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执业医师考点总结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四、月经过多:保举笑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1)肾虚型-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原地红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九、闭经:四人血重阴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圣清调少膈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经行泄泻:健身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经行吐衄:清静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经行头痛:通林珍肝火证:羚角钩藤汤血瘀证:通窍活血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采金菊风寒:荆穗四物汤风热:桑菊饮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经行身痛:趁痛补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经行浮肿:淤八肾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带下过少:归营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妊娠病一、妊娠恶阻:香橘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1血虚:当归芍药散2气滞:逍遥散3虚寒:胶艾汤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异位妊娠:手术为主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1)肾虚:寿胎丸2)血热:保阴煎3)气血虚弱:胎元饮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滑胎:石桂英固气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肾精亏损:育阴汤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子肿:武术天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到柏林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产后病一、产后血晕:生命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三、产后腹痛:宁化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缺乳:通漏下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妇科杂病一、癥瘕:香附黄肾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急性盆腔炎:五仙活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理冲汤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三、阴痒:柏地龙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四、阴疮:龙阳热毒:龙胆泻肝汤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五、子宫脱垂:补中元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肾虚:大补元煎+黄芪脏躁:1、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
中医妇科工作总结7篇
中医妇科工作总结7篇中医妇科工作总结篇1一年来,在本院党政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本科室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和本院各科室的大力支持协作下,坚持以病人为服务中心,以病人康复为落脚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精心诊治,踏实苦干,较好地完成了本科室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妇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努力学习,提倡科室整体素质始终坚持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业务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坚持用科学医学理论和方法指导科室工作。
本科室能熟练诊治各种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诊治技术。
工作中全体科室人员严格遵守各项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热情接待来诊治的每一位病人,在诊疗过程中做到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二、完善管理、积极开展各项工作1、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培训,素质教育和本院各种创建活动,主动配合参与相关科室的诊疗活动。
科室分工明确,有团结协作精神。
2、科室诊疗规程清楚明确,记录准确及时。
3、坚持医疗质量检查和医疗安全评价制度的落实。
全年本科室没有发生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事故。
4、利用各种渠道开展了对育龄妇女的生育健康知识、妇女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免费为妇女进行体检。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体现中医专科特色本科室在院部支持下,通过多种形状,培养中医人才。
一年中,一名主治医师顺利通过高级职称考核,并参加农村优秀中医人才到省中医院跟师学习。
利用各种学术活动机会,逐步使全科医技人员成为各具特点,能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符合重点专科建设人才。
进一步增强全体医务人员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的意识,在创建中医重点专科,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丰富中医药特色诊疗,形成了明星的专科优势,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更好地为广大病员解除痛苦。
四、建设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群众满意度。
加强医风医德及职业建设,认真执行医疗法规,增强了组织纪律性,责任心,严格遵守法规法纪和本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发生违法违纪、吃拿卡的行为,不断改善服务态度及工作作风,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中医妇科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科知识点总结中医妇科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知识点:一、生理期1. 月经月经是妇女生理周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和出血。
月经周期正常为28天左右,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月经的周期和量都可以反映与女性身体健康状况相关的信息。
2. 卵泡期卵泡期是指月经后,在下一个排卵之前的这段时间,此时卵巢内的卵泡开始发育。
3. 排卵期排卵期是指卵巢内的卵子成熟并释放,进入输卵管,准备受精。
4. 黄体期排卵后卵巢内的卵泡残迹形成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为受精卵提供生长所需的环境。
二、病理期1. 闭经闭经是指女性停经的现象,可能由各种生殖系统疾病或其他非妇科因素引起。
2. 崩漏崩漏是指月经过多或不断,常见于病后、久病、素体虚弱者或内分泌失调引起。
3. 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来潮时,出现下腹或腰骶部刺痛、绞痛等症状的情况。
4. 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女性在正常性生活一年以上未能怀孕的现象,常见原因包括输卵管疾病、内分泌紊乱、子宫肌瘤等。
5. 妇科肿瘤妇科肿瘤包括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宫颈癌等,中医有自己的治疗方法。
三、常见疾病及治疗1.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器官肿瘤之一,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腹痛腹块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常采用活血化瘀、理气养血等方法。
2. 卵巢囊肿卵巢囊肿是卵巢内的囊性肿物,可能对月经产生影响,甚至影响生育。
中医治疗卵巢囊肿常以温疏肝胆、祛痰软坚为主。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腹疼痛、月经不规律、不孕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常以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为主。
4. 宫颈炎宫颈炎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多由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白带异常、盆腔疼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中医治疗宫颈炎常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为主。
5. 经前综合症经前综合症是指月经前一周以及月经期间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的疾病,如情绪低落、头痛、乳房胀痛等。
中医治疗经前综合症常以活血化瘀、调理气血为主。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一、常见的妇科疾病1.月经不调:包括经期提前、延后、经量过多或过少等情况。
2.痛经:指月经期或经前期出现的腹痛、腰酸等不适症状。
3.子宫肌瘤:是指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肿块。
4.盆腔炎症: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以及盆腔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
5.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以外的其他位置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6.乳腺增生:是指乳腺组织部分或是全部肿胀增生,乳房出现肿块、胀痛等症状。
7.不孕症:是指夫妻双方在正常的性生活条件下一年内未能获得妊娠。
8.妊娠反应:是指孕妇在怀孕初期出现的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二、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认识1.月经不调: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肾气不足、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以调理气血、清理湿热、疏肝解郁为主。
2.痛经: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血不调、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痛经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3.子宫肌瘤:中医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不固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主要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4.盆腔炎症:中医认为盆腔炎症是由于湿热瘀滞、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盆腔炎症主要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
5.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6.乳腺增生:中医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主要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凉血通络为主。
7.不孕症:中医认为不孕症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不孕症主要以温补肾阳、调理气血、散瘀通络为主。
8.妊娠反应:中医认为妊娠反应是由于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妊娠反应主要以疏肝解郁、清理湿热、调理气血为主。
2024年中医妇科实习小结
____年中医妇科实习小结在____年的中医妇科实习中,我有幸得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指导,并参与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临床实践,对中医妇科的诊疗理念、疾病诊治、方药运用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我在此次实习中的收获和小结。
一、实践经验1. 学习病历编写和病人问诊技巧在实习期间,我积极参与了病人的问诊工作,并学会了如何编写详尽的病历。
在问诊过程中,我细心倾听病人的主诉,仔细询问病史和病情变化,确保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
通过与导师的互动和指导,逐渐掌握了提问的技巧和方式,能够更好地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2. 观察和辨证分析能力的提高通过实习,我深刻认识到观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中,我注重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方面的变化,并将这些观察结果与疾病特点对比分析,得出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在与导师的交流中,我不断接受指导和纠正,提高了自己的辨证分析能力。
3. 学会运用中药和针灸治疗妇科疾病在实习过程中,我有机会亲自参与了中药和针灸治疗妇科疾病的治疗过程。
通过亲身操作和观察,我学会了如何配制中药方剂和运用针灸手法进行治疗。
在与导师的互动中,我了解到中药和针灸治疗妇科疾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加深了对中医治疗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二、理论知识1. 学习了中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方法在实习期间,我系统学习了中医妇科学的理论知识,包括妇科病的分类、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辨证论治。
2. 加深了对中医四诊合参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中医的四诊合参方法。
通过对病人舌象、脉象和病史的观察和分析,我能够得出相对准确的辨证结果,然后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方药。
三、心得体会1. 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中医妇科实习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医诊疗的技术和方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 绪论1.《经效产宝》——现存的第一部产科专著2.《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3.《邯郸遗稿》——倡导命门学说4.《景岳全书·妇人规》——主张“阳非有余,阴常不足”5.《傅青主女科》——治妇科着眼于肝脾肾三脏。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1.阴户:又称四边(女性外生殖器); 阴户是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门户(门口)(1)防外邪进入 (2)合阴阳入口(3)经带恶露之出口(4)娩出胎儿之产门(两处两入)2. 阴道(产道)(1)防外邪进入(2)交合的器官(3)经带之通道(4)娩出胎儿之通道(两处两入)3. 子门,又名子户。
是指子宫颈口(预防外邪入侵的第二道关口)——孩子的门户是宫颈口(1)排出月经的关口(2)娩出胎儿的关口(两出)4. 子宫,又名女子胞、子处、胞宫、子脏、血室、胞室等。
——孩子的居处是子宫(1)产生排出月经带下(2)孕育,分娩胎儿第三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1.月经初潮:女性第一次月经来潮称初潮。
平均 14 岁,青春期的标志。
2.月经周期:上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至下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28~30 天3.经期:正常经期 3-7 天。
4.经量20~60ml,色暗红,质量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三不两无)5.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停经 1 年以上。
平均年龄 49.5 岁。
6.并月: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2 个月来潮1 次;7.居经:或称季经,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3 个月来潮1 次;8.避年:身体无病,但月经1年行经1次;正常的9.暗经:终生不潮但却能受孕者;10.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11.月经产生与五脏均有关;最密切的脏腑:肝脾肾 ; 主导作用:肾12.月经产生有关的经络:冲、任、督、带; 最密切:冲、任13.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14.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中心环节);月经产生的因素:脏腑、天癸、气血、经络与胞宫。
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妇科 总结
【最新】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妇科总结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妇科总结中医妇科学女性外生殖器汉.>中女阴图阴道>描述子宫朱丹溪>胞宫北宋朱肱>子宫>成为奇恒之府月经晋.>重阴转阳种子之时,重阳转阴月经妇科病因寒.热.湿邪,七情内伤.生活失度.体质因素妇科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胞宫胞络胞脉受损常用内治法调补脏腑.调理气血.温经散寒.利湿除痰.调理冲任督带.调养胞宫.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常用外治法坐浴.外阴阴道冲洗〔500ml〕.阴道纳药.贴敷法.宫腔注入〔20-30ml〕.肛门导入〔14cm100ml30min〕.中药离子导入.介入治疗妇科急症一.血崩止血环酸.止血芳酸.止血敏im/iv血热而崩牛西西注射液.贯中注射液.断血流血瘀而崩三七注射液脾肾阳虚生脉iv/ivgtt参附ivgtt肾阴虚生脉/参脉二.急腹症针灸:气滞气海.太冲.血海.三阴交寒凝中极.地机.关元.水道,合用灸法湿热阳陵泉.行间.次廖三.高热证物理降温>40度氯丙嗪25-50mg+5%葡萄糖/NSivgtt;地西泮10-20mgivgtt;地米5-10mg+50%葡萄糖20mliv,后地米10-20mg+5%葡萄糖500mlivgtt四.厥脱证月经病治疗原那么:1.治本调经: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补肾扶脾为要.2.分清先病后病.3.急那么治其标.缓那么治其本.注意: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规律.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规律.掌握虚实补泻规律一.月经先期〝功血.盆腔炎〞1.气虚证〔固冲调经〕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或归肾丸2.血热型〔凉血调经〕1〕阴虚血热型-两地汤2〕阳盛血热型-清经散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活血调经〕〝功血〞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虚寒型-温经汤>或艾附暖宫丸4〕实寒型-温经汤>5〕气滞型-乌药汤6〕痰湿型-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养血调经〕〝功血〞1〕肾虚型-固阴煎2〕脾虚型-归脾汤3〕肝郁型-逍遥散四.月经过多〔固冲止血〕〝功血.内异症.盆腔炎.子宫肌瘤.IUD〞1〕气虚型-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型-保阴煎加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五.月经过少〝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或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或小营煎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六.经期延长〝功血.盆腔炎〞1〕气虚型-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四乌贼骨一茹丸或固经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或桂枝茯苓丸加益母草.川牛膝七.经间期出血〝排卵期出血.崩漏〞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2〕脾气虚型-归脾汤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痛经〝原发性.内异症.子宫腺肌症〞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3〕湿热瘀阻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苡仁.败酱草或银甲丸4〕气血虚弱型-黄芪建中汤或圣愈汤或养血和血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6〕阳虚内寒型温经汤>加附子.艾叶.小茴香急症实证三阴交.中极.寒凝加归来.地机,气滞加太冲,腹胀加天枢,胁痛加阳陵泉.光明,胸闷加内关虚证三阴交.足三里.气海.气血亏加脾俞.胃俞,肝肾缺乏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加悬钟九.闭经1〕肾气亏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2〕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隔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6〕寒凝血瘀温经汤>十.崩漏出血期〔塞流.澄源为主〕1〕脾虚-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3〕肾阳虚证-右归丸加党参.黄芪.三七4〕肾阴虚证-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益气汤5〕虚热证-上下相资汤6〕实热证-清热固经汤7〕血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出血后治疗〔以复旧为主,结合澄源〕先补后攻滋肾填精,养血调经左归丸或归肾丸或定经汤补3周;第4周活血化瘀通经桃红四物汤加香附.枳壳.益母草.川牛膝健脾补血更年期大补元煎或人参养荣汤手术.人工周期.促绝经急症处理补气摄血止崩单身汤或丽参注射液温阳止崩参附汤或六味回阳汤滋阴固气止崩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生脉二至止血汤祛瘀止崩三七末.云南白药.宫血宁胶囊.单味重楼〔七叶一枝花〕针灸艾灸百会.大敦.隐白暴崩之际止血要求在性激素治疗6小时内见效,24-48小时出血停止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结型逍遥散加麦芽.青皮.内金2〕肝肾亏虚型一阴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内金3〕胃虚痰滞型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十二.经行头痛1)肝火型:羚角钩藤汤2)血瘀型通窍活血汤3)痰湿中阻型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丹参4)血虚型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十三.经行感冒1〕风寒证荆穗四物汤2〕风热证桑菊饮加当归.川芎3〕邪入少阳证小柴胡汤十四.经行发热1〕肝肾阴虚型蒿芩地丹四物汤2〕气血虚弱型补中益气汤3〕瘀热壅阻型血府逐瘀汤加丹皮十五.经行身痛1〕血虚型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2〕血瘀型趁痛散十六.经行口糜1〕阴虚火旺型知柏地黄汤或上下相资汤2〕胃热熏蒸型凉膈散十七.经行泄泻 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合四神丸十八.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型: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型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十九.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顺经汤或加味麦冬汤二十.经行情志异常1〕心血缺乏型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去川芎.半夏曲2〕肝经郁热型丹栀逍遥散加川楝子.生龙齿.代赭石3〕痰火上扰型生铁落饮加郁金.川连二十一.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两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二十二.经断复来 1〕脾虚肝郁安老汤2〕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龟板.阿胶3〕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叶.大小蓟4〕血热益阴煎加生牡蛎.茜根.地榆5〕湿毒瘀结萆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二十三.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1〕肾精亏虚左归丸2〕阴虚内热知柏地黄丸3〕阴阳两虚二仙汤加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杜仲.茯苓4〕脾肾两虚大补元煎带下病1.带下过多1〕脾虚-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湿热下注-止带方4〕湿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5〕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2.带下过少1〕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2〕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妊娠病治疗原那么:胎元正常,治病与安胎并举,补肾.健脾.调理气血;胎元不正,速下胎益母一.妊娠恶阻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乌梅.竹茹3〕痰湿-青竹茹汤4〕气阴两虚生脉散合增液汤加乌梅.芦根.竹茹二.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寿胎丸或安奠二仙汤或滋肾育胎丸2〕气血虚弱-胎元饮3〕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4〕血热-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三.堕胎.小产四.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丸或安奠二仙汤2〕肾阳亏虚肾气丸去泽泻,加菟丝子.杜仲.白术3〕气血两虚-泰山盘石散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胎萎不长1〕气血虚弱胎元饮2〕脾肾缺乏寿胎丸合四君子汤或温土毓麟汤3〕血寒宫冷长胎白术散加巴戟天.艾叶4〕阴虚血热保阴煎加枸杞子.桑葚子六.妊娠腹痛1〕血虚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加首乌.桑寄生2〕气滞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3〕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加巴戟天.杜仲.补骨脂4〕血瘀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七.异位妊娠急症处理平卧.血常规.血型.交叉配血吸氧.输液〔5%葡萄糖20ml+人参注射液10ml静推,5%葡萄糖500ml+人参注射液20ml静滴〕中药益气固脱活血化瘀出血多者手术1〕未破损期杀胚消.软坚散结宫外孕Ⅰ号方加蜈蚣.皂刺.穿山甲.鳖甲2〕已破损期妊娠流产或破裂者①休克益气固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②不稳定同未破损期③包块祛瘀消.软坚散结宫外孕Ⅱ号方加皂刺.穿山甲.鳖甲同时中药蒸药外敷.保存灌肠可以加速包块吸收八.子满鲤鱼汤或当归芍药散九.子肿1〕脾虚-白术散或健脾利水汤2〕肾虚-真武汤或肾气丸3〕气滞-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十.子晕1〕阴虚肝旺杞菊地黄丸加石决明.龟甲.钩藤.白蒺藜.天麻2〕脾虚肝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钩藤.丹参3〕气血虚弱八珍汤加何首乌.钩藤.石决明十一.子痫1〕肝风内动羚角钩藤汤或止抽散2〕痰火上扰牛黄清心丸加竹沥或安宫牛黄丸急症:解痉.降压.镇静.合理扩容.必要时利尿.适时终止妊娠十二.子嗽1〕阴虚肺燥百合固金汤去当归.熟地,加桑叶.阿胶.制百部.黑芝麻2〕脾虚痰饮六君子汤加苏梗.紫菀3〕外感桔梗散十三.子淋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导赤散加玄参.麦冬3〕下焦湿热-加味五淋散十四.妊娠小便不通肾气丸小腹急胀疼.心烦不得卧,〝转胞〞.〝妊娠合并尿潴留〞十五.妊娠贫血1〕气血两虚八珍汤2〕心脾两虚归脾汤3〕肝肾缺乏大补元煎加首乌.桑寄生产后病〝三冲〞:败血上冲,冲心.冲胃.冲肺羊水栓塞〝三病〞:产后病痉.郁冒.大便难〝三急〞:呕吐.盗汗.泄泻〝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通利小便〝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再审乳汁行与不行,以察胃气之强弱.病机:多虚多瘀病因:亡血伤津.元气亏损.瘀血内阻.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治疗原那么:〝勿拘泥产后,勿忘于产后〞补虚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固表.调理肝脾肾一.产后血晕〝产后出血〞针刺眉心.人中.涌泉丽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滴或静推以扩容二.产后腹痛1〕血虚-肠宁汤2〕血瘀-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疼汤,或补血定痛汤三.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陈棕炭.阿胶珠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加炒蒲黄.益母草四.产后发热〝产褥感染〞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3〕血虚-八珍汤加枸杞.黄芪4〕血瘀-生化汤或桃红消瘀汤五.产后身痛〝产褥期关节疼痛.风湿.类风湿〞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秦艽.当归.鸡血藤2〕血瘀-身痛逐瘀汤或生化汤3〕外感风寒湿-独活寄生汤或趁痛散.防风汤4〕肾虚养荣壮肾汤加秦艽.熟地六.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尿潴留〞1〕气虚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桔梗.茯苓.通草.或春泽汤.补气通浮饮2〕肾虚济生肾气丸或金匮肾气丸3〕气滞木通散4〕血瘀加味四物汤或小蓟饮子或黄芪当归散七.产后小便淋通〝产褥期泌尿系感染〞1〕湿热蕴结加味五淋散加益母草,或八正散,或分清饮2〕肾阴亏虚化阴煎或知柏地黄汤3〕肝经郁热沉香散八.产后汗证1〕气虚黄芪汤2〕阴虚生脉散加煅牡蛎.浮小麦.山萸肉.糯稻根九.缺乳1〕气血虚弱通乳丹2〕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3〕痰浊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十.产后抑郁1〕心脾两虚归脾汤或养心汤或茯神散2〕瘀血阻络安神生化汤或调经散或芎归泻心汤3〕心肝血虚柏子养心丸加珍珠母十一.产后血〝席汉综合征〞1〕精血亏损人参鳖甲汤加紫河车2〕脾肾虚损黄芪散去羚羊角,加紫河车.仙茅.仙灵脾妇科杂病常见病因:气滞血瘀.湿热瘀结.痰湿壅阻,肾虚.肝郁.脾虚,冲任.胞脉.胞络损伤,脏阴缺乏治疗方法:调补肝脾肾,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胞宫一.瘕1〕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蜇虫丸2〕痰湿瘀结-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3〕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加红藤.败酱草.制穿山甲4〕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外治:三品一条枪〔白砒.白矾.雄黄.乳香〕宫颈癌早期.癌前病变.肥大性宫颈炎二.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4〕瘀滞胞宫-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三.阴痒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鲜皮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3〕湿虫滋生-萆藓渗湿汤加白头翁.苦参.防风外治:蛇床子30.百部30.苦参30.徐长卿15.黄柏20.荆芥20外阴白色病变:主因:肝肾缺乏.精血虚少;病机:血虚风燥.脉络瘀阻.治那么:补泻兼施.内外同治.治法:滋养肝肾.养血活血,佐祛风除湿止痒.四.盆腔炎急性1〕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2〕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加薏苡仁.冬瓜仁慢性1〕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2〕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或牡丹汤3〕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或慢盆汤4〕气虚血瘀理冲汤5〕肾虚血瘀温胞饮五.阴疮1〕热毒龙胆泻肝汤2〕寒湿阳和汤或托里消毒散外治:紫金锭.金黄散.阴蚀生疮方六.子宫脱垂 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金樱子.杜仲.续断2〕肾虚大补元煎加黄芪方剂索引 1.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2.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3.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4.清热固经汤生地.地骨皮.炙龟板.牡蛎粉.阿胶.黄芩.藕节.陈棕炭.焦栀子.地榆.甘草5.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6.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7.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柴胡.车前子.黑芥穗8.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9.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黄芩.黄柏.甘草10.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苏叶.茯苓.猪苓.白术.泽泻11.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12.解毒活血汤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赤芍.生地.红花.桃仁.甘草13.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鹿角霜.杜仲.川椒14.启宫丸制半夏.苍术.香附.茯苓.神曲.陈皮.川芎.15.阴痒外治法1〕塌痒汤鹤虱.苦参.威灵仙.归尾.蛇床子.狼毒.2〕蛇床子散蛇床子.花椒.明矾.苦参.百部.扩展阅读: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八步复习法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八步复习法本方法是根据个人多年的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经验总结出来的,快那么三月慢那么四月,一定能有所成就,祝大家考试顺利!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八步复习法如下:第一步:准备工作.把所有的复习资料书目找齐,并制定一个复习时间方案表;时间充裕的可以制定一个半年方案,时间较短的可以采用季度方案.并留出一定的时间准备考前冲刺.第二步:体会原卷.启动复习前,将近几年真题或模拟真题规规矩矩做一遍〔完全凭自己的根底答题,不要翻书〕,不仅要评估分数,了解自身差距还有多大等,更要关注考试如何出题,题型是什么样的,出题的方式,总的侧重点,目的是培养看书的压力和兴趣.第三步:背考点.按照方案开始分科复习,直接背考点,争取掌握70%的考点.不要钻牛角尖,一些偏题.怪题可以不用下太大工夫,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第四步:做真题,把握命题规律.做对了某道题说明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注意:蒙对的不算〕,错题无疑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另外把握本章出题的重点.难点也是这一步的关键.第五步:研究教材.根据总结真题练习的结果,按照指定复习指导书开始复习,既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要突出重点和薄弱环节.考题涉及的知识点很细,书要细看,按照过去背条条框框的复习方法根本答不好题.第六步:把历年真题涉及到的考点在教材或指导上画出来.切记:没有做对的题〔包括蒙对答案的题〕要做好标记.通过系统复习〔记住是仔细的过一遍而不是走马观花〕和勾划考点,重点注意的应该是那些通过作题发现没有掌握的知识.调整复习方向和方式,适应考试的命题方式,越到后面越轻松.第七步:整理错题.复习一遍后,切忌又从头再来,因为时间已经不多,这时是最紧张和关键的时候.把前面没有做对的题都做好了标记〔错题除了在习题书上做好标记外,还记住一定要在课本相应的知识点处做好标记〕.即算当时重点注意了这些错题,但做第二遍过失照样还很多,这就是复习关键所在:只需要认真整理错题和相关知识点,节省时间,效率提高.第八步:模拟测试.考试前两周内找三至四套模拟试题练习,切记:还有不明白或记忆不准确之处务必把与之相关的知识牢固掌握.这一步的关键是要选好一套模拟试卷,否那么适得其反.最后准备考试阶段可提高10分左右.。
中医妇科学总结范文
中医妇科学总结范文一、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1.阴阳平衡:中医妇科学认为,妇女的身体机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以阴为主。
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保持妇女身体的健康。
2.经络系统:中医妇科学认为,妇女的经络系统较为复杂,女性特有的经脉和经络对妇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脏腑系统:中医妇科学研究妇女疾病时,注重人体脏腑系统的整体性,认为脏腑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对妇科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
4.气血调理:中医妇科学强调气血的调理是妇科保健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气血循环可以促进妇女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行。
5.病因病机:中医妇科学强调病因病机的分析,认为人体的疾病是由于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导致的,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可以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妇科学常见疾病的防治和调理1.月经不调:中医妇科学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气血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调理方法包括调节饮食起居,缓解情绪压力,同时配合中药治疗以促进气血的流通。
2.痛经:痛经多由于寒凉侵袭或气滞血瘀引起,调理方法包括保持温暖,避免寒冷刺激,调整饮食结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以促进经络畅通。
3.不孕不育:中医妇科学将不孕不育归为"男虚女寒"、"气滞血瘀"、"痰湿内蕴"等类型,调理方法包括调节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情,进行中药调理以促进生殖系统功能的恢复。
4.妇科炎症:中医妇科学强调调整内分泌,增强抵抗力,调理子宫环境,改善患者体质,同时通过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5.子宫肌瘤:中医妇科学认为,子宫肌瘤是血瘀气滞、痰湿内蕴等所致,调理方法包括调节饮食,促进气血的循环,同时采用中药治疗以缩小肌瘤。
三、中医妇科学的特点和优势1.辨证论治:中医妇科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病因等,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调理整体性:中医妇科学注重调理整体性,即综合考虑人体的内外因素,通过调节气血、阴阳、脏腑系统等,实现身体的整体平衡。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一、中医妇科学沿革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 ,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王叔和)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二、女性生殖系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月经初潮——13-15岁。
月经周期——28-30天。
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
月经量——50-80ml。
6、正常月经质色描述:色红略暗,质地正常,不凝结,无血块,无异味。
7、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经一年以上。
8、并月——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两月一次。
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
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第一篇: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第一章1、“带下医”是最早的妇产科医生,扁鹊2、《黄帝内经》记载了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茹丸。
3、中医专科的分化始于汉代,设太医令;唐代设太医署;宋代设太医局。
4、临产六字要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
月经病: 凡月经的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症,统称为月经病。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月经的生理现象:(1)初潮一般13~14岁之间,可早至11~12岁,也可迟至16岁。
(2)周期月经有明显的节律。
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为28~30天。
(3)经量、经色、经质一般经期第2~3天经量最多,总量约为30~80ml,经色黯红,初时较浅,量多时经色加深,将净时渐淡。
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
(4)绝经以停经一年以上的最后一次月经位标志。
45~55,也可早至40晚至57岁。
4、天葵:天葵源于先天,属阴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
5、冲任二脉:冲脉、任脉与督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属奇经。
6、妊娠五个月可用听诊器听到胎心音,胎动120~160次/分,胎心率多为150~160次/分。
7、预产期的计算是以末次月经第一天的日期为基数,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前后14天分娩属正常。
8、影响分娩的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
9、分娩结束后,产妇的全身脏腑、气血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需要6周。
10、分娩后,子宫内的淤血浊液经阴道排除,称为恶露。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在中医妇科学中,有许多重要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保护女性健康。
下面我将结合中医妇科学的专业知识,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妇女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妇女生殖生理1. 妇女月经周期:妇女正常的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但也有个别妇女周期为26-30天,属于正常变异范围。
月经周期的长短和规律性是评价妇女生殖健康的重要标志,不规则的月经周期表明妇女的生殖功能可能出现问题。
2. 月经量和质量:正常月经周期内应出现3-7天的月经期,每次月经的出血量为20-80ml,颜色应鲜红,如出现血块、色淡或色紫黑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3. 卵巢的生理功能:卵巢是妇女身体的重要生殖器官,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
正常情况下,卵巢应该定期排卵,分泌适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维持妇女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4. 子宫的生理特点:子宫是妇女的重要生殖器官,具有收缩和蠕动功能,负责胚胎的着床和胎儿的生长。
在月经周期内,子宫壁会有一定的变化,如厚度和内膜的脱落等。
二、妇女生殖健康1.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感染、情志不畅、饮食不当、气血不足等多种因素。
中医学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主要与“气血阴阳”的失调有关。
2. 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包括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月经前期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等。
3.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调节生活作息,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精神愉悦等。
在治疗上,中医学主要通过调理气血、滋阴养血、和解气机等方法,通过中药治疗或针灸疗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
三、中医妇科治疗技术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妇科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于调理妇女的气血阴阳,滋养生殖系统,调节月经周期等。
中医妇科学总结
绪言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着;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着;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8、天葵:天葵者,葵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天葵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中之真阴所化生,在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9、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1)月经期即行经期,此期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的疏泄,胞脉通达,推陈出新,使经血从子宫下泄,故气血以下为顺;2)经后期即阴长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神奇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经血长,为“重阴”阶段;3)经间期经过经后期的蓄养,阴精充沛,冲任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气的推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之侯,乐育之时,的候;4)经前期阳长期,经前期后,阳气逐渐增长,达重阳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满盈,已为孕育做好准备;若胎元已结,则肾气封藏,子宫继续藏而不泄;若未孕育,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泻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10、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狭义的带下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11、生理性带下:为润泽于阴户和阴道内无色无臭;粘而不稠的液体;12、受孕前提:肾气充盛,天葵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子宫藏泻有期,月经正常;其条件为男女生殖之精适时结合;13、正常孕妇整个妊娠期约289天,即10个妊娠月;预产期的推算,是从末次月经的首日开始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14、足月临产的特征:胎位下移,腰腹阵痛,下腹坠胀而有便意,隐刀有少量血水排出见红;15、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的脏腑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的状态,此期间需要6周,称为产褥期;16、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17、正常分娩者,产后半小时即可开始哺乳;第二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妇科疾病的病因: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体质因素;环境因素;病理产物致病;2、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子宫、胞脉、胞络受损;第四章妇女疾病的诊断概要1、妊娠病的辨证要点: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最后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2、产后病“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第五章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1、根据妇女血常不足、气常有余的特点,治疗时要注意固护精血;2、滋肾补肾的代表方有:杞菊地黄丸、真武汤、内部丸、肾气丸;补益气血法包括:补气固摄;养血益精;调理奇经包括:温补奇经;滋养奇经;通理奇经;镇安奇经;固摄奇经;月经病总论1、月经不调: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间期、经量的病变;月经不调主要指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等;2、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调经;3、月经病的治疗大法及思路:1)辨病之先后,治病求本,先病经者,当先调经;先病病者,当先治病;2)辨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3)辨月经周期,因势利导;一、月经先期1、定义: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者,且连续两个周期以上,称为月经先期;2、总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二、月经后期1、定义:月经周期延迟,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2、治疗原则:和血行滞、温经养血,疏通经脉气机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定义: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即经行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先后不定,称为月经先后不定期;2、病因病机:肝肾功能失常,冲任气血失调,血海蓄溢不循常道;3、治则治法:以疏肝补肾为治本之法;四、月经过多1、定义:每次经行血量较平常明显增多者,称为月经过多;总量超80ml,且连续两个周期以上2、病因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3、治则治法:月经期重在止血,非经期理气和血,安冲治本;五、月经过少1、定义:月经周期规律,月经量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缩短至1·2天,经血量也少,甚至点滴而下;六、经期延长1、定义: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行持续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不净达半月之久,称为经期延长;七、经间期出血1、在月经间期,出现周期性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2、病机:肾阴虚;湿热;血瘀3、治则治法:滋肾养血为主;八、闭经月经病第一重点1、定义:原发性闭经:女子年龄超过16岁而无月经来潮者;继发性闭经:月经周期建立后,在正常绝经年龄前,月经停止来潮6个月以上者;或月经稀发,按自身原来月经周期计算,停经三个月以上者;2、病机:虚: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实:血瘀气滞;痰湿阻滞;3、治则治法: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古人诊治闭经以血枯、血隔分虚实附: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1、病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及肾上腺等的内分泌活动异常,导致卵巢长期不能排卵;2、临床表现:闭经、月经稀发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及不孕、多毛、肥胖等症状,双侧卵巢呈多囊性增大;九、崩漏月经病第二重点1、定义: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尽者称为崩漏;突然大量出血为崩中,日久淋漓不尽为漏下;2、病因病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导致月经非时妄行3、诊断要点:月经的周期,经期及经量发生严重紊乱;月经周期紊乱,常可在停经数周或数月后发生出血,量多如注,暴下不止;或淋漓不断,甚至屡月不净,出血量多,迁延日久者可见贫血症状;4、崩漏需做的检查:妇检;生殖内分泌;B超;诊刮5、崩漏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鉴别:三者以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的改变为主要症状的月经病,但月经先期,经期延长和月经过多症状的发生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但经血能自行停止;崩漏出血没有规律性,出血往往不能自行停止;6、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由于崩漏发病缓急不同,出血的新久各异,治疗崩漏尚须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是治疗崩漏的紧急措施;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固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互相依存,失血过多,必致气虚,气虚不摄,必致新的出血,暴崩下血,气无所附,可导致血竭气脱的危重症候,故塞流之崩漏治疗的第一步,若出血势急量不减者,宜急症处理;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各种止血药后,待出血量逐渐减少或停止时,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运用清热、补肾、滋肾、益气、健脾、祛瘀等法;复旧:即固本善后,血止后当以调理月经周期为治本之法;治崩漏三法又不可截然分割,塞流需澄源,澄源当以固本;治崩宜长提固涩,不宜辛温行血;宜养血理气,不可偏于固涩;青春期患者重在补益肾气,固涩冲任;育龄期患者重在疏肝养肝,调理冲任,绝经前后期患者重在滋肾健脾,调摄冲任;十、痛经月经病第三重点1、凡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上腹、阴部,甚则剧痛昏厥,称为通经; 原发性通经:生殖道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通经: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引起的痛经;2、痛经的治疗原则:调理冲任气血十一月经前后诸证特点: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其多发生在经前或经期,经行或经后症状逐渐消失;1经行乳房胀痛定义:每于行经前或正值经期、经后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鉴别:若乳房有结节或肿块,经后不能消失者,应与乳腺增生症或乳房肿瘤相鉴别;2经行泄泻3经行浮肿4经行头痛5经行发热6经行身痛7经行吐衄8经行口糜9经行风疹块10经行情志异常十二、绝经前后诸症月经病第四重点1、涵义:妇女在绝经期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目浮肢肿、皮肤蚂蚁走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2、病因病机:肾虚为致病之本;3、治则治法:平调肾中阴阳,治以益肾宁心为主;4、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5、诊断:年龄;病史;症状;体征;辅查带下病相当重要1、定义:是指带下量多,色质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广义带下:泛指所有妇科疾病,即经、带、胎、产、杂等多种疾病;狭义带下:妇女阴道内排出的白色或淡黄色稀薄粘稠的液体,绵绵不断而下;2、生理性带下:女子阴道内有少量无色无臭,润泽阴道的分泌物3、病机:任脉不顾,带脉失约;4、治则治法:以健固任带为主要原则;5、滴虫性阴道炎带下特点: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念珠菌阴道炎:为凝乳或豆腐渣样的稠厚白带;细菌性阴道炎特点为:带下量多,色白,稀薄均匀,呈腥臭味老年性阴道炎特点:白带稀薄,淡黄色或血样脓性白带林并行阴道炎特点:黄色或脓样;妊娠病总论最重要1、涵义: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相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2、妊娠病的病机:1孕后阴血下注养胎,易致阴血偏虚,阳气偏旺的生理状态;2胎儿逐渐长大,胎体上升,影响气机的升降,形成气滞、气逆、痰郁的病理变化;3素体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胎失所养;或因先天肾气不足,胞失所系,以致胎元不固;3、妊娠病的治则: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1分清母病与胎病;2辨胎之可安与不可安;3安胎的具体方法以补肾培脾,清热养血为主;4、妊娠病用药注意事项:1不宜乱投药,用药宜慎重,可用可不用的药当不用;2不能因怀孕而讳疾忌医,须知“有病则当之”;3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4病情确实需要可适当选用,所谓“有故无损,亦无损也”但须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一、妊娠恶阻1、定义: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恶闻食味,甚则食入即吐;妊娠早期出现择食、厌食、轻微恶心、头晕倦怠等症状称为早孕反应,不须之类2、病机:冲脉之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3、治则治法:以调气和冲,降逆止呕为主,用药当固护胎元;4、鉴别:与妊娠合并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病毒性肝炎、急性阑尾炎、胆道感染相鉴别;二、妊娠腹痛胞阻1、定义:妊娠期间,小腹疼痛,反复发作,称为妊娠腹痛;2、病机:胞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3、与异位妊娠已破裂型的鉴别:其一侧少腹剧痛波及全腹,常伴有晕厥或休克;腹部检查下腹有压痛和反跳痛、肌紧张,患侧尤甚;出血多时叩诊有移动性浊音;B超,后穹窿穿刺可协助诊断;4、治则治法:养血理气,止痛安胎为主;三、异位妊娠相当重要1、病机:血瘀少腹实证; 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2、诊断要点:停经史;腹痛;阴道流血;腹部包块;HCG阳性;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3、异位妊娠破裂的临床表现:答:异位妊娠破裂的临床表现是明显的下腹痛,或持续性的下腹痛,阵发性加剧,不规则阴道流血,流血量与失血程度不成比例,面色晄白,头晕恶心,甚则腹痛拒按,肛门胀坠,肢冷汗出,甚至晕厥;已破损型异位妊娠分为三型;A、休克型的典型症状是:突发性下腹剧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冷汗淋漓,恶心呕吐,血压下降或不稳定,又是烦躁不安,脉微欲绝或细数无力;B、不稳定型的临床表现是:腹痛拒按,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但逐步减轻,可触及界限不清的包快,时有少许阴道出血,血压平稳;C、包块型的临床表现是:腹腔血肿包块形成,下腹坠胀或便意感,阴道出血逐渐停止;四、胎漏,胎动不安1、定义: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等现象者,称为为胎漏;若妊娠期间腰酸、腹痛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2、病机:冲任不固,胎失所养,胎元不健; 治法治则:以安胎为主;3、与异位妊娠的鉴别:异位妊娠妇检时一侧附件有软性包块、压痛、反跳痛,有移动性浊音,妇检可见子宫颈摇举痛,子宫有漂浮感等临床表现;五、堕胎,小产1、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陨堕者称为堕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陨堕者,称为小产或半产;2、病机:冲任不固,受胎不实;3、胎漏、胎动不安与堕胎、小产的鉴别:答:胎漏: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附胀等现象者,称为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腰酸、腹痛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堕胎: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小产: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六、滑胎1、定义: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称为滑胎;2、病机:肾虚,冲任损伤,胎元不固;3、孕前夫妇需做检查:孕期检查;染色体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生殖内分泌检查;八、子死腹中1、定义: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称为子死腹中;2、病机:气血运行不畅,不能促胎外出;3、诊断要点:妊娠早期孕妇可觉早孕反应、乳胀等感觉消失;中晚期可自觉胎动停止,腹部不再增大;若胎儿时间较长,孕妇可出现口中恶臭,有时阴道出血或流出赤豆汁样分泌物;如在临产时,除胎动停止外,常伴有腹满急痛,喘闷等现象;十、妊娠肿胀1、定义:妊娠后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气滞湿郁者皮色不变,压痕不显,按之随起2、病因病机:脾肾阳虚3、治则:温肾健脾,行水消肿; 治疗大法:利水化湿为主;十一、妊娠眩晕1、妊娠中晚期出现头晕目眩,状若眩冒者称为妊娠眩晕;2、病因病机:孕妇体质本虚,因妊重虚,以致精血不足,肝阳偏旺;3、治疗大法:平肝潜阳十二、妊娠痫证子痫1、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双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为妊娠痫证;2、诊断要点:1)睡中、头晕、头痛、胸闷、恶心呕吐为先兆子痫的表现,若出现抽搐或昏迷则为子痫;2)孕期检查:BP>=160/110mmhg 有诊断意义3)辅助检查:尿分析可有蛋白尿,眼底检查可见小动脉痉挛,视网膜水肿、出血或棉絮状渗出物;3、治则治法:以熄风、安神、震痉为主产后病总论很重要1、定义:产后病是指产妇在新产后及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2、产后三病: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并治“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3、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4、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5、产后病的病机:1亡血伤津;2瘀血内阻;3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6、产后三审:几乎每年必考产后病的诊断,除了运用四诊八纲外,还须根据新产后的生理、病理特点,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7、产后病的病理特点: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8、产后病注意事项:产后病的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临证时须细心体察,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选方用药,亦必须照顾气血,开郁无过于耗散,消导必兼扶脾,祛寒无过于温燥,清热无过于苦寒;同时应掌握产后用药“三禁“,即不过汗,不过下,不过利小便,以免亡阳亡阴伤津液;另,危急重症当详察,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三、产后发热1、定义:产褥期内,发热持续不退,或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2、诊断要点:高热或高热寒战、或恶寒发热、或寒热时作、或低热不退,或伴有恶露异常,小腹疼痛;3、鉴别:产后发热当与如用发热相鉴别;4、治则治法: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五、产后恶露不绝1、恶露、正常恶露与恶露不绝:恶露:妇人新产后,胞宫内遗留的余血浊液通过阴道排出体外者称为恶露;正常恶露:初为红色,继而逐渐变淡,且无特殊臭味,持续3周左右干净;恶露不绝:产后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断者称为恶露不绝;2、病因病机:冲任不固,气血运行失常所致;3、本病治疗以调气血、固冲人为主;产后恶露不绝属实者禁用破血之品;八、产后自汗、盗汗定义:产妇产后涔涔汗出,持续不止者,称为产后自汗或产后汗出不止;产后盗汗为产妇睡寐中汗出湿衣,醒来即止者;九、产后身痛定义: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十、缺乳病机:气血化源不足或肝气郁结十一、乳汁自出妇科杂病病案分析,可能有2~3个诊断1、妇科杂病的的病因:起居不慎,感受外邪;脏因亏少,情志不调;禀赋不足,气血虚弱;2、治疗以脏腑、经络、气血为核心;一、不孕症最重要,概念、诊断1、原发性不孕:女子婚后,夫妇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称为原发性不孕;继发性不孕:妇女曾孕育过,未避孕又两年以上未再受孕者称为继发性不孕;2、诊断要点:1症状:2妇检:排出器质性病变3辅检:先排出非妇科因素,再作特殊检查3、治则治法:治疗重点当种子调经二、徵瘕鉴别诊断最重要1、定义:妇女下腹有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甚或出血这,称为症瘕;症:症者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瘕者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2、鉴别诊断:1妊娠子宫、尿潴留:妊娠子宫、尿潴留等可见小腹部隆起或有包块,但妊娠子宫伴有妊娠反应等表现,尿潴留往往多急发,与症瘕迁延病情不同;2内外科症瘕:除发生部位、症状不同外,可通过妇科检查鉴别;3、治则治法:以理气、祛瘀、利湿除痰为大法;三、阴挺1、定义:妇女子宫下脱,甚则挺出阴户之外,或阴道璧膨出,前者为子宫脱垂,后者为阴道壁膨出,统称阴挺;2、病机:冲任不固,统摄无力;3、子宫脱垂程度的诊断:Ⅰ度:轻型为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未达处女膜缘;重型为宫颈外口已达到处女膜缘,未超出该缘,检查时在阴道口可见宫颈;Ⅱ度:轻型为宫颈已脱出阴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为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四、阴痒女子外阴或阴道内瘙痒,甚至痒痛难忍,或伴带下量多者称为阴痒;五、阴疮女子阴户红肿疼痛,或积结成块,甚至化脓溃破,黄水淋漓或阴户一侧积块,如蚕茧状,称为阴疮;八、盆腔炎可能出现在病案分析中1、定义: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炎症,包括子宫体、卵巢、输卵管炎症,范围较广,可局限于某一部分,也可几个部分同时发病;2、特征:腹痛、或腹痛阵作伴有发热;3、病因病机:湿热瘀阻胞宫胞络,致冲任带三脉失常;4、诊断要点1症状:下腹部疼痛,甚至剧痛,高热,白带增多,呈脓性秽臭,或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2体检:急性面容,心率加快,腹胀,全腹压痛,反跳痛或肌紧张;阴道脓性分泌物;宫颈提举痛;两侧附件压痛明显;急性盆腔炎一附院急盆清解汤:银花、连翘、败酱草、丹皮、栀子、赤芍、桃仁、公英、没药、乳香、甘草慢性盆腔炎1、病因病机:湿瘀之邪蕴于子宫、胞络,致冲任带功能失调;2、诊断要点:1)症状:下腹痛或追胀痛,或腰骶疼痛,疼痛一般不剧烈,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白带增多,月经异常,低热,不孕;2)妇检:子宫后倾,大小正常,活动受限,附件压痛,或扪及肿块;3)辅检:腹腔镜可见盆腔内炎性病变;3、慢性盆腔炎须与内膜异位症、盆腔瘀血证、慢性阑尾炎、慢性结肠炎、肠粘连;。
《中医妇科学》知识要点总结
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2)瘀阻气闭:行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三、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四、产后身痛1)血虚: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3)肾虚:补肾强腰壮筋骨-养荣壮骨汤五、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生化汤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抑肝和胃、降逆止呕-苏叶胡黄连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小半夏茯苓汤二、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三、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四、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五、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四物汤六、子淋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七、难产1)气血虚弱: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妇科杂病一、徵瘕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开郁二陈汤三、阴痒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二、不孕症1)肾虚:肾阳虚证:温肾助阳、调补冲任-毓麟归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实寒型: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型: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型: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2肾虚型:补肾调经-固阴煎3肝郁肾虚:补肾疏肝调经-定经汤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3血瘀型: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茜草、三七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五、月经过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或当归地黄引2血虚型: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或小营煎3血瘀型: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4痰湿型: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芍药茯苓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神曲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固经丸3血瘀型: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3湿热型: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型: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八、崩漏: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证: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减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3血热证: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清热固经汤:黄芩焦栀子生地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龟甲牡蛎生甘草陈棕炭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炭九、闭经: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通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十、痛经:1气滞血瘀型: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瘀汤汤或温经散寒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4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5肾气亏损型: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清热调经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2肝肾亏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十二、经行头痛:1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2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3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十三、经行感冒:1风寒: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2风热: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2血瘀: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十五、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合四神丸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十七、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阴养肺-顺经汤加牛膝或加味麦门冬汤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十八、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盐知母盐黄柏十九、经断复来:1脾虚肝郁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安老汤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止血凉血-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易黄汤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第二单元带下病一、带下过多: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阴虚夹湿: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5湿热下注: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止带汤: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二、带下过少:1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2血枯瘀阻: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第三单元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2气滞: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3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4血瘀: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三、异位妊娠:治疗以手术为主宫外孕仅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四、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或滋肾育胎丸2血热: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安胎饮或当归散3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4血瘀: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胎元饮: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杜仲陈皮五、滑胎:1肾虚:1)肾气不足:补肾健脾调理冲任-补肾固冲丸2)肾阳亏损:温补肾阳固冲安胎-肾气丸3)肾精亏损:补肾填精固冲安胎-育阴汤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3血瘀: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六、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紫苏叶木瓜七、堕胎、小产1堕胎: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陨堕者2小产: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陨堕者亦称半产3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陨堕者称为暗产八、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子宫增大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缓慢者,称为胎萎不长。
中医妇科总结(详细)
题型单选20 1题1分填空20 1题1分名词解释5个1个4分简答3个1个5分病案1个25分ps:病案是关于月经病的,诊断4分证型2分症候分析8分治则2分方药6分辅助化验检查3分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里乱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辩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一夏商周时期——《列女传》最早提出了胎教的理论二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明确指出近亲结婚对民族繁衍的危害性《内经》奠定了妇科学术理论的基础三秦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撰有妇科杂病,开船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引导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四魏晋隋唐时期——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巨著。
认为妇女体虚,受风冷之邪是妇产科疾病的主要原因。
劳伤气血、冲任之脉虚损、胞宫胞络损伤是主要的发病机理五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集宋代以前产科和妇科之大成六金元时期——刘元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治法主用寒凉张从正善用汗、吐、下三法治病,妇科疾病亦然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始生”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不摄血的妇科病症。
朱丹溪的《格致余论。
受胎论》首次明确描述了子宫的正常形态与生理功能七明清民国时期——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和唐容川的《血证论》都是关于瘀血研究的代表作。
3(1)子宫,又称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其生理功能是排除月经和孕育胎儿。
(2)阴道又称产道、子肠(3)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是指女性外阴。
玉门是指阴道口,包括处女膜的部位4月经的正常生理现象健康女子一般到14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经周期具有明显的月节律,一般为28~30天。
以月经出血的第1天为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周期,提前或延后不超过7天者仍可算正常范围。
每次月经的持续时间称为经期,正常为2~7天,多数为3~5天。
一般在经期第2~3天流血较多。
中医助理医师妇科学考试总结.doc
中医助理医师妇科学总结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一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一养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一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丹梔逍遥散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一补肾养血调经。
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一补血益气调经。
大补元煎3、血寒证1)虚寒型一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2)实寒型一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一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型一疏肝理气调经。
逍遥散2)肾虚型一补肾调经。
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一补气摄血固冲。
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型一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一活血化瘀止血。
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1)肾虚型一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一养血益气调经。
滋血汤或小营煎3)血瘀型一活血化瘀调经。
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4)痰湿型一化痰燥湿调经。
苍附导痰丸或二陈汤加茸归汤六、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一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3)湿热型一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一化瘀止血。
逐瘀止血汤七、崩漏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⑴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加减茨蓉菟丝子丸+党参、黄罠、阿胶⑵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右归丸+党参、黄罠、田七⑶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3、血热证⑴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上下相资汤⑵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_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八、闭经1)气血虚弱一益气养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加减欢蓉菟丝子丸加淫羊霍、紫河车3)阴虚血燥一养阴清热调经。
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复习提纲●总论1.《素问·腹中论》中记载的治疗血库经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3.胞宫具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4.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5.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6.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
正常经期为3~7天。
7.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8.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9.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0.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11.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12.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
13.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14.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月经病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二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试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答:①重在治本调经②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③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塞流: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
一般用于出血缓解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如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一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使身体恢复正常。
1.最有意义的检查:诊刮和病检。
●闭经1.闭经: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
中医学称之为“经闭”、“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
2.西医根据闭经部位的分为: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垂体性闭经、下丘脑性闭经、其他内分泌异常性闭经。
3.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实夹杂,补中有通,攻中有养。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精品文档1.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痛经者,又称功能性痛经。
以青少年女性多见。
2.继发性痛经: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为继发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3.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月经病小结1.鉴别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及崩漏。
答:月经先期是月经周期的缩短,在经量和行经时间上无明显改变。
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的延长,经量和行经周期正常。
而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的失常。
2.鉴别月经后期、月经过少及闭经。
答: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的延长,在行经和经量上若不合并其他病无明显改变。
月经过少主要是指经量发生改变,变少,每月低于20mL。
闭经则指是女子年满十六岁月经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月经无的来潮。
3.血瘀导致的月经病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
●带下病1.广义带下病: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因为多发生在带脉以下,故称带下病。
2.狭义的带下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
3.生理性带下:属于妇女体内的一种阴液,是由胞宫盛润于阴道的白色或透明,无特殊气味的黏液,其量不多。
见于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带下量增多而无其它不适症状者。
4.病理性带下(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1.阴道炎的鉴别①念珠菌性阴道炎——凝乳状、或豆腐渣样、质稀薄而有臭气。
外阴奇痒难忍。
②滴虫性阴道炎——灰黄或黄绿色,稀薄,或成脓性状,腥臭味,有泡沫。
③细菌性阴道病——淡黄色或血样脓性赤带,质稀。
外阴坠胀,灼热或疼痛。
④老年性阴道炎——稀薄淡黄,或赤白,甚者为脓性。
阴道烧灼感。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简述妊娠期的用药原则:俊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之。
亦称为“子病”、“病儿”、“阻病”。
1.胞阻:即妊娠腹痛,指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外着床发育。
称为“异位妊娠”。
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
宫外孕: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宫颈妊娠和子宫残角妊娠。
1.异位妊娠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其中又以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最常见。
2.病机本质:少腹血瘀实证。
3.西医学认为慢性输卵管炎是异位妊娠的主要原因(XZ)4.临床表现:①停经:多在六周左右;②腹痛;③阴道不规则流血;④晕厥与休克。
精品文档5.简述异位妊娠破裂的急症处理。
答:①患者平卧,立即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观察患者神志。
②急查血常规、血型及交叉配血,或做回收自身血准备。
③立即给予吸氧输液。
必要时输血。
④有条件者可同时服用参附汤回阳救逆,或服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以益气固脱,活血化瘀。
⑤若经以上处理休克仍不能纠正者,应立即手术。
●胎漏、胎动不安(病案分析)1.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腰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
2.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腰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3.七大流产: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完全流产、稽留流产、习惯性流产、流产合并感染。
1.流产: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
2.堕胎:凡妊娠12周以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
3.小产: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
4.暗产: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殒堕者,称为“暗产”。
5.发病机理:冲任损伤,胎结不实,胎元不固。
治疗原则:下胎益母。
●滑胎1.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屡堕”。
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褥病。
1.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出乳腺外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间,约需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又称“产后”。
2.小满月:即产后一月,即弥月。
3.大满月:即产后3月(百日)为大满月。
4.新产日:产后7日称为新产日。
5.历代医家将产后危急病症概括为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三病,即病痉、病郁冒、大便难;三急,即呕吐、盗汗、泄泻。
6.产后病的病因可概括为:①亡血伤精,②元气受损,③瘀血内阻,④外感柳荫或饮食房劳所伤。
病机:多虚多瘀。
产后“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1.产后出血:胎儿娩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称为产后出血。
2.西医产后出血常见的病因及治疗原则。
答:病因:①最常见:子宫收缩乏力;②胎盘因素:胎盘滞留、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膜残留;③软产道损伤:会阴、宫颈、阴道损伤。
④凝血功能障碍: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等。
治疗原则: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止感染。
1.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
2.生理现象:产后1~2日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而见轻微发热,而无其他症状者,此乃营卫暂时失于调和,一般可自行消退。
●产后腹痛1.儿枕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
其中因瘀血引起者,称儿枕痛。
精品文档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产后恶露不绝”。
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1.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
2.血性恶露:色鲜红、量较多,主要为血液的恶露,持续约3~7天。
3.浆液性恶露:恶露色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持续约7~10天。
4.白恶露:不含血色的恶露,约2~3周干净。
5.子宫复旧:子宫在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前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
需6~8周时间。
妇科杂病●癥瘕●盆腔炎1.概念: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称为盆腔炎。
可见于“热入血室”、“带下病”、“经病疼痛”、“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病中。
2.急性盆腔炎的分类(病理改变):急性子宫内膜炎、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盆腔腹膜炎。
不孕症: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两年而未受孕者,称为不孕症。
全不产:从未妊娠者古称“全不产”,西医称原发性不孕。
断续:有过妊娠而后不孕者,称断续,西医称继发性不孕。
月经病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或归肾丸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5)痰湿型-芎归二陈汤精品文档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3)脾虚型-归脾汤四、月经过多:保举笑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1)肾虚型-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原地红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2)脾气虚型-归脾汤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1)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2)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3)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精品文档九、闭经:四人血重阴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6)寒凝血瘀-文静唐(妇人大全)十、痛经:圣清调少膈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6)阴虚内含-文金堂(金匮要略)经行泄泻:健身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合四神丸经行吐衄:清静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或加味麦门冬汤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胃虚痰滞-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经行头痛:通林珍肝火证:羚角钩藤汤血瘀证:通窍活血汤痰湿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采金菊精品文档风寒:荆穗四物汤风热:桑菊饮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经行身痛:趁痛补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经行浮肿:淤八肾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经行口糜-阴虚火旺-知柏地黄汤胃热熏蒸-凉膈散经行风疹块血虚-当归饮子风热-消风散经行发热肝肾阴虚-蒿芩地丹四物汤血气虚弱-补中益气汤瘀热壅阻-血府逐瘀汤经行情志异常-心血不足-甘麦大枣汤肝经郁热-胆汁逍遥散痰火上扰-生铁落饮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精品文档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绝经后骨质疏松1)肾精亏虚-左归丸2)阴虚内热-知柏地黄丸3)阴阳两虚-二仙汤+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杜仲、茯苓4)脾肾两虚-大补元煎十三、带下病——1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2带下过少:归营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十四、妊娠病一、妊娠恶阻:香橘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1血虚:当归芍药散2气滞:逍遥散3虚寒:胶艾汤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异位妊娠:手术为主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1)肾虚:寿胎丸2)血热:保阴煎精品文档3)气血虚弱:胎元饮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滑胎:石桂英固气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肾精亏损:育阴汤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脾肾虚弱:安奠二天汤血热:保阴煎合二至丸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子肿:武术天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到柏林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十五、产后病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三、产后腹痛:宁化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精品文档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六、缺乳:通漏下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七、产后抑郁-心脾两虚-归脾汤瘀血内阻-调经散肝郁气结-逍遥散十六、妇科杂病一、癥瘕:香附黄肾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二、急性盆腔炎:五仙活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理冲汤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1)肾虚:精品文档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三、阴痒:柏地龙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四、阴疮:龙阳热毒:龙胆泻肝汤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五、子宫脱垂:补中元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肾虚:大补元煎+黄芪脏躁:1、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