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叠加原理练习 + 数值仿真
叠加原理实验报告范文(包含数据处理)
叠加原理实验报告范文(包含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叠加原理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叠加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使用叠加原理解决简单电路问题的方法;3. 熟悉实际电路中的信号叠加现象。
实验设备:1. 示波器;2. 双踪曲线发生器;3. 连接线;4. 电阻、电容等元件。
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1. 实验前准备:将示波器和双踪曲线发生器都接入电源,并确保工作正常。
2. 实验步骤:步骤一:叠加原理在直流电路中的应用先将双踪曲线发生器的一踪输出接入示波器的通道一,再将另一踪输出接入示波器的通道二。
将通道一与通道二的地点触点通过一个50欧姆电阻连接(即二者共地)。
调节双踪曲线发生器,使其通道一输出稳定在2V DC,通道二输出稳定在1V DC。
观察示波器的波形,记录并绘制出通道一和通道二的波形图。
步骤二:叠加原理在交流电路中的应用将双踪曲线发生器的通道一输出接入示波器的通道一,通道二输出接入示波器的通道二。
将通道一与通道二的地点触点通过一个50欧姆电阻连接。
调节双踪曲线发生器,使其通道一输出为2Vp-p的正弦波,频率为1kHz;通道二输出为1Vp-p的正弦波,频率为5kHz。
观察示波器的波形,记录并绘制出通道一和通道二的波形图。
3. 实验结果:步骤一的结果:通道一输出稳定在2V DC,通道二输出稳定在1V DC。
示波器的波形图显示出两个直流信号叠加在一起,与预期一致。
步骤二的结果:通道一输出为2Vp-p的正弦波,频率为1kHz;通道二输出为1Vp-p的正弦波,频率为5kHz。
示波器的波形图显示出两个交流信号叠加在一起,且频率、幅值符合叠加原理的要求。
数据处理:根据叠加原理,可得到直流电路中电压的叠加公式为:V_total = V_1 + V_2其中,V_total为总电压,V_1和V_2为各个电压源的电压。
因此,我们可以计算出实验中示波器在通道一和通道二的测量结果与理论值的偏差。
步骤一的数据处理:示波器通道一测量值:2V DC示波器通道二测量值:1V DC实际测得的总电压:V_total = V_1 + V_2 = 2V + 1V = 3V与示波器测量值之间的差异为:ΔV = |测量值 - 理论值| = |3V - 2V| = 1V步骤二的数据处理:示波器通道一测量值:2Vp-p示波器通道二测量值:1Vp-p实际测得的总幅值:V_total = V_1 + V_2 = 2Vp-p + 1Vp-p = 3Vp-p 与示波器测量值之间的差异为:ΔV = |测量值 - 理论值| = |3Vp-p -2Vp-p| = 1Vp-p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在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中,叠加原理能够正确解释电路中信号的叠加现象。
叠加原理例题
叠加原理例题
叠加原理是物理学中一个常用的概念,用于描述多个波在同一空间中叠加的效果。
以下是一个例题,通过运用叠加原理来解决问题:
一艘船在湖面上行驶,船头的声源以800 Hz的频率发出声波,船尾的声源以700 Hz的频率发出声波。
假设声波在水中的传
播速度为340 m/s,求在某个位置上观察到的声波频率是多少?
根据叠加原理,当两个波相遇时,其位移应该叠加在一起。
我们可以将这两个波视为两个正弦函数,然后进行叠加。
设观察点距离船头的距离为x1,距离船尾的距离为x2。
声波
的传播速度为v,频率为f,波长为λ,那么可以得到以下关系:
x1 = v/f1
x2 = v/f2
在观察点上,由于船头和船尾的声源会同时发出声波,那么观察到的声波位移应该是这两个波的位移叠加在一起。
由叠加原理可以得到:
x_total = x1 + x2
根据波长的定义,可以将x_total表示为:
x_total = v/f_total
将上述各式联立求解,得到:
1/f_total = 1/f1 + 1/f2
代入已知数据,有:
1/f_total = 1/800 + 1/700
计算得到:
1/f_total = 0.00125 + 0.0014285714
1/f_total = 0.0026785714
f_total = 1/0.0026785714
f_total ≈ 373.95 Hz
因此,在观察点上,我们将会听到约为373.95 Hz的声音。
这个例题展示了叠加原理在声波叠加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将波视为正弦函数,并运用叠加原理,我们可以求得在观察点上的声波频率。
波的叠加原理
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叠加原理是描述波动现象中两个或多个波通过空间叠加时的行为和结果的原理。
在物理学中,波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可以看到许多波在相同的媒质中传播,通过叠加产生不同的效果。
一、波动的基本特征波动是一种能量传递的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波长(λ):波浪中相邻两个峰或两个谷之间的距离,常用单位是米(m)。
2. 振幅(A):波浪波动的幅度,即波浪的高度或者波动的最大范围,常用单位是米(m)。
3. 频率(f):一定时间内波动通过某一点的次数,常用单位是赫兹(Hz)。
4. 周期(T):波动中完成一个完整波形所需要的时间,是频率的倒数,单位是秒(s)。
二、波的叠加原理在波的叠加中,当两个或多个波同时传播并在空间中相遇时,它们会沿着同一方向传播,相互叠加形成新的波形。
根据波的性质不同,叠加效果也有所区别。
1. 等幅叠加当两个波的振幅和相位完全相同,它们叠加后的效果称为等幅叠加。
在等幅叠加中,两个波的振幅简单相加,而波形不发生变化。
例如,当两个正弦波的振幅和相位相同,它们叠加后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正弦波,而振幅加倍。
2. 不等幅叠加当两个波的振幅和相位不同时,它们叠加后的效果称为不等幅叠加。
在不等幅叠加中,振幅大小和相位差决定了叠加后波形的变化。
如果两个波的相位差为0或2π的整数倍,叠加后的波形为振幅最大值的代数和或差。
如果两个波的相位差为π的奇数倍,叠加后的波形为振幅最小值的代数和或差。
3. 相干叠加相干叠加是指在两个或多个波叠加时,它们的相位关系保持稳定,使得叠加后的波形保持稳定。
在相干叠加中,两个波的振幅和相位都决定了叠加后的波形。
如果两个波的振幅相同且相位差保持稳定,它们叠加后的波形为周期性幅度变化的正弦波。
4. 干涉干涉是波的叠加效应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由于波的特性导致的波形干涉现象。
干涉可以分为构相干干涉和破相干干涉两种。
构相干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相干波的叠加所形成的干涉,而破相干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不相干波的叠加所形成的干涉。
叠加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叠加原理练习题及答案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叠加原理这一概念。
叠加原理在物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各种物理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叠加原理的练习题,并提供答案以供参考。
第一道题目是关于力学的。
假设有两个力,一个向右施加50N的力,另一个向左施加30N的力。
请问物体受到的合力是多少?根据叠加原理,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力进行矢量相加。
由于力是矢量量,我们需要考虑其大小和方向。
向右施加的力是正方向,向左施加的力是负方向。
因此,合力为50N - 30N,即20N向右。
第二道题目涉及电路。
一个电路中有两个电池,一个电池的电动势为2V,另一个电池的电动势为3V。
两个电池的正负极分别相连,形成一个闭合电路。
请问电路中的总电动势是多少?根据叠加原理,我们可以将两个电动势相加,即2V + 3V,得出总电动势为5V。
第三道题目考察光学。
一束红光和一束绿光同时照射到一个反射镜上。
红光的波长为650nm,绿光的波长为550nm。
请问,反射镜上的光的波长是多少?根据叠加原理,我们可以将这两束光的波长进行叠加。
由于光的波长足够小,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两个波长相加。
即650nm + 550nm,得出反射镜上的光的波长为1200nm,即1.2μm。
第四道题目涉及声音。
一个人同时发出两个频率为200Hz和400Hz的声音。
请问,听到的声音频率会是多少?根据叠加原理,我们可以将这两个频率进行叠加。
听到的声音频率实际上是两个声音频率的平均值。
即 (200Hz + 400Hz) / 2,得出听到的声音频率为300Hz。
以上是四个关于叠加原理的练习题及其答案。
通过这些题目,我们可以看到在物理学中,叠加原理始终都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无论是力学、电路、光学还是声学。
通过理解和应用叠加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练习题对于学习叠加原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叠加原理的验证
叠加原理的验证叠加原理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叠加原理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有效性。
首先,让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叠加原理。
在物理学中,叠加原理指出,当几个波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时,每个波的振幅将独立地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波的振幅。
这意味着,当多个波相遇时,它们不会相互影响,而是简单地叠加在一起。
这一原理在光学、声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其验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验证叠加原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利用波浪池来模拟水波的叠加现象。
我们在波浪池中制造了两个不同频率的波,并观察它们在空间中的叠加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两个波在叠加的过程中并没有相互干涉,而是简单地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波形。
这与叠加原理的预期效果相符,证明了叠加原理在水波中的有效性。
接着,我们利用光的干涉实验来验证叠加原理在光学中的应用。
我们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观察了两束光线的叠加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两束光线在干涉的过程中并没有相互干扰,而是简单地叠加在一起,形成了明暗条纹的干涉图样。
这再次验证了叠加原理在光学中的有效性。
除了水波和光线的实验,我们还进行了声波的叠加实验。
通过使用声波发生器和示波器,我们观察了两个不同频率的声波在空间中的叠加情况。
实验结果同样显示,两个声波在叠加的过程中并没有相互干扰,而是简单地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声波。
这进一步验证了叠加原理在声学中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验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叠加原理在水波、光线、声波等不同领域都具有有效性。
这一原理的验证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物理学中的叠加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叠加原理实验
叠加原理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叠加原理,并了解其应用。
实验器材:1.信号发生器2.示波器3.电阻器4.导线5.万用表实验原理:叠加原理是电路分析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根据叠加原理,当电路中有多个独立的电源时,可以将每个电源的影响分别计算,并将其叠加起来得到电路的总效果。
这意味着可以通过分别处理每个输入信号,再将它们叠加在一起来分析电路的实际工作情况。
实验步骤:1.将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电阻器和导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简单的电路。
确保电路连接牢固,并检查电路中的元件是否正常。
2.设置信号发生器为正弦波输出,并将频率调整到适当的范围。
3.将示波器的探头接入电路中的一个节点,记录下此时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信息。
4.将示波器的探头移至电路中的另一个节点,记录下此时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信息。
5.根据叠加原理,可以通过相加这两个信号来得到电路的总效果。
将示波器的两个输入通道设置为相加模式,并观察输出。
6.再次更改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重复步骤3-5,记录下不同频率下的信号情况。
7.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频率与输出振幅之间的关系图。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所得的图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频率对输出振幅的影响。
当两个输入信号在同一相位时,它们将相加,输出振幅较大;而当两个输入信号互为相反相位时,它们将相互抵消,输出振幅较小。
实验讨论: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叠加原理并观察到了其实际应用。
叠加原理的实质是线性系统的性质,这意味着可以将电路中复杂的信号分解为多个简单的信号,再分别处理。
这种方法在电路分析和设计中非常有用。
叠加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广泛的用途。
例如,在音频处理中,通过将声音信号拆分为不同的频率组成部分,可以进行均衡、滤波等处理。
在通信系统中,叠加原理使得多个信号可以在同一信道中传输,从而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叠加原理的了解对于电路设计和故障排除都非常重要。
通过将复杂的电路分解为简单的部分,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分析电路的行为,并避免潜在的问题。
波的叠加原理 + 数值仿真
波的叠加原理 + 数值仿真要求:使用 Matlab 仿真两个相干光束在观察屏上的干涉条纹,一个光束是与光轴成 θ 角的平面波, 另一个光束是点光源发出的球面波,由于 L>> ,在观察屏上该球面波可以采用旁轴近似。
其中相关参数如下:θ=0,0.0001,0.0004,0.0008时, L=2m, 观察屏 D=0.01m, 振幅 A=1, λ=1μm 通过给定条件,完成如下要求:1 建立观察屏上的任意点 P 的光强表达式 I(x,y);2 画出观察屏上的条纹图样。
3 分析各种不同 θ 角度时干涉条纹的形状。
数学模型:建立如下图所示坐标系两束平面波干涉采用的接收屏是x-y 平面在接收屏上坐标(xs,ys)点处,易求得 : 平面波θθθsin )tan (cos r 1L y L-+= 球面波光程2222L y x r ++=光程差12r -r dr =相位差λπϕ12r -r2=光强)2(cos 42ϕ=I仿真图:结果分析:随着夹角的增大,条纹向下移动总结与感悟:通过本次matlab 仿真,我更直观的认识平面波与球面波的干涉问题,深刻的理解了干涉的规律,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对今后物理光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好处。
附件:clearlamda=1e-6;L=2;theta=0;ymax=0.005;xmax=ymax;N=1000;y=linspace(-ymax,ymax,N);x=linspace(-xmax,xmax,N);theta=[0,1e-4,4e-4,8e-4];for m=1:4for i=1:Nfor j=1:Ndr=sqrt(x(j).^2+y(i).^2+L^2)-L/cos(theta(m))-y(i)*sin(theta(m))+L*sin (theta(m))*tan(theta(m)); %光程差phi=2*pi*dr/lamda; %相位差I(i,j)=4*cos(phi/2).^2; %光强endendcolormap(gray)subplot(2,2,m);imagesc(x,y,I);if m==1title('theta=0')elseif m==2title('theta=0.0001')elseif m==3title('theta=0.0004')elsetitle('theta=0.0008')endend。
波动_波的叠加原理
1
波的疊加原理
1. 波的疊加原理: (1) 內容:由實驗結果得知,若波動的振幅不大,當兩 波交會時,介質振動位移為兩波位移之向量和。 (2) 若介質質點受到兩波單獨存在時所產生的振動位
移分別為 和 ,則兩波同時存在時,質點產生的
合成位移
。
若y1和y2的方向相同,則合成位移 y 的量值等於兩者的量 值相加,如圖(一)所示。若 y1 和 y2 的方向相反,則合成位 移 y 的量值等於兩者的量值相減,如圖(二)所示。 註 :介質上某質點的速度、加速度亦遵守重疊原理。
( B ) 3. 如右圖所示為繩上向右行進 的脈波,則哪一脈波與之重疊時,
能在某一瞬間使得整個波形
「完全相消」?
(A)
(B)
(C)
(D)
(E)
3. 波形相同,上下顛倒,左右相同之兩脈波交會時,才 能在某一瞬間整個波形完全相消→選(B)。
*( AC ) 4. 下列各圖中,哪些當兩脈動交會時,在「×」
▲兩波同相干涉時,合成波的振幅最大
(3) 破壞性干涉:當合成波的振幅比個別子波的振幅小 時,稱為破壞性干涉或相消性干涉,如下圖所示
▲破壞性干涉
(4) 完全破壞性干涉:若兩波振幅相同且反相干涉時, 合成波之振幅恰為零,稱為完全破壞性干涉或完全相 消性干涉,如下圖所示。
▲兩波振幅相等且反相干涉,合成波的挀幅為零
2
正弦波的疊加
1. 相位: (1) 同相:當兩波疊加時,兩波波峰(或波谷)同時
到達同一位置,則稱兩波在該點為同 相。 (2) 異相:當兩波疊加時,兩波峰(或波谷)不同時 抵達同一位置,則兩波在該點稱為異 相。 (3) 反相:當兩波疊加時,一波的波峰與另一波的波谷 同時抵達同一位置,則兩波在該點稱為稱為反 相。
叠加原理验证实验报告
叠加原理验证实验报告叠加原理验证实验报告引言:在物理学中,叠加原理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原理,它指出在线性系统中,多个波或信号的叠加等效于单独处理每个波或信号的结果的叠加。
为了验证叠加原理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叠加原理,并观察叠加原理在不同物理现象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加深对叠加原理的理解,并提供实验数据来支持这一原理的有效性。
实验装置:1. 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不同频率和振幅的信号。
2. 示波器:用于观察和测量信号的波形和振幅。
3. 电阻器:用于调节电路中的电阻。
4. 电容器和电感器:用于构建RC和RL电路。
实验步骤:1. 实验一:叠加原理在电路中的应用a. 搭建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包括一个信号发生器、一个电阻器和一个电容器。
b. 将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设置为f1,并记录电容器上的电压。
c. 将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设置为f2,并记录电容器上的电压。
d. 将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设置为f1+f2,并记录电容器上的电压。
e. 比较f1、f2和f1+f2时的电容器电压,观察是否符合叠加原理。
2. 实验二:叠加原理在波动现象中的应用a. 使用示波器观察单个波的波形和振幅。
b. 产生两个不同频率的波,并记录每个波的振幅。
c. 将这两个波进行叠加,并记录叠加波的振幅。
d. 比较单个波和叠加波的振幅,验证叠加原理在波动现象中的应用。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当两个信号频率分别为f1和f2时,它们在电容器上的电压分别为V1和V2。
当这两个信号叠加时,电容器上的电压为V1+V2。
实验结果与叠加原理的预期结果一致,验证了叠加原理在电路中的应用。
2.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当两个波进行叠加时,叠加波的振幅等于两个单独波的振幅之和。
这进一步验证了叠加原理在波动现象中的应用。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验证了叠加原理在电路和波动现象中的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叠加原理在线性系统中是成立的,多个波或信号的叠加等效于单独处理每个波或信号的结果的叠加。
高考物理波的叠加题
高考物理波的叠加题在高考物理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与波的叠加相关的题目。
波是一种传播能量的方式,具有振幅、频率和波长等特征,能够表现出叠加现象。
理解波的叠加原理对于解答此类题目至关重要。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探讨高考物理波的叠加题。
在解答波的叠加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波的叠加原理。
波的叠加是指当两个或多个波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时,它们会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叠加,形成新的波形。
这种相互叠加的规律可以总结为叠加原理:两个波的振幅叠加之后形成的新振幅等于两个波的振幅之和。
在具体解题时,常会用到两种基本类型的波:机械波和电磁波。
首先,我们来讨论机械波的叠加。
机械波是指在传播过程中需要介质的支撑的波,例如水波和声波等。
通常情况下,机械波的叠加是按照线性叠加原理进行的。
线性叠加原理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幅度叠加和相位叠加。
在解答机械波的叠加题时,我们需要先确定两个波的振幅和相位。
振幅表示波的能量大小,而相位则表示波的位置。
只有确定了这两个参数,我们才能够根据叠加原理来计算新波的振幅和相位。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电磁波的叠加。
电磁波是指通过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传播的波,例如光波和无线电波等。
与机械波不同,电磁波的叠加是按照复振幅叠加的原理进行的。
复振幅叠加原理是指将两个电磁波的复振幅相加,再取其实部,即可得到叠加后的电磁波振幅大小。
在解答电磁波的叠加题时,我们同样需要确定两个波的振幅和相位。
与机械波不同的是,电磁波的振幅是一个复数,需要通过复数相加来计算叠加后的振幅。
在解答波的叠加题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波的相位差。
相位差是指两个波的相位之差,通常用角度或弧度表示。
当两个波的相位差为0时,它们处于同相位,叠加后的波形将增强;当两个波的相位差为π或180度时,它们处于反相位,叠加后的波形将减弱甚至抵消。
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
例如,当两个波的振幅差异较大时,叠加后新波的振幅可能会被较大的振幅主导,这时我们需要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波的叠加原理.
沿相反方向传播的两个脉冲波的叠加
结束
返回
沿相反方向传播的两个脉冲波的叠加
结束
返回
沿相反方向传播的两个脉冲波的叠加
结束
返回
沿相反方向传播的两个脉冲波的叠加
结束
返回
沿相反方向传播的两个脉冲波的叠加
结束
返回
沿相反方向传播的两个脉冲波的叠加
结束
返回
沿相反方向传播的两个脉冲波的叠加
结束
返回
沿相反方向传播的两个脉冲波的叠加
返 回16章
结束
返回
波程差 干涉减弱 结束
返回
三、驻波 驻波 : 一对振幅相同的相干波,在同 一条直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时,叠加而成 的波。 两波的波动方程分别为: t x y 1 = A cos 2 π( T l) x t y 2 = A cos 2 π(T+l ) x t y = y 1 + y 2 = 2 Acos 2 π l cos 2 πT x 振幅 A´ = 2 Acos 2 πl
结束
返回
振幅:
波腹位置:
x ´ cos A = 2A 2 πl x = 2k l 4
l x = ( 2k+1) 4
x 2k π 2 π l= 2 波节位置: x ( 2k+1)π 2 π l= 2 相邻两波节(或波腹)的距离:
l
x k+1 x k = 2
结束
返回
驻 波
波腹 波节
结束
返回
驻 波
波腹 波节
返回
驻 波
波腹 波节
返回
驻 波
波腹 波节
返回
驻 波
波腹 波节
返回
驻 波
16-7波的叠加原理
ωx + φ cos ωt ωl + φ y = 2 A cos 2u 2 u 2
处为波腹; 处为波节。 当φ =0,x=0 处为波腹;当φ =π 时,x =0 处为波节。 ,
解 左端的振动 y1 = A cos ωt 右行波表达式:y1 右行波表达式: 左行波表达式: 左行波表达式:y2
右端的振动 y2 = A cos(ωt + φ )
= A cos[ω (t x u ) + φ1 ] = A cos[ω (t + x u ) + φ2 ]
φ1 = ωl
2u
当 x = l 2 时,y1=Acosω t,即
A = A1 A2
A = A + A2和 1
合振幅最小) (合振幅最小)
当 φ为其他值时,合振幅介于 为其他值时, 之间 上述条件简化为: 若φ10=φ20,上述条件简化为: 上述条件简化为
δ = r1 r2 = kλ , k = 0,±1,±2,(合振幅最大)
( δ = r1 r2 = (k + 1 / 2 )λ , k = 0,±1,±2, 合振幅最小)
l A cos ω t + + φ1 = A cos ωt 2u
弦线上的驻波
当x = l 2 时,y2=Acos(ω t+φ ),即
l A cos ω t + + φ2 = A cos(ωt + φ ) 2u
φ2 = φ
ωl
2u
右行波、左行波表达式: 右行波、左行波表达式:
t =0
t =T 4 t =T 2
4多个单色波的叠加,波群的仿真
4.图 多个单色波的叠加,波群 有色散-2002000.511.522.5x 10-5-50050zE-2002000.511.522.5x 10-5-50050zE有色散时合成光传输无色散-2002000.511.522.5x 10-5-50050zE无色散时合成光传输-2002000.511.522.5x 10-5-50050zE有色散时合成光传输组数为2-2002000.511.52 2.5x 10-5-50050zE无色散时合成光传输-2002000.511.522.5x 10-5-50050zE有色散时合成光传输组数为3-2002000.511.522.5x 10-5-50050zE-2002000.511.522.5x 10-5-50050zE有色散时合成光传输组数为4-2002000.511.522.5x 10-5-50050zE-2002000.511.522.5x 10-5-50050zE程序: clear; E0=20; c=3*10e7; n1=1.58; v1=c/n1; t=10e-15;z=linspace(0,20e-6,1000000); lamd1=5e-7; E1=E0; E2=0.5*E0; E3=0.75*E0;expr=input('组数='); switch expr case 1lamd012=lamd1-(10e-10); lamd013=lamd1+(10e-10); k1=2*pi/lamd1; k012=2*pi/lamd012; k013=2*pi/lamd013; w01=2*pi*v1/lamd1; w012=2*pi*v1/lamd012;w013=2*pi*v1/lamd013;E01=E1*cos(w01*t-k1*z);E02=E2*cos(w012*t-k012*z);E03=E3*cos(w013*t-k013*z); case 2lamd022=lamd1-(10e-10);lamd023=lamd1+(10e-10);k1=2*pi/lamd1;k022=2*pi/lamd022;k023=2*pi/lamd023;w1=2*pi*v1/lamd1;w022=2*pi*v1/lamd022;w023=2*pi*v1/lamd023;E01=E1*cos(w1*t-k1*z);E02=E2*cos(w022*t-k022*z);E03=E3*cos(w023*t-k023*z); case 3lamd032=lamd1-(10e-9);lamd033=lamd1+(10e-9);k1=2*pi/lamd1;k032=2*pi/lamd032;k033=2*pi/lamd033;w1=2*pi*v1/lamd1;w032=2*pi*v1/lamd032;w033=2*pi*v1/lamd033;E01=E1*cos(w1*t-k1*z);E02=E2*cos(w032*t-k032*z);E03=E3*cos(w033*t-k033*z); case 4lamd042=lamd1-(20e-9);lamd043=lamd1+(20e-9);k1=2*pi/lamd1;k042=2*pi/lamd042;k043=2*pi/lamd043;w1=2*pi*v1/lamd1;w042=2*pi*v1/lamd042;w043=2*pi*v1/lamd043;E01=E1*cos(w1*t-k1*z);E02=E2*cos(w042*t-k042*z);E03=E3*cos(w043*t-k043*z); otherwiselamd052=lamd1-(10e-7);lamd053=lamd1+(10e-7);k1=2*pi/lamd1;k052=2*pi/lamd052;k053=2*pi/lamd053;w1=2*pi*v1/lamd1;w052=2*pi*v1/lamd052;w053=2*pi*v1/lamd053;E01=E1*cos(w1*t-k1*z);E02=E2*cos(w052*t-k052*z);E03=E3*cos(w053*t-k053*z);endsubplot(4,1,1);plot(z,E01,'r');hold on;plot(z,E02,'b');hold on;plot(z,E03,'g');legend('E01','E01','E02')E000=E01+E02+E03;subplot(4,1,2);plot(z,E000);xlabel('z'),ylabel('E');title('无色散时合成光传输')switch exprcase 1n2=1.57996;v2=c/n2;n3=1.58003;v3=c/n3;lamd112=lamd1-(10e-10);lamd113=lamd1+(10e-10);k1=2*pi/lamd1;k112=2*pi/lamd112;k113=2*pi/lamd113;w1=2*pi*v1/lamd1;w112=2*pi*v2/lamd112;w113=2*pi*v3/lamd113;E11=E1*cos(w1*t-k1*z);E12=E2*cos(w112*t-k112*z);E13=E3*cos(w113*t-k113*z);case 2n2=1.57964;v2=c/n2;n3=1.58306;v3=c/n3;lamd122=lamd1-(10e-10);lamd123=lamd1+(10e-10);k1=2*pi/lamd1;k122=2*pi/lamd122;k123=2*pi/lamd123;w1=2*pi*v1/lamd1;w122=2*pi*v2/lamd122;w123=2*pi*v3/lamd123;E11=E1*cos(w1*t-k1*z);E12=E2*cos(w122*t-k122*z);E13=E3*cos(w123*t-k123*z); case 3n2=1.57665;v2=c/n2;n3=1.58366;v3=c/n3;lamd132=lamd1-(10e-9);lamd133=lamd1+(10e-9);k1=2*pi/lamd1;k132=2*pi/lamd132;k133=2*pi/lamd133;w1=2*pi*v1/lamd1;w132=2*pi*v2/lamd132;w133=2*pi*v3/lamd133;E11=E1*cos(w1*t-k1*z);E12=E2*cos(w132*t-k132*z);E13=E3*cos(w133*t-k133*z); case 4n2=1.57329;v2=c/n2;n3=1.58756;v3=c/n3;lamd142=lamd1-(20e-9);lamd143=lamd1+(20e-9);k1=2*pi/lamd1;k142=2*pi/lamd142;k143=2*pi/lamd143;w1=2*pi*v1/lamd1;w142=2*pi*v2/lamd142;w143=2*pi*v3/lamd143;E11=E1*cos(w1*t-k1*z);E12=E2*cos(w142*t-k142*z);E13=E3*cos(w143*t-k143*z); otherwisen2=1.55284;v2=c/n2;n3=1.63;v3=c/n3;lamd152=lamd1-(10e-7);lamd153=lamd1+(10e-7);k1=2*pi/lamd1;k152=2*pi/lamd152;k153=2*pi/lamd153;w1=2*pi*v1/lamd1;w152=2*pi*v2/lamd152;w153=2*pi*v3/lamd153;E11=E1*cos(w1*t-k1*z);E12=E2*cos(w152*t-k152*z);E13=E3*cos(w153*t-k153*z);endsubplot(4,1,3);plot(z,E11,'r');hold on;plot(z,E12,'b');hold on;plot(z,E13,'g');legend('E11','E11','12');E111=E11+E12+E13;subplot(4,1,4);plot(z,E111);xlabel('z'),ylabel('E');title('有色散时合成光传输')。
叠加原理例题
16A 11
I1R1R 3R3
I2
1121A,I3R1R 1R3I2
4A 11
第十页,共21页。
根据叠加原理:I1
I1
I1
2 11
A
同理:I2
I2
I2
10 11
A
I3
I3
I3
8A 11
结果分析:
I1
2 A,式子中的负号 么代 含表 义什 ? 11
I1121A0,说I1的 明实际方向与相 参反 考。 方向
I1
I2
R1
I3
R2
+ U-S1
R3
+ U- S2
(a)
原电路
I1
I2
I 1
I 2
= R1 + U-S1
I 3
R3
(b)
+ R2
R1
+
+
U- S2
U-S1
I 3
R2
R3
+
U-S2
(c)
US1单独作用 第九页,共21页。
US2单独作用
I1
I2
R1
I3
R2
+ U-S1
R3
+ U- S2
(a)
原电路
I1
U-+S1
R3 + U-S2
b
I1 I1 I1
R1
I2 I2 I2
U+-S1
I I I 3
3
3 第八页,共21页。
I1 a I2
I 3
R2
R3 +
U-S2
b
I1 a I2
I 3
一、波的叠加原理
图甲
图乙
二、波的干涉
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相遇时,使某些区
域的振动始终加强,而使另一些区域的振动
始终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区域互相 间隔,这种现象称为波的干涉.
a点位移是否总是最大? b点位移是否总是为零?
二、波的干涉条件
1)频率相同;…
a、b、c点是加强还是减弱? S1 S2
a b
1 2
1
2
实际波型
1
2
一、波的叠加原理
1、波传播的独立性
几列波相遇之后, 仍 然保持它们各自原有的特 征不变,并按照原来的方 向继续前进,好象没有遇 到过其他波一样互不干扰.
2、波的叠加原理
在几列波重叠的区域 里,质点振动的位移等于 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 的位移的矢量和.
从一条弦线的两端,各发生一如图甲所示 的横脉冲,它们均沿弦线传播,速度相 等,传播方向相反,在它们传播的过程 中,可能出现的脉冲波形是图乙中的
c
红线:波峰ຫໍສະໝຸດ 蓝线:波谷一、波的叠加原理
1、波传播的独立性 几列波相遇之后, 仍然保持它们各自 原有的特征(频率、波长、振幅、振动方向 等)不变,并按照原来的方向继续前进,好 象没有遇到过其他波一样互不干扰. 例 : a 众多说话声中,能辨别出某个人的声音.
b 乐队中各乐器演奏的独立性.
生活中的例子
波在叠加时的特点
波动之波的叠加原理(动画)
两个或多个波源产生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当 它们在空间某点相遇时,每一列波都将保持自己 原有的特性,包括频率、波长和振动方向等,如 同波在各自的路程中没有遇到其他波一样。
在相遇点的合振动等于各列波在该点引起 的振动的矢量和,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
这就是 波传播 的独立 性。
两列波开始情况如图所示。
两列波相遇时波的叠 加结果如下图所示。
两个波即将分离时波 的叠加如下图所示。
两个波分离后如图所示。
一个左行余弦脉冲波的位移为 u2 = A2cos(πx/2) (x ≥ 3),u2 = 0 (x < 3)
其中,A1 = 0.5m, A2 = 0.2m。
两列波相向运动,演示波的传播和叠加过程。 [解析]右行脉冲波的波函数为u1 = A1cos(ωt - πx), 左行脉冲波的波函数为u2 = A2cos(ωt + πx/2),
左行脉冲波的波函数为u2a2costx2两个或多个波源产生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当它们在空间某点相遇时每一列波都将保持自己原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特性包括频率波长和振动方向等如同波在各自的路程中没有遇到其他波一样
{范例6.6} 波的叠加原理(动画)
一轻绳长10m,取绳的中点为坐标原点, 当t = 0时,一个右行脉冲波的位移为 u1 = A1cos(πx) (-2.5 ≤ x ≤-1.5),u1 = 0 (x < -2.5,x >-1.5)
叠加原理实验
叠加原理实验叠加原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当几个波同时作用于同一点时,它们的效果是相互叠加的。
这个原理在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波动现象和光学原理。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叠加原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叠加原理的基本原理。
根据叠加原理,当两个或多个波同时作用于同一点时,它们的位移将简单地相互叠加。
如果两个波的位移方向相同,则它们的叠加效果将增强,这种叠加称为构成干涉。
如果两个波的位移方向相反,则它们的叠加效果将减弱,这种叠加称为构成衍射。
通过对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实验观察,我们可以验证叠加原理,并进一步探究波动的特性。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进行叠加原理实验的基本步骤。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台波源和一块屏幕。
波源可以是光源、声源或水波源,屏幕可以是光屏、声屏或水面。
然后,我们将波源放置在适当的位置,并在屏幕上观察波的叠加效果。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可以改变波源的位置、波的频率或波的振幅,以观察叠加效果的变化。
通过这些实验操作,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叠加原理的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叠加原理的理解。
最后,我们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例如,当两个波的位移方向相同时,它们的叠加效果会增强,形成明显的干涉条纹;当两个波的位移方向相反时,它们的叠加效果会减弱,形成衍射现象。
通过对这些实验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验证叠加原理,并进一步探究波动的特性。
总之,叠加原理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实验,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波动现象和光学原理。
通过对叠加原理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验证叠加原理,并加深对波动特性的理解。
希望本文介绍的叠加原理实验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叠加原理实验
叠加原理实验
叠加原理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原理之一,它指出当两个或多个波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时,它们的效果可以简单地叠加在一起。
这个原理不仅适用于波动现象,还适用于其他各种物理量,如力、电场、磁场等。
为了验证叠加原理的有效性,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所需材料和装置如下:
1.两个具有不同频率的声源(如两个声音发生器)
2.一个音箱或扬声器
3.一个振动台
4.一个频率计
5.两个音频信号发生器
6.连接线和电源线
实验步骤如下:
1. 首先,将一个声音发生器连接到音箱或扬声器上,并将其固定在振动台上。
打开声音发生器和音箱,调整振动台的频率,使其与声音发生器的频率相同。
2. 接下来,将另一个声音发生器连接到频率计上。
同样打开声音发生器和频率计,并调节声音发生器的频率,使其与频率计的频率相同。
3. 开始实验。
将振动台上的音箱或扬声器置于一个空间中,然后将两个声音发生器分别放在音箱两侧的合适位置。
确保两个
声音发生器到音箱的距离相等。
4. 分别打开两个声音发生器,并调整它们的音量大小,使得两个频率对应的声音能够听得清晰。
5. 通过观察和听觉感受,我们可以发现,在合适的条件下,两个声音发生器产生的声音将会叠加在一起。
当它们的频率相差较大时,我们可以听到两个声音同时存在;而当它们的频率相差较小时,我们可能会听到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验证叠加原理的有效性。
这个原理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例如在音乐制作、声波传播和天文学等领域。
了解叠加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各种物理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的叠加原理练习+ 数值仿真
要求:
使用 Matlab 仿真两个相干光束在观察屏上叠加的干涉条纹,一个光束是与光轴成θ角的平面波,另一个光束是点光源发出的球面波,由于 L>>λ,在观察屏上该球面波可以采用旁轴近似。
其中相关参数如下:θ=0,0.0001,0.0004,0.0008时, L=2m, 观察屏D=0.01m, 振幅 A=1,λ=1μm;
通过给定条件,完成如下要求:
1. 建立观察屏上的任意点 P 的光强表达式 I(x,y);
2. 画出观察屏上的条纹图样。
3. 分析各种不同θ角度时干涉条纹的形状。
数学模型:
1.平面波求解:
平面波表达式为:()[]t kr j A E ω-=11ex p
假设平面波和球面波在B 点的相位差为0,则对于C 点平面波的位置矢量变化了CE 的长度
()()θθθθθθsin tan cos sin tan cos ,1001y L L r y L CE L r CE r r --=-==
-=所以,其中
则平面波表达式为 ()()t j y L L jk A E ωθθθ
-⎥⎦⎤⎢⎣⎡⎪⎭⎫
⎝⎛--=exp sin tan cos exp 1
2.球面波求解: 球面波表达式为:()[]()212222222,ex p z y x r t kr j r A E ++=-=其中ω
旁轴近似下有L z z y x =<<+,222,L r ≈2则
得球面波表达式为 []
()t j L y x jk L A E ω-++=exp exp 2222
()
1221212
122cos 2 r r n I I I I E E I E E E -=∆=
++=⋅=+=*λπλπδδ其中合光强为合成波为
仿真:
分析:由图可知两相干光束干涉图形为黑白相间的同心圆环,随着θ角的增加,中心亮条纹向上移动,并且条纹保持左右对称。
总结:
本次实验学习了球面波与平面波的干涉问题,而在杨氏干涉试验中是两球面波的相干叠加,在求解平面波时需要运用到几何知识进行分析,是杨氏干涉问题的扩展。
通过此次学习我对干涉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
Matlab 代码:
lambda=1e-6;
A=1;
L=2;
I1=A.^2;
I2=(A/L).^2;
y=linspace(-0.005,0.005,1000);
x=linspace(-0.005,0.005,1000);
theta=[0,1e-4,4e-4,8e-4];
for m=1:4
for i=1:1000
for j=1:1000
r1=L/cos(theta(m))-(L*tan(theta(m))-y(i))*sin(theta(m)); r2=sqrt(x(j).^2+y(i).^2+L.^2);
dr=r1-r2;
I(i,j)=I1+I2+2*sqrt(I1*I2)*cos(2*pi/lambda*(r2-r1));
end
end
colormap(gray)
subplot(2,2,m);
imagesc(x,y,I);
set(gca,'YDir','normal');
if m==1
title('θ=0')
elseif m==2
title('θ=0.0001')
elseif m==3
title('θ=0.0004')
else
title('θ=0.0008')
end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