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心理学相关研究的设计
学习心理学第4章:认知策略的学习与教学。
• 2、认知策略的成分。 • (1)复述策略:对目标进行不断重复,以便能准确、牢固地记住这些信息。
主要包括以下8种: ① 及时复述。 ② 限时复述。 ③ 试图回忆式复述。(不是等复述到成熟时才开始背诵,而是稍加复述便尝
试背诵,背不出来再复述。) ④ 分散复述。 ⑤ 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复述。 ⑥ 过渡复述 ⑦ 多种形式复述。 ⑧ 多种感官协同复述。
的气体与液体相比,气体更轻。 • 精加工:同样体积的毛织衣物,织的宽松要比织的紧密的轻。
• 3、组织策略的学习。 • 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新
的认知结构。这样有效的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提取,又能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1)归类整理策略。 • (2)提纲挈领策略。 • (3)作图示意策略。(人的思维发展过程;硫酸制作的 流程)
面的认知信息加工策略。 • ①一般策略和具体策略。 • 一般策略是人们在各种认知信息活动中通用的,不受学科限制的一类
认知策略。具体策略是适用于某一具体认知信息加工活动的、明显受 学科限制的一类认知策略。 • ②注意策略,观察策略,记忆策略,思维策略。(认知信息加工的心 理成分。) • ③阅读策略,写作策略,代数解题策略,几何解题策略,物理解题策 略,化学解题策略。(认知信息加工的学科领域。)
四、有效的认知策略学习
• 认知策略主要有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 1、复述策略的学习。 • 常用的4种重复策略: • (1)试图回忆策略(读背结合策略)。 • 读一读背一背,然后再读一遍再背一遍。 • (2)整记与分记相结合策略。 • 在记比较短的学习材料时或对记忆有自信心时以整体记为主。反之,以分
谢谢!
第三节 认知策略的有效教学
一、认知策略的教学探索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真诚 A>B
注:括号中为权重
(四)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途径或线索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 态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进行,这些就构成了社 会知觉的基本途径。
2、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
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 “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口是心非”。不仅听他说什么,更重要是看他做什 么,如何做?
3、 行为
Jones 与 Davis ( 1965 ) 相 应 推 论 理 论 (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 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品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相应推论的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 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越能对人做出 本质归因。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好人=好的行为 坏人=坏的行为
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学习是信息获取过程:事物的意 义存在于个体之外,事物的认知 就是单向的信息接收过程。
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事物的信 息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而且依 赖于个体的原有知识经验。
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
大脑的生理变化是 经验的结果,而大脑成 熟则是遗传特征与外部 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可以增强大脑 的可塑性并且改进到闹 功能或修复大脑神经网 络连接。
上图为大脑细胞的主要路径, 下图为神经连接最繁忙的集 线器(红色)
科学家首次描绘大脑皮层接线图
学习改变大脑
学习进程中大脑皮 层表征的变化:
积极构造虚假的记忆 对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寻找假设 善于引发注意以应对外部刺激
右半球的功能
控制身体左侧
以整体的和抽象的方式对输入进行 加工 空间知觉
通过姿势、面部表情、情绪和肢体 语言表达语言 执行推理的和数学操作
面孔、地点、物体和音乐方面的识 别 回忆根据真实 将事情放置于空间模式中 善于处理内部加工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 个实验,将小猫饲养在 只有直条纹环境中的笼 子里数月后,把铅笔竖 着在小猫眼前晃动,小 猫有反应,而将铅笔横 着晃动时,它没有任何 反应。通过研究发现, 小猫已失去了对横线的 视觉反应,而且,错过 了对横线视觉的“临界 期”,之后无论怎样努 力扭转这一局面,都无 济于事,这只小猫将终 身看不见横线。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爱因斯坦之所以会成为科学天才, 这与他的大脑结构特异性密切相关,结构特异性或许是比大 脑尺寸大小更为重要的因素。
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学习的生理机制:突触 传递方式的改变; 学习的脑功能:神经细 胞的树突刺变得更为丰 茂,树突与其它神经细 胞的轴突接触(突触) 更多
大脑神经突触生长的倒U型假说
运动心理学课件4第四章注意
第一节 注意方式与比赛任务的关系
二、注意对运动活动的影响
➢ 特质注意和状态注意
✓ 特质注意:在运动活动中,注意特征是人格特质的一部分,是相对稳 定的,不易变化的,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具有一致性。
✓ 状态注意:注意特征依赖于具体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可以调节的注 意。
第一节 注意方式与比赛任务的关系
二、注意对运动活动的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注意方式与比赛任务的关系 第二节 运动员注意分配的特点 第三节 警觉、警戒与心理不应期对运动注意的作用
第一节 注意方式与比赛任务的关系
一、注意方式的分类
➢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 (彭聃龄,2004)。
➢ 体育运动中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不同的注意方式。
第三节 警觉、警戒与心理不应期对运 动注意的作用
一、警觉和警戒的作用
➢ 注意作为个体的一个警觉或警戒状态,与心理准备和个体的觉醒 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 维肯斯(Wickens, 1984)指出,警戒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有两方面:
✓ 一方面是在高失误率或慢速检测情况下,操作者很难长时间保持警戒; ✓ 另一方面警戒能力在运动开始的30分钟内开始大幅度下降,疲劳和失
第一节 注意方式与比赛任务的关系
一、注意方式的分类
➢ 注意方式理论(attention styles theory)
✓ 奈德弗提出的有关注意结构、个体差异与操作成绩关系的理论。 ✓ 注意的结构包括两个维度,即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
注意范围(attention range, attention span):是指在瞬间能清楚地把握 的对象的数量,由非常狭窄到非常广阔。 注意方向(attention direction):是指人正在关注外部的环境信息(如对 手的移动、教练的手势)还是内部的身心情况(如自己的心跳、情绪)。
04-第四章-研究设计.
五、社会产品
• 指无法包括到前述4中分析单位类型中去 的其他分析单位形式,包括各种人类行 为及其社会产物。
• 如:书籍、歌曲、图片、工高、建筑、 服饰等;
• 又如:婚礼、殡葬仪式、考试、课堂教 学、实习、求职、约会等;
• 家庭制度、文化传统等
• 判断下面例题中的分析单位:
• 例1:女人看电视的时间比男人长,因为 女人在家庭之外工作的时间比男人短。 年轻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比老年人平均 少30分钟。
2、同期群研究
• Cohort studies,又称人口特征组研究, 它指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 变化的研究。
• 注意:每次研究的样本可以不一样,但 他们必须都属于这一特殊人群。
• 例1:“老三届”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 例2: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人在不同时期
经济态度的研究
3、同组研究
• Panel studies,又称定组研究或追踪研 究,指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 化的研究。
• 又称简约论,指研究者仅仅用十分特殊 的个体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第五节 时间维度
• 一、横向研究 • Cross-sectional studies,也称横剖研
究,它指的是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 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 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 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纵向研究
• 一、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 • 1、含义: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
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 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 2、应用情形: • (1)所研究的问题或现象特殊、新鲜,很少有 人涉及时。 • (2)研究者本人对所研究的问题不熟悉。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系统分析与体系重构心理学的哲学起源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公元前4世纪科学心理学与古代心理学研究内容:相似研究方法和手段:不同思辩(理论)的研究方法现象学(描述)的研究方法实证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它主要通过理论论证、列举材料、总结分析等方式对心理现象或规律提出新的见解。
如青少年早恋心理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及调适、试论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模式等。
描述研究:它主要通过观察、访谈、案例分析(个案)等方式获得事实材料(证据)以表明或证明关于心理现象与规律的看法。
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观察研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访谈研究、注意力不集中儿童的个案研究等。
实证研究:它主要通过测评、实验等方式获得数据材料以表明或证明有关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看法。
如不同类型学校学生自信心状况研究、教师期望改变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实验研究等。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系统分析⏹第一层次:心理学研究设计方法⏹⏹⏹第二层次:变量数据的获得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体系第1章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论一、科学研究概述⏹(一)科学研究的含义所谓科学研究,是指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寻求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或过程。
⏹(二)科学研究的特征⏹目的性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二、心理学研究概述⏹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性原则第2章心理学研究变量与研究思路一、心理学研究变量概述⏹(一)心理学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操作定义变量就是能够变动的有机体的心理或行为因素以及与之有关的因素。
如,一个研究要比较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对五年级学生学科成绩的影响,这里教学方法和学科成绩是变量,而年级水平是一个常量。
“V”变量的操作定义是指在定义一个变量时,不直接描述被定义变量的特征、性质,而是说明观察或测量被定义变量所作的实际活动。
如智力指学生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中的分数,发散思维指砖的用途的测试的分数,概念理解能力指准确理解5个概念的时间。
第4章环境心理学与室内空间环境设计
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备注组织教学课堂各项学习资料检查及环境整治1、检查学生到课人数、校牌佩戴、手机入袋或劳保用品穿戴2、检查学习场所环境3、检查学生学习资料值日班干汇报班级基本情况,其余学生准备学习资料等待上课2知识回顾1.简述立姿工作空间范围。
2.简述坐姿工作空间范围。
3.工作空间设计的要点是什么?3课题引入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和周围的环境。
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客观环境的刺激作用,或是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需要而产生。
5教学实施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环境心理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专门学科,它隶属于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环境心理学主要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如噪音、拥挤、空气质量、个人空间等。
(1)心理空间人们并不仅仅以生理的尺度去衡量空间范围,对空间的满意程度及使用方式还决定于人们的心理尺度,这就是心理空间。
(2)个人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直接在每个人周围的空间,通常具有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闯入者”进来。
随着人移动,具有灵活的收缩性。
1、通过PPT讲解环境心理学的概念,指导学生在教材中划线并记笔记。
2、通过PPT提供不同的图片,对学生进行提问,并进行评价。
1、跟随老师讲解节奏,观看PPT,划重点、记笔记。
2、认真做好练习,及时反馈存在问题。
3、批阅并订正。
35个人空间的存在有很多证明。
如你在一群交谈的人中、在图书馆中、在公共汽车上或在公园中、在人行道上等。
人与人之间的密切程度就反映在个人空间的交叉和排斥上。
设计意图可包含思政元素、劳动素养有效融入通过学生互相批阅练习,增进同学之间友谊,树立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二、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一)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应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在室内空间环境中,人对不同类型的空间环境有着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设计心理学第四章与设计审美心理ppt课件
Design Psychology
1
第四章 审美与设计
第一节 设计的审美心理 第二节 产品设计中美的体现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心理 第四节 设计师的审美与设计
go go go
go
返回 2
第一节 设计的审美心理
美的本质和特征
美的含义:
形境之美 、行动之后的美 、满意之美 、实现之美、憧憬之美
美的本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 美的特征:形象性、感染性、相对性、绝对性、社会性
设计审美
设计的审美活动:
是指人观察、发现、感受、体验及审视等特有的审美的心理活动。
设计的审美关系:人在审美活动中与客观世界产生的美与创造美的关系 。 设计的审美对象:是指主体认识、欣赏、体验、评价与改造的具有审美
22
阿迪达斯的运动版广告,为了突显男性运动魅力,运用了浓重的黑色 墨迹,富有重量感、厚重感。
23
如图杂志的封面设计是红色和白色的循环重复,产生韵律美并且突出 主题,引人目光的驻留。
24
例如 墨尔本城市形象设计就反复利用多色的调和,使整体富有韵律感 。
25
图中sun-ripe果汁广告创意就运用了材质的秩序美,在同一空间中, 运用水果构成的文字形成强弱变化和聚散,用这种相对应的材质来表 现产品的特点。
28
产品的体验之美
通过人与产品的交互,可以使 人得到深层次的美的体验,满足 情感的需要。
产品的和谐之美
产品设计追求的和谐之美是一种 平衡之美,也是一种状态之美, 更是一种标准和原则。
设计的和谐包括设计产品与人之 间的和谐,设计自身的和谐,设 计与环境的和谐。
29
这款惠普仿形系列的广告,透出甜甜的家园气息,清新的生活感觉迎面 扑来。
心理学第四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一、需要概述(一)需要及其种类1.需要的概念: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基本内容: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评价:是一种较为完备的需要理论,对需要的实质、结构、归属及作用都做了系统的探讨,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1)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2)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马斯洛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及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实现;(3)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4)他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二、动机概述(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里倾向或内部驱力;(二)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2. 社会性动机:两个层次(1)比较原始的三种驱使力:好奇心、探索与操作;(2)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学习动机、权利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等。
(三)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强化)功能三、兴趣概述(一)兴趣及其种类1.兴趣的概念: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情绪,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有定向和动力功能。
2.兴趣的种类:(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2)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3)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2.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的兴趣;3. 引导学生讲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4.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6. 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7.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杨凤池《咨询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心理咨询的设置与阶段)
第4章心理咨询的设置与阶段4.1 复习笔记一、心理咨询的设置设置是心理咨询情境中的重要概念,是观察来访者反应的基本研究框架,并对咨询关系产生影响。
最早对设置进行论述并强调的是弗洛伊德。
心理咨询的设置有着严格的专业要求。
格式塔学派主张咨询师和来访者就诸如咨询时间、地点、频率、收费、咨询取消原则以及保密性原则等行业细节签订合同,帮助双方在咨询方向上取得一致意见,并为确保双方的紧密合作提供指导;伯恩提出TA协议,把协议定义为一种明确的“对行为过程领会好定义的双边承诺”,包括职业性协议、管理性协议、咨询性协议,其中职业性协议涉及了预约的时间、长度、频率和收费以及所能提供的服务条件等主要元素。
(一)预约设置1.预约设置的界定预约设置是指来访者在咨询之前与心理咨询机构进行的有关咨询时间、地点、咨询师等方面的约定。
2.预约设置的目的(1)选择合适的来访者接待人员应当明确心理咨询的适宜对象,来访者需具备一定的接受心理咨询的领悟能力或内省力。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严重抑郁症患者等这部分的来访者,有必要转诊,建议来访者去精神科接受治疗。
(2)为来访者选择合适的咨询师通过预约来访者自己可选择咨询师。
一个合格的咨询师的标志之一便是能够认识到自己能力的局限性;咨询师不宜接受那些与自身问题极其相似的来访者;当来访者是亲戚朋友时,咨询师要意识到界限问题,避免双重关系及角色冲突。
(3)签订咨访协议或知情同意书接待人员与来访者确定咨询的具体时间、地点、联系方式、收费标准,并告知将为来访者个人资料保密。
来访者要签署同意书,其中包括咨询期间不作出危及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的重大决定,在特殊情况时容许咨询师通知适当人员予以照顾等。
3.预约设置的心理学意义(1)评估来访者的求助动机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应该是主动求助者。
即来访者是有主动意愿来寻求心理帮助的,这样才能与咨询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调整来访者的期望水平来访者最初表达的期望,不一定就是咨询的目标。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第一节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学习者必须凭借反复的练习与经验,才有可能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可以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
当人们表现出一种新的技能即可推知学习已经发生了。
有时,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一些一般性的知识经验和行为准则,这类学习不一定在人们的当前行为中立即表现出来,但却影响着人们在将来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即它们改变了人的行为潜能。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人们学会的有些技能几乎终生不忘。
习得的知识观念虽然有时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生遗忘或被以后新的学习内容所干扰,但保持时间仍是比较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另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
学习也离不开个体成熟的影响,只有个体具有一定的成熟准备时,经验才会发生作用。
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
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只有通过反复练习、训练,使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才能称为学习。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由于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长期以来,心理学家把从动物学习的实验中找出的一些规律用以解释人类的学习过程。
但是,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心理学教学设计创新
在心理学教学设计中, 技术的应用给教师带 来了新的挑战,需要 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因此,教师培训在解 决技术应用挑战中扮 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帮助教师适应新的教 学环境和方式。
学生接受度与教学评估
学生接受度 问题
了解学生对创新 教学设计的态度
91%
教学评估作 用
评估对提升教学 创新效果的重要
应对策略总结
技术
及时更新技术知识 开展技术培训
学生
关注学生反馈 引导学生参与设计
整合
促进学科间协作 鼓励团队项目
91%
社会支持
倡导政策支持 关注社会需求
●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心理学教学设计 创新的意义
心理学教学设计创新 对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通过创新设计 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 学生的学习需求,促 进教学理念的更新和 发展。未来的发展方 向需要不断思考和探 索,以更好地服务于 教育事业。
翻转课堂的实施
成功案例分 析
探讨心理学教学 设计中的应用
互动性增强
提高学生参与度
91%
学习效果影 响
分析对学生的影 响
项目化学习的实践
01 综合能力发展
分析对学生的促进
02 实践案例展示
展示心理学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03 团队合作
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游戏化教学的效果评估
学习兴趣提升
增加学生参与度 激发好奇心
心理学教学设计创新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目录
第1章 心理学教学设计创新 第2章 心理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第3章 新技术在心理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第4章 实践案例分析 第5章 心理学教学设计创新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设计心理学第4章设计的情绪表达
古代工匠使用刨子工作 明万历本《鲁班经匠家镜》
体现效能和理性的设计:电动工具和尼康专业数码相机
未来?
卓别林电影 《摩登时代》 “流水线”使人们类似于机械上的 “螺钉”,此时高效的工具还能使 工人产生愉悦感吗?
工匠利用陶车造坯 《天工开物》
复杂的现代产品常不能 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所使 用,人们对物品使用方 式的掌握带有了”征服 难题“的意味。
返回
• 理解层面 在这个层面上,设计的物、环境、符号带给人的情感体验来自人们的 高级思维活动,是人通过对设计物上所富含的信息、内容和意味的理 解与体会(特别是新的获得)而产生的情感。 • 包括: 1、自我形象的表达 2、对物及其使用方式、蕴涵意味的领悟和反思。 3、叙事性的解读
4、象征和符号
返回
物品,能传递消费者的身份、 地位、个性、喜好、价值观 和生活方式。
返回
奥哈尔国际机场第5国际航班大厅 芬兰现代设计 转椅
荷兰著名设计组织 droog公司的两款价格同样昂贵的限量版设计,虽然都出于设 计师的奇思妙想,但右图中的椅子销售情况较好,左侧的情况不佳,究其根源, 还是在于右侧的设计的新异刺激过强,经过较长时间后也无法使用户产生放松的 正面情绪,而长时间的新奇、刺激则会使人们感觉疲劳,厌倦。
问题与讨论
1、情绪有哪些作用?请结合设计实践,试分析情绪体验在设计中
的作用。 2、如何理解设计情感的特殊性?
3、模仿文中对汽车造型情感体验的量化研究方法,选择一组同类
产品,采用问卷和量化统计的方式对其情绪体验进行分析。
返回
过山车和蹦极,高度紧张后的放 松能带给人们兴奋、愉悦的情绪, 同时完成冒险之后的成就感也能 给人们带来快乐的情绪。
返回
4.3 设计情感
第4章 心理学相关研究的设计
•
当X的值增大,Y减小,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1.00与0.00之间
•
当X的值减小,Y增大,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1.00与0.00之间
•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强,相关系数绝对值越接近于1,相关
度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相关度越弱。
•
通常情况下认为:
•
相关系数 0.8-1.0为极强相关
16
7 1 8
20
(h )零 相 關
例如,在心理学相关研究中,值得 研究的方面有:
•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创造力高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是否也高?
•家庭背景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高中成绩与高考成绩的关系 •智力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等等
最新课件
8
相关研究的价值
–分析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 – 根据相关,从某些变量预测另外的变量
最新课件
3
相关系数的强度大小与意义
相关系数范围(绝对值)
变量关连程度
0.8以上
很高相关
0.60~0.79
高相关
0.40~0.59
中相关
0.20~0.39
低相关
0.19以下
很低相关
最新课件
4
五种不同的相关程度
•完全正相关(perfect positive correlation, r=1)
•正相关 (positive correlation, 0<r<1)
最新课件
12
第一节 研究两个变量相关关系的研 究设计与统计思路
• 一、相关研究的变量 • 相关研究中的两个变量既可以是连续变量
又可以是类型变量。 • 连续变量:在一定区间内可以任意取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调
• 要揭示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学主要通 过研究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来加以实现。
• 心理学实证研究主要包括相关关系的研究 与因果关系的研究。
• 相关研究主要探讨存在变量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 作出解释和预测。
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 research)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学生5 学生6 学生7 学生8
学习小时数
42 23 31 35 16 26 39 19
GPA 1.8 3.0 2.2 2.9 3.7 3.0 2.4 3.4
关于皮尔逊积差相关
• 皮尔逊积差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是 由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提出的,又称积矩 相关。
一个典型的皮尔逊完全相关
关于皮尔逊积差相关
• 皮尔逊相关系数”数值在-1和+1之间,并且具有明确的暗示:
•
如果有两个变量,X、Y
•
当相关系数为0时,X和Y两变量无关系。
•
当X的值增大,Y也增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00与1.00之间
•
当X的值减小,Y也减小,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00与1.00之间
又可以是类型变量。 • 连续变量:在一定区间内可以任意取值的
变量,其数值是连续不断的。例如,人体测量 的身高,体重,胸围等为连续变量。 • 类型变量(名称变量):用数字或字符表 示个体在属性上的特征或类别上的不同, 如性别(男和女),顺序(第一名,第二 名)。
例子:相关研究—建立双变量表
工作满意度与性别
50
40
30
20
1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d )負 相 關
几种不同的相关情形(图示)
60 50 40
3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e)零 相 關
80
70
60
50
40
30
2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g)零 相 關
70
60
50
40
30
20 0.0
10 .0
2 0.0
•
当X的值增大,Y减小,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1.00与0.00之间
•
当X的值减小,Y增大,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1.00与0.00之间
•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强,相关系数绝对值越接近于1,相关
工作满意度 高 中 低
总计
性别
男
女
5
2
2
2
1
4
8
8
总计
7 4 5 16
自变量:性别(栏) 因变量:工作满意度(列)
例子:相关研究—建立双变量表
居住地与自尊心
自尊心 高 低
总计
居住地
乡村
都市
300(60%) 200(40%)
100(50%) 100(50%)
400
300
总计
500(100%) 200(100%)
• 试图理解变量与变量间的关系。以数量的术语描 述并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 如:学生每天练习数学的时间与其数学成绩是否 相关。
•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r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 介于-1与1之间 –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则相关性越高。
相关系数的强度大小与意义
相关系数范围(绝对值) 0.8以上
0.60~程度 很高相关 高相关 中相关 低相关 很低相关
五种不同的相关程度
•完全正相关(perfect positive correlation, r=1) •正相关 (positive correlation, 0<r<1) •零相关 (zero correlation, r=0) •负相关 (negative correlation, -1<r<0) •完全负相关(perfect negative correlation, r=-1)
例子
• 大学生人生观和日常情绪的相关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年04期 )
目的 对大学生人生观与日常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 讨。 方法 本研究对 1 0 0名被试进行了人生认知量表的测查 , 并采用记录情绪日记的方法了解被试的日常情绪状况。 结果 “追求功利”与“积极情绪”的各项指标均呈负相 关 ,与“消极情绪”的各项指标呈正相关 ;而“自我完善” 和“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这两个维度与“积极情绪”和 “消极情绪”各项指标间关系则正好相反。 结论 人生观中“人生目的”因子与个体的日常情绪有较 为密切的关系
700
判读解释:高自尊心组中,乡村占60% 低自尊心组中,乡村占50%
二、两变量相关关系的统计思路
• ㈠连续变量与连续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 当相关研究中的两个变量都是连续变量时,
通常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或者一元回归对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负相关
•玩乐时间和学习成绩 正相关的例子:
--长的玩乐时间与GPA有 关。
几种不同的相关情形(图示)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a)完 全 正 相 關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c)正 相 關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b)完 全 負 相 關
80
70
60
(f)零 相 關
50
40
30
20
1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h )零 相 關
例如,在心理学相关研究中,值得 研究的方面有:
•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创造力高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是否也高?
•家庭背景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高中成绩与高考成绩的关系 •智力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等等
相关研究的价值
–分析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 – 根据相关,从某些变量预测另外的变量
。 –高度相关,可进一步实施实验研究。
相关研究的不足
• 相关研究固然有自身的优点,但是也存局 限性,比如:无法确定变量之间是否是因 果关系;无法进行可逆研究,如果需要确 定自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是 需要采用因果关系研究。
例子
• 美国相关研究报告: 车上视讯设备可能对驾驶者产生相关影响:
• 其视讯设备的范围包括:手机、导航系统、 夜视系统、无线网络、信息和娱乐系统… 根据美国国家高速公路局1995年的报告指 出,因注意力分散而造成之事故占所有事 故之19%。
第一节 研究两个变量相关关系的研 究设计与统计思路
• 一、相关研究的变量 • 相关研究中的两个变量既可以是连续变量