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经典咏流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5篇
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对于提高教师的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当我们在教学中有了一些经验后,大家可以写份教学反思,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诗歌鉴赏的教学反思篇1摘要: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与完善,在新课标概念下,高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诗歌鉴赏是目前高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实际下,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提出来的,亦是现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着重从现在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升诗歌鉴赏教学质量做好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诗歌鉴赏;少教多学;教学思考诗歌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而在现今的高中诗歌教学中,并没有积极地发扬民族文化,不重视诗歌教学,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我国大力推行新课标教学,尤其是高中的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但是从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状况来看,诗歌鉴赏教学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以诗歌的记忆、背诵、朗读为主,学生对诗歌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是单纯地记住了诗歌,应付了目前的考试,这虽然解决了学生当前的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单纯的记忆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学习兴趣下降,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下降,就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下面我就简单地谈谈新课标针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所推行少教多学教学方式的优点,并为改善教学状况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教师引领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并巧设问题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学习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在诗歌鉴赏和文言文的学习上比较吃力,而这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要想学好诗歌鉴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高中经典咏流传课程设计
高中经典咏流传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经典咏流传》中的诗词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传递的正能量和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典咏流传》中的诗词作品,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通过对这些诗词的原文、译文、作者背景、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中的正能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包括:1.讲授法:教师对诗词原文、译文、作者背景等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让学生分析其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诗词创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诗词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经典咏流传》诗词选编,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文本资料。
2.参考书:相关诗词赏析书籍,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的参考资料。
3.多媒体资料:播放《经典咏流传》节目片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4.实验设备:提供纸笔等创作工具,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实践。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作业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创新性。
3.考试成绩:通过期末考试或课堂小测,评估学生对诗词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评估方式将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经典咏流传课程设计
经典咏流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背诵经典古诗文,掌握诗文的主题、背景、作者等相关文学常识。
2. 学生能通过分析古诗文,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律、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古诗文进行解读和翻译,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提高口头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
2. 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搜集与经典古诗文相关的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 学生能运用创新思维,将古诗文融入现代生活,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经典古诗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在感受古诗文魅力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3. 学生通过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
本课程旨在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性质为文学鉴赏与创作,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经典咏流传》为教材,选取以下古诗文进行教学:1. 《静夜思》——李白- 诗文背景、作者简介- 诗文解读与翻译- 韵律分析、修辞手法2. 《登鹳雀楼》——王之涣- 诗文背景、作者简介- 诗文解读与翻译- 韵律分析、修辞手法3. 《春晓》——孟浩然- 诗文背景、作者简介- 诗文解读与翻译- 韵律分析、修辞手法4.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诗文背景、作者简介- 诗文解读与翻译- 韵律分析、修辞手法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学习《静夜思》,了解诗文背景,进行解读与翻译,分析韵律和修辞手法。
第二周:学习《登鹳雀楼》,了解诗文背景,进行解读与翻译,分析韵律和修辞手法。
第三周:学习《春晓》,了解诗文背景,进行解读与翻译,分析韵律和修辞手法。
第四周: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了解诗文背景,进行解读与翻译,分析韵律和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_古代诗歌之语言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考查题型1、第一种模式:炼字型2、第二种模式:炼句型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一)古代诗歌中的“炼字”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何为诗眼?)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图景或现象。
(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作用)典型例题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参考答案:“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
作者用一“闹”字,化静为动(明技巧),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描景象)。
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课堂训练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你根据上题中的三步曲,自写答案:答:[思路分析]第一步解释“看”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初中综合实践_经典咏流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经典永流传》这节综合性学习,是对课内诗歌学习的一个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古典文化。
现在提倡国学,古典诗词是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老师有责任传承好古典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
二活动目标1、感受诗词之美,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2、提高收集、编辑资料和口语交际能力。
知识目标:增加学生的诗词积累。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收集、编辑资料和口语交际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词之美,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三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自然引入新课,采用专题活动的形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设计理念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及多样的教学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五教学方法1、任务型导向教学方法2 、情境教学法3、互动合作法活动准备:本节课前,提前一周安排学生回顾复习已经学过的古诗词,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准备。
六活动过程:1、导入新课2018年的诗词大会刚刚落下帷幕,快递小哥雷海为以他13年孜孜不倦的积累,成为站上冠军领奖台的一匹黑马。
今天,让我们也一起走进诗词的百花园,去感受潜藏在文字中的美。
2、分门别类辑古诗——指名学生按要求说出相应的诗句诗中有植物诗中有动物诗中有色彩诗中有成语学生齐读后老师小结。
3、争先恐后接名句——指名学生根据上句接下句。
学生齐读后分组赏析,老师指导赏析的角度。
学生展示对名句的赏析,老师根据学生的赏析归纳:诗词之美,美在语言、美在情感、美在哲理、美在画面。
4、诗情画意品古诗——指名学生看图画猜诗句5、声情并茂诵古诗——通过欣赏配乐朗读和学生尝试朗读,再次感受中华诗词之美。
老师提示朗读要领。
6、一展歌喉唱古诗——学生欣赏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轻声跟唱。
7、课堂结束语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咏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
高中语文_《诗歌诵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歌诵读》教学设计一、导入电影片断。
二、问:影片中方世玉朗诵的《登鹳雀楼》语气好不好?应怎样朗诵?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讨论,谈技巧,并尝试阅读。
师指导。
三、表达喜怒哀乐的诗歌作品怎样去读?(一)喜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二)怒(这首诗要介绍相关背景)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唐·李白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三)哀(这首诗要介绍相关背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四)乐(这首诗要介绍相关背景)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五)补充有关的知识:1. 情感的表达方式与作品风格有关:婉约派、豪放派(柳永、苏轼)2. 同一风格不同作者也有区别:柳永与李清照,苏轼与辛弃疾。
四、尝试诵读蕴含多种情感作品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小结《诗歌诵读》学情分析这是文科班的学生,学生们对诗歌有着普遍深厚的兴趣。
但在诵读上还有许多不足,许多同学只会读出来,不能用自己的语气变化传达出诗歌的情感,甚至有些同学读时断句都做不好。
高中语文_用音乐唱响诗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诵读诗歌。
2.让诗歌与音乐相结合,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3.赏读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试着为其配乐。
教学重难点1.融情于诗,诵读经典。
2.用音乐诠释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高晓松的妈妈曾经对他说过: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同学们身在学校,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钱去远方,所有去远方的事要暂时搁浅,但我们可以拿起手中的书去读诗,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那些历久弥新的古典诗词,不仅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志趣和理念,也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多彩生活,更包含了中国国民精神的全部符码!而自古以来诗乐一体,所以今天就让我们用音乐来唱响诗歌吧!二赏读诗歌1.猜一猜中国古代的诗人那么多,我们要赏读谁的诗歌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猜。
提示: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他的一生留下了2700多首诗和300多首词;为官,他勤政爱民,为诗,他理趣兼备,为词,他冲破藩篱;他曾疏浚西湖,留下闻名遐迩的苏堤,也留下了让人垂涎三尺的东坡肉;他不是庙堂上站班的朝臣,而是文学天空中熠熠闪光的星斗。
大家可以猜出他就是:苏轼。
2简介苏轼三赏读第一首词《水调歌头》1学生自由诵读2听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体会词的情感3简析词意《水调歌头》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这首词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在诵读时要读出思念,也要读出苏轼的浪漫。
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意在言外指的是什么?2、意在言外的具体表现形式多是怎样的?3、意在言外的技巧如何应用?一、导入1、诵读陆游《卜算子·咏梅》2、三分钟完成练习题,三个同学分别展示答案3、展示答案,进行比对发现:三个同学的答案在表达技巧和诗人思想情感活动上把握都很准确,但与展示答案相比,都少了“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这句话,那么什么是“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这就是我们学习和探究的问题。
二、学习目标1、意在言外指的是什么?2、意在言外的具体表现形式多是怎样的?3、意在言外的技巧如何应用?三、过程与方法1、明确概念:意在言外是关于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问题。
2、典型例题:王昌龄《从军行(其二)》:不说比说好---以景结情---意在言外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与王维《杂诗》比较:少说比多说好---细节描写--意在言外朱庆馀《近试呈张水部》:换种说法比直说好---(以女子)自喻---意在言外3、技巧归纳:运用以景结情/细节描写/自喻的手法,描绘……讲述……抒发……,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四、反馈练习夏完淳《即事》展示答案--暴露问题--指导纠正五、强化练习吴伟业《古意》学情分析高三开学以来,先后进行了多次考试,在成绩统计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是大部分同学认为难度较高,得分较低的题目类型,甚至有不少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畏难心理。
尤其是诗歌语言的凝练性给学生的阅读与鉴赏带来很大障碍,许多同学只能按表面意思做简单的连缀,使得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把握都只能停留在表层,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张力,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明确其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用必要的答题方法指导来引领思路,并进行具体答题步骤的规范。
效果分析1.学生通过例题感受诗歌语言的张力,并明确“意在言外”常见的技巧表现形式。
2.能够运用课堂归纳的答题技巧进行诗歌的阅读、思考与解题。
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简评《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本课经过精心预设,删除旁枝末节,直接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
以典型真题为例,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三种观点进行评价、讲解,让学生自己领悟到理解诗人心境要抓住题中已给信息:诗题,注释,意象,表情感、行为词句,从而判断诗人情感。
之后又进一步通过比较学生答案,让学生懂得进一步完善答案,规范答题,应对高考。
全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层层递进,是适合高三复习阶段进行的好课。
——济南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丁梅《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学习效果测评及分析课后以2011年全国大纲卷真题作为测试题,36人都能准确把握住诗人心情是孤独寂寞的,并且都能就上下阕进行全面分析,但有八位同学没有抓住注释中“雁能传书”这一点,得出诗人思亲之意。
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根据课堂上讲授的方法,抓题干,抓信息,根据答题注意事项,完整作答,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一小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容易顾此失彼,不能考虑周全,可能在学习效果上不能立竿见影。
这个结果正符合我的估测。
毕竟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在练习中熟练、领悟、提高。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效果良好。
不过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比较紧张,最好再加两节复习课,进行知识的巩固。
最后,课堂氛围仍不够活跃,还需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力争改进。
《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教授对象是高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还有强烈的畏难心理。
应引导独立的思考。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学生答题屡屡失误,主要原因是:(1)从诗歌内容看,读不懂诗歌,不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由《经典咏流传》引发的古诗词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由《经典咏流传》引发的古诗词教学的思考与尝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来被视为经典之作。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诗词教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古诗词语言古奥难懂,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一档名为《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在国内掀起古诗词的热潮,通过大众化的方式向观众传播古代文学作品,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
这种新型的古诗词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为古诗词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借鉴《经典咏流传》的经验和启示,探索适合当代学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之一。
1.2 研究意义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同时,古诗词教学也有助于学生提升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经典咏流传》作为一档全民古诗词传唱节目,通过选取经典的古诗词作为歌曲的歌词,以歌唱的形式传播古诗词的魅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这种形式的古诗词教学不仅深受学生喜爱,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因此,通过对《经典咏流传》引发的古诗词教学进行研究和思考,不仅可以进一步挖掘古诗词教学的内在价值和教学方法,还可以为文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通过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经典咏流传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经典咏流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智慧。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经典咏流传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成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经典咏流传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经典咏流传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二、教学理念1. 文化传承:经典咏流传教学旨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学生了解、感受和热爱我国传统文化。
2.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对经典咏流传的兴趣,使其成为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索的动力。
3.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经典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高尚情操,实现情感共鸣。
4. 实践创新:将经典咏流传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经典作品中的优美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开展经典咏流传主题活动,如经典诵读、经典歌曲演唱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经典之美。
2. 融入生活,拓展视野(1)将经典咏流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传统文化现象。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3. 情感共鸣,陶冶情操(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经典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培养高尚情操。
(2)开展经典咏流传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身素养。
4. 多元评价,关注个体(1)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经典咏流传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成长。
(2)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经典咏流传教学中受益。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经典咏流传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参与度和成长。
2. 结果性评价:考察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程度、诵读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五、结语经典咏流传教学实践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高中语文_鉴赏诗歌感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古诗歌教学是高三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现实问题是下得功夫不少,收效甚微,在考试的时候学生依然失分很多,现在的局面是老师辛辛苦苦讲,学生马马虎虎听,到考试还是不会。
所以这时候更应该认真的研究学情。
通过调查我认为目前学生存在着以下问题:1、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
甚至有的同学失去了信心,认为再学也不可能学会了,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别的方面,学习时间跟不上,任务也很难完成。
2、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对作者不了解,做不到知人论世。
3、忽视了题目、注释、写作背景等显性信息,一味地读诗句。
4、学生抓不住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尤其是表现感情的词语,对这样的词语不敏感。
5、对于表现感情的手法不能熟练掌握,尤其是手法中蕴含的感情不能准确分析。
6、思维方式太狭窄。
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
学生不能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
7、情感分析题答案组织不条理,要点不全面。
诗歌的情感分析又是每首诗歌必考内容,所以需重点突破这一方面内容。
效果分析:一、析教学目标:一开始我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理解诗歌的感情,二是掌握表达感情的技巧。
后来总感觉和我的初衷有违和感,所以最后就设计了一个直白的目标,这节课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目标,那就是如何让感情分析题的答案更完善,不过现在再来看可能有些单薄了。
二、析教学过程1、本节课由高考考点及历年阅卷情况导入新课,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思路清晰,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理论联系实际,针对高考题型“情感分析题”进行重点突破。
本节课不以单纯教授课本内容为主,而是着眼高考,寻求突破,以达到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2、教学环节上,由于将小组讨论放在了课前完成,可能课堂上感觉没那么热闹,气氛稍差一些。
3、课堂容量有点大,既想把每个方面都分析透,还要兼顾学生的消化掌握及当堂训练,课堂的时间驾驭有些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有不到位的地方。
由《经典咏流传》引发的古诗词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由《经典咏流传》引发的古诗词教学的思考与尝试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典咏流传》的风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如何将这种新颖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引入学校教育中,重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古诗词教学的革新和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而《经典咏流传》正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教学案例。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经典咏流传》引发的古诗词教学的思考与尝试,通过对节目内容和学校实践的分析,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为古诗词教学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1.2 问题意义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风土人情和哲理意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变革,古诗词教学在当今社会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高,很多人认为古诗词难懂且与现代生活脱节。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古诗词的教学往往缺乏实践性,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正文2.1 《经典咏流传》简介《经典咏流传》是一档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化类节目,通过音乐和朗诵的形式,将中国古诗词进行了现代化的演绎。
节目以清新优美的音乐和优秀的朗诵者为特色,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节目中的古诗词选取不仅包括经典名篇,还有一些较为冷门的作品,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通过《经典咏流传》,观众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节目的现代化表现形式更加贴近当代观众,让古诗词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节目还不断邀请知名学者和文化名人解读古诗词,深入剖析其中的意蕴和艺术特点,为观众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和学习。
《经典咏流传》的成功启示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借鉴现代音乐和表演的手法,让古诗词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更多学生的兴趣。
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将古诗词融入到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中,可以促进古诗词的传承和发展,推动古诗词教学走向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咏流传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文的乐趣
导语:诗词是用来唱的吗?
当然了,为什么不可以?
古人和诗以歌,“词”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是为了唱而写出来的。
历史上有不少经典作品流传了下来。
但是这不够,远远不够。
我们继承先祖的好东西,不是为了把他们束之高阁供奉,
他们是有生命力的东西。
在新的时代,借助舞台和音乐,这样的生命力可以焕发出炫目光彩。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歌殿堂。
一、教学目标:
1、响应落实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和诗以歌”让经典诗歌永流传
3、在咏唱诗文中让学生感受到乐趣
二、感受经典学唱经典
1、下面同学们看一首18年非常流行的小诗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小小苔花自尊、自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向上的精神,感染了许多人,也感动了许多人。
对任何人而言,岁月都是公允的,生命都是公平的,青春都是公正的。
只要你,不放弃,不沉沦,不苟且。
别人的光芒四射,别人的灿烂芳华,别人的春风得意,也许迟迟没有降临到你的头上,很久都不曾光顾你荒芜已久的田园,那些尘世的幸运经年开着玩笑,每每与你擦肩而过,总是难得与你有缘。
曾经经年翘首以盼,梦寐以求的幸福,依然,还与你隔着高山大河的距离。
但是,别灰心,别懊丧,也许有一支青春的
利箭,正跋山涉水,呼啸而来,这一刻,恰恰,就要与你撞个满怀。
没有早一刻,没有晚一刻,就在这一刻,你奢望、盼望、甚至被淡忘的青春,恰恰,就要撞到你的腰身。
生命哪怕卑微如苔,只能在红尘的低处,在阳光不能普照的地方,依然还要鼓起十二万分的力气和勇气,才能开出最微小的花。
这花朵,如米粒一般琐碎,细小。
这景致,当然比不上别处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当然比不上别处的蜂飞蝶舞,柳浪闻莺,你侬我侬。
三、下面我们再接触一首苏轼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意解读: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三、最后我们来学习并欣赏同学们很熟悉白居易的《琵琶行》
回顾《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
最后总结: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
我们的经典从未断流。
”
只是每一次听到的时候,都有新的体会。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据一个学期来的多次考试和上周举行的摸底考试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尤其是文言文和古诗词鉴赏部分,不能将所学的课本知识灵活运用。
古诗词方面不愿意学更不愿意背诵,对于赏析此类题学生很更是是棘手,很少有人能做出正确地解答。
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希望通过这节鉴赏科,让同学们喜欢并能有兴趣的鉴赏古诗文。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加了,尤其是知道了可以和现在的流行歌结合起来咏唱,从而达到了背诵的效果。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模块,所以在高一阶段我们就得
加强对学生的训练,现在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主要的是让
他们趣阅读,从而喜欢上诗歌。
•苔的主旨思想:
生命哪怕卑微如苔,只能在红尘的低处,在阳光不能普照的地方,依然
还要鼓起十二万分的力气和勇气,才能开出最微小的花。
这花朵,如米
粒一般琐碎,细小小小苔花自尊、自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向上的
精神,感染了许多人,也感动了许多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主旨思想: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
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
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
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琵琶行》的主旨思想:
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社会的动荡,世态
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
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
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
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我们以前在教授古诗文时,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背、背、背,可是能背过的很少,主要是他们对古诗文没有兴趣,所
以我设计了这节课,让学生在吟唱中学习古诗,背诵古诗。
从这四年的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中我们不难看出,诗歌鉴赏题的设置还是紧紧围绕着“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在展开,无论命题者如何改变提问的方式,但是考查的知识点
还是没有改变的。
所以现在高一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读诗,多读诗,喜欢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