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梅雨区1960—2014年夏季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区域地理-中国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区域地理-中国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是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降水分布和主要来源是夏季风
• (地图册162页)
• 影响: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内陆愈

原因: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影响:北方的春旱,夏涝, 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口诀: 五月登陆到南岭 六月江淮雨不停 华北东北七八到 九月回头把家回
• 梅雨:是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 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 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区别:涝灾因本地降水过多而造成

洪灾则是因客水入境而造成
• 涝灾:由于本地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 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
• 洪灾: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客水入境而造 成的灾害.
•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 雨季短 南方:降水多 雨季长
干燥
植被(生物)不同

水文不同,土壤不同,地貌

不同
• 季节变化:分配不均

集中在5~9月的夏秋季节
• 原因: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
• 年际变化: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 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降水的时间变化
• 降水年际变化原因: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造成的
• 影响:口诀:北涝南旱 北旱南涝 当夏季风势力较强时,会推动雨带快速的向北移动,
• 这段时间里多雨阴湿,衣物容易受潮发霉,因此又俗称"霉雨 ".
• 伏旱:伏旱是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的旱象。属夏 旱中某一时段的旱情,因这期间正处于伏天,故称“伏 旱”。

江南雨季降水季节内演变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

江南雨季降水季节内演变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

江南雨季降水季节内演变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詹丰兴;章开美;何金海;章毅之;尚可【摘要】In this study,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rainy season of Jiangnan (24-30°N,110-120°E) and its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are researched,using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61-2008,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astern China.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A significant twin-peak feature in the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Jiangnan is demonstrated,with mid-April and mid-June as the twin-peak periods.The peak precipitation first appears in Jiangnan in mid-to late April,then extends southward.Southern China reaches its peak precipitation period in early to mid-June,after which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center moves northward,and Jiangnan experiences the second precipitation peak in mid-to late June.Meanwhile,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Jianghuai area(32-35°N) shows a single peak type.The first peak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 appears very early,and this is the first sign of the rainy season in eastern China.The second peak i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ain rain belt moving northward.2)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regional averaged twin-peak precipitation in Jiangnan and actual precipitation is 0.69,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twin-peak precipitation shows the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features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 mainly depends on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of the bimodal peak in the rainy season(April-June),and this also shows that the twin-peak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Jiangnan area can reflect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ual precipitation.3) The twin-peak precipitation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 displays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The interannual periods are found every 2-3 years,and strong signals are mainly centeredin the late 1960s to 1970s and mid-1980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while the interdecadal periods are shown every 8-10 years on the whole time domain,and their strong signals are centered in the early 1980s to late 1990s.4) On the interdecadal scale,although the intraseasonal features of precipitation display a significant twinpeak precipitation pattern in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also show skipped-significant features.A twin-peak precipitation pattern is notable in the 1960s,1980s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while in the 1970s and 1990s the twin-peak pattern is insignificant.%利用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在对比我国东南部各地区气候态降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江南地区(110~120°E、24~30°N)雨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江南雨季气候态降水的季节内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型特征,两个峰值集中期分别是4、6月中旬前后.4月中下旬第一个降水峰值率先出现在江南地区,之后峰值降水南移,于6月上中旬华南地区达峰值集中期,之后强降水才逐渐北移,6月中下旬又回至江南地区,使江南地区降水达第二个峰值集中期.2)我国江南地区区域平均的双峰降水与4 6月的实际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69,这表明双峰型降水确实反映了江南雨季降水的季节内演变特征.3)江南雨季降水双峰型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年际变化周期为2~3a,强信号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以及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年代际变化周期约为8~10a,在整个时间域上都存在,最强信号集中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4)年代际尺度上,江南雨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双峰型态)具有隔代显著的特征,即20世纪60、80年代及21世纪初双峰型特征显著,而20世纪70、90年代双峰型特征不显著.【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17(040)006【总页数】10页(P759-768)【关键词】江南雨季;双峰型;季节内变化;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作者】詹丰兴;章开美;何金海;章毅之;尚可【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江西省气象局,江西南昌330096;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江西南昌33009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江西省气候中心,江西南昌33009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江南地区主要指包括江西、湖南、福建大部、浙江南部,即24~30°N范围内的我国东南部地区。

基于广义帕累托分布的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重现期研究

基于广义帕累托分布的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重现期研究

基于广义帕累托分布的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重现期研究牟婷婷;林爱文;方建【摘要】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75个站点1960-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选取最大日降水量作为极端降水指标,采用广义帕累托分布模型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降水重现期.将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时间上分为1960-1980年和1981-2012年两个时间段,分别模拟十年一遇、二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极端降水重现期的最大日降雨量.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区在相同重现期最大日降水量有显著区别.在不同重现期内,均是汉江流域最大日降水量较低,而长江中游干流和鄱阳湖区域最大日降水量较高;同时,在相同重现期内,不同时间段降水也有差异,1981-2012年重现期最大日降雨量平均比1960-1980年重现期最大日降雨量高5%左右.【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4页(P42-45)【关键词】帕累托分布;极端降水;重现期;长江中下游【作者】牟婷婷;林爱文;方建【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引言极端降水事件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剧,全球范围极端降水事件及其导致的灾害呈增加的趋势。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也是经济、教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又是我国降水量最多,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在盛夏江淮梅雨季节,常常出现一些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大的连续性强降水,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研究该地区极端降水重现期对抗洪救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水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刘小宁[1]研究了我国暴雨频数及最大日降水强度时空分布特征;苏布达[2]等揭示了自80年代中期以来,长江流域极端降水出现显著增加的趋势,突出表现在中下游地区;Tao Gao[3]通过趋势分析的方法得到长江流域极端降水在1980年前后有显著变化。

高考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正常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

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

"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

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

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早梅雨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

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

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

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

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

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

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

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迟梅雨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

夏季长江中下游流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的环流异常特征及其与非极端事件的比较

夏季长江中下游流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的环流异常特征及其与非极端事件的比较

降水事件进行合成分析 ,比较 了不 同百分位 降水事件 的环流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 :长江中下游地区流域性极端 日降水量 的 9 9百分位 阈值为 2 5 mm/。各类 降水事件在 梅雨汛期 出现频率较高 。19 d 9 0年代 以后 的极端 日降水 事件 明显偏多 。在各百分位 降水事件 中 ,在对 流层 中 、低层 ,长 江中下游地区均受气旋性异常环流控制 ,但对
流层高层异常环流特征 明显 不同。无论在低层 还是高层 ,极 端事件的异常环流 比非极端事件 的异 常环 流强 。不
同百分位 降水事件 的水 汽主要来 源亦 有所不 同。 极端 降水 事件 中 , 由孟加拉湾直接辐散 至长 江流域 的水汽较强 ,
而在非极端降水事件 中 ,则是来 自南海地 区的水汽 明显偏 强。非绝热加热率 < >、< > Q 与< 一 Q > Q > < 2 的异常
收稿 日期 :2 1—20 ;修 订 日期 :2 1.8O 0 01—3 0 1 .1 0
基金 项 目 :国家 科技 支撑 计 划项 目课 题 ( 0 7 AC 9 0 2 0B 2 B 2);江苏 省 “ 蓝工 程创 新 团 队”项 目共 同资助 青 通讯 作者 :管 兆 勇 ,男 ,江 苏省 人 ,教 授 ,研究 方 向 :气候 动 力学 。Ema :gaz@n i . uc — i un y use . l td n
38 6






成 该 区域 的强 降水 事件 [ 】印度 洋偶极 子(OD) 。 I
8 5~9 0百 分位 降水 事 件 以及 7 5—8 O百 分位 降 水
与我国 6 —8月汛期降水的相关关系较好[] ¨。在
L f 年有 负 I D 事件伴 随发生 时 ,长 江 中下 aNia i O

淮河流域极端旱涝特征分析

淮河流域极端旱涝特征分析

淮河流域极端旱涝特征分析吴永祥;姚惠明;王高旭;沈国昌;施睿;侯保灯【摘要】The rainstorm, flood and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and weather process of extreme drought and flood events in Huaihe River Basin were analyzed using historical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serial information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and the general law was concluded that extreme drought and flood events occurred randomly and alternately in the area.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drought and flood event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during 1470-2010 was propinquant, 46 times and 63 times respectively, and averagely the extreme event occurred every 5 years. It was proposed that the most direct factor causing extreme flood or drought events was excessive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in Meiyu period, and the root cause was the seasonal anomalies of westerly circulation and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in medium and high latitude.%利用淮河流域历史水文气象、水旱灾害受灾成灾等系列资料,分析了极端旱涝的暴雨、洪水、洪灾和干旱灾害特征,以及天气成因,揭示了交替随机发生极端旱涝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1470-2010年淮河流域发生的极端旱涝分别为46和63次,平均5a发生1次极端早涝;梅雨期降水量的极端偏多(或偏少)是形成极端洪涝(或干旱)最直接的因素;中高纬度西风环流和副高的季节性异常是发生极端洪涝(或干旱)的根本原因.【期刊名称】《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5页(P149-153)【关键词】极端洪涝;极端干旱;淮河流域【作者】吴永祥;姚惠明;王高旭;沈国昌;施睿;侯保灯【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16淮河流域位于我国气候湿润与半干旱过渡带,淮河南部具有南方气候特征,温暖多雨;淮河北部则具有北方气候特征,寒冷少雨,极端旱涝事件发生频繁.根据淮河流域郑州、信阳、阜阳、蚌埠、临沂、菏泽、徐州、扬州站的旱涝等级[1]及1971—2010年5—9月的雨量资料,首先按淮河流域旱涝级别标准[1]建立各站1971—2010年的旱涝等级,然后运用区域旱涝等级评定法[2]综合评价淮河流域的旱涝等级,定义当淮河流域旱涝指数k2>1.4时即为淮河流域发生了极端洪涝,当k2<0.6时即为淮河流域发生了极端干旱.经综合分析,从1470—2010年,淮河流域发生极端洪涝63次,平均8.6 a发生 1 次,2 连年 10 次,3 连年、4 连年各 1 次,其中 1552,1569,1593,1631,1659,1709,1730,1755,1819和2003年特别严重,尤其是1593年大洪灾,为1470年以来最严重洪灾[3].1593年淮河流域从4—9月连续降雨达半年之久[3],许多地区多次普降大雨和暴雨,洪灾遍及全流域,洪汝河、沙颍河、涡河、淮河干流、淮南、沂沭泗水系等洪灾尤为严重,并导致1594年春还有百姓啃吃树皮,甚至人吃人的极端惨象.从1470—2010年,淮河流域发生极端干旱46次,平均11.8 a发生1次,2连年5次,3连年2次,4连年1 次,其中1639,1640,1641,1785,1856,1944,1966 和1981 年尤为严重,而 1640 年大旱灾为 1470 年以来最严重旱灾[4].1640年淮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时发生严重干旱[4],淮河干旱造成全流域饥荒,豫中南、鲁、皖、苏大部还出现了蝗灾,农作物普遍严重被毁,泰州还出现河流断流现象.淮河流域的极端旱涝年时序分布见图1,可见其极端旱涝是交替随机发生的.图1 淮河流域1470—2010年极端旱涝年时序分布图Fig.1 Time series distribution of extreme drought and flood years in Huaihe River basin from 1470 to 20101 极端洪涝特征分析1.1 极端暴雨特征淮河流域暴雨一般发生在6—9月,暴雨最早可发生在4月,最迟则出现在10月,但形成流域极端洪灾的暴雨过程多发生在梅雨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其特点是暴雨量异常偏多、梅雨期超长,如1954,1991,2003和2007年最大30 d雨量为7月多年平均值的2~3倍,梅雨历时长达1~2个月[3,5-7].淮河上游、洪汝河与沙颍河上游及沂沭河上游的山丘与平原交界区是暴雨高值区[8],其暴雨频次多、量级大.淮河的深山区、浅山区、平原区、沿海区均可发生极端暴雨,如1954年7月大别山深山区吴店24 h雨量达430 mm,1975年8月淮北浅山区林庄24 h雨量达1 060 mm,1953年9月平原区江都六闸24 h雨量达447 mm,1965年8月沿海区大丰闸24 h雨量达672.6 mm.淮河流域极端暴雨较为集中,3 d降雨量往往集中在24 h内,如“75.8”林庄台风暴雨,24 h雨量(1 060 mm)占3 d雨量(1 605 mm)的66%;“00.8”响水口台风暴雨,24 h雨量(825 mm)占3 d雨量(877 mm)的 94%[8].1.2 极端暴雨天气成因淮河流域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和台风[8],其中涡切变型是梅雨期主要天气系统,占50%以上,其次是台风型,占20%以上.6月下旬副高首次北跳,造成江淮梅雨期西南低涡沿切变线不断东移,产生连续暴雨过程.当梅雨期亚欧中高纬高空环流形势稳定少动、副高脊线维持在20°N~24°N之间、西伸脊点比常年位置偏西时,淮河流域连续受到江淮切变线、低空急流西南涡等多种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产生持续性极端暴雨,降水量显著增多,如1954,1991,2003和2007年梅雨期流域性极端暴雨.梅雨期后,副高二次北跳,流域受副高或大陆高压控制,暴雨减少.因此,淮河流域极端暴雨多由梅雨期切变线、低空急流、低涡等组合天气系统持续发生异常造成.1.3 极端洪水特征淮河流域的洪水主要发生在6—9月,极端洪水集中发生在7月和8月.由于地形及河流、湖洼调蓄作用的不同,流域内各河的洪水过程差别很大.淮河干流上游、淮南山区和洪汝河与沙颍河山区河流、沂沭泗水系上中游各河,河道比降大、洪水汇集快、洪水过程涨落较陡,历时较短、洪峰尖瘦.淮河水系北部平原支流、淮干中下游、沂沭泗水系中下游,因沿淮湖洼、洪泽湖、南四湖、骆马湖等湖洼的调蓄影响以及平原河道比降平缓的原因,洪水过程涨落平缓,历时较长,峰型矮胖,发生极端洪水时,历时显著加长,多为复式洪峰,峰值相对不高但洪量很大,如1931年极端洪水,6月中旬洪水起涨,7月底或8月初出现最高洪水位,10月底或11月上旬洪水消落至正常水位,期间出现多次洪峰,洪水过程历时为正阳关124 d、蚌埠146 d,最大120 d洪水总量为正阳关494亿m3,蚌埠621亿m3. 淮河流域洪水的年际变化很大,如淮河干流吴家渡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954年达到11 600 m3/s,而1978年因极端干旱河道断流近7个半月;沂河临沂站1957年为15 400 m3/s,1989年(12 m3/s)的1 200多倍.淮河流域洪水来源区与暴雨空间分布相一致.淮河水系极端洪水主要来自中上游山丘区,如1954年大洪水洪泽湖以上30 d洪量483亿m3,其中山丘区占洪泽湖来水量41%(山丘区集水面积仅占12%);平原区占59%(平原区集水面积占88%).沂沭泗水系极端洪水中,沂沭河来水主要是沂蒙山区;南四湖和运河地区来水主要是平原区,如1957年极端洪水骆马湖以上30 d洪量为214亿m3,其中沂沭河占骆马湖同期来水量34%(集水面积占29%);南四湖及运河区占66%(集水面积占71%).1.4 极端洪灾特征淮河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受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3种过渡带的影响,旱涝灾害发生频繁.自黄河1194年夺淮以来,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更加剧烈.1470—2010年淮河流域极端洪涝灾害平均8.6年发生1次.1949年以来,淮河经过系统治理,洪灾损失已显著减少,特别是1991年以来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实施,使流域洪涝灾情得到更有效控制,如2003年发生的流域性极端洪水,虽然洪水比1991年大但洪涝成灾面积和经济损失比1991年减少15%以上.尽管如此,由于孕灾气候特征、特定的地理因素以及不对称的水系分布等自然条件难以改变,淮河仍会出现极端洪涝灾害,如2003年流域性极端洪灾损失仍达286亿元.根据淮河流域1949—2003年及2007年洪灾成灾面积资料统计,累计成灾面积为9 186万hm2,超过400万hm2的有4 a,其中有3 a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平均约15 a发生1次,1963年成灾面积高达675万hm2,超过多年平均4倍.不同年代平均成灾面积先降后升,50—60年代为200万hm2,70年代最小为100万hm2,80—90年代为150万hm2.2 极端干旱特征分析2.1 极端干旱降水特征根据淮河流域1951—2010年逐年年降水量距平分析,在60年实测系列中,流域年降水量距平小于-0.20的有8 a,小于-0.24 的有 6 a,其中 1966 年月降水距平 3,12 月为正,4 月为-0.11,其余 9 个月均在-0.24以下,8,9 月则低达-0.70;1978 年月距平有 9 个月在-0.21 以下,1,4,9,12 月低于-0.61;1986 年月距平12 月为0.29,1—11 月均为负距平,1,2,4,11 在-0.46 以下;2001 年 3—11 月持续负距平,3,4,5,9,11月低于-0.55.可见淮河流域极端干旱年的年降水量严重偏少,年内连续多月降水偏少3~5成以上,旱情发展迅速,旱灾损失巨大.1951—2010年期间淮河流域极端干旱分别发生在1966,1978,1986和2001年,时间间隔8~16 a,发生十分频繁,按照这种趋势,下次极端干旱年估计在2013年前后将会发生.2.2 极端干旱天气成因与洪涝不同,干旱不具有突发性,它有一个逐渐形成、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极端干旱的突出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引发的旱灾损失大.干旱的形成原因极其复杂,既有降水、地理条件等自然影响因素,也有经济社会等人为影响因素,但在各种因素中降水量偏少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因素.淮河流域降水量的大小与大气环流变化有密切关系.淮河北部夏季降水极少时,中纬度西风环流偏北,副高在北抬西伸的过程中,副高控制淮河流域,造成燥热少雨天气,形成干旱.淮河南部的干旱主要与梅雨期的锋面天气以及副高的强弱紧密相关,淮河南部干旱严重时,受盛夏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梅雨期降水量严重偏少,甚至形成“空梅”或“枯梅”,导致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干旱发生和发展迅猛;副高控制时间越长,则梅雨量越少,高温持续时间也越长,干旱也越严重,如1966,1978和2001年6,7月月降水量偏少20% ~50%,因此梅雨期降水量偏小是形成夏季极端干旱的关键因素.此外,当副高偏弱,东亚沿海槽稳定少动时,江淮地区在沿海槽槽后西北气流的控制下,缺乏水汽来源,流域持续少雨,容易导致淮河流域秋、冬、春季旱情的持续发生和发展,造成长期干旱灾害,如1976年秋季至1977年春季淮河中上游秋冬春持续干旱.2.3 旱灾特征分析淮河流域1949—2000年受旱面积、成灾面积[10]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83万hm2、150万hm2,其中受旱面积500万hm2以上的年份有10 a.以1970年为界,旱灾在后期(即1971—2000年)发生7 a,超过前期(即1949—1970年)3 a的2倍多,如1966年极端大旱发生在前期,1978、1986年极端大旱则发生在后期.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段的流域多年平均受旱、成灾面积分别为 191.4万 hm2,119.3万 hm2和 349.7万 hm2,172.0万hm2,后期受旱、成灾面积分别是前期的1.8倍和1.5倍.可见,淮河流域的旱灾后期比前期更严重.淮河流域的受旱率、成灾率[10]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4.3%和7.6%,与七大流域相比,排在黄河(19.7%,13.5%)、松辽(15.1%,8.4%)之后,居第3 位,受旱率超过海河流域(12.6%),成灾率与海河流域(7.7%)相当.2.4 旱灾变化趋势淮河流域不同年代的平均受旱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8%增长到80年代的19%,各年代际平均增长约4%,90年代比80年代增长2%,达到21%;不同年代平均成灾率由50年代的5%增长到60—70年代的7%,80—90年代超过10%.因此,淮河流域的干旱灾害随年代增长的趋势非常显著.1949—2000年淮河流域年降水量呈较弱的减少趋势,而受旱率与成灾率则呈稍强的增多趋势.可见流域旱灾的增多趋势与流域降水的减少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但旱灾的增多趋势更明显.3 结语(1)淮河流域是旱涝发生极为频繁的地区,从1470—2010年,共交替发生极端洪涝63次、极端干旱46次,极端洪涝和干旱的发生频次基本相当,平均5 a发生1次极端旱涝.极端旱涝造成的灾害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灾害损失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挑战,加强极端水旱灾害的研究可为流域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2)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东中部气候湿润与半干旱过渡带,极端旱涝的发生与中纬度西风环流强度和副高强度的季节性演变异常有密切的关系.极端洪涝多发生在盛夏梅雨季节,多由西太平洋暖湿气团与北方南下冷空气相峙而产生.夏季发生极端干旱时,淮河流域通常为副高所控制,形成“空梅”或“枯梅”;秋、冬、春季极端干旱时,副高偏弱,东亚沿海槽稳定,流域为槽后西北气流控制,持续干旱少雨.(3)降水量极端偏多(或偏少)是形成极端洪涝(或干旱)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淮河流域的极端洪涝多发生在梅雨期,其梅雨历时多长达1~2个月以上,大范围连续暴雨过程次数多,降水总量异常偏多.极端干旱多为大范围连季甚至全年持续少雨,降水总量异常偏少.由旱涝引发的水旱灾害的共同特点是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灾害损失大,尤其是当发生连年极端水旱灾害时,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极其严重,这对防汛与抗旱都是严峻的考验.参考文献:[1]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1:321-332.(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Atlas of drought and flood distribution in China for the recent 500 years[M].Beijing:SinoMaps Press,1981:321-332.(in Chinese))[2]钟兆站,赵聚宝.河南省境内淮河流域历史时期旱涝等级序列的重建[J].灾害学,1994,9(3):67-71.(ZHONG Zhaozhan,ZHAO Ju-bao.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grade sequence in Huaihe River Basin of Henan Province[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1994,9(3):67-71.(in Chinese))[3]胡明思,骆承政.中国历史大洪水(下卷)[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23-26,333-337.(HU Ming-si,LUO Cheng-zheng.The floods in Chinese history(B)[M].Beijing:China Bookstore.1992:23-26,333-337.(in Chinese))[4]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水旱灾害[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291.(The Office of State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Headquarters,Nanjing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Institute of MWR.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n China [M].Beijing:China WaterPower Press,1997:291.(in Chinese))[5]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1991年淮河暴雨洪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47-48.(Huaihe River Commission of MWR.The rainstorm flood in Huaihe River in 1991[M].Beijng:China WaterPower Press,2010:1,47-48.(in Chinese))[6]水利部水文局,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2003年淮河暴雨洪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2,53-55.(Bureau of Hydrology of MWR,Huaihe River Commission of MWR.The rainstorm flood in Huaihe River in 2003[M].Beijng:China WaterPower Press,2006:1-2,53-55.(in Chinese)) [7]水利部水文局.2007水情年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67-69.(Bureau of Hydrology of MWR.Hydrological information annual report of 2007[M].Beijing:China WaterPower Press,2008:67-69.(in Chinese))[8]王家祁.中国暴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41-42.(WANG Jia-qi.Rainstorms in China[M].Beijing:China WaterPower Press,2002:41-42.(in Chinese))[9]水利部水文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暴雨统计参数图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28-29.(Bureau of Hydrology of MWR,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Atlas of statistical parameters of rainstorms in China[M].Beijing:China WaterPower Press,2006:28-29.(in Chinese)) [10]张世法,苏逸深,宋德敦,等.中国历史干旱[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8:3,18.(ZHANG Shi-fa,SU Yi-shen,SONG De-dun,et al.The drought in Chinese history[M].Nanjing:Hohai University Press,2008:3,18.(in Chinese))。

中国持续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未来预估

中国持续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未来预估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土地利用和城市化
土地利用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也会 对极端降水事件产生影响,如城市 化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和局地气候变 化等。
03
中国持续极端降水事件
定义与识别
定义
持续极端降水事件是指某一地区在短时间内(通常为一天或 数天)出现远高于正常水平的降水量,造成洪水、泥石流等 自然灾害的现象。
识别
持续极端降水事件通常由气象部门根据实时的气象观测数据 和指标进行识别和判断。例如,中国气象局会根据多个气象 站点的观测数据,结合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趋势进行判断。
季节变化
不同地区的季节性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如华 南地区的夏季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是影响中国极端降水 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室气 体排放和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 导致了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加。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也对极端降水事件产生 影响,如厄尔尼诺现象和季风等 。
05
应对策略与建议
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01
建立完善的极端降水监测网络
通过布局高密度的观测站点,实现对极端降水的实时监测。
02
研发先进的预警模型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能够准确预测极端降水的模型。
03
提供实时预警信息
通过媒体、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极端降
水预警信息。
灾害风险管理措施
持续时间
考虑极端降水的持续时间,因为长时间的 降水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风险。
频率和强度
分析极端降水的频率和强度,以衡量风险 。
空间分布
分析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以了解哪些地 区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
风险等级划分与应对措施
低风险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地理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地理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地理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小明周末想去当地书店看书,他在骑行去书店的途中,看到前方有如下交通指示牌(如图),此时北京时间大约为10时。

据此完成1~2题。

1.书店位于贤士一路与阳明路交会处,小明想走贤士一路,他的行进路线应为A.走贤士二路向西至贤士一路B.走贤士二路向北后沿贤士一路向西C.过贤士二路向西至贤士一路后向南D.过贤士二路向西至贤士一路后向北2.此刻全球旧的一天与新的一天的范围比约为A.5/7 B.7/5C.5/12 D.7/12桥梁、隧道是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常见形式。

在较长隧道(数千米)施工时,为提高工程效率,人们会开挖竖井、斜井等进行辅助。

如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山区沿隧道施工示意图及该山区等高线示意图(等高距50米)。

该地岩层以石灰岩为主,多褶皱发育。

据此完成3~5题。

3.该工程施工中,开挖竖井和斜井的主要作用是A.通风透气B.安放通信设备C.自流排水D.加快施工进度4.与竖井开挖方式相比,图中开挖斜井的主要原因是A.降低施工难度B.减少开挖总量C.获得更佳采光D.保护山顶景观5.图中隧道未直线修建的原因可能是A.增加洞内汽车容量B.为将隧道连通一体C.提醒司机谨慎驾驶D.避开地质复杂地段到新疆研学旅行的小明用手机拍下了赛里木湖日出的美景,并同时分享给了远在巴西利亚(15°47'S,47°56'W)的爸爸。

图1示意赛里木湖位置,图2为小明拍摄的景观图。

据此完成6~7题。

6.小明拍摄时所处的最佳景点位置是A.金花紫卉B.点将台C.三台古驿D.亲水滩7.小明的爸爸收到小明分享的赛里木湖日出美景时,巴西利亚A.晨曦初露B.午日似火C.夕阳西下D.夜色浓重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西部,是在山崖上开凿而成,三面与岩体相连,所有洞窟均为单侧开口。

(2021年整理)我国雨带推移规律及影响

(2021年整理)我国雨带推移规律及影响

(完整)我国雨带推移规律及影响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我国雨带推移规律及影响)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我国雨带推移规律及影响的全部内容。

我国雨带推移规律及影响我国雨带的形成及春旱、梅雨、伏旱等天气现象的形成,要与高中所学的锋面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用高中所学原理去理解,就会容易得多。

1、雨带的形成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陆地上的冷空气相遇,暖湿气流上升到冷空气之上,形成锋面雨带,雨带推移到哪里,哪里就进入多雨时期,其未到达或离开地区则处于少雨的干旱时期。

2、雨带的推移规律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5月份:夏季风北进——影响华南地区(南岭一带)6月份:副高西伸北进,雨带移动到长江流域,在江淮地区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7、8月份:副高继续西伸北进,雨带移动到华北和东北地区,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

(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9月份:夏季风南退,9月份,雨带开始南移10月份:雨季结束3、夏季风与我国的旱涝灾害之间的关系:正常年份,雨季到来时间适中,降水量适中,风调雨顺。

异常年份:当夏季风势力偏强的年份,进的早,退的迟,雨带会迅速移动到华北和东北地区,给我国南方带来干旱灾害,北方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当夏季风势力偏弱的年份,进的迟,退的早,雨带长期滞留在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降水不足,使得南方出现洪涝灾害,北方出现干旱灾害.4、春旱、梅雨、伏旱的形成(1)春旱:春末夏初,华北一带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需水量大,因此形成春旱。

近50年来淮河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统计特征_佘敦先

近50年来淮河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统计特征_佘敦先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第66卷第9期2011年9月V ol.66,No.9Sept.,2011收稿日期:2011-05-16;修订日期:2011-06-0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2010CB4284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25)[Foundation:National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No.2010CB428406;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071025]作者简介:佘敦先,男,安徽芜湖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研究。

E-mail:shedunxian@通讯作者:夏军(1954-),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1624M)。

E-mail:xiaj@1200-1210页近50年来淮河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统计特征佘敦先1,2,夏军1,张永勇1,杜鸿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摘要:以淮河流域27个气象站点1960-2009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为基础,选取年最大降水量序列(AM)和超门限峰值序列(POT),分析淮河流域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淮河流域降水极值的统计特征。

研究发现:过去50年,淮河流域大多数站点年最大日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少数站点有减少的趋势,但增加和减少的趋势均不明显。

从单个气象站点50年降水序列来看,年最大日降水事件发生的时间大多集中于20世纪60-70年代,且以汛期居多。

利用L-矩法、K-S 检验等方法,发现GEV 和GP 分布分别能够较好的拟合AM 和POT 序列。

通过计算比较在不同重现期水平下的降水量,发现POT 序列及其对应的GP 分布能够更好的模拟淮河流域极端降水序列。

梅雨季节的气象特征

梅雨季节的气象特征

梅雨季节的气象特征梅雨,又称为“入汛”,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一个气象现象。

每年6月至7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天气阴雨连绵,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

梅雨季节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梅雨季节的气象特征。

1. 梅雨季节的成因梅雨季节的成因与东亚季风密切相关。

夏季,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形成准静止锋,导致该地区降水增多。

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梅雨季节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而拉尼娜现象发生时,降水偏少。

2.1 降水特征梅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大,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0%~50%。

降水形式以阵性降水为主, daily rainfall intensity较大,暴雨和雷雨天气较多。

据统计,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梅雨降水量约为400~700毫米。

2.2 气温特征随着梅雨季节的到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逐渐升高。

梅雨季节平均气温约为26℃~30℃,高温高湿天气较多。

此外,梅雨季节夜间气温较低,日较差较大。

2.3 湿度特征梅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空气湿度较大,相对湿度一般在80%以上。

高湿度导致人体感觉闷热,容易引发中暑、感冒等疾病。

2.4 风速特征梅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风速较小,以静风或微风为主。

风速小于2级的静风天气占比较高,不利于空气流通,进一步加剧了高温高湿天气的程度。

3. 梅雨季节的影响3.1 农业生产梅雨季节对农业生产具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适量的降水有利于作物生长;另一方面,过多的降水容易导致农田积水,引发作物病害和生长不良。

此外,梅雨季节的高温高湿天气还容易导致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

3.2 水资源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有利于补充地下水和水库蓄水。

然而,部分地区降水过多,容易导致洪水、城乡内涝等灾害。

江淮梅雨期降水南北反位相分布与大气准双周振荡

江淮梅雨期降水南北反位相分布与大气准双周振荡

58 1






亚副热带夏季风偏弱 ,西太副高和 2 0 P 0 a南亚 h 高压位置偏南 ,“ 南旱北涝” ,情况基本相反 。 年
况 ,而且直接与江淮地 区旱涝灾害的形成与持续
有 密切 关 系 。以前 的研 究 大都 关 注 于江淮 全 流域
英等[的研究指 出江淮地 区除了整体偏涝或偏旱 】 之外 ,还存在以长江为界的反位相分布特征 。例 如 , 91 19 年通常被认为是江淮流域涝年 , 但是仔 细分析可 以发现长江 以南 的降水量其实是偏少
文 章 编 号 : 10 —9 52 1 )40 1—0 0 44 6 (0 20 —5 7 1
江 淮 梅 雨 期 降水 南 北 反 位 相 分 布 与大 气 准双 周 振 荡
尹 志聪 一,王亚非 2 ,袁 东敏 。 ,谢庄
(. 京市 气 象局 ,北 京 10 8 ; 2 1北 0 09 .中国气 象科 学 研究 院 灾害 天气 国 家重 点实 验 室 ,北京 10 8 00 1 3 .中 国气 象局 华风 气 象影 视信 息集 团 ,北 京 10 8) 001
传播到 3 N 以北 ,同时存在强烈 的水 汽通量 辐合从 中高纬度 向南传播到 江淮 流域 。而在 “ 0o 南涝 北旱 ”年 ,
准双周的水汽输送所能 到达 的纬 度明显偏 南 ,来 自中高 纬度 向南 传播的水汽通量辐合也不显著 。()“ 4 南早北 涝”年降水正位相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简称 西太副高) 脊线位于 2 N 以北 ,8 0h a 频反气旋的位置 2。 5 P 低 相对于 “ 南涝北旱 ”年偏北 ,调 节西太副高进入南海位置也偏北 。南海 和江淮 上空的准双周垂直速度异常位 置整体偏北 ,第 3 位相 的上 升运 动和第 7位相 的下沉运动都位于 3 N 以北 ,南海的垂 直速度异常也主要位 0。 于南海北部 ,而在 “ 涝北 旱”年 ,准双周垂直速度异 常的分 布偏南 。 南

高中地理我国雨带推移

高中地理我国雨带推移

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肥城市第二高级中学陈杰271605我国东部夏秋季节的雨带实际上是冷暖气流交汇形成的锋面。

形成这一锋面的冷空气为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西北风和北风。

暖空气主要有两支,一支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一支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

这里的暖空气即为我们所说的夏季风。

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5月中旬,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此时我国华南地区开始进入雨季。

如图1图1 我国东部雨带5月主要雨带图6月中旬,夏季风进一步增强北跃,雨带随之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以及西南地区。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冷暖锋“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从而降下细雨连绵达一月之久的梅雨。

此时西南季风开始影响我国,西南季风建立以后,因青藏高原高度不足以阻止西南季风这一深厚的大气环流系统,加之西南季风厚度随着山地尤其是横断山脉的上升而不断增厚、增强。

西南季风较东南季风活动性强,影响区域范围大,沿南北走线的横断山脉深入北部,影响到太行山以西中国大部分地区。

如图2图2我国东部地区6月主要雨带图7月中旬夏季风北跃到华北和东北地区,8月中下旬为夏季风鼎盛时期,北界可达东北北部、内蒙古长城沿线,它与西北部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个一条大的雨带,带来充沛降水。

7月中旬到8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炎暑骄阳,蒸发旺盛,形成伏旱天气。

东南沿海因常受台风侵袭,降水较丰富。

如图3图3我国东部地区7——8月主要雨带图9月开始,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势力减弱迅速南撤。

10月,冬季风频频南下,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雨带随之结束。

东南季风活动从华南推进到华北约需4个月的时间,而向南撤退仅需要1个月的左右。

西南季风的来临成爆发式,从南到北只需1个月,而退却往往要几个月的时间。

如图4图4我国东部地区9月主要雨带图对于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我们也可以通过下表来掌握:以上是正常年份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因此南方雨带开始早、结束晚,雨季时间长,降雨量丰富;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晚,雨季时间短,降雨量比较少。

中国雨带的推进规律

中国雨带的推进规律

中国雨带的推进规律
中国雨带的推进规律指的是随着季节变化,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夏季风带来的锋面雨带南北移动的规律。

具体过程如下:
1. 春季:
- 通常在每年的2月至5月期间,雨带主要位于华南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份),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雨带开始缓慢向北推进。

2. 梅雨季节:
- 到了6月中旬或下旬,雨带进一步北移至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淮地区(安徽、江苏、浙江以及江西北部等地),这一时期被称为“梅雨期”,特征是连续的阴雨天气,有时会持续到7月上旬末。

3. 长江中下游伏旱期:
- 7月上旬或7月中旬,雨带继续北移至黄河流域,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往往会出现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

4. 华北、东北雨季:
- 7月底至8月初,雨带抵达华北、东北一带,这些地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5. 雨带南撤:
- 8月底至9月上旬,随着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雨带开始快速南撤,华北、东北雨季结束,而华南地区可能再次迎来雨季。

6. 秋季雨季:
- 9月份雨带主要在华南和西南地区活动,部分地区仍可能出现较强降雨。

7. 雨季结束:
- 到10月上旬,雨带基本退回至江南华南地区,随后退出大陆,标志着一年雨带推移活动的结束。

江淮梅雨实习报告

江淮梅雨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梅雨,又称“入汛雨”,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特有的气候现象。

江淮梅雨是梅雨季节中最具代表性的天气过程,其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范围广。

为了深入了解梅雨的形成机制、影响及其防治措施,我们于2023年6月至7月期间进行了江淮梅雨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理解梅雨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2. 掌握梅雨期间气象预报和预警技术;3. 学习梅雨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的影响;4. 提高应对梅雨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实习内容(一)梅雨的形成机制1. 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梅雨期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2. 副高西伸北跳:副高西伸北跳是梅雨形成的主要动力,使暖湿气流增强,有利于梅雨锋的形成和发展。

3. 梅雨锋的形成:在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和冷空气交汇处,形成梅雨锋。

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

4. 降水条件: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形成连续性降水。

(二)梅雨的影响1. 农业生产:梅雨期间,连续性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也可能导致农田渍涝、病虫害加重等问题。

2. 交通运输:梅雨期间,降水强度大、范围广,容易导致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等问题。

3. 人民生活:梅雨期间,湿度大、气温高,容易引发感冒、皮肤病等疾病。

(三)梅雨的预报和预警1. 气象预报:通过观测、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梅雨的形成、发展和结束时间进行预报。

2. 预警发布:根据预报结果,发布梅雨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措施。

(四)梅雨的防治措施1. 农业方面:合理安排播种期,加强农田排水设施建设,减轻渍涝灾害。

2. 交通运输方面:加强道路养护,提高排水能力,确保交通安全。

3. 人民生活方面:做好防暑降温、防潮防霉等措施,确保身体健康。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江淮梅雨实习,我们对梅雨的形成机制、影响及防治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994-2014年淮安市降水特征分析

1994-2014年淮安市降水特征分析

1994-2014年淮安市降水特征分析王腾飞;乔前东;夏网萍;卢波;陈佳义【摘要】根据1994—2014年淮安市盱眙、金湖、淮安区、洪泽、淮阴区、涟水6站降水资料,统计分析近21年来淮安市降水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近21年淮安市降水分布特征为南多北少,年降水主要分布在6—8月;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近21年淮安市年降水量从1996年起呈显著上升趋势;而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6—8月,占暴雨过程总数的84.4%;暴雨过程降水量南部高于中北部,而日降水强度则北部高于南部。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6 stations of Xuyi, Jinhu, Huaian, Hongze, Huaiyin, Lianshui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Huaia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94 to 2014.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south of Huaian was more than that in the north of Huaian.The main precipitation was concentrated from Jun.to Aug.;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of Huaian City had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since 1996, according to Mann-Kendall mutation test.The main rainstorm process occurred from Jun.to Aug., ac-counting for 84.4% of the total number of heavy rain process; rainstorm precipitation in southern are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 but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 was more than that in the south.【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36【总页数】4页(P206-209)【关键词】降水;暴雨;Mann-Kendall检验;特征分析;淮安市【作者】王腾飞;乔前东;夏网萍;卢波;陈佳义【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气象局,江苏淮安223200;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气象局,江苏淮安223200;江苏省淮安市气象局,江苏淮安223001;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气象局,江苏淮安223200;江苏省涟水县气象局,江苏涟水223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6淮安市地处苏北腹地,淮河下游,降水充沛,但在近年来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暴雨频繁出现,区域内农田积涝、城市内涝现象时有发生,暴雨强降水对农业生产、城市建设以及地区发展有越来越显著的影响。

1960~2013年安徽极端降水特征研究

1960~2013年安徽极端降水特征研究

1960~2013年安徽极端降水特征研究丁建隆;汪海欧;董召荣;王凤文【期刊名称】《干旱气象》【年(卷),期】2016(034)002【摘要】利用1960~2013年安徽21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分布规律及区域性极端日降水环流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安徽近54 a持续干燥指数(CDD)呈微弱下降趋势,其余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中淮北持续干燥指数(CDD)下降显著,江南极端降水量(R95p)、5 d最大降水量(RX5day)、日降水强度(SDII)上升显著,而江淮之间各指数变化趋势较弱;(2)空间尺度上,极端降水量(R95p)由北向南逐渐增大,5 d最大降水量(RX5day)除蒙城和滁州外分布情况与R95p相似,持续干燥指数(CDD)则相反,平均日降水强度(SDII)在安徽北部和西南部较大,中部较小;(3)安徽极端降水量主要空间分布类型为整体一致型、南北差异型和淮北、淮南与江淮差异型;(4)安徽省极端日降水量95%和99%分位阈值分别为25.52 mm/d和39.06 mm/d,年际变化呈微弱的上升趋势,5~8月是极端日降水的多发期,尤其是6月下旬至7月中旬;(5)春季,安徽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发生受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活动影响;夏季,副高较强,低层安徽处于上升运动区,南海、孟加拉湾水汽由西南气流输送至安徽上空,同时,在北方冷空气南下的配合下,形成极端日降水.%Based on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of 21 stations from 1960 to 2013 in Anhui Province and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dic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trend analysis,moving average,M-K test and EOF methods.And on thisbasis,the anomalous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f daily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were studied by using composite analysis.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continuous dry index (CDD)showed a weak downward trend in the past 54 years,while other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dices were rising,and the decreasing trend of CDD in north of the Huaihe river was significant,the increasing trends of the extreme precipitation (R95 p),the five-day maximum precipita-tion (RX5 day)and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SDII)i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were obvious,while the change trends of those indices was slight in Jianghuai.(2)As far a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o be concerned,the R95p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 in Anhui Province,the RX5 day was similar to the R95 p except for Mengcheng and Chuzhou stations,while the CDD gradually de-screased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and the SDII was higher in the north and southwest of Anhui and lower in the middle of Anhui. (3)There were three main distribution types of the R95p in Anhui,which were the spatial consistency,opposite variation in the north and south,and adverse variation trend in Huaibei,Jiangnan and Jianhuai.(4)The thresholds of the daily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were 25.52 mm/d on the 95th percentile and 39.06 mm/d on the 99th percentile in Anhui,and the annual variation fluctuated greatly with a weak upward trend,additionally,the daily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tended to occur from May to August,especially from late June to middle July.(5 )In spring,the blocking high in Ural Mountains and Okhotsk Sea affected the occurrence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Anhui,and the convergencein low-level circulation field over Anhui was obvious,the subtropical high was weaker.In summer,the circulation situation in low-level was similar to that in spring,but the subtropical high was stronger.As a result,the wa-ter vapor from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periphery in the Bay of Bengal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transported northward into Anhui are-a,and cooperated with the cold air southward,the daily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happened in Anhui.【总页数】9页(P252-260)【作者】丁建隆;汪海欧;董召荣;王凤文【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36;安徽省金寨县气象局,安徽金寨237300;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36;农业部合肥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安徽合肥 230036;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36;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相关文献】1.气候变化下河套地区1960~2013年极端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J], 张心萍;陈建宇;陈宏飞2.1960—2013年福建省台风暴雨时空特征研究 [J], 何泽仕;郑巧雅;徐曹越;高路3.1960-2018年佛冈县前汛期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 [J], 吴志纯;陈焯坚;吴贵义;廖镇强;谭日明4.1960—2018年嫩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J], 王建中;高鹏;刘翠杰;张蓉5.1960--2014年皖江地区极端降水事件时空特征研究 [J], 孙忠保;程先富;张强;宋长青;宋伟东;黄晓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西省盛夏极端高温的气候变化及短期气候预测

江西省盛夏极端高温的气候变化及短期气候预测

江西省盛夏极端高温的气候变化及短期气候预测朱珍;章开美;陈胜东;杨华【摘要】利用江西省82个代表站1961-2009年逐日最高温度资料和NECP/NCAR的逐月平均500 hPa高度场资料,分析了江西省极端高温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盛夏酷暑年、凉夏年同期及前期环流的差异。

结果表明:(1)江西省极端高温天气是与旱季相联系的,极端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盛夏(7-8月),占夏半年的79.7%,以赣北的南部更明显;而4-6月只占10.2%,且4-6月赣北的南部为极端高温天气发生概率的极小值区。

(2)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江西省极端高温天气呈增加趋势,并且21世纪以后为极端高温天气偏多期。

(3)酷暑年盛夏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在蒙古、西伯利亚有着广阔的负距平区,蒙古高压减弱,阻塞高压不易形成,冷空气不容易在高纬度地区堆积,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阻挡冷空气,使其不能继续南下影响江西省,易造成高温天气。

(4)初夏(6月)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东亚大槽位置上有弱正距平,鄂霍次克海以北的俄罗斯及中高纬大陆地区都为负距平区,阿留申群岛附近为正距平区,对应盛夏期东亚大槽位置上正距平加强,中高纬的负距平中心增强,并北抬至40°N以北,整个江南地区上空受正距平中心控制,副高加强,易造成江西省盛夏极端高温天气偏多。

%Using the 1961-2009 monthly average 500 hPa height reanalysis data of NCEP/NCAR and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82 representative stations,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are analyzed, and the difference of circulations between during the midsummer year and cool summer year are also analyze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 The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events in Jiangxi province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ry seasons, which occurconcentratedly in July-August, accounting for 79.7%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summer; only 10.2% occur in April-June, and there is a minimal probability area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extreme hot weather in the south of North Jiangxi.(2) During the late 1990s to early 2000s, the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event presents an increasing tendency,which occurs more frequently after 2000.(3) In midsummer year,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presents anomaly strong. Among Mongolia and Siberia there is a negative anomaly region, the blocking high is difficult to form, and cold air is not easy to accumulate in the high latitudes, while weak cold air is blocked by westerly flow to affect Jiangxi province. Over Jiangxi province, there is a positive anomaly area, which is easy to cause the high temperature weather.(4) During the early of midsummer, there is a weak positive anomaly among eastern Asian trough, a negative anomaly area among the Russia part of northern Okhotsk and the high latitude region, and a positive anomaly region near Aleutian. These mean that the positive anomaly strengthens around the East Asian trough, and the negative anomaly center in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 area strengthens and shifts northwards to 40°N. The positive anomaly occupies whole of the southern Yangtze, and subtropical high strengthens, which are easy to cause the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in Jiangxi province.【期刊名称】《气象与减灾研究》【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6页(P12-17)【关键词】极端高温;相对阈值;周期;趋势;环流【作者】朱珍;章开美;陈胜东;杨华【作者单位】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江西南昌 330046;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江西南昌 330046;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46;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江西南昌 3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1;P426.616近年来的观测研究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1]。

江淮梅雨的成因

江淮梅雨的成因

梅雨成因简单版:建议背过,考试答题用这个每年从春季开始,海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进入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由于从海洋上源源而来的暖湿空气含有大量水汽,形成了一条长条形的雨带。

每年6—7月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由于冷暖空气旗鼓相当(势均力敌),这两股不同的势力就在这个地区对峙,展开一场较为持久的“拉锯战”,因而就形成了一条稳定的降雨带,造成了长时间绵绵的阴雨天气,因此时正值梅子成熟,所以称为“梅雨”.详细版: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 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梅雨期间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

"(但由于现在的语言使用习惯语言,现在所说的梅雨并不仅仅局限于江淮流域到日本一带,中国东部地区如福建等在梅雨季节所发生的持续不断的降水也称为梅雨。

)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

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我国的四大准静止锋

我国的四大准静止锋

我国的四年夜准静止锋之迟辟智美创作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343609)龙吉忠锋面两侧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很少移动或移动缓慢的锋称为准静止锋.我国国土宽广,地形复杂多样,气候非常复杂,一年四季锋面活跃,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主要有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和天山准静止锋.一、江淮准静止锋在我国江淮流域,每年初夏6-7月间,都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期,降水量年夜,降水次数多,这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所以称为"梅雨".“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都是梅雨天气的真实写照.由于这段时间里多雨阴湿,衣物容易发霉,因此又俗称"霉雨".每年夏初6月,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抵达长江两岸,这时控制江淮流域的冷空气势力还较强,不容易迅速向北撤离,冷暖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交锋对立,相持不下,形成了一种著名的天气系统——江淮准静止锋,造成了连绵阴雨的“梅雨”天气.二、昆明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又称云贵准静止锋,位于云贵高原.夏季侵袭西南地域的冷空气,主要源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域.由于长途跋涉,加上沿途山脉的层层阻挡,势力年夜为减弱,冷空气就逐渐“静止”下来,即由冷锋转酿成准静止锋,这就是著名的昆明准静止锋.进入冬半年后,因气压带、风带南移,西风带也随之南移.由于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分成南北两支.北支西风气流经我国西北、华北、西南、华东等地流向太平洋;南支西风气流沿青藏高原南缘东流,经印度洋北部进入云南,形成西南暖湿气流,沿准静止锋锋面抬升,在贵州上空形成云系和降水.昆明准静止锋的锋面主要在云贵之间,略呈西北——西北走向.贵州年夜部份地域夏季经常在静止锋笼罩之下,因位于冷空气一侧,风向偏北,气温较低,阴雨连绵,因此有“天无三日晴”之说.贵阳因“阳光缺乏,非常珍贵”而得名.而云南在单一暖气团控制之下,碧空如洗,阳光残酷,气温较高.昆明纬度较低,加之南方高原、山地屏障作用明显,夏季不冷;夏季因海拔较高而不热,所以四季如春,被称为“春城”.三、华南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是指活动在中国华南一带的静止锋,也称南岭静止锋.多为冷空气南下后势力减弱和南岭山脉的阻挡等所致,呈工具向分布,是影响中国华南地域的重要天气系统. 主要活动于南岭山脉或南海地域.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多呈现于冬春两季,秋季呈现最少.夏季降水不强,春夏季可发生暴雨,继续数天,甚至10天以上.华南准静止锋的位置,随季节分歧而有所变动.冬半年,锋面北侧冷高压势力强年夜,锋区位置偏南;夏半年,锋面南侧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年夜,使锋区位置偏北.活动地址和呈现时间四、天山准静止锋来自西伯利亚和北年夜西洋的不太强的冷锋进入准噶尔盆地后,被天山阻挡,使冷锋停滞不前,常形成地形锋性质的天山准静止锋,造成阴雾或微雪天气.天山北坡和北疆年夜部份地域冬、春降水较多就与天山准静止锋活动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2006/j.issn.1673-1719.2018.053韩翠, 尹义星, 黄伊涵, 等. 江淮梅雨区1960-2014年夏季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 14 (5): 445-455江淮梅雨区1960—2014年夏季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韩 翠1,尹义星1, 黄伊涵1,刘梦洋1,王小军2,3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南京 210044;2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29;3 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南京 210029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14卷 第5期 2018年9月CLIMATE CHANGE RESEARCH V ol. 14 No. 5September2018收稿日期:2018-04-16;修回日期:2018-06-08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022);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HRM201701);江苏 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资金;中央财政水资源节约、管理与保护项目(项目编号:126302001000150005);中国工程院 重大咨询项目专题(2016-ZD-08-05-02)作者简介:韩翠,女,硕士研究生;尹义星(通信作者),男,副教授,yyxrosby@引 言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极端降水强度不断增强[1-2],由此引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等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人类发展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3]。

近年来,我国气象灾害、极端降水事件频发,不仅对生态系统、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4]。

探究影响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因素,了解和掌握极端降水事件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妥善应对极端降水事件及其带来的诸多影响,已经成气 候 系 统 变 化为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迫切任务。

学者们已经在极端降水事件时空特征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翟盘茂等[5-6]发现:我国年平均降水强度极端偏多的区域范围均反映出趋于增加的变化趋势;在东部,平均降水强度极值出现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在北方,华北地区强降水事件趋于减少,而西北地区相反。

Zhai 等[7]的研究还表明我国极端降水频率在不同区域、季节内变化特征不一致。

贺振等[8]在研究黄河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变化时指出:1960—2012年黄河流域西部和北部地区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频数趋于增加,极端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年446气 候 系 统 变 化水占年降水总量的比例在黄河流域呈整体增加的趋势。

陈海山等[9]发现,我国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在时间上又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

闵屾等[10]对我国不同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指出长江以南地区极端降水持续性和区域性均较好,易导致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发生。

我国湖北宜昌以东、纬度在28°~34°N 之间的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一般称江淮梅雨区。

这一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数和强度与地区内梅雨期降水量密切相关,因而江淮梅雨区极端降水事件也成为水文气象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

杨玮等[11]研究发现:极端降水日数、极端降水量及其占梅汛期总降水量百分比的年际变化特征明显,且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1960年代初至200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年极端降水指数同样呈上升态势[12],江淮大部分地区5—9月出现降水极大值的概率增加[13]。

此外,杨玮等[14]指出高、低空环流形势异常对极端强降水的发生有重要作用,而梅雨锋的位置能够决定极端降水的发生区域。

上述研究成果为探究江淮梅雨区夏季极端降水特征提供了重要参考。

1950年代以来,在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背景下,我国东部降水带发生多次南北之间的迁移[15],如1980年代降水带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流域,而1990年代以后,夏季雨带又出现年代际北移,表现为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增加[16]。

在这种背景下,采用新的降水数据,对江淮梅雨区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再考察,分析其特征和影响因素是否存在变化,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选择代表性的极端降水指数,通过趋势分析、EOF 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江淮梅雨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夏季极端降水异常变化的因素作较深入的探究。

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资料逐日降水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在28°~34°N 、110°~122°E 范围内选取数据序列连续且无缺测的站点,共66个(图1),这些站点主要位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上海、湖南、湖北和河南省范围内,分布比较均匀。

数据序列时间跨度为1960—2014年。

大气环流资料来源于NCEP/NCAR 再分析的月平均环流格点资料,水平格距2.5°×2.5°。

选用要素包括高度场、水平矢量风场(包含u 分量和v 分量)、比湿场和地面气压场资料,时间跨度同样为1960—2014年。

其中,比湿场、地面气压场与水平矢量风场资料结合起来计算整层水汽通量与水汽通量散度。

图1 研究区域66个气象站点空间分布Fig. 1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66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study area35˚N 33˚N 31˚N 29˚N 27˚N 25˚N109˚E 111˚E 113˚E115˚E117˚E 119˚E 121˚E气象站点1.2 研究方法当前针对极端降水特征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百分位法定义的极端降水阈值,或是基于最大值法定义的连续多日最大降水量,而较少考虑平均降水强度。

翟盘茂等[17]曾指出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极端降水强度和频次的增加,可见,极端降水强度同样是研究极端降水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鉴于此,本文基于欧洲地区极端事件统计和区域动力降尺度(STARDEX )项目[18]提出的57个极值气候指数,挑选其中三方面的极端气候指数:表征平均降水强度的平均气候降水强度(PA V )和雨日降水强度(PINT ),基于百分位法定义的极端降水阈值(PQ90)和根据最大值法定义的连续3 d 最大总降水量(PX3D )。

表1为上述各项极端降水指数的详细信息。

基于逐日降水数据计算得到夏季(6—85期447韩翠,等:江淮梅雨区1960—2014年夏季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月)上述各极端指数;采用线性拟合方法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借助t 检验分析其显著性水平;然后采用EOF 分析法对极端降水指数进行时空分离,探讨其时空演变特征;最后对强弱极端降水年的物理量场进行合成分析,探究影响极端降水变化的因素。

表1 本文采用的4个极端降水指数Table 1 Four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dices used in this study2 结果与分析2.1 夏季极端降水趋势图2为研究区夏季极端降水指数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图。

整体上看,PA V 、PINT 、PQ90和PX3D 指数均以上升为主,呈显著上升的站点均主图2 江淮梅雨区夏季极端降水指数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图Fig. 2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linear trend of the summer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dices in the Meiyu area of the Y angtze-Huai River Basin35˚N 33˚N 31˚N 29˚N 27˚N 25˚N下降:不显著上升:0.01显著性水平上升:0.05显著性水平上升:0.1显著性水平上升:不显著(a) PA V (b) PINT(c) PQ90(d) PX3D35˚N 33˚N 31˚N 29˚N 27˚N 25˚N109˚E 111˚E 113˚E 115˚E 117˚E 119˚E 121˚E 109˚E 111˚E 113˚E 115˚E 117˚E 119˚E 121˚E下降:不显著上升:0.01显著性水平上升:0.05显著性水平上升:0.1显著性水平上升:不显著下降:不显著上升:0.01显著性水平上升:0.05显著性水平上升:0.1显著性水平上升:不显著下降:不显著下降:0.1显著性水平上升:0.01显著性水平上升:0.05显著性水平上升:0.1显著性水平上升:不显著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年448气 候 系 统 变 化要位于东部;下降的站点主要位于西部、北部,下降的站点一般不显著(仅PX3D 在江苏省北部有一个站点下降达到0.1的显著性水平)。

具体来看,PINT 指数上升最为明显,达到显著性水平站点最多,仅极少数站点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

PA V 、PQ90和PX3D 指数的趋势分布较类似,均在西北部和东南部之间呈差异性分布。

西北部站点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均不显著,其中以PX3D 指数呈下降的站点较多;而东南部的趋势基本为正值,且上升趋势显著的站点也大多位于东南部。

上述结果与文献[11]中在梅汛期所得结果比较一致。

2.2 夏季极端降水指数EOF 时空特征对PA V 、PINT 、PQ90和PX3D 的距平序列运用EOF 方法进行时空分离,分别得到各指数的特征向量和时间系数,并采用North 和Monte-Carlo 检验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

结果表明,各指数的第一、第二特征向量均通过上述两项检验,同时,各指数第一、二特征向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除PX3D 外均>40%(表2)。

对于夏季极端降水指数EOF 分析的第一特征向量(图3),PA V 、PINT 、PQ90和PX3D (PQ90与PINT 模态相似,图略;PX3D 与PA V 模态相似,图略)基本都符合全“+”的分布形态(仅极个别站点出现负值),且“+”中心均位于梅雨区北部;苏北、皖北至河南南部有一条极端降水大值带,正值中心出现在皖北和河南东南部附近,即4个指数第一模态都呈现出北部极端降水更强的特征。

第二特征向量(图4)均呈现“西北+东南-”的分布形态,31°N 以南地区接近于零,梯度方向从西北指向东南偏东方向,“-”中心在江苏中部和安徽表2 各指数第一、第二特征向量的方差贡献率Table 2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eigenvector of the indices中北部,江苏中部值最强,“+”中心均在河南南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