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合集下载

刍议当代翻译美学研究

刍议当代翻译美学研究

“ 接受美学” 有紧密的联系之外 , 还与“ 格式塔心理学” 有着 不可分割的关系。“ 格式塔” 理论侧重于对整体的把握 , 强
调可以用弥补整体 的方法去弥补部分 的缺 陷或不 足 , 它强 调的是对认知过程 中终极美 (lm tbat  ̄把握 , u a eu ) i t e y 即侧
断丰富和完善。 何谓翻译美学理论? 笔者认为, 翻译美学理
第2 6卷 第 9 期
21 0 1年 9月
乐 山师 范 学 院学 报
J un o e h nT ah r olg o r ̄ fL s a e c esC l e e
Vo. , 9 126 No. S p.01 e 2 1
刍 议 当 代 翻 译 美 学 研 究



( 州师范大学 外 国 学院, 徐 语 江苏 徐州 2 1 1 ) 2 16
品也会充满美 的色彩 。
翻译美学理论并不单单局限在对感性层面的审美 , 还
囊括 了理论侧 面的思想方法 和科学性 的思维等 。 它除 了与
然醒悟。随后 , 刘宓庆嗍 翻译美学导论》奚永吉阍 文 的《 、 的《 学翻译比较美学》 和毛荣贵旧 翻译美学》 的《 等著作对翻译
美学理论又做 了进一 步的探究 , 推动了翻译美学理 论的不
所遇 到的一些美学 问题 。 原文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需要首
先考虑的对象 , 刘宓庆把它 叫做“ 翻译的审美 客体”l 原 【 7 。“ 文是 不是美 的? 就涉及到一个 审美价值 (ete cv us 问 as t a e ) hi l 题 。判断 原文 的审美 价值 的依 据是原 文的审美 构成 (e— as teccntu o ) 所谓审美构成 , ht o stt n 。 i ii 是指构成原文 的种种美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J OU RNAL OF RENMIN UNIV ERSIT Y OF CHINA No15 2007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李 洁 [摘要]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翻译美学;翻译理论;传统译论[作者简介] 李洁: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6) 当前,在大量引进西方翻译理论加强我国翻译学科建设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本土视角观念,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并使中国译论走向世界。

许渊冲、刘宓庆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翻译学要不要有中国特色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价值观取向的问题。

”[1](Pvii)“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完全不必步西方后尘,东西方可以各有千秋,相互借鉴。

”[2](Pxiv)翻译美学在当前就被认为是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它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文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做回顾和梳理,旨在理清脉络,总结得失,发现问题,对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翻译美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

中国近现代翻译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中国近现代翻译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任何事物必须依托传承才能够取得存续和发展 , 翻译美学也不例外, 传统译论为现代崭新的翻译美学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9—3 0 ; 修 回 日期 : 2 0 1 3 —1 0—2 9
作者简介 : 张长明( 1 9 7 O 一) , 男, 河北青龙人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 二语习得 , 语用学 。
的科 学性 和艺 术性 , 并运 用美 学 的基 本 原理 , 提 出翻译不 同文体 的审美标 准 , 分析、 阐释和 解决语 际转换 中
的美 学 问题 。在充 分认识 翻译 审美 客体 ( 原文 ) 和 翻译 审美 主体 ( 译者) 基本 属 性 的基 础 上 , 剖析 客 体 的审 美构 成 和主体 的 翻译 能 动作用 , 明确 审 美 主体 与 审 美 客体 之 间 的关 系 , 提供 翻译 中审美 再 现 的 类 型 和手 段, 以指 导 翻译 实 践 。 _ 2 这一 “ 翻译 美 学” 界定 恰好 与傅 仲选 和毛荣 贵 的关 于 翻译美 学 研究 对 象 的观 点相 吻 合 。傅 仲选 认 为 ,
第 2 3 卷
第 5期
广东 石油化 工 学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G u a n g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c h e mi c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Vo 】 . 2 3 No. 5 Oc t . 2 O1 3
研究 的现 象和本质 , 对从事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 词 : 翻译美学 ; 传统译论 ; 回顾 ; 反思 中图分 类号 : H 1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2 5 6 2 ( 2 0 1 3 ) 0 5— 0 0 8 4— 0 4

浅议从西方翻译美学谈中国译论美学的发展方向

浅议从西方翻译美学谈中国译论美学的发展方向

浅议从西方翻译美学谈中国译论美学的发展方向浅议从西方翻译美学谈中国译论美学的发展方向论文关键词:理论中西中国译论美学论文摘要: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将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和活动。

本文研究了西方翻译美学的理论内涵、发展过程,并分析了由于、原因造成的中西思想在表现和内涵上的差异以及中国译论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而指出未来中国译论美学的发展方向。

本文对于研究翻译美学尤其是西方翻译美学的内涵,以及中国译论美学的发展方向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一引言文学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和一种审美的活动。

一个好的译者一定有很深的美学理论基础,因为一部好的翻译作品必须忠实地反映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还用使用翻译后的语言准确、完整、美丽地表达了这一思想。

所以,翻译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思想、语言等因素。

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文化沉淀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和面貌。

西方美学更多地是采用的思想和推理的方式阐述美学问题,而中国美学在表达这一问题时更多地是采用直觉和感悟的生活方式。

所以,中西美学差异迥然。

二翻译美学的发展作为同属美学分支学科的文艺美学和翻译美学,文艺美学主要是由文艺创作者依靠个人审美观点、思想修养去感受生活并把感悟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并通过文艺特有的形式表达出来,引起听众和观众的共鸣。

而文艺美学是研究文艺创作者在其作品中塑造美感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有内涵的学科,而文艺美学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美学研究的主要是审美的一般规律,包括审美意识、审美对象、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和审美艺术等内容。

审美的逻辑起点是美的本质,逻辑终点是由美和审美相统一的典型的艺术形态。

文艺美学则是以艺术形态即美的逻辑终点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

艺术在美学中是作为审美关系集中体现来研究的,是为了把美和审美的本质和规律更充分、更鲜明地展现出来。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我国在进入近代以后,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中国,这其中离不开翻译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在当代,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在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亟需改进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翻译人才方面的,也要翻译的质量方面的,也有翻译的方向方面的。

无论是哪一层面的问题,都在一定层面上揭示出我国在现当代文学翻译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

如何从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出发,探究其今后的发展路径与完善思路已经作为当前英语文学翻译领域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现状是一个很大的议题。

本文主要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分析当前的翻译现状以及在文学翻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发展历程。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在建国之前,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对于英美文学的翻译仅仅停留在民间的翻译爱好者的行为,虽然,在翻译作品的数量上并不是很多。

但是,在文学翻译的质量方面却是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涌现出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翻译大家。

例如,王佐良,梁秋实等等。

大批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翻译家的生花妙笔逐渐呈现在国人的面前。

到了解放以后,由于政治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英美文学的翻译几乎停滞。

这一局面到了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才逐步的得到改善。

从当前的英美文学翻译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文学翻译的市场化。

在现当代文学翻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比较突出的市场化倾向。

这一倾向的直接表现是在英美文学作品的选择过程中,没有从其自身的文学及学术价值的角度来进行考量,反而从作品在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来进行考量。

对于在图书市场中热销的英美文学作品则在第一时间进行翻译。

这种翻译的市场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是,从整体的发展来看,是不利于翻译行业的整体稳健发展的。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对于提升翻译质量和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翻译美学的概念和研究意义入手,分析了中国翻译美学的起源、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典型代表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探讨中国翻译美学的现状和未来前景,以及对翻译实践的启示,揭示了其在翻译学领域中的价值和作用。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中国翻译美学发展历程的全面了解,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翻译美学,起源,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典型代表,未来发展,现状,未来前景,研究意义,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1. 引言1.1 翻译美学的概念翻译美学是指研究翻译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从审美角度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感、艺术性和意义传达。

翻译美学通过对翻译活动中文本、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分析研究,探讨翻译的审美标准、美学原则和审美趋势,从而揭示翻译艺术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翻译美学旨在提升翻译品质,增强翻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价值,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翻译美学既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翻译美学的探讨和研究,可以深化对翻译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和深度,促进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翻译美学在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对于提高翻译水平和推动翻译事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2 研究意义翻译美学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翻译艺术和美学价值进行探讨和审美的理论体系。

研究翻译美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美学可以帮助提升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通过对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感知的分析,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加深入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风格,从而更好地保持原作风貌和意境。

研究翻译美学可以促进翻译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美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翻译美学的研究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拓展翻译理论的视野,推动翻译理论朝着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方向发展。

研究翻译美学对于提升翻译水平、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以及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翻译美学研究概述

翻译美学研究概述

翻译美学研究概述一、本文概述翻译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学问题,研究如何将原作的美学价值在译文中得以充分展现。

本文将对翻译美学研究进行概述,介绍其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主要成果。

我们将回顾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从其诞生之初的理论探讨,到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翻译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翻译中的美学原则、审美标准、翻译策略等。

我们还将探讨翻译美学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以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重要性和价值。

本文将对翻译美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翻译美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翻译美学是一门独特的交叉学科,它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活动和审美规律,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比较文学等多个学科。

语言学是翻译美学的重要基石。

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其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对翻译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

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演变、语言的交际功能等,为翻译美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文艺学也是翻译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文艺学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活动,必然受到文艺学的影响和启发。

通过文艺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以及翻译如何体现原作的艺术魅力。

美学对于翻译美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美学主要研究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等问题。

翻译美学中的“美”主要体现在译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等方面。

通过美学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标准,提高译文的审美价值。

比较文学也为翻译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文学活动,必然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借鉴。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提高译文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

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国翻译由最初借助美学思想意识呈现自身特征,逐步发展为自建理论框架,最终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科学――翻译美学。

从翻译美学的发展过程中能清晰的看到,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该文采取历时的研究方法,对翻译美学在中国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状况进行概述,呈现中国翻译美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中国古代译论中的隐形美学从我国古代译论中,不难发现美学的踪迹,可以说是自有翻译经验和翻译观点,便有美学思想与之共存。

由此看来,翻译与美学从一开始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古代最朴素的唯物观,认为越接近事物的自然状态越能发现事物的“真、善、美”。

此观点反映在翻译理论上就要求译文要忠实原文的内容,反对用浮夸和华丽的句子,就是要保留原文的“真”。

我国的翻译实践始于古代的佛经翻译。

一般认为,三国时期的支谦编写的《法句经序》是距今最早谈论佛经翻译理论的文章,书中有老子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记录,从中可以体会支谦的翻译主张“因循本质,不加文饰”的美学内涵。

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原则;玄奘主张“五不翻”;彦琮追求“宁贵木而近理,不贵巧而背源”主张等,都是古代最具代表的翻译理论。

以上几种翻译观点都体现了我国美学的思想意识,即追求事物的“真”,在翻译领域就是通常认为的“质派”(直译),其对立面“文派”(意译)始于从西域入关的鸠摩罗什,推出“案本而传”和“辞旨文雅”的翻译主张。

二、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显性美学中国翻译经历了佛经翻译带来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之后,一直处于低迷时期。

直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时,中国才迎来第二次翻译高潮。

在严复之前,马建忠就提出“善译”论,要求“知其意旨,摹其神情,仿其语气,心悟神解”,力求与原文在意思上无一毫出入。

严复的“信、达、雅”理论中,“信”要以“达”为前提,“雅”是主要特征,要求译文讲究“修辞”,要有文采。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最新文档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最新文档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One can know the alteration of the society by viewing itshistory. After long years of development, Chinese tanslation hasaccumulated its special features and essence. Looking back, therewas so much for us to learn and to think over. Therefore, thestudyof its history could leave people very important implication.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体系。

而其发展的过程可谓是漫长而曲折。

对于翻译的原则,理论,方法,技巧,译学界曾有过无数次的讨论,而正是这些争论绵延不休的推动着翻译这一门学科的发展。

而俗话说:以史为鉴。

翻阅漫长历史,回顾翻译这门学科所走过的痕迹,给当今留下许多启示。

1、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性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其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回顾和反思。

翻译史的研究对于译学状况的掌握和反思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翻译实践史和翻译理论史。

前者注重具体的翻译作品的探索与研究,后者注重翻译理论的提炼与创新。

20 世纪中期,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对于翻译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回顾与反思。

张岂之教授认为 , 传统文化的研究需要有一个突破 , 就必须研究前人在此问题上的经验和不足 , 而学术史的研究恰好具有这样的功能。

首先,对于翻译历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翻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翻译活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在上千年的翻译活动中人们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内容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十分宝贵和不可或缺的。

当代中国翻译美学研究

当代中国翻译美学研究
表象 ” 非表象美 ” 与“ 来考察 , 其实就是对原文的语 言形 式和文 章 的神韵气势等 内在美作鉴定。而毛荣 贵则 把审美客体 细化 ( ) 三 文学翻译 中的翻译美学 理论研究的最大效用莫过于应用 ,而翻译 美学最大的应
质派主张翻译应以质直求真, 辨而不华 ” “ 以“ 、质而不野 ” 的朴 对 审美主客体的关系 ,刘 宓庆则认 为只有把 审美 主体 与审美 拙之风作 为译文的美学标准 ;文派则认为 翻译应 当 “ 旨文 客体有机结合 , 辞 翻译作为审美再现过程才能具有审美效果 , 译 雅” , 行文要 “ 清丽欣畅” 文 、 之争就体现出中国传统翻译 文 才 能做 到 美 。 。“ 质”
以模糊译精确和以模糊译模糊 , 可谓独具匠心。 对于 “ ” 美 的反面 “ , 丑” 正如 , 奚永吉所 说“ 艺术家们 常常
当代 中国翻译美 学研究 内容 日臻完善 ,但作为一个范 围 有化丑为美 的观察力” 。所 以奚永吉在《 文学 翻译 比较美学》 一 广泛 、 内容全面 的学科来说 , 其研究 内容还 比较集 中, 还有需 书中, 就重点讨论 了“ 易美” “ 与 难美 ” 。痛苦 、 丑恶等不美 的方
要 完 善之 处 。
面是所有 中外文化中都 不会舍弃 的 ,有时也是作者最 为重要
的用 以 渲 染 气 氛 的描 写 方 式 , 些 就 归 入 了 “ 美 ” 范 畴 。 这 难 的
( ) 一 对翻译中审美主体和客体的研 究
对 翻 译 中 审美 主体 、 美 客体 等学 术 内容 的研 究 , 直 是 “ 审 一 易美 ” “ 、难美 ” 并 非 奚 永 吉 首创 , 是 他 用 在 翻译 美 学 的 比 说 但
的讨 论 范 围之 列 ; 雷 的 “ 神 似 而不 重 形 似 ” 是 对 严 复 “ 中所 包 含 的 某 些 模 糊 的 意 境 或 是 充 满 令 人 痛 苦 的描 绘 相 符 。 傅 重 更 信

中国翻译美学刍议

中国翻译美学刍议

中国翻译美学刍议翻译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近几十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特别是在中国,翻译美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学术理论,它深入研究了翻译文学作品中翻译者对于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理解和引用,以及翻译作品背后隐含的艺术美学价值。

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翻译美学理论,探究它是如何演变出来的,以及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该如何运用,以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从翻译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翻译美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即东汉末期的“张向东注经”,这是一份《老子》的翻译作品,目标语为汉语;此后,在中国翻译史的发展中,中国翻译美学的概念也在不断的演变。

从明清到近代,从僧侣翻译到文学翻译,以及近代的教育翻译,这些翻译活动都培养了不同时期的翻译理念,使中国翻译出现了海纳百川的状态。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中国翻译美学理论也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大量关注到翻译文学理论,其中包括英译汉、汉译英及其他外籍语言翻译文学研究;二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了关注跨文化翻译的新视角;三是随着数字翻译技术的发展,中国翻译美学理论也进入了数字时代。

在现有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翻译的艺术性,因为翻译不仅是一种一对一的信息传递,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这种艺术性的表现在翻译文字的艺术设计、文字的节奏感、句子的结构和对信息能量的表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还要考虑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在文字表达及主题表述上,应该把握住中华文化的特色,以保证翻译文字的真实性,使翻译文本能够正确传达作者本意,充分发挥文字的文化价值。

总之,中国翻译美学理论是一种新兴的学术理论,也是一种有力的理论武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翻译的价值,而且还可以提供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艺术性与文化性的把握。

它既可以作为翻译委员会的参考标准,也可以作为翻译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翻译美学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对于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从翻译美学的概念和在中国的重要性入手,以中国翻译美学的起源、发展阶段、代表作品、特点和未来发展为主线,系统分析了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中国翻译美学的重要性、对翻译事业的影响以及对翻译领域的启示进行探讨,揭示了中国翻译美学在翻译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文章旨在呼吁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并深入探讨中国翻译美学,促进中国翻译美学的更好发展,推动翻译事业不断进步。

【关键词】翻译美学,中国,发展历程,起源,阶段,代表作品,特点,未来发展,重要性,影响,启示。

1. 引言1.1 翻译美学的概念翻译美学是指通过语言转换将文学作品原汁原味地传译出来,并注重诗歌性、音乐性、形象性等特点的一门学科。

翻译美学关注翻译作品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强调翻译过程中文化的传递和创造。

翻译美学旨在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和情感得以互相交流和理解。

翻译美学注重翻译者的创造性和审美趣味,追求最佳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方式,力求还原原作的精髓和氛围。

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加深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美学更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文学翻译的理论基础,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研究翻译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学翻译的艺术规律和精神内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1.2 翻译美学在中国的重要性翻译美学在中国的重要性可谓至关重要。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翻译,中外文化之间得以相互沟通与理解,进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翻译美学作为翻译活动的一种理论体系,其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更有助于提升翻译的认知价值和艺术风格。

翻译美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翻译研究的深入和规范,引领中国翻译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翻译美学还可以为中国的翻译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学术支持,培养更多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优秀翻译人才。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在一百多年当中,翻译美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它以更加广泛的视野来看待和解读文学翻译,并把文学翻译带入研究的新领域。

本文将从对其历史发展与理论基础的回顾,到对现有研究的概述,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概括性地探讨翻译美学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翻译美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那个时候,翻译研究也被称为“翻译美学”,它的出现横跨两个学科:文学翻译与翻译学。

文学翻译的研究重点是文学的本土化,而翻译学的研究则着眼于翻译规则和技巧的分析。

20世纪60年代之后,翻译美学凭借着新的理论和方法,从多种文化、语言和翻译风格出发,形成了翻译美学的新视野。

翻译美学的发展并不仅仅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它更多的是一种能加强翻译的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方式。

首先,它可以帮助翻译者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考量他们的翻译工作。

其次,它也可以改善翻译者处理如翻译艺术性、语言和文化问题等复杂问题的能力。

再次,它可以让翻译者以新的视角来看待被翻译作品,并从不同角度来考虑文本翻译的质量。

目前,翻译美学研究可以从多种角度探究,但是,尚未有人能够把它们系统化。

其中有一些主题比较流行,包括解释翻译的文化学习视角、翻译的文化多样性、翻译创造性研究、翻译的评价框架以及翻译文本的识别和解释等等。

在未来,翻译美学研究可以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相对抽象的理论研究,另一个是具体的实践技术研究。

相对抽象的理论研究可以分析翻译文本的各种可能性,从而探索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推断翻译的历史和趋势。

而实践技术研究在发展翻译美学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提出新的翻译技巧、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翻译方法等等。

最后,本文阐述了从19世纪以来,翻译美学研究历史的发展,以及近年来翻译美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同时也阐述了今后翻译美学研究可能朝着的方向,以期帮助文学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更多成果。

翻译美学研究的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它改变了翻译者原有的认识,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被翻译文本,同时也具有更好的中介和解释作用,从而提升文学翻译的质量。

翻译理论实践发展简述与反思

翻译理论实践发展简述与反思

翻译理论实践发展简述与反思翻译理论实践的发展,是翻译研究走向成熟的日趋明显的标志。

近年来,翻译的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到实践层面,并为实际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撑。

翻译理论的实践发展,反映着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翻译学科和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翻译理论的实践发展,首先可以从理论体系的完善上进行探讨。

翻译理论的实践追求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方法论,也要求理论体系能够反映实际的翻译需求和翻译实践,这就要求翻译理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在这方面,针对不同文体的翻译、跨文化传播中的翻译、机器翻译等都是实践研究的热点,不断为理论体系推陈出新。

另外,翻译实验技术的普及和精进也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翻译实验技术的发展,揭示了翻译过程的本质和特点,为翻译流程的把握和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同时,翻译实验技术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也为翻译理论的实践化贡献了一份力量。

翻译实践本身是翻译理论的源泉和归宿,理论的发展也要最终回归实践。

因此,翻译实践的反思也是翻译理论实践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对实际翻译项目的反思,可以更好地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并对翻译质量的提升和标准化做出更为精准的指导和调整。

然而,翻译理论的实践性和反思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翻译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限制了翻译理论的普适性和完备性,翻译理论体系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翻译范畴和情境。

其次,翻译实践的动态性和时代性也使得翻译理论的实践化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翻译理论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翻译实践的更新。

总之,翻译理论实践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从更为广阔和深入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对翻译学科和翻译行业的不断推动和优化。

翻译理论实践发展简述与反思

翻译理论实践发展简述与反思

翻译理论实践发展简述与反思翻译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和壮大。

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译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和更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对翻译理论实践发展进行简要的介绍与反思。

让我们来看看翻译理论的发展。

翻译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需要翻译。

在中国,译经是古代翻译的一大成就,通过翻译,中国古代学者传播了外国的哲学、宗教、科学等知识,也使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

在欧洲,古希腊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拉丁语,成为欧洲中世纪的学术语言。

这些早期的翻译活动,丰富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也为后来的翻译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翻译理论也不断地得到深化和完善。

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专业的兴起,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翻译理论的研究者们在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理论,如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换理论、重译理论等。

这些理论的提出丰富了翻译理论的内涵,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与翻译理论的发展相伴随的是翻译实践的不断深化与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方法,使翻译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升。

翻译软件的出现,为翻译实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提高了翻译的效率,也改变了翻译的模式和方式。

翻译实践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的翻译工作被自动化和智能化取代。

这给传统的人工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给翻译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也成为了翻译实践的一大难题,如何在翻译中保持语言的鲜活感和文化的独特性,成为了翻译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对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探索未来发展的路径。

中国当代翻译标准讨论综述

中国当代翻译标准讨论综述

中国当代翻译标准讨论综述翻译作为一种深受欢迎的跨文化交流手段,它在不同文化中都存在。

中国当代翻译,特别是美国翻译标准,尤其受到外国政府、学术机构以及各种文化领域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首先介绍中国当代翻译标准的概况,其次阐述中国当代翻译标准的主要特性,最后总结起重要性及未来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当代翻译标准的概况。

中国当代翻译标准的确定,标志着中国翻译学的实践取得了成功,并且为我们的翻译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的翻译技术发展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它变得更加深入、全面和科学,更加注重中国文化传承和宣传,确保在翻译过程中遵守中国文化底线。

因此,中国当代翻译标准不仅是一种技术标准,而且是一种文化标准,它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让我们看看中国当代翻译标准的主要特性。

首先,中国当代翻译标准强调了“原文传承原意”的理念。

翻译时,很多专业性的句子和表达方式都需要保持原文比较清晰、通顺的特点。

另外,中国当代翻译标准也强调了文化传承,认为文化传承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背后的文化信息,从而更真实地在译文中体现出原文的文化内涵。

此外,中国当代翻译标准还提倡“熟悉语境”的理念,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可能多的熟悉母语和目标语言的语言环境,以确保翻译质量。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中国当代翻译标准的重要性及未来发展。

中国当代翻译标准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文化传承为标准的翻译范式,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体现原文的原意,并确保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中国文化的底线,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未来,中国翻译标准还将在各个方面得到改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总之,中国当代翻译标准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翻译学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标准,更是一种文化标准,它为翻译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为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传达原文提供了基础。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探索中国当代翻译标准,就一定能够发挥它的潜力,有效地传承中国文化,为建设一个繁荣的中国文化环境做出贡献。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白爽(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辽宁省沈阳市邮编110034)[摘要]: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注定要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

把美学分析运用到翻译中去,有助于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美学特征的等值。

本文在回顾美学和翻译的历史渊源基础上,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家和他们的翻译美学理论做回顾和梳理,旨在为翻译美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翻译理论;美学研究;翻译美学翻译是讲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如果追溯翻译的渊源,也可上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翻译与族际交往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尽管翻译源远流长,但翻译理论的研究缺大大落后与翻译实践活动。

最近几十年,国外翻译界开始利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进行有益的探索,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人文科学发展使得某些学科间的界限已日渐模糊了,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也必将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趋势。

在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变得越来越有必要。

译学探索与美学联姻,是我国译论的突出特色。

事实上,中国传统译论中所散发出来的哲学、美学与翻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试图以美学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发展作回顾和梳理。

一、翻译与美学1、译学的美学渊源当代哲学和美学对语言问题空前关注,当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以及由于当代美学思潮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文学现象,使得当代美学思潮与翻译理论的交织成为必然。

[1]虽然翻译美学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2],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西方译论的双重角度论证美学和翻译具有颇深的渊源。

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

中国传统译论大约始于1700年前的佛家论经书翻译,早在汉代佛经翻译,支谦就批评当时的翻译“其辞不雅”,道宣还提出过翻译须“风骨流便”,他们分别涉及翻译中的辞章美学与文艺美学,开创了我国翻译美学研究的源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J OU RNAL OF RENMIN UNIV ERSIT Y OF CHINA No15 2007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李 洁 [摘要]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翻译美学;翻译理论;传统译论[作者简介] 李洁: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6) 当前,在大量引进西方翻译理论加强我国翻译学科建设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本土视角观念,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并使中国译论走向世界。

许渊冲、刘宓庆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翻译学要不要有中国特色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价值观取向的问题。

”[1](Pvii)“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完全不必步西方后尘,东西方可以各有千秋,相互借鉴。

”[2](Pxiv)翻译美学在当前就被认为是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它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文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做回顾和梳理,旨在理清脉络,总结得失,发现问题,对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翻译美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

”[3]为什么说翻译美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呢?第一,中国的传统译论几乎都具有哲学—美学渊源。

从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玄奘的“文质统一,圆满调和”,到严复的“信达雅”,马建忠的“神似”,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以及钱钟书的“化境”理论,等等,可以说,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指体现在中国传统诗论、文论、书论和画论中的古典文艺美学思想)。

无论是翻译理论的术语,还是翻译研究的方法都受美学的影响,体现着美学的特点。

可见,翻译理论与美学联姻是我们的传统和特色,而当代的翻译美学理论研究是对我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931—第二,这是由中国文字的特点决定的。

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汉字具有音乐性、图像性和会意性,是一种感性的文字。

中国人凭借微妙的四声变化和音韵变化就可辨义,看见“森”字就觉树木繁茂,看见“淼”字就见波光粼粼,汉字本身的美就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和听觉,使人产生美感。

不光在音韵文字层面,“可以说审美立意和审美考量浸透了汉语整个语言体系”[2](Piv)。

这一基本的语言和文化现实决定了有中国文字参与的翻译研究离不开美学。

第三,在20世纪30、40年代以前,西方的翻译理论也有着美学渊源,比如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以及19世纪译论家阿诺德所主张的翻译的技术取决于译者对文学作品真值的审美感知。

但30、40年代之后,西方的翻译理论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因为西方语言很多是同系、同族甚至同支的,容易形成对等,即容易从语言学的角度解决和阐释翻译问题。

今天,翻译研究又出现了文化转向,把翻译放到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更多地考察各种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等对翻译行为的操控和影响。

也就是说,从西方译论的发展上来看,西方译论并没有一直保持与美学的紧密联系,没有明确提出翻译美学这一学科形态,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不是当代西方译论的主流和特色。

第四,中国的翻译研究在近些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一方面,我们对传统译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思考;另一方面,我们在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翻译理论。

翻译研究处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时期,当代翻译美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近年来,中国学者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勇于探索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中国,翻译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态已经被提出,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它独具风华,生机勃勃。

在汉外互译中,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性意义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当然,它还不十分成熟,“但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已经确立,论者们自觉考察翻译审美问题的意识已经形成,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4]。

因此,说翻译美学是体现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是言之有据的。

二、当代翻译美学发展回顾11翻译美学与翻译学的关系传统译论经过佛经翻译和严复翻译的高峰,发展到鲁迅、钱钟书、傅雷一代时,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品质。

到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翻译理论出现了滞化局面,没有什么突破。

中国传统译论的结晶是以“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为核心的一系列翻译标准和各类翻译技巧,其理论基础就是古典文艺美学。

80年代初,中国译界把目光投向西方,以E1奈达(Eugene Nida)为代表的语言学派、以埃文・左哈尔(Even Zohar)为代表的多元系统派、以S1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A1勒弗维尔(Andre Lefevere)为代表的文化研究派以及功能目的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等西方翻译理论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来。

西方译论流派纷呈,有的理论直接应用于翻译实践,对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有的从更深层次阐述了影响和操控翻译行为的背后动因。

各派翻译理论共同促进了翻译学的构建和发展。

20多年来,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对西方译论亦步亦趋,多集中在对西方译论的介绍和争论两方面,传统译论因其缺陷和局限性不被重视。

为此,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译界面临在国际译界“失语”的局面,提出了回归传统、建立中国翻译学、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的主张。

“特色派”认为,汉语具有独特的美学素质,翻译理论不应摆脱与之休戚相关的语言基本形态。

民族性体现世界性,世界性寓于民族性。

在越来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和学术交流中,我们不能丧失自己的理论话语,应该建立有中国气派的翻译学,在当代译坛发出中国译论的声音。

翻译美学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今天,中国译界仍然以对西方译论的研究为主。

翻译美学虽然有了发展,但并不是当代中国译论界研究的主流。

是否存在中国特色的翻译学也处在争论中。

事实上,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学科构架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

在霍姆斯图里的翻译学学科构架中,翻译学分为纯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纯翻译学分为理论翻译学—41—和描写翻译学,理论翻译学包括普遍翻译学和局部翻译学。

根据这个分类法,香港学者张南峰认为,“中国翻译学只是地区翻译学中的一种”,“是翻译学中的许多个层级、许多个门类中的一个”[5],它只是一种局部翻译学,不能自成体系。

谢天振等学者认为翻译理论应具有普遍适用性,过分强调中国特色会使翻译研究过分突出国别翻译学的地位,强化民族偏见。

笔者认为,王宏印等的观点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分歧。

他们认为普遍适用的翻译学和中国翻译学各有道理,并且有并存的必要。

“理想的翻译学作为一门科学应是普遍适用的,具有终极目标性质的纯理论体系。

”“然而,由于翻译学本身除了单纯的科学性以外,还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质,一如包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及其文艺学、美学理论在内的中国文艺学甚或中国美学的综合性质。

从目前的状况看,我们不妨从和汉语有关的事情做起,从中国自己的学术传统和译学译事做起,来考虑建立中国翻译学的基本条件,作为向着普遍翻译学这一终极目标所做的努力。

”[6]理清了这一分歧后,就可以对翻译美学有一个定位。

翻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应该是普遍适用的纯理论体系。

但是在目前,翻译学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各国学者正在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翻译现象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历时和共时的动态研究,形成了一个多元互补的局面。

这种多元的、开放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翻译学的成熟和发展。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符合翻译研究多元发展的要求,是向着普遍适用的翻译学、世界翻译学的一种努力。

而当代翻译美学研究就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研究,它是对我国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扬,是针对汉语语言和文本的特点提出的适用于汉外互译的翻译理论。

它是中国翻译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翻译学的重要特色,是中国翻译学的主体构建之一。

[1](P83)21翻译美学是传统美学译论在当代的新生中国传统译论中的美学主张在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诗歌翻译理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其中“三美”(意美、形美、音美)是本体论,“三化”(等化、浅化、深化)是方法论,“三之”(知之、好之、乐之)是目的论,“艺术”是认识论。

[7]他的翻译理论总结了从孔子到钱钟书的美学思想,体现了鲁迅、王国维、朱光潜、郭沫若和傅雷等关于文学和文学翻译的美学主张,是对传统译论的高度综合,凝聚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结晶和话语特征。

至此,中国传统译论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事实上,“许的译论总结是一种促进传统译论终结和消亡的努力。

但中国传统译论的终结意味着传统在现代的新生,而非消极的消亡”[8]。

当代翻译美学理论正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种努力。

它在扬弃和继承中着力于开拓,开拓是对传统译论的精华的拓展和科学化改造,“从而使之具有新的理论活力,足以解决新的应用课题”[9](P177)。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是对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扬。

在当代翻译美学中,传统译论的美学渊源得到了认识、分析和细致的梳理,并成为翻译美学理论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译论中一些有价值的命题,如意与象、神与形、意境、风格等命题被保留、提炼出来,在当代翻译美学理论中得到了更为科学的阐发。

例如形与神的问题成为刘宓庆形式系统(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审美模糊集)的主要论述对象。

意象、意境等问题在刘宓庆的非形式系统中得到了具体的研究。

毛荣贵阐释了意象、意境在汉语文本中的重要性,并从中西美学精神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角度论述意境的生成机制和翻译的困难。

此外,当代翻译美学并没有否定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粹,其论述仍然体现着古典文艺美学的话语特征,也就是说,古典美学仍然是当代翻译美学的理论之源。

事实上,如果完全脱离了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来一个彻底的现代化,则必将使我们的翻译学有损于大体,有失于特色,有悖于国情”[9](1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