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说略

合集下载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概述
异读词审音:械(xie、gai)二音,《广韵》 胡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 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 审读的。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宋代吴棫(福建人,生活年代与朱熹相近) 是对《诗经》语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分 古韵为九部。
明代,陈第著有《读诗拙言》、《毛诗古音 考》、《屈宋古音义》等书,以考求《诗经》 和《楚辞》的古音。力排“叶音说”,首次 提出了古音不同于今音的历史观点。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音说略
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 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 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 步较晚。
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 母研究的序幕。
钱大昕(1728年 - 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 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 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 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 纽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 主要著作: 《恒言录》《潛研堂文集》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上古韵部研究略说

上古韵部研究略说

∗[收稿日期]2011-09-26∗∗[作者简介]孙瑾,女,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文新系教师,专业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摘要:上古韵部研究是中国音韵学研究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为音韵学之源头,而且为中古音和近代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从上古音的研究材料和方法以及清代古音学家和近代学者对韵部的研究成果两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上古音;上古韵部;古音学中图分类号:H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2)05-0124-03(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000)孙瑾上古韵部研究略说提到上古韵部,首先要弄清楚韵部的概念。

其实,韵部是针对韵而言的,韵是以声调为纲,以韵腹和韵尾为依据对汉字读音进行的分类。

韵部则不区别韵头和声调。

简而言之,归纳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就是韵部。

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状况,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供初学音韵者之参考。

一、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上古韵部的研究材料主要是《诗经》、《楚辞》以及上古其它韵文的入韵字和汉字的谐声系统。

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

如《诗经》的第一篇《关雎》的一章和二章头四句的韵脚“鸠、洲、逑、流、求”都是《广韵》尤韵字,到今天普通话也还押韵,但后面的就不押韵了,“服”和“侧”,“采”和“友”、“芼”和“乐”不仅主要元音不同,而且韵尾也不同。

梁末沈重的《毛诗音》提出“协句”说。

如《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中的“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

意思是“南”本读那含反,但在这里应改读乃林反,与“音”押韵。

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是从《诗经》感到不押韵的时候开始的。

《诗经》产生在先秦。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发生了变化。

南北朝以后的语音已经与《诗经》时代的语音有了明显差别,到了唐宋以后,语音变化更大了。

但是在南北朝乃至唐宋时代,人们还没有确立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到押韵不和谐的地方,就临时改读成自己认为合适的读音,当时学者把这种做法称为“叶音”、“叶韵”(“叶”字也写作“协”)、“取韵”。

汉语言文字学上编四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汉语言文字学上编四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第四节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研究上古韵部经过清人的辛勤研究,虽然大局已定,但是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探讨工作仍然没停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章炳麟、黄侃、王力、罗常培、周祖谟等人的研究概况。

一、章太炎的古韵分部章太炎(1869~1936年) 名炳麟,又名绛,字枚叔,号太炎,近代浙江余杭人,俞樾的学生,曾问学于黄以周。

博通经史,尤精小学,为清代朴学殿军,在语言研究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著作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等。

研究古音,继承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人的学说。

初定古韵为二十二部,即在王念孙二十一部的基础上吸收了孔广森的冬部,后来又证明脂部的去声及相配的入声韵不与平上声韵同押,故将它们独立出来成立队部,这样即成了二十三部①:章太炎古韵二十三部韵目表歌队寒谆真—至泰脂青—支阳—鱼东—侯侵谈缉—幽蒸—之宵冬盍二、黄侃的古韵分部黄侃(1886——1935年) 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

近代湖北蕲春县人,章炳麟的学生,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为清代三百年古音学研究的殿后人。

音韵学著作有《音略》、《声韵略说》、《声韵通例》、《广韵声势及对转表》、《谈添盍帖分四部说》等,后人辑收在《黄侃论学杂著》中,又有《集韵声类表》一部。

他在《音略》中定古韵为二十八部。

此二十八部是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吸收戴氏的一些部而成的,他说二十八部的确立“皆本昔人,未曾以臆见加入。

”下面是黄氏的二十八部:黄侃古韵二十八部表②①见《国故论衡·上卷·小学略说》②括号内为王力的部名,本书所加。

黄氏分部的最大特点是接受了戴氏的观点。

他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将“锡、铎、屋、沃、德”五个入声韵(即戴氏的分部)从阴声韵中独立出来,构成了阴阳入相配的格局。

可惜萧部的入声他却没有独立出来,所以他晚年很想使之独立,将二十八部增加为二十九部。

三、王力的古韵分部王力(1900~1986年)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

「语言基础常识」古音概说

「语言基础常识」古音概说

「语言基础常识」古音概说所谓“古音”是指古代汉族书面语言的语音。

汉族的书面语最早见于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但甲骨文反映的古音资料很少,看不出当时的语音特点,所以我们讨论的古音是从两周时代谈起的。

从周秦到现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间汉语语音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现代是指以北京音系为标准音的现代汉语的语音。

古代三个时期,一般是指以周代《诗经》音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上古音,以隋代《切韵》音为代表的南北朝到唐宋的中古音,以及以元代《中原音韵》为代表的近古音。

就学习古代汉语来说,掌握上古音是用处最多、作用最大的,但从学习音韵学来说,中古的《切韵》音又是基础。

前人就是在《切韵》的基础上,上溯古音,下推今音的。

所以我们这节讲“古音概说”,先介绍一点儿中古《切韵》音的知识,然后谈上古音。

《切韵》是隋代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之后新编的一部韵书。

韵书是按韵编排的,是供诗人选字用韵的,《切韵》的作者有颜之推、萧该、卢思道、刘臻等八九个人,执笔的是陆法言。

由于作者大都是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所以《切韵》编写出来以后,很有影响,受到文人的推崇,唐宋王朝都用它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后来为《切韵》增字加注的人不少,著名的有唐代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和宋代陈彭年与丘雍等的《广韵》。

字数不断增加,篇幅不断扩大,书名也改了,但体例和音系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切韵》是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唐写本,《唐韵》写本已残缺不全。

只有《广韵》有多种刻印本,流传最广。

1982年北京中国书店还影印过,书名《宋本广韵》。

《广韵》是广切韵,即切韵的扩大的意思,全名叫《大宋重广韵》。

它以平、上、去、入四声为纲,共分五卷,平声因字多分修两卷,共57韵,上声一卷55韵,去声一卷60韵,入声一卷34韵,合计206韵。

它基本上是以隋唐时代的洛阳音为基础,吸收了一些魏晋以来的古音和方音成分,分韵多而细。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15
到南宋·朱熹为《诗》作《集传》就全面采 用叶音说。
今天读音不押韵,只能说明语音随着历史 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化,而不是古人在那时就 改读了这个字的读音。
明代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 革,音有转移 ,亦势所必至。”
16
(二)通过《诗经》押韵考求古音
1、韵例 韵例是押韵的格式。《诗经》的韵例必须从三个
条件:主要元音必须相同。
33
《诗·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入 二之日栗烈,--入 无衣无褐,--入 何以卒岁。--阴
形声字:
肃(觉部uk )—萧(幽部u ) 叔(觉部uk )—椒(幽部u) 溥(鱼部a) —缚、搏、博 (铎部ak)
34
3、阳入对转
阳声韵也可以同入声韵对转而相通,条 件有两个: 一是主要元音相同; 二是辅音韵尾必须是同一发音部位。也 就是说,只有[k]同[ŋ]对转,[p]与[m] 对转,[t]与[n]对转。
42
所謂“古無輕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 “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 這組音在上古讀作“幫滂並明”。輕唇音 是在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四母中 分化出來的。這項結論是清人錢大昕得出 的。
43
Hale Waihona Puke 什么时候分化出轻唇音的呢?钱大昕说:“六 朝以后,转重唇为轻唇。”分化可能在唐末宋 初。
钱大昕为了证明“古无轻唇音”,举了大量的 “异文”和“古读”材料,如“阿房宫 (pang)”,古读负如背,读附如部,读逢如 蓬,读文如门,读微如没。
入声韵:音韵学术语。多用于上古音的学习与研究中, 凡是韵母带塞音韵尾的叫入声韵。广东广州话急[kap]、 雪[syt]等。上古塞音韵尾就是指-p、-t、-k。
30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
2021/8/16
B、 谐声字不谐声。 从“禺”得声的有“遇、寓、隅”和“偶、耦、 藕”两种读音;
从“句”得声的有“拘、驹”和“苟、够”两组 读音;
从“京”得声的有“景、鲸”和“谅、凉”“掠 ”等三组读音。
C、反切拼不出该字读音,韵书的韵部也与今不同 。
东-德红切、山-所间切等。
《广韵》有入声韵部,“觉、月、角、竹、璞、浞 ”等字都是入 声字;“谈、侵”等字收“-m” 202尾1/8/1,6 现代普通话中没有。
古人把声母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 做“五音”。再加上一个半齿音和一个半舌音,就是“七音”。
唇音 b p m 齿音 z c s 喉音 h w y
半舌音 l
舌音 d t n 牙音 g k
半齿音
2021/8/16
③清 浊
古人根据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与否,将声母分为清浊
两类。声带不振动的是“清音”,振动的是“浊音”。
,古读皆为重唇。 唇:帮旁并明(非敷奉微)(古无轻唇
音) 悲(帮b)、非(非f); 板(帮b)
、反(非f); 《论语》:“子贡方人。” 方(非f)
通 谤(帮b)
2021/8/16
(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古无舌头舌上 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 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笃(端d)——竹(知zh); 店(端d )——占(知zh) 《春秋·成五年》:‘同盟于虫牢。’杜注 :‘陈留封邱县北有桐牢。’是虫桐同音 之证。” “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這兩 項發現論據充分,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2021/8/16
3、上古的声调 指两汉以前的声调系统。清代开始研究
上古声调,顾炎武认为上古四声一贯(只 有一个声调);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只 有平、上、入三声;孔广森:平、上、去 三声;王念孙、江有诰认为上古也有平、 上、去、入四声,但四声的归字与后代有 所不同;黄侃提出上古只有平、入两声; 今人王力认为古无去声,主张先分平入, 后分长短。即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 四声。现在没有定论。

音韵学概述分析

音韵学概述分析
❖ 现代汉语中,声母就是音节的开头部分。声母一般 由辅音充当。如果一个音节开头部分没有辅音音素 就称为“零声母”。
❖ 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又称“声”、“纽”、 “声纽”、“音纽”“声类”等。
❖ 古代没有音素字母,为了标记声母的类别, 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来作代表, 这种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就叫字母。 如“都丁端得德冬”等字的声母都相同,就 用“端”来标记,“端”便是字母。
5、清浊
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音韵学家又把三 十六字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大类。
清音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 音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
再根据气流的强弱或浊化的程度,古人 又把清、浊各分为全清和次清、全浊和次浊。
(二)有关韵母方面的概念
❖1、韵母
❖ 一个音节中声母之后的部分就是韵母。 韵母最多由三部分组成:韵头、韵腹和韵尾。 最少的只有韵腹一个部分。也就是说,韵腹 是每个韵母必不可少的,而韵头和韵尾则不 一定每个韵母都具备。
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 古代都属入声韵。
B、 谐声字不谐声。
❖ 从“禺”得声的有“遇、寓、隅”和 “偶、耦、藕”两种读音;
❖ 从“句”得声的有“拘、驹”和“苟、 够”两组读音;
❖ 从“京”得声的有“景、鲸”、“谅、 凉”和“掠”“剠”等三组读音。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 (一)有关声母方面的概念 ❖ 1、字母
❖ 异读词审音:械(xie、gai)二音,《广韵》 胡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 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 审读的。
❖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 1、语音是变化的。 ❖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广韵》都属“灰韵”。 ❖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古音概说

古音概说

方言差别的存在就要求有一种共同语作为 各地的通用交际工具,当时的共同语叫 做“雅言”。“雅”是“夏”的意思, 即中原一带华夏族的语言,后来引申为 高雅的意思。《论语·述而》:“子所雅 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 严格地区分不同的谈话场合,在读经书、 参加礼仪的时候,一定用雅言,不用他 的鲁方言。雅言是高于方言之上的。
时代越早,语音变化越大。《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用现代普通话来读,首章的韵 脚“鸠、洲、逑”是同韵的,二章的前四 句的韵脚“流、求’韵母都是iou,自然 也同韵。但是二章后四句的韵脚“得、 侧”和“服”现在读来,主要元音不同, 一是e,一是u,差别很大。三章的韵脚 “采”和“友”、“芼”和“乐”,现 在读起来,不仅主要元音不同,韵尾也 不一样。
中古音 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魏晋时 期被认为是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过 渡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 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语音 材料比以前增加了。汉末人发明了反切, 汉语音韵学从此产生;三国时出现了韵 书。反切和韵书都是以前没有的语音材 料。
南北朝时期,语音的一个特征是韵母“繁化”, 韵部比以前分得多。中古的四声体系确立了, 有很多上古时期收塞音韵尾的入声字变成去声。 唐五代时期,韵母系统又向简化的方向发展, 韵部减少了。实际的口语里,四声的调值有分 化,各有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分高低的情况。 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
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其他学科,也往往要 借助于古音。比如史书里边记录的一些 民族或国家,后来去向不明,其名称用 字的古音就是一条寻找的线索。历史学 家考证汉代的“发羌”是后来藏族的祖 先,证据之一是“发”字的古代汉语读 音近似[pwat],跟藏族的自称[bod]很相像。

古音说略

古音说略
古音说略
一、上古音音韵系统 二、中古音的系统 三、古音通假问题
(GO) (GO)
(GO)
一、上古音音韵系统
(一)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二)上古音的声类 (三)上古音的韵部 (四)上古的声调
(GO) (GO)
(GO)
(GO)
(BACK)
(一)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
三、古音通假问题
(一)何为古音通假
(GO)
(二)“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异同
(GO)
(三)如何辨认通假字(判定通假字的条件) (四)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
(GO)
(GO)
(BACK)
(一)何为古音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 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 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 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 “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
(BACK)
(四)上古的声调:指两汉以前的声调系统。
陈第、江永主张“四声不拘”,顾炎武主张“四声一贯”, 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孔广林提出古无入声,王念孙、江有诰 明确提出古有四声,黄侃认为先秦只有平入两声,今人王力认 为古无去声,周祖谟认为古有四声。 我们认为上古声调有四种,只是某些字古今调类不同罢了。 段玉裁:古无去声 江有诰:古有四声
黄 侃:古有平、入二声
王 力: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BACK)
二、 中古音的系统
“中古音”,主要是介绍《广韵》音系。《广韵》是宋陈彭年、 邱雍等编撰的一部韵书,它根据隋陆法言所编的《切韵》增广而成。
(一)《广韵》的声母:
中古音的声母通常用三十六字母表示。

第四章:音韵 第一节古音概说

第四章:音韵         第一节古音概说

中原音韵声母 11.溪群(平声) 12.晓匣 13.影喻疑(一部分) 14.照知床(仄)澄(仄) 15.穿彻床(平)澄(平) 16.审禅 17.日 18.精从(仄) 19.清从(平) 20. 心邪
普通话声母 k q h x o(零声母) zh ch sh r z j c q s x
上古语音系统
一、上古的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的研究是从清代开始的。依据的材料主要是 形声字的声符,另外还有古代各种注音、异文、通假、声 训以及现代方音等,现代学者还利用汉藏语系各族语言的 比较研究来考证上古的声母。分析、归纳这些材料,再根 据三十六字母及《切韵》音系上推,是研究上古声母的一 般方法。清代至今,上古声母的研究不断有新发现,其间 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关于上古声母的学说):
音韵学基本概念 一 声母 韵母 声调
汉语的一个音节,传统和现代一般都分为声母、 韵母和声调三部分。 (一)声母 声母又叫声 、母 、字母,也叫纽(取‚枢纽‛ 意)或声纽,就是音节的开头部分。声母一般由辅音 充当。如果一个音节开头部分没有辅音音素就称为 ‚零声母‛。 古代没有音素字母,为了 标记声母的类别,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 来作代表,这种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就叫字母。 如‚都丁端得德冬‛等字的声母都相同,就用 ‚端‛来标记,‚端‛便是字母。 音节开头部分没有辅音音素的,古人也选一个开 头没有辅音音素的字来作代表,如‚影‛母。
所谓‚旁转‛指上古三十部表中纵行相邻的韵部之间, 阴声与阴声、入声与入声、阳声与阳声内部可以相互转化。 P257竖行之间的通押。 《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舟,幽部(P679),髦,宵部(P679),幽宵旁转。
旁转的语音条件:必须同类(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 同),只能在邻近的元音在进行,音值太大不能旁转。 P257表中甲、乙、丙三类之间进行。 在训诂学、文字学上,旁转理论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汉字的谐声系统常常表现出旁转关系, P682-683 亦:弈 奕 迹 弈奕,属铎部;迹属锡部。 这种现象说明了语音的变化。即造字时代四字读音相 同,到了《诗经》时期发生了变化。

清代古音学【清代古音研究鸟瞰】

清代古音学【清代古音研究鸟瞰】

清代古音学【清代古音研究鸟瞰】一序言古音学是一门研究汉语上古音的学问。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当中,上古音到底属于哪一时段的语音,学界还有些分歧,流行的说法认为上古音就是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但有个别学者认为这段时间太宽泛,上古音应该仅限于周秦时期,不包括先周时代以至远古时代的语音(刘晓南,xx:135)。

本文依据清代学者研究上古音使用的材料――《诗经》等先秦韵文和《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采用刘晓南先生的说法。

古音研究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末,郑玄的“笺”、“注”或刘熙的《释名》里,一再提到“古音某,今音某”的语言现象。

古音研究的真正开始是在宋代的吴域和郑痒,但他们受制于《唐韵》分部的影响,又加上对古音研究的指导思想没有脱离“叶音说”的窠臼,因而缺乏科学价值。

到了明代的陈第明确提出了“古诗无叶音”的说法,建立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改,音有转移①”的正确语音历史观,古音研究的科学时代才算开始,但陈氏考察古音拘泥于只言片字缺乏系统性,因而古音学的研究具有突破性进展的时期是在清代,表现为名家辈出,如顾炎武、江永、戴震、钱大昕、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章太炎、黄侃等;成果丰硕,据耿振声先生统计可达167种②。

为近现代古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清代的古音研究做一个全面的鸟瞰,以便同行们参考。

二古音理论研究清代之前古音研究形成了两种指导思想。

一种以朱熹为代表的“叶音”说,主张用今音改古音以求得读古书的和谐,其精神内核是古今音不变;另一种以唐代陆德明、宋代吴域、明代陈第为代表的“音移”观,主张语音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古有古音今有今音。

清初顾炎武继承了“音移”观的指导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语音发展的阶段理论,顾氏认为:《诗经》“三百五篇,古人之音书也”,“然自秦汉之文,其音已渐戾”,其后“魏晋以下,去古日远,辞赋日繁”“休文作谱,乃不能上据雅、南,旁摭骚、子,以成不堪之典。

而仅按班、张以下诸人之赋,曹、刘以下诸人之诗所用之音,撰为定本,于是今音行而古音亡,为音学之一变。

浅谈从传统音韵学到汉语历史语音学的发展历程

浅谈从传统音韵学到汉语历史语音学的发展历程

浅谈从传统音韵学到汉语历史语音学的发展历程2011级汉语言文字学110501032149 杨莎娜摘要:发展到19世纪末,传统音韵学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最高成就。

而传统音韵学发展到了顶峰,也就走到了终点,因为它的弱点暴露得越来越明显,而且无法克服。

本世纪初,发源于西方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方言地理学、语音学传入我国或应用于我国的音韵研究,我国现代音韵研究长足发展,本文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音韵学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音韵学汉语历史语音学理论传统一、传统音韵学的最高成就及其局限传统音韵学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其最高成就。

第一,在古音学方面,即周秦语音的研究。

在韵部方面,章炳麟提出了队部;其弟子黄侃又把入声韵部单列出来,形成阴、阳、入相对应的系统。

这样,除后来王力提出了微部及钱玄同把黄氏萧部的入声独立出来(成为幽、觉两部)外,黄氏的研究成果已和现代的成果相差无几了。

其次,在《切韵》研究方面。

陈澧首创反切系联法,重建了《切韵》音系的声类、韵类系统。

由于古人反切设计上的偶疏、个别音类的混并、《切韵》增订过程中误增的小韵、重纽的存在等因素,陈氏的结论还有一些缺陷,但反切系联法仍是后人利用一个封闭的反切材料重建某一音系的音类的基本方法。

陈氏的方法,从语言的系统性着眼,利用一种语言自身的材料去重建它的原貌,实质上就是内部拟测法。

第三、在语音学史方面,莫友芝撰写了《韵学源流》。

此书虽不完备,但叙述原委,评论得失,理明事简,精辟处颇多,仍然是前无古人之作。

传统音韵学在其他诸如声类、普通语音学等方面,也取得非常高的成就。

传统音韵学能在19、20世纪之交取得这么高的成就,绝非偶然,而是前人研究方法、成果的不断积累及这门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比如周秦韵部的研究,自明末顾炎武起走上了比较科学的道路,经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江有诰诸家的不断努力,才为章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纪容舒《唐韵考》所用的反切排比法,无疑对陈澧有启示。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中国音韵演变主要有四个阶段:上古音(狭意上来讲,仅限于秦汉时的中原古音,以其为雅言。

)中古音(唐以前的中原语音)注:由于汉至唐的几百年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大量融合,中原音韵发生一定变化,并向南迁西。

近古音(主要形成于宋元阶段)注:原有的洛阳正音与北方的燕京语音发生大融合(历史原因),基本奠定了今日的语音发音。

现代音(民国至今)以上是中国古代雅言(也就是官方语言)的演变过程,方言接下来会详细论述。

一:写在前面的话汉语古音韵以及其发展历史一直是一个比较生僻的研究方向,不太为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所知。

本人不敢称精通古汉语音韵学知识,实际上连粗通都不算。

充其量,不过是比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更多的涉猎这一方面而已。

写作此文,希望能够以通俗的语言将汉语古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历代汉语的音调,声韵母和历史演变介绍给大家。

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真正的“大家”和“高人”的指导。

二:今古音存在着巨大差异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古汉语语音也不例外。

从古到今,古汉语语音一直都在不停的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

但是,这一点往往被相当多的人忽略。

我曾在某网络帖子上看到有人大言不惭的宣称:“汉语是最优秀的语言,因为其稳定性高,传承性好,现在的小学生还能琅琅上口的朗诵楚辞”。

此论断简直慌天下之大谬!首先不说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直接载体,文化本身便不存在优劣,那么其载体也没有优劣之分了。

其次,此论断混淆了语音和文字的关系,汉语是通过像形,表“义”的文字,而不是西方文明体系的拼音文字,方块文字的读音变化是很难从书面文字上发觉的,于是便往往被人忽略。

从汉语的上古时代到现代,经历三四千年,汉字读音会因内外因素不断的变化,比如原本只是细微差异的读音变成有明显的差异;民族融合带来的外来语言与本地语言融合,或者某地区长期隔绝导致与其他地区的语音差异等。

古代有的音,现代可能已经消亡,现代有的音,可能是外来传入,并非古代原有,即使有某些音古今都有,也未必指同一个字。

【经典重读】陆志韦:上古声母的几个特殊问题(二)

【经典重读】陆志韦:上古声母的几个特殊问题(二)

【经典重读】陆志韦:上古声母的几个特殊问题(二)编者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6月25日,是中国科学院成立时最早建立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五个研究所之一。

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语言研究所一直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重镇。

曾在这里工作的著名音韵学家,除语言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罗常培先生外,主要集中在两个研究室(研究组)。

曾在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原古代汉语研究组、古代汉语研究室)工作的著名音韵学家有:陆志韦先生(研究员、古代汉语研究组组长、学部委员)、王显先生(副研究员、古代汉语研究室主任)、邵荣芬先生(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杨耐思先生(研究员)。

曾在方言研究室(原方言研究组)工作过的著名音韵学家有:丁声树先生(研究员、方言研究组组长、学部委员)、李荣先生(研究员、方言研究室主任、语言研究所所长)、郑张尚芳先生(研究员)。

为了继承语言研究所老一辈汉语音韵学家的优良传统,了解其宽阔的学术视野,学习其开放的学术态度,借鉴其严谨的研究方法,吸收其丰硕的研究成果,我们近期拟在【经典重读】版块推介老一辈音韵学家的部分论著,为推动当代汉语音韵学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欢迎学界同仁的反馈与互动。

四舌齿音的通转高氏的谐声条例中舌齿音大致近似。

下面的图可以代表舌头、舌上、齿头、正齿各组声母的地位,那些箭头代表转变的趋势。

据谐声,舌部的破裂音跟破裂磨擦音或是跟纯磨擦音不很通转,只有定母跟邪母的关系是例外。

破裂音端透定通知彻澄,又通照穿禅三等。

精清从通照穿床二等。

我的解释跟高氏根本不同。

(1)他以为上古t类跟?类并存,t>?而?>??。

端知类隔,到六朝还不能清楚的分别,所以高氏也承认t>?是后起的。

那末,何以知道上古早已有?类的音呢?有什么理由可以说照三出于上古的?而不直接出于t呢?我们但知道《切韵》的知出于端,谐声端知照三随便通转。

最简单的解释当然是端>照三,所以图上端跟照三之间划一条直线。

第一节 古音简说

第一节 古音简说
娘归泥例: 日归泥例: 奴(泥n)、女(娘 )涅(泥n)、日(日 ) 娘 (娘 ):读如囊(泥n) 然 (日 ):读如难(泥n)
4、上古时期无“喻”母
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含有三等和四等两 类字。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喻三归匣母, 喻四归定母。 喻三归匣例:
《韩非子》:自营(喻三)为私。《说文》:自环 (匣 )为私。
2、“叶音说”的错误
《诗经·豳风·东山》第四章 亲 结 其 缡,(歌部[lǐai]) 九 十 其 仪。(歌部[ŋǐai]) 其 新 孔 嘉, 其旧如之何?(歌部[γai])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二、语音发展观点的确立
1、“韵缓说”
认为古诗用后世语音来读不押韵,是古人 用韵宽泛造成的,这种观点被称为“韵缓 说”。
• 依此类推,辗转递进,一直到把可以串连 在一起的字全部串连起来,便构成当时的 一个韵部;用同样的办法,把许多能串连 在一起的韵部全部找出,就可推求出当时 总共有多少个韵部了。前人称之为“绳贯 丝牵法”,也就是系联法。
• 对那些不曾用作韵脚的字,就要利用《说 文》的谐声偏旁。谐声偏旁即形声字的声 符。既然某些字使用同一个声符,那么在 造字时代,这些字的读音必然相同或相近。 依此方法,对按韵脚字归纳的韵部便可推 而广之了。
顾炎武:《古音表》分古韵为十部。
《音学五书》: 《音论》《诗本音》《易音》 《唐韵正》 《古音表》
2、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
诸、著、煮、渚、 箸、褚、堵、睹、 赌、都 者
儀:歌部,声符“義”。 義 蟻 議
義:声符是“我”。 俄、峨、娥 蛾、饿、鹅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分古韵十七部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根据今音辨识古音方法说略

根据今音辨识古音方法说略

根据今音辨识中古音方法说略辨识中古音,对于掌握中古的声韵调,了解古今音的差异、演变规律以及从事古体诗词的研究和创作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中古音到今音的变化较大,一种中古音往往会演变成几种不同的今音,或一种今音往往会来自于几种不同的中古音,并且有些变化规律性很差或无规律可寻,所以根据今音所能确定的中古音只是一部分(且往往只能知其部分特点或总体情况),还有一部分字的古音则很难根据今音作出准确的判断,需要查检有关字典才能得知。

一、根据今音辨识中古的声母(一)今音声调为阴平声的字,今音声母不是鼻音、边音、浊擦音(r)的上声字,今音声调为去声、声母为送气音的字,其声母在中古一般为清音。

如果今音属塞音、塞擦音和擦音者,其发音方法基本上都能和中古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和清擦音保持一致,即不送气音分别为中古的帮、端、知等母,送气音分别为中古的滂、透、彻等母,擦音为中古的心、审、晓等母。

例如:1.今音声调为阴平声的字:(1)来自中古平声者:巴波班奔(帮)葩坡潘喷(滂)夫飞藩分 (非)孵妃翻芬 (敷) 腮骚三桑 (心)瓜羁甘经 (见)夸欺堪卿 (溪)蛙医鸳膺 (影)(2)来自中古入声者:钵逼掰 (帮)泼劈拍 (滂)激击切 (精) 七漆接 (清)喝歇黑 (晓)鸭约揖一(影)例外:猫捞摸捏捋勒(中古声母为鼻音、边音)2.今音声母不是鼻音、边音、浊擦音的上声字(不包括零声母字):(1)来自中古上声者:洗玺扫嫂 (心) 者旨指帚 (章) 扯侈齿 (昌) 几己感敢 (见)启启坎坷 (溪)注意:今音零声母的上声字,一部分在中古属清音,如“爱要益邑” (影);一部分在中古属次浊音,如“胃 (云)饿 (疑)欲 (以)物” (微)。

(2)来自中古入声者:笔百柏北 (帮)匹癖劈撇 (滂)法幅(非)塔獭铁帖 (透)3.今音声调为去声、声母为送气音的字:(1)来自中古去声者:套跳炭烫(透)虿趁畅怅 (彻)差谶龀衬 (初)炽臭串唱(昌)(2)来自中古入声者:踏榻闼挞(透)彻撤饬黜 (彻)刹恻策龊(初)叱赤斥绰(昌)(二)今音声母为送气音的阳平声字,今音声母为擦音、韵尾为鼻音的阳平声字,其声母中古属全浊音。

古音基本知识

古音基本知识

古⾳基本知识古⾳基本知识⼀、古⾳的基本概念1、声母⽅⾯①字母、声纽、声类、⾳纽、纽:⾳韵学家⽤来指称汉字声母的代表字。

请说出现代汉语声母的发⾳部位。

双唇⾳:b、p、m;唇齿⾳:f;⾆尖前⾳:z、c、s;⾆尖中⾳:d、t、n、l;⾆尖后⾳:zh、ch、sh、r;⾆⾯⾳:j、q、x;⾆根⾳:g、k、h。

②五⾳七⾳唇⾳:重唇⾳(帮滂并明);轻唇⾳(⾮敷奉微)。

⾆⾳:⾆头⾳(端透定泥);⾆上⾳(知彻澄娘)齿⾳:齿头⾳(精清从⼼邪)。

正齿⾳(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

喉⾳:(晓匣影喻)。

半⾆⾳:(来)。

半齿⾳:(⽇)。

③清、浊全清⾳:不送⽓、声带不振动(帮⾮);次清⾳:送⽓、声带不振动(滂敷);全浊⾳:声带振动强烈(并奉);次浊⾳:声带振动不强烈(明微)。

2、韵母⽅⾯韵与韵母有何不同?韵:⾳韵学术语。

指韵部,如《⼴韵》“东”韵等;指韵母。

如通常所谓“声韵”,“声”指声母,“韵”指韵母。

韵部:⾳韵学术语。

简称“韵”,诗歌押韵字的分部。

⾳韵学家把经常在⼀起押韵的字归为⼀部,如《⼴韵》分为206部。

韵母:指汉语⾳节除起⾸辅⾳以外的部分,也指汉藏语系其它许多语⾔的⾳节除起⾸辅⾳以外的部分。

如“海”hǎi中的ai。

②阴阳⼊阴声韵:没有韵尾和以元⾳结尾的韵,如《⼴韵》中的泰韵,韵母为ai,就是阴声韵;阳声韵:以⿐辅⾳m、n等结尾的韵,如《⼴韵》中的寒韵、唐韵,韵母为an、ang;⼊声韵:以轻塞⾳ b 、d、g结尾的韵,如《⼴韵》中的铎韵、曷韵。

③四呼(根据韵母开头元⾳发⾳时唇型的不同)开⼝呼:不是i u ü或不以i u ü为韵头的韵母;齐齿呼:i和以i为韵头的韵母;合⼝呼:u和以u为韵头的韵母;撮⼝呼:ü和以ü为韵头的韵母。

3、声调⽅⾯请说出现代四声及其调值。

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

①平上去⼊;②平(平声)仄(上声、去声、⼊声)⼆、三⼗六字母现代汉语的声母有多少个?都是什么?23个:b、p、m、f、d、t、n、l、ɡ、k、h、j、q、x、zh、ch、sh、r、z、c、s、y、w。

王力先生的古音系统和古音构拟纲要-北大未名BBS

王力先生的古音系统和古音构拟纲要-北大未名BBS

王力先生的古音系统和古音构拟(纲要)一、汉字是一种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一般被称作表意文字。

人们很容易觉察到,每个汉字一般都是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一个汉字既标志汉语中的一个音节,也表示汉语中的一个意义(词义或语素义)。

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是纯粹的表意字,作为语言的载体,自然附上了所表意义的语音。

至于占百分之八十、九十以上的形声字虽然是一半表意(义符),一半表音(声符);然而表音的声符仍然是采用的表意符号,因而它只起标音作用而不能真正表音。

正因为如此,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并不能像拼音文字一样,从记录汉语的汉字中得到直接信息。

其结果是造成了语音变化不易被觉察,也带来了汉字古音研究的艰巨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实之争和声训,已经涉及到语音问题,汉代的直音、读如、读若以及《说文解字》的声符分析、《释名》的声训讨论,都是有关语音的探讨。

反切注音和韵书编撰更是我国语音分析的重大进步;刘熙在《释名》中说:“古者曰‘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

”已经注意到古今音的异同。

南北朝人读《诗经》,觉察到有些地方不押韵,提出了叶句的观念,发展为唐宋间的叶韵说和“古人韵缓”说。

宋人吴棫采叶韵说作《毛诗补音》,又承唐人“古人韵缓”说作《韵补》,把《广韵》今音归并成九类。

成为古韵归部的滥觞。

郑庠写《古音辨》,也把《广韵》今音归并成六部。

无论叶韵说,还是“古人韵缓”说,都是建立在对古音错误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缺乏历史发展观点的。

明·陈第作《毛诗古音考》,明确提出了:“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自序》)彻底批判了唐宋以来的叶韵说。

古音学真正的奠基人顾炎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音学五书》,把古韵分成十部。

顾炎武与宋人相比有两大特点:(一)不是简单归并《广韵》,而是能“离析唐韵”。

(二)改变自《切韵》以来将入声韵配阳声韵的作法,而将入声字配阴声,恢复了古韵的本来面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母(喻四)的读音与定母相近,有“喻四归定”之说 异文例: 《尚书·舜典》:“命汝典乐,教胄子”,《周礼·春官·大司乐》 郑玄引作“教育子”,《说文》“育”下云:“《虞书》曰: 教育子。” 胄,澄母,上古归定母,幽部字;育,以母,觉 部字,幽觉有对转关系。 《左传·僖公元年》:“邢迁于夷仪”,《公羊传》作“陈 仪”。夷,以母,上古脂部字;陈,澄母,上古归定母,真部 字。上古脂部真部具有阴阳对转关系,二字可通。 声训例: 《释名》:“妻之姐妹曰姨,姨,弟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
章组字读同端组,读t-类声母,这种现象在南方的方言中存 在,如江西南部的一些客家方言。
《切韵》庄组声母接近精组
谐声字例如
“足——捉”、 “仓——创疮”、 “宗——崇”、 “相——霜”、 “生——性姓星”等。
(BACK)
四、古音通假问题
(一)何为古音通假 (GO) (二)古音通假是重要的用字手段 (GO)
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注意: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免有 古今之别、方音之异,不可能有一个很统一的 标准。
研究上古汉语韵母的方法:
一般是从中古音出发,把《诗经》、 《楚辞》、《周易》以及群经、诸子里的韵 语的韵脚确定之后,加以分析、归纳,同时 参照谐声、异文等其它材料来确定。
对于没有用于押韵的字,可以根据 谐声偏旁归入相应的韵部。
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钱 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 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
3.上古时期无“娘、日”二纽(两汉以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 音。)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 之,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BACK
(二)上古声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材料:
1.谐声字2.通假异文3.音注4.声训5.古反切
方法:
依据材料归纳声类,与已知的中古语音《广 韵》声母系统作对比研究。
1、谐声字
如从“甫”得声的“捕、浦、埔、 搏、薄” 等字,在古代声符应该是相同的。
说明古代双唇音与唇齿音不分。
再如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六书音韵表》,分古韵十七部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诸、著、煮、渚、 箸、褚、堵、睹、赌、都、者
(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无也。” 《诗.皇矣》:“陟我高冈。”笺:“陟,
登也。” 《礼记.檀弓下》:“ 洿其宫而猪焉。”注:
“猪,都也。”
5、古反切
反切:六朝以后的类隔切多属此类。《经典 释文》、《广韵》中都有。如: “庑”,莫杜反。“悲”,府眉反。“长”, 丁丈反。
(BACK)
二、上古韵部研究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格,音有转移”的 观点,彻底推翻延续已久的“叶音说”,使古韵研究走上正确的道路。 (1)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著有《音学五书》,分古韵为十部。
下面介绍几个有关上古韵部的概念:
阴声韵:也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u][-i]收尾的韵,如《广韵》 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阳声韵:也简称阳声,指以鼻音[-n][-ŋ ][-m]收尾的韵,如《广韵》中 的真 轸震韵、东董送韵和侵寝沁韵。 入声韵:也简称入声,指以塞音[-p][-t][-k]收尾的 韵,如《广韵》中的缉韵、质韵和屋韵。 舒声韵:也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指 读音舒缓的音节,即没有韵尾或元音、鼻音韵 尾的字,阴声韵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舒声韵 读音可以自延长。 促声韵:也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指读音 短促的音节,即有塞音韵尾的字,以[-p][-t][-k] 收尾 的音节都是促声韵。促声韵的音节在主元音之后紧接 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切韵》的于母跟匣母在上古是同一个声母,有“喻三归匣”
之说。
谐 声 字 例 : “ 韦 围 —— 讳 ” 、
“ 有 —— 贿 ” 、
“或惑——域蜮”等。
声训例如《释名》:“淮,围也,围绕扬州北界,东至海也。”
读若的例子如《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 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直到《切韵》时代,于母和匣母的音值依然相近,它们的 出现环境是互补的,于母出现于三等,匣母出现在一、二、四 等。现代不少南方方言中,于母也并没有演变为零声母,而是 与匣母字同读h。
古书异文如《书·禹贡》:“大野既猪”,《史记
》作“既都”。
(BACK)
日母的读音接近泥母(娘母)
谐声字例: “日——涅捏”、 “若——诺匿”、 “而——耐”、 “仁——佞”、 “女——如汝” 、 “乃——仍”
声训例如 《释名》和《白虎通义》云: “男,任也”,“男之为言任也”。
(BACK)
没有独立的于母(喻三)
(BACK)
唇音 双 唇

舌尖中 端 舌音
舌面前 照
舌叶

齿音
舌尖前 精
牙音 舌 根

喉音 喉

滂並明 透定泥 穿神日 初床 清从 溪群疑
来 审禅喻 山俟 心邪 晓匣
三、上古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其代表是《诗经》音。清 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
“台”字《广韵》有土来切、与之切两读,“土”是 透母字,与定母相近,“与”是以母字(喻四)。
(BACK)
章组声母的读音也接近舌头音端组 谐声字里有两组声母字使用同一声符的:
“者——堵赌” “詹——胆担” “周——雕雕凋琱鲷鵰”。 异文例: 《周礼·考工记》:“玉栉雕矢磬”,郑玄注“故书雕或为 舟”。
阴声韵
之部 ә 支部 e 鱼部 a 侯部 ɔ 宵部 o 幽部 u 微部 әi 脂部 ei 歌部 ai 缉部әp 叶部ap
入声韵
职部әk 锡部 ek 铎部ak 屋部ɔk 药部ok 觉部uk 物部әt 质部et 月部at 侵部әm 谈部am
阳声韵 蒸部әŋ 耕部eŋ 阳部aŋ 东部ɔŋ
冬部uŋ 文部әn 真部en 元部an
《大雅·卷阿》一章
《鲁颂·泮水》六章
“南”“心”为韵 “林”“南”“林”“南”为 “风”“南”“心”为韵 “钦”“琴”“音”“南”为 “南”“音”为韵 “心”“南”为韵
谐声系统也就是形声字系统也可作 重要参考
段玉裁提出 “同声必同部”。
如:“其”在“之”部,从“ 其”得声
的“淇、棋、期、欺、基、箕 、
戴震觉得不妥,把“方”解释为“房”,他看出了“方”是个通假字,但没 有讲对。
音韵与诗词格律
第二节 古音说略
第二节 古音说略
一、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 方法 (GO)
二、上古韵部研究 (GO)
三、上古声母系统 (GO) 四、古音通假问题 (GO)
(END)
一、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一)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GO) (二)上古声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GO)
(BACK)
(一)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3、音注
即东汉魏晋时给先秦西汉古书所 作的注音。
其术语为“读若”、“读如”、 “读为”、“读曰”便是。
《尚书大传》:“播国卒相行 事”,郑玄注:“播,读为藩”。
《说文》:“娓,顺也,读若 媚。”
4、声训
声训—— 用声同声近的字解释词义。如: 《诗.采薇》 “靡室靡家。”郑玄笺 “靡,
清人王引之在其《经义述闻》中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
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 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矣。”
例如《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毛亨注“方,有之也。”郑玄、孔颖达都没有提出异议,直到清代许多学者 都认为应该像毛传那样解释为“占有它”。
(BACK)
只有重唇音(双唇音),没有轻唇音(唇齿音)
这种状况在《切韵》音系中依然如此。 谐声字例如:“甫——捕补铺浦”,“奉——捧棒”。
古书异文如: 《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礼记·檀弓下》引作:“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匍,中古并母字,扶,奉母。 《左传·襄公十二年》:“晋士鲂来聘”, 《公羊传》作“晋侯使士彭来聘”。鲂,中古奉母字,彭,并母。 《论语·季氏》:“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经典释文》:“郑 本作封内”。 《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史记·夏本纪》作: “汶山导江,东别为沱”。
说明舌头舌上音不分。
2、通假异文
如《诗经·谷风》四章:“凡民有丧,葡匐救之。” 《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 《孔子家语》引作“扶伏”。古书里还有作“蒲
伏”或“蒲服”。 又“鹦鹉”,《说文》作“鹦母鸟”。 又《尚书.禹贡》有古泽“孟猪”, 《左传·僖28年》作“孟诸”, 《周礼·职方氏》作“望诸”, 《史记·夏本纪》作“明都”, 《汉书·地理志》作“盟诸”。 以上说明唇音分合以及舌音与齿音的关系。
1.上古时期无轻唇(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舌上音》:“凡轻唇者,古皆 读为重唇。”钱氏认为,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别读 帮、滂、並、明 。“旁”从“方”声,“匍”从“甫”声, “枹”又作“桴”,“父”古读如“爸”。
2.上古时期无舌上音(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无舌头
说得科学一点,“通假”是古人写作时, 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 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 要表达的意义。
(BACK)
(二)古音通假是重要的用字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