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C油田潜山裂缝型储集层随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实现与优选方法
浅谈裂缝油藏储层预测方法
1.2 裂缝性油气藏的特征
由于裂缝性油藏储层自身的特性,使得原始孔隙 的大小以及密度分布不均匀,而且整体的渗透率也相 当差,但是在裂缝发育带附近的渗透率却相当好。由 于储渗空间发育的分布并不均衡,就算是在相同储集 层当中的各个位置,其性能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储层岩性的复杂,以及不平衡的物性,储集空间的多 变性分布等,就成为了裂缝型油气藏的主要特征。
2 常规评价方法
在进行裂缝识别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结合所在地 区的具体地形再深入研究与分析之后,才能够制定出 相应的解决办法。针对于岩心的研究和观察,了解测 井响应以及油水井的动态特征等方式,对于深入了解 与识别裂缝是极为有效的,无论是在技术的可操作性 或者准确性上,以及安全、实用性方面都有着良好的 效果。
2.1 岩心观察
将采集到的岩心或者岩屑的成分当中的可见填充 物,来对下方的岩层当中是否存在裂缝进行确认。岩 石当中的裂缝通常是由于地下应力的变化而产生并向 外扩张,因此可以按照采集到的岩心经过分析之后,
就能够大致地计算出裂缝间距的大小,以及裂缝的 长、宽和切穿度,同时也能够将裂缝的倾角以及具体 的位置和渗透率推算出来,而这些数据内容对于裂缝 的分析与研究是极为重要的。
潜山裂缝性储层评价方法
潜山裂缝性储层评价方法刘坤; 马英文; 张志虎; 李鸿儒【期刊名称】《《石油钻采工艺》》【年(卷),期】2018(040)0z1【摘要】渤中 M构造主要目的层为变质花岗岩潜山裂缝性储层,其特点是平面及纵向上储层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类型复杂,给现场钻井地质决策带来诸多问题。
为此,开展了潜山裂缝性储层的评价方法研究。
以钻井工程参数为基础,建立了功指数模型实现对储层的随钻实时判别;以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从地层岩石力学角度出发,建立了测井评价模型实现对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
同时为弥补单一评价体系的不足,引入模糊数学理论将录井储层评价参数和测井储层评价参数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
多口井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满足矿场勘探要求,为储层划分、测试层优选、钻井参数优选等提供依据。
【总页数】4页(P58-61)【作者】刘坤; 马英文; 张志虎; 李鸿儒【作者单位】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42【相关文献】1.潜山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方法 [J], 阎涛2.叠前各向异性强度属性在乍得Bongor盆地P潜山\r裂缝性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陈志刚;李丰;王霞;吴瑞坤;孙星;赵倩;宋德才;马辉3.古潜山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发育机制及地质建模 [J], 张立安;曹龙;崔名喆;吴穹螈;穆朋飞4.通过地质建模剖析古潜山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地质特征 [J], 张立安;王少鹏;张岚;吴春新;袁勋5.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潜山裂缝性储层展布特征及有利区含油气性预测 [J], 宋爱学;杨金海;胡斌;刘亿;任丽娟;曹俊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海域变质岩潜山油藏稀井网高效开发技术
摘要 :为 了实现 渤海海 域 变质岩潜 山油藏少 井 高产开发 目标 ,以 J Z 2 5 1 S油 田为例 ,开展储 集层 裂缝精 细描述 、双 重 介 质 油藏水 驱 油机 理 表征 、新 型 井网模 式优 选 、合理 开发 技术 政策 制定 及稳 油控 水技 术 等方 面研 究,形 成变质 岩 油 藏稀 井 网高效 开发 关键技 术 。根据 J Z 2 5 1 S潜 山油藏特 点 ,开展 裂缝 各 向异性 波动方 程 的正演模 拟 ,验证 了窄 方位 角
( 1 . C NO OC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L t d . , B e i j i n g 1 0 0 0 2 7 , C h i n a ; 2 . T i a n j i n B r a n c h o fC NOO C L t d . , Ea n j i n 3 0 0 4 5 9 , C h i n a )
图 7表 3参 1 7
关键词 :渤 海海域 ; 变质 岩 潜 山;潜 山油藏 ; 裂缝预 测; 井 网模 式 ;油藏 开发技 术 ;稳 油控 水
中 图 分 类 号 :T E 3 4 4r s e we l l pa t t e r n a nd h i g h - e i c f i e n t d e v e l o p me nt o f me t a mo r ph i c
i n t he Bo ha i Se a a r e a , t h e J Z25 1 S o i l ie f l d a t Bo h a i Ba y Ba s i n wa s t a k e n a s a n e xa m pl e t o c a r r y o u t e l a bo r a t i o n of r e s e r vo i r f r a c t ur e , qu a n t i t a t i v e c h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wa t e r d i s pl a c i ng oi l me c ha n i s m a t d u a l — p o r os i t y r e s e r v oi r ,o pt i mi z a t i o n o f ne w we l l pa t t e r n mo de , f or mul a t i on o f r a t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t e c h no l og y po l i c y ,m a i nt a i ni ng p r od u c t i v i t y a nd c o nt r o Ui n g wa t e r r i s i n g ba s e d 0 n d e ve l o p me n t e xp e r i e n c e o f s i mi l a r oi l r e s e v oi r r ,t h us f o m i r n g t he k e y hi gh e i c f i e n c y d e ve l o p me nt t e c hn i q ue of s pa r s e we l l pa t t e n r of o f f s ho r e me t a mor phi c r oc k r e s e vo r i r . Ba s e d o n t h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J Z25 1 S bu r i e d hi l l r e s e r vo i r , f o r wa r d s i mu l a t i o n o f wa ve e q ua t i o n f o r f r a c ur t e a n i s ot r o py wa s c a r r i e d o ut ,v e r i f yi ng t he e f f e c t i ve n e s s o f n a ro w a z i mu h t s e i s mi c da t a t o f r a c t u r e s d e t e c t i o n i n wo r k re a a . M ul t i - p ra a me t e r s p r e s t a c k i nv e r s i o n a n d g e o s t r e s s ie f l d s i mul a t i o n we r e a pp l i e d t o f or e c a s t l oc a t i o n of ra f c ur t e s nd a d i r e c t i on of ra f c t u r e s r e s pe c t i ve l y.Ba s e d on t h e l rge a - s c a l e 3 D p hy s i c a l mod e l a nd n um 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a n e w t o p- bo t t om i n t e r l a c e d 3 D
渤海油田裂缝性潜山油藏储层分类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渤海油田裂缝性潜山油藏储层分类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祝晓林;刘宗宾;葛丽珍;赵健男;孟智强;王欣然【期刊名称】《断块油气田》【年(卷),期】2022(29)4【摘要】针对裂缝性潜山油藏非均质性强、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开发中后期高效开发难度大等问题,文中以渤海JZ油田为例,采用数值实验、大型三维物模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裂缝性油藏不同储层条件下裂缝参数敏感性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剩余油挖潜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的裂缝发育特征对油藏生产规律影响不同,根据生产井产能特征将JZ油田储层划分为3类,不同储层条件下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整体上,裂缝系统采出程度较高,基质系统是主要的剩余油富集区。
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差区、大裂缝周边的小裂缝及井网控制不完善区;纵向上,剩余油以“零星镶边状分布型”、“局部块状分散型”、“大裂缝窜流块状连续型”赋存为主。
在剩余油认识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并结合矿场实践,提出了一套适合3类储层的剩余油挖潜策略。
JZ油田现场实践表明,采用该系列技术,油田近3 a含水上升率持续降低,实现3 a连续稳产80×10^(4) t,相比常规稳定注水方案,预计提高采收率近5百分点。
该研究对同类裂缝性潜山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5页(P527-531)【作者】祝晓林;刘宗宾;葛丽珍;赵健男;孟智强;王欣然【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4【相关文献】1.马岭油田中一区延10储层分类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2.潜山裂缝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新方法——以DSB油田为例3.基于储层构型的三角洲前缘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渤海湾盆地S油田东营组二段下亚段Ⅰ油组为例4.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5.基于储层构型的辫状河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渤海湾盆地L油田馆陶组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裂缝性油藏地质建模与数模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裂缝性油藏地质建模与数模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郑旭,赵春明,雷源,吕坐彬,张迎春,童凯军(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科麦奇联管会,北京100016)摘要:针对锦州25-1 南太古界潜山油藏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采用裂缝性油藏地质建模与数模一体化技术对裂缝性油藏描述及开发方案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地质建模在统一建立构造模型网格的基础上,对基质和裂缝系统分开建模, 首次引入离散裂缝网格(DFN模型)建模技术建立反映裂缝性油藏地质特征的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并对地质建模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平井潜山优化开发方案。
现场实施效果表明,裂缝性油藏地质建模与数模一体化技术在锦州25-南潜山油田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摘要:裂缝油藏地质建模离散化模型数值模拟一体化潜山裂缝性油藏作为复杂油气藏类型之一在渤海湾盆地有着广泛分布,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应用三维地质建模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成为开发此类复杂油气藏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裂缝性油藏具有孔隙空间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征,给裂缝性油藏储层描述和地质模型的建立带来了极大不确定性,并导致以地质模型为基础的油藏模拟失真,因此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提高裂缝性油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的精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渤海锦州25-1南油田太古界潜山油藏为研究对象,以Petrel地质建模软件及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为工具,采用分系统建模方法和离散化裂缝网络建模技术建立了反映双重孔隙介质特征的三维地质模型,并针对地质建模中影响裂缝性油藏开发效果的非确定性因素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为指导锦州25-1南油田潜山裂缝性油藏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1 油田地质特征锦州25-1南油田太古界潜山油藏构造位于辽西凸起中北段,西边界为辽西1号断层,东南呈缓坡向辽中凹陷过渡,内部断层十分发育,辽西2号断层将锦州25-1南油气田构造分为东、西两个高带(图1)。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滩海潜山裂缝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8 9  ̄
地
2 5
质
学
报
AC TA GE OL OGI C A S I NI C A
V o 1 . 8 9 N o . 2 2 0 1 5
Fe b .2 52 ~ 26 1
2。15 年 2月
渤海 湾 盆 地 南 堡 凹 陷滩 海 潜 山裂 缝 特 征 及 其 形 成 机 制
4 )中国石化 集 团国 际石油勘 探 开发有 限公 司 ,北京 ,1 0 0 0 2 9
内容 提 要 : 裂 缝 是 渤 海 湾 盆 地 南 堡 凹陷 滩 海 碳 酸 盐 岩 潜 山储 层 的 主 要 储 集 空 间 之 一 , 其 发 育 与 否 制 约 着 南 堡 凹 陷潜 山油 气 藏 成 藏 与产 量 。应 用 成 像 测 井 、 镜下观察 、 岩 心 描 述 以及 露 头 考 察 资 料 研 究 了南 堡 凹 陷 滩 海 碳 酸 盐 岩 潜 山裂 缝 特征 , 并 探 讨 了裂 缝 控 制 因 素 与 形 成 机 制 。南 堡 凹 陷 滩 海 潜 山 裂 缝 以构 造 缝 为 主 , 裂 缝 比较 发 育 , 以 微一窄缝 ( 主要为 5 ~5 0 f m) 为 主 。控 制 南 堡 凹 陷 滩 海 潜 山 裂 缝 发 育 的 因素 主 要 为 拉 张 断 陷 作 用 与 古 风 化 作 用 , 前 者 形 成 与 正 断层 伴 生 的 构 造缝 , 后者形成非构造缝 , 包括风化缝、 层面缝 、 溶塌碎裂缝 , 主 要 分 布在 古 岩 溶 垂 直 渗 流 带 内 。构 造 缝 形 成 经 历 了前 始 新世 挤 压 、 沙 河 街 阶 一东 营 阶 拉 伸 断 陷 以 及 馆 陶 阶 以来 的 走 滑 拉 张 三 个 过 程 , 但 有
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储层裂缝建模
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储层裂缝建模
徐维胜;龚彬;何川;秦关
【期刊名称】《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35)003
【摘要】应用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储层裂缝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形态.首先对微电阻率成像测井EMI资料处理,人工识别出天然张开裂缝,计算裂缝的密度、长度、宽度、倾角、方位等参数,并生成LAS格式的数据;然后以GoCAD为软件平台,依据离散裂缝网络模型DFN原理,综合运用裂缝定量数据、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建立普光气田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地质模型.该模型客观地反映了储层裂缝的几何特征和分布形态,可为后续气藏数值模拟提供依据.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徐维胜;龚彬;何川;秦关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北京100871;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北京100871;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北京100871;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北京100871;怀俄明大学,怀俄明WY82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9
【相关文献】
1.基于页岩储层的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技术
2.基于离散裂缝网络的储层裂缝建模技术
3.基于页岩储层的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技术
4.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裂缝储层的随机模拟——以王窑区块为例
5.基于DFN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裂缝性储层建模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潜山裂缝性储层评价方法
潜山裂缝性储层评价方法刘坤; 马英文; 张志虎; 李鸿儒【期刊名称】《《石油钻采工艺》》【年(卷),期】2018(040)0z1【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录井工程; 裂缝储层; 功指数; 岩石力学; 模糊数学【作者】刘坤; 马英文; 张志虎; 李鸿儒【作者单位】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42渤中M构造储层主要为变质花岗岩裂缝储层,受岩性、构造应力、成岩作用、风化作用等影响,普遍具有储集空间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给储层的快速评价带来极大挑战。
为解决此类问题,以常规录井、测井参数为基础,分别建立了录井评价模型及测井评价模型实现对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随钻评价。
通过深入分析各类评价模型的原理及应用特点,引入模糊数学计算方法,将测井、录井评价参数有机结合,建立了测录综合评价模型,最大程度地消除了各类评价方法的影响因素,明显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1-4]。
1 录井评价模型钻头钻进过程实际为其做功的过程,不同强度的地层其做功也有不同。
要计算钻头每破碎单位体积岩石所做的功十分困难,目前国内外尚无较好的计算方法,因此需要引入经过变形简化后的计算模型,即“功指数模型”,功指数与钻头做功大小呈正相关性,从而可以侧面反映钻头的做功情况。
“功指数模型”数学表达式为[5-7]式中,a为区域地层经验数据,kN;b为区域地层经验数据,r/min;c为实验数据,无量纲;YJ为静钻压,kN; R为转速,r/min;Z为钻时,min/m;D为钻头直径,m;N为扭矩,kN·m。
“功指数模型”在M-1井的录井阶段对的潜山储层进行随钻识别,经后期验证对储层识别率为73.4%,能够起到储层现场快速判别的作用。
2 测井评价模型岩石强度主要是通过岩石弹性力学参数来表征,其主要包括岩石泊松比、弹性模量、体积模量、剪切模量等。
岩石强度可以揭示历史时期储层形成的力学机理,能一定程度上反应储层发育程度[8-10]。
渤海复杂潜山油藏动静态特征识别方法及应用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PETROLEUM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2024年第14卷第2期渤海复杂潜山油藏动静态特征识别方法及应用闫建丽,李超,马栋,李卓,王鹏(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9)摘要:渤海BZ 油田主要为潜山碳酸盐岩油藏,目前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裂缝、孔洞分布规律复杂,导致油井生产特征复杂、产量递减快、动静态储量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等问题。
为此,在常规测井资料、薄片和少量岩心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不稳定试井和生产特征等资料,建立了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动静态特征综合识别标准,渤海BZ 油田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划分为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孔隙型3种类型储层;基于静态优质储层预测,综合考虑了储层的平面、纵向的非均质性,建立了三维数值试井模型,精细刻画识别了复杂井储层边界和连通状况,合理评价了动态储量,证实了太古界潜山含油气潜力,为油田开发中后期制定调整对策提供依据,指导油田调整挖潜,并获得高产验证。
关键词:碳酸盐岩储层;数值试井;生产特征;动态储量;调整对策中图分类号:TE345文献标识码:ADynamic and static feature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complex buried hill reservoirs inBohai and its applicationYAN Jianli,LI Chao,MA Dong,LI Zhuo,WANG Peng(Tianjin Branch of CNOOC Limited,Tianjin 300459,China )Abstract:The BZ oilfield in Bohai,known for its buried hill carbonate reservoir,is currently in the middle to late stages of development.The reservoir i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heterogeneity and a complex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s and vugs,leading to challenges such as complicated production behavior,rapidly declining output,and significant discrepancies in the estima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reserves.To address these issues,a comprehensive set of criteria for identify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bonatereservoirs in the oilfield was developed.This was based on conventional well log data,thin section analyses,limited core data,and information from well tests and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The reservoir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main types:fracture,fracture-vuggy,and porous.A detailed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well-testing model was created to accurately predict high-quality reservoir zones.This model took into account the reservoir '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heterogeneity,allowing for precise deline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reservoir boundaries and connectivity in complex wells.It also facilitated a more accurate evaluation of the dynamic reserves and confirmed the oil and gas potential in the submerged mountains at the boundary of the Archaean group.This comprehensive approach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devising strategic adjustments during the latter stages of the oilfield 'sdevelopment.It guided field modifications aimed at maximizing the reservoir 's potential,ultimately leading to validated high production outcomes.Keywords:carbonate reservoir;numerical well test;production performance;dynamic reserve;adjustment strategy引用格式:闫建丽,李超,马栋,等.渤海复杂潜山油藏动静态特征识别方法及应用[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24,14(2):308-316.YAN Jianli,LI Chao,MA Dong,et al.Dynamic and static feature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complex buried hill reservoirs in Bohai and its application[J].Petroleum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2024,14(2):308-316.DOI :10.13809/32-1825/te.2024.02.016收稿日期:2023-06-30。
潜山型油藏的优化压裂设计
潜山型油藏的优化压裂设计摘要:变质岩潜山的储层海拉尔油田有许多特性,例如,深埋很大厚度、繁杂的岩石类型,岩性复杂。
也有广泛的自然破裂增长型油藏以及区别地应力的储层和隔水层。
因此,在压裂设计中,人造裂缝容易沿着垂直方向扩展。
以这个方式,它导致净压力和狭窄的人造裂缝。
却得不到要求的长的宽的裂缝。
在此基础上的应力分布特征之间通过对储层和隔水层裂缝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延伸技术研制成功各自控制因素,用于人造裂缝扩展。
根据体积小水力裂缝结果,利用裂缝高度控制技术,优化压裂施工规模和提高刺激低应力防护层储层裂缝消失的问题就被解决了。
此技术运用到30口井。
压裂设计任务的成功率达到了81%,效果显著,这一成功比例的压裂建设及生产改进提高尤为突出。
论文简介:变质岩潜山的储层海拉尔油田有许多特性,例如,深埋很大厚度、繁杂的岩石类型,岩性复杂。
也有广泛的自然破裂增长型油藏以及区别地应力的储层和隔水层。
因此,在压裂设计中,人造裂缝容易沿着垂直方向扩展。
以这个方式,它导致净压力和狭窄的人造裂缝。
它也把沙子堵塞当支撑剂浓度在14%-25%的范围,因此成功率低。
质岩石水库许多特征,例如,许多天然裂隙发育、孔隙而被增长,厚宽度、小应力区别水库和隔水层。
在以上岩性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化压裂设计方法。
这一方法可以采取结合储层地质条件、地应力条件及裂缝流体性,通过压裂建设风险分析结果优化施工参数,以小型压裂分析结果为依据确定压裂的细节。
因此,他实现了在实践中的个性化设计。
与此同时,现场控制技术提供支配微裂纹数量、裂缝高度、压裂液的虑失性、压裂液的阻力。
这些技术提高了对裂缝型油藏压裂成功率。
储层地质的特点:对于海拉尔油田潜山油藏类型,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是专业生产区域.储层岩石是钙质砂岩碎屑形态、长岩石中碎屑沙粒和碳酸盐质砾岩的堆积体。
岩石遭受变质,所以矩阵结构紧凑,孔隙度为4.0-14.3%,平均为7.8%。
渗透率为0.02-0.59md,平均为0.15md。
基于非结构化网格的离散裂缝建模技术研究
纵向 ( "
1 〜10! 8 。现今地质建
模技术在精
方面不
,
甚
至达
米级的单砂
。高质量的
格要求网格
匀 ,即 格 各 边 的
于,
须
足够
(如 砂
" ,这
能
地层的
,
却
格
。
棱 柱 网 格 ,既
点网格建模方便、
模型直观、 效
内 流 动 过 程 的 特 点 ,又
裂缝模型根据裂 络
格、
确裂
内
特征及流动过程的
特点。
2 % 井周自适应加密网格
区域就是一个数值计算网格。 目前,油藏数值模拟
中 常 用 的 网 格 有 正 交 网 格 、角 点 网 格 、垂 直 平 分 (PEBI) 网格、四面体网格、三棱柱网格等,而地质模
型一般采用角点网格。角点网格模型是一种结构化
网 格 模 型 ,可 以 通 过 网 格 单 元 的 逻 辑 坐 标 来 判 断 其
•25 •
吕 坐 彬 ,等 :基 于 非 结 构 化 网 格 的 离 散 裂 缝 建 模 技 术 研 究
nay」
技术完成的。
格的优点是
灵 活 ,网格 算法
靠 ,能够 地处理
点线
合的
,所 适 合 用 于 裂缝模
。应用
格
模拟时 临一
问题, 包括
向和纵向 的不一致
与
格无方向性的矛盾。
地质模型的水平方向
103 〜105 8,
或者拟三维模型,对 于 更 为 复 杂 的 三 维 裂 缝 (如交
错 复 杂 或 存 在 较 大 倾 角 的 裂 缝 系 统 )剖 分 则 存 在 困
裂缝性油藏管道网络模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裂缝性油藏管道网络模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传统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越来越多的关注点集中在裂缝性油藏上。
裂缝性油藏是指在岩层中形成的、具有比较复杂裂缝组合形态的油藏,相比于常规油藏,它具有储量大、开发难度大等特点。
在裂缝性油藏开发过程中,管道网络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管道网络的设计和优化对油藏开发的经济效益和安全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对于裂缝性油藏管道网络的研究主要依靠实验室模拟和数值计算模拟两种方法。
实验室模拟方法存在成本高、周期长、操作复杂等问题。
而数值计算模拟方法能够对油藏的裂缝组合形态、介质物性、流体运动规律等基本特征进行高效、可靠的模拟,因此备受研究者青睐。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主要研究裂缝性油藏管道网络模型数值模拟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建立裂缝性油藏管道网络数值模型:通过使用现有研究成果和实际工程数据,构建出一个典型的裂缝性油藏管道网络数值模型;2. 确定流体运动方程:分析管道网络内流体的流动情况和特点,根据流体的运动规律,确定适合于该模型的流体运动方程;3. 编写数值模拟程序:将得到的流体运动方程转化为离散化的数值计算模型,编写适合该模型的数值模拟程序;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揭示油藏管道网络内流体运动规律的变化特点,为提高油藏开发效率和优化管道网络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三、预期成果本文预期通过对裂缝性油藏管道网络模型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得出以下成果:1. 建立一个可靠的裂缝性油藏管道网络数值模型,反映实际工程情况,并具有较高的可应用性和普适性;2. 确定适合该模型的流体运动方程,为该类裂缝性油藏的数值模拟提供了一种新的数学计算方法;3. 编写数值模拟程序,达到高效、稳定的数值模拟计算目的,为后续优化管道网络设计提供数据支持;4. 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揭示油藏管道网络内流体运动规律的变化特点,为优化管道网络设计和提高油藏开发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多方位地震采集资料预测BZ28-1油田裂缝储层
利用多方位地震采集资料预测BZ28-1油田裂缝储层
谢涛;杨凯;金明霞;毛宁波
【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
【年(卷),期】2011(023)003
【摘要】渤海BZ28-1油田为裂缝性潜山油气藏.该区原三维地震资料分辨率低、信噪比低,很难满足裂缝储层预测的要求.为了研究该区裂缝的分布,设计了由8条二维测线组成的多方位地震测网,首次进行了多方位地震采集,并对新采集的数据进行了高分辨率处理和完全保幅处理.利用方位NMO速度、方位时差、方位AVO等地震属性的变化,对BZ28-1油田裂缝发育状况及分布进行了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页数】5页(P158-162)
【作者】谢涛;杨凯;金明霞;毛宁波
【作者单位】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利用测井地震资料预测塔中油田碳酸盐岩储集层 [J], 李国军;海川;杨玉卿;张国华;罗智
2.利用测井资料预测大港油田储集层敏感性 [J], 张振城;孙建孟;刘志云;韩成;苏远大;张炜;张智勇
3.利用测井资料预测镇泾油田三个压力剖面的方法及应用研究 [J], 冉利民
4.利用测井资料预测塔河油田地层破裂压力 [J], 徐文梅
5.利用测井资料对镇泾油田长8油藏进行产能预测 [J], 易超;丁晓琪;葛鹏莉;郭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裂缝网络模型的建立及其在任丘潜山油藏中的应用
裂缝网络模型的建立及其在任丘潜山油藏中的应用
童亨茂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1)003
【摘要】裂缝网络参数是潜山裂缝油藏开发和剩余油挖潜不可缺少的重要参数.针对潜山裂缝油藏依据油田区资料无法建立裂缝网络模型这一特点,提出了通过建立相似露头区裂缝网络模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思路和方法,并应用到任丘潜山油藏中.结果与开发动态资料吻合得非常好,说明利用相似露头是建立潜山裂缝油藏裂缝网络模型的有效手段.
【总页数】6页(P17-22)
【作者】童亨茂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蚂蚁追踪技术在任丘潜山油藏的应用 [J], 程超;杨洪伟;周大勇;翟卫红
2.任丘潜山油藏开发中的增油挖潜系列技术 [J], 耿玉广;张宝庄;杨迪
3.等效粗化技术在任丘碳酸盐岩油藏中的应用——以任丘潜山油藏为例 [J], 朱玉双;罗江华;张淑娟;许敏;吕晓伟;刘健
4.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裂缝网络的识别方法研究--以胜利油区F潜山油藏应用为例
[J], 张丽艳;乌洪翠;王敏;王伟;张孝珍
5.任丘潜山油藏裂缝预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J], 刘大听;张淑娟;童亨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层气藏储层裂缝建模研究
煤层气藏储层裂缝建模研究阮洪江;汤勇;谭亦然;王彬;王军【摘要】针对煤层气藏储层天然裂缝发育,采用DFN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裂缝性储层建模方法和思路.以沁端区块煤层气藏为例,首先,建立了煤层气藏三维构造模型,在构造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序贯高斯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了煤层气藏基质属性模型,为裂缝模型的建立与离散粗化奠定基础.然后,以测井解释的裂缝密度、长度、倾角、方位等统计数据为基础,在地震裂缝预测的属性体约束条件下,建立全区裂缝密度分布模型.最后,以裂缝密度分布模型为控制条件,利用离散裂缝网络技术(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DFN),建立了沁端区块煤层气藏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及其裂缝孔隙度、渗透率等属性模型.通过对模型的验证分析,认为该模型能客观真实地反应煤层气藏储层天然裂缝的几何特征和分布形态,为该区块煤层气藏数值模拟提供了地质基础和依据.【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4(014)035【总页数】6页(P160-164,167)【关键词】煤层气藏;裂缝建模;基质属性模型;裂缝密度模型;离散裂缝网络模型(DFN)【作者】阮洪江;汤勇;谭亦然;王彬;王军【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2煤岩由于隔理发育,属于孔隙裂缝型双孔单渗储层。
裂缝是煤层气藏主要的渗流通道,建立合理的裂缝模型是煤层气藏开发部署和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
由于煤储层天然裂缝发育,分布不均匀,非均质性很强,常规的地质建模方法并不适用于煤层气藏建模。
近年来,国内外在裂缝建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方法和各种新技术研究[1—4]。
由于裂缝分布的复杂性,多采用等效连续模型建立裂缝模型,即所谓的糖块模型[图1(a)]。
裂缝型储层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
裂缝型储层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西南石油大学胡明二00八年十一月目录前言、裂缝性储层研究及预测现状1、裂缝性储层的概念2、国外研究现状3、国内研究现状一、裂缝研究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意义二、有关裂缝的基础理论1、裂缝类型2、裂缝分类3、裂缝成因及与构造的关系4、裂缝的成因模式三、裂缝研究与预测方法简介四、物理模拟法预测裂缝五、构造曲率法预测碳酸盐岩储层1、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的预测2、裂缝三维定量参数场形成及模型的建立六构造曲率法进行裂缝发育带预测实例1 寒武系洗象池组气藏裂缝特征2、裂缝分布特征3、洗象池组储层综合预测七、构造应力模拟法预测裂缝的原理1、裂缝成因机制2、古构造应力模拟3、相似性原理在构造应力场及裂缝预测数值模拟中的重要性4、裂缝判据的确定5、破坏接近程度及其在裂缝预测中的应用6、裂缝指标的标定7、尚不能解决的问题8、方法的关键技术9、构造应力模拟法预测裂缝所需的资料八、构造应力模拟法预测裂缝的应用实例简介1、火山岩裂缝的预测研究2、碳酸盐岩裂缝的预测研究3、四川威远构造寒武系洗象池组裂缝预测主要参考文献前言裂缝性储层研究及预测现状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常规孔隙性油气藏储量日益减少,开发难度逐渐增大,石油与天然气勘探方向逐渐由浅部转向深部、由常规油气藏转向特殊油气藏。
作为油气储集的重要场所—储层的研究也将从常规的孔隙性储层的研究逐渐发展到其他各种类型的储层研究(图1)。
特别是裂缝性储层近年来引起了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图1 油气储集层的主要类型1裂缝性储层的概念裂缝性储层是指以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渗流通道的储集层,有的也对储集层中分散、孤立的孔隙起连通作用,增加有效孔隙度,一般具有高渗透特征。
裂缝性储层一般有3种类型:一类是致密岩类,如四川盆地下二叠统(阳新统),其岩石基质孔隙度小于1%,渗透率小于0.1毫达西,因其构造裂缝发育形成而形成了有效的储、渗空间;第二类是古风化壳溶蚀孔、洞储集层,渗透率极低,一般小于0.01个毫达西,但与后期构造裂缝搭配,形成了裂缝—孔洞(穴)型储层,如四川盆地的震旦系和奥陶系储集层;第三类是低孔隙储集层,如四川东部的石炭系碳酸盐岩(孔隙度3%~4%)、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孔隙度5%~6%),他们的基质孔隙渗透率很低,一般在0.01毫达西左右,只有当构造裂缝发育的地区,才能形成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形成工业性的天然气藏。
浅谈离散裂缝网络(DFN)模型与裂缝随机建模方法
离散裂缝网络(DFN)模型众所周知,与储层参数(如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相比,储层内的裂缝属于离散变量,其发育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独特性:一是整个裂缝网络可能基于构造或地层,并以一个离散体形式存在,犹如横纵交错的公路网,而且并非所有裂缝都彼此相交或连通,其连通性甚至与互相间的距离不存在直接联系;二是反映裂缝发育特征的各类参数相对复杂,同时包括了矢量性参数(如裂缝产状)与标量性参数(如裂缝密度、裂缝宽度、裂缝长度等)。
正是基于这样的特殊性,离散裂缝网络(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DFN)模型才得以应运而生。
与传统意义上的等效多孔介质(equivalent porous media, EPM)模型不同,DFN 模型明确定义了模拟区域内每一条裂缝的位置、产状、几何形态、尺寸、宽度以及孔渗性质等,同时对裂缝进行分组,每一组均有各自的统计学共性,因此所有裂缝在空间上既被相互独立地随机放置,又分别属于不同发育特征的裂缝组,见下图。
这种处理方式既保证了裂缝网络被当作离散对象来对待,同时各种性质的裂缝参数又都能得到充分考虑,因而为获得精确的裂缝几何模型与裂缝参数模型提供了可能。
裂缝随机建模方法从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裂缝随机建模(Fracture stochastic Modeling)”一词是在最近1-2年才提出来的,即便在国外的公开文献中,这种提法也是比较新的,可以说是裂缝研究领域非常新的一个方向。
下面笔者通过类比“储层随机建模(Reservior stochastic Modeling)”,并结合自身的一些科研经历,谈谈对于裂缝随机建模方法方面的一些不成熟想法。
综观各式文献,裂缝建模的主要宗旨可归纳为:充分利用各种资料获得的裂缝数据,建立能精确反映未知区裂缝产状、几何形态、尺寸、宽度及空间展布规律等的三维裂缝几何模型(即DFN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的数学算法,粗化/计算得到能定量表征裂缝参数三维空间分布的数据体,即裂缝参数模型。
裂缝性油藏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与数值模拟
裂缝性油藏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与数值模拟张烈辉;贾鸣;张芮菡;郭晶晶【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39)003【摘要】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由于能更好地表征裂缝性储层的非均质性而成为研究热点.将多点地质统计学中的FILTERSIM方法引入到离散裂缝网络建模中,克服了Monte-Carlo方法的不足,并为后续的渗流数值模拟提供裂缝网络模型.基于油水两相渗流模型,推导了油水两相饱和度有限元数值解格式,结合建立的裂缝网络模型,研究了一注一采井的水驱油动态过程和含水率上升规律.研究表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与均质模型相比,由于存在裂缝网络,注入水沿着裂缝网络窜进,导致采油井过早地见水.当采油井见水以后,两种模型的含水率上升规律一致.【总页数】7页(P121-127)【作者】张烈辉;贾鸣;张芮菡;郭晶晶【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9【相关文献】1.裂缝性油藏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J], 郑松青;张宏方;刘中春;牟雷2.裂缝性油藏离散裂缝网络随机生成及数值模拟 [J], 杨坚;吕心瑞;李江龙;袁向春3.裂缝性油藏管道网络模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J], 李慧涛4.基于离散裂缝模型的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数值模拟 [J], 黄朝琴;姚军;王月英;吕心瑞5.天然裂缝性油藏的离散裂缝网络数值模拟方法 [J], 姚军;王子胜;张允;黄朝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 晖 ,9 0年 生 , , 士 , 级 工程 师 , 事油 藏 描述 和 地 质建 模 工作 。地 址 :10 2 ) 市东 城 区东 直 门 外小 街 6号 海 洋 王 17 女 硕 高 从 (0 0 7 : 京 I 6 T
石 油 大 厦 5 3室 。 电 话 : 0 0 8 5 2 7 。E malw n h i n o . m c 1 ( 1 )4 2 1 2 — i: a g u @c o ct .n o
发 效 果 至 关 重 要 E。
散 裂 缝 网络模 型 : 同时 利用 静态 资 料 和动 态 资料 进
行离 散裂 缝 网络 优选 , 依据 最佳 离 散 裂缝 网络模 型
建立 裂缝 型 储集 层 三维 物性 模 型 . 以期 为油 藏 数值 模拟 和油 田开发 方案 的制定 提供 地质 依据 。
型 储集 层基 础 数据 , 义 裂缝 类 型 、 定 裂缝 组 ; 定 不 确 同裂 缝组 的倾 角 、 位 和 它 们 之 间 的切 割 关 系 ; 方 利
确预 测和 三维 定量 建模 仍处 于 探索 阶段 [。 国外很 2 ] 多学 者 综合 利 用地 震 、 井 、 测 岩心 、 油藏 动态 以及 露 头等 资料 , 裂缝分 布定量 描述 方面 进行 了尝试 , 在 并
取 得 了初 步成 果 [S 3] -。笔 者 针对 渤 海 C油 田潜 山裂 缝 型储 集层 的地质 特 点 , 综合 利 用 岩心 、 测井 、 油藏
用 每组 裂缝 的长 度 、 度 特征 等 描 述储 集层 的几 何 宽
形态 和分 布特征 , 约束离 散裂缝 网络 ( F 模 拟 。 同 D N)
以井 点岩心 统计 裂缝 几何 形 态为“ ” 据 , 算 出裂缝孔 隙度 和渗透 率 的三 维分布 , 建立 了潜 山 裂缝 硬 数 计 并 型储 集层 的地质模 型 。 油田开发 方案的制 定提供 了可靠的地 质依 据 。 为 关键 词 : 裂缝 型储 集层 ; 离散 裂缝 网络 ( F ; D N)裂缝孔 隙度模 型 ; 裂缝渗透 率模型
第2 4卷 第 1期
21 0 2年 2月
岩
性
油 气
藏
Vo .4 No 1 12 . F b. e 201 2
L TH0L0GI RES I C ERVOI RS
文 章 编 号 :6 3 8 2 ( 0 2 0 — 0 4 0 17 — 9 6 2 1 ) 1 0 7 — 6
时 , 利用 油 藏 裂缝 动态 研究 成 果 对模 拟 裂 缝进 行 可
连 通性评 估 , 一方 面可对 模拟 结果进 行 验证 。 一方 另 面 可对模 型进 行筛 选 。
() 2 基于 地质 成 因的 多种 裂缝 趋势 预测 。研 究
动 态 以及露 头 等 资料 , 析潜 山裂缝 型储 集 层 的成 分 因及 发 育特 点 , 定该 油 田储 集层 裂缝 发育 的 主控 确 因素 , 以裂缝 主 控 因 素 为约 束 条 件 。 井 点 裂缝 并 以 几 何 特 征为 “ ” 据 , 硬 数 预测 裂 缝 分 布 趋 势 , 建立 离
中 图 分 类 号 :E122 T 2. 文 献 标 志 码 : A
0 引 言
裂 缝 型储 集层 具 有极 强 的非 均 质性 , 藏 条 件 成
复 杂 , 集层 裂缝 预测 的难度 大 。因此 , 储 充分 了解 和 认 识 裂 缝 成 因 并 研 究其 分 布规 律 对 于 提 高 油 田开
收 稿 日期 : 0 1 2 0 ; 回 日期 : 0 1 2 2 2 1 —1 — 8 修 2 1 —1 — 9
表 明 , 缝 的地质 成 因 主要为 构造 应力 场 ] 裂 。通常 可 以利用 3种方 法 , 即分析 裂缝 与断 层距 离 的关 系 、
构 造 曲率 的计 算 和 简 单 的 弹 性应 力 模 拟 来 预 测 裂
及 面 广 、 合性 极强 的学科 n, 综 ]迄今 为止 尽管 已形成 了许 多 裂缝 预 测 的方法 和软件 , 裂 缝研 究 也有 了 且 很 大 的进展 , 总 体来 看 对天 然裂 缝 分 布规 律 的准 但
( )利用 多 种 数 据 约束 模 拟 结 果 。综 合 露 头 、 1 岩心 、 薄片 及 测井 裂缝 解 释结 果 等不 同尺度 的裂 缝
1 裂 缝 型储 集 层 地 质建 模 技 术
C油 田潜 山裂缝 型储 集 层地 质建 模技 术 主要 包 括 以下几 方面 内容 :
在油 田开发 方案 设 计 阶段 . 间裂 缝 的分 布 规 井
律。 尤其 是裂 缝 型储 集 层 的三 维属 性 分布 一 直是 制
约地 质和油 藏研 究 的主要 因素 。裂缝 研究 是一 门涉
渤海 C油 田潜 山裂 缝型储 集层 随机 离散 裂 缝 网络 模 型 的 实现 与优 ) 摘 要 : 对渤 海 C 油田潜 山裂缝型储 集层的地 质特点 , 针 综合 利 用岩 心 、 井 、 测 油藏动 态以及 露头等 资料 ,
分析 了潜 山裂缝型储 集层 的成 因及发 育特 点 , 确定 构造 应 力场和 断层的 分布 为该 油田储 集 层裂缝 发 育的 2个主控 因素 将构造 应力场 与断层分布 相结合模 拟 离散 裂缝 网络 , 测裂缝 分布趋 势。通过地 质特征 对 预 比以及 动 态资料验 证 . 选 出 C油 田的 离散 裂 缝 网络 ( F 。 以 离散 裂缝 网络 ( F 为 平 面约束 条件 , 优 D N) D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