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学校的非样本意义.doc

合集下载

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高三微专题复习教学实践——以“空间视角下的不变量分析”为例

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高三微专题复习教学实践——以“空间视角下的不变量分析”为例

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高三微专题复习教学实践以 空间视角下的不变量分析 为例李黎励(福建省福州第十一中学ꎬ福建福州350001)摘㊀要:基于高考评价体系㊁高考加强关键能力的考查ꎬ本文以 空间视角下的不变量分析 一课为例ꎬ探索高三二轮复习的教学实践ꎬ注重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参与ꎬ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关键词:关键能力ꎻ二轮复习ꎻ动态问题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4)03-0051-03收稿日期:2023-10-25作者简介:李黎励(1982.3-)ꎬ女ꎬ福建省福州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㊀㊀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高考评价体系中ꎬ阐述了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ꎬ高质量地认识问题㊁分析问题㊁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1]ꎬ并确立了符合考试评价的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群:知识获取能力群㊁实践操作能力群㊁思维认知能力群.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核心素养的能力表现ꎬ高考数学重点考查五项关键能力:逻辑思维能力㊁运算求解能力㊁空间想象能力㊁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能力ꎬ是支撑和体现学科素养要求的能力表征ꎬ也是落实和检验必备知识要求的能力表现[2].1教学背景分析学生在经历了一轮复习以及多次综合考试后ꎬ能够较为熟练地计算常见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ꎬ证明空间中的平行㊁垂直关系以及掌握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ꎬ求解线面角和二面角.但薄弱环节在于利用定义(几何法)求解空间角㊁距离以及动态问题.1.1知识层面立体几何动态问题的类型较多ꎬ笔者经整理ꎬ将其归纳为不变量分析㊁截面与轨迹问题㊁探索存在性问题㊁最值问题四部分ꎬ组成一个单元教学设计.本课时作为该单元的第一课时ꎬ不仅能够强化空间观念和巩固必备知识ꎬ还能挖掘出运动过程中不变的距离㊁角度㊁面积㊁体积等量ꎬ并且通过建立多个变量之间的联系ꎬ减少变量个数ꎬ为此后存在性以及最值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1.2方法层面由于近年立体几何动态问题多以多选题的形式呈现ꎬ相比空间向量法 少想多算 的特点ꎬ传统几何法因其 多想少算 ꎬ通常作为多选题首选解题策略.而传统几何法着重于学生空间思维的构建ꎬ它以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为基础ꎬ以空间角㊁距离的定义为依据ꎬ搭建起由立体几何所有知识点组成的有机整体ꎬ因此更利于五项数学关键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分析ꎬ本节课学生将在传统几何法的视角下ꎬ观察动点牵引引起的各个要素的变化ꎬ并分析其中 变 与 不变 的联系ꎬ目标是达到串联基础ꎬ构建网络ꎬ培养能力的效果.2教学实施2.1问题诊断ꎬ引出课题以近期考查的质检卷中的立体几何动态多选题作为切入点ꎬ开门见山ꎬ指出学生存在的 堵点 ꎬ引起共15鸣.以此讲述本微专题的来源及必要性ꎬ使学生本节课明确学习目标与研究方法(传统几何法).2.2典例剖析ꎬ发展能力图1㊀典例题图典例㊀如图1ꎬ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ꎬ当点P在直线BC1上运动时ꎬ给出下列几个命题:①点P到直线AA1的距离为定值ꎻ②әAPD1的面积为定值ꎻ③三棱锥A-D1PC的体积为定值ꎻ④直线AP与平面ACD1所成角的大小为定值ꎻ⑤DA1ʅAPꎻ⑥二面角P-AD1-C的大小为定值.其中正确的是.图2㊀典例①(a)图㊀㊀㊀㊀㊀图3㊀典例①(b)图活动设计:教师展示题目ꎬ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ꎬ6分钟后让学生回答.①点P到直线AA1的距离为定值ꎻ(错误)解法1㊀可以取极端位置.如图2ꎬ因为点P在直线BC1上运动ꎬ点P分别与点BꎬC1重合时ꎬ到直线AA1的距离分别为BAꎬC1A1ꎬBAʂC1A1.解法2㊀如图3ꎬ过点P作PHʅBC于Hꎬ连结AHꎬ则AH即P到直线AA1的距离ꎬ由勾股定理AH=BH2+AB2ꎬ其中线段AB长为定值ꎬ而线段BH长是变量ꎬ因此线段AH长也是变量.教学说明:一部分学生的主要障碍在于仅靠直观想象ꎬ初步获得结论ꎬ并没有佐证依据.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特殊点验证ꎬ总结动点问题的第一种策略是 特值法 ꎻ一部分学生运用了第二种策略ꎬ将距离转化为含有定值和变量的函数解析式ꎬ而其中蕴含的 不变量 ꎬ即本节课的关键点ꎬ此处加以强调小结ꎬ鼓励其迁移到后续问题的解决中.由此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㊁数学建模能力.②әAPD1的面积为定值ꎻ(正确)解析㊀如图4ꎬ因为SәAPD1=12AD1 dꎬ其中AD1为定值ꎬd为点P到直线AD1的距离.由已知ꎬBC1ʊAD1ꎬ则点P到直线AD1的距离d为定值ꎬ因此әAPD1的面积为定值.图4㊀典例②图㊀㊀㊀㊀㊀图5㊀典例③图③三棱锥A-D1PC的体积为定值ꎻ(正确)解析㊀如图5ꎬ因为VA-D1PC=13SәAD1Cdꎬ其中SәAD1C为定值ꎬd为点P到平面AD1C的距离.由于BC1ʊAD1ꎬ则BC1ʊ平面AD1Cꎬ因此点P到平面AD1C的距离d为定值ꎬ所以三棱锥A-D1PC的体积为定值.教学说明:紧扣面积和体积的定义ꎬ引导学生选取定值作为底ꎬ将求解目标转化为点到直线和点到平面的距离.此时ꎬ通过线线平行和线面平行关系推出距离为定值ꎬ进一步得出面积和体积均为定值的结论.引导学生关注操作过程中再次尝试寻求 不变量 ꎬ归纳出平行关系与距离定值的关系ꎬ是本节学习的精髓之一ꎬ更是空间想象能力与推理能力发展的关键.④直线AP与平面ACD1所成角的大小为定值ꎻ(错误)解析㊀过点P作PHʅ平面AD1C于Hꎬ连结AHꎬ则øPAH为直线AP与平面ACD1所成角ꎬ在RtәPHA中ꎬsinøPAH=PHAPꎬ由③知PH为定值ꎬAP为变量ꎬ所以直线AP与平面ACD1所成角的大小不是定值.教学说明:学生先前是通过直观想象ꎬ大多猜想不是定值(有的使用特值法)ꎬ但是缺乏严谨的证明.教师引导学生从线面角的定义入手ꎬ先将空间问题 平面化 ꎬ进一步分析直角三角形中各边长度是否为定值ꎬ而通过刚才小题③的分析ꎬ此时学生认识到可以利用平行与距离定值的关系得到结论.经历此过程后ꎬ上述的能力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迁移.⑤DA1ʅAPꎻ(正确)解析㊀如图1ꎬ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ꎬ25易证DA1ʅ平面ABC1D1ꎬ而AP⊂平面ABC1D1ꎬ所以DA1ʅAP.教学说明:该小题通过设置问题串 问题1异面垂直的垂直通常由什么推出?(线面垂直)ꎻ问题2线面垂直的面在哪里?(动线成面).通过Geo ̄Gebra软件动画展示ꎬ引导学生提取动点轨迹所在平面ꎬ利用平面的延展性ꎬ归纳出寻求位置关系中的不变量 的关键是 动线成面 ꎬ 动中取静 .⑥二面角P-AD1-C的大小为定值.(正确)解析㊀如图1ꎬ二面角P-AD1-C即二面角B-AD1-Cꎬ而平面ABC1D1与平面ACD1均为定平面ꎬ因此二面角P-AD1-C的大小为定值.教学说明:本小题作为上一小题的巩固再现ꎬ已有大部分学生掌握了 动线成面 这一寻求位置关系中的 不变量 的方法ꎬ能力再次得到巩固与发展.最后通过GeoGebra软件动画展示ꎬ结合上述推理ꎬ直观感受 动中取静 .师生共同对典例进行小结:动态立体几何问题在变化过程中往往蕴含着某些不变的因素ꎬ因此要认真分析其变化特点ꎬ寻找不变的静态因素ꎬ从这些静态因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2.3拓展应用ꎬ提升能力拓展训练㊀如图6ꎬ已知菱形ABCD中ꎬøABC=60ʎꎬE为边BC的中点ꎬ将әABE沿AE翻折成әAB1Eꎬ连接B1C和B1DꎬF为B1D的中点ꎬ则在翻折过程中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6㊀拓展训练图①恒有CFʊ平面AB1Eꎻ②AB1与CF所成角为定值ꎻ③平面AB1Eʅ平面B1ECꎻ④三棱锥A-B1EF体积为定值.借助GeoGebra软件动画展示翻折过程ꎬ提问:翻折过程中ꎬ哪些量是保持不变的?教学说明:折叠问题的主要障碍在于学生常常分不清楚翻折过程中哪些是变量ꎬ哪些是不变量ꎬ导致解题缺乏突破口.首先通过动画展示翻折过程ꎬ降低学生直观想象的成本ꎬ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寻求翻折过程中的 不变量 ꎬ由此突破障碍.答案:①②③2.4课堂总结ꎬ铺垫新知师生活动:综合本节课的两道题ꎬ将其中涉及的基础知识与思想方法提炼到学案的课堂小结.课后思考题:求出点F的轨迹长度.教学说明:作为下节微专题 截面与轨迹问题的铺垫.3从关键能力群的角度剖析本节课的设计首先是知识获取能力群:学生必须建构立体几何的主干知识体系ꎬ如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ꎻ空间中的平行㊁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定理ꎬ空间角的定义ꎬ在应用过程中ꎬ知识处于激活状态ꎻ其次是实践操作能力群:如典例①中点到直线距离是否为定值的判定ꎬ可通过特殊点验证ꎬ也可寻求建立函数模型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ꎻ再次是思维认知能力群:如通过拓展训练ꎬ将典例中的单动点问题变为多动点问题等ꎬ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㊁演绎推理能力等认知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结束语通过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践ꎬ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悟.首先ꎬ二轮复习立足于学生能力提升的需求ꎬ所谓时间紧㊁任务重ꎬ这就需要老师加大研究力度.只有教师深入题海ꎬ学生才能跳出题海ꎬ由此提高教学的含金量以及施教的精准性.其次ꎬ与一轮复习的讲授对比ꎬ教师在第二轮的授课特点是讲解解决问题的路径ꎬ总结类型题的答题思路ꎬ解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ꎬ其间可利用问题的开放性ꎬ提高学生分析比较㊁判断决策和严格论证等关键能力.通过设置变式与问题串ꎬ引导学生以积极㊁主动和进取的态度探索数学的本质ꎬ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参考文献:[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ꎬ2019.[2]陈伟安ꎬ柯跃海.高考数学关键能力的考查路径探析[J].福建教育ꎬ2022(15):44-47.[责任编辑:李㊀璟]35。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北京市十一学校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北京市十一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公立学校,依法设立,依法办学,以培养优秀人材为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

第三条北京市十一学校的章程是本校的基本法规,具有法律效力,所有师生员工都必须遵守。

第二章学校的任务和目标第四条北京市十一学校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条北京市十一学校的目标是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国际视野,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章学校的管理机构第六条北京市十一学校设校长负责制,校长为学校的行政负责人,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决策。

第七条学校设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等职能部门,负责教学、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工作。

第八条学校设立教师团队,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教师组成,负责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指导和辅导。

第四章学校的教学管理第九条学校实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制定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十条学校推行小班化教学,注重个性化培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第十一条学校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多元化的评价,鼓励学生发展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第五章学校的学生管理第十二条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发展。

学校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体系,包括学生考勤、学生评优、学生奖励和学生处分等制度。

第十三条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社团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运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第十四条学校重视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共同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心得

心得

今年的2月28日,教育部在北京十一学校召开新闻发布会,以十一学校的办学经验为案例,提出高中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

上周的《中国教育报》,又以连续三天头版的力度,推介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高中深化课程改革、加强特色建设、转变考试招生制度的关键时刻,十一学校被赋予了多元化的意义。

我曾读过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撰写的多本著作,也曾几次到十一学校去现场考察,对这所学校的变革有不少直观的印象。

在高中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花点时间来研读李希贵先生的最新著作《面向个体的教育》,让我对十一学校的教育变革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创设学生选择机会纵观世界各国的高中课程改革,不难发现,“选择”是其最为基本的特征之一。

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而自由的前提就是选择,学生正是在选择中人学会享受自由,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人格独立的。

信息社会,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不断选择”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而高中阶段又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独立作出明智选择,提升他们在社会上生活的技能,自然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的。

要让学生在校园里有更多的选择其实并不容易。

首先,选择需要时空。

如果我们每天的课表排的满满的,将学生所有的时候都给占用了,要让学生做出选择是不大可能的。

而这正是今天绝大多数高中学校的常态。

课程的着眼点,应该是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

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课程观,在课程建设方面就会有新的思路。

十一学校尊重每一个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他们创设帮助他们“奔跑”的“跑道”,努力让课程的价值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显现的更加明显。

于是,原来铁板一块的国家基础型课程,现在被老师们开发出了不同层级,供学生来选择;原来大统一的班级课表,由每个学生一张独特的课表来替代;原来学生坐班,教师走班的教学形态,变换为教师固定在学科教室,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当大量的学习时空交由学生来进行选择的时候,教育的活力就迸发出来了。

十一学校基于学生生活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总结

十一学校基于学生生活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总结

基于学生生活创造性使用《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研究总结————十一学校2013年秋,十一学校被确定为《基于学生生活创造性使用〈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研究》项目组的实验校,我们实验教师就根据研究方案,积极实验。

实验之路行囊鼓鼓,里面装着汗水、快乐和幸福。

现在打开我们的行囊与大家分享在实验路上的点点滴滴。

一、实验老师统一思想,明确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涵义1、搜集资料明确核心概念什么是创造性,怎样做才是创造性?我们进行了资料的搜集以及研讨。

争取达到概念明确,思想一致。

经过查看以及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创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求教师在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与学生情况下,将“教学材料”进行“新的组合与加工”的过程。

2、理论观点:文献中有关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论观点有以下几点:(1)课程与教材赋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权利。

(2)体现教师的智慧,成就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从而进行教材的粗线条研读1、学习《课标》,理解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是努力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那么,我们在使用教材,尤其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时,一定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

实验教师对教材整体梳理,实验教师通过教研活动时间研究教材中各单元、各主题、各栏目间的内容,认真备课,梳理教材,努力体现教材的逻辑关系。

2、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读懂教材的内涵教师认真调查学情,努力挖掘自身的教学潜质,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才能和教学智慧,大胆创造,积极利用,对书中图片的使用进行研究,了解其用途,结合学校以及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取舍与整合。

既凭借教材又能跳出教材,使教材内涵更加丰富,个性更加鲜明,赋予教材生命和活力。

3、读懂教材,发挥学生想象教材多处进行了留白,有知识的拓展提升,有回答问题的提示,有思想的提升,深入研究,理解编者意图,提高学生的思维。

三、通过上课、评课、研讨等校本教研完成教材内容的研究。

1、教材内容的增加因为实验的年级是三年级,以王老师为主导我们两位实验老师根据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对三年级教材中图片的使用大胆提出增加的建议。

有一种教育叫选择——感悟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

有一种教育叫选择——感悟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

有一种教育叫选择——感悟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陈中原;韦国锋;沈静;郭学军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上海)》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一个人、一个组织、一项事业任何时候都可能面临着选择。

正确的选择导致成功,错误的选择导致失败。

【总页数】6页(P6-11)
【作者】陈中原;韦国锋;沈静;郭学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4
【相关文献】
1.转变教育理念端正教育导向改变教育模式——从十八大报告中感悟教育制度改革心得体会 [J], 李巍;李景俊;朱文付;
2.教育,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访北京市十一学校长李希贵 [J], 宁炜;崔群
3.北京市中小学教育文献信息研究会组织中学图书馆员到十一学校观摩交流 [J],
4.教育,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访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J], 宁炜;崔群;
5.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访北京市第十一学校校长李金初 [J], 王国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引言概述: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是为了规范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活动,保障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来阐述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的内容和意义。

正文内容:1. 学校的宗旨和目标1.1 学校的宗旨- 学校的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公民。

1.2 学校的目标- 学校的目标是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学校的组织管理2.1 学校的管理机构- 学校设立行政管理机构和教学管理机构,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行。

- 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职员工的管理,教学管理机构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 学校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

- 学校注重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3. 学校的教育教学3.1 教学目标和内容- 学校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 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国家课程和学校特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2 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 学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学校建立了科学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4. 学校的师资队伍4.1 师资队伍的要求- 学校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

-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2 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 学校建立了教师培训和评价制度,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 学校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师德建设,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激励。

5.1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学校明确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学习权利、参与权利和纪律义务等。

-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魏忠 质疑十一学校模式

魏忠  质疑十一学校模式

质疑十一学校模式(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被绑向神坛的李希贵某杂志约稿,谈一下对北京十一学校的看法,这个经常上中国教育报头条、中国当代十大教育家、北京十一学校校长的人,我还真不知道。

查了一下,又吓我一跳,魏书生、杜郎口、黄冈中学和衡水中学还没结束,中国又将诞生一个新式伟大教育家,而他所代表的教育理念,又是那么令人心动:取消班主任、取消班级、缩小班级规模、师生平等,等等。

而他的光环又是那么耀眼:中学老师、著述不断(比魏书生一年两本书还差一点哦)、极富天赋和魅力、与学生打成一片。

其实,李希贵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放弃苏式教肓,回到杜威的美式课堂,而我们这些年来如此多的教育家涌现,问题恰恰在于“现实太精彩了”。

说句实心话,教育不需要创新,需要常识和良知,改革的包括李希贵的改革每一步都是艰难的,值得称颂的,但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能否推广、是否需要推广、是否需要这样的推广。

有几个数据需要读者帮我核实:该校师生比,教育经费,教师收入,课时量同比,在我没有得到以上数据的情况下,不便发表评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十一学校的教改是否具有普遍价值只不过比较认同郑州一位校长的说法:在应试环境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一切都是作秀。

以下是花了一个小时进行的初步调查:1.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前后,学校网站内容进行变更,变更前的学校网站上显示学校有107个教学班,而中国教育报写学校有1430个教学班,网站的介绍到2012年,有李校长照片,也就是在2年内,学校的班级扩大了14倍,请问是造假还是建筑面积高校应用,还是有其它经费;而学校网站内容升级后,突然变成学校占地234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现有4000余名学生,形成1430个教学班。

2.北京市2005年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完中24到36个班,学生规模1440人,而十一学校140个班,4600学生,班级规模超3倍,学生人数超3倍;3.按照北京市的标准,建筑面积人均学生核算6.7平方米,而十一学校建筑面积人均32平方(按照十一中网上资料推算)4.按照北京市的标准,36个班50亩标准,140亩校园面积完中面积应该为200亩,实际为234亩,这是唯一不超标的,原因你懂的;5.按照北京市标准,4100学生拥有的教室数量为132间,而仅十一学校就建立了学科教室271间,超出一倍,仅仅是学科教室;6.从最新新网站介绍上看,这个学校现有特级教师28人,高级教师175人,来自北大、清华、中科院、耶鲁等名校的中方博士60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04人,来自牛津、剑桥、耶鲁、哥伦比亚等世界名校的69名外籍教师。

向北京十一学校学习

向北京十一学校学习

向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体会昌乐外国语学校王小健近来,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向北京十一学校学习》课程,通过学习,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魅力以及时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的教育模式也十分的值得我们去借鉴、吸收、消化、应用。

现在,我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关乎学生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变革和活力,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深思。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考试分数、学校升学率,衡量教师与学生仅有分数这把标尺,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讲,学生只是被动听,这种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心态浮躁、过分追逐功利化教育和过分强调分数的环境下,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独树一帜,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具有独特的样本意义和示范作用,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十一学校提出,新时期学校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

学校的文化价值观是: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从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入手,给学生多样选择,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课程目标是一切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课程。

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

课程选择已经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路标。

你要知道你现在在哪,要知道到哪里去,然后自己决定路线。

这就是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

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读后感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读后感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读后感学校行动纲要是指学校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管理和发展,制定的一种行动指南。

它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措施。

通过对学校行动纲要的研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学校的发展状况,更加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进一步规划学校的发展路径。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际,围绕学校行动纲要做一些读后感的阐述。

首先,学校行动纲要的出台标志着学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学校行动纲要不仅是学校管理者的行动指南,更是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方向。

只有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和优化,学校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阅读学校行动纲要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发展的全面考量和深入思考。

在制定学校行动纲要的过程中,他们充分调研了学校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了学校的管理状况和教学状况,充分听取了各方意见,最终形成了一份既符合学校实际又富有前瞻性的行动指南。

这种全面性、深入性和前瞻性的思考和规划,无疑将会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学校行动纲要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学校行动纲要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具体的发展措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方向。

在阅读学校行动纲要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这份行动指南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它既充分考虑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又考虑到了学校未来的发展需求,形成了一种既符合学校实际,又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

通过对学校行动纲要的研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更好地规划学校的发展方向,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再次,学校行动纲要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措施。

学校行动纲要不仅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更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和措施。

在阅读学校行动纲要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这份行动指南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既科学又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一、学校名称北京市十一学校二、学校宗旨北京市十一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品德、良好学术素养和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国际化人才。

三、学校办学理念1. 突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个性化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课程选择,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 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艺术和社会实践能力。

4. 国际化教育:提供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和交流机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四、学校管理体制1. 学校设立校董事会,由教职员工和家长代表组成,负责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决策重大事项。

2. 学校设立行政管理团队,负责学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3. 学校设立教师团队,由高素质的教师组成,负责教学工作和学生指导。

4. 学校设立学生会和家长委员会,促进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和沟通。

五、学校课程设置1. 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设置必修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等。

2.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设置选修课程,包括艺术、体育、科技等。

3. 学校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包括社团、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六、学校师资队伍1.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具有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

2. 学校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 学校鼓励教师与家长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七、学校设施与资源1. 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 学校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图书、期刊、电子资源等,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研究需求。

3. 学校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争取外部资源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机会。

八、学校评价与监督1. 学校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十一之“贵”

十一之“贵”

十一之“贵”尽管李希贵校长一直在自觉而小心地“管控”着自己的知名度,但“效果”却并不怎么好。

他,以及他所领导的北京市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学校”或“十一”),以其超强的影响力,愈益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界最富知名度的品牌。

他们一再创造着诸多的“第一”与奇迹,吸引着上至教育部,下至普通教师的目光。

自然,这所不断“生产”甚或“涌现”新闻的学校,也刺激着媒体人兴奋的神经,于是,有关十一学校的报道数不胜数。

作为一个媒体人,我当然也对这所校园里所发生的一切感兴趣,但看了N多叙事性的报道后,我还是想亲自写写这所学校。

因为在我看来,真正想在改革方面做点事的人(特别是校长)对十一的关注,与其说是对一所学校所做的那些“新鲜事”的关注,不如说是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可能空间、可能样态以及对“过来人”所积累的基本经验的关注;而且,十一学校所进行的转型性变革,触及太多深层次的教育与管理问题,所以,它不仅极具新闻价值,而且极具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价值。

因此,我很希望自己能对这项改革取得成功的“机理”作出某种解读。

但事实是,我越是走近这样深刻、复杂、全面的改革,就越觉得自己难道其全。

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说说自己体会到的十一之“贵”吧。

这里讲十一之“贵”,一说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实现学校转型的探索之“贵”;二道被学生们称为“贵爷”、被我称为“贵校”的希贵校长之“贵”。

十一学校:一个不寻常的“活样本”有效教学的第一原则是“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同理,学校变革的第一原则应该是“让好的变化发生在学生身上”。

所以,在我看来,十一的“不寻常”,最重要的是它从里到外改变了学生的模样。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不一样的校长、不一样的老师、不一样的课程、不一样的教室、不一样的活动、不一样的关系、不一样的秩序、不一样的习惯……而所有所有的“不一样”(被崔永元称为有些“奇怪”的东西),最后都幻化成最美丽的校园表情——“不一样”的学生。

那是一群“活泼泼的”、绽放着青春活力与个性光彩的“了不起”的孩子,他们在校园里热气腾腾地生活、蓬蓬勃勃地生长。

[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范文]

[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范文]

[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范文]北京市十一学校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1952年在周恩来、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建立,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

关于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有哪些呢下面整理了关于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供你参考。

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篇一七月下旬,学校组织了我们向北京十一学校学习的培训活动。

为期五天的学习,我们收获良多。

我深刻地感受到这所学校的魅力以及时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的教育模式也十分值得我们去借鉴、吸收、消化、应用。

近几年来,北京市十一学校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升学的和谐发展之路,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并创造了优秀的办学业绩。

北京市十一学校成立于1952年,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

学校占地234亩,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是一所拥有初高中的完全优质中学。

20__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20__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

20__年2月27日,教育部第一次在高中校园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介绍和推广该校高中课程改革和创新育人模式的经验。

第一天的学习是从十一学校主管课程改革的副校长秦建云主讲《从问题出发构建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课程体系》开始的。

他从目前的教育现状的几点问题出发,谈及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他还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评价、课堂教育形式、课堂教学环境等五方面讲述了具体变革的尺度和相应措施。

我的之前的教学理念受到了彻底的颠覆。

的确学生是学出来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潜意识和暗藏能量,适宜学生个体需求让兴趣指引、增强责任、磨练意志,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

一上午三个多小时的报告,秦校长滔滔不绝,有理有据,幽默风趣,深深地感染了所有学员,也使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作用和教学理念。

秦校长说,教育改革可以先从学校中容易、切实可行、学生最迫切的方面开始。

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意义及深化发展的问题

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意义及深化发展的问题

性 的探 索 ,具有 丰富 而深远 的意 义 。


课 程 改 革 的 内容 与特 点
老 师们则 重 点在教 学资 源开 发 。传 统 的行政班 也 就
转 变为 教学 班 ,教 室 承载 了更多 的教育 功能 ,具 有 了上课 、读 书 、实 验 、讨论 、教研 等 多种功 能 ;教
( 一)建 设 出适合 每一 位 学 生 个 性 发 展 的 可 选
每一位 教师 从学 科教 学走 向 了学科教 育 。同时学校 实 行 了 自主导 师制 , “ 学 生 根据 自己的 意 向 , 自主
择 的课程体 系 学校 为了实 现所 追求 的教育 理想 和价值 ,建 设 出 了一套分 层 、分类 、综 合 、特 需 的课 程 体系 ,包
括 2 6 5门学 科 课程 、3 0门综 合 实践 课 程 、7 5个 职
业 考 察 课 程 、2 7 2个 社 团 、6 0个 学 生 管 理 岗 位 ,供
反 馈 ,便 于 学生有 针对 性地 调整 自己的行 为和学 习 状 态 。学校 强 调考 试 的诊 断 功能 ,通 过 诊 断 分 析 , 帮 助学 生查 找 问 题 ,为改 进 教 与 学 提 供 服 务 。同
学生 自由选 择 。 [ 】 3 3 6 - 5 3 学 生 选 课 ,一 是 选 择 适 合 自 己 的 课 程 模 块 , 二 是 选 择 适 合 自 己 的 学 习 时 段。 [ 1 ] 6 学 校 实施 了 “ 大 小学 段制 ” ,即 每个 学期 分 两个 大学段 和一 个小 学段 ,大学 段主要 进行 统一 课
室 更具 有 了 学 科 特 点 ,因 为 各 种 学 习资 源 进 。 ( 三)确 立选课 制运 行 的保 障系统

北京十一学校:给每个学生私人订制的未来

北京十一学校:给每个学生私人订制的未来

北京十一学校:给每个学生私人订制的未来作者:鄂璠来源:《小康》2015年第03期有4000多个学生,就有4000多张课程表、4000多种培育方式、4000多条成长的轨迹,因为教育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应对所有的学生,北京十一学校,给每个学生都订制了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当全国大多数教师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够用自己的渊博学识、妙语连珠、深入浅出、挥洒自如来吸引学生的时候,有一所学校的教师,却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因为他们认为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

当全国大多数教师将太多说教作为全力以赴的常态时,有一所学校的教师,却把自己放在了和学生完全平等的位置上,因为他们认为校园里应该少一些说服,多一些对话。

当全国大多数教师都希望把学生的时间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学生的精力和体力统筹安放在对考试有利的地方时,有一所学校的教师,却给了学生足够的自由时间与空间,放手由他们自主支配。

这就是1952年以共和国生日命名的北京十一学校。

这所学校的全体教师希冀去创建一所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他们坚信这个追求是崇高的,也是值得的。

教育改革的探路者:让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课表2014年2月27日,在北京十一学校,一场特殊的教育部新春新闻发布会正在举行。

据主持会议的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介绍,把新闻发布会现场搬到一所中学,而且专门为了推荐这所学校的改革经验,这是近年来没有过的。

这是一所有60余年历史的学校,却勇敢颠覆了“中国式教育”。

在北京十一学校里,没有班级,没有班主任,学生们每天根据兴趣在不同的教室“走班上课”。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感慨道:“我们的生活小康了,但是我们的教育却没有小康,因为生活的小康,它的标志是你可以选择的,但是教育还没有太多的选择。

”正因为此,李希贵特别感谢了他的同事们,“是他们殚精竭虑,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了200多个可以选择的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课表。

”李希贵介绍说,现在北京十一学校的4000多个学生有4000多张课程表,他们可谓是“提前进入了小康”。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及解读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及解读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及解读--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北京市十一学校建校于1952年,原为中央军委干部子弟学校,在周恩来、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建立,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

学校于1964年划归北京市海淀区管理,1968年开始招收地方子女。

1992年提出并实行“国有民办”办学体制改革,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9年底,学校回归公办,2010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教育改革实验学校,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

现为海淀区属全日制完全中学。

学校秉持“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宗旨,努力培养志向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的未来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适应学校发展,保障学校依法自主管理,保障学生与教职工合法权益,全面提高办学品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全称为北京市十一学校,英文名为Beijing National Day School,简称ENDS。

校址为北京市海淀区玉泉路66号。

第三条学校由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举办,经北京市海淀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登记,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学校为实施六年制完全中学教育的全日制公办教育机构,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章治理结构第四条学校实行分权制治理结构。

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委员会、党总支、学术委员会、学生会、教师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共同组成学校权力机构,分别决策相应事项。

各治理主体互为制约,防止决策失误或某一方权力过度膨胀。

第五条学校坚持教代会讨论审定学校重大方针政策的民主决策机制。

对关系到学校发展和教职工权益的重大问题,包括学校行动纲要战略规划、人事聘任方案、工资分配制度、职称推荐方案、学术工作管理办法等,必须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后方能实施。

十一学校的非样本意义

十一学校的非样本意义

作者: 吴宇玉
作者机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200032
出版物刊名: 上海教育科研
页码: 14-1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9期
主题词: 北京十一学校;复制;育人模式;教育理想
摘要:围绕北京十一学校的争议或质疑,聚焦在“十一学校能否复制”这个问题上,然而从学科特性、词义分析和学习目的等方面分析,可见“能否复制”本身是个假命题。

虽然十一学校不可能也不需要复制,但向十一学校学习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即,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向十一学校的学习,而在自己学校发生变革,从而使自己学校变得更好。

我们向十一学校学习的东西,正是教育本应该有、现实中却已丢失的教育理想、人性立场和制度保障;我们向十一学校学习的现实意义,即是向她学习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小升初作文】十一学校双免实验班怎样挑选学生的

【小升初作文】十一学校双免实验班怎样挑选学生的

【小升初作文】十一学校双免实验班怎样挑选学生的十一学校双免实验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级,学生都具有超高的学术能力和综合能力。

那么,这个班级的学生是如何被挑选出来的呢?首先是学业成绩。

在十一学校双免实验班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

学生要有超过一定的学科考试成绩才能被考虑进入实验班的范围。

通常来说,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数学、语文和英语的成绩水平,才有资格进入实验班。

其次是科研能力。

实验班的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这可以从学生在学术科目上的表现中得到体现。

学生需要能够在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或者在课程学习中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在实验班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会有更多的科研机会和平台,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胜任后续的学习与工作。

再次是综合素质。

实验班的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这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才能、责任心等。

这些综合素质都十分重要,在实验班学习和科研中都要得到有力的发挥。

最后是专业分配。

在实验班中,学生需要根据未来的专业方向进行分配。

因此,不同的学生需要具备不同的能力和特点。

一些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数学和科学能力,适合在理工科专业方向发展;一些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和人文素养,适合在文科专业方向发展。

因此,在挑选学生时还需要考虑其未来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在筛选十一学校双免实验班的学生时,需要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和专业潜力等因素。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具有优秀的表现,才能够有机会进入这个班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学校的非样本意义吴宇玉梳理有关北京十一学校的争议,可以发现聚焦于“十一学校可以复制吗”。

发问者的言下之意是:如果十一学校的模式和经验不可复制,那么,学习十一学校就没有多大价值。

因为不可复制,所以就没有学习价值或现实意义。

果真如此吗?一、“十一学校能否复制”是个假问题自然科学领域中,正确的研究结论是否经得起考验的标识之一是“重复”。

一个成功的实验、一条被证明的公理,可以超越时空放之四海而皆准。

只要设备、条件被控制好,便可以不断被验证。

而从人文艺术学科来看,艺术成果的价值恰恰是不能被重复,在于其独特性。

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音乐家每一次演奏,作家的每一部小说,不仅别人,连作者自身都无法再复制一次。

因为它取决于当时的情境、作者本人的状态、灵感这些不可控制的条件。

教育学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在人文艺术范畴,它是社会科学。

跟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一样,教育学以人为研究对象,以人的活动为研究内容(而人是特别复杂的综合体),这就区别于以物为研究对象的其他学科,它没有一个具象的研究成果(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教育的成果,但学生本身不是一个“成果”),这是本质不同所在。

所以,回答教育研究的问题,不能简单给出“能复制”或者“不能复制”的答案。

在教育学界,东施效肇、甲之蜂蜜乙之砒霜的案例比比皆是。

洋思模式、杜郎口经验,无不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官员、教育研究人员、校长、老师络绎不绝地参观学习、模仿实践,部分人沿袭洋思和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实效,更多人在不停地学习中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一时的成功未必是长久的成功,成绩的成功未必是教育的成功,此成功不必然能复制出彼成功。

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同理,天下没有两所相同的学校。

每一个事物的唯一存在是它存在的最根本的价值。

复制只是量的增加,不是质的再生。

复制这个行为并没有提升世界的多样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复制行为本身没有太大价值。

有记者是这样表述的,“今天十一学校的面貌一定不是中国所有学校的归宿,但十一学校思考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工作思路与路径,可以供每一所学校借鉴”。

因此,“十一学校能否复制”其实是个假问题。

十一学校不可复制也不需要复制,所以,“能不能复制”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制,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同样,任何学校学习十一学校,都不是为了成为另一所十一学校,而是让本校在原有基础上变得更好。

每所学校的历史传统、资源设备、师资生源不一样,但是不影响每所学校基于本校条件比原来走得更远。

因此,真正需要考虑的是:向十一学校学什么?它的哪些方面能够学习,哪些方面又无法学习?如何认识学习十一学校的价值?二、向十一学校学什么和怎么学关注个体,尊重每个师生的价值,创造适合每位学生的教育,这应该是任何一个政府/学校办学的基本出发点。

然而,为什么十一学校做了最“基本”的事情,却焕发了最有新意的生命力?是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态太特殊了,还是因为当下的社会环境很难容得下一份返朴归真的教育?答案在教育之内,也在教育之外。

教育之内,教育改立蔚课程改革进行了那么多年,都只是在枝节上做调整,没有在其核心问题(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上动真格。

教育之外,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物质世界前所未有的丰富,而偏重经济发展却导致全社会精神世界的极度空乏甚至品位向下拉齐。

内外部环境的恶化,使得教育在很多时候迷失方向。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十一学校做的是最“基本”的事情,也最有颠覆性,这份意义多少显得悲壮。

于是,向十一学校学习便成了当下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可能突围的一条路径。

那么,到底学什么呢?一言以蔽之:还教育以本来面貌。

把人还原成人,未必一定是精英教育才能做到,而是教育本来应该有的面貌。

帮助每个人做他喜欢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做到最高的程度,这是教育应有之义。

1.向十一学校学什么一是重塑教育理想。

“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是需要有理想主义底色的,而不是日复一日总是苟全于现实主义的泥潭当中”。

做教育,必须要有理想,因为教育以培养人为它的根本任务。

而培养人的活动,是个不断超越当下、指向未来的理想状态的活动。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是在超越现实中展开的。

尽管教育价值有其普世性的一极,但是,在每一个具体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度,它却只在另一极上成为现实。

当年,陶行知做乡村教育,梁漱溟做平民教育,都怀揣着改变中国现实的理想。

如今,高手云集的十一学校教师队伍,较之于其他学校的师资水平,他们的最大竞争力不是高学历、高职称、高荣誉,而是理想—做真正教育的理想,他们为了改变中国教育、创造中国未来而聚集一处。

二是秉持人性立场。

统揽十一学校的各种愿景表述和行动展现,其办学的根本立场是基于对人及人性的理解。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基于教师立场,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基于学生立场。

最后,各种“管理”最终达成“自我管理”。

李希贵校长说,《掌握人性的管理》、《马斯洛人本哲学》这些书对他在学校管理上深有影响,其“秘复”便是保持对人性的深度理解。

以前我们追求的是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出的“优质产品”(如高考状元之类),现在我们力求的是帮助每个学生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成就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前者无视个体价值,后者尊重人,尊重个性。

三是建立制度保障。

《十一学校行动纲领》是十一学校的“宪法”。

学校实施的任何举措,都可以在“行动纲领”中找到依据和操作定义。

把教育改革的共同愿景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追求和信仰,再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

制度是精神的物化体现,保障了学校改革稳步而可持续地行进。

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制定出适合本校的“行动纲领”,这是意图变革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在支持学校教改的制度保障方面体现出相应的举措和贡献。

2.不同学校不同学法一个学校若以改革求发展,最大的力量应该来自内部的需求,无论是模式是器物层面还是境界层面。

与其趋之若鹜,不如反求诸己。

认清自己在整个坐标系里的位置,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向、内容和方法。

好学校学什么—道相同,器可鉴。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好学校”,这些“好学校”武装着先进的教育理念,聚集了优质资源,有些学校在创新育人模式、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也有一些相关成果。

比如这几年上海一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创建“创新实验室”,相较十一学校,他们或许可以走得更远一些。

这些学校与十一学校一样处于高位,他们可以向十一学校学习一些操作层面的东西,比如,走班、大小学段、导师制、自主选课、自主管理等,因为十一学校向它们展示了实践可能性。

普通学校学什么—道不同,先得道。

对不同城市不同层次的大多数其他学校而言,都是理念、环境、资源没那么好的学校,这些学校就不一定要向十一学校完全看齐。

他们可以先提升思想层面的东西,比如校长境界、学校文化等。

例如,生源差、资源少的学校,只要能做到照顾每个孩子的发展,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做得最好,就是最大的价值。

上海的“新优质学校”都是一些家门口的普通学校,但这些普通学校在不汇集优质资源的情况下,办成了老百姓心中的好学校。

也即,形而上的思想可以超越时空,在不同个人和群体间可以达成一致。

形而下的操作方式,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方法。

三、向十一学校学习的现实意义1.可行性:向十一学校学习如何可能在中国大陆的现实中,学校改革最为冒险的是学生成绩的下降。

李希贵校长在回答学校改革和高考成绩的关系时说道,“任何改革都不能以丧失学科成绩为代价,否则是不现实的事情,而且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

十一学校的实践证明,其创新育人模式的改革,结果并没有以牺牲学生考试成绩为代价。

这一点可以扫除无数想学习十一学校的人的最大顾虑。

十一学校的老师们这样说,过程是好的,结果也必然是好的。

如果改革的理念基于对人的理解,如果过程中的操作不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好的结果就是水到渠成的。

2.必要性:向十一学校学习的当代价值当下的中国社会信仰衰弱、理想缺失,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人被异化成“单向度的人”。

表现在教育上,大多数学生急功近利地瞄准分数而学习,大多数学校背离教育教学规律为升学率而战。

大家在功利目标上走得越远,离教育理想就越远。

中国社会走到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重整教育价值取向,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吕碧城女士辨析“教育为立国之本”相比,“今天要追问的不是教育是否为立国之本,而是怎么样的教育才能成为立国之本?怎么样的教育才有可能产生‘文明的原动力’?怎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开启民智,而不是培养只知道自私自利的人?”3.紧迫性:向十一学校学习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其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中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意在“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四年多过去了,高中学校生态还远未形成争奇斗艳的百花园,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仅处于摸索阶段,而十一学校的实践展现了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的可行性,于是向十一学校学习变得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十一学校改革的核心是课程,而课程的设置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不是照搬照抄就能成功的,必须是个长期学习、反复实践、不断修改的过程。

当一个学校经历这个过程的时候,便是十一学校的经验产生辐射,发挥影响的时候。

有人认为,“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独树一帜,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具有独特的样本意义和示范作用”;其实十一学校被尊为“样本”、“典范”,不是它的应有之义。

十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可能不适合作为当今中国大多数中学模仿的样板或蓝图,但十一学校的改革经验对任何一个有志于改革的学校都极具借鉴意义。

在改革的道路上走多远,离真正的教育有多近,不取决于起点,甚至不取决于条件,而由过程决定。

“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正是十一学校努力追寻的教育本质”,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发现自己、唤醒自己”的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