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四周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14.2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14.2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年级数学下册14.2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各象限的特点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几何等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坐标的概念,对坐标有一定的认识。
但平面直角坐标系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知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各象限的特点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难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理解各象限的特点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坐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各象限的特点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2.难点: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各象限的特点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
2.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各象限的特点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模型或图片。
2.准备具体实例,如坐标轴上的点、各象限内的点等。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和任务。
4.准备问答环节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坐标的概念,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呈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各象限的特点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选取一个点A(2,3),让学生判断它在哪个象限,并解释原因。
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坐标轴上的点B(-3,0)和点C(0,5),并说明它们的坐标特点。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
5.反馈评价,巩固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总结经验,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拓展思维: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拓展思维。
7.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4.通过有序数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有序数对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及时捕捉课堂生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4.掌握利用有序数对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让学生掌握有序数对与位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利用实际问题引入有序数对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给出一个物体的起始位置和移动路径(如:向右移动3个单位,向上移动2个单位),让学生求出物体移动后的位置。
2.实践应用题:
(3)请学生以自己的教室座位为例,用有序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并画出教室座位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4)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如:描述从学校到某个同学家的路线,用有序数对表示路线上的关键位置,并计算出总距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和代数运算。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有序数对的概念和坐标表示位置的认知相对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4全等三角形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4全等三角形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4章“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全等三角形在几何中的应用。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 学会使用SSS、SAS、ASA、AAS四种判定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3. 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三角板、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剪过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通过剪切和拼接,将这个三角形变成另一个三角形?2. 概念讲解:3. 判定方法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可以得出SSS(三边相等)、SAS(两边和夹角相等)、ASA (两角和一边相等)、AAS(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四种判定方法。
教师对每种判定方法进行讲解,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实例,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5. 例题讲解:教师给出一个应用全等三角形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如何找到合适的判定方法?如何说明理由?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几个关于全等三角形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全等三角形概念:两个三角形完全相同性质:1. 对应边相等2. 对应角相等3. 对应边和对应角都相等判定方法:1. SSS(三边相等)2. SAS(两边和夹角相等)3. ASA(两角和一边相等)4. AAS(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两个三角形如果三边相等,那么它们一定全等。
数学初一下册第十四章教学方案
数学初一下册第十四章教学方案学科:数学年级:初一下册章节:第十四章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圆的概念,学习圆的相关术语;2. 掌握计算圆的面积和周长的方法;3. 学习圆与其他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能够应用解决相关问题;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圆的概念与性质1.1 圆的定义及相关术语1.2 圆心、半径、直径、弦、弧等的定义和性质1.3 圆与圆之间的关系(相交、相切、相离等)2. 圆的周长和面积2.1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2.2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2.3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应用3. 圆的应用问题3.1 圆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系3.2 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举例或问题引入圆的相关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分别介绍圆的定义和相关术语、圆心、半径、直径、弦、弧的定义和性质,并进行示意图的绘制。
3. 计算实践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4. 综合应用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拓展延伸提供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6. 总结归纳对本章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概括重点知识和方法。
7. 小结与展望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初一下册教材2. 板书:圆的定义及相关术语、圆心、半径、直径、弦、弧的定义和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包括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合作参与等方面;2. 批改练习题和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定期进行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给予反馈;4. 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本章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生动的例子和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实际计算和应用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十四周教案
20 恐龙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
初步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
初步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关于恐龙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课时划分: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是一种曾经是地球的主人,但今天已不复存在的爬行动物,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生答,师板书。
2.播放录象,激趣导入。
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奔跑时的宏伟场景时,教师在一旁微笑着念着旁白:在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到处是恐龙,恐龙是地球的主宰。
那么恐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我们人类对他们进行了哪些研究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新课《恐龙》。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是以这种动物的名称为题的。
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想知道写什么呢?二、初读指导1、自学生字词(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前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帮助学生正音,提醒容易读错的字词。
(2)指导观察字形,弄清每个生字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有重点的书写。
(3)指名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4)齐读生字词语。
过渡:同学们,生字词学习的很好,课文能否读通顺,读流利呢?自己先试试看。
3、各自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指名读,其余同学注意是否有读错的字,是否有读破的句子,老师适时帮助指导。
5、理清层次(1)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给文章分段。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
三、布置作业1、用钢笔描红2、抄写生字新词。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4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运用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6.评价反馈,促进成长
设想: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评价反馈,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上课伊始,教师展示一张地图,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如何准确地找到地图上的一个地点呢?”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4.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探索坐标系中的规律,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严谨治学的态度。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和代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可能对坐标轴、坐标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还未能充分运用坐标系进行分析和解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提高作业质量。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4章位置与坐标》教案设计
达 标
D、不好确定 3、有一句“密码”隐含在下面这几句话里,请你根据提示
案上的习 题,巩固
完成, 根据老
找出“密码” : (1 , 1),(4 , 8),(4 , 9),(4 , 2), (3 , 4),
师 提 供 独立学
测 评
(2 , 4).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
知识,加 深理解和
的答案 先自我
习,小 组互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相关概念,各象限及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 【教学难点】 各象限及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平面上点的坐标.
课前准备
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 1 如图,A,B 两点在直线 l 上,怎样表示 A,B 两点的位置.
问题 2 如图,平面上有 A,B,C 三点,怎样用类似于数轴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的方法, 确定 A,B,C 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序数对的概念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有序数对中的有序的理解,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
课前准备
无
教学过程
教学教程
教
学 环
教学内容
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形 式与媒
体
-1-
活动一:
【找朋友】
老师刚刚认识一位好朋友,你能描述出他的位置吗?
从身边
教师提示: 只给一个数据“第2列”,你能确定吗?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 14 章位置与坐 标》教案设计
14.1 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生活中确定物体位置的丰富实例,掌握有序数对的概念,知道一个有序数对能表示出一 个具体的位置;知道一个具体的位置能用有序数对表示出来。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序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发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体会“具体-抽象-具体”的数 学学习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 的意识,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4章学案
14.1 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 学案一、学习目标1、会用有序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重点、考点)2、结合用有序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内容,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难点、考点)二、学习过程 (一)预习游戏:“找自己班级的同学”.问题:(1)只给一个数据如“第3列”,你能确定该同学的位置吗? (2)给两个数据如“第3列第2排”,你能确定该同学的位置吗? (3)想一想:在班级里,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问题1: 例如右图座位表中(1,3) 表示A 在第一列第三排,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下面教室平面图中找到以下用数对表示的位置,将数对填入相应的格子。
A(1,3),B(3,1),C(4,6),D(6,4), E(2,5), F(5,2), G(3,3), H(5,6).(2)在上面的表示里,(1,3)和(3,1)它们表示的位置相同吗?答: 。
(3)归纳: 的数,叫做有序数对. 问题2(1)如果用(0,0)表示办公楼的位置,(0,—2)表示 的位置,(3,0)表示 的位置。
学生宿舍表示为 ;其他建筑物的位置又怎样表示呢?(2)借助刻度尺和量角器,你能量出教学楼与办公楼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单位吗?教学楼在办公楼北偏西多少度?其他场所到办公楼的距离是多少单位?它们各在办公楼的什么方向?A(1,3)图3(三)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四)当堂检测1、如图4,已知棋子“车”的坐标为(-2,3),棋子“马”的坐标为(1,3),则棋子“炮”的坐标为( ) A.(3,2)B.(3,1) C.(2,2)D.(-2,2)2、如图5是某市区四个旅游景点示意图(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若烈士陵园用(0,0)表示,开心岛用(-1,4)表示,那么①动物园用表示,②金凤广场用表示。
3、在如图所示的国际象棋棋盘中,双方四只子的位置分别是A(b,3),B(d,5),C(f,7),D(h,2),请在图(1)中描出它们的位置。
7数14周教案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 销售中的盈亏教学目标:1、理解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进价、原价、售价、利润及利润率等概念;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会用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更加关注生活,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教学重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例题小明帮助爸爸出售了两件上衣卖价都是60元,当他爸爸回来一看,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你能帮助小明估算一下,这次交易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不盈不亏? (1)计算盈利和亏损问题与那些量有关. 商品利润= 商品售价-商品进价商品利润率商品进价商品利润打x 折的售价=原售价×10x(2)如何计算盈亏问题,公式是什么? 盈利 = 售价-进价 亏损 = 进价-售价 盈利 = 利润率×进价 二、解决问题:1、设盈利25%这件上衣进价为x 元,则它的商品利润就是0.25x 元,根据进价+利润 = 售价,列方程,得 x+0.25x=60 解得 x = 48思考与调整2、怎样计算亏损的进价呢?设亏损25%这件上衣进价为y元,则它的商品利润就是-0.25y元,根据进价+利润 = 售价,列方程,得y -0.25y = 60解得 y= 803、根据以上解题过程,你能帮助小明计算出这次交易是盈利还是亏损两件衣服共进价128元,而两件衣服的售价和为120元,进价大于售价,由此可知卖这两件衣服总的盈亏情况是亏损8元。
三、巩固练习:1、反思你知道这两件衣服哪一件进价高吗?一件是盈利25%后,才卖60元,那么这件衣服进价一定比60元底;另一件亏损25%后,还卖60元,说明这件衣服进价一定比60元高,由此可知亏损25%的这件进价高,所以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亏损. 2、归纳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人教版初中数学14章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14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数据收集、整理与表达的意义和作用;2. 学会使用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3. 学会利用图表、统计表等方式整理和表达数据;4.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通过调查、实验等方式收集数据;2. 数据的整理:利用图表、统计表等方式整理数据;3. 数据的表达:利用图表、统计表等方式表达数据;4. 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收集和整理数据?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总结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调查、实验等;2. 讲解数据的整理方法:图表、统计表等;3. 讲解数据的表达方式:图表、统计表等;4. 举例说明数据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2. 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2. 教师讲解答案,解析难点。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教师补充并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下周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巩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数据收集、整理与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4全等三角形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4全等三角形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4章“全等三角形”。
具体内容包括: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以及应用。
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第二节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 学会使用SSS、SAS、ASA、AAS、HL五种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a. 比较两块完全相同的三角板,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
b. 提问:如何判断两块三角板是否完全相同?2. 例题讲解:a. 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含义。
b. 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c. 通过例题,讲解SSS、SAS、ASA、AAS、HL五种判定方法。
3. 随堂练习:a.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给定图形中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b. 让学生尝试使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六、板书设计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
2. SSS、SAS、ASA、AAS、HL五种判定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已知:在△ABC和△DEF中,AB=DE,AC=DF,∠BAC=∠EDF。
求证:△ABC≌△DEF。
2. 答案:a. (1)全等;(2)全等;(3)不全等。
b. 证明:由已知条件,可得:∠BAC=∠EDF(对应角相等)AB=DE,AC=DF(对应边相等)根据SAS判定方法,可得△ABC≌△DEF。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难度。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4全等三角形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4全等三角形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4章“全等三角形”。
具体内容包括: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以及应用。
重点讲解SSS、SAS、ASA、AAS四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准确识别全等三角形。
2.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运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 学会使用SSS、SAS、ASA、AAS四种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 新课导入: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 例题讲解:(1)利用SSS判定全等三角形。
(2)利用SAS判定全等三角形。
(3)利用ASA和AAS判定全等三角形。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给出两个三角形,判断它们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
6. 应用拓展:讲解全等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测量距离、角度等。
六、板书设计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
2. SSS、SAS、ASA、AAS判定方法。
3. 例题及解答过程。
4.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一角分别相等,判断这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3)给出两个全等三角形,求出第三个未知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掌握情况,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其他判定方法,如HL 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以及全等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十四章教案
初中数学十四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意义和作用;2. 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3. 学会使用图表来表示和展示数据;4. 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意义和作用;2. 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3. 图表的类型和作用;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实际应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2. 提问: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统计知识?统计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二、讲解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意义和作用(10分钟)1. 讲解数据的概念和重要性;2. 解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意义和作用;3. 通过实际例子说明数据的应用价值。
三、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10分钟)1. 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如调查、实验等;2. 讲解数据的整理方法,如分类、排序等;3. 讲解数据的描述方法,如图表、文字等;4. 讲解数据分析的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四、讲解图表的类型和作用(10分钟)1. 讲解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常见图表的类型和特点;2. 通过实际例子说明图表在数据展示和分析中的作用。
五、讲解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实际应用(10分钟)1. 通过实际例子讲解数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生物学、社会学等;2.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据在决策和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一些有关数据收集与处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和图表的类型及作用;2. 布置一些有关数据收集与处理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方法和图表的类型的掌握情况;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完成的作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数学初一下册第十四章案例分析
数学初一下册第十四章案例分析第十四章案例分析1. 引言数学是一门精密而有趣的学科,通过学习数学,我们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模型的应用。
在初一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第十四章案例分析是一个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重要章节。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2. 案例一: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数学中,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例如,当我们将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放大2倍时,面积将变为原来的4倍。
这种关系可以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即面积的变化与边长的变化的平方成正比。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4厘米,面积为16平方厘米。
如果我们将边长放大2倍,那么新的正方形的边长为8厘米,面积将变为64平方厘米。
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放大和缩小对图形的影响,并通过实际计算来验证数学理论。
3. 案例二:比例与类比比例和类比是初一下册数学中的重要概念。
通过比例,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类比则是基于比例的推理和比较。
举个例子,假设李华的身高为160厘米,而他的影子的长度为80厘米。
那么,他的朋友王明的身高是多少呢?根据类比的原理,我们可以建立身高和影子长度之间的比例关系:李华的身高与影子长度的比例等于王明的身高与影子长度的比例。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设李华朋友王明的身高为x厘米,则根据比例关系可得:160/80 = x/80。
通过求解方程,我们可以得到王明的身高为160厘米,这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和类比的实际应用。
4. 案例三: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是数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大量的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是一项关键任务。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调查某个班级的学生身高,并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
通过计算平均值、中位数和众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班级学生身高的分布情况以及主要特征。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图表来展示数据,例如绘制直方图和折线图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分析。
七年级数学下册 14章整式的乘法回顾与思考学案 (无答案) 青岛版
学科
数学
年级
七
时间
总序号
课题
14章回顾与思考
主备人
教学目标和
学习目标
整理本章内容,梳理所学知识,能熟练的运用整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计算。
重点
难点
运用整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计算。
师
生Hale Waihona Puke 互动过程
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复习本章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在本章中学习了幂的哪些运算性质?
零指数和负整指数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这里规定底数不等于零?
C、(-5m)2=10m2D、(-5m)2=25m
师
生
互
动
过
程
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4、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2a3·3a2=6a6B、4x3·2x5=8x8
C、2x·2x5=4x5D、5x3·4x4=9
5、计算 的结果为( )
A、4x2yB、-4x2y2
C、12x3yD、-12x3y3
6、先化简,再求值。
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a3·a-2=a-1B、(-3)-2=
C、a2÷a3= D、x4÷x4=x
2、人体血液中成熟的红细胞的平均直径为
0.0000077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7.7×10-5米B、77×10-6米
C、77×10-5米D、7.7×10-6米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5m)2=25m2B、(-5m)2=-25m2
怎样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非零数?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应注意些什么?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以及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应注意些什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四周教案
第十四周第1课时全等三角形与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目的: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填空题 1.△ABC≌△A′B′C′,∠A=∠A′,∠B=∠B′,∠C=70°,AB=10 cm,∠C′= , A′B′=_____.2.若△ABC≌△DEF,△DEF的周长为32 cm,DE=9 cm,EF=12 cm,则AB=_____ cm,BC=_____ cm,AC=_____ cm.3.若△ABC≌△DEF,AB=DE,AC=DF,∠A=80°,BC=9 cm,则∠D=_____,∠D的对边是_____=_____ cm.图1 图2 图34.已知如图1,在△ABF和△DEC中,∠A=∠D,AB=DE,若再添加条件_____=_____,则可根据边角边公理证得△ABF≌△DEC.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_____,对应边上的中线_____,对应角的平分线_____,全等三角形的面积_____.二、选择题6.下列各组图形中,一定全等的是( ) A.各有一个角是45°的两个等腰三角形B.两个等边三角形C.各有一个角是40°,腰长都为3 cm的两个等腰三角形D.腰和顶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7.如图2,△ABD和△ACE都是等边三角形,那么△ADC≌△ABE的根据是( )A.SSSB.SASC.ASAD.AAS8.如图3,等腰△ABC中,AB=AC,D、E、F分别是AB、AC、BC的中点,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A.5对B.6对C.7对D.8对9.下列条件中能确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A.一边及这条边上的高相等B.一边及这条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C.两角及第三个角平分线对应相等D.两条边及夹角的平分线对应相等三、解答题10.已知△ABC≌△DEF,BC=EF,∠C=∠F,∠A=46°,∠B=37°,ED=6 cm,求∠F 的度数及AB的长.11.已知BC平分∠ABD,AB=BD,P是BC上任意一点,求证:△ACP≌△DCP.图4 图512.已知,如图5,∠A =∠C ,∠1=∠2,∠3=∠4,DE =BF ,求证:AE =BC .第2、3课时 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下列长度的四根木棒中,能与4cm 、9cm 长的两根木棒钉成一个三角形的是( ).(A )4cm (B )5cm (C )9cm (D )13cm2.在下图中,正确画出AC 边上高的是( ).(A ) (B ) (C ) (D )3.在下列各组的三个条件中,不能判定△ABC 与△DEF 全等的是( )A.AB=DE,∠B=∠E,∠C=∠FB.AC=DF,BC=DE,BA=EFC.AB=EF,∠A=∠E,∠B=∠FD.∠A=∠F,∠B=∠E,AC=DE4.已知Δ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满足关系式∠B+∠C=3∠A ,则此三角A 、一定有一个内角为45︒B .一定有一个内角为60︒C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D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5.在下列条件中:①∠A +∠B=∠C ,②∠A ∶∠B ∶∠C=1∶2∶3,③∠A=900-∠B ,④∠A=∠B=12∠C 中,能确定△ABC 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6.在下列条件中,不能说明△ABC ≌△A’B’C 的是( ).(A )∠A =∠A ’,∠C =∠C ’,AC =A ’C ’ (B )∠A =∠A ’,AB =A ’B ’,BC =B ’C ’(C )∠B =∠B ’,∠C =∠C ’,AB =A ’B ’(D )AB =A ’B ’, BC =B ’C ,AC =A ’C ’7.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②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两角、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两边、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8.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外部,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二、填空题1.为了使一扇旧木门不变形,木工师傅在木门的背面加钉了一根木条,这样做的道理是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 cm 和6 cm ,则它的周长是_____cm.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是20°、3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C三角形.4. 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平分线所构成的钝角等于_____ 度。
七年级数学第十四周学案
学府教育 2014年秋季班学案七年级数学(十四)姓名__ ____ 使用日期_ _展开与折叠一、情境引入(1)将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展开成平面图形(可以有很多种展开方式)例1、如图所示是一多面体的展开图形,每个面都标有字母,请(1在多面体的底部,那么面在上面。
(2)在前面,从左面看是面B,则面在上面。
(3)从右面看是面C,面D在后面,面在上面。
例2、如图所示图是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折叠成一个长方体,那么与字母 J重合(2)将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3)将一个圆锥的侧面展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一个多面体总可以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多面体有几个面,它的平面展开图就是多面体具有的性质是:顶点数(V)+面数(F)-棱数(E)=2(欧拉公式)例1、下列第二行的哪种几何体的表面能展开成第一行的平面图形?请对应连线。
例2、将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成一个平面图形,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排除经过平移、旋转、翻折可以重合的图形)总结剪法:可通过选择①有四个正方形连在一排;②有三个正方形连在一排;③有二个正方形连在一排。
练习1、下面每个图片都是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其中不是正方体展开图的是()2、下列平面图形中不是棱柱展开图的是()3、如图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5、6,则可推出“?”处的数A BC DA B C DAB EC DF 长方形字是___4、一个多面体的表面是由8个等边三角形组成的,当我们沿着它的棱把它剪开并展开为含8个等边三角形的平面图形,下列图形中有可能的是_________。
5、一只蜘蛛在一个正方体的顶点A 处,一只蚊子在正方体的顶点B 出,如图3.3-7所示,现在蜘蛛想尽快地捉到这只蚊子,那么它所走的最短路线是怎样的,在图上画出来,这样的最短路线有几条?6.1《线段、直线、射线》一、课前准备:1、线段有两种表示方法:线段AB 与线段BA ,表示同一条线段。
或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线段a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14周末教案+练习
七年级(下)第四章三角形(春季班第十四周周末教案课时27)三角形测试(一)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30分)1、以下列长度的线段为边,可以作一个三角形的是( )A.5cm、10cm、15cm B.5cm、10cm、20cm C.10cm、15cm、20cm D.5cm、20cm、25cm2、下列条件:①两角及一边对应相等②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③两边及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④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3、一个三角形至少有( )A.一个锐角B.两个锐角C.一个钝角D.一个直角4、小明说:有这样一个三角形,它两条边上的高的交点正好是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你认为小明说的这个三角形一定( )A.是钝角三角形B.是直角三角形C.是锐角三角形D.不存在5、如图中,高BD与CE交于O点,若∠BAC=72°,则∠DOE的度数( )A.72°B.18°C.108°D.162°(5题)(6题)(7题)6、如图所示,AB=BD,BC=BE,要使△ABE≌△DBC,需添加条件( )A.∠A=∠D B.∠C=∠E C.∠D=∠E D.∠ABD=∠CBE7、如图,AB交CD于点O,点O分别是AB与CD的中点,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A=∠B B.AC=BD C.∠A+∠B=90°D.AC∥BD8、如图所示,AB=AC,AD=AE,图中全等三角形有( )对.A.1对B.2对C.3对D.4对(8题)(9题)(10题)☆9、如图,在正方形的网格中,若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AB、BC、CD位置如图所示,则△ABC的面积为( )A.1.5B.2C.2.5D.3☆10、如图,在△ABC中,AB=BC=CA,且AD=BE=CF,但D,E,F不是AB,BC,CA的中点、又AE,BF,CD分别交于M,N,P,如果把找出的三个全等三角形叫做一组全等三角形,那么从图中能找出全等三角形( )A.2组B.3组C.4组D.5组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8分)11、有两条线段的长分别为a=8cm,b=6cm,要选一条线段c,使a、b、c构成一个三角形,则c的取值范围应是 .1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4cm,则它的周长是 cm.13、如图所示,其中∠1= °.(13题)(14题)(15题)(16题)14、如图所示,BD是△ABC的中线,AD=2,AB+BC=5,则△ABC的周长是 .15、如图所示,某同学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仪器打碎成三块,现要去玻璃店配制一块完全一样的,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 去.(填序号)16、如图,∠C=∠D,再添加条件 或条件 ,就可以用AAS定理判定△ABD≌△BAC.三、解答题(共52分)17、(8分)如图所示,在△ABC中,已知AD⊥BC,∠B=64°,∠C=56°,(1)求∠BAD和∠DAC的度数;(2)若DE平分∠ADB,求∠AED的度数.(17题)18、(8分)如图所示,△ABC≌△AEC,B和E是对应顶点,∠B=30°,∠ACB=85°,求△AEC各内角的度数.(18题)19、(9分)如图,已知AB=DC,AC=DB.求证:∠1=∠2.(19题)20、(9分)如图,AB=AC,DB=DC,EB=EC.请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并选一个说明理由.(20题)21、(9分)如图,有一湖的湖岸在A、B之间呈一段圆弧状,A、B间的距离不能直接测得.你能用已学过的知识或方法设计测量方案,求出A、B间的距离吗?(21题)☆22、(9分)如图所示,求∠A+∠B+∠C+∠D+∠E+∠F+∠G的度数.(22题)七年级(下)第四章三角形(春季班第十四周周末教案课时28)三角形测试(二)一、选择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周第1课时全等三角形与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目的: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填空题 1.△ABC≌△A′B′C′,∠A=∠A′,∠B=∠B′,∠C=70°,AB=10 cm,∠C′= , A′B′=_____.2.若△ABC≌△DEF,△DEF的周长为32 cm,DE=9 cm,EF=12 cm,则AB=_____ cm,BC=_____ cm,AC=_____ cm.3.若△ABC≌△DEF,AB=DE,AC=DF,∠A=80°,BC=9 cm,则∠D=_____,∠D的对边是_____=_____ cm.图1 图2 图34.已知如图1,在△ABF和△DEC中,∠A=∠D,AB=DE,若再添加条件_____=_____,则可根据边角边公理证得△ABF≌△DEC.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_____,对应边上的中线_____,对应角的平分线_____,全等三角形的面积_____.二、选择题6.下列各组图形中,一定全等的是( ) A.各有一个角是45°的两个等腰三角形B.两个等边三角形C.各有一个角是40°,腰长都为3 cm的两个等腰三角形D.腰和顶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7.如图2,△ABD和△ACE都是等边三角形,那么△ADC≌△ABE的根据是( )A.SSSB.SASC.ASAD.AAS8.如图3,等腰△ABC中,AB=AC,D、E、F分别是AB、AC、BC的中点,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A.5对B.6对C.7对D.8对9.下列条件中能确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A.一边及这条边上的高相等B.一边及这条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C.两角及第三个角平分线对应相等D.两条边及夹角的平分线对应相等三、解答题10.已知△ABC≌△DEF,BC=EF,∠C=∠F,∠A=46°,∠B=37°,ED=6 cm,求∠F 的度数及AB的长.11.已知BC平分∠ABD,AB=BD,P是BC上任意一点,求证:△ACP≌△DCP.图4 图512.已知,如图5,∠A=∠C,∠1=∠2,∠3=∠4,DE=BF,求证:AE=BC.第2、3课时 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下列长度的四根木棒中,能与4cm 、9cm 长的两根木棒钉成一个三角形的是( ).(A )4cm (B )5cm (C )9cm (D )13cm2.在下图中,正确画出AC 边上高的是( ).(A ) (B ) (C ) (D )3.在下列各组的三个条件中,不能判定△ABC 与△DEF 全等的是( )A.AB=DE,∠B=∠E,∠C=∠FB.AC=DF,BC=DE,BA=EFC.AB=EF,∠A=∠E,∠B=∠FD.∠A=∠F,∠B=∠E,AC=DE4.已知Δ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满足关系式∠B+∠C=3∠A ,则此三角A 、一定有一个内角为45︒B .一定有一个内角为60︒C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D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5.在下列条件中:①∠A +∠B=∠C ,②∠A ∶∠B ∶∠C=1∶2∶3,③∠A=900-∠B ,④∠A=∠B=12∠C 中,能确定△ABC 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6.在下列条件中,不能说明△ABC ≌△A’B’C 的是( ).(A )∠A =∠A ’,∠C =∠C ’,AC =A ’C ’ (B )∠A =∠A ’,AB =A ’B ’,BC =B ’C ’(C )∠B =∠B ’,∠C =∠C ’,AB =A ’B ’(D )AB =A ’B ’, BC =B ’C ,AC =A ’C ’7.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②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两角、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两边、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8.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外部,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二、填空题1.为了使一扇旧木门不变形,木工师傅在木门的背面加钉了一根木条,这样做的道理是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 cm 和6 cm ,则它的周长是_____cm.3.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是20°、3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4. 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平分线所构成的钝角等于_____ 度。
5.如图,△ABD ≌△ABC ,∠C =100°,∠ABD =30°,那么 ∠DAB = °.A B C D6.完成下面的推理:如图,(1)在△ABC 与△A’B’C’中, ⎪⎩⎪⎨⎧===,''____,____,''C A AC B A AB ∴△ABC ≌△A’B’C’(SAS ).(2)在△ABC 与△A’B’C’中, ⎪⎩⎪⎨⎧==∠=∠=_____),_________(____,',''或B B B A AB ∴△ABC ≌△A’B’C’(AAS ).7.在△ABC 与△A ’B ’C ’中,AB =A ’B ’,∠A =∠A ’,要说明△ABC ≌△A ’B ’C ’,还需要增加条件 .三、操作与解释1. 如图,在△ABC 中,∠BAC 是钝角,完成下列画图,并用适当的符号在图中表示;⑴ ∠BAC 的平分线;⑵ AC 边上的中线;⑶ AC 边上的高;⑷ AB 边上的高. 2.沿虚线,画出四种不同的图案,分别将下面的正方形划分成两个全等的图形.3.初一(1)班的篮球拉拉队同学,为了在明天的比赛中给同学加油助威,提前每人制作了一面同一规格的三角形彩旗.小明放学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彩旗破损了一角,他想用彩纸重新制作一面彩旗.(1) 请你帮助小明,用直尺与圆规在长方形纸上作出一个与破损前完全一样的三角形;(2) 解释你作图的理由。
四、观察与比较1. 如图AB 、CD 相交于点,AC ∥DB 。
那么OC 与OD 相等吗?说明你的理由。
AC A'C'CB AD2.没有量角器,利用刻度尺或三角板也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吗?下面是小彬的做法,他的画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小彬的做法 如图1,角平分线刻度尺画法:①利用刻度尺在∠AOB 的两边上,分别取OD =OC .②连结CD ,利用刻度尺画出CD 的中点E . ③画射线OE . 所以射线OE 为∠AOB 的角平分线.五、探究思考(1)如图1,AC 、BD 交于点E ,给出怎样的两个条件,可以说明△ADE ≌△BCE ?为什么?(2)如图2,在△ABC 与△BAD 中,给出怎样的两个条件,可以说明△ADE ≌△BCE ?为什么?图1 图24课时 第六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6.1 小车下滑的时间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二)能力训练要求:1.使学生学会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发展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进行预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抽象思维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在探索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数学对象.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重点:借助表格,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情况.教学难点: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由数据进行推断.教学方法:活动——交流——探索相结合学生通过探讨小车下滑时间与支撑物高度关系的活动,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从表格中获取的信息,并与同伴交流,探索、预测变化的趋势.教学过程:一、出示投影:1.认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展示从17岁以后不同年龄段男孩女孩的身高情况:A B C DE A B CD(1)自身比不同年龄平均身高情况如何?(2)男、女孩不同年龄身高的比情况如何?(3)大致的描述青春期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教师指明:这个图形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如什么时候女孩平均身高变化不大,什么时候男孩比女孩身高增长的势头大.....现在我们只研究一个量(比如男孩的平均身高)与另一个量(如男孩年龄)之间的关系,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关心自己.二、探索新知识1.投影图表,学生观察思考,逐一回答下面的问题:(1)表格中的数据告诉你什么?当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教师明晰:只要是表格中所提供的支撑高度,就可以通过表格容易查找到小车下滑时间的准确值.(2)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H逐渐变大,T是如何变化的?(3)H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4)估计当H=90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2.出示投影:议一议我国从1949年到199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0.01亿):(1)如果用X表示时间,Y表示我国人口总数,那么随着X的变化,Y的变化趋势是什么?(2)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怎样变化的?小结:学生对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很理解,不能将两个量联系起来看.利用表格来预测一件事物的发展的题目学生不易掌握,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教学后记:第5课时课题:§6.2 变化中的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2.能根据具体情况,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二)能力训练要求:1.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能力.2.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用变化的思想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继续体验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发展对数学的认识.教学重点:1.列关系式表示两个变量的关系. 2.根据图形的面积公式或体积公式来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会利用关系式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因变量的值.教学难点: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将它用关系式表示出来.教学方法:启发——自主探究相结合在教师的启发和学生已有基础知识下,鼓励他们实践、探索变化过程中的变量关系、数量关系,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依存关系,借助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准备活动:课前复习:(1)如果△ABC的底边长为a,高为h,那么面积S△ABC=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梯形的上底、下底长分别为a、b,高为h,那么面积S梯形=____________.(3)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面积S圆柱=____;圆锥底面的半径为r,高为h,面积S圆锥=________.教学过程:一、探索:如图所示,△ABC底边BC上的高是6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所在直线向点C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变化.(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y(厘米2)可以表示为_________当底边长从12厘米变化到3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从________厘米2变化到_______厘米2.在这里教师重点要引导学生观察变化中面积是怎样随着高变化而变化的.重点理解上面的题目中第2小问的意思.做一做:1、如图所示,圆锥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当圆锥的高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2)如果圆锥的高为h(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V(厘米3)与h的关系式是________.(3)当高由1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_______厘米3变化到_____厘米3.2、如图所示,圆锥的高是4厘米,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2)如果圆锥底面半径为r(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V(厘米3)与r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3)当底面半径由1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_________厘米3变化到_________厘米3.两个做一做中,可以先用课件展示这个变化过程给学生看,让他们小组内交流从、而得到答案,再独立完成第2小题.教师在此基础上给予点评.巩固练习:1、如图所示,长方形的长为12,宽为x,则:(1)若设长方形的面积S,则面积S与宽x之间有什么关系?(2)若用C表示长方形的周长,则周长C与宽x之间有什么关系?(3)当x增加一倍时,长方形的面积S是如何变化的?周长C又是如何变化的?说一说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4)当x为何值时,长方形会变成一条线段?小结: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关系式找出与自变量相应的因变量的数值.作业:课本P170习题6.2:1、2.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