)③.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④.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农学概论复习重点技巧归纳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农学概论》复习重点(供2009夏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参考用)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陈进红第一章绪论1.农学(广义、中义、狭义)的含义2.农学的特点3.作物生产的特点4.世界作物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5.我国作物生产面临的挑战6.我国作物生产发展的出路第三章作物起源、分类与分布1.作物起源中心2.广义的作物与狭义的作物3.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大田作物分为哪些类别?4.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5.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6.主要作物的分布及生产概况7.世界10大农区的特点8.我国种植业优势产品及其优势区域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1.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2.作物的温光反应、生长大周期、极性现象、顶端优势、根冠比、器官的同伸关系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4.种子的概念及种类,果实的类型5.单、双子叶植物茎生长的差异6.产量的概念、经济系数、产量构成因素7.禾谷类作物产量形成过程8.作物群体的概念、高产群体的特点、光能利用率、源、库、流的概念9.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10.作物品质,形态指标/理化指标,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加工品质11.影响作物品质形成的因素第五章种植业资源与生产调节技术1.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2.光补偿点/光饱和点、CO2补偿点/CO2饱和点、消光系数3.长日、短日照作物4.三基点温度、积温的概念、温动积温、有效积温、光温生产潜力;调节温度的农业技术措施5.水的生理生态作用、田间持水量、土壤萎蔫系数、作物需水量、蒸腾系数、需水临界期、水分利用效率、6.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7.农艺措施对CO2的影响8.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9.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10.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第六章种植制度1.种植制度及其功能2.衡量合理种植制度的标准3.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4.作物布局及决定作物布局的因素5.作物布局的作用、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步骤6.我国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方向7.复种、复种指数,复种的意义,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8.间作、混作、套种及其效益表现、技术要求9.轮作与连作,复种连作与复种轮作,茬口、茬口特性10.轮作的作用11.连作障碍的原因及减轻连作危害的途径第七章种子繁育1.品种、良种的概念,品种的特性,品种的类型2.种子的概念与种类3.良种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4.合理使用品种应注意的问题5.品种审定、品种保护6.品种改良方法7.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诱变育种、8.良种繁育的概念、良种繁育的任务9.品种退化的原因,防止品种退化的方法10.我国良种繁育的体系与繁育程序11.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第九章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1.寒潮、霜冻、冷害、连阴雨2.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危害3.防御寒潮的方法4.防御低温冷害的措施5.大气干旱、土壤干旱6.干热风对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7.强对流天气灾害的防御措施第十章种植业发展展望1.种植业生产机械化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2.当前我国种植机械代化重点推广技术3.种植业生产设施化及其意义4.我国设施栽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5.种植业生产标准化的意义6.种植业生产标准化的内容及发展趋势7.种植业生产智能化的主要技术体系8.种植业生产安全化的概念及紧迫性9.种植业生产安全化措施及发展方向10.种植业清洁生产的内涵及技术体系11实施种植业清洁生产在管理上应注意什么?考试形式、内容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内容覆盖:教材第1章,第3章--第7章,第9--第10章重点章节:第1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10章一、名词解释(10题,共40分)例题:混作(以教材的表述为准。
农学概论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农业、作物的概念农业:农业就是人类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和农事季节,通过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将日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变为有机物的生产事业。
广义的作物:凡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植物,也就是栽培植物。
狭义的作物: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
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 农作物等。
2、农业的重要性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如果没有农业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就谈不上进行生产及其它任何社会活动。
二、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经济作用。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二)生态环境作用。
农业不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而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其他部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在一定范围内改善生态环境。
(①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②控制和治理污染。
)(三)社会文化作用。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栽培植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栽培植物与野生植物主要区别:利用器官加大;产品有用成分改进和提高;生长迅速整齐成熟期一致;传播手段退化;休眠减弱缩短2、重要农作物的起源地(1)中国-日本:黍(shu)、粟(su)、高粱、大麦、荞麦、大豆、红小豆、山药、苎麻、大麻、苘麻、紫云英等;李、梅、梨等(2)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爪哇稻、芋(3)澳大利亚:烟草(4)印度斯坦:稻、甘蔗、绿豆、豇豆、热带果树(5)中亚细亚:小麦、豌豆(6)近东:栽培小麦、黑麦(7)地中海(次生):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8)非洲: 高粱,棉,稻(9)欧洲-西伯利亚:甜菜,苜宿,三叶草(10)南美洲: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棉,苋菜(11)中美洲-墨西哥:甘薯、玉米、陆地棉(12)北美洲:向日葵、羽扇豆3、作物的分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1)粮食作物①禾谷类作物:水稻、大麦、小麦、高粱、粟(小米)、黍、荞麦、玉米②豆类作物:小豆、小扁豆、豌豆、饭豆③薯类作物:红薯、菊芋、土豆、木薯、葛、芋(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陆地棉、苎麻、黄麻、红麻、亚麻、大麻、青麻、剑麻、芦苇、芦狄、木棉②油料作物:向日葵、芝麻、花生、紫苏、油茶、红花、油橄榄、椰子、油棕、乌桕、油桐③糖料作物:甜叶菊、甜茶、罗汉果、曼陀罗④嗜好作物:啤酒花、咖啡花果枝、可可、烟草、槟榔、4、主要农作物的分布(10个一级区)一级区:以地理位置、农业地貌类型和在全国所占地位命名。
农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农学:农业科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农学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作物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性严格的地域性作物生产系统:由“作物-环境-技术〞子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开放性农田生态系统。
作物生产概况:(1)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粮食平安不容无视(2)农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作物生产开展的奉献因素:(1)品种改进(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3)设施栽培:温室大棚地膜覆盖(4)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5)高新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化学调控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国农作物生产的奉献因素:改革或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大工程或适应性措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南水北调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技术与种植制度:复种、间套作、立体栽培高产栽培技术:如育苗移栽技术、合理密植技术、定量化栽培技术等一、作物生产开展的目标:1 生产率目标〔高产〕2 可持续性目标〔生态平安〕3 经济高效目标4 营养平安目标二、作物生产开展的途径1 建设高产农田2 改革种植制度3 普及优良品种4 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建设高产农田1我国有2/3的农田为中低产田2按粮食产量水平来划分,中低产田土主要是以3年的粮食平均标准亩产为计算指标来划分,如山西省以每亩产量在150kg以下为低产田,150--300kg为中产田;江苏省那么以每亩产量在300kg 以下为低产田,300~600kg为中产田.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工程技术:如水利设施建设、渠系配套和渠道防渗工程、小水利工程建设和加固利用、坡改梯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中低产田暗灌工程技术等。
农艺技术:如化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保水剂〔旱地龙〕的施用、秸秆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作物复种轮作技术、少免耕技术等。
改革种植制度开展粮-经-饲三元结构提高复种指数第二章作物的起源与分类一、作物的起源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经人类驯化选育而成二、作物的传播自然界植物的传播途径是多方面的,而作物的传播,那么以人类活动,即人类迁徙为主要传播途径三作物的分类➢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分为粮食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和饲料及绿肥作物①粮食作物〔食用作物,food crops〕a、禾谷类作物〔cereal crops〕禾本科的稻、麦〔小麦、大麦、燕麦、黑麦〕。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的概念: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的实质: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1.生物性和社会性2.地域性和季节性3.生产的连续性4.资源的分散性5.经营的综合性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二)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①禾谷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类作物③糖类作物④嗜好类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4、药用作物三.作物生态特性分类1.根据温度要求①喜凉作物:温度三积点0-5摄氏度;12-18摄氏度;26-30摄氏度——喜凉耐寒:黑麦、冬小麦(秋播)、冬大麦、青稞——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中耕)、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饲料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②喜温作物:温度三积点10摄氏度;20-25摄氏度;30-35摄氏度——喜凉:大豆、谷子、甜菜、红麻、亚麻、马铃薯、荞麦——温暖:适宜暖度25-30摄氏度,水稻(密植),玉米,棉花(密植干燥)、甘薯、芝麻、蓖麻——耐热(>35摄氏度)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瓜类2.根据光照要求①长日照作物(>12)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萝卜、白菜、甜菜②短日照(<12):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薯③中日照:荞麦、豌豆、番茄、黄瓜、菜豆、四季豆3.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①喜水耐劳:水稻②喜湿润:陆稻、燕麦、黄麻、烟草、黄瓜、油菜、白菜、马铃薯、甘蔗、茶、柑桔、毛竹③中间水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④耐旱怕涝:甘薯、糜、苜蓿、芝麻、花生、向日葵、黑豆、蓖麻⑤耐旱耐涝:高粱、草木樨、田青、绿豆、黑豆4.根据播种期——春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5.根据播种密度:密植作物、中耕作物6.根据光照强度:喜光作物、耐阴作物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一、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与发育的概念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他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它既包括营养器官的生长,也包括生殖器官的生长。
农业概论考试重点
绪论1. 我国最早的农书《氾胜之书》,保存最完整贾思勰《齐民要术》,罗马加图著有世界最早农业概论二内容体系与学习方法内容体系:1.基础:什么是农业;作为农业生产和经营基础的农业要素。
2.主体知识: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科学技术。
3方向:“三农”现代化和区域化。
学习方法:要掌握好基本知识与原理,关键在于理解、融会贯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思考。
将基本知识与原理和周围熟悉的事物相比较,和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联系起来。
三个层次:先打地基,进入中心,放眼全局第一章 什么是农业1.采集与渔猎时期—约1万年前,萌芽,采集种子;原始农业时期1万年前,新石器,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撂荒制;古近代农业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铁农具大量使用,铁耕牛耕是标志,现代农业时期,20TH开始2.原始农业特点:依靠原始生态,由刀耕火种到锄耕,由迁移的撂荒耕作到连续耕作和定期休闲,逐水草而居,生产工具简陋,以石器为主要工具,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原始农业具有封闭性。
传统农业时期,铁农业的大量使用,铁耕和牛耕是这一时期的标志。
3.生物性生产:农业生产是以生物为载体的,包括植物动物与微生物4.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复合——农业生产的本质、根本特征5.农作制:又叫农作系统,指一个区域或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自然和人工环境与农林牧业等农业生物组成的多种互相联系的亚系统集合体。
6.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复合:1 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的过程。
2 农业生产也是经济再生产的过程。
3 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复合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特征。
第二章 农业要素1.农业要素的内涵:生物、光、热、水、空气、养分、土壤、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2.蒸腾系数:就是每形成1克植物的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不同作物蒸腾系数有很大的差异。
3.养分:作物必须的化学营养元素。
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磷、钾、钙),微量元素(镁、硫、铁、锰、铜、锌、硼、钼、氯)4.N/P/K肥料三要素:(1)N是许多有机物的组成部分,是遗传物质基础;(2)P是大分子物质和一些重要化合物,参与体内新陈代谢;(3)K是促进光合作用同化率和光合作用产物运输、增加植物抗逆性5.土壤作用:a.是植物的载体,植物可以固定在土壤上生长发育;b.可以调节固体、气体、液体的三相比,从而为植物供应养分、水创造条件;c.肥沃的土壤可以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供应植物所需养分,抵抗不利的自然条件,适应植物生长的需要。
农业概论知识点
农学概论◆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获取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的重要性: 1 农业是不可替代的大产业。
农业是世界上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的大产业有些物质只能在植物体内完成8种必需的氨基酸和2种必需的脂肪酸。
2 农业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3 农业与粮食和食物安全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的特点:⏹一、农业生产的波动性:㈠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1.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2.市场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㈡突发性因素引发的波动性: 1.农业生物因素的突变2.农业环境因素的突变3.农业技术政策或措施的失误引起农业波动4.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波动㈢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 1.地球的温室效应2.酸雨3.臭氧层空洞⏹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㈠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1.地球上的自然气候有明显的地域性2.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农业生产地域性。
㈡农业生产的综合性 1.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决定其综合性。
农业系统是由4个基本要素构成农业生物要素农作物、林木、水产、菌、藻等五大类农业环境要素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和生物等农业技术要素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技术农业社会要素农业投入、产出、管理的社会因素 2.大农业由农业生产8个综合部门组成。
农业生产业、工业、商业、金融、科技、教育、建设、行政管理与政策。
3.农业生产由农、林、牧、渔业综合组成。
4.各农业行业由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组成。
5.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性。
⏹三、农业资源的有限性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量少。
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
随着今后人口的继续增长土地和水资源的矛盾将会日益趋重。
⏹四、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业产品绝大多数都是鲜活产品有机物质保质储存难保鲜更难有严格的储存期限。
⏹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同期性⏹ 4.农业生产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 5.古代农业基本概念古代农业是用铁、木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和自然肥料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考试时间和地点12月26日,下午,明N409闭卷第一章绪论掌握农学的定义(包括广义、中义、狭义)广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包括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
中义的农学指农业生产科学,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涉及的学科有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等。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涉及的学科包括作物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保护学等。
古代“三才”思想;天(气候条件)、地(土壤条件)人(人为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才”理论运用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如何理解“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庄稼靠人来种植,然而却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养育成熟还得靠天。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掌握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1.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位显著增大。
如野生大豆百粒重2-3克,栽培大豆20-30克,野生玉米果穗长仅2-3厘米,栽培玉米20厘米左右;2.栽培作物的器官的成分有明显改进。
如野生甘蔗含糖量5%左右,栽培甘蔗为11-17%,甜菜块根最初含糖量6%,而现在含糖量已达18-20%;3.栽培作物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而野生植物成熟期不一致,落粒性强;4.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5.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而野生植物的传播常有其固定的方式,适于后代的繁衍,能在苛刻的生态条件下生长。
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由它发展了次生的日本基因中心。
中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掌握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ﻫ(一)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依据温度三基点:各种作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的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
(二)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类一天中昼夜的时间长度构成光周期,有些植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宜光周期诱导才能开花,这一特性称作光周期特性。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doc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什么叫农业?(名词解释)答: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2.农业生产的特点(四个方面)答:(1)农业生产的波动性(2)地域性和综合性(3)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4)农产品的特殊性3.我国农业目前的现状,以及今后的方向答:(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经济与社会成就(二)农业科技成就(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种植业发展不稳定,增长率呈周期性波动2.农民纯收入增长缓慢3.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尚不完善4.农村市场经济进程的制约因素太多我国农业今后的方向:一是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结合;二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三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四是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第二章农业的形成与发展1 .四个发展阶段主要成就与不足答:一。
原始农业。
意义:一是标志着人类由采猫自然食物到自己生产食物、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同生产经济的重大转变;二是促进人类财富的增加;三是使人类由游牧转为定居特征:生产工具简陋落后,生产水平低下,生产技术建立在直接粗浅的经验上,掠夺式农业%1.古代农业。
成就:一是促进了动植物资源的传播和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各地的农业生物资源;二是改变了提高地力的方法;三是形成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不足:一是投入能量有限,产出也有限,效益低下,进步缓慢;二是对环境的维持是低水平的%1.近代农业。
成就:在近代科学技术的直接作用下,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能量输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大幅提高不足:一是近代农业的高产依赖于农业以外能量的输入,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二是能量输入技术不完善;近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1.现代农业。
成就:农业化学方面,农业水利方面,遗传有种方面,生物科学方面,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信息技术方面第四章农业资源及环境1.什么是农业自然资源?(名词解释)答: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农业概论章节知识点总结
农业概论章节知识点总结农业概论是农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农业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发展趋势。
农业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基础,它不仅提供粮食、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农业概论作为农业科学的入门课程,对于深入了解农业产业链、了解农业生产基础和应用技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就农业概论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以便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的内容。
一、农业的定义和意义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活动,包括种植农作物、养殖牲畜、渔业和林业等。
农业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基础,它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蔬菜、水果、畜产品等各种生活用品,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农业的发展历史农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初期,最初的农业是以打猎、采集和放牧为主,后来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牲畜,形成了现代农业的雏形。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机械化、化肥、农药等现代化技术逐渐应用于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三、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气候和生物资源等。
其中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生物资源则包括作物、畜禽和鱼类等。
四、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
其中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资本是支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核心动力。
五、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发展模式包括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等。
传统农业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现代农业以机械化、化肥、农药等技术手段为主,生产效率较高;可持续农业则是指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理念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
六、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包括育种、栽培、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育种是指通过人为选择和培育,以获得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栽培是指种植、养殖和管理作物的技术;良种繁育是指通过选育、繁殖和扩繁优良品种的技术;病虫害防治是指通过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手段,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技术。
农业概论重点
农业概论重点第一章绪论1、农业:人类利用土地,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机能,把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为人类所需各种生活物品的生产事业。
或说是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得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就是农业。
2、农业生产的本质: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
3、农业的基本特征:①土地的特殊重要性;②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各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的波动性;③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4、农业的主要贡献:①提供了人类生存最必要的生活资料;②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必不可少的劳动力;③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所需要的部分资料。
5、采集→农耕→种植业;渔猎→畜牧→养殖业6、现代农业的作用⑴农业的经济作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⑵农业的生态环境作用:①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②控制和治理污染⑶农业的社会文化作用。
第二章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1、农业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调节制约因素,如:杂草、昆虫、病害等)和非生物环境(必要条件,如:光、温、水、气、土壤等)。
2、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种植业,种植业的对象是作物生产。
⑴光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⑵温度是农作物必需的生活条件之一;⑶水分是作物生存极重要的生活因子,水分供应状况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与产量;⑷养分是作物必须的生活条件之一;⑸土壤是作物赖以立足和摄取水分、养分的场所。
3、我国三大自然区域:东部季风区、西部内陆干旱区、青藏高寒山区4、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如果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一倍,则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4—5℃,降水将增加8—15%。
5、气候变化对中国局部地区的影响⑴高海拔地区将可生产水稻、玉米、棉花;⑵热带、亚热带水果产区将北移50—100km;⑶病虫害和杂草危害加重,防除成本将上升10%—50%;⑷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形式更加严峻。
6、气候变化将使我国农业面临以下三个突出问题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⑵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⑶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农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 广义的农业包括:林业、渔业、种植业、畜牧业2. 作物:指野生植物经过人们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而长期演化而来的具有净几产量或其他经济价值的栽培目的的植物。
3. 土地数量、质量是农业生产制约的因素4. 水稻、大豆起源是中国5. 一天中昼夜的时间长度构成光周期6. 小麦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洲7. 中国玉米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黄河流域、西南地区8. 水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小麦是耐寒长日照作物9.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违的量变过程。
10. 作物生产的特点:①系统的复杂性②技术的实用性③土地的重要性④生产的连续性⑤作物生长的规律性⑥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⑦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11.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12. 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①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分显著增大②栽培作物的器官成分有明显改进③栽培作物的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④栽培作物的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⑤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13. 瓦维洛夫的八大起源中心学说14. 小麦原产地公认的是西亚,玉米起源于中美15. 土壤结构:块状、片状、柱状、团粒结构(最为理想的一种)16. 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肥料三要素:氮、磷、钾17. 土壤胶体一般带有(静)负电荷18. 干旱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两种19. 温度三基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20. 世界作物增产的原因:①品种改良②增施肥料③扩大灌溉④病虫草害防治⑤温室与薄膜栽培⑥高新技术的推广21. 轮作:同一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连作: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同意作物或种植方式22. 连作的危害:①化学危害:肥力偏耗、毒素积累②物理危害:土壤的物理结构恶化③生物危害:寄生伴生性杂草危害和专性病虫害加剧,土壤微生物群体结构失衡和土壤酶活力下降23. 耐连作的作物:水稻、甘蔗、玉米、麦类、棉花24. 品种:指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经人工选择培育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相对一致,能生产出符合人类要求的产品的一个作物群体。
农业概论知识点总结
农业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农业的定义和分类1.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一种以种植、养殖和加工农作物、畜禽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农业生产是指人类利用土地、水资源和天然条件,利用农业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提供农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2. 农业的分类农业根据生产的对象和方式可分为农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
又可以根据生产方式划分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二、农业的发展历程1. 野生植物的采集和驯化阶段人类最早是通过采集自然界中的野生植物和动物来维持生计,这一时期可以称为狩猎采集时代。
在植物方面,包括种植一些可以进行采集的植物和其它野生植物。
这为农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农业的初级发展阶段在一定时期之后,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这标志着农业的初步发展。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原始的农具,如木耒等。
同时,也逐渐开始饲养一些家畜,如牛、马、羊等。
3. 农业的传统发展阶段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先进的农具开始应用,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进入了农业耕作阶段。
农作物和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4. 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进,现代农业技术逐渐应用,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方式1. 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气候、植物和动物等。
其中,土地和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性资源。
气候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的适宜种植植物和养殖牲畜的情况。
不同的气候条件也会导致不同的农业生产特点。
2. 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包括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主要依靠人工劳动力和简单的农具,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
现代农业则依靠科技和机械化设备,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小。
四、农业生产技术1. 土壤肥力和土壤改良技术土壤肥力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可以通过施肥、轮作、翻耕等方法进行土壤改良。
2. 农作物种植技术种植技术包括选址、整地、育苗、施肥、浇水、拔草、杀虫等一系列活动,对于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增加产量都有重要意义。
农业概论复习
1、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2、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狭义的农业:种植业。
3、农业生产的本质: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自然交织。
4、农业的基本特征:土地的特殊重要性;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5、农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提供了人类生存最必要的生活资料;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必不可少的劳动力;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必须的原料。
6、系统论观点:农业大系统中各业、农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密切联系。
第一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农业的起源:人类的祖先采集、渔猎→农耕、畜牧(刀耕火种、撂荒制、连作与轮休)。
2、农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种的作用(1)农业与原始社会:食物增加加快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逐渐定居形成村落;为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农业与前工业社会:传统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兴起、国家的兴起,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
(3)工业革命后的农业:农业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农业时期,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持续下降。
(4)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经济作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另外还有对其他产业的贡献以及就业贡献等。
生态环境作用: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控制和治理污染。
社会文化作用:农村社区文化;旅游、观光、休闲。
第二章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1、农业的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包括农业环境中植被、杂草、昆虫、病害等。
非生物环境:光、温、水、气、土等。
2、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不同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内容也不同。
对生物学来说,环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围的气候、生态系统、周围群体和其他种群。
对社会科学来说,环境指具体的人生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3、生态因子:环境中与生物体的生存、分布、生长及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有密切关系的因子。
4、生活因子:作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因子,如光、温、水、养分和空气(五大因子)5、生活因子的综合作用、主导作用。
农业概论背诵资料
一、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2、土壤:是指地球陆地上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
3、选择育种:直接利用自然变异,即不需要人工创造变异而从中进行选择并通过比较试验的育种途径称为选择育种。
4、“绿箱政策”:指那些对生产和贸易没有影响或者影响非常微弱的政策,《农业协议》既不要求消减这些政策,也不限制将来扩大和强化使用这些政策。
5、农业合作经济: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6.农业自然环境:指满足各种农业生物生长繁殖的各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土壤、水体、大气、能量和物质等,而这几个要素又与人类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7.诱变育种:是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8.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饲料、工业原料和药物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林木。
9.农业要求贡献:指农业生产要素向其他部门的转移。
10.园艺:指种植蔬菜、果树、花卉等的生产技艺,是农业生产和城乡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1.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就是农业。
12.农业产业结构:指农业内部各部门(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提供的农产品的比例关系。
13.轮作:在同一田地上不同年度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采取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称为轮作。
14.压条繁殖:是在枝条不与母株分离的情况下,将枝梢部分埋入土中,或包裹在基质中,促进枝梢生根,再与母株分离成为独立的植株。
15.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更多个亲本品种的理想基因结合于同一杂种个体中,以便培育出具有亲本的综合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方法。
二、简答题1、简述原始农业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
答:首先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精制的棍棒和石器工具(农具)发展为精心打磨过的石制、骨制和木制工具(农具),还出现了极少量的青铜制工具(农具);其次表现在耕作方法上,从只会采集发展到刀耕火种乃至锄耕火种,出现了原始的烧垦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一、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基本条件:光、温度、水分、养分(营养物质)、土壤。
多个作物的基本生活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在采取某一技术方案或措施时,要考虑生活因子的综合作用。
二、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地域分布规律中国农业地域自然区域的划分:东部季风区(农业区)、西北内陆干旱区(牧业区)、青藏高寒区(牧业区)1、东部农业区:南北界限:秦岭——淮河南北差异:①耕地类型:南:水田;北:旱地②土地利用方式:南:农林牧用地均衡;北:林牧用地偏少。
③适生作物与熟制:南,水稻、小麦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北,早熟的耐寒喜凉作物、春麦,一年一熟,冬麦,两年三熟。
2、西部牧业区:南北界限: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土地利用:北方以天然草地放牧业和灌溉的绿洲农业为主要利用方式,林地比重小。
南方以广大天然草地放牧业为主要方式,耕地严重不足,牲畜、农作物、林牧都具有高寒区特点。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表现:全球气候变暖,干旱、洪涝发生频率增高、强度增加,热带气旋最大风速强度增加等。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直接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温度升高、降水增加,海平面上升。
间接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化肥农药投资、土地生产力建设投资,农业生产能源供应,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产品市场平衡,人类消费结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
气候变化将使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1、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
2、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
3、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农业生产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毁林开荒、毁林放牧、毁林发展“现金农业”、弃牧毁草开垦、草场过牧退化、农田侵蚀性退化、土地沙漠化等。
耕地影响生态系统的原因:耕地是物质的贮存库和转化器,在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碳,随后以自然凋落和根系分泌等形式输入土壤,经分解,最终以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返回大气。
第三节农业环境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一、农业与农业环境农业环境:以农业生物为主体,包括围绕该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
农业自然环境:指能满足各种农业生物生长繁殖的各种自然因素。
二、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灾害增加。
2、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
三、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全民族的生态环境意识。
2、增加森林、草地、农田作物的绿色覆盖,减少土地裸露。
3、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4、优化产业结构,改革生产技术。
5、消除农业自身污染。
第五章世界农业发展简史第一节原始农业(石器时代)一、原始农业的初始阶段人类原始生活以采集植物和捕鱼为主,只是利用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而不是去生产。
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公元前9000——公元前8000年,西亚“新月形地带”开始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期。
公元前8000——公元前6000年,此地带形成定居的农村,有了种植业并饲养家畜。
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此地带出现简单的灌溉农业。
公元前7000——公元前5000年,中国长江、黄河流域开始种植水稻谷子并饲养猪、狗、羊等家畜。
公元前5000年,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出现了灌溉农业。
公元前2500年,印度已经普遍种植稻麦。
种植业发展的影响:地区经济实力增强,劳动分工被促进。
原始农业的生产技术原始农业的进程可以概括如下:用火→移居→棍棒→弓箭→狩猎→驯养→定居制陶棍棒→石斧→种植→定居制陶说明:技术进步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
第二节古代农业(铁制工具大量使用——19世纪中叶)一、古代农业的产生:欧洲的古代农业产生于希腊的奴隶社会时期,中国的古代农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二、古代农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欧洲:休闲、轮作并兼有放牧的二圃、三圃以及四圃耕作制,实现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
西亚、北非:由隔年耕作制发展为不休闲和短期休闲的轮作制。
结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是随着生产工具的更新而不断更新的。
一方面生产技术更新是先进生产工具充分发挥作用的保证,另一方面先进的生产工具又使得农业技术的更新成为可能。
三、古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状况1、奴隶制庄园特征:奴隶主占有全部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奴隶以及全部产品。
2、封建领主制特征: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耕种领主的土地并向其提供极其繁重的地租和劳役,农民可以支配自己劳动的部分产品但无任何政治权利。
第三节近代农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一、近代农业产生的前提“圈地运动”:表象:对旧有耕作制度的改革。
实质:一场包括农业在内的大范围的社会革命前奏,是古代农业转进为近代农业的先导。
意义:实现了资本同集中起来的土地的结合,新的农场成为向市场提供商品农产品的资本主义企业。
二、近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工作机→拖拉机→蒸汽拖拉机→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三、近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涉及学科:农业化学、合成化学、分析化学、生物科学。
第四节现代农业(20世纪中叶至今)一、现在农业的生产工具特点:智能化、机械化二、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物工程技术1、远缘杂交2、微生物农药3、室内大量快速繁殖优质、无病害的苗木4、开发农作物副产品和废弃物。
三、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农业和与之有关的工商业联为一体,成为一个系统。
四、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各种农业形式在高新技术含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影响,彼此支持。
第七章世界主要国家农业概况第一节美国农业一、农业带划分1、牧草乳酪地带2、玉米带3、棉花带4、烟草和综合农业带5、小麦带6、山区放牧带7、太平洋沿岸综合农业带8、亚热带作物区。
二、美国农业特征1、美国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产业;是一个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是一个结构合理,发展空间广阔的产业。
三、美国的农场制1、自耕农农场2、半自耕农农场3、佃农农场四、农业技术革命1、机械革命2、生物革命3、化学革命4、管理革命。
第二节法国农业一、自然条件温带海洋性气候,降雨分布均匀。
二、经营形式1、家庭农场2、雇工经营的资本主义农场3、农业合作社4、农业一体化经营第三节荷兰农业一、农产品出口率世界第一二、土地生产率世界第一三、设施农业世界一流第四节印度农业一、自然条件与农业区1、喜马拉雅温带区2、北部干旱区3、东部农业区4、南部农业区5、海岸地区二、印度农业的结构与生产水平“农业新战略”:以引进高产品种为核心,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使用各种现代农业技术和投入,并选择一些有水利条件的地区作为实施这一揽子现代农业投入的对象;由专门委员会确定农产品价格结构以保证农户有利可图。
三、印度农村的土地关系农村资本主义关系不占主导地位,大量土地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第五节巴西农业一、自然条件与农业区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亚热带森林气候相结合,日照充足。
五大农业区:1、东南部农业区2、南部农区3、东北部农区4、北部农区5、中西部农区二、巴西农业结构农业内部结构:种植产业70%,畜牧业25%,林业及渔业5%。
三、土地制度及农业经营形式1、土地所有者经营2、自耕农经营3、租佃经营第六节日本农业一、自然条件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而雨量充沛。
二、农业经营形式1、农户家庭经营形式2、农民兼业经营形式3、日本农协经营形式4、共同经营5、地方公共团体经营6、公司经营第七节以色列农业一、自然条件干旱少雨二、生产概况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三、农业生产组织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四、农业生产特点1、充分利用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2、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高3、农产品生产面向出口第十二章林业第一节现代林业概述一、林业与森林的概念林业:培育、管理森林资源,利用森林功能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提供木材等多种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森林: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的完整、复杂的生态系统。
二、林业与森林的服务功能森林产品:提供木材和非木材产品、保持水土、缓解气候变化、消减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旅游和娱乐休闲、带动就业、体现文化与精神价值。
生态功能:保护和改善较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
第二节中国林业概况一、中国森林资源直接资源:1、林地资源2、林木资源3、林中其他生物资源4、林中的非生物资源间接资源: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产生的环境、气候、观赏、旅游、森林文化等资源。
二、森林种类1、防护林2、用材林3、经济林4、薪炭林5、特殊用途林三、我国林业的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我国林业的发展:中国政府长期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活动;启动“三北”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
2、我国林业面临的形势与问题我国仍然林业资源缺乏,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分布不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林龄结构不合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第三节林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21世纪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当前,我国实施“东扩、西治、南用、北休”区域发展战略,力争使我国生态建设状况尽快渡过“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实现“生态建设治理大于破坏、生态状况良性循环”的目标。
二、林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林复合系统1、概念:将林业与农、牧、渔等各业的全部或部分组合为人工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经营管理。
2、类型:林农系统、林牧系统、农林牧系统等3、作用与功能:促进农业和林业的协调发展,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物质的生产和循环转化能力。
三、城市林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森林在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保护人体健康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城市森林是世界城市建设不可逆转的潮流。
四、林业与森林生态旅游依托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的优势,以保护森林资源包括景观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为重点,加速森林旅游产业化进程。
五、林业与能源植物利用加强生物能源特别是生物燃料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第十七章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农业第一节世界贸易组织概况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旨在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利用世界资源;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削减和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第二节世贸组织农业谈判与农业规则的达成一、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背景:在当时的关贸总协定农业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产品严重结构失衡且过量生产,国际农业贸易冲突不断升级,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受到影响。
目的:建立一个没有政府干预的贸易环境;农业贸易完全置于强化了的且行之有效的关贸总协定体制的约束与监督之中;有一个灵活处理农业结构调整收入不稳定等国内问题的合理途径,减少世界农产品市场波动、失衡等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