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最新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与理性化治疗策略.
噻唑烷二酮类的作用机制
脂肪细胞
胰岛素敏感性 = 葡萄糖转化 脂肪合成
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少 预测IGT/糖尿病的发生
AIR N=254
N=145
AIR
Weyer Diabetes Care 24:89-94, 2001
-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共同预测2型糖尿病的发生
-细胞功能与糖尿病的进程相关
Belfast 饮食控制研究
2-4 yr 5-7 yr 8-10 yr 2-4 >10 yr
空腹血FG糖
空
2-4 yr
>10 yr 8-10 yr 5-7 yr
高血糖的毒性作用
胰岛素分泌缺陷
高血糖
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糖毒与脂毒在胰岛素抵 抗中的作用
游离脂肪酸(FFA)代谢的改变 是否在2型糖尿病形式中 起着重要作用?
Ralph A. DeFronzo, M.D. Professor of Medicine Chief, Diabetes Divesion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四重奏)
受损β细胞 分泌受损
脂肪 分解升高
肝糖输出 升高
高血糖症
葡萄糖摄取 减少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
β细胞功能障碍 和/或β细胞量减少
脂毒性
胰岛素分泌减少 高血糖
胰岛素抵抗
双重受损
2 型糖尿病
• 胰岛素作用下降
– 胰岛素抵抗
• 细胞功能下降
– 胰岛素分泌功能性缺陷
与
胰岛素分泌
之间
动态相互关系
STARLING曲线
100
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异常高。
虽然糖尿病目前仍然无法完全治愈,但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对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与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异常有关。
胰岛素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调节血糖的激素,它由胰岛β细胞分泌,能够促进体内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
糖尿病患者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两种类型。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
患者的胰岛β细胞受到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甚至完全停止,血糖升高。
这种糖尿病通常需要额外的胰岛素注射来维持正常生活。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是成人中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
该类型的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主要特点是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
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升高,但由于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仍然升高。
二、糖尿病的治疗研究进展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等。
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包括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量的体育锻炼。
通过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和控制饮食热量,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此外,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血糖。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增敏剂等。
口服降糖药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降低血糖,如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肝糖原合成等。
胰岛素增敏剂则可以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提高胰岛素利用率。
3. 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也适用于一些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P> </P><P>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P>〈P>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它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流行病。
据专家们预测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将以200%的速度递增,逐渐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仅给社会医疗保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严重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我国也正在快速上升,我国成人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由1981年的0. 67%1996年的3.2%,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近3000万,其中主要是2型糖尿病。
<BR> 由于2型糖尿病在发病早期常常没有任何症状,约有二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在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最多也仅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得到了正确的治疗(包括饮食、运动等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在接受正确治疗的患者中,又只有少数得到了理想的控制,大多数病情控制不良。
<BR>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已经证实,对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必须尽可能地控制好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使其接近正常水平,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带来的威胁。
〈BR> 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和胰岛素分泌障碍,其病因是多方面的,除遗传因素外,和环境因素也有重要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热量摄入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心理应激增加以及肥胖均与2型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BR> 糖尿病教育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及监测:<BR> 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与患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控制好糖尿病需要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与由医生、护士、营养师等组成的治疗小组密切配合。
老年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诊治的新进展
老年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诊治的新进展作者:卢维晟潘志红来源:《上海医药》2012年第22期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老年患者2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流行病学特征、血糖控制目标以及诊治的新进展。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治疗选择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22-0003-05The pathogenesis and the new progresses of diagnose andtreatment of the elderly type 2 diabetesLU Wei-sheng, PAN Zhi-hong(Xinhua Hospital,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e of the incidenc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lood sugar control target of elderly type 2 diabetes and reviews its new progresses in diagnose and treatment.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blood sugar control target; treatment choose中国是一个已经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老年慢性疾病的防治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
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是导致冠心病和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我国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而老年人糖尿病以2型为主。
本文主要探讨总结老年患者2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流行病学特征、血糖控制目标以及诊治进展。
1 病理生理学机制演变2型糖尿病(T2DM)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初为肝糖生成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减少引发的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ADOPT研究显示, 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单药治疗5年累计失败 率分别为15%、21%和34%
现行T2DM治疗策略对血糖控制总体效果不理想。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10页
T2DM自然病程及现行治疗方案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11页
T2DM血糖控制不理想原因
发症发生。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12页
T2DM治疗应该遵照标准
基于T2DM生理病理“八重奏”, DeFronzo教授认为
需用各种药品联合纠正T2DM各种病理生理缺点
对T2DM治疗应该基于已知病因,而不只是简单降低 HbA1c
必须在T2DM自然病程早期给予干预,阻止β细胞功效 衰竭
UKPDS研究30年结果带来临床启示
对于新诊疗2型糖尿病患者,接收药品进行强化 治疗患者,不但还能够降低微血管并发症风险,而且 也能降低长久大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
提醒应及早进行降糖治疗。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30页
长久控制血糖—— Long-term
改进代谢记忆效应 纠正血管毒性作用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31页
VADT研究: 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比随病程延长显著增高
VADT研究中强化组糖尿病病程与心血管事件风险比关系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第32页
Steno-2 研究 : 13年结果
包含降压,降脂,降糖多原因干预治疗策略
全因死亡率 心血管死亡
心血管事件
46%
现行方案保守, 遵照“阶梯式”标准, 血糖长久控制不 佳,当患者不得不使用胰岛素治疗时, β细胞功效已严 重衰退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从发病机制到实践应用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从发病机制到实践
应用
糖尿病,这一全球性的健康挑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
生命预期。
作为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一份子,我见证了2型糖尿病研究
及治疗方式的不断进步,这些进展不仅带来了科学上的突破,更为糖
尿病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型糖尿病,其成因错综复杂,涉及遗传、生活方式诸多方面。
胰岛β细胞的衰竭与全身性的胰岛素抗性,构成了其病理学的核心。
胰
岛β细胞数量的减少,功能退化,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胰岛素抗
性则减少了身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响应,使血糖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在药物治疗方面,我们拥有多种降糖药物,包括刺激胰岛素分泌
的磺脲类,促进葡萄糖利用的双胍类,延缓肠道内糖分吸收的α糖苷
酶抑制剂,以及直接增加胰岛素作用的胰岛素增敏剂等。
这些药物能
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患者,胰岛
素注射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补充手段,其效果可靠,但需要患者有一定
的自我管理能力。
手术治疗,尤其是胃旁路手术和胆胰分流手术,为肥胖型2型糖
尿病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思路。
这些手术能显著减轻体重,改善胰
岛素敏感性,从而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治疗2型糖尿病的每一步进展,都是科学和人文的结晶。
在选择
治疗方案时,我们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综合考虑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条件,力求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最
合适的治疗计划。
展望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定会有更多创新性的治疗手段问世,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带来更多希望和可能。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
目前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主要与肥胖和脂肪组织激素的异常分泌有关。
脂肪组织激素如瘦素、肝素和肠基质提供因子等,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途径,导致胰岛素抵抗。
此外,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也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研究发现,许多慢性炎症相关因子如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明显升高。
自身免疫反应也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身抗体对胰岛素抵抗相关的分子如胰岛素受体和糖尿病相关抗原-2等也有贡献。
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面,目前主要依靠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控制体重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此外,一些药物也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如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提高胰岛素的分泌和/或减少胰岛素抵抗。
然而,研究人员最近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中寄生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通过参与食物消化和吸收、调节胰岛素分泌和调节免疫反应等方式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人员尝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2型糖尿病,如通过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补充、粪菌移植等方式。
这一领域正在快速发展,未来可能会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
另外,细胞治疗也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领域。
细胞治疗是指通过植入能够分泌胰岛素的干细胞或胰岛素产生细胞来补充胰岛素缺乏。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胰岛细胞和胰岛样群体移植到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从而改善了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控制。
这一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新方法。
总的来说,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治疗方面,除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外,肠道菌群调节和细胞治疗等新方法也显示出潜力。
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摘要:2型糖尿病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代谢紊乱,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并取得了一些成功。
但根据相关研究报告,药物治疗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低血糖、心脏病、血管风险、体重增加等。
为进一步增强药物治疗效果,需加强研究具有新靶点或新作用机制的新药。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和传播速度最快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现如今这种疾病急剧增加,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糖尿病降糖药在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主要药物现状及部分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通过临床研究研发出五种常用口服降糖药,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超速效及超长效胰岛素等。
了解以类似物等为代表的新型降糖药的特点,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南。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降糖药种类繁多,各有优缺点。
关键词: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药物治疗引言: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并且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许多转变。
2型糖尿病的出现,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重要疾病之后的又一疾病。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在越来越多人群众出现,这种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人数数量迅速增加。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百分之十一点六。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据(IDF)最新统计,二零一四年全球约有三点八七亿人患有糖尿病。
预计到二零三五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六亿。
糖尿病及其发症导致了死亡人数和医疗费用不断增加,为人民生活增添负担。
它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在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目前,通过降糖药物进行糖尿病治疗的手段已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减少了很多糖尿病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有效的提高了治疗质量。
由此可以看出,了解低血糖治疗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以及通过药物的正确使用对糖尿病治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糖尿病治疗药物现已投入临床应用阶段。
2型糖尿病降糖药主要有硫脲类和双胍类,近年来有许多新药用于临床。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2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实践治疗学习班课后练习答案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内分泌学-2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实践治疗学习班课后练习答案目录一、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理念演变看药物治疗新进展 (1)二、血糖早期达标的临床意义—代谢记忆的影响 (3)三、血糖监测手段的发展以及TIR的临床意义与解析 (5)四、临床应用解析-口服降糖药治疗失效的后续治疗 (7)五、临床应用解析-基础胰岛素治疗失效的后续治疗 (9)六、ADA前沿资讯以及中国专家指导建议解读 (11)七、高血糖危象救治和风险病例分享 (13)八、基于肥胖表型—谈肥胖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 (15)九、纯中药治疗新诊断T2DM (17)十、糖尿病肾病最新研究进展 (19)十一、关注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探讨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临床获益 (21)十二、ADA 《糖尿病诊疗标准-2024》更新点解读 (23)十三、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管理策略 (25)十四、代谢-心-肾一体化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27)一、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理念演变看药物治疗新进展1.下列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联合制剂B.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用于T2DM,每日一次、剂量可调、固定比例C.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基于既往治疗方案进行起始,不可用于部分特殊人群D.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进行剂量调整参考答案:C2.二甲双胍作用机制不包括()A.抑制肝糖原异生,减少肝葡萄糖输出B.刺激胰岛素分泌C.降低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D.改善血脂谱,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E.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增强无氧代谢参考答案:B3.胰岛素与()作为降糖疗效较高的两类降糖药物,能以“机制互补”的方式覆盖T2DM的大部分病理生理学缺陷A.SUB.GLP-1RAC.TZDD.MET参考答案:B4.关于适时起始胰岛素,帮助患者血糖尽早达标的获益,描述正确的是()A.较早启用胰岛素相比较晚用胰岛素患者的达标率高B.尽早血糖达标,可带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获益C.尽早血糖达标,可减轻糖尿病相关的经济负担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5.糖尿病发病原因是()A.胰岛β细胞破坏B.对食物不耐受C.胰岛素分泌过量D.暴饮、暴食E.食过多的甜食参考答案:A二、血糖早期达标的临床意义—代谢记忆的影响1.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糖达标率为()A.32.2%B.32.9%C.49.5%D.50.1%参考答案:D2.关于基础胰岛素与GLP-1RA联合治疗的益处说法错误的是()A.长效胰岛素类似物针对基础胰岛素分泌减退,GLP-1RA针对餐时胰岛素分泌减退,二者联合兼顾了胰岛素分泌减退的基础与餐时需要B.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主要针对空腹血糖,GLP-1RA主要针对餐后血糖,二者联合治疗兼顾了空腹和餐后血糖的全面有效控制C.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可轻度减轻体重,而GLP-1RA显著增加体重,联合治疗可减少外源性胰岛素带来的体重增加D.二者联合治疗增效的同时,避免了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兼顾了有效性和安全性参考答案:C3.VERIFY研究:OADs早期联合治疗相较于单药起始的序贯治疗HbA1c 水平在()年研究期间持续更低A.3B.4C.5D.6参考答案:C4.下列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活性成分: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肽B.1ml溶液含有100单位德谷胰岛素和3.6mg利拉鲁肽C.本品为有颜色的液体D.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GLP-1RA两种药物的联合制剂参考答案:C5.关于2型糖尿病进行早期联合治疗的益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增加降糖疗效的持久性,克服治疗惰性B.改善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C.减少单药治疗剂量,避免因单药剂量过大而带来的不良反应D.避免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参考答案:D三、血糖监测手段的发展以及TIR的临床意义与解析1.关于TIR的临床应用解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DUAL VIII 研究在未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改善血糖控制,降低低血糖风险,平稳降糖B.DUAL V 研究在已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改善血糖控制,降低低血糖风险,平稳降糖C.在未使用胰岛素与已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中,与甘精胰岛素U100相比,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 TIR更优D.在未使用胰岛素与已使用胰岛素T2DM患者中,与甘精胰岛素U100相比,甘精胰岛素U100治疗 TIR更优参考答案:D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IR与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评估指标、血糖变化指标、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密切相关B.TIR与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负相关C.TIR与反映不同时长平均血糖变化的指标密切相关,TIR与HbA1c、GA呈线性负相关,TIR与1,5 AG呈线性正相关D.国内外数据显示,TIR与糖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密切相关,中国数据显示TIR每降低10%,全因死亡风险增加8%、CVD 死亡风险增加5%参考答案:B3.TIR指的是()小时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3.9-10.0mmol/L,或为3.9-7.8mmol/L)的时间(通常用min表示),或者其所占的百分比A.10B.12C.24D.36参考答案:C4.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TIR>()用于评估血糖管理A.40%B.50%C.70%D.85%参考答案:C5.下列关于TIR的影响因素说法错误的是()A.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可改善TIRB.在相同的平均血糖水平下,血糖变异性与TIR呈正相关C.在HbA1c均为7%时,不同的血糖变异性会导致TIR差异巨大D.年龄、病程、BMI 与TIR 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参考答案:B四、临床应用解析-口服降糖药治疗失效的后续治疗1.下列不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是()A.年龄≥35岁B.超重、肥胖或向心性肥胖患者C.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D.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E.高血压或血脂异常患者参考答案:A2.以下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联合制剂B.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用于T2DM,每日一次、剂量可调、固定比例C.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基于既往治疗方案进行起始,可用于部分特殊人群D.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根据空腹血糖水平不可调整剂量参考答案:D3.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A.活性成分: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肽B.1ml溶液含有100单位德谷胰岛素和3mg利拉鲁肽C.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D.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GLP-1RA两种药物的联合制剂参考答案:B4.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基于既往治疗方案进行起始,以下()人群不可用A.老年(≥65岁)B.轻度或中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C.轻度、中度或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D.孕妇及哺乳期参考答案:D5.对糖尿病的并发症,受血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引言: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质量。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多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但仍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一、传统糖尿病药物1、胰岛素: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它可以帮助身体细胞吸收血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然而,胰岛素的使用常常伴随着低血糖的风险,需要密切监测。
2、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磺酰脲类、格列奈类等,这些药物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血糖水平。
然而,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因人而异,且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
二、新型糖尿病药物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GLP-1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激素,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近年来,GLP-1类似物已经被开发出来,如利拉鲁肽和度拉鲁肽,它们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高的稳定性,可以减少注射频率,提高患者依从性。
2、SGLT-2抑制剂:SGLT-2是一种肾脏中的糖通道,可以促进血糖的排泄。
SGLT-2抑制剂可以抑制SGLT-2的活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最近上市的卡格列净和达格列净等SGLT-2抑制剂已经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选择。
3、葡萄糖激酶激动剂:葡萄糖激酶是一种肝脏中的酶,可以刺激肝脏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储存。
葡萄糖激酶激动剂可以激活葡萄糖激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目前正在研究中的药物如西格列汀和瑞格列汀等已经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展望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人员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型糖尿病药物问世。
例如,针对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过程的靶点将会成为药物研发的重点。
联合用药方案可能会更加个性化,以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本文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新型糖尿病药物在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糖尿病研究和治疗新进展
机遇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基因组学 、代谢组学和人工智能等,为糖尿病的研究 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这些技术有助于深 入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发现新的治疗靶 点,以及开发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提高糖尿病治疗的可及性和效果
可及性
通过研究和开发简便、经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糖 尿病治疗的可及性。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智 能血糖监测系统和远程医疗服务,使得糖尿病患者能够 在家中方便地进行自我监测和管理。
通过切除部分胃,减少胃容量和胃激素的分泌,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袖 状胃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常用手术方法之一。
糖尿病的细胞疗法
胰岛细胞移植
将健康的胰岛细胞移植到糖尿病患者体内, 以替代受损的胰岛细胞,恢复胰岛素分泌功 能。目前胰岛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1型糖尿 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干细胞疗法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全球患病率
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对公共卫生 造成巨大负担。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差异,与生 活方式、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
发展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肥胖和城市化等趋势的发展,预计 未来糖尿病的患病率还将继续上升。
糖尿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糖尿病的基因研究
糖尿病易感基因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与糖尿病发病 风险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些变异可能增 加或减少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了解这 些基因变异有助于预测个体糖尿病的风 险并提供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VS
基因编辑技术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 在糖尿病研究中取得了一些突破。通过编 辑糖尿病相关基因,科学家们试图纠正基 因缺陷或增强基因表达,为糖尿病治疗提 供新的可能途径。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
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心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1. 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细胞是血管内膜的主要成分,能够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紧张素等,对血管张力、血流调节和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
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使得内皮细胞功能发生障碍,导致内皮依赖性血管松弛因子NO的生成减少,进而引发血管收缩、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等病理变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2. 炎症反应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随慢性低度炎症状态,炎症细胞激活和介质分泌可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发生血小板增多、红细胞聚集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等外周血异常,也可影响炎症反应和血管功能。
3. 氧化应激在2型糖尿病病程中,由于血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导致自由基产生增加、抗氧化能力下降,使得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加速脂质过氧化、蛋白质氧化和 DNA 损伤,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壁塌陷,最终导致血管粥样硬化的进展和病变。
4. 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胰岛素通过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中多种靶器官,如肝脏、肌肉和脂肪细胞等,调节体内糖、脂、蛋白质代谢,并对血管内皮功能和血压水平产生重要调控作用。
当胰岛素抵抗加重,胰岛素作用减弱,易导致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病变的发生。
总之,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包括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胰岛素抵抗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及早进行预防和干预,包括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和加强药物治疗等措施,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T2D的发病机制,并在治疗方法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新兴的治疗策略。
一、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1. 遗传因素的作用遗传因素在T2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已经鉴定出多个与T2D发病相关的基因。
例如,TCF7L2基因被发现与T2D的风险显著相关,其编码的蛋白质在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胰岛素抵抗与胰岛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是T2D的核心病理生理特征之一。
胰岛素抵抗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使得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内供能,从而引起高血糖。
此外,T2D患者的胰岛功能也明显受损,胰岛β细胞对刺激释放胰岛素的能力减弱,进一步加剧高血糖状态。
3. 炎症反应与T2D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反应在T2D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慢性低度炎症导致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凋亡,同时抑制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
炎症反应还导致脂肪组织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进一步破坏胰岛素信号传导。
二、针对糖尿病新的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的创新随着对T2D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系列新的药物来治疗T2D。
例如,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以及减缓胃肠道葡萄糖吸收来降低血糖水平。
另外,SGLT-2抑制剂通过降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而减少血糖水平。
2. 营养与饮食干预饮食方式对T2D的预防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间断性禁食等新兴的饮食方式备受关注。
这些饮食方式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有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整体代谢状态。
3. 肠道微生物和糖尿病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群落与T2D的关系逐渐被揭示。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衡与T2D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6-05T12:43:28.18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月1期作者:叶启坚[导读]叶启坚(贵港市平南县思旺镇中心卫生院;广西贵港537321)【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可引发患者机体血糖水平显著升高或长期维持高水平,从而引发其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症状,如多食、多饮、多尿、乏力、体重下降、视力下降等,若不及时治疗,还易诱发其出现各种类型的并发症,如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等慢性并发症,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并发症,从而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需尽早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
本文主要简述了2型糖尿病的定义及发病机制,并总结了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能为后续2型糖尿病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治疗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多因胰岛素抵抗,合并有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多见于成人,起病较为隐匿,症状相对较轻,易被患者忽视,待患者发觉症状就诊时,多提示其病情已发展至严重阶段,治疗相对困难,且预后效果不佳,因此,就需要临床采取有效的诊断技术尽早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并及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1]。
1.2型糖尿病的定义及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也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伴有胰岛素抵抗类型的糖尿病,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2]。
引发该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包含营养过剩、生活方式不良、体力活动不足、年龄增长、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引起胰岛素分泌缺陷和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导致机体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葡萄糖摄取利用率降低,从而引发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所致[3]。
本病多发于35-40岁年龄段人群,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多食、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同时还易诱发其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等并发症,从而威胁其生命安全,需尽早诊断和治疗,才能改善患者预后[4]。
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二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研究显示,家族史和基因突变与二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相关。
存在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如TCF7L2、PPARG、KCNJ11等,与二型糖尿病的易感性相关。
2.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二型糖尿病发病的核心机制之一、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的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明显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能有效地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
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包括:高脂肪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
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进一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3.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长期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刺激会影响胰岛β细胞的功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β细胞受到葡萄糖自相增敏效应的调节,当血糖升高时,胰岛β细胞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抑制血糖的升高。
然而,在二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无法满足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导致血糖水平无法有效地得到调节。
4.部分胰岛β细胞细胞凋亡:在二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部分胰岛β细胞会发生细胞凋亡,这可能是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炎症因子、高脂肪、高血糖等因素都会引起胰岛细胞内的应激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凋亡。
这加速了血糖的升高。
5.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在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可以导致低级慢性炎症的产生。
慢性炎症可以通过调节细胞信号传导和应激激活来削弱胰岛β细胞的功能,并增加胰岛细胞凋亡的风险。
此外,炎症还可以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
6.脂肪激素的紊乱:在二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激素的代谢和分泌也出现了紊乱。
例如,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联素和瘦素可以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和能量代谢,而二型糖尿病患者中这些脂肪激素的水平通常偏低。
这也导致了胰岛素抵抗的发展。
总结起来,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
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胰岛β细胞凋亡、炎症反应以及脂肪激素的紊乱等都与二型糖尿病的发病相关。
2型糖尿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 年5 月第29 卷第5 期Chin J Diabetes,M a y2021,Vol. 29,No. 5•393 ••文献综述•2型糖尿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付林杨杨张同存【提要】免疫稳态失衡在T2D M发病机制方面作用逐渐受到关注。
肥胖和I R诱发的慢性亚临床炎症不仅导致In s作用障碍,还造成胰岛卩细胞功能缺陷。
这种代谢性炎症引发的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及N K细胞等免疫功能紊乱,提示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功能参与T2D M发生发展。
本文对T2D M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免疫标志物及其免疫疗法调控人体稳态可能成为临床诊治T2D M的新思路。
【关键词】糖尿病,2型;先天性免疫;获得性免疫;胰岛素抵抗doi: 10. 3969/j. issn. 1006-6187. 2021. 05.014Study on immune pathogenesi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F U Lin, YAN G Yang, ZH AN G Tongcun.Clinical College o f Wuhan University o f S 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Y A N G Yang, E m ail:135****************【Summary】In the pathogenesi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the imbalance of immune hermeostasis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Chronic subclinical inflammation, triggered by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not only causes insulin dysfunction, but also leads to islet p cell dysfunction. This metabolicinflammation triggers the dysfunction of immune cells, including macrophages cells, B cells and NK cells. Ithas been suggested that innate and acquired immunity are involved in the 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ofT2DM.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mmune pathogenesis of T2DM is reviewed, the study ofimmune markers and immunotherapy regulating human homeostasis may become a new idea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2DM.【Key words】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Innate mmunity ; Acquired immunity ;Insulin resistanceT2D M发生发展涉及多种病理生理机制,主要表现为 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Ⅱ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升高 , 血脂异常 , 产生可能影 响胰岛素的敏感性 的物质 , 导致胰岛 素抵抗 , 因此 , 中心型肥胖的人更易患 Ⅱ型糖尿病 。
22 胰 岛 素 抵 抗素 ( e i i) . R st sn
1 遗 传 因素
Ⅱ型糖尿病有显著的遗传倾 向, 目前 的研究结果表 明 Ⅱ型 糖尿病 的遗传方式不符合常染色体孟德尔单基 因遗传或线粒体
D A基因的胰 岛 B细胞可致 氧化磷酸化酶系障碍 ,能量供应不 N 足。 这种点突变不是单独的使 B细胞 A P能量合成 的不足 , T 还能 加速 整个 胰 岛 B 细 胞 的衰老 ,其 中包 括 胰 岛素合 成 减 少和 A P/A ) T I P介导 B胰 岛分泌功能的改变 , 可能是其糖尿病易感 的 重要原 因。在最 近的研究 中发现 , 线粒体也是类 固醇合成 和胰岛 素分泌 的必要条件 ,骨骼肌内线粒体 A P合成减少是遗传性或 T
科 之 学 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Fn fieme rd e a r i S nA ts e occ u
281 ( 囝 o年02 0 月9 )
l I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余 闻静
( 第三军医大学学员旅 ,重庆 403 ) 00 8
摘 要 :Ⅱ型糖尿病是 由遗传和环境 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其发病 机制复杂 ,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 , 现能确定的是胰 岛素抵 抗和胰 岛素分泌缺 陷是 Ⅱ型糖尿病
选基因与 Ⅱ型糖尿病存在明显 的人群 、 区和种族差异 。 地 有学者认 为 ,遗传 因素所致的 Ⅱ型糖尿病是 以线粒体功能
3 胰 岛素抵 抗与胰 岛素 分泌缺 陷
31 游 离脂 肪 酸 ( F . F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枢神经递质功能障碍
下丘脑对血糖的调控紊乱 下丘脑在调节能量摄入和饮食行为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与身材较瘦的 人比较,肥胖者摄入葡萄糖后下丘脑室旁核 和腹正中核的抑制显著减弱,并且达到最大 抑制的时间明显延迟。
DeFronzo教授将所有这些影响2型糖尿病高 血糖形成的因素称为糖尿病生理病理 “恶 兆八重奏” 兆八重奏” “八重奏”进一步揭示了2型糖尿病病理生 理的复杂性,为临床用药带来了新的思考
\ 患 者
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格列奈类、 α-糖苷酶抑制剂
3个月后 个月后HbA1c>6.5% 个月后
加用胰岛素
注:患者依从性差时推荐用一天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2型糖尿病防治策略
一个中心: β细胞保护最重要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两个基本点
避免低血糖,避免不良代谢效应 及早控制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治疗方案 “一刀切”是危险的 有效的方案需要全面考虑的因素
T2DM治疗现状——血糖控制不理想
T2DM以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缺陷为特 征,其自然病程为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受损 (IGT)和(或)空腹血糖受损(IFG)、糖尿病,最 终导致多种并发症。 β细胞功能在病程中逐渐衰退,但初始衰退远 早于预期。有研究发现,处于 处于IGT阶段的患 处于 阶段的患 细胞功能丧失已高达80%。 者,β细胞功能丧失已高达 细胞功能丧失已高达
UKPDS(2型糖尿病)
强化组 常规组 5 4 3 2 1 0 0 3 6 9 12 15
随机化后时间(年)
1. DCCT Research Group. Diabetes 1997; 46:271-286. 2. UKPDS Group (33). Lancet 1998; 352:837-853.
精粹的五重奏——肠促胰素 (GLP-1)作用减弱
肠促胰岛素效应减弱 IGT及T2DM患者餐后 GLP-1分泌减少 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IP)水平升高 使得GLP-1类似物应运而生
尖锐参差的六重奏 割裂的七重奏
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 胰岛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 2型糖尿病患者基础胰高血糖素水平增高,会 导致基础肝糖输出增加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与钠依赖性葡萄糖转 运蛋白2(SGLT2)有关,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SGLT2 增加,葡萄糖重吸收增加
B
Rury R. Holman et al, N Engl J Med. 2008 ;359(15):1618-20
早期血糖控制所带来的延续效应( 早期血糖控制所带来的延续效应(Legacy Effect ) 磺脲类/胰岛素) 强化治疗 (磺脲类/胰岛素)显著减少大血管微血管事件
综合终点 任何与糖尿病相关的终点
心肌梗死 全因死亡
P=0.044
P=0.011 P=0.010
Lancet 1998;352:854-865.
2型糖尿病防治新策略
SELECT高质量降糖六大要点
平稳 早期 长期 有效 联合 降低总危险 Smooth Early Long-term Effective Combination Total Risk Reduction
T2DM的治疗应当遵循的原则
基于T2DM生理病理“八重奏”, DeFronzo教授认为 需用多种药物联合纠正T2DM的多种病理生理缺陷 对T2DM的治疗应当基于已知的病因,而不只是简单 的降低HbA1c 必须在T2DM自然病程早期给予干预,阻止β细胞功能 衰竭
T2DM治疗新模式
基于病理生理机制的治疗模式:
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 生活方式干预 二甲双胍+吡格列酮 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GLP-1类似物 类似物 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都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都有心血管保护作用,GLP-1类 类 似物和吡格列酮可以保护β细胞功能 细胞功能, 似物和吡格列酮可以保护 细胞功能,二甲双胍和 GLP-1类似物则能够抵消 类似物则能够抵消TZD引起的体重增加 类似物则能够抵消 引起的体重增加 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是胰岛素增敏剂, 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是胰岛素增敏剂,不担心发生低 血糖等不良反应 3药联合能够充分发挥益处,有望HbA1c<6.0% 药联合能够充分发挥益处,有望 药联合能够充分发挥益处
平稳控制血糖——Smooth
降低高血糖 避免低血糖 减轻血糖波动
低血糖是血糖达标的最大障碍
DCCT (1型糖尿病)
低血糖发作次数/100 病人年 /100 100 80 60 40 20 0 5 6 7 8 9 1011 12 1314 研究期间HbA1C 水平(%) 强化组 常规组 发生1次或1次以上严重低血糖 次以上严重低血糖 的患者比例( (%)
饮食、运动、控制体重 + 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 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
患者依从性差时推荐用一天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治疗流程
超 重 肥 胖
加用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BMI≥24
饮食、运动、控制体重 + 二甲双胍
3个月后 个月后HbA1c>6.5% 个月后
T2DM的自然病程及现行治疗方案 的自然病程及现行治疗方案
T2DM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原因
现行方案保守, 遵循“阶梯式”原则, 血糖长期控制不 佳,当患者不得不使用胰岛素治疗时, β细胞功能已严 重衰退 未实现个体化治疗 处方降糖药保守,缺乏可阻断β细胞功能衰竭的新药 胰岛素作为治疗的最终手段,忽视早期胰岛素治疗可使 患者尽快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消除葡萄糖毒性作用, 部分恢复早时相胰岛素分泌,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并延 缓并发症发生。
低血糖使全因死亡率增加
以色列14670例冠心病患者的8年死亡率随访研究
*
**P<0.02 *P<0.0001
* ** *
Fisman EZ, et al.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2004, 1:135–143.
包含降压,降脂,降糖的多因素干预治疗策略 包含降压,降脂,降糖的多因素干预治疗策略
全因死亡率 心血管死亡
心血管事件
46%
57% 59%
N Engl J Med 2008,358:580-91
有效 ——减少血管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联合——克服血糖控制的障碍,保护胰岛β细 胞功能 降低总危险 ——规范治疗,各项达标
低血糖患者心脏缺血事件明显增加
美国19例72小时血糖检测研究
59 60 54 50
低血糖 无快速波动 的正常血糖
发生事件数
40 30
高血糖
20 10
*
10
N/A
*
6 0 0 心电图异常
0
全部事件
0 1 胸痛/心梗
*P<0.01 与高血糖和血糖正常期间事件数相比
Desouza C, et al. Diabetes Care 26:1485–1489, 2003.
中国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中国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中国指南)
指 血糖( 血糖(mmol/L) ) HbA(%) ( ) 血压(mmHg) 血压( ) TC(mmol/L) ( ) HDL-C(mmol/L) ( ) TG(mmol/L) ( ) LDL-C(mmol/L) ( )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尿白蛋白 肌酐比值(mg/mmol) 男 肌酐比值 女 尿白蛋白排泄率 主动有氧活动(分钟 周 主动有氧活动(分钟/周) 标 空腹 非空腹 目标值 4.4~6.1 ~ 4.4~8.0 ~
RRR: P: RRR: P: RRR: P: RRR: P:
1997 12% 0.029 25% 0.0099 16% 0.052 6% 0.44
2007 9% 0.040 24% 0.001 15% 0.014 13% 0.007
微血管疾病
心梗
全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亡
1 Rury R. Holman et al, N Engl J Med. 2008 ;359(15):1618-20
降糖药物与低血糖
抗高血糖药: 单独应用不引起低 血糖 双胍类: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拜唐苹®) 降血糖药: 可能引起低血糖 磺脲类 苯甲酸衍生物:瑞格列奈 D-苯丙氨酸衍生物:那格列奈 胰岛素
早期控制血糖—— Early
消除胰岛糖毒性
减少微血管并发症
VOL359 NO
Sep
UKPDS 30年研究新结果公布 30年研究新结果公布 再次指引: 再次指引:
早期严格血糖控制 全面改善预后
UKPDS 结束后随访结果 HbA1c的变化 HbA1c的变化
磺脲类/ 磺脲类/胰岛素 vs. 常规治疗
A
UKPDS results presented Mean (95%CI)
<6.5
<130/80 <4.5 >1.0 <1.7 <2.5 <2.5(22mg/g) ( ) <3.5(31mg/g) ( ) <20µg/min(30mg/天) ( 天 150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治疗流程
BMI<24
非 超 重 患 者
加用胰岛素
3个月后 个月后HbA1c>6.5% 个月后
不协调的四重奏——脂代谢紊乱
脂肪组织也存在胰岛素抵抗,使脂肪细胞的脂解 作用增强,游离脂肪酸( FFA)释放入血 游离脂肪酸( 释放入血增多, 游离脂肪酸 释放入血 成为T2DM的第4种病理生理机制 FFA增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居于核心地位, 它能够引起 β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 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 增加肝糖输出 减少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