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经典咏流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咏流传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文的乐趣

导语:诗词是用来唱的吗?

当然了,为什么不可以?

古人和诗以歌,“词”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是为了唱而写出来的。

历史上有不少经典作品流传了下来。

但是这不够,远远不够。

我们继承先祖的好东西,不是为了把他们束之高阁供奉,

他们是有生命力的东西。

在新的时代,借助舞台和音乐,这样的生命力可以焕发出炫目光彩。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歌殿堂。

一、教学目标:

1、响应落实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和诗以歌”让经典诗歌永流传

3、在咏唱诗文中让学生感受到乐趣

二、感受经典学唱经典

1、下面同学们看一首18年非常流行的小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小小苔花自尊、自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向上的精神,感染了许多人,也感动了许多人。对任何人而言,岁月都是公允的,生命都是公平的,青春都是公正的。只要你,不放弃,不沉沦,不苟且。别人的光芒四射,别人的灿烂芳华,别人的春风得意,也许迟迟没有降临到你的头上,很久都不曾光顾你荒芜已久的田园,那些尘世的幸运经年开着玩笑,每每与你擦肩而过,总是难得与你有缘。曾经经年翘首以盼,梦寐以求的幸福,依然,还与你隔着高山大河的距离。但是,别灰心,别懊丧,也许有一支青春的

利箭,正跋山涉水,呼啸而来,这一刻,恰恰,就要与你撞个满怀。没有早一刻,没有晚一刻,就在这一刻,你奢望、盼望、甚至被淡忘的青春,恰恰,就要撞到你的腰身。

生命哪怕卑微如苔,只能在红尘的低处,在阳光不能普照的地方,依然还要鼓起十二万分的力气和勇气,才能开出最微小的花。这花朵,如米粒一般琐碎,细小。这景致,当然比不上别处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当然比不上别处的蜂飞蝶舞,柳浪闻莺,你侬我侬。

三、下面我们再接触一首苏轼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意解读: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三、最后我们来学习并欣赏同学们很熟悉白居易的《琵琶行》

回顾《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

最后总结: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

我们的经典从未断流。”

只是每一次听到的时候,都有新的体会。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据一个学期来的多次考试和上周举行的摸底考试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尤其是文言文和古诗词鉴赏部分,不能将所学的课本知识灵活运用。古诗词方面不愿意学更不愿意背诵,对于赏析此类题学生很更是是棘手,很少有人能做出正确地解答。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希望通过这节鉴赏科,让同学们喜欢并能有兴趣的鉴赏古诗文。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加了,尤其是知道了可以和现在的流行歌结合起来咏唱,从而达到了背诵的效果。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模块,所以在高一阶段我们就得

加强对学生的训练,现在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主要的是让

他们趣阅读,从而喜欢上诗歌。

•苔的主旨思想:

生命哪怕卑微如苔,只能在红尘的低处,在阳光不能普照的地方,依然

还要鼓起十二万分的力气和勇气,才能开出最微小的花。这花朵,如米

粒一般琐碎,细小小小苔花自尊、自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向上的

精神,感染了许多人,也感动了许多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主旨思想: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

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

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

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琵琶行》的主旨思想:

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

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

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

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

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我们以前在教授古诗文时,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背、背、背,可是能背过的很少,主要是他们对古诗文没有兴趣,所

以我设计了这节课,让学生在吟唱中学习古诗,背诵古诗。从这四年的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中我们不难看出,诗歌鉴赏题的设置还是紧紧围绕着“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在展开,无论命题者如何改变提问的方式,但是考查的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